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9篇】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 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设想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读注释,了解《战国策》

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

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余生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诵读,把握性格与主题

一生读课文。

学生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认识二人性格,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

[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四。演读,读懂气节与精神

学生表演,余生在点评中获取新的认识

小结:结合全文说说:为何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五。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六,巩固与积累

背诵课文第三节的排比句。

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结合语境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朗读表演、品析语言、改写段落等方式,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初步体会作者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读”贯穿课堂,读顺、读通、读懂。

2.以“写”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

3.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不畏、大义凛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读通文章,读懂句意,读懂人物。

2.通过品味词语、扩写段落,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特点,学习说话技巧。

三、教学策略

1.本文内容相对简单,在学习文言词语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达到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的目的。

2.本文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采用“读—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理解人物性格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删减词语、揣摩潜台词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请学生介绍完璧归赵、图穷匕见的故事。

教师导入:秦王故伎重演,想用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作为弱国小臣的使者唐雎面对虎狼之国的秦王是像秦武阳一样色变振恐,还是如荆轲镇定自若,是像楚怀王客死他乡还是如蔺相如一般完璧归赵?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疏通文意

1.读通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遍,划出读不通、读不顺、读不懂的句子,先利用书下注释理解词句,然后生生互助完成对字词句的初步学习。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共同问题。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1)教师出示重点字的读音辨析,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掌握判断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一些易错的重点词语,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3.学生再次自由朗读、互读课文,达到流畅的程度。

【设计意图】掌握重点字词句,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句意的能力。

(三)感受人物形象

1.读一读,演一演。

教师导入: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任选一种方式,选一段,说一说,你们要读出或者演出一个怎样的秦王、唐雎或者安陵君?

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总结。

唐雎:沉着冷静、不畏、敢于斗争、忠君爱国、凛然正气。

安陵君:有见识,能看透秦王的伎俩,说话委婉。

秦王:贪婪、骄横狂暴、色厉内荏、阴险狡诈。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抓住重点语句精读。

教师导入:同学们的朗读体现了“有理在于声高”,秦王和唐雎一个声音比一个声音高。那么我们应抓住哪些词语读出人物的特点呢?

(1)想一想,下列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盼安陵君许。”

教师总结:关注秦王的自称“寡人”,注意虚词在文中的语气作用。

(2)请你写出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教师总结:读出言外之意。

(3)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段,想一想唐雎的语言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唐雎的语言形式上简短,语意连贯、语气强烈,有气势,能表现出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表现出唐雎不畏,大义凛然的特点。阅读时要读得一气呵成,铿锵有力。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品析重点语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重点字词体会人物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怎样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4.写一写。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1)第三段是唐雎与秦王斗争的高潮,扣人心弦。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扩写这一段,再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学生扩写。

(2)唐雎“挺剑而起”,最后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究竟亮了一把怎样的剑从而战胜秦王?

学生:唐雎挺剑而起,秦王就会直接面临死亡,所以唐雎的行动有一定的震慑力量,表现了唐雎视死如归、斗争到底的精神和维护安陵国土完整的决心。光有语言,没有行动,也不能起到震慑秦王的作用。

教师:这是一把有形的剑,但是文中字里行间还有一把无形的剑震慑着秦王。

(3)教师展示学生改写片段并提问:你能否从这位同学的描写中或是你自己的描写中找到这把无形之剑?

教师示范:唐雎的胆识如同一把利剑,我觉得这个胆识是一种见识,能认识到布衣之怒的力量。

学生阅读思考:

唐雎的忠君爱国如同一把利剑:不辱使命,不能辜负安陵君的信任,不能辜负安陵百姓的重托,这个信念激励他无往不前,无坚不摧。

唐雎的智慧如同一把利剑:一下就能识破秦王的恐吓,威胁。

唐雎的勇敢如同一把利剑……

唐雎的沉着冷静如同一把利剑……

教师总结:唐雎展示的是一把人格魅力之剑。虽然有人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唐雎是根本不可能带剑觐见秦王的,但是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塑造这样两个人物,是对当时“士”这个阶层维护国家的利益的赞颂,是对“暴秦”的一种反抗。

【设计意图】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5.拓展。

教师导入:林则徐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至今,为了国家利益,不辱使命的外交家比比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杰出的外交家。

师生交流,学习外交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忠诚、大义凛然等精神。

6.再次进入情境充满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设计意图】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沉着冷静、有胆有识、忠贞爱国、不畏、敢于斗争的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

(四)体会语言技巧

1.教师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和别人打交道,人们常常说“听话听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都是在说语言的重要性,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你从唐雎和秦王的言语斗争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会,不要求学生回答完整,鼓励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或者是自己的生活体会,感受说话的技巧。

语言:

言辞委婉,言之有理:表明安陵君宁“守”不“易”的态度。

针锋相对,言之有据:列举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

以行证言,言之有力:挺剑而起,付诸行动,彻底打败秦王。

2.语言实际运用练习。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的重要性,增强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的意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唐雎,一个弱国小臣,在朝堂上,三寸之舌斗君王,胆为剑心退秦师,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语言,一个锐利的武器,在生活中,巧妙运用它,能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主旨

(六)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完整排演课本剧《唐雎不辱使命》。

2.阅读:《战国策》《使臣不辱使命》,谈谈你对“士”的认识。

【设计意图】

1.以排演课本剧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拓展阅读,加深对“士”的精神等方面的认识,对这一阶层形成较为成熟的看法。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人物个性特征,品味古人凛然气节

教学内容

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周恩来与派克钢笔的故事导入,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的句子入题——凛然气节,板书标题。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归纳故事情节

2.勾画出随着情节发展的推进人物情态发生变化的语句并设计图表展示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别找出秦王和唐雎说的话(原文复述)

2.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商讨并归纳人物各自特点,老师适时点拨

3.总结人物刻画的主要描写手法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四、感受人物个性

1.分角色朗读,并要很好揣摩人物个性特征

2.朗读评价(师生兼评)

五、拓展训练

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训练,老师点评)

六、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八、作业

当堂背诵精彩对话(第三段)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5

1、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情节。

2、品味人物性格,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读劝说艺术,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

2、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习,初三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前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枯燥的翻译、呆板的分析又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我准备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重点难点

品味人物性格,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复习导入

活动2【讲授】二、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

2、梳理情节

(1)出示本文的情节:

开端:秦王野心吞安陵

发展:秦王咄咄逼人

高潮:秦王欲发“天子怒”

结局:秦王长跪致歉

(2)请学生从唐雎的角度概括

开端:唐雎临危使秦国

发展:唐雎步步斗争

高潮:唐雎挺剑效古人

结局:唐雎不辱使命

活动3【讲授】三、分析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从情节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秦王:外强中干、骄横狂妄

唐雎:不畏强权、忠君爱国

2、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1)可采用小组合作讨论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阴险狡诈,不懂用一兵一卒就想霸占安陵君的土地;

安陵君其许寡人——以强凌弱、不可一世;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狂暴、残忍;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虚伪狡诈、盛气凌人

“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一方面,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又一方面,对唐雎的恭维显然言过其实,这种自相矛盾中,真是奴颜婢膝之态可掬。

小结:秦王:虚伪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不畏强权、视死如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智慧、勇敢

小结:唐雎:有勇有谋、忠君爱国

(2)朗读人物对话,体会语气

秦王:骄横、虚伪

唐雎:不卑不亢、慷慨激昂

3、引导学生从写法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1)对比手法的运用

秦王现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唐雎先恭而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

秦王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对比,艺术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2)衬托手法的运用

比较安陵君与唐雎的答秦王语: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同:都反对“易地”,拒绝的理由是相同的;

异:“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说话委婉;唐雎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3、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3、积累文言词语。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复习《陈涉世家》,解题,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复习《陈涉世家》。

a、本文的作者是谁?文章选自哪一本书?谈一谈你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了解情况。

b、课文中重点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写法上你有何体会?

2、引出新课。

明确:《史记》在文学史上非常出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影响之大。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唐雎不辱使命》,选自哪一本书呢?学本文又能给我们增加一点什么知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及文下注释。

二、解题

1、按要求默读课文。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目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你在前面的默读中读到一些什么?(要求: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告诉给大家。教师可以从语态、语气、语速、层次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文字障碍,可以由同学互相解决,老师点评。要强调学生做好笔记。)

三、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1、了解课文内容。

速读。(抓住每段所写的主要内容,写概略的读书笔记。)

复述。(注意要点齐全,重点突出:文章中的人物有哪些?各自的说话中体现出怎样的思想性格?课文前的边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朗读。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2、了解课文结构。

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书上做上记号,标明情节的起止。)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先交待的内容有哪些?唐雎出使的目的是什么?到秦国以后遇到什么困难?后来又是怎样解决这个困难的?

明确: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 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 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 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 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 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 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 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 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以战国时的“士”为内容,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学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请你说说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位,并根据查找的资料简要说明……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唐雎。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及语句节奏。

3、生生评价,师适时点评,必要时示范引领。

4、默读课文,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后由西汉刘向编订,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

三、疏通文意

1、指名结合文章注释叙述文章大体内容,不要求字字落实,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可越过。(不求甚解读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2、语段讲解接龙。

(学生讲解语段中的文言知识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3、师生共补。

四、笔尖沉淀:

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a、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b、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得如他所说“请广于君”吗?

(2)秦王为什么不直接攻打,而要易地呢?

(3)安陵君拒绝秦王与唐雎拒绝秦王有何不同?

(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什么?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5)唐雎为何要说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的事?

二、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明确:

这篇文章中唐雎和秦王在你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三、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启迪思想。

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谈一谈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四、巩固训练:

1、熟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3、搜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晏子使楚”的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识记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价值观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形象并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2、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

本文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文章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作抗争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加以体验与感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二、检查预习情况。(见学案)

三、通读——说内容。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

1、师范读,布置听读任务:

(1)注意感受朗读节奏、人物语气。

(2)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要求: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分角色展示朗读。(听读任务:感受各人物性格特征。)

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四、说读——说意味。

1、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2、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五、评读——说技巧

1、唐雎能够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后各抒已见。师总结:

唐雎之所以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胆识过人,忠君爱国,具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再者,真理站在了唐雎一边,在道义上是偏向唐雎的,唐雎的义正词严有着强大的威力,震撼敌论。

另外还与他卓越的口才不无关系,他有着极高的说话技巧,靠他的睿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秦王,唐雎的说话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言之有“据”——“士之怒”“而将四矣”

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2、本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呢?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六、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深身地被古人唐雎那种不畏强暴,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感动,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吸取这种精神,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有正气的人。

七、拓展思考

1、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2、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八、作业

1、复述故事。

2、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以“唐雎,我想对你说……”或“秦王,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