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优秀5篇

通过《伯牙绝弦》,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篇1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 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 "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需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有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着,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着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既要防止“一讲到底”,又要防止“一议到底”。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例如对课文背景的必要介绍,对学生经过议论确实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讲解,对课文必要的总结,等等。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启发性。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知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有梯度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本文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课外辅助资料进行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补充资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整节课这样读中有悟,悟后有读,读反反复复,悟越来越明。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拓展说话,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延伸阅读方面内容,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让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但我想我们仍需要不断追求,在磨课、上课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篇2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一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应拉长些,才更具音乐美,还有课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读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多加指导。还有,课堂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二

一直对上《伯牙绝弦》这课充满了期待。听过两位教师执教这课,特别是去年听的这堂课仍让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深。两位教师共同的特点就是指导了学生把文言文读好,读出韵味;同时注重了对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还有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以情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沉下心去感受伯牙在知道钟子期死后断琴绝弦的哀痛中,从而领悟到了知音所包含的深远含义。

借鉴成功者的教学方法,我也决定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先指导学生把文言文朗读正确,生字读准,断句正确,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在理解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分组学习,让他们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最后解读知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流程还算流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特别是朗读文言文的兴趣很高,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但是我觉得遗憾的是有的学生从入课到最后都没有读出那种味道,读的时候感觉断句的地方是一个字一个字数过去的;其次是有个句子的断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太好,他们也知道该在什么地方断句,但是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谓世”两个字连在一起了,让我不理解的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子,你给她纠正多少遍都没用。课后我想,造成这样朗读的原因大概有两个,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学生的语感的欠缺所导致的吧。

另外在教学中显得不足的是学生在领悟知音内涵的时候没有深刻的内心感受。“知音难得”,“知音难求”,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做基础,他们难以理解这种“难”的程度,更难以理解求得知音后内心的满足,欣喜,特别是在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后的那种绝望与凄凉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课件辅助教学,将学生带入到那种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记得我看过一位教师的执教的这节课后我曾产生了这样的恍惚“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非老师,而是伯牙子期的又一个知音。他在给人们再现高山流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他是导演是主角,但是他不是独角戏,而是在引导一班孩子一起为大家深情演绎。”这样的教学意境的确是让人叹为观止!

教学之路漫漫,探索之途更是漫漫!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3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找出要求,明确单元主题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并说出感受。

师:其实生活中不论是一首歌一幅画,还是一篇文章一部电影,都是美的艺术,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在第二单元中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艺术的魅力。打开第二单元导读,快速读读,看导读为我们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生读导读,划出学习要求。

师:明确了学习内容和要求,我们一起学习本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生齐读课题,师强调“弦”字读法。并投影出示没有标点的古文。

师:这是一篇什么文?

生:文言文。

师:大屏幕上的文章没有标点,这就是古时候的文章,它需要你凭借自己的理解来断句读,自己试试。

生练读。

师:有什么感受?

生:不知道在哪停顿。

生:很难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现在老师降低难度,加上标点,你再来试着读一读,注意这次要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生练读师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句子也很通顺。有几个生字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

师板生字,并让学生跟读书空。

师:知道峨字的意思吗?

生:高。

生:巍峨。

师: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下面的注释有。

师:课文的后面有一些生词或者生字的解释,这就是注释,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那若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想想。

生:像,好像。

师:谁能联系这两个生字的意思,说出“峨峨兮若泰山”的意思。

生:高高的像泰山一样。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认识了生字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有一句大家节奏把握得很准,注意了兮和若之间的停顿。

投影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师:知道兮字的意思吗?

生:语气词相当于啊。

师:它是和峨峨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读到这时要稍作停顿。像老师这样,师范读。

生跟读两遍。

师:大家觉得这样读比刚才更怎样了?

生:比刚才更有感情了。

师:现在老师也这样有感情的为大家范读文章,你仔细听,用心感受。

师配乐朗诵。

师:你也像老师一样投入感情的读读,注意在老师划斜线的地方稍作停顿。

出示划出节奏的古文。

生练习朗读。

指名读。

生:他读出了韵味。

生:他读的很有感情。

师:谁能再来试一试,比他还有感情。

生再读。

师:你真的读出了古文的味道,我们也被感染了。现在我们男女生配合读,一起感受古文的魅力。

男女生配乐朗读。

三、再读课文,读懂读透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先来看看题目,谁知道绝的意思。

生:断绝。

师:伯牙断绝了什么?

生:伯牙断绝了琴弦。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

生:伯牙不再弹琴了。

师:伯牙在楚国当时是一流的琴师,前途无量,为什么不再弹琴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语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读读课文,同桌互相说说文章的大概意思。

投影文章并在重点字词下加点。

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读课文,同桌互相讲故事。

指名讲故事。

师:你的故事讲的很流畅,如果能把加点的字词理解透彻,故事内容就会更生动了。现在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一个生字词?

生:我知道了第一句话中的善字的意思,是擅长的意思。

师:能说说整句话的意思吗?

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

师: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吗?

生:好啊。

生:真妙啊。

师:这是子期对伯牙的赞美之词,我们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真棒啊。

生:太妙了。

师: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这句话呢?

生:用赞美的语气来读。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还读懂了那个生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峨峨和洋洋是高高和广大的意思。

师:这两个词是用来形容高山和江河的。

生:志的意思是想。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文中的念字其实和它的意思是一样的。

生:我知道了也是心里想到的意思。

师:这两个字体现了伯牙心里想到了什么就能弹出什么,可见伯牙的弹奏水平怎样?

生:很高。

生:钟子期必得之的必是一定的意思。

生:是都的意思。

师:大家的理解都可以,古文的解释是丰富的。

师:理解了这些重点字词之后,谁能结合理解再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这次你的故事讲的更充实了。

四、品读课文,读情悟境

师:理解了内容,现在谁来说伯牙为什么不再弹琴了呢?

生:因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没有知音了,所以摔破琴扯断弦,不再弹琴。

师:用文中的话怎么说呢?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投影展示这句话。

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自己的知音呢?

生:了解自己的人。

生: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师:伯牙为什么把子期当作自己的知音呢?快速读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并划出来。

生读课文,划出答案。

生:我认为这句写出了他们之间的知音之情。“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师: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什么?

生:无论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说出来。

师:他们真是心意相通。

生:我还能读出伯牙的弹奏水平很高。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

生: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师:如何理解。

生: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声就表达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声就表达出流水。

师:能用自己的话形容伯牙的弹奏水平吗。

生:出神入化。

生:独一无二。

生:登峰造极。

师:大家的词汇真丰富。请同学们看图,此时伯牙身边青松翠柏,云雾缭绕,他在动情地弹奏一首高山流水,子期在欣赏着陶醉着,并赞美着,能猜想出子期眼前出现了怎样的高山流水吗?

生:巍峨的高山,澎湃的江河。

师:带着你这种感受读读。

生读。

生: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高山,奔腾不息的江河。

师:读出你的这种感受。

生读。

师:你读的很有气势,谁还能读出这种气势。

生自由读。

师:如此丰富的画面,我们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呢?

生:峨峨和洋洋。

师: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让我们浮想联翩,这就是古文的魅力呀,我们再来读读体会一下这种魅力。

生读。

师:伯牙的音乐来源于大自然,那他的琴声肯定不仅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有可能表现大自然的哪些场景呢?

放音乐生闭眼想象。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蓝蓝的天空,自由的飞鸟。

生:苍茫的大地上,郁郁葱葱的森林在旺盛的生长,林间欢快的动物们在高兴的飞奔。

生:我仿佛看到了皎皎明月挂在天空,徐徐的清风迎面而来,好一个宁静淡雅的夜晚。

师:能不能用子期一样的语言赞美一番呢?

师生配合读。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

师:这就是心意相通的知音啊!知音相遇心情怎样?

生:激动高兴。

师: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齐读。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情意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伯牙绝弦》感受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意,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感受一下。

生读。

师:世事难料,就是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知音,却染病而死,离伯牙而去,试想一下此刻伯牙心情怎样?

生:悲伤。

生:难过。

生:悲痛欲绝。

师: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读。

师:我真的体会到了伯牙的悲痛心情。为什么如此悲痛呢?

生:因为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心声了。

师:是啊,当他弹琴心里想到高山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像子期一样赞美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师:当他弹琴心里想到流水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像子期一样赞美他。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伯牙才……

生: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此时断绝的仅仅是琴吗?他还将什么一并断绝了?

生:前途。

生:音乐。

生:心灵。

师:是啊,他将自己的心灵大门关闭,留给自己的是无边的痛苦和孤独。

师:读一读,体会这种感情。

生读。

师:读出了伯牙的悲痛。

二、诵读课文,读出感受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感受这份高山流水深相知的情意。

生齐读配乐。

师:关于伯牙与子期之间成为知音的传说在哪部书中有记载呢?资料袋介绍的很清楚,请同学们读一下。

生读资料袋。

师:正是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三、课外拓展,加深理解

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作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投影这首诗歌。

师生配乐读读。

四、展开想象,课堂练笔

师:短短的一首诗,把伯牙的痛苦心情展现无余,可是人生路漫漫,伯牙能这样一直消沉下去吗?如果此刻,你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作为伯牙的新朋友,你会如何劝慰他,开导他积极乐观的面对今后的生活呢?结合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把你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生写。

全班交流。

师:正如大家所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只要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赞美的口吻对待周围的人,你就会拥有很多的朋友,这节课大家学的认真,读得投入,真是“善哉,善哉”,课文能否背上来呢?

学生练习背诵。

检查背诵。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4

背景:

本周,我上了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回想一下这次授课过程,感觉有很多不足之处,留下了许多遗憾。但也有少数几处“亮点”,使得这堂课充满了活力。

教学片断(一)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1:白雪茫茫。

生2:虎视眈眈。

……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小黑板出示)

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炊烟袅袅   泪水涟涟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春雨绵绵  笑声朗朗

师:同学们,大家一齐来读一读这些词吧!(生齐读)

评析:初看起来,这只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作的平常积累,并无什么新奇之处。其实,我在设计这样一个文字游戏的时候,除了要达到积累的目的之外,还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作了充分的铺垫。看似简单的开头,其实为化解教学的难点,丰富学生的语言作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片断2:

正式上课:

师:江城武汉,九省通衢,在长江与汉水交界之处,有一处著名的,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景观,你们可知道,是什么吗?

生:黄鹤楼。

师:在黄鹤楼的对面,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和我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生:龟山电视塔。

师:在龟山电视塔的脚下,还有一处著名的景观,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大家知道吗?

生:(齐)古琴台。

师:是啊,在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而凄婉的故事;在这里,回响着一段千古传诵的绝唱……有谁知道古琴台这个地方的来历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好吗?

生:讲述古琴台的故事。

师:你讲得真好啊!真是个知识丰富的好孩子。你刚才讲的只是一个民间故事。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历史记载。只有5句话,77个字的一篇小文章。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37页。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评析:老师从学生身边的景观出发,从他们最熟悉的景观入手,一步步引入古琴台,这样的开课,让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接下来,请一个同学简单的讲一讲古琴台这个地方的传说,引入课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老师提出的“5句话,77个字”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教学片断3: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读明白了?

生: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美了,像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太美了!像江河一样广阔!”

师:你说得太好了!“志”是什么意思呢?

生:心里想着的意思。

师:说得太好了,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看后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你真会学习!是啊,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当伯牙在鼓琴时,钟子期是怎么赞赏的呢?

生:“善哉,”

师: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呢?你能借助注释告诉老师吗?

生1:我知道了:“善”就是“美,好,棒”的意思。

生2:我补充他的,这里的“善”表示的是赞美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这个“善”字还在课文里的另一句话中出现了。(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善”字有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里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师:你回答得真好!同学们,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是这样赞叹的……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钟子期是这样赞叹的……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难道钟子期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只有流水吗?还有什么呢?

生1:我想还有他的欢乐和忧愁。

生2:我想还有四季的景色。

生3:我想还有他思乡的情怀。

……

师:是啊!伯牙的琴声何止高山,何止流水!(小黑板出示课前谈话中的词语)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袅袅兮炊烟!”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师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读通文本,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伯牙琴艺的高超以及钟子期的“善听”,尤其是后面的发散,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当伯牙的琴声中有清风、芳草、炊烟、杨柳之时,钟子期是如何赞美的,由于有了课前对“清风徐徐、芳草萋萋、炊烟袅袅、杨柳依依”等词语的积累,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容易,同学们的齐声回答一下子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教学片断4: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同学们,你们都已经快成了伯牙的知音了!我们把这些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来,那就是:(课件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齐读)

师:这句话谁都懂了呢?“念”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念”应该是“心里想的。”的意思。

师:答得真好!“必得之”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认为“必得之”是“都知道。”的意思。

师:是啊!凡是心里想的,都能够知道。这多么不容易啊!由此看来,钟子期不但能够听得出伯牙的“琴音”,还能识得出伯牙的心意,更能够了解伯牙的“情音”啊!正因为如此,所以伯牙才识钟子期为他的――

生齐:知音!

(师板书:琴音 情音)

师:知音难道仅仅是听“琴音”,知“情音”的人吗?请你们再读文中第二句,看看再读之后对知音还有什么新的理解或认识?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我读了这句话以后,觉得这里的“志”字很有意思。我理解到,仅仅听“琴音”,知“情音”还不能称为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的志向。

师:你说得太好了!同学们掌声鼓励他!是啊,知音,仅仅是听“琴音”,知“情音”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

(师板书:知志向)正因为这样,所以伯牙才识钟子期为他的――

生齐:知音。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老师带领学生从理解字词入手,一步步向文本的深处挖掘。尤其是在对“知音”的理解上,学生通过课后的“资料袋”已经知道了,知音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大部分同学在阅读本课时,就仅仅停留在对知音的字面认识上,认为伯牙把钟子期视为知音的原因只是因为钟子期能够听得懂他的琴声。其实这样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老师紧紧抓住“所念”“必得之”两个词,让学生的理解向深处前进了一步:知音不仅是要“听琴音”,还应该“识情音”。接下来,现次出示上文,让学生联系上一句中出现的“志”字来再次深入理解,学生顿时豁然开朗,原来,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啊!对“知音”一词有了如此透彻的理解,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含义了。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5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 、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善鼓琴→子期善听

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不复鼓→子期死

[设计意图]本少而精采用对比的方式,精妙地勾画出了文本的基本要义。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亦展示了故事的行文脉络。

【特别建议】

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力。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 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着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教师不教,学生就不可能获得“不需要教”的能力。可是当前有一些教师并没有吃透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出现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表现之一是鼓励学生误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出现勃勃生机,但教师该讲的内容要敢讲。在引导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既要防止“一讲到底”,又要防止“一议到底”。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例如对课文背景的必要介绍,对学生经过议论确实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讲解,对课文必要的总结,等等。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启发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