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的困惑(优秀10篇)

有关0的困惑 篇1

1.0是自然数吗?

从历史上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0是不是自然数历来是有争议的,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不包括0。

目前,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为了国际交流的方便,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11-2.9)第311页,规定自然数包括0。

所以近几年进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根据上述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规定为是自然数。就象规定我们平时说的分钟、小时在书写时要写成分、时一样,与我们长期的习惯不一致,老师们感到别扭也是可以理解的。有的出版物没有按规定改,是它们的原因,我们不能抱怨现在“遵了纪,又守了法”的小学教材。

2.研究倍数为什么把0排除在外?

在约数、倍数等概念中都不包括0。在小学阶段讨论倍数问题时,为什么把0排除在外?因为若包括0,说0是任何数的倍数,那么2,8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任意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都是0了,研究最小公倍数的就没有意义了。不把0排除在外会带给我们很多麻烦。

3.“0是否为2的倍数?”、“2是否为0.2的倍数?”、“0是否为偶数?”、“0.2是否为偶数?”

老师们问到的“0是否为2的倍数?”、“2是否为0.2的倍数?”、“0是否为偶数?”、“0.2是否为偶数?”这些都是与因、倍数有关。

讨论奇偶性这样的问题,要看范围,有的老师说到初中会说0是偶数,其实初中也不系统研究数的奇偶性,有的教材只是在学习了代数式之后,给出奇偶性的一般的表示方法:2 n和2n+1,由此可知,像0,-2,-4也是偶数,但不是我们小学研究的范围。虽然在初中给出一般形式,但很多初中生或老师也会有很多人不知道-2,-4也是偶数,人们关注的不是-2,-4是什么,而是更关注共性的东西。另外,说0,-2,-4也是偶数,是人们的一种规定,而这种规定实在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因为这种规定的初始并不是针对0和负数而规定的。

在数学上,所有2的倍数所组成的集合称为偶数,0是2的倍数,所以0也是偶数,-2,-4,等也是偶数(同样,这是在数学中的规定);0.2不是2的倍数,所以0.2不是偶数,在小学阶段,由于讨论倍数问题时,并不包含0,因此,在小学阶段,也不讨论0是否为偶数这样的问题。作为老师知道是可以的,但不要考这样的问题,也请老师们向上级的有关教研部门反映情况。

(附:下文较难懂,可以不看:

在数学上,如果a是b的倍数,则a,b这两个数要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a,b都是整数;

(2)b≠0;

(3)存在一个整数q,满足a=b×q。

由上述的条件限制可以看出,因为0=2×0, 0是整数,所以,0是2的倍数,显然,0也是任意整数的倍数,但这是在数学上的规定,在小学阶段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我们在小学阶段将0除外。而2不是0.2的倍数,因为0.2不是整数。)

4、“甲是乙的倍数” 与日常生活中谈论的“甲量是乙量的几倍”意义有什么不同?

在小学阶段讨论“甲是乙的倍数”时,指的是甲、乙两个正整数,满足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数也是正整数,且余数为0,这与日常生活中谈论的“甲量是乙量的几倍”意义不同,日常生活中所指的几倍是数量上的多少倍,甲量或乙量并不一定要是整数,两者间也不一定要满足整数倍的关系,例如我们常说1公斤甲物的重量是2公斤乙物的0.5倍,但是1不是2的倍数,我们也常说2米的绳长是0.5米绳长的4倍,但是2也不是0.5的倍数,因为0.5不是整数。

另外,理解教材“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不能离开具体的情境,教材是在整数范围内说的。2.1不是整数,当然也不是奇数。

顺便说几句,既然数学界长期以来对0是不是自然数争议不休都没有影响数学的发展,这也说明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数学的本质问题,希望老师们不要在这样的问题上难为我们的孩子,少给学生出这样的问题,让他们能有更多的精力学习更有价值的内容上。从数学上看,这种问题是数论里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让他们了解一点就可以了,因为这样的问题太难,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自己以及学生是怎样掌握什么是合数的?价值有多大?到了大学学习数论知识书名也还是《数论初步》。

(任景业)

0是偶数吗?

我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我想问几个问题:

1、0是不是偶数?

2、0是否能和任何数建立倍数关系?

望能给与解答为谢!

你好:

1.0是偶数。

在小学阶段我们是在非0的自然数的范围内容讨论偶数的定义。因此可以不讨论0是不是偶数的问题。

2.0可以看作是任何非0整数的倍数,但正因为0可以看作任何整数的倍数,讨论这个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数学上的定义一般都要先界定一个定义域(即定义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我们才去研究它,研究它才有价值。在小学阶段,我们是在非0整数这个范围内定义偶数、倍数这些数学概念的,这样定义的目的:

一是这样的问题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没有任何价值

二是可以避免因为死扣概念,产生的这些无数学价值的问题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来信告诉我们!

祝你学习进步!

新世纪小学数学工作室

有关0的困惑 篇2

1、学生往往不重视综合性学习。考试几乎不考。"考什么学什么"的思想,在学生心目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上课纸上谈兵,学生动不起来、走不出去,学生没干劲、不感兴趣,这样以来,综合性学习就形同虚设,即使学了,也只是摆摆花架子。

2、教师对综合性学生的研究和学习不够深入,对其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即使指导,也是缺乏协调与配合,往往单枪匹马,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其次是教师的工作量大,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其次是缺乏课时上的保证。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完成,仅仅*课堂45分钟是不行的,需要课外时间的补充。

3、综合性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如信息技术设备、图书资料、良好的人文环境,还有走出校门开展活动所需要的经费等严重困扰着农村学校。不要说综合性学习必须的信息技术设备、常用的图书资料,就连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难以保证,又怎么可能提供条件开展综合性学习呢。

4、目前,大多数教师属于“知识传授型”,一旦离开教科书,便变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可以说,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性未能真正发挥出

有关0的困惑 篇3

实录一:

在大班的最后阶段,我们开展了“上小学”的主题活动,为的是激发幼儿入小学的愿望,在一次老师组织的集体谈话课上,讨论到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时,浩浩举起小手强烈要求回答,他说:“我听我妈妈说的,小学生作业不完成,上课不认真要被老师罚站的。”话音刚落,其他幼儿也发表了同感,似乎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似的。

实录二:

在区角“欢乐小学”的游戏中,一次老师以角色身份进入询问上课情况,发现睿睿很自觉地站在一边靠墙处,就问小老师怎么回事,小老师理直气壮地回答道:“睿睿今天让他写字不好好写,所以请他罚站。”而睿睿似乎也显的心甘情愿。

思考:

孩子们在“上小学”主题中时不时所表现出的消极的游戏情节出乎老师当初预设的学习目的,给自己带来了困惑,大班的孩子们已渐渐懂得从多种途径去搜集资料,也不会仅仅满足于老师所说的关于小学的事,而似乎他们有自己对于入小学所关心的话题,针对这一情况,首先不能回避,其次可以与一些家长作沟通,引导家长尽量传递积极的信息给孩子们,以有利于孩子们顺利入学,不致于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再者,通过实地的参观小学,开展采访小学里的小学生和老师等学习活动,消除孩子们已有的错误认识,以更积极地心态入学。

有关0的困惑 篇4

两只刺猬不能离的太远,太远了不能互相照顾;两只刺猬不能靠的太近,太近了容易互相刺伤。师生关系也是这样。从理论上讲,师生关系应该象亲密无间、无话不说的朋友,老师应该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间的距离越近越好,最好是没有距离。然而现实却远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

赵增亮(化名)和数学老师经常在一起打球,关系非常好,他曾经在同学面前炫耀,数学老师是我铁哥们。一天,他找到我,眼里含着泪,心情非常激动,说话都有点结巴……“数学老师凭什么骂人?他还有个老师的样子吗?我还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原来上课的时候,赵增亮总在说话,数学老师制止了多次,他还在说。正好那天课程内容很多,数学老师就火了,“赵增亮!你给我滚出去!”他的脸腾的就红了,“老师你骂人不对!”“对不起,是我不对,请你出去!不要影响同学们上课!”过后,我私下和数学老师联系了一下,他说“是我太冲动了,平时和他打打骂骂惯了,一时没忍住,在课堂上骂他了。我抽空找他解释道歉。”最后,他们和解了,但关系还会象以前那样密切吗?

王老师是个刚毕业的班主任,年龄和学生相仿,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甚至姐弟、姐妹相称,还请学生吃饭!距离可谓近了,但最后和她“作对”的就是她请吃饭的那几个学生。最终的结果就是班级大乱,王老师哭了好多次。到了高二,学校换了一个严厉的班主任,那个班现在情况好多了。

师生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朋友关系,也不同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师生平等是法律和人格上的平等,不是身份上的平等。老师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把学生拒之千里之外,冷漠对之,搞不好教育和教学工作。但是也不要忘了,老师和学生的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担当的社会角色不同,想问题、做事情必然会有矛盾冲突,师生走的太近,也会彼此伤害。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深知而不深交!就是说,师生间必要的距离是不可或缺的,距离产生美!当然学生毕业以后另当别论。

有关0的困惑 篇5

在幼儿园工作中,各种困惑和难点真可谓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如同顽疾般干扰着我们的日常工作,令我们无从下手。例如:如何开展家园共建工作、怎样对待小学倾向化、如何建设园所文化、怎样建设教师团队等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12月2日下午,我们河南师范大学园长国培班()班主任彭小洪老师、肖广兴主任特意请来了河南师范大学刘晓红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丁海东教授、新乡市育才幼儿园王冬梅园长和国培班学员一起,就大家关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出谋划策,归纳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可操作方案,让我们收获颇多。

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印象最深的主要由以下三方面:

一、刚柔并济引领教师团队

在“如何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这一问题上,教授们一致认为:要以园长人格吸引教师、要创建适合教师发展的平台、提高教师的报酬、以专业理念引领教师成长等,特别是王冬梅园长结合自己管理经验总结的“刚性的制度、柔性的管理、科学的机制”这三条使我受益匪浅。

二、 正确看待“小学化倾向”

在这一问题的研讨中,刘晓红教授阐述了她的个人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首先,从园长到教师、再到幼儿家长,都要正确解读《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转变观念;

其次,前书写、前阅读等内容不是小学化,而是幼小衔接的必要环节;判断是否小学化的关键不在于内容,而在于以何种方式引导孩子学习;

另外,幼儿园要用实力、品牌吸引家长,引领家长,切不可让家长牵着鼻子走。

三、“物质”、“精神”两手抓创建园所文化

丁海东教授系统地分析和讲解了园所文化的概念及构建方法等。他指出:园所文化创建的核心是精神层面,一切物质创设要为这一核心服务,彰显儿童文化、崇尚自然、构建要整体布局。丁教授的话深入人心,让我在创建园所文化方面有了科学的指导和理论的支撑。

总之,这次“幼儿园发展的困惑和难点分析”研讨活动不仅意义重大,而且非常的及时、实用,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非常感谢这些学前教育专家们,我一定会在工作中大胆实践,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有关0的困惑 篇6

作者:

轰轰烈烈的课改运动在去年登台亮相后在我们这里迅速发展壮大,作为第一轮课改的实践者,我有幸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并在实践中推行语文新的教学方式。半个多学期下来,觉得心中的困惑越积越多,加上平日教学过程 中各式各样的问题产生使我不得不发出疑问:新课改下的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又将走向何方呢?

新课标下语文之怪现状:

教师备课模式化: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真情体验。

课堂热闹无比:老师被成为好的组织者,胡乱发言的学生被誉为富有个性思维。

考试制度变本加厉:区统考市统考,增量评比,排名成风。

教育呼吁减负,教育促进增负,为了应付级别考试,语文不再是语文。

我感到越来越困惑,我不知道语文应该怎么教,也难以想象发展下去学生的语文素养靠什么来提高?越来越感叹现在学生思维的干涸与狭隘,他们在为什么而学语文?记得有一次考试,问学生课外读了什么书,写出书名和作者,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拿不到分数。感叹于学生的忙碌,他们每天都忙到哪里去了?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学生胡乱写上去的一篇课文题目竟也得到了分数,改卷的老师怎也糊涂至此。

我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感到担忧,很多学生虽上了中学,但我觉得他们的语文水平绝对没有超过小学3、4年级的水平,都是说的多而且是多的泛滥,一让动笔便暴露出存在的很多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总是难以静下心来欣赏一些美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们的心远离语文,只为了分数而学。

有了困惑,只有去解决。我一直在寻找更利于学生感受语文的方式,我觉得语文不是靠学的,而是一种感受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只有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他需要语文,喜欢语文才能使他自然而然的走进语文这个广袤的世界。但现在学生有什么时间静下心来感受呢?

语文老师很累,既要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学生的分数,结果语文成了四不象。语文老师很尴尬,新课改下的老师更尴尬。

这是我自己的胡思乱想,有机会我很想谈谈自己的语文观,但我发觉自己有时都太浮躁了……根本静不下心来。

有关0的困惑 篇7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9

教学《军神》的困惑

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     王军(225231)

作者邮箱:

学校省实验小学的验收在即,作为推荐的《军神》一课,我是费煞苦心,不断的备课,不断的试上,不断吸收来自各方的意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设计。连续的几个“不断”除了教师的身心憔悴与教案的面貌全非外,其余的什么都没有了。同事,领导与专家的建议,成了我心尖的一块抗不住的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他的建议并非没有道理,但有此我始终难以接受。谁了解我谁最熟悉我班的学生?在验收的前一晚,我痛下决心。坚持已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现举两例请大家议论。

一、每步都要列中心吗?

本课的教学从中心句“了不起……军神”入手,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炼出“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这一覆盖全篇的核心问题;继而引导亲近文本,合作探究,懂得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拒用麻醉还能一声不吭,甚至能数刀数的坚强意志。这是称其为“军神”最直接的体现。有一位领导提出每教学一步,都应回到中心句进行朗读体会,既增强课堂氛围,又强化中心。但我思考再三,觉得此举不妥,其一,每次都回到中心,虽然能调节课堂氛围,但是每次的朗读体会只能停留在读的层次,而且每次读的目标都一样,缺少读的形式变化,层次变化,说到底只是读的数量增加,并无层次的递进。其二,沃克医生的这句高度评价是刘伯承在拒用麻醉的情况还能一声不吭,甚至出人意料地数着医生的刀数的情况下才情不自禁地喊出来的,这句话是沃克医生情感堆积的结晶,并非只是拒用麻药一个行为的结果,每次回到中心,无疑会给学生一个错觉,拒用麻醉药就能成为军神。其三,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应培养学生从整体入手统一把握,避免就一点论一点的局限主义。尽管我们的教学是从每步入手,步步为营,但在教学行将结束之际,要能回归整体,以整体的视角把握“军神”的内涵,从这一点来讲,也没有必要每次都回到中心。

二、主次两条线就是支解课文吗?

课文为表现“军神”的主题,除着力描写刘伯承的表现,另外沃克医生表情的变化也很好地反衬了刘伯承的坚强形象,初始的设计,我拟从正反两面入手,主抓正,次抓反,但遭到某专家的质疑:读2——5小节,一会抓刘伯承,一会儿学沃克医生,完整的课文被支离破碎,两条线,应交叉进行,齐头并进。

后来,我通过试上,发现这样的设计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过于烦琐,刘伯承表现怎样,沃克医生又如何,使得教学限入了机械的提问与分析的旋涡之中。其次保持了文本的原貌却断裂了人物表现的连线,难道就是把握整体了吗?我不禁要问,究竟该按部就班的学习原文还是该依据学情串连人物连索表现。其实,不难想像,再现当时情景,人物个体的表现肯定是连贯的,在同一时间两个人物都呈现出他们当时相互作用的反映。只不过作者在叙述时要兼顾人物表现相互作用的表现。所以写要两者兼顾,而学则更应该抓住人物连串反映,这才更符合人物的心路历程。

从上课的结果来看,更加坚定了的单线发展的决心。正而描写刘伯承是其个体坚强勇敢的表现,而学生则从沃克医生的表情变化中解读刘伯承的表现是完全出乎沃克医生的意料的,从而得出能像刘伯承如此的是少之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是啊!沃克是著名的外科医生,接手的病人不计其数,若能人人如此,那刘伯承“神”在何处呢?

你看,从正面悟出刘的坚强,从侧面又得出这种行为的难能可贵,所以才谓其为“军神”,主题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不正是整体把握人物所得出的成果吗?

有关0的困惑 篇8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课堂?对这个问题思考得越多,似乎困惑越多。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困惑之一:教师一相情愿与学生多种需求之间存在着的矛盾。

通过学习新课程,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所转变,音乐教育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具体怎样在课堂上实施,怎样把它做得更好,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又能给予他们什么?据本人观察,学生都喜欢唱流行歌曲,孙悟空、小燕子……是他们的最爱。我曾在课堂上问同学,你喜欢在课堂上干什么?有的说喜欢听音乐,有的说想唱歌,更多的的回答说喜欢自己表演。那课本怎么办?我又问。大家都不作声了。过一会有个同学说:我们自学。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哄笑声,笑过之后,想想这个矛盾是客观存在,不可调和的。教师总想要依据大纲、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磁带,“规范”地向学生传授,课堂有太多的规矩、框框、拘束,而学生注重的是自己的感觉、感受,并依此为出发点,决定对音乐课的好恶,决定在音乐课上的表现。教师有时也能了解学生的需要,但感觉也不能全凭学生做主。我也在课堂尝试让学生自己表演,可能是组织不得法,最后也是草草收场,但我也想不出更好的既受全体学生欢迎又使老师自己满意又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方法。

困惑之二:一成不变的教材和灵活多样的教学的矛盾。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虽可能由于教学方法、形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但教材确是至关重要。现有的音乐教材使用沿袭至今已有多年,虽也几经修改,但变化不大,和学生、课堂、新课程都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不喜欢,不认可。原因有这么几点:有的歌曲题材比较老,学生很难理解、感受、学起来懵懵懂懂,提不起兴趣;有的歌曲旋律不优美,不流畅,学唱起来比较拗口,学生不喜欢唱;有的创作歌曲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放在教材里,也不知是何缘故,费了好大的劲,学生也不容易学会;还有的教材还是用大纲的要求来设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且也违背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在教学中也给我们教师出了难题,不教吧,弃置可惜,教吧,无从下手。

困惑之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滞后的教学行为的矛盾。

新课程理念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指导,给音乐教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但不可否认,受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局限,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方式不同程度地滞后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例对教材中一些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许多学生颇感头疼的事,正是由于这样,教师也只能*讲解和灌输,反复读记一些概念;对教材上要求的器乐学习,由相当一部分同学还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一味地模仿练习花费了许多的精力,但收效甚微;对一些音乐基础较差,对音乐不感兴趣的同学,不能循循善诱,缺乏恰当有效的方法,造成两极分化;对学生由于年令所形成的个性特点和需要,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学生年级越高,对音乐的兴趣越低,音乐课堂越加乏味,教师的教学也越难开展。

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师对一些观念和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在实践中正确地运用这些理念,进行实践的检验,在不断的总结、发现、交往、探讨中完善对理论的认识。切忌生吞活剥,赶时髦,与人与己都无益,与学生与教育更是有害。

有关0的困惑 篇9

多元智能——揭开了教育孩子的困惑

母亲:黄-------(南京)

职业:职员

儿子:石-----

年龄:6岁

黄女士是个健谈、开朗的知识女性,虽然单位工作很忙碌,但她和先生还是非常注重孩子的培养,把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孩子。

记者: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皮纹检测的呢?

提到皮纹测试,黄女士立刻来了精神,她说:参加江苏省‘聪明、健康、上镜宝宝’大奖赛,当知道皮纹多元智能测试,我很兴奋,因为我们正在为如何科学地培养孩子而苦恼,大赛引进的蚂蚁宝贝皮纹多元智能测试为我培养孩子打开了一扇门。接到通知,我就带孩子来了。我们对检测报告的结果还是很期盼的。”记者:那您对检测结果怎么看待呢?

黄女士:平时,我主要是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和观察来了解他的,这样难免掺杂了我的主观意见和判断。通过这份检测报告及专家的讲解,我觉得检测结果和孩子日常表现蛮相符的。以前教育孩子的困惑,都可以在这个报告中得到解答。比方说,报告说孩子的肢体动觉先天的潜能最好,而目前孩子正好在学打乒乓球,教练也说孩子的协调性很好,现在乒乓球打得还不错。这就坚定了把孩子向专业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兴趣的信心。我可以通过对孩子测试结果的借鉴,取长补短,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找到培养孩子最适合的方式。今后再朝孩子的强项上去引导他,发展他,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孩子的意愿。

有关0的困惑 篇10

怎样才算是一堂好的体育课?记得在一次教师培训中,省教研员说,只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充分活动,全身心的投入就是一堂好课。认为上体育课没有必要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慢跑。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及想法,不能让学生觉得上操场好象上刑场一样。提出了现在的体育教学有些教师还是以竞技项目为主,以增强体质为教学目标。实际上增强体质在一堂体育课中很难体现,例如某一班级学生上课,教师用分组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推铅球8次,跳远6次。应该说每个同学在一堂课练完这个数字量不能说少,但算算运动时间,每次算它5秒钟一次,8次32秒,6次24秒,总共是1分钟的运动量,再加上慢跑,做操,顶多合起来10分钟,10分钟的运动时间能体现一堂课的强度吗?我们要改变只教运动技术不教身体锻炼方法的教学,要改变正规比赛的技能不教有乡土气息与生活结合密切的身体技能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道理,学会方法,并能在练习的过程中与同学和睦相处。

素质教育与现代思想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要重视培养独立从事科学锻炼身体的 能力。于是我们有些教师由此认为体育教学要实现多项转变:由“重视学会”转变为“重视会学”;由“重视体育技能学习”转变为“重视体育能力的培养”;由“重视技能掌握”转变为“重视情感体验”。于是在教学中就出现了“自定目标、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等名目繁多的 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上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只要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在欢笑中度过就是成功的好课。就说我们学校这次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来说,两堂体育课内容设计都合乎学生的兴趣,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运动技能荡然无存,教师和学生轻轻松松在欢笑中下了课。试问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了吗?

作为基层的体育教师的总有一种迷茫的感觉,总觉得体育课程改革纯理论的东西过多,具体实际指导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太少。我们是不是真要天天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象我们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60多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兴趣不相同,更何况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踢足球、赛跑、投掷等等。假如都依照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生的心里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堂活动课,在其他老师的眼里认为这是一堂“放羊课”。其实“放羊课”是特别难上的课。所谓“放羊”,要有足够的“草”让“羊”吃,要有安全的场地让“羊”吃饱。象这类课我不敢上,一来让人看了似乎有些不务正业,让学生在操场疯玩,自己到处转悠,巡视。二来学校的环境有些不允许,一堂体育课,操场上有三四班算少了,经常六七个班在场地上。这儿跑去撞到人,那儿投球砸到人了,更别说其它项目。高喊了几年的素质教育,快乐体育,还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打转,四列横队集合、慢跑、讲解示范等等。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只有全盘接纳,待到仔细回味真是酸甜苦辣尽有。不管怎样,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才是最好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