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画杨桃》教案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情景说明]
《画杨桃》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新教材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们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的道理【】,让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说明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本课教学,达到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之间联系、理解课文内容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重点让学生弄清“我”画杨桃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笑,而得到老师的肯定,突破体会老师最后那段话的意思这一难点,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 设境质疑,导入新课。
1、cai出示录相片断。录相片断的大意是: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盛产一种水果——杨桃,一年内开花数次,从夏至秋相继不绝,秋冬果熟,杨桃上市,人们争相品尝。其中有杨桃不同角度的特写镜头。
2、导言揭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的这种水果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①谁画杨桃?②怎样画杨桃?③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④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过渡: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好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用笔勾画出课文中你
认为最值得琢磨的地方。
2、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根据学生所谈,教师适当点拔,引导学习相关词语,读读有关章节等。)
三、 品词析句,逐层理解。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师出示杨桃实物让学生从正面、侧面等方向下位仔细观察,体
会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1) 、cai出示句子,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我怎样画杨桃。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 、cai出示:引导读句品词,理解“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就是
仔细观察,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指导读好第2句话。
请同学们说说下面两个句子,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我一边看,一边画。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3)、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父亲话的含义。师述:刚才我们同学们都说到了作者画杨桃的事情,的确作者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认真画的,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父亲的的话。
生回答后,师cai出示父亲的话。
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
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a、指名朗读这段文字后,请同学以自己的一件实物为例来谈谈对“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理解。
b、同桌讨论理解“想当然,画走了样”。
c、生汇报后师强化认识:是圆的就_______,是方的就_______,不要把圆的画成______,也不要把方的画成_________,否则就是_________(师述生补)。
d、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相互评评,最后齐读(要读出长辈教育自己的口气,读出父亲的严肃认真、语重心长)。
过渡:我把父亲的话牢记在心,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换来的是什么呢?我们继续研读下面的课文。
2、请同学们默读2—17自然段,分小组讨论(cai出示讨论题)。
自学讨论:
1、老师和同学之间有几次对话?用笔作上记号。
2、老师的态度和同学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是从哪里悟出来的?
3、同学们知不知道自己错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上“因为……所以…”
句式说说同学们心情的变化。
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汇报:通过讨论,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汇报时可以是个人的看法,也可以是小组
讨论的综合意见。
在学生交流讨论情况时,教师适时用cai出示以下内容,引导学生深化理解。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一
句中“审视”怎样理解?换成“注视”、“看”行不行?为什么?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老师神情变得严肃的原因是:
1)、凭想当然说我画得不像,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了。 ( )
2)、同学们讥笑我的话使老师很生气。 ( )
3)、老师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知道就像五角星。 ( )
不像! 不……像……
像五角星! 像……五……角星!
指导朗读对话,分角色读,男女生读,小组读,读出同学从嘲笑到讥笑再到懊悔的心情变化和老师从慎重到严肃再到和颜悦色的态度变化。
过渡:是啊!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东西_________________(生接着说: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老师并没有批评讥笑我的那些同学,而是这样和颜悦色地对同学们说的。说得多好啊!
3、 cai出示第18自然段,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引导研读:
1)、老师说了几句话?讲了几层意思?(老师说了4句话,讲了两个方面意思:前两
句用画杨桃的例子说明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侧重于观察分析;后两句告诉我们画画时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侧重于怎么做。)
2)、综合两层意思,说说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学生先归纳,老师再帮助提炼。
3)、“是什么样”和“画成什么样”实际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4)、老师说这段话,你听了之后,懂得了什么?(同学的看法和自己的看法不要急于
可否,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教师接着引导: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老师教育某些同学想当然地发笑,实际上就是教育这些同学看待事情应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老师肯定我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实际是在肯定我有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老师这段话实际上也是教育我们干什么事都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朗读、背诵这段话。读好最后一句话。
四、 深化理解,总结全文。
1、过渡:同学们说得好,读得也很好,老师教育我的话和父亲教育我的话是多么相似,
时时回响在我的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自然段。
2、理解“相似”的意思。弄清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相似的地方。
3、cai出示关于作者的资料,指名读后请学生谈体会。
岑桑,生于1926年,笔名岑桑、端木桥,广东顺德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
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50年参加工作,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
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种。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
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岑桑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
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为时
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
4、总结。同学们谈得很好。作者就是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最终成为一个著名作家的。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课前的疑惑都弄懂了吗?(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很好!同学们认真读书,相互合作,弄懂了自己想弄明白的问题,也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知道了从不同角度看一个物体,它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树立自信心,对自己的实力有符合实际的估计,同时,要有眼见为实的科学态度,不能盲目,也不可人云亦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才能获取一生有用的东西。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和老师教育我的话,让它也使我们一生受用(cai出示父亲和老师的话)。
附板书设计:
父亲 严肃认真 语重心长
我 认认真真地看 老老实实地画 从实际出发
11、画杨桃
同学 嘈笑 → 讥笑 → 懊悔 实事求是
老师 慎重 → 严肃 → 和颜悦色
[教学反思]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组课文中的《画杨桃》一文,就是体现邓小平思想,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素材。邓小平思想的核心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执教的《画杨桃》正是这一光辉思想的典型、生动具体的例证。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因此,笔者把握教学主线,紧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练读课文,做到了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机结合。
第一:把思想教育贯穿于课文教学的全过程。这篇课文以父亲“经常”“叮嘱”我的话起笔,以图画老师对同学们和颜悦色的教诲落笔,按照顺逆的方法安排情节,文章起伏波澜,感染力强,可信度高。全文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父亲叮嘱我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会产生脱离实际、不实事求是的结果。我牢记父亲的话,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宗旨,“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自己画得很准确”。当同学“想当然”地认为我画得不对时,老师并没急于作答,而是“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的外形,最后批评同学“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并教育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其意思也是要我们从小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笔者顺着这条思路进行教学,让学生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科学态度由模糊到认同,最后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第二:把思想教育熔于品词析句之中。在语言文字训练中,笔者在引导学生品味用词妙处的同时,还注重体会词句中蕴含的思想道理,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体会我是怎样画杨桃时,笔者用cai出示了两个句子“①我一边看,一边画。”“②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第一句中用了一组关联词“一边……一边”,将“看”和“画”这两个动词串连起来,写出了我是怎样画杨桃的;第二句用了“认认真真”和“老老实实”这两个表示程度的修饰词,不仅写出了我画杨桃时的样子,而且描绘出了我画杨桃时专心的程度。让学生在比较读中体会出我严谨、诚实的态度和我实事求是的精神,生怕画“走了样”,画变了形,让学生从品和读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再如,当同学笑我杨桃画得不对时,“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作者这里为什么用“审视”而不用“看”和“注视”呢?课中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后得知:“审视”在这里是集中注意力去看,并且边看边比较,桌上的杨桃是怎样的形状,与平时看到的杨桃是不是一样。说明老师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对同学提出的质疑从实际出发加以观察判断,并非人云亦云,“想当然”。加上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学生就在这品词读句中,感悟到做任何事都要相信自己,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把思想教育置于实践活动之中。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生学习语言,接受思想教育,要让他们在亲自体验下,得出他们的认识,再由这个认识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设境让学生亲身实践,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办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念。比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写我怎样画杨桃时,笔者就在讲桌上放一个杨桃,让学生下位从正面、侧面去观察,知道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物体的形状也完全不一样。再让学生坐在相应位置演演我画杨桃时的样子,体会我认真的态度。从而懂得,做任何事都不能想当然,要眼见为实,实事求是。再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同学因为“想当然”而最终懊悔的心情变化,课中安排了一个环节带领学生进入角色,反复练读三次对话,从较轻的嘲笑到程度很重的嘲笑,最后到自知错了,异常懊悔。练读中明白我把杨桃画得“像五角星”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而同学们的发笑,是对杨桃的“很熟悉 ”,就会“想当然”,以为别人看到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样,这样就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文中同学的教训中受到了启迪。
当今社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至关重要,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责无旁贷。以上正是笔者凭借课例进行教学的一点尝试。由于课中容量太大,课尾学生结合自己畅谈感想,联系自身实际写片段材料来深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态度这一认识还未能完成,需要对课中时间加以调控,力求圆满,让“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科学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专家点评]
执教者引导学生从画杨桃这件平凡小事上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说话做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了把这一科学思想态度的渗透与语言文学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执教者恰到好处地把握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交流学习体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是立足文本,适度拓展,进行思想教育。执教者紧紧抓住课例中的语言文字,挖掘教材潜在的思想教育资源,适时适度的拓展,让学生更好的领悟了语言文字所隐藏的思想内涵。如:向学生提供作者的生平简介、指导学生读作者一生中感触最深的两段话语等,让学生从作者的身上感悟到成就归功于孩童时代老师、父亲的教诲,归功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比教师直截了当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印象也深刻得多。
二是熟读精思,品味词句,渗透思想教育。《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执教者在教学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又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态度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蒙教育。对《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如:执教者在课中关于对我怎样画杨桃的两种句式的比较读、“审视、看、注视”三词的推敲理解及同学心理变化和老师态度变化过程的朗读体验等,都是成功的范例。
另外,执教者课中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以及在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方面也作过较好的尝试。总之,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步入生活,步入社会,去再学习,再探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终身受用。“做人如作文”,只有不断修正、磨砺,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学文如此,做人也如此。此案例设计,力图让学生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双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同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同学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同学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俺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同学围绕课题质疑:
⑴谁画杨桃?
⑵怎样画杨桃?
⑶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⑷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考虑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俺”,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安排作业
1、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括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俺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提问:
⑴这个自然段告诉了俺们什么?(板书 是……就……不要)
⑵“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⑶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⑴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⑵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俺”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同学说出自身看到的样子。(让同学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协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协助同学理解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同学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⑴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⑵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⑶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同学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⑴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⑵前两句告诉了俺们什么?
⑶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⑷同一事物,当他人和自身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⑸什么叫相信自身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他人影响。)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⑴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⑵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俺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⑶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他人的看法、想法和自身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他人的看法、想法和自身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他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身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假如俺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俺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俺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教学目标:
一、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体会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三、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四、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说话。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画杨桃》,读题。(出示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3、老师准备了一些杨桃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这些杨桃,你想说什么?还有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接下来就请大家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谈理解。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集体合作,理解内容。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大家从课文中找一找原因,可以小组合作。
2、交流。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位置不同,看到的不同,你能举个例子吗?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4)“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子,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什么是“叮嘱”?谁在什么时候叮嘱过你,叮嘱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话的?什么是“想当然”?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想当然”?
3、我老老实实地画,却换来了同学们一阵嘲笑,读读同学们的话。我心里会怎么样?想些什么呢?
4、老师是这样做的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找找。
课件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为什么要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什么是“审视”?你能表演一下“审视”吗?
5、当老师问大家的时候,同学们这样回答,是带着怎样的语气的?(嘲笑)我们读读。
发挥想像,当时我的心理会怎么样?想些什么?
6、(课件出示)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这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怎么会断断续续的呢?他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很惭愧)读一读这段对话。
7、同样一个问题,同学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用上因为……所以)
8、如果你是这位老师,这时你想对你的学生说什么?
9、我们来看一下,“我”的老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生读该自然段。)
什么是“和颜悦色”?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
有没有人对你说过,或你对别人说过“不要……要……”,说一说。
举例子说说什么是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
10、老师的话,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觉得对你有帮助吗?背一背你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话。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课文共有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谈一谈。你在生活中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吗?有没有这样的事?
2、读。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出示:
3、编。学生自编学完课文后的一则格言,写在书本插图五角星旁。交流。
4、小结:当别人的想法、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妄下结论,认真分析,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实事求是。
11 画杨桃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 , 简介杨桃
1、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
2、介绍杨桃:即羊桃 , 又名五敛子 . 常绿灌木 , 花瓣白色或淡紫色 , 浆果椭圆形 , 绿色或绿黄色 , 有五条棱 , 可以吃 。
3、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 读通句子。
学生自读课文 .
2. 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
有关词语的解释:
审视: 仔细看 .
半晌:一天以内的一段时间 . 半晌一般指半天 , 这里是好一会儿的意思 。
严肃:这里指神情使人感到敬畏 .
熟悉:知道得清楚 .
教诲:教训 .
受用: 享受、得益 .
和颜悦色 :形容和蔼的脸色 。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4、自读课文 ,看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一次图画课上画杨桃时发生的事 . )
5、课文中写图画课上的事是从哪儿开始 , 到哪儿结束的?请同学们很快地默读课文 .
学生浏览课文并回答 .
6、讨论分段 , 概括段意 .
(三)朗读初步指导
1、自读全文,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文,学生互评。
(四)指导书写
注意“叮”“嘱”左偏旁“口”的占格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2、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一)学习第一段 .
1. 指名朗读第一段 .
2. 提问:父亲是什么时候开始教“我”画画的?他对“我”画画有什么要求?
3. “叮嘱”是什么意思?父亲经常叮嘱我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画画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 , 要实事求是 )
想当然:推想起来一定是如此的意思。
4. 齐读第一段 .
(二)学习第二段 .
1. 父亲这样教导作者, 作者是怎样做的呢 , 请默读课文第二段。
( 1 )图画课上 , “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 2 )看了 “ 我 ” 画的杨桃 , 同学和老师的态度是怎样的?
( 3 )什么叫审视?老师为什么这样做?
( 4 )老师的神态在这件事的过程中先是 “ 变得严肃了 ”, 教育学生时是 “ 和颜悦色 ” 地 , 为什么?
( 5)老师刚才的神情是严肃的 , 为什么这时对“我们”讲话时又变得和颜悦色了呢?
(6)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老师的话里懂得了什么?
当别人的看法 , 做法和自己的不同时 , 不要急于下结论 , 认为别人的错了 , 很可能别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想的 , 我们自己做事或者看问题 , 不能想当然 , 应该实事求是 , 一切从实际出发 .
6. 指导朗读 .
( 1 )同座练读 .
( 2 )师生分角色朗读 .
7、背诵老师的话。
(三)学习第三段 .
1. 指名读第三段 .
2. 这一自然段照应了前面的哪个自然段?
3. 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相似在哪里?为什么说使“我”一生受用?
4. 齐读 .
(四)总结全文 .
学习了这篇文章 , 你懂得了什么?(做任何事都应实事求是 , 在自己没弄清事情前不要随便取笑别人 . 不要急于下结论 , 看问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 实事求是 , 不要想当然 .)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为史老师授课。教程设计新颖,老课新上,抓住了本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找秘密(标点),学生很感兴趣。在找的过程中,朗读充分,并且谈了自己的理解,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思路: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目的。通过指导预习,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通过第1课时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生字新词。通过第2课时讲读、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第3课时的巩固练习,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亲的话,再围绕一节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重点分析老师说的那段话。在读懂这段话的基础上,把句子与句子联系起来,理清这段话的层次,弄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所说的道理。
教学用具: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5、齐读课文。
6、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7、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熟悉(xǐ):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
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习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习”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否定了平时看到的样子,肯定了当时看到的样子。(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习说话。如:
①小明长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妈妈。
②他的这身打扮,不像个学生而像个演员。
③我画的这只天鹅一点儿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鸭。3.读第二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个句子否定了忙着发笑的做法,肯定了要考虑人家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做法。
(2)启发学生用“不要……而要……”造句。如:①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寻找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完成课后第四题作业。启发学生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
“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
“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晌”字与时间有关,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
“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
五、指导背诵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
六、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