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最后的姿势》说课稿范文优秀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最后的姿势》说课稿范文优秀8篇,仅供借鉴。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1

读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又一次捧起这篇课文,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已铭刻在我心中。

这篇课文主要讲:谭老师像平常一样早早的起来,赶到学校。可就在这个平常的一天将发生不平凡的事。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忽然,楼房摇晃了起来,谭老师赶忙指挥同学们冲出教室。可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冲出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读到这儿,我想,谭老师肯定会自己逃生,不管这几位同学。可我猜错了,谭老师做出了常人无法做出的举动,他张开双臂,竟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第二天,当人们发现他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获救的学生感激他,老师们赞颂他。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谭千秋,一位平凡的老师,但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最后姿势,让我十分震撼。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高大形象,已树立在我的心中。这姿势,就是人生的价值,这老师,就是我心中的偶像!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2

今天的班级有点无聊,虽然前班已经充分准备,但学生似乎不是很感激,虽然习惯了学生未知,但我的心或失望!幸运的是,这个班顺服纪律,基本目标可以达到。反映如下:n感觉一种酸在四种语言的教学环境中描述的,我组织学生朗读,抓住标点和其他感情的危机,老师的办公室不惊慌。虽然有个别学生参与的答案,但是平静的阅读和让这种危机的感觉削弱了很多,考虑到有限的时间放弃教室的时间。

感觉两个甜在读老师的话和动词的支持,这是教学的组织,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行动,让学生从支持的经验中谈论什么?双手支持从突出老师的力量突破身体的动量,用他们的肉血和血打开保护伞保护学生,减少破碎的砖,水泥板直接打击了桌子的严重性后果。在这个时候,学生真的明白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种爱是一种爱,无私的爱。然后我问:谭老师不怕吗?他不想要更好的生活,他不害怕他的妻子和女儿伤心伤心你做谁说老师的声音?这时候学生似乎有点动了,他们说:我是一个人换来的四个学生的生活,这是值得的!他们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怎么能有心脏,所以他们去?在这个交换我顺势疗法问:你看到一种谭老师吗?学生理解更多的地方。

最后的姿势 篇3

《最后的姿势》是新课文,它的出现把我们带回到一年前令人落泪的时刻,缅怀那些在地震中离去的四川人民,追忆那些在灾难面前表现出英勇无畏、舍身忘死的英雄们。通过不断地朗读,一字一句的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思想感情。教学中抓住第二段四处环境描写正面烘托,让学生细品其中蕴含谭老师高贵的品质。谭老师语言、动作的描写更显无私大爱。第三段让学生如入角色,感受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学习救援人员的话时,联系上文地震来临时谭老师行为的细节描写,对比两种描写方法,从正、侧面感受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多么令人感动,这最后的姿势令同学们心潮澎湃,用激情表达对谭老师深深的敬意。

【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第十一册p30——p33

教学过程

一、朗读中复习旧知

1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学生齐读课题)

2 师: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谭千秋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生:谭千秋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积极的老师。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生:喜欢。

师:好,就读出你们的喜欢吧!(学生用喜欢的语气轻快地朗读第一段)

二、 朗读中感动悲壮一幕——学习第二段

过渡:谭千秋老师留给我们第一印象是美好的,那就让我们怀着美好走进这位令人无比敬仰的老师,感动于他那悲壮的一幕吧!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二段,其中你觉得那句话令你印象深刻或是被他感动,把它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好------(学生开始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那些读书有困难的学生)

(一)   读出我们的感悟

1、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品格

师:现在,请你们把印象深刻或是被感动的地方与大家一起分享吧!(指名朗读,并说说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

依次 出示学生的句子

(1)天空阴沉沉的。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师:为什么呢?你有何感觉?

生:“阴沉沉的”让我感觉难受,觉得会有事发生似的。(其他学生有同感,忍不住说对 对------)

师:换句话说,预示着地震的来临,是吗?(对,学生表示赞同)那,你们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简短的话呢?

生:慢点

生:“阴沉沉”读得重些

师:很好,请大家读出这种感觉。(学生朗读)

师:这样的描写就叫环境描写,哪位同学还有这方面的句子与大家分享呢?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师:观察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吗?(引导学生体会连用三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指导朗读,注意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师: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生:情况危急,很危险。

师:那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才能感受到情况的危急呢?(学生重新朗读,大家评一评再读一读)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压下来,楼房塌陷了------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谭老师遇难了。

师:遇难了,我们该怎样读出感受?(教师相机用低沉的声音指导朗读)

【评析:四处环境描写从正面烘托出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在理解中朗读,感受地震带来的可怕灾难,感悟谭千秋老师的伟大。】

2 、动作、语言的描写感悟人物品格

师:从刚才同学们朗读的环境语句中,我们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更凸显谭千秋老师的伟大,还有令你们感动的吗?

依次出示学生的句子

(1)“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师:请同学们也来念念,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读,说感受。)

生:老师很着急。

生:为学生着想。

生:热爱学生。

------ ------

师:这是先人后己的精神,我们为此而感动,请大家在它的旁边写下感受。

(2)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感受,根据感受指导朗读)

生:谭老师是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

师:请把热爱之情读出来吧!(学生朗读,评一评)

生:谭老师是一个舍己为人的老师,我很钦佩他。

师:读出你的钦佩之情吧!

------ ------

(教师相机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拉、撑、 护指导学生朗读)

3、深情朗读

师: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身救学生的场景。谭老师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学生的姿势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次深情地朗读课文吧!

(师引读:天空阴沉沉的------)

【评析:这段不仅用四处环境描写烘托谭老师的高贵品质,还用细节描写让我们清晰得看到谭老师恪尽职守,先人后己,在生死攸关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伟大形象。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感动中感悟谭老师的“人生的价值”】

过渡:谭老师他走了,他那最后的姿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挖开废墟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段。

三、 他们的话语,再次感动我们——学习第三段

1、小声读课文,这段分别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把它们多读几遍,能读出怎样的谭老师?

2、角色体验,朗读感悟

师:你想读哪个角色的话?(指名朗读,适时指导。抓住角色身份特点,抓住“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崇敬之情。)

3、对比不同描写方法,表达相同作用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在第二段和救援人员的语言中都有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描写,你能看出不同吗?(鼓励学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第二段直接写出来的英勇行为叫正面描写,第三段是别人来说,叫侧面描写。这两种描写方法,在文中起到烘托人物品格的作用。希望在以后的写作中大家可以学着应用。

四、深情赞颂——学习第四段

教师和学生一起深情朗读

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怎样的,你想用那些词语来赞颂谭老师,才足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呢!(说的好的,板书)

2、师:人们又是如何赞颂谭老师的呢?(学生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包含着感动,包含着对谭老师无限钦佩之情,激昂的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3、师:真是太棒了,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理解吗?(自由回答)

4、结束语,师:谭千秋,永恒的名字,无私大爱的双手,记住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作业   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下节课交流。

板书

舍己为人

名垂千古

永世不忘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无私大爱    (感动  敬佩)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 篇4

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新增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课文以动人的笔触,记叙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级老师、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刹时,伸开双臂,用本身的身材保卫四论理学生,而本身却献出了名贵生命的动人事迹,显现了他恪尽职守、同心专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淳厚动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平常而又巨大的老师的歌颂与崇拜之情。全文共12个自然段,定时间次序分为四个部门:第一部门第1自然段,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和寻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部门第2-7自然段,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暂时,用本身的身材掩护四个学生的动人颠末;第三部门第8-10自然段,写地震后救济职员、得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门第11-12自然段,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蜜意歌颂。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生死攸关”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说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

说学法:

1.朗读贯穿法。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朗读,理解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2.品词析句法。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自主探究法。以“感”和“悟”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

4.读写结合法。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写话训练,使读写结合,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说课时安排:

本课共教学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简介5.12汶川大地震以及谭千秋老师的生平,了解课文大意,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下面我着重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提挈主线

1.揭示课题,问:课文写的是谁?板书:谭千秋

2.问:这“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是灵魂句,所以一开始就把它提挈出来,作为贯穿教学的一条主线,使教学一直紧扣主旨,形散而神不散。

二、细读句子,分层品悟

(一)感受地震:地动山摇,大难来临

1.引:谭老师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呢?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句子,交流。有四个句子:①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情即将来临,平静中隐伏着不平静,指导读得低沉。②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这是地震刚开始,出人意外,指导学生关注两个感叹号,读得紧张、急促;③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地震越来越强烈,引导学生读好句子;④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地震像巨魔,吞噬一切,可怕之极。

2.指点:这四句话描写了当时的地震情况,让我们感受到地震突如其来,愈演愈烈,瞬间把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推向死亡的边缘。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语句读一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这部分重在让学生关注环境与场景描写,

重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与危急。

(二)感知言行:恪尽职守,大爱无疆

1.引:大难来临,生死之际,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谭老师是怎样守护学生的呢?让学生默读2-7自然段,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语句,想想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作批注。

2.交流:

①言:“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有丰富的地震经验,懂得如何保护学生,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

②行:“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让学生找出句中的三个动词“拉”“撑”“护”和另一个词语“立即”细细品悟。老师补充介绍:谭老师本已和大多数学生向楼下疏散,但当他得知还有四个学生没有离开时,立刻从三楼返回四楼,冲进教室。此时,已经摇了约1分钟的大楼裂成两半,逃生的路断了,谭老师连忙拉学生躲在课桌下。由于太惊慌,学生们躲进桌子下面时,竟然将课桌挤翻了。眼见头顶的水泥板即将掉在孩子们的头上,谭老师就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扶正课桌,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这一壮举,再说说从谭老师的行动中体会到什么,以此体会谭老师在危难时刻一心为学生着想,舍身救人,很好地履行了一个教师的职责。设问:如果没有谭老师这样保护,这四个学生会怎样?再次体会谭老师用无私的大爱撑起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世界。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这个句子。师相机点拨:这是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学生的姿势。

3.整体朗读2-7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文2-7自然段是重点部分,特别是第4、第6自然段具体生动地刻画了谭老师的言行,折射出谭老师在灾难来临之时本能地保护学生,不但没有只顾自己逃命,还为了保护学生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救人,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无私的大爱。教学过程中重点抓住这两点品读相关语句,特别精读描写谭老师护生姿势的一句,以突出重点。

(三)感受评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师述:就在谭老师用身体护住学生的时候,楼上的水泥板塌了下来,重重地压在了谭老师身上,谭老师的右臂顿时血肉模糊,鲜血滴到桌子下面,但他还不停地鼓励学生不要害怕,要坚持住……余震不停地在发生,水泥板、烂砖、灰尘一次次地坠落到谭老师的头上、手上、背上,不知什么时候,谭老师停止了呼吸。当第二天晚上救援人员前来营救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什么?引出句子:“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让学生找出和这一句照应的一节,读一读。问:谭老师牺牲时的姿势有改变吗?不同的是什么?是后脑深凹、血肉模糊,但他还“死死地”护着。问: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崇高精神。指导朗读这个句子。

2.指导学生读第9、第10自然段,品味“飞身”一词,体会谭老师面对危难,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3.点拨:课文引用了三个人的话语,有什么作用吗?体会侧面烘托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引: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指导学生关注§11句1和§1,并老师补充介绍相关资料,体会谭老师的爱女儿爱学生爱工作。师再述§11后半部分,再次出示句子:“张开手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问:这“最后的姿势”诠释着什么?引导学生联系§12读,理解诠释着一个老师的爱与责任,一种高尚的师德,所以课文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饱含着对谭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带领学生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5.问;谭老师曾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点:他不但言传,更是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懂得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问:因此人们赞颂他什么?引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一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这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千秋万代永放光芒!(在板书的“千秋”两字上描红)指导齐读,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诠释人名涵义。

设计意图:课文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结合第一、第二自然段,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高大的英雄形象,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所以他在大难之际,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作出了英雄壮举。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巧妙勾连,以此深化主题,突破难点。

三、拓展激情,升华情感

1.介绍:在地震灾难中,谭老师用生命之躯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他那匍匐的姿态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矗立在他生前就读的湖南大学校园里(出示图片,形象感受)。

2.问:此时,当你站立在“大爱千秋”的丰碑前,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用笔表达,倾吐内心真情。

3.交流。

4.布置作业: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另外让学生搜集相关事例,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5

看到各位老师都在对文本中的一些所谓的虚假细节进行批判,这里就小谈自己上课的心得。

1、天空阴沉沉。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天气并不是真的阴沉沉的,只是现在人们回忆起来,对于5.12大地震心有余悸,所以再蓝的天空,在人们心里也是阴沉沉的了。“一切景语即情语”其实,这里是说的人们的心里阴沉沉的。而且还预示着后面的大地震。

2、上政治课“人生的价值”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谭老师无论之前上的什么课,可是他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讲的就是人生的价值,而且这堂课,是用他自己的生命作为课本来传授的。作者写出了谭老师的心声。

你看,其实学生们比我们更能思考,在我们还在纠缠细枝末节的时候,其实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且还是这么的贴切。莫要再纠缠什么艺术处理的手段,也不要破口大骂说不符合事实。我们不是在教历史,我们是教文学,这些文字是作者的悲痛回忆,是对谭千秋最后一课的补充。那个最后的姿势,恐怕是谭老师给学生,给全人类上的最后一堂课,而这堂课讲述的,就是人生的价值!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6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最后的姿势》,我读了这个故事,深深地被这位母亲打动了。

故事讲的是:有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庆祝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就顶背着儿子去登七千米的雪山,他们轻松地登上的山顶,就在他们稍事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出发时,风云突起,狂风大作。气温途降至零下三四十度,由于风势太大,他们找到了一个山洞,进去躲避一下。孩子不停的在叫,妻子就说要喂奶,每一次喂完奶,她身上的气温就会下降,时间在一秒一秒的流逝,妻子的体温又一次次的下降。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以冻昏,而他的妻子成了一座伟大的雕像,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的怀里安然的睡眠,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最后,为了纪念这位的母亲、妻子,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做成铜像,让妻子最后的爱永远流传。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父母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虽然这种爱有时候看不见,但能被感觉到,因为这种爱是全心和无私的。作为子女也应该尽孝心,乌鸦都只反哺之恩,何况我们呢!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操心;父母下班累了,端杯茶,捶捶背……这都是对父母的爱。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7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最后的姿势》的文章,文章里的人物令我感动。

文章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早早的来到学校上课,在教室里,突然,桌子摇晃起来,在老师的催促下,许多同学都逃了出来,还有四位同学没有逃出来。谭老师立刻将他们拉到桌子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四位同学。

当人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位同学还活着,但谭老师已经死了,双手张开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

当时的人们都感动了,为这一位老师的精神而感动。

我也感动了,这是一位充满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的精神应该值得我们学习。但有一位老师,地震来了,他不顾学生的安危,自己一个人跑了出去,留下学生在教室里。这种老师,是不配当老师的,他没有谭千秋老师这种师德灵魂,没有一点老师的精神,在他心中,自私已经占满了他的心灵,他应该遭到全世界的唾骂。

在大地震时,也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像谭千秋老师那样,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更多的学生获救,他们都不顾自己的安危,努力保护自己的学生,让我们一起歌颂他们吧!

最后的姿势 篇8

最后的姿势

五(9)班   董晨雨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任凭冰雹般的砖瓦都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鲜血霎时间喷涌而出。他咬着牙,忍着痛,拼了命地撑住课桌,不断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家人和学生都需要我!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定格在5月12日。

当战士们发现他时,他的双手紧紧地抓紧了课桌的边缘。课桌下还卷缩着四个学生,四个年轻的生命!他张开手臂的姿势如同保护着小鸡的母鸡,神态是那样的安详。

可以看出地震来临时,他把学生塞进了课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实的“长城”,用自己的生命给学生打造出生命之门的钥匙。

战士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的手从课桌上放下来。

这位可敬而又伟大的老师叫作谭千秋!

四名学生因为及时躲到了课桌底下几乎没有受到伤害。当他们知道老师遇难时,个个放声痛哭。是谭老师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是谭老师为了保护他们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不能经受不了这次打击。我们四人的命是老师给的。就算我们不为自己活着,也要为老师活着!不能让老师的血白流,不能让老师枉死。我们一定要振作起来!让老师的在天之灵感到欣慰!”幸存的一位男同学说。

听了这样的话,看了这样的场面,让人如何不感动呢?!人们无不为老师的爱和学生的话而轻轻抽泣。

学生,家长,同村人自发地为英雄老师做最后的告别。“英雄一路走好!”“千秋名垂千古”一条条横幅映入眼帘。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谭千秋老师,我们爱戴您!

最后的姿势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姿势,让人们的心灵为之一震。这是谭老师教给我们的最后一节课,课题就是《爱》!

谭千秋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评语:小作者对谭千秋老师牺牲时的画面尽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对谭老师的爱戴之情。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