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第三单元 加与减
第一课 捐书活动
教材分析
教材用图表的形式呈现了两个小学捐书的情况,从而创设出“捐书活动”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列出数学问题,并独立列出算式,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并自己尝试算出得数,然后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的方法。教材还提供了三个数连加的两种列竖式的方法,教师要进行格式的指导。
学情分析
1、 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数(三位数)的加法运算。本课正是在两个知识点基础上继续学习的。
2、 大部分学生具备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利用旧知,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能独立正确进行计算。但同样也有部分学生需要进行学习后反复练习才能正确计算。
3、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有较多的独立思考空间,以及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学习目标
1、能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及进行简单的估算,说出估算的方法。
2、结合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加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要请教大家,你们愿意帮忙吗?我们数学经常要进行单元考试是不是,这些试卷都我们老师们轮流着自己出,自己印的哦,接下去的这个单元要轮到蓝老师去印试卷,我在想,试卷是每个小朋友都要有一份的,可我不知道我们二年级到底有多少个小朋友,但我知道我们二年级有五个班,你觉得老师大概要印多少份试卷才够呢呢?
一、提供材料 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一堆书)
师:这是什么,(书),我们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部就举行为贫困地区儿童的捐书活动,这是我们学校四、五、六年级同学捐的课外书,你知道有多少本吗?(学生说)大家都说不出来吧,老师也估不出来,想知道大概有几本吗?那怎么办?蓝老师有办法啊?我去大队部去找一个人!
2、看看、说说 :找出数学信息
结果啊,姜老师给我这样一个东西,(课件出示)出示统计表:航埠小学四、五、六年级捐书活动情况统计)。
仔细观察这张表格,看看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
3、提出问题
师: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又该怎样列式?(同桌互相先说说)反馈:直接说出问题并同时列式,其它小朋友可要注意听了,如果回答对了,请你用掌声鼓励一下好吗?
4、分类引出新问题
师:现在小朋友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也列了一些式子,观察这些式子,哪些式子的计算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我们还没学过?
师:哦,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说法吗?那这些学过的算式你们都会做了吗?真的?好,那我们选取其中一个加法来算一下。算之前,老师要问一下,两个三位数相加,我们一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反馈:反馈,拿一个小朋友的展示一下。
好,看来二个三位数相加,小朋友们真得会了,那我们就把它也擦了,剩下的这是三个数……(连加)
三、解决问题
1、估算:
师:老师记性不好,谁还记得这个式子是根据哪个问题列出来的吗?
板书问题:四、五、六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师:刚才一大堆书我们大家都估不出大概有多少,因为信息不够,现在,老师给了我们这张统计表,我们能不能估一下这三个年级一共大约捐了这么多的书吗?
可能估的结果会有: 100+100+90=290
100+100+100=300
110+100+90=300
120+100+100=320
反馈:注意学生的讲法,并提问:根据刚才小朋友们的估算,你觉得哪些结果是少估的,哪些结果是多估的呢?
根据小朋友们的回答:我们知道,正确的结果肯定比290大,比……小,也就是在290到320之间。
2、我们刚才估算了它的大概结果,那我们把它结果大概估出来有什么用呢?(有时,不要求准确结果的,我们也可以估一个大概结果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的过程,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
3、算一算:(学生独立演算)
但是,我们学校最终要把这些书捐到灾区去,那得有一个准确的数据,可不能是一笔糊涂帐是不是。
师:那你有办法算出正确的结果吗?哦,这么多小朋友都会啊,那让我们在草稿本上试着来做一做好吗?
(学生独立尝试):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尝试情况,对有特点的进行收集)
如果已经有同学尝试算完了一种方法:试试你还能想到第二种方法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根据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3、四人小组交流:
请把你的方法在四人小组中介绍一下,来看看你组里的同学的方法跟你想的一样吗?你能看懂他的算法吗?
[设计意图]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并在其中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4、全班汇报:
第一种:两个数相加
方法1、118+104+95 1 1 8 2 2 2
=222+95 + 1 04 + 9 5
=317(本) 2 2 2 3 1 7
师:根据题目的意思,118加104表示是四、五年级共捐书多少,再加95就表示……(请学生回答),你的方法和这个一样吗?这种计算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吗?看来,有时旧知识可用来解决新问题的是吗?
方法2、 1 1 8
+ 1 0 4
2 2 2
+ 9 5
3 1 7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以前学过的吗?如果让它和刚才的那种方法比较一下,你觉得你的这处方法怎么样?
方法3、 1 1 8
10 4
+ 95
31 7
师:和这个小朋友一样做法的举手,这种方法你以前学过了吗?哦,没学过也能想得到啊,还敢试一下,真了不起,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的这种尝试精神。但是,你怎么会想到有这种方法来计算呢?(两个数相加可以放一起,三个数也可以放一起的)
还有其它不同的做法吗?
方法4、
100+100+100=300
18+4-5=17
300+17=317
师:你是怎么想的?哦,小朋友们,把118看成100,你想到了什么?(估算)对,这其实是对估算的一种精确化,是一种口算的方法。先把这些数看成整十,整百地相加,然后把少估的加上去,多估的减去。它在计算时,能使数字变简单方便容易记忆。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观察板演的算式,听,说计算的过程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深刻体会计算的方法。
5、对比估值与计算结果观察,写答语
师:今天我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建设小学三个年级一共捐书317本,我们还要在横式写出答案,让我们和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是不是在我们的估算范围之内?那你觉得我们前面的估算有没有价值?(一种初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
师:由此,我们对估算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估算可以初步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师:到现在为止,这道题我们解决完了吗?(没有),对了,还应该写答语,把问题回答完整。
[设计意图]计算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相比较,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也体会估算可以验证计算的结果。
三、方法优化
1、教师:我们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捐了这么多的书,我们低年级的小朋友是不是也该……,于是我又问姜老师:姜老师啊,高年级的同学捐书这么积极,那低年级的小朋友怎么样啊?你猜姜老师怎么做的。她二话不说,又给了我一张……(出示课件)
大家自己找一下数学信息好不好。
大家找好了,你估计老师会问什么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口答一下)
师:在动笔计算准确结果之前,我们要对这个式子的结果进行……做什么? (估一估结果大约是多少)有必要吗?真聪明!那先估计一下结果在哪个范围之内,并和你同桌说说,完了之后用今天学习的新方法算一算,好吗!
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将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说一说。
来全班汇报:刚才老师转了一下,找了几种不同算法的小朋友,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算的(实物投影展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用的是一种凑十法,凑十法在我们数学里经常会用到,它能给我们的计算带来方便。
[设计意图]优化计算的方法,引导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巩固算法:
今天学的三位数连加你觉得已经学会了吗?有没有信心跟老师去进行闯关活动。
第一关:
竖式计算:
475 + 263 + 149 7 2 4+114+86
四、综合应用
第二关:
购物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的连加,想不想到实际生活中用一用?
(课件出示)师:再过几天又是周末了,听说有个商场刚开张正在进行促销活动呢!买1000送大礼包。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每样商品的价格?
师:先来看它的第一个问题:(课件)妈妈想买一个电饭锅、一辆自行车和一台一块手表。你能帮妈妈估算大概要带多少钱?你是怎么估的?
反馈教师板书,之后问:生活中的数学要符合实际,看看以上几位小朋友估的结果,你觉得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可能不合理。同桌说说。
(感受数学用到生活中要符合生活实际)
课件出示:妈妈至少要买哪几种商品才能获得大礼包?
师:在这句话,我觉得有一个词在我们数学里面经常会出现的,也很重要的,(至少),说说是什么意思?怎样能用同样的钱买最少的东西呢?
(尽量买贵的商品,那么所得的件数就会更少)
师:可惜妈妈今天只带了500元,想买三样商品回家,你帮妈妈参谋一下,妈妈可以买哪三种商品?
你可以先跟你同桌商量商量,再算一算。
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带的钱比较少,那就先把商品往便宜挑)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三位数连加的知识,我们一般会有黑板上的这几种解法,你会比较喜欢哪些解法?平常计算时,你会进行选择吗?这节课你还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捐书活动
三个年级共捐书多少本? 110+100+90=300
118+104+95=317(本) 估:100+100+100=300
11 8 120+100+100=320
10 4
+ 95
31 7
答:三个年级共捐书317本。
第二课 运白菜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教学内容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二节《运白菜》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减计算,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教材创设了“运白菜”的情景。教学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连减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运用学会的知识正确计算。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教材通过运白菜的问题情境提出连减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三 学情分析
这一课是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三位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许多孩子对“连减问题”已有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购物中有很好的经验和体现。低年级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经验的支持。因此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情境,便于理解。用两种方法解决连减的问题,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并且有一定与连减相关的社会生活经验积累,认知范围相对广泛,有一定的迁移学习能力。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中探索连减具体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解决问题不同策略的过程,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灵活地选用不同算法,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明确解题思路。
六 教学方法
讲解法 练习法
七 教学具准备
课件 草稿纸
八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师:五一劳动节到了,淘气和笑笑也去农民伯伯的菜园里帮忙收白菜。
(出示主题图)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幅图,我们从图中都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
预设一:一共收了白菜850棵。
预设二:第一次运走白菜288棵。
预设三:第二次运走白菜256棵。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那我们能根据我们找到的这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预设一:一共运走多少棵?
预设二:第一车运走之后,还剩多少棵?
预设三:运走两车之后,还剩下多少棵?
(预设一、预设二边回答边解决,预设三边说边板书)
师:同学们想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独立思考,并把算式写在自己的草稿本上。
(只列式,不解答)(巡视全班,取代表)
板演:式子一:850-256-288 式子二:850-(256+288)
师:那老师请你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算呢?(式子一)
预设:我是先求第一辆车运走之后剩余的白菜,在减去第二辆车运走的白菜。
师:那谁能告诉老师,这个式子又是怎么列的呢?(式子二)
预设:我是先求两辆车一共运走的白菜,再把总的棵树减去运走的数量。
二 探求新知
师:下面我们来估一估,运走了两次之后,农田里还剩下多少棵呢?
预设:还剩300棵。
师:你是怎么估的呢?
预设:850不变,把256看成260,把288看成290,那么850-260-300=300(棵)
师:还有谁有不同的答案呢?
预设:大约还有290棵。
师:你又是怎么估的呢?
预设:850不变,把256看成260,把288看成300,那么850-260-300=290(棵)
师:看来同学们有很多不同的答案,那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菜园里到底还剩下多少棵白菜呢?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回指导,请学生板演)
师:你是如何计算这第一个式子呢?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的呢?
预设:我是列竖式计算的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师:那要注意什么吗?
预设: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够向前借一。
师:有谁是算第二个算式的呢?是怎么算的呢?
预设:我也是列竖式计算的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师:列递等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么?
预设:等号对齐。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式子,你们有什么发现么?
预设:有两个减号,都是三位数。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三位数连减。
那老师再考考同学们,这样的式子是按什么顺序做的呢?
预设: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师:如果有括号呢?
预设:先算括号里的。
师:同学们,请你们观察这两个式子,你们能发现什么异同点么?
预设:一个式子减号变成了加号,还多了一个括号。
师:也就是说,一个数连续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三 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师:同学们非常棒,下面我们来做这几道题。
456-278-132 930-(80+480) 368-(168+70)
=178-132 =930-560 =368-168-70
=46 =370 =200-70
=130
二)巩固练习
四 全课小结
同学们说说你们今天学了什么啊?你又学会了什么?生活中有很多连减的数学问题,就像今天研究的运白菜一样,同学们要善于发现这些数学问题,并且要学会选择合理的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 板书设计
运白菜
估一估 运走两车后,还剩下多少棵?
850-260-290=300(棵) 850-256-288 850-(256+288)
850-250-290=310(棵) =594-288 =850-544
=306(棵) =306(棵)
十教学反思
1、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
3、站在学生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总之,教师要精心的组织、要有效的引导、真诚的合作,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单元 乘与除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探索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能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
2、能正确地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
3、能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单元教学内容
(一)小树有多少棵(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
(二)需要多少钱(乘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练习一
(四)参观科技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
(五)植树(一位数除两位数)
(六)练习二
四、单元预备课时:7-8课时
第一课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
教学目的: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8 = 9×6 = 6×5 = 8×5 = 4×6 =
2、70、100里面有多少个十?500、2000各有多少个百?4000里面有多少个千?
3、4个十、11个十是多少?5个百、13个百是多少?6个千是多少?
(复习数的组成,为口算乘法做准备。)
二、新授。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先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明确一共有几捆树,每捆有多少棵。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
(4)小组交流。
2、探索口算方法。
(1)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有3捆,“60”表示有60棵小树。
(2)20+20+20=20×3=60(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3)3个20棵就是6个10棵,等于60棵。
(4)因为2×3=6,所以20×3=60。
(5)还可以理解成再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
3、小结:20×3表示的意义与我们学过的表内乘法的意义相同,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4、找规律。(发现了什么?)
2×3=6 20×3=60 200×3=600 (2个百乘以3是6个百,是600) 2000×3=6000(2个千乘以3是6个千,是6000)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算式有什么特点?(这些算式都是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可以先用乘法口诀算出乘数和被乘数零前面的数相乘的积,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零。)
思路:提出问题 →算法多样化 →建立数学模型 →摆学具 →讨论算式的表示方法 →类比推理。
三、试一试。
1、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2、30×4= 50×8= 9×600=
四、练一练。
1、每箱草莓有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
2、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3、看图解决实际问题。
(1)让学生理解图意,说说情境表达的意思,明确有几堆香蕉,每堆香蕉有几根,大象和小象每天各吃几根。
(2)解决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交流。
方法一:60×3=180(根),再计算200-180=20(根),说明够吃一天。
方法二:60×3=180(根),再比较大小,因为180根比200根少,所以够吃一天。
(3)解决问题(2),先找出“一个星期有7天”这个条件。
(4)解决问题(3),因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所以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问题一:一共有多少根香蕉?
问题二:一头大象和一头小象每天吃多少根香蕉?
问题三:它们3天吃多少根香蕉?………………
五、数学游戏。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作业设计:书上第3页的第2题。
板书设计:
小数有多少棵
每捆20棵
有3捆 20+20+20=60(棵)
20×3=60(棵)
课后记:
第二课 需要多少钱
教学内容:乘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目的: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 主题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20×4 50×3 60×5 5000×2
200×4 500×3 600×5 500×2
23+23 34+34 42+42 31+31
二、出示主题图。
1、引导学生说说图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一个游泳圈12元,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2、引导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12×3=
3、全班交流算法,组织学生讨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方法一:12×3就是3个12相加:12+12+12=36(元)
方法二: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10×3=30,2×3=6,30+6=36
方法三:如果每个球是10元,3个球是10×3=30(元),每个球少算了2元,3个球还要2×3=6(元),一共要30+6=36(元)
方法四:可以把12看成4×3,这样12×3可以变成4×9=36(元)
方法五:12×3=6×2×3=6×(2×3)=6×6=36(元)
方法六:学具操作
…………
4、扩展:如果一个游泳圈120元,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120×3=
120是由1个百和2个十组成的,120×3是求:3个120是多少,就是3个百和3个20的和。计算时这样想:100×3=300,20×3=60,300+60=360。
如果有的学生想出把120看作12个十,先用12×3,再在乘得的积后面补0,应给予鼓励。
重点讨论两部分积的得出与求和
5、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5×3=
学具操作中认识进位乘法,再进行口算与学具的对比。
15+15+15=45(元) 10×3=30(元),5×3=15(元),15+30=45(元)
6、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小结:一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把一个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后再相加。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明买了2卷胶卷,每卷18元,每卷36张。
小玲买了3卷胶卷,每卷13元,每卷24张。
1、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同样多)、
36×2=72(张)
24×3=72(张)
2、谁买的胶卷合算?
18×2=36(元)
13×3=39(元)
36小于39 (每卷36张的胶卷合算)
四、作业。
作业设计:书上第5页的第1题。
思路是:提出问题 →学具操作 →重点讨论两部分积的得出与求和→学具操作中认识进位乘法→再进行口算与学具的对比 。
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
12×3=?
方法一 12+12+12=36 方法二 10×3=30 2×3=6 。。。。。。
30+6=36
课后记:
第四课时 植树p36、37
教学内容:一位数除两位数(植树)
教学目的: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用具: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主题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先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明确有36人植树,每组3人。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可以分成多少组?”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36÷3
(4)小组交流。“与同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探索口算方法。(可以通过摆小棒来帮助思考)
(1)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所以10+2=12
(3)可以通过摆小棒来帮助思考
36根小棒有3捆(每捆10根)和6根,也就是36可以分成3个十和6个一;先分整捆的,就是把3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1个十;再分单根的,就是把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捆的和单根合起来就是所求的结果。
………………
3、读法。
36除以3等于12,或3除36等于12。
思路:从整十数引入 →模型比较异同 →讨论先分谁 →书写算式表示方法 →看算式说模型
二、试一试。
1、60÷3 40÷2 80÷4
66÷3 46÷2 84÷4
69÷3 48÷2 88÷4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比如60÷3和66÷3。其中60÷3只要算十位即可,而66÷3,先要算十位“60÷3”再算个位“6÷3” ,最后将两个结果合起来得22。
2、有48个球,每盒4个,应该准备多少个盒子才能装完?
48÷4=12(个)
答:应该准备12个盒子才能装完。
三、图文应用题。
1、一副手套7元,一双鞋子84元。
(1)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84÷7=12
(2)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钱?84-7=77(元)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一:买一双鞋子和5一副手套共多少元?
问题二:100元可以买几双鞋子和几副手套?
问题三:2双鞋子和3一副手套共多少元?
问题四:150元买一双鞋子后,还可以买几副手套?…………
2、铅笔盒每个5元,彩笔每盒6元,日记本每个4元,圆珠笔每枝2元,三角尺每个3元。王老师带100元钱给同学们买文具。
(1)如果只买圆珠笔,可以买多少枝?
(2)如果买10本日记本,剩下的钱可以买多少副三角尺?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碰到困难,教师可以参与讨论或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作业。
作业设计:书上第37页的第1题。
板书设计: 植树
共36人,每组3人,可以分成多少组?
36÷3=12(组)
课后记:
教学内容:练习三
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巩固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巩固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填空。
80 160 320 ÷4=
二、图文应用题。
1、每筐苹果60个,2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多少袋?如果3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多少袋?如果6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多少袋?
60÷2=30(袋) 60÷3=20(袋) 60÷6=10(袋)
答:2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30袋。如果3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20袋。如果6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10袋。
2、一种树苗每捆3棵,共36元,另一种树苗每捆4棵,共40元,哪种树苗便宜些?
36÷3=12(元) 40÷4=10(元) 12 > 10
答:右边的树苗便宜些。
3、李老师给售货员100元钱,买3个球,找回了4元,每个足球多少钱?
100-4=96(元) 96÷3=32(元)
答:每个足球32元钱。
三、在○里填上“>”,“<”或“=”。
48÷4○ 84÷4 720÷8○ 720÷9
24×3○ 24×2 26÷2 ○26×2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再组织学生交流判断的方法,可以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来填符号,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四、填表。
被除数 320 64 96 2800
除数 8 4 2 15 3 25 7
商 600 4 3
五、生活实践题。
小丽借了一本故事书,共150页,她3天看了60页,照这样的速度,一个星期她能看完吗?如果不能按时看完,请你给她提个建议。
方法一:可以先计算:60÷3 =20(页)
7天可以看: 20×7 =140(页)
140 < 150 ,所以看不完。
方法二:她3天看了60页,照这样的速度,6天看120页,剩下30页一天看不完,所以一个星期她能看不完。
六、作业。
作业设计:第8题。
板书设计: 练习三
被除数 320 64 96 2800
除数 8 4 2 15 3 25 7
商 600 4 3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 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出现明明及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 )平移了( )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欣赏)
三、 小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 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然后请上台展示。)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教具准备
挂图、计分表等。
活动建议
一、宣布活动内容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教学内容】
第75页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知道分数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
2、难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纸条、圆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
老师这里有6个饼,要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
(学生说出想法后,板书33)
有4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板书:22)
有2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分?(板书:11)
同学们在分得时候,注意到了要公平,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我们就叫做怎样分?(板书:平均分)
谁愿来说说,你怎样理解平均分?
现在只有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位同学,你们会分呢?
假设这个圆形纸片就是一个饼,同位合作试一试?(学生操作)
举起来,互相看看是怎样分的?
同学们,我们怎样证明这样分就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表示一下?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
二分之一,在数学上叫分数。
2、指导读、写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老师板书)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写一写。
3、认识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另一份呢?
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二分之一。
谁愿来说说,什么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学们指着刚才分的圆形纸片说说,什么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说)
谁想再来说说,什么是这张圆形纸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学们,给你一张纸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拿出你的纸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谁愿把你涂的展示给大家?
正方形还有不同涂法吗?
观察,这几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对,虽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还有涂其它图形的吗?
5、小练习
老师也表示了几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同学们当小老师判断一下,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吗?为什么?
师:看来,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前提,没有平均分,分得结果就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二)认识四分之一
同学们,把刚才分圆形纸片,再对折一次,你发现了什么?谁是谁的四分之一?
这一份呢?
每份都是这张圆形纸的四分之一。
谁来说说,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认识三分之一
这张纸片,阴影部分能用分数来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怎么证明这样分是平均分?(剪开)
大家的眼真锐利。
能说说,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认识几分之一
1、独立探索
我们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吗?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谁创造的分数最好?
谁愿把你创造的分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可能出现几分之几的分数,不要回避,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老师刚才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创作的分数,一起来判断一下?
同学们,真聪明,创造了那么多分数,你还能说出其它分数来吗?
能不能都写出来?
分数有多少个?
观察一下,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2、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
今天,学习内容在课本75-76页,请同学们看书。
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同位两个,举个分数,互相说说,分数各部分名称。
3、小资料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那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想知道吗?
一起来看个小资料,自己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想?
三、练习应用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课都积极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较灵活的题目,看谁能想出来?
咱们班同学真聪明,这节课上到这里。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P14~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两位数、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
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能力与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教学难点:
1、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乘法问题。
2、在诸多素材中选择合理条件进行列式。
教学策略:
通过模拟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和学生间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教具准备:
配套软件平台,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双休日爸爸妈妈经常会带着我们一起去大卖场买东西,你有自己购物的经历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
2、出示P14、15主题图,大卖场里真热闹!今天让我们和小胖一起去购物吧!
小胖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买一份礼物,你知道他要买什么吗?你能把小胖要买薯片的事说成一个数学故事吗?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生: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4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怎样列式
3×42或者42+42+42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3个42
3、师:像这样的问题用乘法解答比较方便。在大卖场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乘法问题,让我们一起去解决。出示课题:大卖场中的乘法
[从学生交流自己去大卖场购物的经历引入学习,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小胖购买薯片的故事描述,让学生再次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道理,从而为接下去的练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尝试
1、提问:你还能找到大卖场中其他的乘法问题吗?
学生举例: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12罐,一共有多少罐?列式:3×12 尝试比较刚才的两个小故事的异同之处。
小结:根据故事描述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师:大卖场中到处都有乘法故事、乘法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到的乘法问题最多,在小组里和小伙伴们一起说一说。
2、小组活动:找大卖场中的乘法问题,边说边记录算式。
3、全班交流
(1)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36只装一箱,总共有多少只?
4×36
(2)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68元一箱,需要花费多少钱?
4×68
(3)矿泉水23元一箱,买4箱需要多少钱?
4×23
(4)矿泉水24瓶一箱,买4箱有多少瓶?
4×24
(5)每台微波炉329元,买4台给福利院,共要多少钱?
4×329
(6)每袋大米37元,5袋大米需要多少钱?
5×37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大米的故事吗?
(7)每包腰果29元,买3包腰果要花多少钱?
3×29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腰果的故事吗?
4、师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乘法问题,列出了这么多的乘法算式,你能给它们
分类吗?(分成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乘三位数两类)
[在示范性的提出问题之后,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物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入手,提出不同的有关乘法的问题。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创设,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的寻找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总结汇总的时候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为下面学习新的乘法做好铺垫。]
三、总结交流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注意观察,发现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探究作业
找一找教室里,校园里,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并把算式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