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小鱼儿帮大家分享的14篇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崩斫夥质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迸嘌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蓖ü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苯萄Ю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求。

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台上展示。

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8个月饼的1/4。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幅图。

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请分一分,并填空。

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2崩斫獠⒐槟煞质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个“几份”说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1/5)其中的3份呢?(3/5)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3个)所以,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彼瞪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1钡4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绷废耙坏1,2,3,4题。

板书:

分数的意义

单位“1”

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xx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实验报告单

长方体容器的长

长方体容器的宽

放入前

水面高

放入后

水面高

苹果醋瓶的

体积

25cm

18cm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 页,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

【练习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习目的:通过对比练习,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第二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练习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习: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规则物体的体积

V正=a 芒果的体积 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 石头 下降

瓶子 溢出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2、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和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画图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引入新课(出示半开放性素材)2分钟

问题:学校刚接到教育局通知,让我们学校马上派15位同学马上赶到二小参加现场科技制作比赛,由付老师负责通知他们,你们帮付老师想想,付老师可以用什么方法通知他们?

师由这个问题引出最直接、最能保证通知到位的方式:打电话(板书课题)

(听+想+讲)

活动2【活动】

二:自主合作(学生呈现多个项度+确定项度)(6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32-133,并同桌或前后两人交互打电话的方案,时间3分钟

(看+想+讲+听)

(师巡视,并对自主学习认真的同学及予表扬)

自主学习要求:

a、看课本P132———133,看完以后,同桌或前后两人交流下讨论打电话的方案。

b、通过自学,看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c、时间3分钟。

通过自学,我知道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项度并板书:)

项度呈现:

主气泡:打电话

子气泡:分组通知、逐个通知、每个人不空闲通知

其中“分组通知”又包括分三组、四组、五组等三个向度。

3、生在团队长的带领下团队共同确定其中的1个项度进行讨论,团队长并做好组内分工。

(讲+看+小动)

活动3【活动】

三:合作探究(交互+强化)14分钟

1.团队长根据自已团队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4—6人的小组交互,强化学习,并把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并作好发言准备。

(通过小组的共同交互学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达到6—8次的强化学习,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做+想+讲+听+大动)

合作探究要求:

a、团队长根据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小组讨论,强化学习,并把团队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

b、每个团队做好上台展示交流的准备。

c、时间是7分钟

2:师巡视:提醒有关的小组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

活动4【活动】

四:展示交流(汇集+强化)

1、选择四个团队上台展示汇报,涵盖所有项度的知识点。

(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给予鼓励和表扬)

(讲+听+看+做)

2、教师精讲,师生共同完成2n的推导过程,小结出最优方案。

(看+讲+做+听+想)

活动5【练习】

三:巩固练习

⑴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

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⑵小鸭子想开一个游泳会,如果通知一只鸭子要3分钟,你能帮它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到30只鸭子来参加游泳会吗

活动6【活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4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页第8题、第22页。

学习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我能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我能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难点:

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独学部分的完成情况。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21页第8题。

(1)3个3的倍数的偶数________________

(2)3个5的倍数的奇数________________

讨论:你能说出3个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偶数或奇数吗?

2、自主完成第22页第10题,然后与同伴交流。

3、小组合作,完成第11题,然后组内代表汇报。

4、小组交流“生活中的数学”。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下册108-109页。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计算规律。

教学准备:

计数器,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有十个数字,它们是……

生:0、1、2、3、4、5、6、7、8、9。

师:就是0-9,用这简单的十个数字可以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例: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呢?

师:问题提出来了,敢不敢迎接挑战?

生:敢!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

生:举个例子吧,221不行,因为十位上的2和百位上的2重复了。

师:看来“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就是指百位、十位、个位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不能相同。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咱比一比,谁写的又准确,速度又快。

二、研究问题:

1、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写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答案?

生:(投影仪展示)123,321,213,132,321。

师: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生:(投影仪展示)123,132,213,231,312,321。

师:两种写法,�

师:为什么?(学生茫然)同桌讨论一下。

生:第二种更好,因为第一种有遗漏,少了231,而第二名同学是有规律地写的,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观察第二种写法有重复或遗漏吗?

生:没有!

师:看来按规律写是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老师把这种写法记录下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打电话”

教学目标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卡片、主题图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会打电话吗?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李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逐个通知;

2、帮忙转告)这个帮忙转告,怎么个转告法?你想让几个人去转告?没有别的方法了吗?(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想想都有哪些通知的方法。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说出两大种方法:平均分组和不平均分组。从平均分组到不平均分组有一个思维跨度,有时学生是不敢想或不会去想。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锻炼学生的这种发散思维,这也是为等一下的优化方案做铺垫。所以要让学生知道,在想办法时,要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从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好的方法。)

猜一猜:哪种方法快?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

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学生可自由猜测)(设计意图:猜想一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心中有个疑团,提高探索的欲望。二是要让学生体会验证的必要性。)

二、探索比较

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反馈。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摆出磁铁。并追问,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各种方法都列出来,再作比较,经历优化的过程)

方案1要15分钟。这样肯定太慢了。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有什么想说的吗?所以在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如果每组分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

方案2(3):4组(4、4、4、3)(要6分钟)

方案2(4):3组(6、5、4)(要6分钟)

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

方案2(5):5组(5、4、3、2、1)(要5分钟)

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每分钟通知的人数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并让学生讲解。

(设计意图:第二种方案的帮忙转告。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列举并比较了哪几种方案,认为哪种方案最好。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比较才能体会到优化的过程,切身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组长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再到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空闲。)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

接到通知人数:1、2、4、8 …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四、优化方案

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列举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学生说后)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好?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逐个通知

方案2:帮忙转告

(1)平均分成3组(5,5,5)——7分钟

(2)平均分成5组(3,3,3,3,3)——7分钟

(3)分成4组(4,4,4,3)——6分钟

(4)分成3组(6,5,4)——6分钟

(5)分成5组(5,4,3,2,1)——5分钟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一、课前自学

课前每人发一份预学稿,独立自学。

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组内成员轮流逐题校对、交流。

意见不一致时在组内讨论。

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三、教师引导学

朱老师分别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最后教师总结。在师生交流中把体积、空间、容积等概念弄清楚。

四、从问题中学——提出问题并解决

这个环节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学生的预学稿上都让学生提出了自学后的问题。朱老师课前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挑选了一部分课堂解决。

例如:鸡蛋与鸭蛋哪个体积大?

水有体积吗?

体积与容积有什么关系?

可不可能体积大容积小?

怎样比较体积的大小?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解答,或是独立思考、或是小组交流、或是实验演示、亦或是动手操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一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加深对体积、容积的理解。学生学的开心又轻松,而且把自己原来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很有成就感。

朱老师的课堂,无不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从预学、提出问题开始,到课堂交流、解决问题,学生都在主动思考。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正如朱老师所说,学习就是把不明白的弄明白。当学生能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疑问时,他就学习到了新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我们也应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课堂上把不懂的弄懂了,学生有收获,才是高效的课堂。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

旋转。(教材第83~84页例1、例2和例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图形的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种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由简单图形通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重点难点

重点: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难点:能正确认识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里有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推车、小火车等游乐项目,你们玩过其中的摩天轮和旋转木马吗?它们是怎样运动的?(课件出示摩天轮和旋转木马的图片)

师:像摩天轮和旋转木马这样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旋转)

2.师:同学们知道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吗?

旋转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情境图)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83页例1。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那我们现在就借助时钟来进一步地认识旋转。(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1)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探究讨论,解决下面的问题。

(1)师:同学们首先要找出时钟的旋转中心,也就是位于时钟的中心,时针和分针都沿着它转的点。其次要分清楚,旋转的方向与时针转动的方向相同,我们称为顺时针方向,与时针转动的方向相反,我们称为逆时针方向。最后要判断出转动的角度,我们可以根据钟面上时针转动一周为周角,每转动1小时所转过的角度为30°进行判断。

明确:①从“1”到“3”,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60°。

②从“3”到“6”,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

③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180°。

(2)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明确: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教学教材第84页例2。

师:同学们看看,图上有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左图)

图上有一张方格纸和一个直角三角尺,直角三角尺在方格纸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三角尺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说一说你们的发现。(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右图,学生观察图形,分小组进行探究、讨论,指名代表汇报探究结果)

①旋转时O点的位置不变。

②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都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③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都旋转了90°。

师:如果我们将直角三角尺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那么三角尺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小结:①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始终保持不动。②旋转过程中,图形上的每一点的旋转方向都是相同的。③旋转过程结束时,图形上的每一点的旋转角是一样的。

3.教学教材第84页例3。

师:同学们已经可以根据旋转前后的图形判断出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那你们能根据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师:怎样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分小组讨论,全班集体回答)

明确:

①先画出点A′,使OA′垂直于OA,点A′与点O的距离是4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B′顺次连接起来。

师:自己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点O的位置是否变化?三角形的直角边的位置该怎么变化?

①三角形绕点O旋转,点O的位置不变,只要找出三角形的其余两个顶点,点A和点B顺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就行。

②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点O的距离是4格。再按照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然后连接OA′、OB′、A′B′就完成了。

小结:根据要求画旋转后的图形,我们可以根据旋转的性质,先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然后找出图形中的关键点,按要求作出它们的对应点,再连接起来即可。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O2 逆时针 90

2.完成教材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三角形A′OB′即是所要画的图形。如图所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旋 转

教学反思

1.课前,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让学生形成直观的知识表象,为新课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教学中,先利用钟表(线的旋转)探索旋转的三要素,再上升到图形的旋转(面的旋转),使学生知识的建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自然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始终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活动,学得高效、学得深入、学得兴奋。

2.教学中,教师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与点拨,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和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旋转变化带给学生的奇妙感觉,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练习图形的旋转过程,既让学生演示了顺时针旋转,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逆时针旋转等不同方法得到的图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实物说出体积的含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且能用体积单位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感悟体验等学习活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交流倾听,善于比较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在原来知识结构里: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积的大小及相关的计量单位,学生初步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这些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体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对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的本课内容做了比较。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实验演示或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含义,构建体积单位的表象。因此,我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顾、感知、操作、想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对比中学习,逐步达到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在观察思考、感知体验、操作想象等活动中建立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理解体积的含义,经历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对比引入新知。

学生汇报:分别是线段,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引导:

线段有长短之分,长(正)方形和长(正)方体有大小之别。

为了表示物体的长短,我们认识了长度。

为了表示物体平面部分的大小,我们学习了面积。

如果要表示整个物体的大小,那又将产生什么呢?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块来学习。

【设计意图】对比引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同时又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三者相互之间有联系吗?

活动2【活动】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活动揭示概念。

活动一:体验书包里的空间。

提出问题:观察一下自己的书包,是不是还可以再放些东西?

学生汇报:有的已经装满,有的还可以再放些东西。

教师引导:书包没塞满说明它还有一定的空间。书包已经塞满,说明它没有了空间。它的空间被占据了。(板书:空间)

追问:书包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学生汇报:书占据了书包的空间,学习用具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还有一些喜欢吃的食品,同样也可以把书包的空间占据了。

追问:这说明什么?

学生汇报:任何物体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的。(板书:物体占空间)

教师进一步引导:大家可以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有空间的现象。

学生交流:我们占据教室的空间教室占据学校的空间学校占据小区的空间……

【设计意图】学生身边引入,通过引导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体验书包里有“空间”。并随之拓展,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活动二:观察演示实验。

1.盛水的杯子装入石头,水面升高。

2.装满沙的杯子倒出沙子,放入石块,结果沙子不能全部被装入。

3.与第一个实验相比,盛水的杯子装入一块较大石头,水面升高的幅度较大。

提出问题:你能解释实验现象吗?

学生交流:水面升高,是因为石头把水的空间占据了。

沙子不能被装入,是因为石头占据了沙子的空间。

石头较大,占据的空间就较大,水就升的高。

教师归纳:物体要占据空间,并且所占的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补充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师引导:粉笔盒与电脑桌比,粉笔盒占据的空间小,电脑桌占据的空间大……为了更加简洁地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我们引入了“体积”(板书)

引导学生叙述:书包的体积是书包所占空间的大小,电脑的体积是指……教室的体积是指……

引导概念:物体的体积是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设计意图】为了进步加深学生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对概念的完善,继续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步步相扣,层层推理,逐步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

三、多角度认识单位

1.认识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所占空间大就是体积大,所占空间小,就是体积小。

下面的电冰箱、小水杯和篮球,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学生交流:电冰箱体积最大小水杯的体积最小。

问题引导:上面的物体,体积大小非常直观,若是像这样的两个物体,你能一子比较出它们体积的大小吗?

学生建议将它们分成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体。教师课件演示。

结论:要想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体积单位。

2.对比加深记忆。

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自学书上内容,看看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书上是怎样描述的。

学生汇报: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填写表格: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感受单位的共同结构与特征。从而加深记忆。

意义

常用单位

简写符号

长度

面积

体积

3.建立单位表象。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和其它实物。

辨认:让学生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并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举例:一个手指尖的大小、一个筛子的大小、一个键盘字母按键的大小等。动手摸一摸,亲自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

操作: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有几种摆法?

想象: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2个这样正方体,体积是2立方厘米,10个呢?100个呢?1000个呢?那么1000立方厘米又有多大呢?

②找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感受1立方分米实际大小或几立方分米。

认识1立方米

先让学生比划。看看教室里面那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

学生体验:三把米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教师可进一步举例:一个橱柜的大小,一个电脑柜的大小约是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装满500个暖瓶。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本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知、操作、想象等活动逐步建立单位的表象,较好地渗透了单位化的思想。

活动3【练习】体积和体积单位

四、巩固运用提升。

1.结合具体实物说一说体积的含义。

电脑的体积是指电脑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设计说明

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亲自感受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在讨论、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即从题目的关键句中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进而帮助学生学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再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除法(三)(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

师:我们学校的春季运动会快要开始了,同学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为什么喜欢开运动会呢?(学生思考后汇报)

师:大家都喜欢哪些项目?(学生举手,教师进行统计)

2.体会等量关系。

师:咱们班喜欢跑步的人真多呀,大约是全班人数的。你们能说一说这个信息中存在着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吗?(学生思考后汇报:全班人数×=喜欢跑步的人数)

3.导入。

师:不仅我们学校这个时候开运动会,淘气所在的学校也准备开运动会,而且他们学校的学生都在积极地参加训练,争取在运动会上夺得冠军,为班级争光。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问题。

师:(出示课件)这是他们训练时的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后汇报:有6名同学在跳绳,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情境图,鼓励学生根据信息大胆地提出数学问题,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热情高涨,还能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你们愿意解答吗?(愿意)

出示问题:操场上参加活动的总人数是多少?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解决问题。

(1)画图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所表示的意义吗?试一试,能不能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先交流题中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尝试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并汇报)

预设

生:通过画图,我知道是6人,是3人,这样推算下来,操场上参加活动的总人数是27人。(如果学生采用其他画图方法来解决,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2)用方程法解决问题。

①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师:你知道题中的关键句是哪句话吗?这句话蕴涵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学生交流,得出:参加活动总人数×=跳绳人数)

②自由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列方程解决问题吗?快来试一试吧!(学生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③汇报。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预设

生:我是根据“参加活动总人数×=跳绳人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12

●课程名称五年级数学下册

●课程类型 小学必修

●教学材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下册》

●授课时间 65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4)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7)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8)使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课程内容与安排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四个领域: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按单元):分数加减法、长方体(一)分数乘法、长方体(二)、分数除法、确定位置、用方程解决问题、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总复习。

(一)数与代数(按领域划分)

1、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第三单元“分数乘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分数除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借助图形语言,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了解倒数的含义,能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应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2、第四单元“长方体(二)”。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米、分米、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1分米、1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第六单元“确定位置”。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第八单元“数据的分析和分析”。使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统计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能从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大的专题性的综合应用,即“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购物”,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和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加减法8课时

(2)长方体(一)8课时

(3)分数乘法9课时

(4)长方体(二)10课时

(5)分数除法8课时

(6)确定位置 2课时

(7)用方程解决问题4课时

(8)数学好玩3课时

(9)数据的表示和分析6课时

(10)总复习6课时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学会设计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4x+5=54  3×2.1+2x=13.4  0.3x÷2=9  4(x+8)=20

2、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是女生人数的4倍,设女生有x人,男生有(  )人,男女生共(  )人。

3、学校图书组有女生x人,男生为女生的2.5倍,男生有(  )人,男女同学共(  )人。

4、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二、新授课

教学教科书第70页的例3。

1、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本题的数量关系。

请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

陆地面积 + 海洋面积 = 地球表面积

教师:这道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而这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我们在解题时,只要设其中的一个未知数为x,而另一个未知数就可以用这个未知数来表示,为了解方程方便,通常情况下,设一倍数为x。

3、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就为2.4x亿平方千米

x + 2.4x = 5.1

(1 + 2.4)x = 5.1

3.4x = 5.1

3.4x÷3.4 = 5.1÷3.4

x=1.5

提问:1.5表示什么?(1.5表示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

那海洋面积该怎样求呢?

一种:5.1-1.5=3.6(亿平方千米)

另一种:2.4 x=2.4×1.5=3.6(亿平方千米)

答: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是3.6亿平方千米。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堆货物共重60吨,乙的重量甲的3倍,甲乙两堆货物各种多少吨?

2、苹果重量是梨子重量的4倍,梨子比苹果少600千克,梨子和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3、练习13 (4、6、7题 用方程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小结: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四、作业: 练习十三(5 —10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4

【讲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练习六相关习题。

【讲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

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3、 使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讲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讲学难点】

理解、抽象出单位“1”。

【讲学过程】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一、预习·导学

复习回顾:

1.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分数吗?

2.你已经知道了那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刚才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许多有关分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分数: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3.整数、小数都有计数单位,例如:整数9的计数单位是( ),9里面有( )个( ),0.9的计数单位是( ),0.9里面有( )个( )。

二、互动·研讨

1、出示例1组图

(1)提问:你能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后回报所填写的分数)

(2)�

(3)出示 。

猜一猜: 是把( )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 )份的数。

学生讨论交流,班内汇报。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做分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教师相应地板书。

(4)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 ,后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 ,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2.认识分数单位。

谈话:整数、小数都有计数单位,分数也有分数单位。例如:5/8里有5个1/8,5/8的分数单位是1/8,3/7、1/5、1/2呢?

提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单位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揭示。

(1)试一试:

学生先自己试说,交流时,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它的分数单位,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

学生汇报所填分数,选择地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巩固

1、自我检测。

指名读题,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关系?

(2)5/9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的数。

(3)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2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4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

2、快速抢答。(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 ) ( )

( ) ( )

3、仔细推敲。(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不对?)

2/4 4/5 3/9

1/3 1/4

4、数形结合

5、点击生活。(说出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1、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 计算小数乘小数要注意什么?

3、 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