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优秀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生物说课稿优秀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生物说课稿 篇1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三生物第八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在这里我主要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1、关于导课:

以问题导入:“雌雄有别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许多动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

本节教学从认挂图、为染色体配对、寻找男女染色体异同开始,引出“性染色体”概念,进而通过生男生女的小组游戏活动,理解人类性别的决定方式及男女性别比例特征。再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对男女平衡问题产生兴趣,探究自然状态下,为什么生男生女的概率为1:1。

3、学生活动:

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设计了活动环节,老师宣布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制作卡片,随机抽取,模拟家庭生男生女的游戏,各组统计男女性别比例,向全班汇报、汇总。老师巡回指导,依据学习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A这个活动的原理与生男生女的奥秘有关系吗?B有人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通过学生活动揭示人类性别遗传的自然规律。当然从一个班统计结果来看,样本不够,不能科学地反映性别比。老师可引用全年级或几界届学生的统计总数,更有说服力。甚至推广到全国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小黑板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启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历次人口普查有什么共同特征?尝试解释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5、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新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因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A人们的观念和医疗技术会不会影响男女性别的比例?

B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吗?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从种到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从种到界》是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一定的标准,各种生物可分成不同的类群。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提出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4.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

2.通过对本节学习,学生对课本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同学们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质教学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我还采取大量的图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在课前运用互联网准备各种图片和相关问题,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

1、在上一节课我们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我们将动物分成有脊椎的和无脊椎的两类,我们将植物分成有种子的和无种子的两类。那么我们能概括一下我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吗?(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方式)

2、展示幻灯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给我们班同学寄一封信,谁来帮帮他如何填写通讯地址?填写通讯地址,其实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寻找不同的等级。(学生帮助小明填写通讯地址:银河系、地球、中国、北京、海淀区、101中学,初二一班。)

3、你觉得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分类的不同等级的单位及生物是如何被列入到这些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的。

(利用两个提问一个事例来导入新课,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分类等级(以马为例,结合教材图片)

1、区别种与物种

展示不同颜色马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斑马和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总结。(它们虽然长的很像,却属于不同的物种,列为同一个属)

2、区别奇蹄目和偶蹄目

展示图片驴和犀牛,提出问题,哪个与马、斑马最像?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它们是同一个科,马科。演示图片羊,比较羊和犀牛,哪个与前面的几种动物最相似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判断比较难,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图片。马、犀牛、羊、鹿等动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们的指甲一样。这是马的蹄,它仅第三趾发达,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说,马有一个蹄。旁边的这是犀牛的,它有三个蹄,它和马的蹄的数目都是奇数,所以这两种动物属于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两个蹄,长颈鹿也有两个蹄,都是偶数,所以它们属于偶蹄目。可见,犀牛和马、斑马、驴更为相象,同属于奇蹄目。

3、区别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

演示图片: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和鸟、青蛙有什么不同吗?同学讨论2分钟,教师引导总结,它们都有毛,胎生,恒温,都能哺乳。分别总结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的共同特征。

4、区别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

利用摸摸自己的脊柱,区分鱼和一些低等动物蚯蚓等的不同,引入脊索动物概念,区分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5、区别植物界和动物界

虽然蚯蚓无脊椎,鱼有脊椎,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动物界,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植物界。问题:植物界和动物界的生物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植物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吃植物或其他动物。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按照从种到界的分类等级,了解了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现在请从界到种来总结马的不同分类等级。

学生总结:我们先从植物和动物中选定马属于动物界,根据马有脊柱将它定在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中有鸟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鱼纲、哺乳纲,马是胎生,哺乳,恒温的陆生动物,所以属于哺乳纲;它有一个蹄,所以区别于有两个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属于奇蹄目;然后找到马科,马属,最后到种,马种。提问题:

1、哪个分类等级中动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哪个最多?2.哪个分类等级中的动物的种类最多,哪个最少?

引导学生回答:

1、界的共同特征最少,种的最多:2.界中的动物种类最多,种中的最少。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不定期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难易适中。我安排了三个练习

1、帮助小明寻找他的亲缘关系。

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小明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偶蹄目、类人猿科、人属、人种。

2、植物的分类等级

演示油松和毛白杨,打乱分类等级进行分类。

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裸子植物亚门、松柏纲、松柏目、松科、油松。植物界、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杨柳科、杨属、毛白杨。

3、林奈和双名法

演示植物标牌,展示生物的学名。学生自学,教师总结。

4、布置课外作业给校园植物挂牌。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从种到界》一课的设计过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九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位于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教材地位:

本章教材共分三节,三节课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首先从多个角度阐明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接着介绍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本节内容则是对前两节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为第六章《爱护植物绿化祖国》埋下伏笔。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

4、教学重点及难点:

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5、课前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课前调查: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二、说教法:

根据教情和学情,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本节课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蚕豆下表皮装片及CAI课件的使用,使得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引导发现法: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原则之一。引导发现法就是教师用已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发现未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课堂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营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人类已跨入现代文明的21世纪,新的世纪对人的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实验探究法: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

在学习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时,通过分组实验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3、 总结归纳法: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互动交流,归纳出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

4、发散思维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主渠道,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设疑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品质。

此外,这节课还涉及到一些物理和化学知识,初一的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对抽象原理采用多媒体动画层层深入,练习设计突破了固有的模式,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战。下面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程序

1、课前欣赏,激趣导入

首先,我创设情景,通过一曲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激发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求知。﹝示课件﹞

正如歌中所唱,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长江用他母亲般的胸怀,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同时也滋润着祖国大地的绿色植被,那么同学们从这动人的旋律和美丽的图片中,能否悟出一个生物学道理呢?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诉说中,学生们感到一种震撼,一种共鸣,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唤起学生对绿色生命的热爱和探究之情,并且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自然界的水循环,真正达到情感教育和美育的双重目的。然后教师又提示学生:“长江流入东海之后,又到那里去了呢?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看下面一组数据﹝示课件)

这是一株玉米一生中所需的水量,其中……在这里教师巧妙地设置问号,对学生质疑,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很容易答出这些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了,那么要想知道植物怎样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还必须了解叶片的结构。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要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那就是——

2、探究DIY,互动你我他

DIY是自己动手的英文缩写,这句话充分体现出新课标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由于课前同学们预习了实验操作的基本内容,因此我首先请同学们以二人小组为单位,练习徒手切片,﹙示课件﹚制做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学生对叶片的基本结构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叶面的颜色总比叶背深?”学生带着疑问重新回到镜下世界去寻找答案,很快便发现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中叶绿体多而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中叶绿体少,同时学生也会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许多问题,诸如“秋天的落叶为什么总是叶面向下而叶背朝上?清晨的露珠为什么能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枫叶到了秋天为什么会变红?水分在叶中通过什么结构被输送?”等等。学生们兴趣大增,争先恐后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教师则给予准确提示,于是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过程达到了第一次高潮。(示课件)此时,教师又及时利用CAI课件出示叶片横切面的立体结构,并进行简单总结和反馈检测。

接着,教师结合刚才展示的玉米需水量图表继续质疑“植物体内近99%的水分究竟通过叶片的什么结构蒸发到空气中?”引导学生将目光定格于叶片的表皮,由于临时装片中观察表皮中的保卫细胞及气孔很困难,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在显微镜下,学生很容易观察到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不但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并出示气孔的电镜下照片。关于气孔的开闭机制是本节课又一难点,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提出问题,及时点拨。如保卫细胞的形状如何?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当保卫细胞失水(吸水)时气孔怎样变化?我还设计了气孔开闭的FLASH动画,真实再现了保卫细胞细胞壁的变化与气孔开闭的关系。那么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呢?植物体内99%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又设计了第二个课堂活动,那就是——

3、你说我说,讨论交流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为什么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却凉爽湿润?由于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一定的准备,所以教师有意安排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组同学根据课前亲手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至此,学生们对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大大增加,课堂教学达到第二次高潮。最后在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通过CAI课件展示蒸腾作用的过程,并请同学上台发言。CAI课件的使用,使这部分知识由抽象变直观,化静为动,打通了学生因抽象思维造成的障碍,降低了学习难度,顺利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创编故事,拓展视野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怎样把这些知识串联在一起真正地切入主题——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呢?我要求同学们当堂创编一个小故事并选派代表上台发言。“假如,你是土壤里的一滴水,请说出你经过绿色植物又回到土壤的旅游路线”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维加工,沉醉于角色之中,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也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播放录象﹚紧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认为这首诗有缺憾吗?不但阐明了水循环的过程,而且帮助学生树立坚持真理,不畏权威的信念。

在这幅图中,红箭头表示海洋湖泊之水的循环流动,蓝小球表示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之水。显然,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虽照样进行,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据科学家测算,某热带雨林的年降雨量为1950毫米,其中蒸腾水量就占了80﹪,约1570毫米。由此可见,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大大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并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示一组漫画以示森林的重要作用——森林是多种动植物生存的家园,它不但是一座绿色的水库,而且是一座天然的氧吧,它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5、知识拓展,渗透环境教育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热点之一,它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常言道: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环保教育及人文精神。

①结合具体事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爱护植被的情感。

这是98年的长江特大洪灾,

这是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十年前和十年后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是我国从1978年开始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修建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树立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也彰显得淋漓尽致。

②播放精美的公益广告,唤醒学生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在这里教师有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又能为节水做些什么呢?同学们踊跃发言,节水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鼓励学生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学的确有所用。

③结合媒体新闻,从人和自然唇齿相依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环境,关心人类,了解世界……同时,教师将与本节课有关的网页链接于此,使意犹未尽的学生能够在课外尽情浏览。

6、创新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请你填空,创编故事”等学生对课本知识已当堂掌握,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我以两道开放性习题为载体,突破了教材的文本限制,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等科学素质,使得“课已尽而意无穷”。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选用了一首环保歌曲的歌词作为结束语,意在激励每一位同学保护森林,珍惜水源,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不再拥有清甜的山泉;如果不再拥有绿色的波澜;

如果不再拥有小鸟的歌声;人类在这世界上多么孤单。

谁愿看到洪水淹没家园;谁愿看到沙漠一望无边;

谁愿看到大海不再蔚蓝;谁愿这世界寒冷没有温暖。

我们同住一个家,同在蓝天下,

伸出你的手我的手,把所有美丽还给自然……

生物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寻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学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旨在通过“食物品尝会”这一活动的导入,引起学生对餐桌上常见到的食物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筛选,来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并交流总结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从而对微生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了解,为后两节课认识微生物的益处与危害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半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些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已经具备了观察、提问、猜想与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同时。本单元涉及的科学知识——微生物对于人的感官来说,多数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比较抽象,但微生物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方面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起来。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简单剖析和对学生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积极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搜集资料、验证猜想的方法。

2、意识到重视实验和证据是一种良好的科学态度。

3、知道什么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说材料:

教师准备:白萝卜、酸萝卜、白豆腐、霉豆腐、生面团。一次性碗。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面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

搜集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部分我充当一个学校餐厅的美食顾问,调查学生都喜欢哪些食物。科学教师被聘为顾问,学校为的是让伙食更加营养丰富,科学合理,这一情境的设计隐藏着学科学就是为了用科学,为了更好地用科学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的意思。在导入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食物多数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制作的,搂着再推出一种特制食物让学生品尝,留有悬念,勾起学生品尝的欲望。

2、品尝讨论,发现问题。

“食品品尝会”虽然是本课的导入,出示的食物有的学生可能经常吃,但学生平常没有注意思考与观察我们吃的是不是科学,所以品尝这一看似简单的环节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此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要有秩序地品尝,要在品尝的同时仔细认真地观察与思考,体会食物加工前后的一些变化。学生在对比品尝后,就会从中发现问题。

3、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学生通过品尝,发现食物加工前和加工后在味道、颜色、浓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纷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有的想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有的想知道腌制泡菜时为什么总要用肚大口小的坛子,有的想了解为什么豆腐制成后会变的咸咸的,软软的,也就是“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把各自提出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课后可以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进行研究。

五年级的同学已经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但怎样选择适合各自研究的问题开展研究,仍是一个较难掌握的问题。所以。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是什么改变了这些食物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组织学生猜想,展开探究。究竟学生猜想的是否正确并不关键,只要学生敢于大胆猜想,我就给予鼓励,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见解的前提。

4、搜集资料,验证猜想。

关于资料的搜集途径在前几册教材中都有涉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本节课的关键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汇总、筛选等,找出“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的答案,从而验证各自的猜想。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梳理出问题有关键,以解决问题。在学生找到具体的乳酸菌、毛霉菌等细菌后,老师适时总结,说明这些就是微生物,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微生物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微生物并不陌生,为下一步寻找微生物做好心理上的谁备。

5、阅读资料,寻找微生物

对课本上的资料卡以及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后能把资料上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说出来,在小组内、全班分别进行表达与交流,这正是本册教材所要培养的科学能力的二级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由“学”到“会”的内化过程,学生充分阅读、交流之后,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对人类有利也有弊,与人类关系密切,在自主探究中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

生物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XX》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XX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XX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XX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XX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XX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XX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XX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XX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XX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XX和有丝XX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

(1)什么是有性生殖?

(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

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

由于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能否以有丝XX方式产生?之后引出减数XX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XX自然想了解减数XX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XX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XX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XX过程与有丝XX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XX"和"等数"。"XX"即着丝点XX,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XX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XX后期与减数第二次XX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XX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XX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XX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XX时期细胞的名称。

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九 篇6

说教材:

教材特点: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

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非常可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

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

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2、观看课件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让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内容定位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通过前四章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别,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特征的回顾、总结、深化,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为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但对这些生物的分类方法还没有系统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一些分类的方法,对学习本节课有基础。教师应重要的向学生传授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指示和技能。

三、说教学目标

1、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能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通过小组讨论,建立起生物分类的方法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3、意识到生物分类的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为说出分类的依据。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选择以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相结合,用多媒体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在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将着重强调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堂一开始,我会询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去动物园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动物园中场馆的分布,他们是随机分布的吗?有什么样的划分依据呢?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之后,继续设疑:同学们刚才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无意中已经应用了生物分类的方法,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让我们以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的身份,来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一些常见的生物进行分类吧!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展开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卡片。同时提出要求:观察这些卡片有什么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些卡片分开。组织学生讨论,各小组是按照什么将这些卡片分开的。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进行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食物特征的方法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或东西整理出来头绪来。从而引出“分类”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常根据事物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整理,这个过程叫做分类。

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分类的感念,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同时为学习生物的分类做铺垫。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动物和植物)。让学生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首先观察各种生物的特征,比较这些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让学生上台操作多媒体来将不同的生物放入相应的框内。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参照“探究竟”里的方法,重新设计一个分类思路,把以上生物再分一次。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可能不太科学,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和相互评价,讨论各自方案的优缺点,通过相互补充使分类方法更加合理,总结出分类的方法。

多媒体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通过思考“探究竟”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最后教师通过PPT展示出不同人的图片,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分类依据进行分类。让学生明确分类的依据不同,分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明确生物研究中常用的的分类依据。

3、联系生活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有关分类的事例,以此训练学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技能。

4、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足之处我将给予补充。课下搜集资料,找一找生物分类学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的知识点,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直观系统地展示了鱼的分类和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