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课文写排比句。
2、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祖国母亲的生日,在这一天,我们都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简单说出在国庆节到处张灯结彩,天an门阅兵仪式、各地的文艺庆祝等活动)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回到1949年的10月1日,看看第一个国庆日,天an门广场上的场景。
(教师板书。)
2、读题、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二、自学课文,完成任务
1、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⑵、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⑶、解决疑难,发现疑难,不懂的地方打上“?”
2、学生自学课文,完成教师所给任务。
3、检查反馈:
⑴ 生字、词语的检查:
“协”,查什么部?(十部。)
“瞻”,点拔第11笔:长点。落实“瞻仰”的意思。(恭敬地看)
“擎”,共几笔?(16笔)
“诞”,注意读音(dàn,不要误读为“yán”)
飘拂 (招展、飘扬) 、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⑵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讨论。
⑶ 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从此句看出“新中国成立了”,“成立”换个词,也可以说新中国诞生了)
⑷ 解决部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试着给课文分段。
2、分段练习:
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4个)这几个场面是怎么连接的?(时间)
给课文分段。试说根据什么分的。综合板书:
1234 5678910 111213 1415
会场 典礼 阅兵 游行
四、完成练习,抄写字词
1、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泽( ) 设( ) 渠( ) 瞻( )
译( ) 投( ) 距( ) 檐( )
2、抄写并确定带点字的部首和笔划数,填在括号里:
协商( ) 典礼( ) 诞生( ) 融成( )
瞻仰( ) 胸膛( ) 爆发( ) 率领( )
3、抄写课文生字、词语各四遍。
4、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将文章读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一、二两段的内容。
2、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排比、比喻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协商、迎风招展、四面八方、排山倒海、爆发、瞻仰、诞生、肃静、飘拂。
2、用文中的一句话解释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思考: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首都北京天an门广场。
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要点:参加典礼有各方代表,总人数30万;会场广阔;主席台布置庄严、隆重;入场的群众队伍涌动如潮。)
3、投影或小黑板揭示句子:
比较:
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⑴ 两句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体会课文原句运用比喻,不仅写出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⑵ 朗读这句句子,读出喜悦、兴奋。
4、第4节中还有哪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参加典礼的喜悦心情?找到句子后试着练习,然后朗读一句给大家听。
评价重点:
⑴ 句子有没有找对?
⑵ 有没有读出喜悦心情?鼓励学生竞读。
齐读第4小节。
三、学习第二段
1、理清典礼仪程:
⑴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⑵ 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找出典礼过程中反映人民群众心情的句子。(共6处。)
引读:老师略读连接内容,学生齐读描写群众心情的句子,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3、理解句子,训练说话、朗读:
⑴ 这是怎样一种心情?(激动、兴奋、喜悦。)人们为什么那么激动?请联系课文用上“人民群众为……而欢呼或激动”说一兵句话。
(如人民群众为升起第一面五星虹旗而内心激动;为新中国成立而欢呼;为有了自己的领袖而欢跃……)
⑵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升起来”表示什么?“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什么意思?
(新中国成立了,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从此过上幸福生活。句子指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朗读这句话,读出自豪、扬眉吐气。
⑶ 课文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
随机比较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插传遍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与课文原句比哪句好?为什么?(体会排比气势,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汛传遍祖国山山水水、四面八方,激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朗读排比句,读出自豪、扬眉吐气的气势。
4、熟读6~8节,试背诵。(背不出的允许看书)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4题。
2、总结学习方法:
(理清写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心情?)
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仿写一两句:
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全场30万人,为_____而_____;为_____而_____;为_____而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两段的内容。
2、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重要句子,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三四段内容,感受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重要句子,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找出典礼过程中反映人民群众心情的句子,挑选一句,读出其中的韵味。
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
用一二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找出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四人组议论,课堂交流:
⑴ 特点:
威武雄壮,军容整齐。(概括时让学生简要说出理解根据。)
⑵ 点拨:
为什么人们把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解放军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巨大贡献,人们热爱解放军,感激解放军。)
3、选读12、13小节。
4、简单了解聂荣臻、朱德。
三、学习第四段
1、默读:
划出文章中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句子。
(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
2、理解:
“火花结成彩”是什么意思?“灯火一片红”指什么?
(一万支礼花陆续射人天空,将夜空映照得五彩缤纷;地面人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口号,游行庆祝。句子写出厂节日夜晚的首都绚丽多姿的欢庆气氛。)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气氛。(自由读体会,分组读竞赛。)
4、读结尾句,领会句子意思:
⑴ “两股红流”指什么?(两支游行队伍。)
⑵ 为什么能用“红流”作比?
(人们擎着灯笼、舞着火把游行。红流,写出游行队伍声势浩大。)
⑶ “光明”指什么?(天上的礼花,地上的灯火。)象征什么?(新中国前途光明。)
⑷ 说说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和内含的意思。(第一层,两支游行队伍分东西两头走去,几十万灯笼火把和礼花照亮了北京城;第二层,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从此有了灿烂辉煌的光明前景。)朗读此句。
四、总结全文,领悟中心
1、自学单元“学习提示”。如何领会中心思想?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领悟中心:
⑴ 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样的场面?
(会场庄严、隆重、气氛热烈;典礼隆重,人民群众心情激动,瞻仰第一面五星红旗,聆听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式军容整齐,威武雄壮,人们热烈欢呼;游行队伍声势浩大。)
⑵ 调整语言,综合归纳:
(补充时间、地点、人。)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开国大典,瞻仰第一面五星红旗,聆听毛主席宣读公告,观看威武雄壮的阅兵式,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语言不强求统一,但要点要说齐。)
⑶ 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写这些内容要反映人民群众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调欢庆气氛和人民群众喜悦、激动的心情。反映群众爱党、爱领袖、爱解放军、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3、重学单元“学习指导”:
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读懂课文一概括出主要内容一想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一想想这些内容反映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完成课后、作业本练习。
5、自选作业:
⑴ 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⑵ 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⑶ 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做难忘的镜头?并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上配上文字说明。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大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我能写出下列汉语拼音的汉字朋友
diǎn lǐ huì jí dàn shēng diàn niǔ
yíng fēng zhāo zhǎn xú xú shàng shēng pái shān dǎo hǎi
二、我能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掌声 ( )地前进 掣着( )
( )的城楼 ( )地鼓掌 提着( )
( )的声音 ( )地挥手 舞着( )
( )地宣告 ( )地高呼 探着( )
三、我能选词填空
走向 直奔
1、早晨,我们背着书包( )学校。
2、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 )会场。
朝着 投向
1、王老师坐在主席台上,( )观众点头微笑。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 )主席台。
仰望 看望 瞻仰
1、我们( )天空,寻找着那颗运行的卫星。
2、我们到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遗容。
3、我到医院( )生病的老师。
四、我能理解句子意思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直奔”的意思是________,反映了人民群众的_____感情。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投向”可以换成________,但“投向”更能反映人们______
毛主席的心情。
3、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
“探着”的意思是_______,表达了毛主席对人民群众______。
4、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
“红流”是比喻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流”是
_________的意思。
五、瞧瞧我的阅读天地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期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一般人。
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一师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熹微的晨光,高声朗读英文或古典文学。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来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除了爬山游泳,就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学业。从不白白度过。
毛泽东同志不但抓紧时间读书,而且读得特别认真。凡是他自己的书,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许多地方都用黑红颜色的毛笔加上圈点、单线、双线、三角、*子等各种符号,标明书的重要之处,可见他读书的态度是多么认真,理解得多么深透。
毛泽东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句:
不但……而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第四自然段分为两层。
4、把具体介绍毛主席认真读书的句子用“──”画出。
5、概括毛主席认真读书的方法是( )和( )。
6、短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黄石市府路小学 程迎晖】
〖时时处处皆语文·我给教材提意见〗
语文是和人的生命、生活接触最密切的学科。语文能力是在语文生活和语文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把语文学习仅局限在课本、课堂之中,那是苍白、僵死、没有生命力的。课本和课堂之外存在着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语文生活。语文学习应该是“跳”出僵化的模式和狭小的天地,投入到“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中,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
每次拿到教材后,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编写说明,在编写说明后面,总能看到这样的谦词“本书如有不当之处,请提出意见,以便修订时参考。”在书的封底,还会有“若有印刷装订错误,可向承印厂调换。”等字样。教材是给小学生看的,教材中的问题当然也应由小学生来发现、提出,敢于向权威挑战。在对教材的研读中,每学期学生都会发现一些编写或印刷方面的问题,在学习《开国大典》时,学生认为“接着是步兵一个师”“接着是炮兵……”“接着是……”“接着……”词语使用重复,缺乏条理,应改为“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也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说这样写更能体现当时接受检阅部队的人多、场面气势的壮观,面对这种情况,我让他们自主讨论,最后学生觉得还是不改为好。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小学 陈海燕】
〖情趣──语文教学的生命·虚拟中的情趣·角色虚拟〗
有这样的感受,听一节让人百感交集的精彩好课,最打动我们心扉的往往是充盈在课堂上下、师生之间的一份浓浓“情趣”,师生的一频一笑、课堂的一张一弛之间,教育者的匠心随着一种内在的韵味迅速地传导给每一个人,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将教学推向至真至纯之境,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感染,无疑,这正是我们倾心向往梦寐以求的一种教育境界。或许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的生命便是情趣。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愉快的摸索。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渴望体验。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以多种虚拟的方式刺激学生想象,调动学生兴趣,带给学生新鲜感、愉悦感和探索的冲动。
所谓角色虚拟,是指教师或学生以虚拟角色进行学习活动,体验特定角色特有的感受,以此增强对学习内容深层感悟的一种教学方式。
例:人教版语文九册第26课《开国大典》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说说看,我是谁呀?
生:是陈老师呀!
师:(神秘地)猜错了!今天的我呀,是来自国家新闻总局记者站的一名站长,今天,我将率领你们──记者站的小记者们带上相机奔赴“开国大典”集会的现场,完成一次光荣而又艰巨的采访任务,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兴奋地)
师:好!全体待命,分配采访任务:第一记者小分队采访大典前的场面,第二小分队采访大典中的场面,第三小分队采访大典后的场面。采访要求如下:
1、选好抓拍镜头,阅读相关文字资料。
2、为你的摄影作品起个恰当的名字,并配以文字说明。任务都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好!各小分队现在出发!预祝你们采访成功!
评析:“站长”、“小记者”这些新鲜、富于挑战性的角色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吸引,孩子们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参与到采访(即课文自学)中去,其热情是可想而知的,这种使命感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沉浸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虚拟角色中,体会到了一份独特的“情”和“趣”。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越河乡大丰谷小学 王俊书】
〖课程理念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灵魂──听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研究体会〗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经验课程,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因此石教授今天关于新课程的讲座是很有意义的。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过程是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有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有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
例如《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课初,老师首先激活的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学生可能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但可能是一知半解的,老师放影片片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场面气氛,学生一下就被感染了,丰富的先辈知识,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扫清了障碍。因此说,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自我构建的过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江苏省无锡市叙丰里小学 王之渊】
〖试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能使阅读变“苦”为“乐”,就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
要借助情景,导情入文,即借助一种情景的创设,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让学生回忆国庆五十周年时盛大的庆典,借此情景,导入《开国大典》一文的学习,重温1949年的开国大典盛况,激发爱国之情。最后,可以游戏介入,自己体悟,即适当地介入游戏,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城关镇中心学校 王燕敏】
〖抓住“训练点”,选准“突破口”──谈“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训练设计·选定语例,迁移运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从单一的,低效的情节分析型转向立体的,富有实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型,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大进步。然而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来安排课堂教学,达到运用自如,当然不会是易事。这里关键的是训练如何设计,这不仅关系到一堂课的效率高低,更牵动着一代人的养成质量。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理解教材,吃透教材,还要找准"训练点",选准"突破口",精心设计训练。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入选的课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但它仅仅是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一番剖析和裁剪,该取则取,该舍则舍,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择其精华实施教学。这样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
被选取的语例,一定要重锤敲打,充分发挥选段的语言示范作用,揭示语例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让学生模仿,促进迁移。因为模仿是获得间接动作经验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新的情境,或者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择一个情境,模仿语例的表达方式,练习遣词造句,在运用的过程中提高对语言的感知度。
如在教学《开国大典》的“典礼”这部分时,这是一个动态的场面描写。先让学生理清脉落: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宣布政府成立──开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然后找准“宣布政府成立”这一语例,重点让学生欣赏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达大河长江之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这一排比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揭示其中的写作方法,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接着抓住这一节中的“欢呼,欢跃”两词,根据排比句型的迁移和对课文的理解,设计训练:
听到这庄严的宣告,雄伟的声音,中国人民为____而____,为____而____,为____而____。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熊 革】
〖动情,传情,悟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互动·境中动情,激活思绪〗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语文教学除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情感参与外,还有大量的情感蕴含于被作为认知领悟的教材之中,有待教师去挖掘,学生去感悟,师生共同去发现。语文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影响是深广的,有力度的。那些飞扬着作者浓郁的人文灵性的语言文字含蕴着丰富的情愫。由此可见,真正的语文教学不再只是以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目的,而是融人的言语情感,言语体验和言语实践于一体的人文教育。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增强情感体验,使语文课堂生活洋溢着人性之美呢。
除了通过视,听手段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中以外,还可让学生直接进入文中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人情感,共享他人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于自己的心中,触发情感转化。如教学《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老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的书籍,文章,组织学生召开《不忘国耻》的班会,观看电影《开国大典》,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新中国的感情。在学生读通课文以后,告诉学生:“现在,你们就是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去抓拍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你会拍哪些镜头呢?”这样通过进入角色似的创设情境,就可以把中国人民当时的情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学生心灵。学生作品有:“光明充满北京城”“礼花礼炮开满天”“礼花上天,炮震乾坤。”“精锐部队”“血染的风采”“激qing怒放”“万支礼花结成彩,人民心中乐开花。”“碧空银鹰,中国腾飞。”“天an门广场灯火与礼花交相晖映,流花溢彩。广场上花如海,人如潮。”……这些名字或配词构思精巧,引人入胜。这是真情灵动的展现。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干窑镇中心小学 朱春红】
〖阅读教学中拨动学生生命"情"弦的探索与研究·以情导入,打开情感之窗〗
萨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阅读就是自由梦”。的确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今小学生的那份至真至纯的情感也日益变得冷漠,他们很难被感动。“教育的的核心是被唤醒。”“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应当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将文本中的内容以炽热的情感,诗意化的语言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达到教师,作者,学生三方情感的和谐统一。
小学语语文教材里的许多课文都是如诗如画,情景交融的妙文佳作。写得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文章,在导入新课时,着重以情导入。教学时充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教师语言特长,创设鲜明生动,具体形象的情境,这样不但可以扭转学生兴奋点,为学习课文定下感情基调,而且可以打开学生的情感的窗户,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具体做法可以朗诵一段与课文有关的诗文或导语拉开故事的序幕,可以用优美的音乐把孩子带进美妙的童话世界,可以借助媒体课件等手段,集色,声,乐于一体,渲染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课堂氛围中。
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用充满激qing的导语引入新的课题,很快就把学生带入“开国大典”的特定情景之中。导语可这样设计:“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诞生57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长城内外,天山南北,白水黑水之间,大河长江之南,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沉浸在幸福,欢乐之中。首都天an门广场上举行威武雄壮的阅兵仪式,穿着节日盛装,意气风发的群众游行队伍,以及五彩缤纷,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夜,生动地表现57年来我国各条路线取得辉煌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幸福,美好的记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将把发生57年前的那个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开国大典的庄严,壮观的盛大场面,再现在我们眼前。”这样的导语情文并茂,为学生描绘了一幅可感可知的具体画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欣赏课文插图(《开国大典》油画)。
2、看图说话:
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3、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4、根据画面,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比较引疑:
画家用他的画笔留下了历史的光辉瞬间,那么作者用他的语言记录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内容?自由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2、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
1、整体感知大典主体部分:
自由轻声朗读5~10自然段,从文章的语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重点体会:
板块a: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⑴ 引导学生抓住欢呼、欢跃等重点词体会人民群众激动与兴奋的心情。
⑵ 提问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朗读、理解。)
板块b: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⑴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⑵ 质疑(站),出示背景资料写话释疑。
板块c:
⑴ 抓住某一处描写人民群众掌声的语句。
⑵ 引导找出另外的语句。
⑶ 以读促悟。
4、观看宣布成立电影视频,随机采访学生观后心情。
5、激qing朗读重点语段。
6、质疑。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简单回顾,典礼主体部分场面描写的方法及人民群众的激动、自豪的心情。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读
1、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阅兵式或群众游行),交代学习任务。
2、交流学习体会:
板块a:阅兵式:
⑴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⑵ 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 抓重点词谈感受。
② 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 感情朗读。
板块b:群众游行:
⑴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⑵ 角色体验。
⑶ 理解重点句: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⑷ 感情朗读。
三、课堂延伸
简单交流开国大典历史资料。
四、课堂小结
1、文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场面所表达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及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五、课外作业
课外收集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图片及其他资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典礼开始前的内容,重点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2、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略)
二、重点研读
1、学生自读课文1~4自然段,了解作者怎样介绍大典开始前的情况。
2、交流学习体会:
⑴ 参加大典人员的语句: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⑵ 会场布置的语句:
① 简笔画感知。
② 抓住重点词体会。
③ 感情朗读。
④ 重点句理解:
a、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b、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三、回顾全文
四、片断练习
1、交流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的资料。
2、观看建国五十周年录像。
3、学生选取其中一个场面片断练笔。
4、交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