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优秀10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

古诗两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目标达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二、学习古诗《锄禾》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仔细看图,使学生从图象中认识到这是“一位古代穷苦老农”。

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深切感受在烈日暴晒下在地里锄禾的古代穷苦农民的艰辛。接着,要求学生表情朗读前二行诗句,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朗读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 . 描红、临写

《古诗两首》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解决。

十、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山行》

共几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 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的意思。

3. 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难点: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资源

1. 古人咏叹秋天的诗:

2.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3.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预习设计

1. 收集作者杜牧的资料,了解杜牧。

2. 读准生字:径、霜;记住字形,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 自主练习朗读诗歌,试着背诵,并想想诗句的意思。

4. 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做上记号。

5. 收集两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学 程 预 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激趣引入(5分钟)

1.按老师指定的诗题背诵古诗分组进行赛诗,相互进行背诵,积累古诗

2.说说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15分钟)

●预习作业1

1.齐读诗题

2.简单了解杜牧和他一些作品

● 预习作业2

1.朗读诗歌

2.展示交流。

第三板块:学习《山行》(20分钟)

1. 理解题目的意思

【学习单一】

(1)自由练习朗读诗歌。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在小组内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自主学习

3.交流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4.理解诗句

先自由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同桌交流

个别说,集体评议

5.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练习朗读和背诵

第一板块:激趣引入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教师出题或学生之间分组出题,练习背诵,积累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向学生简介“李杜”和“小李杜”。

●预习作业2

1.指名朗读诗歌

2.选择两个学生展示交流。

默写:径、霜。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3.小组内两两过关。

第三板块:学习《山行》

1.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2.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3.任务驱动

4.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5.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6.理解句子: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7.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8.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9.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10.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11.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作业

设计

★1.完成《习字册》中的生字描红。

2.《一课一练》中的一、二、三、《山行》的有关题目。

★★收集描写秋天的诗句,背一背。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2. 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难点: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

资源

1. 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2. 李贺为怀才不遇而愁,写下了《马》,

3. 陆游为国家战乱而愁,写下了《示儿》给自己的孩子。

4. 闻一多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愁,写下了《七子之歌》。

5. 这些是文学作品,还有没有别的呢?

6.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古怪,她愁了就爱哭,她愁了还去葬花

7. 康熙愁了就去微服私访。

8. 姜太公愁了就去钓鱼,有个歇后语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他不是真的去钓鱼,而是为了散心消愁。

9. 画家朱耷愁了就画画,他画的画也带着愁意,他画了呆滞的小鸟,萧条的村庄。

10. 凡高愁了画过《向日葵》。

11. 德国有个皇后叫德拉库尔 ,�

12. 爱因斯坦愁的时候睡不着觉,他想,如果人以光的速度奔跑,结果会怎么样,后来就发明了狭义相对论。

13. 李白愁了就喝酒作诗。

预习设计

1. 收集作者杜牧的资料,了解杜牧。

2. 读准生字,记住字形,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 自主练习朗读诗歌,试着背诵,并想想诗句的意思。

4. 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做上记号。

5. 收集两首抒发使人发愁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5分钟)

1.个别、分组、集体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15分钟)

●预习作业1

交流张继的故事

●预习作业2

1.朗读诗歌

2.展示交流。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3.小组内两两过关。

第三板块:学习《枫桥夜泊》(18分钟)

1.自由读诗句。

2.理解题目的意思。

【学习单一】

(1)自由练习朗读诗歌。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用“——”划出来。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3.自主学习

4.交流:

圈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5.有感情朗读

自由读,读出个性美。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齐读

6.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月亮一落,天地间变黑了,就吓醒了树上的乌鸦。从诗中看到当时外面有着厚厚的霜,说明时间已经是深秋了。诗中还写道了钟声、渔火、江边的枫树。)

7.根据诗歌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交流个别说,集体评议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诗歌的内容,展开交流

第四板块:总结(2分钟)

1.齐读古诗

2.自由练习朗读诗歌,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背诵《山行》。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板书课题。

过渡:苏州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2.介绍作者:

讲述张继落榜小故事。

●预习作业2

1.指名朗读诗歌

2.选择两个学生展示交流。

默写:泊、愁、苏、城、寺、钟。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3.小组内两两过关。

第三板块:学习《枫桥夜泊》

1.出示古诗,轻声读诗句。

读题释义

泊:停靠

2.任务驱动

4.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5.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6.交流展示:

(1)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一副图?

这首诗28个字写了月亮,乌鸦,秋霜,江枫,渔火,钟声,描绘了一副非常清幽的情景,令人神往。

(2)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读出它独特的美。

7.其实,老师之所以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诗中所表达的情吸引了老师,那么这首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

说说他为什么要愁?

8.苏州是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的色彩。

9.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10.同学们,假如真有时空隧道,假如时间真能倒流,你想对这位失意的张继说些什么?

11.同学们,张继愁的时候就写诗,你平时愁了都干些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12.补充阅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第四板块:总结

因为这首小诗,使原先不起眼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胜,每年除夕夜有许多人都去听钟声,还有许多日本游客不辞千里远涉重洋来寒山寺,那儿还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张继的铜像,传说摸摸他的右手食指,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看一看那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首诗,读出张继的愁!

作业

设计

★ 1、 完成《习字册》中的生字描红。

2、背诵课文。3、默写古诗,积累记忆。

★ ★《一课一练》中的一、二、三、《山行》的有关题目。

《古诗二首》的教案 篇4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我们学习了《识字1》,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了春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

2、小组合作朗读,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

三、细读理解诗意。

通过学习我们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共同来学习。

离离:指草长的非常茂盛。

岁:年

烧不尽:烧不完

你喜欢小草吗?喜欢它什么?

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

面对小草的遭遇,你觉得大火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觉来读第三句话。

而小草的顽强又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呢?请你也来读读第四句。

正是因为小草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才使白居易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它。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结:是啊!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温暖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吧!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五:作业

填空;

离离—( ) 一岁—( )野火—( )春风—( )

板书设计:

二次备课

古诗两首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在用新诗为乐曲填词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迁移已有的黄梅戏经验学习新旋律,探索用所学七言诗为乐曲填词。

在熟练背诵七言诗的基础上,尝试用黄梅戏曲调演唱七言诗,进一步丰富黄梅戏知识。

活动准备

幼儿已熟练背诵七言诗。(如:《咏柳》、《朝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

幼儿听过黄梅戏曲调,对黄梅戏有初步认识。

活动过程

1.幼儿欣赏黄梅戏选段,熟悉旋律。

指导语:“这里有一段音乐,你们听听看。教师放磁带,幼儿初步欣赏曲调。”

2.幼儿在教师启发下探讨黄梅戏曲调的特点。

指导语:“这段音乐是一段……(黄梅戏)。你们为什么说它是段黄梅戏呢?它和我们听过的黄梅戏有什么柜同的地方?”

3.幼儿进一步感知新旋律,哼唱曲调。

(1)幼儿在教师带领下共同跟磁带学习旋律。

指导语:“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哼哼这段黄梅戏。”

(2)幼儿在教师启发下,边哼唱旋律边做动作。

指导语:“我们还可以边哼唱边做一些动作。教师注意在切分音的地方做手腕翻转动作。”

4.幼儿完整地欣赏教师演唱乐曲。

学习用黄梅戏演唱七言诗。

(1)幼儿念一首七言诗,然后欣赏教师用黄梅戏演唱七言诗。注意教师的动作暗示。

指导语:“我们除了可以哼唱这段开心的音乐,还可以自己填词来演唱。你们学过很多七言诗,不知道可不可以演唱。我来试试吧,唱哪首诗呢?”

(2)幼儿跟随教师演唱。

(3)幼儿随教师边做动作边演唱。

5.幼儿用新诗为乐曲填词。

注意教师的动作暗示。

(1)指导语:“我们还学了什么诗是表现高兴的心情的。换首诗来试试。”

(2)在教师鼓励启发下幼儿尝试用黄梅戏匹配新的七言诗。幼儿跟随教师在场地中间表演唱2—3遍。

6.幼儿模仿教师听音乐做小生的动作。

指导语

“黄梅戏里的角色有花旦也有小生,花旦的动作就是刚刚老师带你们做的`。手指是什么指法?(兰花指)脚下是踏点步。花旦是女的,可是小生不一样,小生表示男的,我们一起再学习小生的动作。小生的脚下是靠步,靠步脚后跟点地,点在左右两侧。手是虎掌,五指伸直虎口张开。”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篇6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俺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知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假如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知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同学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括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同学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古诗两首》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收集了《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两首田园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小儿垂钓》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题目“小儿垂钓”,即小孩钓鱼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于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草映身。”蓬头稚子,即头发散乱没有梳理的小孩儿。垂纶,这里指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侧坐,身体歪斜着坐,带有随意坐下来的。意思。莓苔,长在僻静阴湿地方的植物,这里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映,遮蔽。这两句是说,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草丛中,绿草遮蔽着他的身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路人,过路的人。借问,访问,就是向别人询问打听的意思,这里指问路。遥,远处。招手,这里是摆手的意思。怕得,害怕。鱼惊,鱼受惊,指把鱼吓跑。应,回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过路的人要来问路时,小孩儿老远就摆手示意,不让对方走近,也不应声。他怕发出声响,把鱼吓跑不来上钩。

这首诗的前两句着重描述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的神态、表现。诗人抓住了小孩初学钓鱼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一个天真烂漫小孩儿的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二、教学建议

1、古诗的教学,也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学生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利用字典、联系诗句,理解字词,并想想每首诗说的是什么。检查预习时,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预习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理解词句,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后者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除了注意指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还要引导学生感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领会感情。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不一定能想象行很好,教师可用以下方法启发诱导:

①、可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幻灯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再想象,也可以边观察边想象。

②、教师可根据诗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帮助学生把诗句会成具体的形象。

③、教师可提示一些问题,使学生知道应从哪些方面去想象。如《小儿垂钓》,可以提出:那个钓鱼的小孩什么样?是坐在什么地方钓鱼的?怎么少的?当有人来问路时,他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如果把这些内容画成画,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学生的头脑中能浮现出画面,就程度不同地进入了诗句所描绘的境界,领会到诗的情感。这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想象能力、欣赏美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教学古诗,要指导学生朗读,读熟,直到背诵下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学习开始时,要求学生能读准、读通,懂得诗的大致意思;进而把读和解问析旬结合起来,要求读懂诗句的意思;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体会诗的意境、情感;最后,要在读中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4、建议本课教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近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舒畅愉快

门泊东吴万里船。远景

六、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自学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学习基础上的,因为这几篇课文,都是名人名句佚事,名人名篇趣事等。教学中先组织学生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

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我们教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篇8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古诗两首教案 篇9

微课题研究小组

抓住关键词培养阅读思维能力的研究

教学内容

4.秋天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策略/方法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

二、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同时,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

6.齐读。

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

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

三、有效反馈,布置作业:

1.小结:读了这一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2.布置作业:

①熟读诗歌,背诵全诗。

②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根据内容画一幅秋天的画。

④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①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画画谈谈自己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②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其中,你喜欢什么呢?把描写这一景物的语句勾画下来圈出�

组织交流,相机指导: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组织讨论: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谈话“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出示分组活动内容: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1揭题,生齐读课题。

1-3生自由谈

2-1生自读全诗

2-4教学易错字

2-7生思考

3-1创设情境,学生发言。

3-2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秋天的特点。

1-2学生质疑

2-1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品析,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2组织学生讨论。

《古诗二首》的教案 篇10

一、导入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识,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3.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三、学法指导: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划分两首诗的节奏)

四、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

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

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

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五、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诵:

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

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及背景

诗人龚自珍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3.译文欣赏,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①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②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主题意义:

①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②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③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六、中考链接:(两种题型:选择题与名句赏析)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

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

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

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名句赏析:

提示:翻译——修辞(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作者感情——影响(任选一句作赏析)

七、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老师寄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离别,因为我们的理想在远方,我们要抛开儿女情长,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一种爱是至高无上的,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有一种理想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用生命践行自己对国家忠贞的理想。 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龚自珍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