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 ,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晚上好!我说的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的教材.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对教材加以说明。
◆说课标
不言而喻,新教材是基于新课标编写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及课程目标。特别是基本理念突显时代性。课程目标分成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屏幕上是我对地理必修3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再重复。
◆说教材
1、编写特点
(1)以典型案例构成教材的主体。教材选用了5个中国案例、2个外国案例、1个地区案例(东亚地区),案例具真实性、典型性,中外兼顾的特点。
(2)图文并茂。文字和图像
(3)形式的多样性。思考、阅读、活动。
(4)活动的开放性。以森林保护这节中的活动:不同类型的人员怎么样思考森林的开发?
2、教材编排体例及目的
(1)单元导读。章前图片和引言、章前问题。
(2)正文。文字图片、阅读、思考、名词链接、活动。
(3)章后。问题研究。
3、内容结构 课件展示(略)
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必修 3的课标有13个,基本与节数相当。这是能容标准,这是教材内容与课标的对应关系。本书共五章10节,本着由自然至经济、由区域内至区域间的学习思路设计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依次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图略)
4、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课件展示(略)
(1)横向整合。主要可以通过基本知识与实践分析两方面来看。例如基本知识:区域含义——(选典型区域):区域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分析:主要问题(区域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间联系与合作发展——(核心):区域可持续发展。
(2)纵向整合。我们以必修2的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与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东北地区为例)之间的联系来说明。必修2的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下内容:农业区位选择(区位因素的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特点);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东北地区为例)有以下内容:地理条件(自然方面与社会经济方面)、布局特点(耕作业、畜牧业、林业特产等)、商品粮基地建设(机械化与商品化)、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草原区、山区等)。
◆说建议
1、教学建议
(1)重视基础、学生主体、小组合作。(以图片形式展出)
(2)注重拓展。———讨论:山西省能源资源的开发模式是否适用于平顶山呢?请说明理由。
2、评价建议
(1)过程与结果并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考试测评(图片展示)。
(2) 自评与互评并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图片展示)。
(3)个人的成长记录。成绩折线图。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校内资源。具体包括课程资源库、地理板报(手抄报)、地理广播。
(2)校外资源。具体包括文字资源(报刊、杂志、图书、照片) 媒体信息资源(网络、电影、教育软件) 实地考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博物馆)。
以上内容是我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入手,希望各位评委能够给出指导意见,谢谢!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今天地理科目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几个环节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为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必修3”的核心内容,“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选取我国典型的“珠江三角洲”为例,以“区位优势——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对策措施”为主线,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人地协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2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鉴于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和理解,我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②理解工业化、城市化对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③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3 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重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4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经济发展快”和“城市化水平高”
第2课时:“问题与对策”
二、说学情
本节教材选定的区域是我国国土重点整治的区域,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区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资料的搜集比较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可在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增加信息的引入量,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课堂容量。此外,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整理、分析、归纳资料的能力,这就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 说学法指导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几个环节构成。
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是提出的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求异思维,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正题。播放一段春运期间“民工潮”录像,并定格在拥挤的广州火车站画面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大量的民工涌向广东?
先让学生讨论1分钟,然后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小结突出主题:因为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农民工来此打工。创设情景,激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同时又引入正课。
对于本节第一目“经济发展快”的讲授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为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0页“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和第99页(知识窗――侨乡),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分布图”、“广州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等。分别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有利的自然条件;从交通、人口、城市、区位、政策等方面分析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学生可抢答、相互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珠三角经济发展快的原因。
“城市化水平高”这一目由于学生在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系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理论,所以这部分的教学我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我适时地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归纳分析能力。
“发展中的对策与问题”这一目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
式进行。可以让学生先分组讨论自己所熟悉的城市出现了哪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分析该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种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竞争与合作中获得知识。
通过教材105页的课内活动作为课堂练习,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理解。
新课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对学生总结情况进行点评、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回归到课堂学习目标,让学生对照目标,自己检查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课后让学生“比较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考察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其探究兴趣。
总之,在整个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以灵活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感性认识出发,拓展思维,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获得理性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