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醉清风给大家收集整理的12篇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年()个月
大月
小月
2.填空: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说说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明确: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9~1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一位小数加减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挂图,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
1、情境引入
教师:小明的妈妈今天到菜市去买菜。买肉用去6元5角,买蔬菜用去3元4角。
(教师边讲述,边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学生1:妈妈今天一共用去多少钱?
学生2:买蔬菜比买肉少用多少钱?
学生3:买肉比买蔬菜多用多少钱?
3、解决问题
(1)谁能列出算式?点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6元5角+3元4角=6元5角-3元4角=
(2)合作探索算法。
教师:这两个算式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1:6元加3元等于9元,5角加4角等于9角,合起来就是9元9角。6元减3元等于3
元,5角减4角等于1角,合起来就是3元1角。
学生2:我们是先把6元5角换成6.5元,把3元4角换成3.4元,然后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加
减法那样,用竖式计算的。
6.56.5
+3.4-3.4
9.93.1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与整数加减法一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后才能相加减。
4?尝试练习
二、进位加和退位减
1?情景引入
教师:学校举行运动会。跳远场上,几个运动员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比赛呢。(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1:张明跳了多少米?
学生2:朱红跳了多少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解决问题
(1)点名列出算式,教师板书:2.2-0.3=2.2+0.9=
(2)你们会计算吗?请先自己算一算,然后再与同桌交流。学生先独立尝试探索算法,然后与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4?讨论,明确算理
(1)这两道题与前面两题(例1)比较,有什么不同?
(2)十分位上不够减,怎么办?十分位上相加满10,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3)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作答。
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当十分位不够减时,要从个位退1,在十分位加10再减;当十分位相加满10 ,要向个位进1。
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
更清晰的认识和掌握。]
三、巩固练习
1、第111~112页练习十九第1题和第2题
以上两题由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第111页课堂活动:做游戏
先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游戏,然后可以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
四、课堂总结
(略)
教学时间:总第1课时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口算练习。学生计算,汇报交流。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全班交流。(3)试一试。师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即可。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
师小结: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约重3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交流,指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分别把两个乘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时间:总第2课时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口算。7×8+3=6×6+4=5×9+7=2.用竖式计算。23×3=21×2=32×4=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3页例3主题图。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个?你是怎样估算的?(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小组交流。(4)归纳总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小组内交流。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时间:总第3课时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页例4。
提问: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2.探究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之前不同的是,计算时每一个乘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都要进位。
引导思考:我们在前面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要进位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回忆“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法。
3.归纳小结。
4.检验算式。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53×24=1272。完成后,让学生先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再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交流。2.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让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时间:总第4课时
课题:练习一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笔算,会用调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来验算乘法。2.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题第2题。
出示题目,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计算两题,学生独立完成。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3题。
让学生先阅读表格,明确题意,再独立填写表格。
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请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4题、第5题、第6题、第7题。让学生先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三、综合练习
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8题、第9题、第10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单元内容:
教材第1—14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和分米度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3、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会换算质量单位。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并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
单元难点:
1、能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表示物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
7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并且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还知道1厘米=10毫米。
(2)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部门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知道一个世纪是一百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1.5时30分15秒开始演示动画片,这里面有哪几个时间单位?
2、谁来说说悉尼的奥运会是哪年哪月开始的?(板书:2000年9月15日)这里面有哪几个时间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时、分、秒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擦掉板书中的数字)
二。新授:
1、在学习之前老师先问你们点事情。咱们班上的胡海青今年几岁了?那你已经过了几个生日了?我认识一个老爷爷今年已经60岁了,而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想知道吗?等我们学习完年、月、日之后,相信大家就都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2、一年有几个月,你们知道吗?每个月的情况都不一样,具体是什么情况呢?现在就请把你的年历卡拿出来,边看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自学之后,四人一组讨论)
出示思考题:(投影)
1、看年历,找出各月份的天数。按天数,12个月可以分几类?
2.1996年和1997年全年各有多少天?你是怎样计算的?
3、讲解有关月的知识。
按天数,12个月可以分几类?(板书:31天、30天、29天、28天)
具体说说每个月分别属于哪类?(板书:1、3、5、7、8、10、12和4、6、9、11)怎样才能记住大月和小月呢?。
出示左拳头图(投影):让学生自己握起左手数一数。
举牌游戏:大月举对勾的牌,小月举叉子的牌。(引出2月)
不计算你能说出每一年的天数都一样吗?为什么天数会不一样呢?
那怎么能算出全年共有多少天的?(板书列式)
我们把二月份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二月份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板书:平年、闰年)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年 月 日
一年 12个月 365天
(1、3、5、7、8、10、12)叫大月 31天
(4、6、9、11)叫小月 30天
1996年(闰年) 2月 29天(全年有366天)
1997年(平年) 2月 28天(全年有365天)
在回答第3问的时候老师讲解:
由于天数不定,人们把31天的月份叫大月,30天的月份叫小月。怎样才能记住大月和小月呢?。
出示左拳头图(投影):让学生自己握起左手数一数。
举牌游戏:大月举对勾的牌,小月举叉子的牌。(引出2月)
4、在回答第4问的时候老师提问:你是怎么算出全年共有多少天的?(板书列式)
为什么天数会不一样呢?
5、在回答第5问的时候老师讲解为什么会有闰年:我们把二月份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二月份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那为什么会有闰年呢?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6小时。一年以365天计算比较方便,这样一年就少算了大约6小时,四年就少算了大约24小时,即少算了一天,因此每4年就要增加一天,增加这一天的那一年便是闰年,又因为4年中大约少算的24小时,实际上并不是24小时,如果常年累月也会造成误差,所以遇到整百年一般不闰,必须是400年的倍数才是闰年。因此,有一句话叫: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算一算你手中的年历是不是4的倍数?(找学生回答)
那1900年怎么算呢?(遇到整百年,必须是400的倍数)
小结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练习:判断下面哪些是平年,下面哪些是闰年。
1905 1840 1902 1944 1955
1976 1987 1992 2100 2400
6、老师说明:一年有四个季度。这和我们说的春、夏、秋、冬四季是不同的。
板书:一月、二月、三月 第一季度
四月、五月、六月 第二季度
七月、八月、九月 第三季度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第四季度
第一、二季度是上半年,第三、四季度是下半年。
7、一百年是一个世纪,“世纪”也是时间单位。(板书:世纪)
例如:从1800年到1899年是十九世纪,从1900年到1999年是二十世纪,从2000年到2099年是二十一世纪,我们刚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
练习:提问:伟大领袖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他生于哪个世纪?你生于哪一年?是哪个世纪?
8、全课小结
开始我讲的故事,通过对“年、月、日”的学习,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张峰的爷爷平均4年才过一个生日,所以他是闰年2月29日出生的。
三。巩固练习
(一)。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各月有多少天吗?
出示儿歌(投影):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二月只有二十八。平年三百六十五,闰年再把一日加。
(二)。填空
1.1年5个月=( )个月
2.29个月=( )年( )个月
3.5月最后一天是( )日,是第( )季度。
4.7月和8月共有( )天。
5.2000年是( )年,在( )世纪。
(三)。判断
1.4月、6月、9月、11月是小月,每月30天。( )
2、凡单数的月都是大月。( )
3、二月份只有28天。( )
4.7月1日是党的生日,它的前一天是6月30日。( )
5.1800年的2月有29天。(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
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9、13、14,幸运队:12、14、16)
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
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
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学生计算结果(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
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
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xx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
生:把多的给少的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
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
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
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
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平均数。像这次考试,老师会说我们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94分是每个人都考的成绩吗?(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给少的)如果用计算应该怎么列式?(全班的总分÷全班的人数)
师:看来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多的给少的,这才每个人一样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1)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厦门五一期间鼓浪屿售出门票统计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让生提问题)
3)师提问: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a.让生动笔列式计算
b.集体订正,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结合平均数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4)师:大家计算得准不准呢?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验证?
启发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5)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电脑出现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学们形成不同意见
1)师请代表说明理由:“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吨,一年有12个月”
2)师电脑演示:÷4表示求每个季度;÷12表示求每个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小刚家要节约用水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在最多数和最少数之间,表示总体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过河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会有危险吗?强调:平均水深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四、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眼急脑快(口算)
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逐一出示口算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8+7=9+5=8+42=46+9=
34+53=28+12=520+300=
2、心明手巧(笔算)
师:同学们很顺利就迎接到了圣火,但如果想把火炬保留下来,必须打开密码箱才行,你们有信心把火炬保管好吗?现在请拿出练习本,用竖式算一算,密码是多少,看谁算得好。
笔算下列各题:25+38=45+29=
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后汇报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3、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帮羊村完成了这意义重大的任务,村长为了表扬我们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决定请我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园,高兴吗?准备好,看看你认识那些野生动物。
伴随悠扬的音乐,课件分别演示熊猫、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藏羚羊等受保护野生动物。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1、分析统计表,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注意思考从“已知种数”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数据教育学生爱护野生动物。
(2)让学生仔细观察中国特有的种数的统计图表,说出表中的信息,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3)出示第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让学生思考。
2、尝试解答
(1)师: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请用竖式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98+25=)
(2)指名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3)师生齐分析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结合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把这题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突出“那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打开密码箱的两题和例题,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交流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通过比较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特点并引出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神机妙算(直接写出结果)
65 39 67 43
+78 +86 +95+88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
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
2、拔萝卜(用竖式计算)
58+9468+5286+77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3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2)让3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
(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的情况。
3、配钥匙(连一连)
师:班长暖羊羊它负责小羊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不小心把小羊房间的钥匙给调乱了,你们能帮帮暖羊羊,把钥匙给配好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确!
58+9458+6759+7579+89
125168152158134
指名学生说说如何算得又快又准。
4、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暖羊羊为了感谢大家那么快就帮他配好了钥匙,就请我们去参观他们的农场。你们看,饲养园里养了什么?
师:你会解答吗?请把你的算式写在书上。
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并指名说出解答的算式。
师:除了上面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想一想(扩展延伸)
两位数加上的两位数加和是多少?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评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平移后图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怎样判断物体或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板题:图形的平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二、出示学习指导
三、
1、认真看书例3,弄清题意后,思考怎样移,注意顺序,重点看黄色字体。
2、认真看例4,思考:这四个图形能一次移到图(2)吗?应该怎样移,有几种移法?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四)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师: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出示检测题2名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完成
(五)做一做
练习六第3题
要求:要看清题中黄色字体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二)讨论
1、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师:谁能说说怎样画平移图形?师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前,先要确定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画新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长度与原图形每条线段长度要相等。
2评正确率、板书
3、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在方格纸上画评移图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六、当堂训练
练习六第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德育渗透: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方法:
实践体会
学习方法:
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许昌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6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 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灰天鹅:48只;
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个8根是多少,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竖式计算。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4 8
× 2
1 6----------8×2
8 -----------40×2(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9 6 ---------(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9?)
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4 8
× 1 2
9 6 (进位的表示什么?)
(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2 8 4 3
× 2 3 × 1 3
8 4 1 2 9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
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
六、作业
课本14页第3、4题。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 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灰天鹅:48只;
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个8根是多少,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竖式计算。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4 8
× 2
1 6----------8×2
8 -----------40×2(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9 6 ---------(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9?)
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4 8
× 1 2
9 6 (进位的表示什么?)
(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2 8 4 3
× 2 3 × 1 3
8 4 1 2 9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
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
六、作业
课本14页第3、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教学难点: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