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优秀7篇)

教案应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由于语文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整理的优秀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1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进行分角色朗读。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两条绿线中2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课文脉络。

【预习内容】

(一)看拼音,写字

yù()寒 ()兆 沐() 犹() 疆() 监()

péng 汹涌()湃 ()程万里 ()胀()勃 帐()

(二)填空。

1.本文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因为 的事,表现了彭德怀 的感情,赞扬了他 的精神。

2.彭德怀:中国无产阶级 、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领导人之一, 人,曾领导“ ()”等战役,毛泽东赞扬说:()。

3.长征:1934年10月~1935年10月,历时两年,行程2万5千里,经过11个省市。从江西瑞金出发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高度评价长征:“长征是 (); ();() 。”

长征中发生了惊心动魄的故事有: ()、()、() 、()。

(三)在对课文的预习中,你还收获了哪些或者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进行分角色朗读。

2.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小组合作探究】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爱大黑骡子?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他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

【深入探究】

“不耐烦”“怒吼”“发火”分别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彭德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1.长征路上象这样作最后奉献的骡马难以计数!推荐同学们读一本书:《领袖将帅和他们的战马》,读一读吧。

2.你知道中国的十大元帅吗,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吧。

四、课堂检测

(一)注音。

骡子 饥饿 彭德怀 絮语 御寒 警卫 融洽 宿营

(二)阅读分析

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 )了北进的滚滚铁流,( )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身无御寒衣,肚内饥。( )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 )”。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暗含着 ;也暗含着 。

3.“身无御寒衣,肚内饥。”相当于文中的 一词?

4.北进的“滚滚铁流”指() 。称红军战士为“铁流”是因为() 。

体现在竹板声里的句子是 ()。

战士们能做到这些是因为() 。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把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改编成故事,讲给同学或者父母听一听。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2

《围魏救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自我领悟法、口语表达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关情况;三十六计;教学课件

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关于中国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

生回答

师:咱们班同学知识真是丰富,刚才有同学提到“三十六计”,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知道哪几种呢?

生尝试回答

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梳理过程: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找生读、正音

(4)找易错字

词语: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

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年落荒而逃

(1)齐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军大胜。

(1)生A、B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师归纳,总结

师:了解了转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A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师: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问题答案。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起因?这还要从头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生简要讲述)

师:魏国野心勃勃,一向心想吞并赵国,到底魏国的军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用美丽的波浪线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生回答

师:魏国的军队如此强大,在攻打赵国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齐国为什么还要决定出兵帮助赵国呢?这不是以卵击石吗?

生:讨论

师:出示魏、齐、赵在国间的位置关系图,引出成语“唇之齿寒”

师小结:严峻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赵而魏军如此强大,已将小小车间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齐国想去解救邯郸并不是一件易事,怎么办呢?只能智取,于是就出现了“围魏救赵”这一计。

作业:

抄写生字词2遍

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情读文

2、 了解孙膑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 深长能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重难点:感受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

2、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基本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齐国要救赵国,把这一使合交给了田忌和孙膑,咱就来了解一下这两位。

师简介:田忌、孙膑及孙膑和庞涓两人之间的恩怨。

师:孙膑和庞涓的斗争又开始了。救赵国而不去赵国都城邯郸,偏要去魏国都城大梁,这是孙膑使的哪一招呢?田忌起初有什么打算?后来又采取了什么办法呢?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

师:(同学讨论)如果齐国军队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

(邯郸已被包围,危在旦夕,不等齐军赶到就要失守,若那时齐军再去,打了胜仗的魏军必然士高气涨,加上本身就非常强大,而齐军远道而来,军队疲惫,若与魏军硬拼,胜负难料)

师:孙膑主张直取大梁,请同学们再读第7自然段孙膑的话,看孙膑的计谋如何?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绝妙)

师:以此看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且对自己的战术充满信心的人)

师小结: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孙膑是在充分考虑了魏军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的计谋。他对田忌说的话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难怪田忌会心服口服,立即下令大军直奔魏国。

(2)学习第三部分(4-12自然段)

师:我们从田忌和孙膑的对话中已经了解了孙膑的计谋,那么,他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他是直接将齐国的军队拉到魏国国都大梁了吗?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自读提纲:

孙膑是臬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安排两个无名将领去攻打襄陵,一方面可以掩护齐军主力向大梁进发。另一方面“无名将领”的战败,可让庞涓入松警惕。正因为庞涓放松警惕,孙膑的计谋才得以实施)

魏王见齐军向自己的都城逼来,顿时惊慌失措,忙叫庞涓回来救驾,这时魏军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结合课文回答

师:孙膑出其不意的举动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里上战胜了对方,魏军与最初攻打赵国时有了天壤之别,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已大大下降。然而,足智多谋的孙膑并未真去攻到大梁,他是怎样的?结果如何?我们继续往下看。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2-14段)

师:请同学自读第四部分

师:1.孙膑设埋伏的地方为什么要选在桂陵?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的埋伏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

生:据课文回答

师:同学们,孙膑最初“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最后大获全胜;魏军最初“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最后“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动笔写一写

生:反馈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疑问想问大家,按照孙膑的说法,当时的大梁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那么他为什么不让齐军直接攻打大梁,而要在桂陵设伏呢?

生:据理解回答

四。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2、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3、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4、全班交流总结三十六计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课余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优秀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合作交流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品读体验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优秀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 篇4

教材说明

〔解题〕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启示”。“启示”是受某种事物的触发,引起联想或有所领悟。本文用《滴水穿石的启示》作题目,表明本文是议论文,人们引起的联想或领悟是由滴水穿石现象引起的。“滴水穿石”,即水滴经久不息地滴落在坚硬的石头上,最终把石头穿透。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现象。本文介绍这种现象,并列举事例,论证这个现象给人们的启示,即做事应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结构分析〕

本文的结构是提出论点———摆出事例进行论证———得出结论。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文章从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滴水穿石现象,引出本文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会使事业成功。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摆出事例进行论证。文章采用例证法论证本文论点,例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3位中外名人的故事,论证本文论点的正确性。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得出结论。由分析天上雨水不能穿石的原因入手,从反面证明论点正确。进而归纳出本文的结论,回应了开头。

〔语意理解〕

“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使之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这句说明太极洞中石头上圆洞的形成原因。“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日雕月琢”,每日每月都在雕琢,比喻长时间不间断地做一件事情。“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是滴水穿石的原因。水滴中含有一定的化学元素,滴落石面,能引起些微化学反应,再加上重力的冲撞,日久天长,就可能使石头出现圆坑或圆洞。“太极洞”,指安徽广德的太极洞,是道家修炼的场所。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这句讲的是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点明了课题,也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任何事情。第1句分析滴水穿石的原因:第一要目标专一,就是关注一个目标,不分散注意力,这样获取成功的几率就大。这是从目标选择策略上讲的。第二,持之以恒,就是长久地坚持下去,有毅力,有恒心。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劲儿地坚持做下去,一定能赢得胜利。这是从工作态度与人的品格上讲的。第2句是反问句,指出滴水穿石启示了人们,只有具备滴水穿石精神,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这个反问句是对前面三个事例的总结,指出,全世界一切成功人士,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古今中外”,指包括一切时间,一切空间。“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滴穿”指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工作过程。“顽石”,坚硬的`石头,这里比喻艰苦的工作或事业,许多工作或事业都十分有难度,不是轻而易举能干好的,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代价。要获取工作的成效与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前文例举爱迪生的事例中,提到“孜孜不倦”和“专利”。“孜孜不倦”,形容勤勉,不知疲倦。“专利”,法律保障创造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创造发明而独自享有的利益。在例举齐白石的事例中,提到“挥毫”“条幅”和“炉火纯青”。“挥毫”指用毛笔写字或画画。动物身上细长而尖的毛叫“毫”,毛笔是用“毫”做成的,人们便用“毫”指代毛笔。“条幅”,指直挂的长条的字画,单幅的叫单条,成组的叫屏条。“炉火纯青”,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写作特点〕

论证过程严密。

作为议论文,讲究分析与论证。本文尽量减少理论分析,而强化事例论证,即采用了例证法。开头用事例引出论点,中间举3个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印证论点的正确性。在归纳结论前,又引反面事例,从另一角度论证论点。这样,正面论,反面论,“事实胜于雄辩”,论点就在大量事实印证下牢牢地立了起来,让人信服。作者之所以采用例证法,主要考虑读者的特殊性。本文是写给儿童读的。少年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不强。采用例证法,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

本文例证很周密、严谨,举的3个名人事例都很典型。李时珍是中国明代医药学家,爱迪生是美国19世纪大发明家,这两位是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应“古今中外”中的“古”;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应“古今中外”中的“今”;李时珍与齐白石是我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中”;爱迪生是美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外”。3个名人中有医药学家、、发明家、书画家,概指各项事业。文章用这些事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都凭“滴水穿石精神”而获成功,进而证明了论点。

教学建议

五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案例五 篇5

《小岛》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将军”的言行,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3、陶冶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审视课题,导入新课。

1、质疑课题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本文中的岛为什么称为“小岛”?(一座孤零零漂在海上的小的可怜的岛)课文为什么以“小岛”为课题?(课文讲了一件发生在小岛上的事)

2、南海简介

我国土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是太平洋西部海域,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总面积的3倍,其中中国领海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深度5559米。我国南海广泛分布着252个岛、礁、沙滩,其中被称为岛的有25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南海的最南端,走进“小岛”,看一看在“小岛”上发生了什么事。

(板书课题:小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落。

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读、讲生字词。(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学习生字词的方法)

(2)认读词语

瞒 域 艇 矛盾 哼 喉咙 勺 搅 舀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第1自然段。

你从第1自然段捕捉了哪些信息?(小岛树少、草少、土少——环境恶劣;有军队驻守)

(板书:驻守小岛 环境恶劣)

2、抓重点词句仔细研读第2—36自然段。

(1)快速浏览2—36自然段。

课文2—3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了将军登上小岛视察的经过以及战士在艰苦条件下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

(板书:将军登岛视察战士热爱海岛)

小组讨论交流,将军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将军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将军是个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的人。)

(板书: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

关心战士——语言:“战士们有蔬菜吃吗?”

“走,去看他们吃什么!”

“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动作: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

将军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

把菜汤舀到战士们的碗里。

外貌:“喉咙哽了一下”。

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

心理:留宿小岛了解战士的生活

准备推广这种种菜方法,让这一带守岛部队都吃上新鲜蔬菜。

不搞特殊——“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不给海岛添麻烦——自定规矩:必须返回军舰吃住。

“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一句中“重重”的本意是什么?文中含有什么意思?(用力很生气)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战士们热爱小岛的呢?

战士们从老家背土、拿蔬菜种子在小岛种菜。

那绿油油的菜地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战士们为了祖国的安全而不畏艰苦。

(板书:从老家背土、拿蔬菜种子、中国版图式菜地、不畏艰苦)

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战士们的生活条件艰苦的?

(天气炎热;蔬菜很难生长;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一周吃一次蔬菜。)

3、默读37—38自然段

思考:

(1)为什么战士们把菜地设计成“雄鸡形”?(祖国版图的形状像雄鸡一样。战士们把菜地设计成“雄鸡形”表达了他们强烈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将军“看到那片雄鸡形的绿色上面,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升起。”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祖国蒸蒸日上)

(3)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这一自然段既表达了将军为小岛战士所感动的崇敬心情,又表达了将军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及课堂小结。

1、展开联想

此时此刻,你想对“将军”和战士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结

战士们为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日夜坚守在小小的小岛上。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以及将军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范例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3、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前准备

①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②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一遍,读正确。四人组轮读课文相互指正评价。2、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3、写生字,写正确。小组评价,比比谁写的规范漂亮。

二、分组学习。

三、检查学习结果:指名读课文,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带哪一样呢?(指生说)是呀,钱?不行,这东西一用就用完;照相机?不好,这么多的景点,哪装得下……这道题还真让我们很难做出选择。环绕世界旅行需要多长时间呢?

②出示课文课件,学生朗读出示资料:

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第环球航行用了整整3年。

日本一位71岁老翁独自完成环球航行历时234天。

2006年,中国人首次完成帆船环球航行历时185天。

③学生配乐朗度地二自然段,并齐读最后一句话:我相信我会选择书。

你对作者的选择有异议吗?

④出示作者小资料揭示课题:

本文是在1974年的世界儿童图书节上,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她作了热情洋溢的献辞。齐读课题,认读“侣”。猜猜作者在本文中写了什么?

二、读书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书陪伴自己旅行呢?

自由读课文,用”“划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

①学生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汇报交流“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指名读有关的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真想不到你懂这个!”这里把书比作了朋友,每次见到朋友,感觉都是不一样。特别是“真想不到你懂这个!”好像是又对朋友发现有了一个的发现,这个发现非常的意外,叫人惊讶。

b.你对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指名说)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a.“你每天都回家……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这句把看书比作是回家一样,即使是非常的熟悉了,但偶然还会有新的发现。

b.指导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三个反问句

a.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句)

b.给他换一个说法。(指名说)

c.从三个反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了?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写话:在你的眼中,一本你喜欢的书又是什么呢?

一本好书能让人“常读常新”,就像 ,就像 。

小结:读书也是这样,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你有这样的感受吗?交流。

随着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②自由读这几句话,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读了第一句话,我体会到就是读同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我从“总能”和“不管”体会到的。)

你能把体会到通过朗读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二句我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就是同一本书,他也是百读不厌。我从“一遍又一遍”体会到的。)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三句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书,因为他把书当作了朋友一样,当作了人似的,读书就好像是在和朋友说话一样。而且书也是想读就随时能读的。我是从“就是”和“随时想去就去”体会到的。)

(作者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而且书可以随身携带,你想读的时候就能拿出来。如果是一本人物传记,就好像是你在交一个朋友;如果是一本介绍名胜古迹的书,那就好像是到那个地方旅游了一趟似的。)

能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④把三句话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加深体会。

⑤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会带上一本书陪伴自己的旅程,是因为(点击课件引说三个句子)

⑥引导学生提问。读了这三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比一比,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为什么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2、过渡语:作者不仅爱书,而且会读书,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读书方法?

齐读第七自然段。作者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读书方法,划出表示先后顺序

的词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吗?全班交流。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师随学生回答总结板书(揣摩、续编、品味、梳理、想象、判断)

过渡语:这一趟下来,都可以把书读上一百遍,最终能背诵下来。

③汇报交流“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书比作了朋友和故地。)

作者为什么这样比?

3、诵读名言,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部分读书名言,师生互读。

4、作者号召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2、推荐阅读《书比人长寿》。学习。

3、整理自己的读书方法,收集名人读书小故事。

板书设计:

走遍天下书为侣

朋友 故地

惊喜 收获

五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案例五 篇7

《小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矛盾、喉咙”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描写将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感悟将军的情感。

(4)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等理解将军向小岛敬礼的深意,体会将军的情感。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守岛部队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海岛,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纳的方法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教学难点】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理解“小岛”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异地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驻扎在海岛上的守岛部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今天,我们随一位将军登上小岛,一起感受守岛部队的爱国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生词。

2、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4、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总结:

①全文有3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②课文讲述了一位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事情。

③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生字生词认读学习

会认字:瞒 域 艇 矛 盾 哼 喉 咙 勺 搅 舀

辨字:瞒——满 矛——予 勺——匀

多音字:哼

四、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部分。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小岛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2、思考:

这个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什么?

“树少,草少,土也很少”,三个连续的“少”,表现了小岛的荒凉。

(表现了海军士兵们生活环境的艰苦。)

(二)学习第2部分。

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将军发现和了解战士们在岛上种菜的情况。)

①“将军不由一愣。”将军为什么会有此神情?

(这里土少,而且温度高,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就连运送来的食物都不能完好地保存。然而战士们却让这岛上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②队长建“菜地”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

(“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种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棚,北方大棚是为防冻,这个棚却是防晒和防盐。”)

③战士们为什么不用海岛上的土?

(“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战士们愿意从家乡背,连菜种也是从老家带来的。”

体现出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吃起菜来有家乡的味道。)

④“晚饭后,我们就可以把油布都掀开,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

问题一:为什么要在晚饭后才能掀开油布?

问题二:这句有什么作用?

⑤将军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规矩?为什么?同行的秘书为何着急?

“在这一海域,为了减轻岛上的负担,吃住必须返回军舰。”

将军的身体不大好,又上了年纪,秘书担心岛上的晚餐会影响将军的病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生词

教师听写词语,学生写在习字本上。

二、学习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第20~35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战士们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而将军也对战士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把蔬菜倒入汤中与战士们一同分享。)

这部分主要描写了将军的神情变化:

脸色马上变了——重重地放下筷子——一愣——凝视——鼻子有些发酸——喉咙哽了一下——眼睛一亮。

①将军看到端上来的小白菜脸色马上变了的原因是什么?

(将军深知蔬菜的珍贵,不想因为自己让战士们受苦。)

②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为什么把“同志们”称为“孩子们”?

三、学习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第36、37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两个自然段表现出将军对战士们的无限感激和深深的敬意。总结全文,将情感升华推向高潮。

四、课后作业

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也请你用这种手法写一篇日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