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这次为您整理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文本细读(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简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正如它的题目,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的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文章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文章语言简朴,含义深刻。通篇课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但在读完课文之后,读者会油然而生一种对人们错误行为的惋惜和谴责。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二、教学对象分析我班的学生活泼可爱,喜爱新鲜的事物,但他们的环保知识还是较为缺乏,对乱砍乱伐及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等情况还了解的不够。此外,该年龄阶段的学生虽已初步具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但体会蕴含在课文中的道理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特制作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具有人文亲和力的环境,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学生就能饶有兴趣的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小村庄毁灭的惋惜之情,及对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三、教学目标分解 目标 知 识 点 学 习 水 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品评 模仿 操作 反应 价值判断 认 识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 √ 技 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 √ 3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 √ √ √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 √ √ √ 情 感 5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教育,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具备初步的环保责任感。 √ √ √ √四、学习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五、学习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六、教学设计说明该课教学设计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教学理念,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做到以质疑定向,以读书为本,以课件激情,以体验拓展,以生活为源,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一、引导质疑,以疑定教。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感知课题和初读课文,提出疑问,并梳理问题:有怎样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后来怎么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二、带疑读书,自主解疑,把自主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1、让学生通过读书去解决第一个问题----“有怎样一个小村庄?”时,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找关键词——“美丽”,并联系下文理解“美丽”一词。随后让学生依据课文板画美丽的村庄,并通过想象将小村庄画的更美。紧接着是依照课件背诵该段课文,完成积累。随后描述自己心中美丽小村庄,挑战课本的描写,以达到运用的目的。在该教学环节,以学生的提问——解疑——积累——想象——运用为主线,从而使学生的读书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这点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也为后面小村庄的毁灭的教学打下伏笔。 2、在解决“这样美丽的小村庄最后怎么了?”这一问题时,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在课文结尾处寻找到了关键句子: “什么都没有了”“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通过朗读,学生理解,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了发洪水时的惨状,而后结合洪水视频给予孩子们内心以强烈的震撼,这样用对比的方式,将小村庄先前的美丽与毁灭的结果相比较,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小村庄毁灭的惋惜之情,及学生探究小村庄的毁灭原因的好奇心。3、在探究“小村庄为什么会毁灭”时,放手让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寻找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来回答小村庄灭亡的原因。当学生通过反复读书找出关键句子并凭借课件演示的小村庄环境不断恶化的情景加深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得出乱砍滥伐是小村庄毁灭的根本原因后,又趁热打铁询问乱砍滥伐还有什么害处,而后展示人们乱砍滥伐带来的触目惊心的恶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目的。三、动画激趣,创设情境,趣味朗读,再品文章。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之后,用游戏的读书方法,凭借flash动画的播放,激发学生用到位的朗读来赢得看flash动画权力的好胜心、好奇心。让学生通过朗读,争相展示其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朗读及理解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提高。除此之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flash动画还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四、故事引路,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人类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随后的课件展示了人们破坏环境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切地体验人类破坏环境的情境。而后,用衣着破烂的地球妈妈参加新年音乐会,让其他客人大吃一惊及宇宙博士向人类发警示通告的故事,唤起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并通过让学生帮宇宙博士向人类发出警示通告为契机,促使学生大胆表达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的抨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七、多媒体的选择与运用1、本课教学的重点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难点为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人类破坏环境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为突破重难点,特在课件中课文这一界面上给各个重点句段做了连接到相对应的典型画面的超级链接,使学生在提问并通过自主学习找到含义深刻的关键句段时可以随时进入相应故事情境进行学习。此外在课件中还展示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人类破坏环境的画面和美丽村庄小鸟鸣叫、砍树的音频及洪水肆虐的视频文件,以期通过强烈的听觉、视觉效果的对比,小村庄前后变化的对比,使学生对小村庄的毁灭产生无限的惋惜之情和强烈的环保责任感。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那与情感相对应的课文重难点的突破也就迎刃而解。2、电教媒体的选择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将整个小村庄的毁灭过程制成了 flsh动画置于课文下方,用以配合学生朗读悟情的环节。为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读得主动,学得有趣,在运用再现小村庄毁灭过程的这一动画时,我采用了游戏的方式:学生随意组合逐段读课文,谁能读好哪一段,就能为大家赢得看到小村庄毁灭过程的相应部分的flsh动画的权力,这一环节使学生的读书兴趣空前高涨,教学气氛热烈,学习效果极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学使学生学得真,学得乐,学得深。八、多媒体的选择使用表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重点 资料来源 媒体在教学中 的作用 媒体 使用方式 powerpoint、音频 美丽小村庄图及鸟鸣声 自制、资料库、网络 理解重点词句,引导背诵 看、读、背 powerpoint 课文 自制、资料库、网络 理解重点词句,分析段落,读懂课文内容 看、找、读、思 flsh动画 小村庄毁灭的全过程 网络 动画激趣,创设情境,朗读品味,理解文章 看、听、想 powerpoint 词语 自制、资料库 词语认读 看、读、思 powerpoint 课堂练习 自制、资料库 巩固所学并灵活运用 填写、练习 powerpoint 村民砍树情境图及相应句子 自制、资料库 理解相应课文 看、读 powerpoint 山坡土地开始恶化图及文 自制 理解乱砍滥伐使环境开始恶化 看、读 powerpoint 山坡土地不断恶化图及文 自制 理解持续砍伐使环境恶化严重 看、读 powerpoint 树木被砍做了什么的 图及文 自制、资料库 理解树木被大量砍伐 看、读 powerpoint flsh动画、视频 暴雨侵袭图、洪水冲毁村庄的视频片段 自制、资料库、vcd 理解小村庄被洪水吞没 看、读、想、说 powerpoint 洪灾后的小村庄图 自制、资料库 展现情景,体会惋惜之情 看、读 powerpoint 人类乱砍乱伐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图 自制、资料库、网络 激发学生保护树木、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看、想、说 powerpoint 人类污染环境图 自制、资料库、网络 想象被污染的情景,谈感受 看、想 、说 powerpoint 美好环境憧憬图 自制、资料库、网络 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 看、想 九、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十、教学时间2课时十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质疑问难。(略)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上节课,老师刚把课题一写,就有爱动脑筋的同学提问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小村庄呢?这个小村庄最后又怎样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在书中找一找。二、带疑读书,自主解疑1、这是怎样的一个小村庄?(学生通过读书找到“美丽”一词。)书上是怎样描写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呢?你心中的美丽小村庄是什么样的?谁来画一画你心中美丽的小村庄?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他们画的很多东西书上都没有描写,这说明他们一边读书----(一边想象。)希望大家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学生熟读第一节依照课件提示练习背诵。随后依据板画描述自己心中美丽小村庄,挑战课本的描写,以达到自积累至运用的提高。)2、如此美丽的小村庄,后来怎样了?谁能从书里给我们找找答案?相机理解句子:a “可是,那个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教师点拨:句中的哪些词能看出洪水的凶猛?(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卷:是指将上面的东西如房屋、树木等被连根拔起,包住一起冲走,就像千军万马一样,突出了洪水的凶猛。)①学生想象当时洪水泛滥的样子,并描述。②看洪水肆虐视频,再次朗读该句。b“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对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你是怎样理解的?(所有靠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工具,还有不错的生活,都没有了。)美丽的,如同童话中仙境般的小村庄就这样没有了。你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谁能读出这种惋惜之情?(学生齐读、指名读、分组读。)3、为什么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会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呢?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写小村庄消失原因的句子,实在拿不定主意的话,同桌之间,或四人小组中也可以商量商量。(学生自学)4、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原因一:①“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a这样做导致的最初结果是什么?(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这说明环境已经开始恶化。)b看课件,指导朗读该句。②“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a 做“树木都变成了什么?”的课堂练习。b看课件,指导朗读该句。③“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a “一年年,一代代”说明人们砍树的行为是持续不断的。b看课件,指导朗读该句。教师小节:“一间间” “一栋栋” “应有尽有” “各式各样”说明人们砍伐的树木很多。这两句话揭示出小村庄的人们不仅仅是一年砍,一代人砍树。而且是年年在砍,代代在砍。这样毁掉的树越来越多,造成的水土流失一年比一年严重,洪水来了,才把小村庄卷走了。原因二:大雨没喘气,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那个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肆虐的洪水是小村庄消失的直接原因,而乱砍滥伐才是小村庄消失的根本原因。)教师小结:综合大家刚才所说所读,我们可以看出美丽的小村庄消亡的原因不只一种,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板:乱砍乱伐)乱砍滥伐带走了大地的绿衣,带来了洪灾和旱灾。乱砍滥伐使水土流失,乱砍滥伐使气候失常,乱砍滥伐使小村庄的环境恶化最终使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5、谁能说说乱砍滥伐还有什么害处?(旱灾、水灾、土地沙化、沙尘暴、江河水库泥沙淤积,生活能源紧张。)相机展示课件,促使学生对乱砍滥伐害处的认识,达到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目的。三、创设情境,趣味朗读。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我已看出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读课内书,还学会了读课外书,我真为大家自豪。大家掌握了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所以才找准了问题的答案。课文理解的棒,是不是也能读的很棒?现在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谁读好哪一段就能为大家赢得看相应段的fiash动画的机会。(结合fiash动画的播放,学生个人读、二人读、自由组合读,教师与其他学生予以适当评价。)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1、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小村庄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掺痛的教训。看到这些你的心情怎样?你想对小村庄的人说些什么?(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破坏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2、除了乱砍滥伐,人们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相机观看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人们乱扔垃圾,排放废气,污染水源,放出噪声。地球已被人类折腾的千疮百孔。3、老师这有一个故事大家想听么?(教师讲衣着破烂、倍受人类折磨的地球妈妈参加新年音乐会,让其他客人大吃一惊及宇宙博士向人类发警示通告的故事,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4、谁能帮宇宙博士向人类发出通告,以警示他们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母亲?你可以说一段话,也可以说一句话,还可以以口号、广告语等形式来说。(学生练习后发言)5、(课件展示美好家园图。)地球是我家,人人要爱她。有一天,希望我们眺望远方时,能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美好的家园。拯救地球,人人有责。为了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吧!形成性练习内容要点 学习水平 题型 题 目 内 容 1 知识 填空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补充词语 2 理解运用 思考、讨论、回答、 这是怎样的一个小村庄?美丽的小村庄后来怎样了?为什么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会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呢? 3 操作 查阅资料 查找树木的作用及人类破坏环境的有关资料及图片。 板书设计: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学生板画的美丽小村庄) ) + 乱砍乱伐 =什么都没有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缺点分析《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整个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该课语言朴实,含义深刻。在教学这课的过程中,我设计的比较好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应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为首要任务。如果信息技术不能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上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就没有使用的必要性。就以本课为例,本课教学的重点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难点为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人类破坏环境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而与教学重难点紧密联系的是文中表现小村庄毁灭过程及原因的关键句。因此,我在课件中课文这一界面上,给各个重点句段做了连接到相对应典型画面的超级链接,使学生在提出疑问并通过自主学习找到含义深刻的关键句段时可以随时进入相应情境进行学习。而精心挑选的具有典型性的渐变的画面也为学生理解小村庄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当这些重难点内容以图、文及动画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对重难点的突破力度也就自不待言。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应以激发情感为主旨。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文学是充满情感的艺术。当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相碰撞时,作家的意图也就达到了。然而,由于小学生形象直观性的思维特点及他们的阅历等等原因,使得他们情感的激发还需要一些条件,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快速满足小学生的这一需要。因此我在课件中还展示了美丽小村庄的画面、小鸟鸣叫的声音、砍树的声音及洪水肆虐的视频和一定数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人类破坏环境的画面。这些学生平时很少见过的直观形象,以其强烈的听觉、视觉效果冲击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对小村庄前后变化产生深刻的印象,并能迅速激发学生对小村庄的毁灭产生无限的惋惜之情和强烈的环保责任感。由于课件使情感激发得以顺利进行,在情感驱使下去学习,去寻找小村庄毁灭的原因,就使相对应的课文重难点迎刃而解。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应以引导趣学为重要手段。电教媒体的选择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还将表现整个小村庄的毁灭过程的flsh动画置于课文下方,用以配合学生朗读悟情的环节。为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读得主动,学得有趣,在运用再现小村庄毁灭过程的这一动画时,我采用了游戏的方式:学生随意组合逐段读课文,谁能读好哪一段,就能为大家赢得看小村庄毁灭过程相对应部分的flsh动画的权力,这一环节使学生的读书兴趣空前高涨,教学气氛异常热烈,学习效果极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学,使学生学得真,学得乐,学得深。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还应以其他教学手段为必要补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也并不是万能的。当它与其他教学方法与手段共用时,会更好的促进教学。有时,信息技术展现的直观形象会侵占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将信息技术与学生板画紧密结合。在学习“小村庄是如何美丽”的环节时,我就先让学生读文然后画自己想象到的美丽的小村庄,从而充分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然后再以课件展现美丽的小村庄的图景予以补充,并通过课件所能体现的关键词语的鲜明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记忆该段,从而使得两种直观方式的重要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与学生的想象及原有水平为基础,还应当有老师的语言做导向,同时它也应当与其他教学形式共存。在展现小村庄被洪水冲毁的视频片段时,我也是让学生先想象述说发洪水的情景,当孩子们极尽心中的表象之后再出现视频,从而使学生的原有水平得以充分释放和逐步提高。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还用到了讲故事的方法来创造学生发表对人类破坏环境看法的契机。信息技术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如果滥用则会事倍而功半,甚至产生负面的作用,在这课中我认为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电教媒体使用的还是有些多,我们在不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不能滥用。
在教学本课的时候我尝试用以下四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师简短的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在激趣引题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中的小村庄说说画画,学生非常感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章中了。接着就课文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了:1)“一切”是什么?2)小村庄为什么消失了?
第二步:解疑引导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让学生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付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通过上一个环节的提出问题,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基本上把问题解决了。
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我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第四步:激励评价深入探究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一大乐趣。通过探究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学会了联系其他知识展开想象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按这四个步骤进行教学基本上体现出探究的意味。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创新思维的前奏。教学本课,我以学生的疑问入手。以斧头为线索,展开了斧头对小村庄做出了贡献还是危害地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很特别,孩子们兴趣很浓。讨论的结果有两种意见。然后安排孩子去文中找一找斧头对小村庄的贡献的句子和危害的句子。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斧头对小村庄的贡献和危害。
1、学生汇报斧头对小村庄的贡献的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
2)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各种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3)、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2、找一找斧头对小村庄的危害的句子。
1)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2)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
3)不知过了多少年……
4)什么都没有了——)
全文以斧头为线索,通过斧头对小村庄的贡献以及对小村庄的危害的对比,逐句交流,体会斧头对小村庄的贡献是表面上的,危害是毁灭性的。从而认识到斧头只是工具,只是帮凶。真正的凶手是人,是人对大自然的破坏。
二、汇报交流、真情表达——我会说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于是我教给学生另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到课外去查找资料。“除了乱砍滥伐,你还见过哪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或现象呢?你知道这样做的危害吗?”请男生组成蓝天队、女生组成绿水队展开搜索竞赛,也可以用笔写写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自己的气愤、呼吁或建议等。
1、找一找我们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及其造成的后果。
2、写一写心中的所思所想。
学生搜集到的材料:我国的被调查者对国内目前的环境状况的评价是15个国家中最差的,其中最为突出的环境问 题是饮用水源的污染以及大量农田被侵蚀。
北京距离沙漠只有70公里。
由于森林的减少,将有450万种动植物濒临灭绝。
本世纪以来,全世界酸雨污染范围日益扩大,酸度也在不断增加,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 国家,其中包括我国在内,酸雨都将日益严重。
世界森林面积急剧减少,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坏,进入80年代,每年砍伐森林15万平方千米,热带雨林每年消失11万平方千米、土壤侵蚀严重、物种资源减少、水资源匮乏(世界上有80个国家,20亿人口在缺水的边缘)、矿产资源枯竭等等。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经历了从学到做、从读到写、从课本
到实践的语文学习过程。
三、教学后的反思:
这节课是我比较满意的一节课,教学时我以斧头为线索。通过斧头对小村庄的贡献及危害的对比,使学生明白了乱砍滥伐的危害是重大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课上搜集的资料。如“北京距离沙漠只有70公里”。“由于森林的减少,将有450万种动植物濒临灭绝”……对学生的触及很大。课结束时,我总结:“小朋友们,地球家园万物生,人类生存赖环境。自然生态有规律,开发利用要平衡。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绿色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没想到,我这几句简单的话,引发了孩子的一个大举动。下课以后,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拿着撮子跑出了班级。当时我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当我再回到班级的时候,发现撮子里满满的,都是孩子从操场上捡来的垃圾。当时,我的眼泪就含在我的眼圈里,心里莫名的激动。我为有这样一群孩子而感到骄傲。他们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保护环境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课题名称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科目语文年 级三年级教学时间一课时(40分钟)学习者分析本班学生人数较少,但学生较灵活,思维较快,适合小组讨论。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三、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15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小村庄变迁的原因。 2.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教学资源老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一、看图说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师:同学们,在一个幽静的山谷中,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景色?有段优美的文字描写了这个小村庄的景色,读一读。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2、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许多年以后却被一场洪水冲得无影无踪。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故事,去探寻其中的原因吧。教学活动2 二、初读课文: 1、读准生字的读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3、思考: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学活动3三、汇报交流: 1、认读词语: (出示生字卡片 齐读) 2、指名回答刚才的两个问题。(说出大意即可)教学活动4四、深入文本,探究原因 1、好,就让我们细细读课文,找找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村庄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造成小村庄变化原因的句子,用横线划下来。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a、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句子,你读了后有什么想法? (2)、补充句子: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 ),谁家想(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引导学生从“谁家、谁家”感受人们砍树非常随意。 (3)、引导学生抓住“拎”这个词与“拿、带”作比较,思考作者这样用词的目的:突出人们没把砍树当成一回事情,非常随心所欲。 (4)、引导学生从“一棵一棵”体会肆意的砍伐,给森林造成的破坏。 (5)、指导朗读。 b、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1)、你能说说读了这句话以后的感受吗? (2)、你能把省略号省略的文字说出来吗? (3)、指导朗读:是啊,人们只知道向森林贪婪地索取,对森林的破坏在无止境地继续,你觉得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句话比较恰当? c、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1)、“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直接写“还有大量的树木被人们当成柴火烧掉了”?引导学生感受这是多么大的浪费,这是多么低效的利用,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愚蠢举动啊! (2)、这句话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思考体会到,虽然树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同时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和存在的隐患是令人担忧的。 d、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1)、这句话中“大雨没喘气儿”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吗? (2)、学到这儿,你能告诉我小村子最终消失的原因了吗? 是呀,正如文章结尾所说的那样——(出示句子)在这场灾难过后,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引——一栋栋的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等等都没有了,包括那些曾经给人们带来好处可最终害了人们自己的锋利的斧头。教学活动5五、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什么? 2、师:同学们,就是这把锋利的斧头使这美丽的小村庄消失了,这斧头不仅仅是斧头,它代表了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行为。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这样一句话,人类不给自然留后路,自然也不会给人类留后路。同在蓝天下,我们应该共享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让小村庄的悲剧不再重演。(师板书:爱护树木、保护环境、关爱地球)
教学反思: 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山谷中那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能对孩子说些什么呢?“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尽管树木利用低效,但“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我们无法批判小村庄居民对树木森林的无情的,残酷的破坏,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无知。我想,即使小村庄的居民能自觉爱护环境,保护树木,今天这个小村庄也将不复存在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离开了山,离开了水,人将怎么生存呢?有谁来过问呢?草原上的牧民只能放牧,不能强求他们去认识几代以后草原沙漠化的危害;平原的农民只能种田,不能强求他们去过问几代后土壤的肥力不足。所以,不必说小村庄的居民短视,不必说小村庄居民的可怜,因为今天还有很多的人,不仅读了小村庄的故事,还学会了和小村庄居民一样“不错的生活”。还有多少视听麻木,情感淡漠,缺乏生态伦理的现代人却无动于衷,因为我们根本不解大自然的语言,不懂动物与植物相依为命的关系,只见树木的价值,不顾树的生存权利和作用,表现为急功近利,巧取豪夺,自以为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报复,只是暂时还未来到罢了!
教学要求:
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能正确读写生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涵的道理。
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点:了解小村庄变迁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学生回答)在一个遥远的小村庄就曾经发生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咱们一起去看看 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第十课(板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一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1)师:咱们曾经学过这样一句话:书读百遍—(生接)那咱们赶紧读读课文吧!首先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任何方式读课文,一人读,两人读,大声读,默读都可以,碰到生词朋友要反复的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把课文读通顺了吗 那现在咱们以组为单位开着火车来读,看哪组字音读得最准,课文读得最通顺。
2,二读课文,理解新词。
师:课文读通顺了,现在该理解新词了。已往咱们学习课文时,一般采取什么方法来理解新词 (学生说)接下来咱们再来读课文,碰到不理解的词语就和你同组的小伙伴一起想办法解决。
学生学习。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3,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接下来,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说)你还想了解什么
(板:美丽 洪水卷走了 )
3)师小结: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咱们重点来了解这个问题,看能不能将其他问题一并解决。
精读课文,自主探究学习。
了解问题的结果。激发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想象小村庄的美丽画面。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想了解小村庄怎样美丽,书中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有一幅图片,(课件出示)那要解决这个问题得——依靠想象(学生接)咱们要把画面想活。
学生说。
引导学生了解问题的结果。
a.师:这么一个美丽的,充满生机的小村庄在一个雨水其多的八月却被无情的洪水卷走了。(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边读想象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随意说)
想不想看一看录象 (播放录象)
多美的小村庄啊,就这样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 读出你们的心理感受吧。
e. 是啊! 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为什么被洪水卷走了呢 答案从哪里找 (书上第二,三,四自然段)
2,探究问题的原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1)提出读书要求。
师:这个答案我们要通过自己读来自己悟,自己得。我们刚刚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是——(生接).(课件出示)这次读书咱们可得边读边想还可以边议。你认为哪句话能说明问题要反复读通,读懂,待会儿我们一起来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读书。
学生交流。
相机出示,引导学生抓以下句子谈理解,指导朗读。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 ),谁家想( ),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
b.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各种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3)分组朗读二,三自然段。
3,师生总结,品读最后一段话。
师:是啊,由于人们不加节制地滥砍滥伐,才导致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课件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房子没有了-——(学生说)(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学生心情沉重地读。
总结明理。
师:课文学到这,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说)是啊!正是由于人们的无知,才导致了小村庄的毁灭,其实在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这样无知的人呢 怎么办呢 (课件出示课后题)那今天就动手吧!
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美丽 洪水卷走了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一上课,在导入课文之后,我出示小村庄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然后问:“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纷纷发言:“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我看到了村前有条小河,小河的水很清很清。”“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形成浓浓的绿荫。”“我看到了村庄后面是连绵起伏的山。”接着我让孩子们把刚刚小朋友讲到的内容连起来说成一段话,并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让这段话变得优美生动。这样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了村庄的美丽。
以 “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然后我直接出示生字、新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在教学“犁”时出示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认识“犁”,并通过小老师领读、男女生赛读等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这样的安排给予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的学习不再从零开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我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然后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比较弱,因此在这一环节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概括,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然后再出示填空式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的是山谷中曾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里用了十分优美的语句来描写小村庄周围的环境,“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首先,我让学生自己读第一自然段,问道:“你读了哪些句子,仿佛让你看到了这个美丽的村庄。”孩子们很快读到了“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在一次次的朗读指导中,让学生把小村庄的美读出来,读出喜爱的感情。
第五自然段(结尾段)讲到美丽的小村庄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先让学生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接着问:“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锋利的斧头不见了,美丽的小村庄不见了,人们的家园不见了……我再引导他们感受实际生活中小村庄的消失多么令人痛心。这样,在朗读时,学生惋惜的感情自然流露,人人情真意切,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美丽的村庄怎么会不见了呢?引出二至四自然段的学习。
一、读题质疑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读过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这个村庄有多么小,是什么样子的?
生:这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
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连贯,不破词,不破句。
2、交流所得
生:小村庄很美丽,只有几十户人家。
生:小村庄最后被一场可怕的洪水吞没了。
生:生活在小村庄里的人们毁灭了森林,也毁灭了自己。
三、想像感悟
师:读过课文之后,你的心情如何?
生:很伤心!
生:很遗憾!
生:很可惜!
生:很震惊!
生:深感悲哀!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有着一样的感受。那个被洪水吞没的小村庄曾经是多么地美丽,多么地让人向往,多么地让人魂牵梦绕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小村庄的美丽。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读过这几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闻到了什么?内心涌起怎样的感受?
生:我看到了参天的大树,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小村庄就在森林的怀抱里。
生:我看到了翠绿的树叶,看到了鲜艳的野花,看到了肥壮的牛羊。
师:《美丽的小兴安岭》有一段话写到了森林的美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课件出示: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稍,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生:我看到了清可见底的小河,看到了鱼在小河里自由地游来游去。
师:《珍珠泉》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描写了水的清,让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生:我仿佛闻到了芬芳的花香。
生:空气真甜啊,真香啊!
生:天空真蓝呀!云朵真白呀!
…… ……
生:我多么想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呀!可惜,小村庄被洪水吞没了!
生:我太留恋这个地方了!
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不见了,这个人间仙境般的小村庄不见了,它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让我们来看看那惨不忍睹的情境吧!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和相关的文字: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天,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师:除了画面上显示的,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人们恐惧的神情。
生:我仿佛看到波浪翻滚的洪水怎样一下子把房子卷走。
生:我仿佛看到污浊的洪水上漂浮着的木头,还有人和动物的尸体。
生:我仿佛听到洪水的怒吼和房屋倒塌的声音。
师:这样的情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生:太可怕了!
生:太恐怖了!
生:太悲惨了!
四、追问探究
师:面对这样的情境,你是不是想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灾难为什么会降临到这里?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找一找答案,画一画触动你的句子。
生自由读书、思考。
生:人们破坏了环境,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生:是这里的人们自己埋丧了自己。
生:“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吹下来。”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大树倒下的情境。
生:“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读到这里我很难过,我真想对他们说:别砍了,危险离你们越来越近了。
生:“树木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人们真是贪心不足啊!
师:现在,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的一段话,体会体会,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点什么?
课件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生:好好地反省反省你们的行为吧!
生:没有了好的环境就没有了一切。
生: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 ……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环境被污染的图片。
师:读过这篇课文,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动笔写一写。
学生自由练笔,教师组织交流。(过程略)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执信南路小学 朱红瑛】
〖寓环境教育于语文实践活动中,增强环境意识〗
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的环境知识,如果不通过实践,是很难发展为环境意识的。依据教育家皮亚杰的理论:教育要适合儿童的身心,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儿童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机制是活动。因此,语文教师应凭借教材,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优化教学策略,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寓环境教育于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环境知识进行探究,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开展课外阅读、小制作、小实验,办手抄报,设问卷,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进行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等。
如:在学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以"保护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社区调查及手抄报比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深入社区,了解社区的卫生、绿化状况,人们的环保意识与行为;阅读与怎样保护绿色家园相关的报刊杂志,询问家长及有关的专家,搜集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参与社区的环境宣传活动。这样,通过多种角度的参与和实践活动,孩子们从感性的认识和自身活动中积极、轻松、自然地把环境知识变为自觉的行动,最终使环境意识完成从理论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样一个过程。
【山西省长治市城区五一路小学 琚瑞芳】
〖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但由于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到位,在新课改实践伊始,存在着盲目或随意综合弊病误区。
如:记得在三年级时,上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后,本想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全是就组织学生开展“人与环境”的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了解周围环境遭到破坏情况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并以写简单的调查报告、办小报等形式展示调查的结果,但由于题材难度太大,不适合三年级学生,活动冷冷清清,效果大打折扣。以后通过多次聆听特级教师、名师讲课,多次收看教育业务的书籍,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肤浅的认识: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主题设计要基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了解他人并学会与他人沟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确立是紧紧围绕语文课堂来进行的,教师需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发现问题,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取主题,在学科整合中提炼主题。
【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 白巧鸿】
〖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为了切实调动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我在语文课上尝试了如下方法:
1、交给自主权,让学生充分搞好自学探索: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他们的自学要加以引导、巩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其开阔思维。于是,在开学初,我帮学生制定了预习工作项目,并定期检查情况,然后在常规化的预习中,我要求学生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扫清对字、词的理解障碍。此外,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归纳易错字和形近字等。还可以根据自己预习遇到的不同情况提问、质疑或谈自己建设性意见,并在课堂学习中或者在与同伴学习中可以提出“与众不同”、“与书不同”的观点,以便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解答疑难问题。
2、引发学生争论:
当学生在质疑当中出现多种见解,一时又难以统一意见时,我首先鼓励学生充分进行辩论,然后引导学生在辩论中逐渐统一观点、统一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我出示了这些问题:
⑴ 树木被砍伐为什么会导致村庄被洪水冲毁?
⑵ 从文中“一年年、一代代、多少年、多少代”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⑶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拿到课堂上全班讨论。在引导过程中,相机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联系实际来分析课文内容,从而通过辩论来发表自己想法、意见。最终激发学生的“环保”情感。
3、巩固发展,使学生寻求思维的更深一步:
在分析完课文之后,我注意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发散思维训练,是学生主动拓宽思维的广度,延伸思维的深度。
【四川省崇州市元通中心小学 季润寒】
〖引导求同辨异〗
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习的独创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果敢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谋求唯一的答案,求同辨异。我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留出“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学习的机会,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信息刺激,让学生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里,产生一些新异的观点,或者通过联想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新观点的萌发。这种新观点便是学生的独特见解,在求同辨异中创造性学习的结果。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最后一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让学生说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孩子们普遍用伤心、惭愧、后悔的语气读,有个小女孩子思考后说用高兴的语气读,因为小村庄的毁灭是村民们自己造成的,他们这是自作自受,活该受到惩罚。这是多么新异的观点!
【重庆市高新区兰花小学 伍洪丽】
〖优化阅读教学策略,实实在在教语文〗
这个特色主要体现在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上,课堂上教师讲的话不多,但句句精要、到位,是关键处的点拨,衔接处的过度,重点处的强调。课堂中最多的时间属于学习的主体,即学生可以自由放声朗读,个别朗读,全班朗读,配乐齐读等。老师启发学生读中理解,读中评议,读中体会,读中悟情,层层深入,逐步提高。例如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在“理解小村庄是怎样一步步遭到破坏”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更是巧妙自然,更是强调以读代讲。从这堂课的教材处理、板书设计、课件运用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实在与巧妙之处。
〖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给语文课“松绑”,教师跳出“烦琐哲学”的怪圈,在实践操作中学会“删繁就简”。《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堂课,找不到这类提问,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开拓思维空间,有较强的思考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譬如,学生质疑,就自己读懂的地方谈体会,“小村庄的人们能一直过着不错的生活吗?”等都是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又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怎么不畅所欲言?在求实的基础上,整堂课还表现有内涵的灵活性,那不是表面上的热闹,而是学生思维的飞跃,情感的激活。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学习论指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关键,采用质疑问难,有助于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习的指向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师简要概括课文内容后,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以课文的重难点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如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应重点研讨:
1、人们靠着锋利的斧头得到些什么?
2、为什么什么都没有了?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学生的熟读深思,真正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语感。从而突破课文的难点。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小学 石景章】
〖阅读课应该确立什么目标〗
目前,在实施新课标的高潮中,老师们都按照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在备课,也都按三维目标去评课。可在我听来,总觉得别扭。因为,我认真地研读过新课标。在新课标实验稿里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三维目标。在新课标全文中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只有总目标与阶段目标,而在这个部分中根本没有提到三维目标,不知是何方神圣推出了一个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与过程,知识与能力。”这三条目标哪只是小学语文这个学科的目标,是整个育人目标,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都可以用来作目标。这样的三维目标几可统帅人一生中受教育的目标,为什么一定要灌输给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呢?使得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把它当圣旨,当令牌,来限制着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真是令人费解。
老师们可以冷静地想想,你教一年级用这个目标备课上课,他教三年级也用这个目标备课上课,还有人教六年级还用这个目标备课上课;教20个字的短诗,用这个目标,他教2000多字的长篇课文也用这个目标,这行吗?学生的年龄不一样,教材的篇幅长短不一样,内容不一样,都用一样的目标去统领,这合适吗?这与教条主义有区别吗?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教条地用一个宏观的育人目标来套住小学语文这个极有个性的课程呢?
在《课程目标》部分里,明明有阶段目标,我们为什么不信奉这个能体现人发展阶段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阶段目标可以较为具体地指老师备好不同年级的语文课。可哪篇论文,哪位老师又把它当作备课上课的目标呢?即使是能用它来当作教学目标,我仍认为是不够具体的,因为每个年段都包含着2个年级,第一学段是1~2年级,第二学段是3~4年级,余下类推。大家想想,两年之中,孩子也是有变化的呀。我们教某篇课文时,仅仅是针对那个学时孩子,而这个学时学生是有具体学情的呀,怎么能用两年的目标去针对一个学时,一篇文呢?再说,一个学段阅读方面包括的条款,就有10条之多呀,你一堂课能落实几条?所以说,每教一篇课文,应该确定一个准确而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才对。
那么,什么是教学某篇课文的准确而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应该是语文能力的单项目标。为什么不列入思想教育目标呢?你想想,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应该努力达到。试问,这堂课教《我为你骄傲》,要学生学了这堂课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和行动(这是思想教育目标),你教完了,全班学生从此都有了改正错误的勇气和行动了吗?只怕不能吧。那岂不是目标架空?这样架空的目标,一时无法落实的教学目标列入了教案,与没有列入有什么两样呢?然而不敢不列入,原因是不符合三维目标的首维:情感态度价值观。殊不知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许多要素的合力,方可达成呀。我认为,古人说得好,“文以载道”,孩子们在学文过程中,能从课文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即可,何必在乎立不立一时难以达成的思想教育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牢记在心,随时随事有机施教的,而不应该教条地列入阅读的教学目标。
如果认可了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来研究怎样来确定教某篇课文的准确而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了。我认为过去学热门过一阵子的“一课一得”,很有见地,我也主张每教一篇课文只确定一个微观目标就可以了。比如我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我的目标是:初学铺垫,教《七颗钻石》,我又用上这个目标;还比如我教《猎》,我的目标是,抓住特征描述。
从上述例子中,不难看出我的教学目标是单纯的,就一个,绝不多列,然而进入教学后,我用一个十分简单的教学模式来落实我的目标,这个模式仅有三步24个字:第一个环节:链接生活,明确目标;第二个环节:借助教材,消化目标;第三个环节:超越文本,训练目标。至于为何运用这个教学模式,不是本文要阐述的内容,另文再聊。
〖课文内容的教学分寸何在〗
思想教育也应该借助课文内容或课文内容的延伸,有机地作渗透,但不等于拿着课文内容来个讲深讲透,以达到思想教育效果。如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我讲的思想教育是这样做的:
师:你们已经读懂了课文,说说砍树到底对不对?
生:不对!
师:村里人砍树干嘛呀?
生:砍树盖房呀,做家具呀,做工具呀,还可以当柴烧。
师:那有什么不对,不砍树盖房,老住茅草房呀,不做好家具,老用石头当桌子呀?你们的课桌是什么做的?
生:木头。
师:你们看这讲台是什么做的呀?
生:木头。
师:那到底该不该砍树?
生:该砍。
师:那再砍树,没准又一个小庄村又该被大水冲没了。
生:那再种呀!
师:对,这就对了,砍树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没有错,错就错在哪儿?
生:只砍不种。
师:如果砍了再种,而且种的比砍的多,那么我们的世界永远是一个绿色的世界。
这个片断是我进行思想教育的实例。我想同行们应该从中悟到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渗透了。
【广东省中山市横栏镇新茂小学 霍银彩】
〖阅读模式的操作过程〗
导入新颖,引发兴趣。在上语文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良好状态。因而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激趣、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如我在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前,我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的挂图重新裁剪组合成连续抽动片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认识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当初到处绿树成荫、草绿、花艳,后来为什么全都被洪水冲走,因此情此景,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