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一株柳”,师生交流关于柳树的知识
2、板书“青海高原”,师生交流,重点介绍青海高原的严酷环境。
3、由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正音。
3、整体把握,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词3+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深入理解,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段,思考:
理解:青海高原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段学习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引导学生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段,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段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段学习
A、填空练习:第六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八段。
1、自由读课文第八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段,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 www.fa55.net 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段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4.能通过课文关键词句体会“撑立”的具体含义。
5.学习对比反衬的作用及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简案)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认识文章结构,理清脉络。
三、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引用简短故事,理解“灞河的柳树何以名贯中外”。通过具体的语句了解灞河柳树的生存环境。
四、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练习抓住重点词表现文章情感。
第二课时
学习段落顺序:5→3、4→6、7→9→2
一、回顾课文内容。
1.齐读课题。
2.过渡:在作者眼里,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出示,指名分别读这两段话:
这是一株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3.通过这两段话,我们知道,这是一株(平常 神奇)的柳树。
4.过渡:一株我们常见的柳树,有什么神奇的的呢?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这棵柳树。
二、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注意观察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这株柳树的什么特点。利用课文提供的信息,圈画出描写这株柳树特点的词语或句子。想一想:这是一株 的柳树。
2.交流:这一段共几句话?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重点词:铁锭 锻铸),说明白感受,朗读出感情。
每分析一句,概括一次(并由学生写到黑板上):这是一株 的柳树。
(1)……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茂盛、浓密,生命力旺盛……
(2)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坚硬……(对比我们这里的柳树树枝树干的色泽,理解苍郁、深沉。)
(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色泽深沉,厚重……(我们这里的柳树叶子大多是什么颜色?)
(理解“锻铸”——锻,是把金属加热到软化的状态,通过外力击打,形成所需要的形状,工业上把这一过程叫锻造;铸,铸是把金属融化后的液态物倒入事先做好的模具中使其冷却成形。金属是要经过无数次烈火焚烧和人工打磨才能打造出器具的。在这里,是指什么呢?)
……
3.出示句子: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这句给你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巍巍然撑立。
理解:巍巍然——高大雄伟的样子。
是啊,经过这么细致的描写,这株柳树就真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齐读本段。
(2)“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这里与“立”字组成“撑立”一词,难道仅仅表现了这株柳树的高大吗?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一个如此艰难又极用力,极奋力的词语来描述这株柳树呢?
三、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仔细阅读课文3、4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出这株柳树生长地的环境特点,并在文中找出具体表现这个特点的词句。
2.读与说,交流,相机出示青海高原环境资料。
可设问:这是一个怎样的高原?
先用词语概括,再通过对具体的词句结合朗读来表现“环境恶劣”。
(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
青海高原环境资料:青海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这里全年降雨稀少,有时连续两季不下一滴雨。地面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增温散热都快,气候恶劣,是生命的极限区乃至禁区。
3.这是一个极为严酷的生存之地,让我们用朗读表现出来。齐读: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zhě)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小结过渡:就是在这样 的恶劣环境中,我见到了唯一的一株柳树,并且能长到这样(根据板书概括),我们不能不去猜测,它该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在这生命的极限区中“巍巍然撑立”!
4.出示: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1)齐读。(读出疑问、惊奇)
(2)过渡:这株柳树又是怎样神奇地生存下来,壮大起来,造成这么一道独立壮观的风景的?
四、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
1.默读课文6、7自然段,追随作者的想象,看看这株柳树经历了怎样的危险和艰难,才能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的。哪些词句体现这株柳树生存之艰难、生命之神奇?圈画出来,边读边体会:这是一株 的柳树。
2.按段落顺序交流,关注重点字词。
(1)……全毁了……只有……奇迹般地……——生命的奇迹
(2)自古以来……更为严酷的寒冷。——生存的艰难
(3)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活到一岁。——(理解句子意思)生存的残酷
……
齐读后,师根据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引读第5自然段:你看!(出示第5自然段,齐读)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生存奇迹!这是多么艰难而又顽强的“撑立”!这是生命的奇迹!
(4)过渡:年复一年,这株柳树又经历了怎样的危险与艰难?课文第七自然段的哪些词句表现了它的生存的艰险,哪些表现了它生命的神奇?
结合具体的句子和词语,边读边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多少”在这里是表示疑问吗?)
通过四个“又”再次深入理解“撑立”的含义。
(虐杀无数生灵的高原风雪摧毁它了吗?它怎么样?——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它屈服了吗?这是怎样的一株柳?多少场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它害怕了、放弃了吗?它怎么样?——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新条。这是怎样的一株柳?被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一株柳?)
四个“又”及排比句式给人带来的强烈震撼。
指导朗读——多么。自读。
(以“这是一株 的柳树”这主线。)
(5)师引述,生读课文内容:经历过无数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经历过一场场铺天盖地雷轰电击,它——,它无疑经受过——,却能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本内容供选用)
师:狂风中,它——挺立着,暴雨中,它——支撑着……
3.写话练习:
请选择其中之一,或是另外假设,结合自己的理解力,发挥想象,写一段话。内容要能够表现这株柳树生存之艰难,生命之神奇的精神。
冰天雪地,狂风呼号, 。
闪电撕开天幕,劈开树干, 。
干旱,持续的干旱,几个月没下一滴雨了, 。
…… 。
4.交流。突出这株柳所表现的精神。这是一株 的柳树。
5.交流后出示第7自然段部分,强调排比句给人带来的震撼。
(齐)“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师读)这是一种多么顽强而神奇的精神!这是生命的神话!
过渡:回想我家乡的灞河上那些引发无数诗家词人作诗洒泪的、那些安逸舒适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啊——出示,齐读: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什么叫“相差何远”?)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主题。
1.将这句话改变说法,体会句意(理解:相差在哪里?可指名读第8自然段相关内容)。
(读出惊叹质问的语气)
师:既然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写家乡的柔柳?反衬什么?(反衬,强烈的对比用以增强表达力度,衬托出青海高原这株柳生存的艰难和危险,生存及生命的神奇。)
再读这句话,利用句式直接导入第9自然段。
2.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
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3.你从“九十九”和“一”这两个数字中感受到了什么?(或“九十九”代表什么?“一”代表什么?)
4.教师反问: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让我们用作者的话来回答。齐读: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
5.出示第2自然段,再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归纳板书: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理解:伫立——长时间站立。说说这里为什么用“伫立”。
再读,读出悠远、年长的感觉。
过渡:这株柳树的神奇让我——(望而生畏),理解“畏”——这个字里,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探究写法,总结全文。
1.带着对“望而生畏”的理解读课题,你想强调哪个词,为什么?
2.(1)从课题看,是写物的文章。你认为作者仅仅在写柳树吗?(2)哪些人也如这株柳树一般,巍巍然撑立在你的心中?
3.交流后在课题下板书:借物喻理(或人)
4.结语:我们认识了一株神奇的柳树;这株神奇的柳树,让我们读懂了一种精神和信念,那就是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我们都应该像这株柳树一样,聚合全部身心之力,成就一片绿阴!创造命运的奇迹!
七、作业。
1.练习朗读,抄写词语。
2.结合学习感受,用“撑立”和“伫立”组成一段话,表现你心中的这株柳树。
3.积累:分别摘录一首与“边塞”和“柳树”相关的诗词。
板书: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借物喻理)
这是一株 的柳树
--------------------------------------------------
---------------------------------------------------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喻理于物(借物喻理)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文章始终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一句构架全文。而全文结构紧密,多处词句存在有紧密的内部联系,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切割、重组、勾连是设计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前段时间有幸去桐乡聆听了多位特级教师上的展示课,收获颇多,特别是对湖州吴兴区教研室,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感触甚深。盛老师那深厚的教学功底,那机智的调控能力,那无痕的课堂引领,都让我感叹不已,自惭形愧。
一、不紧不慢,胜券在握
一上课,教师就让学生回忆昨天的预习情况,反馈对课文的朗读。盛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挑选1或2自然段读读,然后要指名读第3自然段。在学生读之前,有了以下的师生对话。
师:“哦”字有两种读音,第2声表示“怀疑”,第4声表示“明白”,你们认为该读第几声?
生1:我觉得应该读第4声,作者明白了这是一株柳树。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作者当时恰恰表示的是怀疑,怀疑青海高原上怎么会有一株柳树。但教师现场没做任何反应。)
生2:我认为应该读第2声,表示疑问。
(教师仍没有做任何评价,继续提问。)
师:我想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第4自然段。(第4自然段描写了作者看到这株柳树后发出的疑问和感慨。)
(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完后,追问。)
师:现在你们认为该读第几声?(生齐声说该读第2声)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特别怀疑?(生读了几个词语和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中“哦”的一句。(齐读)
感悟:课文开始的几个段落都在描写作者看到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时的惊讶和感叹。但是第1、2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在第3自然段出现的“哦”字读音学生一下子是不明确该读什么的。教师紧紧抓住这个字音大做文章,从字的意思入手,让学生据义定音,这也很符合现在的字词教学,而且本课正好是第一教时。况且从前面几段的课文内容看,这也恰恰是一个词眼,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前面这几段课文。盛老师在学生迷惘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很巧妙的引导学生去读第4自然段,读后学生自然而然就发现了所要的答案,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老师上课时节奏不紧不慢,我在下面听课开始还替她着急,学生说不上来怎么还不告诉他们,不是浪费时间吗?可听到后来,才知道老师的“胜券在握”,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啊!
二、不露声色,循循善诱
在学完作者的疑问后,老师要带着学生去认识那棵柳树了。课文第5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柳树的样子。盛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又给我开了一个眼界。
开始教师出示了一连串词组: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异常苍茫
教师让学生读,告诉学生每一个词语就是一副图,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青海高原的样子。
师:这些词语有个共同点,都想我们描绘了(青海高原)。那这株柳树就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满怀期待地)
师就出示了第5自然段。(当时我也很失望,我满心以为教师会出示图片,让学生哗然,因为我也很想看看那株柳。)
师:这就是那棵大柳树,是不是有很多同学纳闷了?这明明是段文字,哪来什么柳树啊?别急,柳树就躲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读着读着你们眼前就会浮现了。
(自由读——指名读一句最拿手的)
接下去教师就带着学生学习第5自然段。在声情并茂地学完了第5自然段后,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就跃然眼前了。
感悟:对于六年级,即将踏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我认为盛老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那么巧妙。她用自己机智的教学方法告诉学生,语言文字的魅力有多大?语言文字的作用有多大?我们能从文字中读懂太多的东西,从文字中领略到太多的内涵……在上课后来,盛老师也出示了那株柳的图片,再一次从感性上认识了那株顽强、有毅力的柳树。从教学设计上,老师先带领学生从文字上初步感受那株柳的形象,再通过仔细研读去体味那株柳的精神,又借助图片去生动感悟那株柳的高大,最后又回归文字理性地全面地评价那株柳,盛老师不露声色,循循善诱,堪称无痕引领啊!
教材分析: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
全文共9个自然段,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战线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贺知章的《咏柳》
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设计思路:《青海高原一株柳》以生动、凝练的语言,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初次阅读《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章,就让我感觉到那简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课文的切入点非常容易就能够找到,文本始终围绕着“神奇”两字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经历”两方面展开叙述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柳树生命力的顽强。本着从大处着眼,抓大问题、大线索的原则,深入地研读文本后,我把切入点放在了“神气”两字上面,这节课,学生始终围绕着“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个问题展开的。我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去感悟柳树的“神奇”,体会柳树的顽强生命力,并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脉络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对重点词句的品析中又能赋予文本框架以血肉、感情。
整个教学过程,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点,紧紧抓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重难点: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默写生字。(继续加强生字教学)
1、默写生字
2、简要复述上节课所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生浏览课文。
思考:青海高原这株柳究竟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三、潜心会文,研讨交流。
(一)、阅读发现,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发现。
生:这是一株在平原在水边及其平常的柳树。
生:这是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2、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反复朗读。
3、学生质疑。(学贵在有疑,此处充分体现了学生能够学习的主体性)
结合“这是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这句话,学生质疑。
4、提炼有价值的问题。(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才更值得探究,才更能帮助感悟文本,在这里,无意中给学生渗透了如何筛选问题的教育。)
(1)、这株柳树为什么令我望而生畏?
(2)、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感受“神奇”。
1、出示文字,学生自由读,思考柳树的“神奇”体现在哪些地方?
2、学生抓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感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感情朗读,
感受柳树的伟大生命力,体会其“神奇”(学生对文本中重点词句的挖掘越深,感悟越多,越是能内心感情与文本感情的交融。)
预设重点词句:“两合抱”、“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巍巍然撑立”、“百十余平方”……(抓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地分析,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法引导。)
3、教师小结。
(三)、品读6、7自然段。
1、这株柳树除了样子“神奇”,课文还写了柳树哪方面的“神奇”?
引出6、7自然段,感受柳树生长历程的“神奇”。
2、学生自由读6、7自然段,并将自己的感悟批注在书上。(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感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的能力。)
3、交流研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展开想象,指导感情朗读。
4、教师以过渡性的语言引出后文。
(四)、自学感悟。
1、学生自读自学第8自然段。(对文本的处理应该有详有略,课堂也应该结合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2、交流所感所悟。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灞河的柳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在此处,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想到“对比”这一写作方法的烘托作用,这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提高很有帮助,写作方法的学习其实最需要这种具体的语言情景。)
4、小结。
(五)、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学生读文。
2、面对这株柳树,你能想到谁?说一说为什么?(结合文本感情、柳树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教育,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
3流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和感悟。
4、教师小结。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样子
神奇: 生命力顽强 令我望而生畏
成长历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1) 贺知章的《咏柳》(2) 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3、教师示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三、学习写字1、 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展示评议四、布置作业1、读熟课文2、抄写课文生字2遍。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1、学习第一部分(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3) 3、4节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2、学习第二部分(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b朗读第五节(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六、七两节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 (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 (经历)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这两节三、学习课文第八节。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2、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2)齐读这节。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1、第二节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板书设计:15青海高原一株柳惊见 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神奇 形状 枝干 叶子
一、看拼音,写词语。duàn zhù nüè shā cuī huǐ yì zhì bào yuàn( ) ( ) ( ) ( ) ( )yín sòng rèn jìn wèi qiè jiān kǔ zhuó jué( ) ( ) ( ) ( )二、用“ ”画出正确的读音。伫(zhù zhù)立嶙(líng lín)峋深邃(suí suì)怀恋(niàn liàn)相差(chā chà)抛散(sǎn sàn)赭(zhě zhù)红苍(cāng chāng)茫三、填合适的词。 ( )的柳树 ( )的蓝天 ( )的树叶 ( )的云团 ( )的原野 ( )的青山 ( )的河川 ( )的风景 ( )的精神 ( )的树叶 ( )的原地 ( )的寒冷 ( )的努力 ( )的柳絮 ( )的奇迹 ( )的山峰四、阅读课文,根据原文填空。1、这株柳树大约有,浓密的树叶。树杆和树枝,。叶子,,,自然使人。它,。2、这株柳树没有,也没有,而是,以,终于。命运给予它的是,它却。五、下面是几句关于“勉励”的句子,先填上关联词,再读一读。1、( )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 )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2、( )扼住命运咽喉的人,( )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3、( )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 )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你能再用两句名言或古诗等勉励人要用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吗?①②六、按要求默写古诗。 1、赞美柳树的:,。,。《》作者。 2、折柳送别的:,。,。《》作者。 3、边塞悲壮、苍凉的:,。,。《》作者。七、阅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一)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1、家乡水边的柳树“极易生长”,用“”画出有关“极易生长”的语句。 2、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而作者用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是为了。 3、家乡的柳树有什么特点?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又有什么特点?(二)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1、这句话中的“它”在课文中是指。 2、“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是说。 3、从“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可以看出这株柳。 4、从这句话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5、文中“成就”的近义词是。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句中的“成就”近义词是。
看拼音,写词语
tiě zhù nüè dài cuī huǐ ɡē sònɡ zhuó yuè rèn xìnɡ
( ) ( ) ( ) ( ) ( ) ( )
给加点字注音
伫( )立 深邃( ) 赭( )红色 青石嶙峋( )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作者是( ),他的代表作是《 》。
文章总共( )小节。给我们描述了一株 、 、 的柳树生长在 、 、 的青海高原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强大生命力。
3、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通过课堂语言实践,逐步培养语言领悟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长的神奇及作者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课文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来修饰。
2、板书课题:通过读课题来突出不同的侧重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读读自己还没有读好的段落。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1)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粗实、坚硬、苍郁、深沉、艰苦卓绝、起死回生、顽强、毅力、韧劲。
(2)读词语、点名读、齐读
(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
(4)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
(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3、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神奇”。
陈忠实有了什么样的的词语来修饰柳树?
4、补充青海高原的资料。
简介青海高原:(出示地图)青海高原,也就是我国的青海省,它位于被称为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青海高原的冬季漫长,气温非常低,最冷的时候要达到零下二十几度。高原上长年都是冻土。而夏秋季节又非常干旱,有时接连几个月会持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干燥、多风、缺氧、奇寒,这就是青海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
三、深入理解,学习第五、第三自然段
1、出示描写柳树的文字。
2、指名读,齐读。通过朗读,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谈不同的感受。
3、学生自读课文的三四小节,圈划出写柳树生存环境恶劣的句子。交流理解:“哦”和“望而生畏”这两个词语。
四、总结
柳树的神奇并非仅仅如此,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请同学们回去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深入地想一想,并把你所感悟到的记录下来,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领略那神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材分析: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朗读课文,理解字词,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 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2.提到“柳”,我们自然会想到晚风拂柳、柳叶弯眉等词,柳在我们的心目中常常是柔美、缠绵,婀娜多姿。可今天我们要学的柳并不是这样的。请同学们读题。3.这是哪里的柳?再读一遍。二、 自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 学习字词:可以就一个生字说说意思,说说字形,你也可以就某一个或某一些字读一读,当然,你也可以就某一个字想到的说一说。出示生字:铸 抑 虐 摧 诵 卓 怨 韧
2. 课文内容:
a 自读,这篇课文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b 课文写了这么多内容,你觉得文中那句话最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估计学生回答: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命运给予他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3)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4)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
启发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话,引导到“神奇”上,即第(1)句最具概括性。
c 出示第(1)句,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深究重点
1.如果把“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浓缩成一个词,你觉得哪个词最合适?
2.这株柳树到底神奇在哪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段,把你感触最深的语段,好好地读一读,如果能把你的感受在有关词句旁边写一写就更好了。
3.学生读读画画写写,教师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