“国培计划”数学培训心得体会【实用3篇】

“国培计划”数学培训心得体会(通用3篇)

“国培计划”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当我看到国培的内容是“中小学大数据应用普及培训”时,我就在想这“大数据”究竟是什么,它在我们的教育中能够应用吗?带着这个疑问我来参加了培训,通过这10天的培训,使我知道了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如何在教学当中去应用。国培计划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使我获益匪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素养,完善了教学理念。使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让我有机会再次来充实和完善自己。在这次培训的过程中,我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精彩的授课,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下面谈谈我这次学习的收获。

“大数据”是什么?它是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能够改变组织看待和使用数据的方式,迫使公司改变商业模式,同时也会改变我们的教育模式。听了各位教授和名师讲的大数据教学内容,我多有感触,这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这样的情形下,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教师如何去做教师?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走进网络,关注网络上与我们所教学科有关的甚至没有关联的新动态、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

在培训中,无论是每一次听课学习,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都让我感受着大数据在教育应用的新理念,我异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因为他们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理论和案例,让我从自身出发寻找差距,反复地琢磨和专研,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学习中,也结识了很多专业上的伙伴,我们也进行了很多沟通交流。我庆幸自己拥有这次机会,我也很好地把握了这次机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通过这些教育教学专家们的精彩传授,学员们私下里热烈交流讨论,人人坦言收获甚丰。我觉得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对教育工作的宗旨认识、数学教师肩负的育人责任、新课程理念的探索与思考、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实践、科研课题的立项与实践、师生和谐关系的协调都应该有更高的追求。

我将会在这里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慢慢摸索经验,使自己能够尽快适应教学的信息化,在教学中去应用大数据。我要时刻告诫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我还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努力学习同行们的学习态度,求知精神,协作能力,加强平时的学习、充电。我一定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让培训的硕果在教学事业的发展中大放光彩。

“国培计划”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2

有人说,世间所有的遇见都是久别重逢!遇见小学数学国培,遇见名师,遇见精彩的数学课堂,遇见专家讲座,是我们的幸运,亦是一场久别的重逢!20xx年10月9日有幸参加“XX省农村骨干教师省外访学”培训活动,心中感到无比的荣幸。12天的培训学习,听名师上模拟课,听专家讲座指导,使我们受益匪浅!

学·数概念的建立·

“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教师需要以这样的核心内容为主题进行教学研究,把握“数的认识”教学中的一些共同要素,用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理解“数的认识”的内容本质。而数概念的本质其实就是计数单位和个数的累加而成的。张秋爽老师带领我们从整数、小数、分数的角度,借助生活经验、直观模型、直观学具、计数器、数线等建立了数的概念,对小学阶段所有数的认识内容、整体脉络进行了罗列和梳理,让我们对这些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能从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与数的关系、数的应用方面着手,让学生经历结构化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理能力,体验到累加和细分的思想,最终掌握数概念建立的策略。

学·图形认识与测量·

聆听了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吴建成校长的讲座,让我们在武侠剧中发现了数学,他的幽默风趣和电子教学手段让我印象深刻。他通过《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的话引入了《善张网者引其纲》的课题,让大家理解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吴校长用自己亲自授课中的具体例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内角和》《用数对表示位置》……给我们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如何去强化“单元整体”和“大概念”的教学。一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我们关注到面积的本质其实也是面积单位的总数,数格子的方法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节三角形内角和让我们对数学知识有了多维视角的了解,我们学到了新的学法,利用分割三角形解决测量误差,折叠有缝的问题。一节用数对表示位置让我们明白有趣的课件设计对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特别是通过“大炮攻击敌人”来找数对的环节,设计得极为有趣。只有种提质之因才能得增效之果!吴校长课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既见木又见林。

学·数据分析观念·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贾福禄教授为我们做了《发展***分析观念的思考与实践》的专题讲座。他从四个方面为我们做作了解读:大数据时代,数学教学应该做些什么;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几点建议。他用丰富的教学案例为我们深入剖析理论观点,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实际处理过程中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技巧,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分析观念。在贾教授为我们展示的优秀案例中,各位优秀的老师设置认知冲突、预留思维空间,更多的`是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维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的思想更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有效的操作,也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学习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了合情推理的能力。

学·综合实践课的教与学·

因疫情原因我们不能亲临课堂现场,但是贴心的校方为我们提前录制了两节课例《植树问题》和《田忌赛马》,通过对这两节课例的分析给我们讲解了该如何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设计出方案,随后组织研讨,到最后的解决问题,总结提升,都是希望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带着真实的问题来,又带着一个问题走,在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最后王薏校长还整合了一至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课程资源,为我们提供了综合实践课的实施策略和路径,屹立在我们心中的冰山已经开始融化,它将变成润泽学生心灵的甘霖!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顾眼前的课时教学,而忽视了大单元知识之间的关联。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知识的本质特征,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炼出大单元主题,达到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只有打通“隔断墙”,才能使“承重墙”更承重。本次国培我们不仅收获了一顿“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大餐,更对今后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希望我们能继续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国培计划”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3

暑期培训,激发了我学习的热情。在做好培训内容的同时,闲暇期间又被《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这本书深深吸引。本书都是通过案例来呈现,使得教学的“有效性”既有针对性又有扩展性。正如引言中所提到的,有效教学的构成元素有以下几点:

一、把握数学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三、确定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维”教学目标;

四、设计“有过程”的教学才能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而最根本的要素则是前面两点,于是便有了引言标题(也可以说是本书的核心):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有效教学。

通读了整本书,我才发现这个公式总结的是多么的精辟,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先说数学本质。

这本书的前三篇分别从“对自然数的意义与‘十进位值制’”“方程的初步认识与代数思维”“减法的意义与减法模型”等十多个章节阐述了这些数学概念、数学技能背后的数学本质。

那到底什么是数学学科本质呢?

书中指出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对数学美的鉴赏;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

把握数学本质真这么重要吗?

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节第一册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5—2=3”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一个小女孩介绍:“我本来有5个水果,送给同桌2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立刻有小男孩反对:“怎么还是5—2=3,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小女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小男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5—2=3,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

面对这样的“生成”,可能有的教师会简单的以一句“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写在黑板上了”来结束学生的疑问。但我们认真想想,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模型。

因此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你们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5—2=3来表示吗?”“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师里,而且有的说是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都不一样的事,却能都用5—2=3来表示?”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也感悟出了“算式真神奇”。

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这是教学最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那如何追问数学本质?

那就需要我们追问“3W”,即:为什么(Why)学习这些内容?所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是什么(What)?所学习的内容怎么应用即与已经会了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How)?

二、除了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也很重要。

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课前精心备课,估摸着学生应该会学的。结果有时我在上面生动地讲着,学生们却不耐烦;有时我认为的很简单的知识,学生们学起来却很难;同一份教学设计,这个班的教学很顺利,另一个班的课堂却一塌糊涂。

看了这本书的最后一编内容,我明白了,或许这都是因为我缺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

除了书中的一些案例,我自己在去年就曾尝试过一次课前调研。那是《认识人民币》的一节课,由于不了解他们对人民币的原有经验,我拉个几个学生随机访谈。调研结果与我原先对学生的设想相差极大,我了解到他们没有太多用钱的经验,而我原先的'设想太高估他们了。

所以,课前,他们没学过的就一定不会?你的教学设计一定能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非也。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可能遇到的困难、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只有对所教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可以用调查问卷法,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学生的作业分析以及课堂观察法等了解学生的情况。

如果我能坚持做到这一些,相信上面的情况在我的课堂中会越来越少的出现。

当然,以上都是我从书中得到的一些知识。有句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套用引言中的式子,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新式子——理论+实践=经验。希望我能真正将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我的经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