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
听完课时对王老师的“评价”语深感佩服,就是自然、舒适。 就在学生体味文章而又不能达到的情况下,老师语气非常中肯地说:“让同学们为难了!”而且说了三次。后来,在教师毫无痕迹的指导下,学生终于慢慢,自然地走进文本的极至处。无庸致疑,老师的话在盛大公开课的情况下,给了学生理解,信任,更给了学生一种“ 此外,还有“听一听,这么长的句子没有读错一个字,功夫很深!”“好眼力!一口气留意了四个词语!”都给了学生无痕的支持。在平时,当学生没有反映时,我们常常会急躁,甚至带有咄咄逼人的疑问,使得学生没有了宽松的思考环境,束缚了学生,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样,学生不敢尽情思考和表达是属于正常反映的。
1、小结,再齐读课文。
2、青年把金鱼游到纸上,你们能不能把把这段文字游到心上,练习背诵。
听后小记:
阳春三月,在浙江工大的礼堂里,举行的是第三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既“亲近母语”国际教育研讨会。一进入会场,浓浓的书味扑鼻而来。在这里,我有幸聆听了窦桂梅、周益民、蒋军晶等名师的精彩教学,这使我的杭州之行收获多多。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尤其让我为之拍案叫绝,课堂里老师语言流畅,积极引导,步步深入,整堂课的环节丝丝相扣,的确精彩。这才知道,鱼能够游到纸上是因为已经游到了心里,那是“功夫”在台下,那是“心”到自然成。这堂课以下几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看似无疑,其实有疑之处进行生疑,从而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进入思维的高一级阶段,也就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2、问题提出来以后如何解决,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具体的语境中去找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的感悟,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解疑能力。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读书中解决问题,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期坚持这样做,不仅能形成学生勇于探究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的基础。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
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鱼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并用彩色粉笔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符号,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
4、加强了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当理解了内容,学生为聋哑青年忘我、专注的品质所感染,情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不足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还抠得还不够深,比如说在对"赞叹"进行换词练习时,不要仅仅只是让同学知道可以换为"赞赏","赞美","称赞""赞扬",而应该再往前走一�
在为"一丝不苟"找近义词时,可以创设多种语境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一丝不苟。此外对课文适当进行延伸和扩展效果更好,比如开始教学时对西湖八景作简单的介绍。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学生没放开,老师也没放开,没能达到活而和谐的境界。我想这主要原因在于我的教学思路不够清晰,问题多而乱,使学生回答得也杂而散。如果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紧扣课题,问"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抓住青年画鱼的句子进行感悟,体会到句子意思是说青年鱼画得像真的一样。
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像呢?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青年认真观鱼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这样条理会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学生回答得散乱,师花很多时间去引导了,从而也能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1《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主要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深。
一、紧扣课题,质疑激趣
上课开始,我就设计问题: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随即引出“鱼怎么会游到纸上?是真的游到了纸上吗?是谁让他游到了纸上?”让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并进行探究。
二、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中,抓住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中的“游”字可以感受年轻人鱼画得很逼真;从“哟”字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惊奇、惊喜。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这几个词体会年轻人的专注。并从“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引导学生理解“一丝不苟、工笔细描”,体会年轻人画鱼时的。神态、动作。并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从语段中体会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三、回扣课题,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是一个一丝不苟、勤奋好学、做事专注(忘我)的人之后,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来解决“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因为青年“每个星期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所以,金鱼的特点和样子已经记在他的心里,也就是“金鱼游到了心里”;因为心中有了金鱼的形象,所以能把金鱼画得栩栩如生,就像“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是原因,“鱼游到了纸上”是结果。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并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没能达到更好的活而和谐的境界。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2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人物描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
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地朗读课文。
在学生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以青年的特别为主线,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青年的外貌、观鱼、画鱼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再依据这些文字,在空白处作一定的批注,写下一些自己的点滴体会,并谈谈自己通过朗读体会到的人物形象。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必须先游到心里。
本课的教学比较成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教学设计中,故意把课题错写成“鱼画到纸上”,由此产生疑问,启发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会纷纷提出:鱼应该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是谁使鱼游到纸上来的?他是怎样使鱼游到纸上来的?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3、抓重点词句,在训练中得到发展。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4、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5.通过鱼“游到纸上”,“游到心里”的原因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课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回答也很积极。但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对于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准确丰富,朗读方面还未很好地体现出人物的情感。还需激励学生在思考上逐层深入。通过这节课我也学到了很多。教学中的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不断自省,不断进步!
1、小结,再齐读课文。
2、青年把金鱼游到纸上,你们能不能把把这段文字游到心上,练习背诵。
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不足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还抠得还不够深,比如说在对"赞叹"进行换词练习时,不要仅仅只是让同学知道可以换为"赞赏","赞美","称赞""赞扬",而应该再往前走一�
在为"一丝不苟"找近义词时,可以创设多种语境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一丝不苟。此外对课文适当进行延伸和扩展效果更好,比如开始教学时对西湖八景作简单的介绍。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学生没放开,老师也没放开,没能达到活而和谐的境界。我想这主要原因在于我的教学思路不够清晰,问题多而乱,使学生回答得也杂而散。如果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紧扣课题,问"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抓住青年画鱼的句子进行感悟,体会到句子意思是说青年鱼画得像真的一样。
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像呢?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青年认真观鱼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这样条理会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学生回答得散乱,师花很多时间去引导了,从而也能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青年的外貌、观鱼、画鱼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再依据这些文字,在空白处作一定的批注,写下一些自己的点滴体会,并谈谈自己通过朗读体会到的人物形象。最后谈对“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探讨、达到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的目的。在学文,美读之后,我还引导了学生积累运用文章写作方法,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读写、读思结合。
课后,有老师说:“还行,你的语气改的还行,不过还得再亲切一些。还有就是,上课的提问还不够精炼,要继续训练自己语言的准确行和精炼程度。”徐老师是这么说的:“整体思路还可以,而且重复学生话的那个毛病也改了,但是归到细节还是有不足,比如对于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准确丰富,学生的。回答,你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回应,就算是表扬,也应该有层次性。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在思考上逐层深入。在这一点上要继续努力。”反思他们的建议,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教师语言的凝练对教学的感染和影响力。同时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准确的点评,抓住课堂上的闪光点和生成点使教学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教学就是遗憾的艺术,在每次尽心尽力之后,心里却总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失落:怎么我能把“活灵活现”写到板书上呢?怎么会在说话训练中的交流做到完美呢?教学中总害怕忘记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总担心学生能否回答老师的问题——真的是很多很多对自己的不满意,但是同时也在不住地安慰自己:下次,一定争取做到万无一失,做到尽善尽美。(虽然我知道这不太可能,但还是这样安慰这自己)反思教学,我给自己定了一些今后的努力方向。勉力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经历了很多次的评教评学,每一次在讲之前都很“发愁”生怕“出丑”,但每一次讲完之后,回过头来再去想时,才发现:自己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多,感受也很多。首先,在对于教材的驾驭和处理上,我渐渐地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对于语言文字的品味上,我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我慢慢地开始走向熟练,在课堂上心理和应变能力的调节上,我也深深地有了一些体会——其次,每次的评教评学都令我感动万分,周围每个人都在全身心地准备着,酝酿着,投入着,并尽量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许这其中有辛勤的汗水,有苦涩的泪水,也有不眠的夜晚——无数次的修改,无数次的斟酌,无数个反复的推敲,有了所有人精美绝伦的课堂,有了孩子们闪闪发亮的眼睛,有了领导们的频频点头——似乎,《鱼游到纸上》这篇文章,看着看着,我们也成了文中的青年,对于我们钟爱的事业如痴如醉,青年笔下的鱼游到了他的纸上,而我们深爱着的教师两个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汇入我们的血液,直到整个生命!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劳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深。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入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整堂课我主要是按照以下的思路展开教学的: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我首先让学生自渎一遍课文,在学生自渎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位聋哑青年的初步印象,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2)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描写青年人观鱼、画鱼的语句,在读议中,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认识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执著追求、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进而启发学生从青年人身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3)美读课文,表达情感,积累运用语言。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通过朗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青年人美好品质的认识。
反思:一节课下来,我有许多感想,虽然能根据教材的要求,能按自己预设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人,只有自省,才能常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7课127页——128页
设计思路: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悬念叠出,篇末解疑是本文的主要特点。读这篇文章,会让你产生许多疑问。文题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文本也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这位青年是谁?他的金鱼为什么画得那么像?当别人惊叹他画得好时他为什么毫无反应?等等这些层见迭出的疑团,直到文章最后才一下全都解开,使读者恍然大悟。这样写,不仅能紧紧吸引读者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其次,本文对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是一篇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很好的语言学习范例。一方面,学生可以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能合理运用部分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几句话。
2、品味“游”字,懂得一个好的文题更能吸引读者。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练习抓住人物特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教学难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题
板书: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疑问吗?是啊,鱼只能画到纸上,怎么可能“游”到纸上呢?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就自己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第一遍读:带着疑问自由读。
反馈:你心中的疑问解决了吗?
小结:同学们读得特别有味道,我想很多同学就是被这个“游”字所吸引。如果文章的题目用“鱼画到了纸上”,恐怕这篇文章就不能这么强烈激起我们读书的欲望了。你们看这就是一个好文题的魅力所在。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给自己的作文取这么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题目。
2、第二遍读:带着任务仔细读。
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出与课文题目相照应的句子。
反馈:字词检查第一组词:花港 厂徽 聋哑人
指名读,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话。
第二组词:清澈见底 一壶茶 金鱼缸 赏心悦目
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几句话。
书写指导:港 澈 壶 徽(指导重点:写正确、端正)
三、品读“游”
1、交流:文中那些句子于课文题目相照应。小结:给文章确定题目的时候,这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或者对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说法进行提炼,作为文章的题目。
2、出示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1)指名读,引导读出这样惊奇的感觉。
(2)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惊奇?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金鱼?小结:把一句话就读成了一幅幅画面,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如果,我们再能把脑海中那幅灵动的画面又浓缩成这样一句话,相信你会读出新的感觉。
(3)练习感情朗读。
四、研读外貌描写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神奇的青年?请你划出文中描写青年外貌的一句话。
2、口头填空:他()身材,长得(),一对大眼睛()。
3、读了这样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小结:带给你这些感觉的无非就是括号里的这几个词。大家看,青年的外貌描写语言非常简洁。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青年的形象已鲜明地展示在我们眼前。看来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抓住特点,三言两语,也能把一个人物形象写的鲜活。
4、出示小女孩图片,抓住人物的特点,试着用一两句话来写一写她的外貌。
五、研读动作描写就是这么一位秀气的青年,竟然把鱼给画活了
想不想看一看他究竟是怎样画鱼?找出描写青年画画的自然段,读一读。
1、出示描写青年画画的段落
2、青年在怎样地画画?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你平时会一丝不苟地做那些事?
3、圈出描写青年画画动作的两个词工笔细描挥笔速写怎样画是工笔细描?怎样画又是挥笔速写呢?你能比较一下这两种画法不同在哪里吗?(速度,细致程度,内容)
4、练习朗读,读出两种画法的不同感觉?
小结:青年不管是工笔细描,还是挥笔速写,都是那样一丝不苟,才把金鱼画得惟妙惟肖,让人觉得是鱼游到了纸上。其实青年不仅画画是如此一丝不苟,他还有更多的时间在一丝不苟地干什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真正秘诀是什么?我们下堂课再讨论。
教学反思:
语言的学习需要范例。这篇课文写作特点鲜明,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挖掘的地方。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怎样的语言学习才能最有效,这是我在做教学预设时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教学预案几经易稿,最后确定把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1)文题的特点解析。文章题目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文题与文本内容相照应,是本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了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时确定文题的能力,取得一定的实效;
(2)外貌描写的品读与写作模仿。由于对本文的外貌描写已抓住特点,故学生在仿写时对这一写作要求了然于心,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仿写得精彩的句子,教给了学生一种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3)人物动作描写与人物的精神内涵。由于课堂节奏没有掌握好,前半节课有些松散,后半节课就显得仓促了。原来预设的从人物动作领略人物精神内涵的目标落实得不到位,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在课堂生成与预设有出入的时候,教师要能够及时调整教案,要以追求学习的实际效果为目标,而不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已完成。
课堂记录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第一次读课题哪个字让你眼前一亮?
2、哪些同学对“游”这个字眼前一亮?
3、这个“游”字太简单了,怎么就让你眼睛为之一亮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文中所有的带“游”字的句子。
2、交流所有带“游”字的句子:共七句。
3、指读;再读:(适时评价)
4、师生合作:共读全文:老师把七句话连起来,串起来。
三、积极引导,由浅入深:
1、他笑了,为什么笑?而且笑得那么甜?
2、读小女孩对她的夸奖
情景读书:分别读,看谁读得最像那个小女孩?
3、品读:听完了,有感觉,这是怎样的叫声?(惊奇,奇怪)。谁来模仿?(指导朗读)
4、假如你在现场,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观看的一员,听到小女孩的叫声,你第一个反映是什么?
(迫不及待,挤过去看)
5:指名扮演小女孩,你们做出第一反应。(离开座位,就去挤了看一下)
6:你的脑海里出现了金鱼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7、这样的画面你们你们看到了吗?(没)你怎么看到了呢?(小女孩的叫声)再读。
(看到了,看到了,我看到了这一切还写在你的脸上!)
8、假如小女孩的话变成了“金鱼画到他的纸上来啦!”你还会有这样的反映吗?(不会)
9:那个青年是怎样画金鱼的呢?(自由轻声读课文)
10、你看到了青年画画了,你的眼睛很特别留意句子中的哪些地方? (一丝不苟 静静)
11、你留意“静静”吗?青年画画是认真吗?为什么说“静”不说认真?
是熟练吗?为什么不说熟练?
12、静静地,我们一起静静地读读这句话。为难大家了!怎么就要读出“静静”的味道和感觉出来呢?这里的静是安静。
13、就在青年画画的过程中,你听到他说过一句话吗?你看到青年伸懒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读课文。
14、请同学们再读,只动嘴,不出声。他画下了哪些金鱼?看到了哪些动态?(摇尾 嬉戏 吐泡)学生读,换词读。(平静)
15、青年画画要用眼睛去看吗?不用!为什么?
16、小结:因为他已经将金鱼刻在了心里!烙在了心上!好一个烙在了心上!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当青年在“静静“的画画的时候,他的心里只有”鱼“他的心里只装着{金鱼!只装着动态,这又是什么静?(宁静)
四、水到渠成,练习背诵:
1、小结,再齐读课文。
2、青年把金鱼游到纸上,你们能不能把把这段文字游到心上,练习背诵。
听后小记:
阳春三月,在浙江工大的礼堂里,举行的是第三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既“亲近母语”国际教育研讨会。一进入会场,浓浓的书味扑鼻而来。在这里,我有幸聆听了窦桂梅、周益民、蒋军晶等名师的精彩教学,这使我的杭州之行收获多多。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尤其让我为之拍案叫绝,课堂里老师语言流畅,积极引导,步步深入,整堂课的环节丝丝相扣,的确精彩。这才知道,鱼能够游到纸上是因为已经游到了心里,那是“功夫”在台下,那是“心”到自然成。这堂课以下几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以“游”为线,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学从课题开始质疑,方法从“游”字入口,从抢眼到说出来,又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将平日里我们常用的“见到了课题,你想问什么?”等无病呻吟的问题变成了带有孩子自主体验和表达的场所。很容易就激起孩子的兴趣。接着,找含有“游”的句子,并将句子串起来读,读的方式是变化的,提出要求,具体又合理的要求,学生完成得不费劲,但有又难度,第一次把握文本的重点,从而也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 紧扣关键词,逐步深入。
王老师在处理那个青年是怎样画金鱼时,抓住“静静”做文章,先是要要读出“静静”的味道和感觉,指出没有说一句话,没有声音是“安静”; 画画时没有说过一句话,身体一动也没动,像一座雕塑,这是“平静”当青年在“静静”地画画时,他的心里只有“鱼”,他的心里只装着“动态”,这是“宁静”!三个“静”就将青年画画时的投入及技艺高超一展无遗。在整个过程中每每遇到问题,学生达不到,王老师不急不躁,就是引领。学生也逐渐被感染,能仔细去体会文意,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三、 贴切的评价,给学生一份轻松的氛围。
听完课时对王老师的“评价”语深感佩服,就是自然、舒适。 就在学生体味文章而又不能达到的情况下,老师语气非常中肯地说:“让同学们为难了!”而且说了三次。后来,在教师毫无痕迹的指导下,学生终于慢慢,自然地走进文本的极至处。无庸致疑,老师的话在盛大公开课的情况下,给了学生理解,信任,更给了学生一种“ 此外,还有“听一听,这么长的句子没有读错一个字,功夫很深!”“好眼力!一口气留意了四个词语!”都给了学生无痕的支持。在平时,当学生没有反映时,我们常常会急躁,甚至带有咄咄逼人的疑问,使得学生没有了宽松的思考环境,束缚了学生,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样,学生不敢尽情思考和表达是属于正常反映的。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一课时,我已经引领学生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感受了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这次展示的第二课时,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为达到以上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程: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就出示“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
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4、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5、回扣重点句段,突破本课重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通过专注、勤奋、忘我地看鱼才练成高超画技后,我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并反复扣问“当青年工笔细描金鱼每个部位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当青年挥笔速写金鱼动态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把鱼记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胸有成竹了。”我顺势引导,“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先游到了心里。”这样,学生已感悟到“鱼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6、围绕单元训练要求,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文章写法
在突破重难点后,我将文章重点句段通过配乐引读的方式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作者如何积累材料,指导学生的写作。作为即将升入高年级的孩子,初步学习文章的写法是很必要的。。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遗憾:
1、本堂课我自己上得相当,但学生好像入课不深,发言面不够广。
2、我总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渲染情境,引领学生品味词句,但忽视了这是借班上课,没有往日的默契。当学生读得不够味时,我只是用自己的范读去引导,还不到位,我没有停下脚步来一点点教。我觉得自己关注教案多了,关注学生少了。
3、在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问题上,我设计了回扣“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句段,在“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的追问中感悟“先游到了心里”,并顺势明白了这两者的关系。在推敲教案时,我曾想需不需要用关联词串起这两者的关系,又觉得不要那么生硬,学生明白了就行。但评委老师的意见是认为有必要把这个难点强化。
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比较满意,基本上体现了我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模式的运用情况,体现了我目前比较成功的做法。要总结的地方很多,总体说来,展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基本模式以及它的特点所在。具言之:
1、由于在课堂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模式的合理运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2、体现了精讲多练,直接表现在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书,而且读书有目的,有互学,有交流,有合作。
3、由于这一模式的合理运用,特别是“学习目标”的确立比较合理,“自学提示”的恰到好处,这就很好地位学生的“先学”奠定了好的基础,也为“后教”铺平了道路,这样课堂上也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这也就顺理成章地在突破“鱼是先游到纸上”还是“先游到心里”这个教学难点的时候比较顺利的。
4、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能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陶。不足的是考虑到是第一课时,故此,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挖掘得还不够深,在备课的时候许多细节的地方考虑不够,有一种为了读而读的感觉。比如“忘我”这个重点词语,如果在这个地方再追问学生:“那他只记得什么呢?只记得什么呢?只记得什么呢?……你把自己当做这个青年,来读一读这句话。让我们共同体会一下这个青年忘我的境界。”这样引导一下,学生会读得更好,也会在课堂中掀起一个情感体验的高潮。
另外,不足之处是板书。如果能把“鱼游到了纸上”“先游到了心里”和“忘我”结合起来,以一层一层上楼梯的方式呈现,这样让学生体会到的因果关系会更清晰,回顾整篇课文的线索是青年爱鱼到忘我境界,鱼先游到心上,再游到纸上。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通过学生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培养学生质疑与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题质疑,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读了这个课题,你觉得奇怪吗?(鱼怎么会游到纸上)
很好,同学们通过题目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我们还能提出一些问题。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边读边划,看还能提出些什么问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寻找问题。
2、交流:
你们能说说看,自己通过读课文提出了多少问题吗?(学生举手,汇报自己提出问题的数量,鼓励提得多的。)
3、大家开动了脑筋,认真地读了课文,所以一下子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请你们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放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哪些问题大家都提到了,哪些问题你提到了,对方没提到,或对方提到了,你没提到。
4、小组讨论
说说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重点的用小黑板出示,非重点的请其他同学简单回答后解决)
小黑板出示: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这些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读读课文,与同学讨论)
2、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答案,能解决几个就解决几个。
3、学生再读课文。
4、有些问题同学们已经找到答案了,有些问题也许还没解决,大家先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找的是否一致,不懂的问题也可以互相讨论。
5、全班交流。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因为这位青年画鱼画得活灵活现,就像在纸上游动。)
②这位青年特别在哪里?
(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可以看出他总是这样;从“呆呆”可以看出他看鱼看得很入神。)
b、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_练习朗读。
c、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d、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e、他告诉我,……忘了回家。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与“先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先游到心里”指青年对金鱼观察很仔细,金鱼的形状已清晰地印在他的心里。它与“先游到纸上”是因果关系。)
四、总结全文,归纳学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位聋哑青年,但他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从课题和文章内容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读书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读懂课文。
板书设计:(小黑板)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说课材料:
学生创新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五年级的课题研究重点,我所选择的《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正是要展示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解疑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写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扬了一位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这篇课文含义较深的词句较多,要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逐一加以理解,不能轻易地滑过去。其中,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意思以及它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这句时可联系聋哑青年如何观鱼的内容,并启发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专心致志地观鱼,同时结合“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来体会“游到心里”的含义。
这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1 、揭题质疑,再寻问题
通过课题,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鼓励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出其他问题。
2 、交流数量,讨论梳理
找出问题后,让学生交流他找到问题的数量,表扬他们能积极动脑。请他们在四人小组中讨论自己所寻找到的问题,互相补充启发。
3 、归纳重点,再读讨论
四人小组将他们的问题面向全班交流,归纳出几个重点的问题,非重点的由他们自行解决或相互解答。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
4 、全班交流,诵读体会,通过读课文,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在全班交流。最后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中心。
这其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怀有浓厚兴趣,发自内心想学,有“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是当前学习创新的关键所在,而这堂课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改变学生“迷信、死记、死背、死练”为大胆质疑和奇思异想”,保护发展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2 、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
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让学生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
;假设生试验;试验生结论;结论生行动。”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这堂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