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作为教者,基于对学生和教学任务的分析,而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进度、课程评估等做出系统设计的一门学科。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精选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我在一次教学比武中听到了青年教师辛晓明执教的这样一堂课,从中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环节一:激活疑问,因势定教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没有理解呢?
师:(生好说后)这也是本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的部分。那就请同学们轻声读“谈‘碰壁’”和 “救助车夫”这两个难点部分。边读边思考,看看哪些地方不理解,并随即作好记号。
师: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生:“谈‘碰壁’”这部分, “四周黑洞洞的,怎么会不碰壁呢?”这句话我不懂。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这个问题有价值。
生: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
师:它包含在这个问题中,待会一起解决。
生:在“救助车夫”这部分,我不明白“那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在路上跑呢?”
生:“救助车夫”最后一句话说伯父把枯瘦的手按在我头上,半天不动,只深深叹一口气?”,这句话我不懂。
生:我不理解“恍然大悟”。
师:谁知道?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了的意思,词典上有。
师:你很聪明,懂得借用工具书学习。
生:我不懂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救助陌生的车夫?
师:如果善良的你在寒冷的街头遇到受伤的车夫,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帮助他。
师:鲁迅先生也像你一样善良。
师:还有吗?
评析:了解学情,是课堂的开始。这个环节可以让教师真正走向“生本”。如果学生应该弄懂而没有弄懂,是什么原因?教师则有机会进行剖析性探究;如果是新的疑惑,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又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作出了相应的处理:简单的马上解决(如词语理解问题);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习惯品质等恰当地予以肯定(如肯定使用工具书学习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相机评价与存疑。以上处理方式体现了教师良好的课堂驾御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环节二:交互信息,求解疑问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学校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专题学习网去查询,也可以使用搜索引擎进入互联网帮助我们学习。开始学习吧!(屏幕监控,行间指导:你是怎么查这个问题的?你想,它与什么有关等等)
师:从论坛上看,同学们的搜索理解搞得很扎实。但把这些词句回到文章中,大家到底理解得怎样,老师还想检验一下。首先,请听录音范读“谈‘碰壁’”,从字里行间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谁先说?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和善亲切的人。从他说话时的神态“微笑”“笑着”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师:(点头)有理有据,好!还有其他观点吗?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勇敢的人。反动派不让他写革命文章,他偏要写,多勇敢。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这样知道的:在查 “黑洞洞”和“碰壁”的意思时,我查到“碰壁”是比喻“受到挫折”的意思。还有鲁迅的鼻子从小就那样。我就想,难道鲁迅遇到过挫折?于是,我就用“挫折” 搜索了一下,还真搜集到了有用的资料,大家看,就是这个。(学生搜,读“以笔为武器的鲁迅”——此材料在教师做的专题学习网页上有。老师要求学生共同读。教师进行“屏幕广播”)从这里我明白了“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意思是:社会黑暗,鲁迅先生遇到了反动派的许多迫害。从反动派不让他写革命文章,他还要写,我也看出鲁迅先生是个很勇敢的人。
师:你是个很智慧的人!现在大家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吧。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还有独特的理解吗?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乐观自信的人。他受到那么多挫折,也从不悲观退缩。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幽默的人。把受到的挫折比喻成碰壁,和侄女开玩笑,很有意思!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是啊,鲁迅先生乐观、幽默、正义,生活中他屡屡碰壁,侄女天真的问话触动了他的感慨,可是,他能对年幼的侄女说吗?为什么?
师:他把感慨藏在了和善而幽默的对答中,你能不能通过读表达出来?
师:老师想看到你们每个人的最精彩的表现。这样,先自己练习,不会读时,可以边听录音边模仿。(网站上有分段朗读录音,学生可以随时点击调取)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下面,同桌之间分角色演练一下伯父与周晔的对话。等会老师请人表演。
师:大家刚才读得很认真,看你们读得那样有趣,老师也想表现一下。谁愿意与老师合作表演?
师:我们表演得怎么样?说说你的看法。
生:老师,您的“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读出了一种感慨的感觉,让人觉得您真的在回忆自己满腔委屈与愤怒的经历。
师: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谢谢你!(握手)
生:谢卓立同学的“那怎么”读得特别好,既有疑问的语气,还让我听出了破折号。
师:谢谢同学们,那么还有谁愿意表演?……
师:同学们,从你们的学习汇报与表演中,老师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幽默、亲切与勇敢。“谈‘碰壁’”这部分,大家学得很好,可以证明大家对这部分课文的疑难查询活动是有效果的。我相信,“救助车夫”这部分大家一定理解得更深刻。谁告诉我,从“救助车夫”这部分中,你又发现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认为鲁迅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从课文中他帮助车夫可以看出来。
师:听你这么一说啊,老师产生了一个疑惑:周晔不会写文章。你看,这种 “马路助人”这种平常题材有什么好写的,写了也不能打动人的心。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生:不同意,鲁迅先生给车夫敷完药,还“掏出一些钱”给他,让他在家安心养病,很难得。
师:还有吗?
生:我也不同意您的观点,事很平常,但鲁迅先生做得不平常,很感人。您看,作者的爸爸和鲁迅先生给车夫敷药时一个“半跪着”“蹲着”,多认真,多累。而且还是那么冷的天,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师:好一个一般人根本做不到,你们道破了这平凡小事,周晔为什么会写得那样感人的原因。
师:(出示)男同学,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其他同学和所有听课的老师,这段描写中哪些词语感动了你!
师:听出他们受感动的词语了吗?(所有动词等)
师:是啊,跪着,半蹲着,在北风怒号的街头。那么长时间,一般人能做到吗?感动要发自心间,让情感慢慢流出——(范读)。好,女同学再来读!
评析:学生通过网络工具,自主搜集问题背后的隐藏的信息,这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举措。这些材料如果由教师给予,学生便会失去一次真正自己读书的机会——在平常阅读中,教师可能这样为孩子提供一切必要资料吗?(当然,教师采取“由扶到放”的策略,由提供资料信息教方法到放手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也是必要的。如果本课中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搜集信息的知识,那么本课的教学方略就要相应调整)。在交流信息时,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听汇报的判官,而是一个思维敏锐的倾听者、引路人。“你怎么知道的?”“还有其他观点吗?”等语言不断把学生的思维由感性引向理性,由单一导向多元。而“听你这么一说啊,老师产生了一个疑惑:周晔不会写文章。你看,这种 ‘马路助人’这种平常题材有什么好写的,写了也不能打动人的心。你同意我的观点吗?”这样故意设置的思维跳台,更是吃透了正向阅读的特点(限于阅读感受能力,学生对文本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能轻易入境而无动于衷),再次在平地制造波澜,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探究读书的方法。可见,在自主的课堂里,引导者的素养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环节三:拓展视角,点燃情感
师:冒着凛冽的寒风,鲁迅先生和他的兄弟忘掉个人得失,无私地救助了受伤的车夫,可是,在那个时代里,需要帮助的人仅仅车夫一位吗?
生:不是。在解决“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这脚在路上跑呢”这个难题时,我在网上搜到了一个资料,可以看出当时需要帮助的人很多。我是这样搜的:因为那句话与旧社会生活有关,我先用百度搜“旧社会生活”。看到了《水乡歌谣:旧社会渔民苦难生活的写照》这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吃了早餐无夜顿,半饥半饱过黄昏”,可以看出渔民的生活真苦,我也推想当时各行各业人都很苦,需要帮助的人很多。
师:还有谁是从别的资料中读懂它的?
生:我在“上海通网”中搜到了一则资料《旧社会中国百姓生活状况》,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每遇灾年,农民卖儿卖女,流浪乞讨,饿死路边的情景屡见不鲜”,也能看出旧社会人民的生活很穷苦不幸。
师:的确,在那个不幸的社会里,有着千千万万的受苦人。鲁迅先生救得了一个受伤的车夫,但不可能帮助所有人马上走出苦难的命运。侄女要求详细地解说“那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这脚在路上跑”,可说了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他只能深深地叹气。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着音乐,用朗读再次走进这个冰冷的夜晚,走进心忧天下百姓而又心有余力不足的长长的叹息里!(小提琴曲《沉思曲》响起,生读相关部分)
师:大家读得很深情。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觉到鲁迅先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在朗读中我感觉到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所有贫苦人民的人。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不同的角度他有不同的光辉,他是咱们中国人一个永远骄傲的话题。透过他不顾自身危险而勇于斗争的勇敢,透过他不记个人烦劳而热心助人的品质,透过他除了心忧百姓仍是心忧百姓的叹息,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用深情的朗读回答我!
师:是的,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板书)他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长存。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到当年人潮汹涌的追悼礼堂,用一句最精练的话寄托我们迟到的哀思。(点击:葬礼视频,《哭砂》音乐)谁先来?
生1:鲁迅先生,我们永远爱戴您!
生2:鲁迅先生,您的品质我们已经牢牢铭记,您安息吧!
生3:鲁迅先生,您一路走好
……
评析:不了解鲁迅心忧天下的品质等于没有了解鲁迅,但空洞的说教又毫无效果。教者洞察到社会背景是了解人物的关键,于是,以“在那个时代里,需要帮助的人仅仅车夫一位吗?”巧妙设问,再次强化当时社会带给学生的那种低沉无奈的感受,从而也情不自禁地发出心灵的叹息。这样,音乐传情,文字传声,朗读自然成了情感的宣泄。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升,情感也得到了陶冶与升华。这种情理交融的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也会既丰厚又长久。
环节四:叩击心弦,余音蔓延
师:同学们的表达很感人,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4周年,我们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纪念文章,如果再听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你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为人民甘愿做牛马做野草的鲁迅,人民永远爱戴(板书)他,永远铭记他!同学们,课外请继续搜集鲁迅先生的名言、故事或作品,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上)○(传到学校网站的论坛上。同学们,论坛上见。
评析:情的感染是需要强化的。在已经形成体验的情况下,再用重锤定音,学生的一时的情绪才能稳定为情感。诵读《有的人》是赞美,是怀念,是对语文之美的领略,是促使学生继续去了解人物与追随人物的号角。学生的作业在没布置之前已经完成了大半(非主动式的作业与它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相对而言,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新生物。对于它的形式与重心定位现在还处于探讨之中。目前流传于市场的语文网络教学录影带中,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是一般都只发挥网络的多媒体演示功能与网络教室的交互功能,对于庞大的网络信息,教师一般是自己搜集,然后做成专题学习网站,最多让学生在站内“按图索骥”——标明学习板块让学生点击。其实这是典型的陆地上学游泳的做法,学生步入信息繁杂的网海,还是会迷失。二是辅助变成了主导。不少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网络色彩太浓,学生看图片、听录音、读资料,忙得热热闹闹,可是语文味淡了,通过文字感悟语言的环节少了。
教者在教学中,有意选择了不方便展示的一般老师不选择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课,从而逼着自己对网络功能的使用进行突破。教学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可以运用相关的搜索策略共享网海资源(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差异,把大部分信息设计在自制的网站里,让他们先模拟“游泳”,这也是必要的);只要教师坚持语文课的语文本色思想,就可以始终让网络既充分发挥作用,又不喧宾夺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鲁迅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积累描写鲁迅神态、动作的词语。
教学重点:
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教学难点:
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投影仪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说明文字以及学习建议。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题
同学们,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相机板书:我的伯父
学生读课题。
二、紧扣课题,质疑问难
出示以下问题:
⑴ 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
⑵ 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⑶ 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
三、梳理问题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们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自己解决?
(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学生自己能解决;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这与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有关系,有一定难度,需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四、小组合作,读书释疑
默读课文,在小组里谈谈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件,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课件出示学习建议:
1、画出重点的词和印象最深的句子,在组内交流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你所画出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
五、集体交流,突破难点
1、交流“谈《水浒传》”:
引导学生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一重点句,联系上下文“我”的表现及伯父送书,再结合伯父的身份,体会到这是伯父对“我”读书时不认真的委婉的批评。从中看出伯父教育“我”讲求方式,避免直接批评让“我”难堪。从“我”当时的以后的表现看,伯父委婉的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伯父教育“我”认真读书这件事,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读书态度认真、教育下一代讲究方法的人。
此处引用“阅读链接”中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曾得到过鲁迅先生的教诲和关怀。
2、交流“碰壁”:
引导学生抓住“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重点句。这个句子比较难懂,先让学生知道鼻子扁是天生的,不可能被墙壁碰扁;然后,教师讲解社会背景,启发学生自己理解:“四周黑洞洞的”指旧社会的黑暗;“把鼻子碰扁了”,暗示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很害怕,查抄他的信件,不许他发表文章,还要逮捕他。鲁迅先生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巧妙地和反动派进行斗争。“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要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3、交流“救助车夫”:
引导学生抓住“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把伤口洗干净,“敷上药”,“扎好绷带”,“掏出一些钱”等重点词,从“救护”时的动作和“资助”两个方面体会伯父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可结合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体会。
当谈到伯父“变得那么严肃”时,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当时伯父在想些什么?从中体会他的爱憎分明。指导朗读时,教师要渲染当时的氛围,帮助体会感情:北风怒号,天色阴暗,车夫在痛苦地呻吟,为生计而苦苦挣扎;伯父救助车夫,态度是那么亲切。救助后,伯父态度严肃,内心激愤。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4、交流“关心女佣阿三”:
引导学生抓住“一点儿也不在乎”“常常劝我多休息”,鲁迅“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六、总结全文,探究写法
通过大家的学习、交流,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师相机板书: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写出鲁迅先生的这一特点的?学生划出有关句子,自读感悟。
教师小结: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写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他的这种高尚品质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你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同桌互读赏析。)
二、弄清段落之间的联系,学会加小标题
为体现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各部分内容;指名读。)
1、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全班交流,理解问题。
(理清课文安排的五个材料及其关系,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为总分的关系。)
2、学习加小标题的方法:
师:根据每部分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就是小标题,有时也可以从每段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中的几个材料,能不能给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试试看。
3、学生练习写小标题。集体交流。
4、教师小结:
投影出示优秀小标题:
谈《水浒传》;说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师生评价。
三、积累运用
1、抄写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和表情的语句。
2、从自己抄写的语句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仿写几句话。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和敬仰之情。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
学情分析
通过《少年闰土》一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学习本文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继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的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练习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继续学习描写 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 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3、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题
1、导入。2、学生读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并生产问题。
二、进口课题,质疑问难
1、学生出示问题,教师补充问题
2、梳理问题。
根据课前的预习,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再次快速浏览课文,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读书释疑
默读课文,在小组里谈谈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选择最感性趣的一件,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并出示学习建议:
(1) 画出重点的词和印象最深的句子,在组内交流体会。
(2) 有感情地朗读你所画出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
四、集体交流,突破难点
1、交流“谈《水浒传》”
2、交流“碰壁”
3、交流“救助车夫”
4、交流“关心女佣阿三”
五、总结全文,探究写法
第二课时(略)
1、“囫囵吞枣”“张冠李戴”两词的教学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重点词语。教学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步:理解
(1) 抓重点字“囫囵”“冠”,对整个词做一般理解。“囫囵”是“完整”“整个儿”的意思。“冠”是“帽子”的意思。“囫囵吞枣”是指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多指在学习上食儿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张冠李戴”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把事情搞混了。
(2) 联系上下文理解:
(3) 课文中哪句话说出了“囫囵吞枣”的意思?(“只注意紧张的动人的 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哪句话说出了“张冠李戴”的意思?(“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第二步:运用
(1) 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实际中举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事例。
(2)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她为什么会“囫囵吞枣”?为什么“张冠李戴”?
(3) 根据“张冠李戴”和“囫囵吞枣”的联系,用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各说一句。
(4) 如果你是鲁迅先生,可能会对侄女怎么批评?
第三步:提高
(1) 鲁迅先生是怎么批评侄女的?为什么不像你那样批评?
(2) 这件事与临走时鲁迅先生送给作者的两本书-------《书》《小约翰》有什么联系?
这样围绕词语进行综合训练,不仅用多种方法理解了词语,而且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运用、阅读,把握整体联系中提高了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
不用就词解词,也不用下定义,可以设计一个小练笔。
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熟了,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光着脚奔跑的车夫有了了解,他“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四十几岁……请你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
学生当堂凭想象,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渗透进语言中,描写出一个个历尽生活磨难“饱经风霜”的车夫形象。这样的读写训练,融形象思维、语言理解和表达情感体验于一体。
3、分角色朗读 模拟课文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谈论《水浒传》”和“谈‘碰壁’”两个小故事,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反复练习),认真体会人物语气、情感,想象表情动作,再由老师扮演伯父,学生扮演侄女,通过对话、动作、表情,再现课文情境。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学生认识了风趣、幽默的鲁迅先生。由于有了鲜明的形象,学生对“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既有了具体的理解,又有了较为真切的体会。
4、反复朗读,不断丰满鲁迅先生的形象,不断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以第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悲痛感情的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为枢纽,学习了“谈论《水浒传》一件事后,老师引导学生再度这句话。师:伯父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了。同学们再读这句话,感受会不一样的;学习了“谈论‘碰壁’”一件事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师:伯父谈话多有趣呀,可伯父不在了,我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再读这句话,你们的感受又会不一样的。学习“帮助车夫”一件事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师:就 是这样一位伯父,他现在永远离开了“我”。再读这句话,你们还会有更深的感受。
学生四次朗读一次比一次动情,就在这反复的朗读中,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渐渐丰满起来,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会逐步深化,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领悟不断加深,那饱含情感的语言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心底。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 海彩丽】
〖教学生会阅读·朗读〗
朗读是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语言。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段中,我们能充分的感受到,朗读的精妙所在,首先专家和学生分角色朗读;朗读后提示关键词“爱抚”初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接下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有重点的读,齐读、分读等手段,循序渐进让学生带感情的朗诵课文,从而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镇海区中心学校 王爱春】
〖关于深化自主创新教育的探索·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组织讨论交流,体现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设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积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大力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标新立异,尤其是对反对意见更应加以保护和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抓住矛盾焦点进行讨论交流,展开热烈的讨论,以至激烈的争辩,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的课堂氛围。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评价,体会自我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口、动脑、动手相互交流合作的和谐状态,进而产生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师可抓住文中“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这一中心句,在学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态势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鲁迅先生这一品质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先分小组议论,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中心发言人从课文的不同角度分折并找出了充足的理由来谈自己的看法,整个课堂中有笑声,有争议,有竞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
【浙江省舟山市舟渔子弟学校 郑荷雅】
〖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式的教学·处理好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又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活动,是学生凭借教材,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的。因此课堂上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把时间还给学生,这时候的对话需建立在学生正确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生活体验,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有人将阅读活动比喻成“以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很有见地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阅读时可让学生各自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例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审题后就“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组织学生交流预习的感受。学生有的说鲁迅先生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有的说鲁迅先生是个助人为乐的人;有的说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教师放手给学生时间,采用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鲁迅先生是这样的人。如果说前面的交流还只是学生与课文粗浅的对话,那么经过充足的读书思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比较深入了。这时,学生谈到了鲁迅教育 “我”要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谈到鲁迅用幽默的语言讲“碰壁”的事;谈到鲁迅细心救护一位黄包车夫;也谈到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女佣的事。从学生的发言中来看,他们已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世界,在学生平常的对话中基本把握了课文的内涵。学生又随着深入与文本的对话,又会产生许多疑问: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中的“碰壁”是指真的碰在墙壁上吗?“四周黑洞洞的”又指什么?又如当“我”问伯父“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时,为什么“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时的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个性得到了张扬。
【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中心小学 施明红】
〖走进文本激活写作·感悟文本,自由写作·想象拓写〗
柳斌同志指出:“要有好的教材。有了好的教材以后,还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的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的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快地提高。”在教学中,我常常抓住课文的“空白”,激发学生写作。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略写。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篇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有利于降低习作的难度。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饱经风霜”这个词,学生通过朗读,知道课文指“车夫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的意思,我引导学生:“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怎样一张什么样的脸。”学生通过上文的学习以对当时的背景有所认识,对车夫的生活也有所了解,经过回忆,学生纷纷发言:“车夫虽然只有三十几岁,但看上去足足有五十几岁,长期风吹日晒雨淋脸黝黑黝黑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我想车夫为了挣钱,日日夜夜地拉车,再加上营养不良,脸色蜡黄蜡黄的,头发乱糟糟的,蒙着一层灰……”
学生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进行了拓展想象,将拉车车夫这一人物形象描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展了他们的想象。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张绍美】
〖对博大精深的理念之感悟·课外阅读,走向生活大课堂〗
叶谰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研究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当成一种生活的探讨,把生活的经验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这样才能沟通课内外知识,走向生活大课堂。
比如在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课文的第一部分讲到鲁迅先生的逝世引起了中外友人的广泛悲痛和悼念,鲁迅先生何许人?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崇敬与爱戴?文本中的一切离学生现实生活太远了。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鲁迅先生的一个作品或一个小故事,上课时向大家介绍。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知道了鲁迅先生,而且,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兴趣和信心,为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可能和提升主动探求的欲望与能力,并在学习中获得体验。
【广东省深圳市清华实验学校 谭振宪】
〖在课堂教学中探求激励机制·以“环境”激励学生〗
以“环境”激励学生,以“环境”帮助学习,实现课内外结合,这无疑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因为,所谓学习过程,换个角度说,也就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以“环境”激励学生,有的可借用社会“大环境”的激励,如配合课文的参观、访问。更多的可借用课堂“小环境”。
我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第一节,则在初学课文基础上创设了如下情境:打出开追悼会的幻灯片,幻灯片中有鲁迅的遗体,有前来参加追悼会的学生、工人在遗体前肃立、默哀,遗体周围摆放着许多花圈。与此同时,哀乐响起。于是学生很快进入教师创设的这一情境:课堂鸦雀无声,人人表情庄严;学生口述幻灯片内容时,声音低沉、哽咽;朗读课文时,沉痛的感情自然流露,有的学生还边朗读边流泪;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思想高度集中,发言十分踊跃。这就是感情的共鸣,给整堂课构筑了一个很高的中国,为实现“教学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广东省雷州市客路中心小学 李丽梅】
〖浅谈写作背景在教学中的作用·抛砖引玉,辅助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含义深刻句子是文章的精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高年级语文教学,指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既是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我找到其中的窍门──含义深刻的句子常包蕴文章的中心,而文章的中心又与作者写作背景紧密联系。何不充分发挥写作背景在这个理解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呢?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如果单从表面理解,一定会“离题万里”。教学时,我用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生活环境----鲁迅生活在战乱年代,他所写的文章大多是揭露反动统治者的丑陋面目,号召民众奋起战争。他的笔就像锋利的匕首,深深刺入敌人的心脏。反动派非常惧怕他,限制他发表文章,还处处迫害追杀他。在这种形式下,鲁迅先生巧妙地和敌人展开斗争……学生联系这个资料,反复诵读句子,茅塞顿开,理解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十分风趣的说法──“四周围黑洞洞的”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革命者受到敌人的迫害和追杀。
【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城关镇桔子园小学 李天琴】
〖阅读能力培养的几条有效途径·转换词语,让学生在“换”中感悟理解〗
教师把文中用得非常准确的词语,引导学生试用别的词语替换,再说说原来的词语好在哪里。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探究,使其领略这个词特有的情味,体会作者用词的独巨匠心。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中的“堆”,可用“摆”去代替。学生体会到“摆”是一个挨一个地放,而“堆”不仅有摆的意思,而且是一层撂在另一层上面,说明了数量之多。这么多的花圈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通过这样一个“堆”的挖掘,带起了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由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实现了从词到句到文到感情的理解过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胜利二小 莫曼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成功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学策略具体化是实施好情境教学的关键。
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探究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我根据第一自然段讲“鲁迅先生逝世了,许多人都来悼念他“这个内容,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同学们,当你看无数个花圈、无数对挽联、大人、学生、老人,各界人士都来悼念鲁迅先生这样的情境,此时此刻,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为了探究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这样的一个问题,并积极地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不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了吗?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实验小学 胡敏敏】
〖让学生在课堂上“亮”起来·开放合作,发挥孩子的个性特质〗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想出无数个解决的办法,鼓励标新立异,而不拘泥于别人的答案。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通过朗读,教师让学生从伯父的音容笑貌中来体会伯父的品质,全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三三两两自由组合研究小组,在乱而有序的教室里,同学们有的通过上下文研究,有的自主选择小专题,还有的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查阅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结果对“我的伯父── 鲁迅先生”那种憎恨当时社会,同情劳苦大众的品质,得到深深地领悟,得出“一个一心替劳苦大众着想的伯父”“一个善良的伯父”“一个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伯父”“一个希望下一代幸福生活的伯父”等到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结论。
【黑龙江省大庆市八百垧第一小学 肖作宽】
〖阅读教学中的“读”、“思”、“创”·阅读教学中的“读”·精读要悟〗
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我一直坚信‘读中自悟’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情要自己在读中悟;理要靠自己在读中悟;法儿也要在读中悟。阅读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只有学生悟不出,或者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才适当的点拨和讲解。”于老师的重感悟启迪我们:“点拨”是外因,“感悟”是内因。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点”和学生的“悟”是辩证统一的。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包含了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几部分,在未学这几个故事之前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时,学生没有读好,等到学习了这几个故事后再读这句就水到渠成了。
湖北竹溪实验小学 甘新东
[教学目标 ]
1 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
2 理解课文中“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 ]
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
[教学过程 ]
㈠ 听写导入 。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礼堂、追悼、失声痛哭、惊异、爱戴、爱抚。
2 校对。
㈡ 提炼主题。
1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些词语中哪一个词语与整篇课文的关系最密切,我们最值得研究?
2 从学生的回答中确定主题。
a 学生可能会回答:爱戴。这时教师评价:的确,人们爱戴鲁迅先生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值得研究。
b 学生可能会说:爱抚。这时教师评价: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鲁迅先生的品质的,也可以研究。
c、过渡:那怎么去研究呢?老师有三个要求。
㈢ 小组研读。
1 交待任务,提出研读要求。
(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里看出鲁迅先生受人爱戴或哪里看出我得到伯父的爱抚;②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③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一下。)
2 小组研读。
教师巡视,深入到学生中间给予必要的帮助。
a 发现有学生对“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理解时有困难,教师便指出:有些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怎么理解?有一种方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这里,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份资料,请仔细阅读,看能否结合资料上的内容,对这句话的意思“恍然大悟”。(学生看教师提供的资料,深入思考,联系资料内容展开讨论。待学生“恍然大悟”之后,再要求他们发言。)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b 发现有学生对理解“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句话有困难时予以帮助:
教师点拨:人的行动往往是与他的内心有关的,伯父这一叹气,你能揣摩一下他的想法吗?
学生可能会说:从他的叹气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学生还可能会说: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学生会说: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c 发现有学生在研究“谈水浒”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体会: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d 发现有学生在研究“关心女佣”时,引导学生理解:“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㈣ 反馈交流。
1 交流从哪里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
a 若学生说从“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点击:既然鲁迅先生想讲的是自己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那为什么说鼻子被墙壁碰扁了?
b 预计学生会说:因为“我”还小,听不懂那么深奥的话;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幽默。
c 指导读好这句话。
d 若学生说从“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则点击: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能看出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e 预计学生会说: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是一个名人;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f 教师继续点击: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g 预计学生会说: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h 教师小结:鲁迅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让我们读读这两句话。
i 学生朗读。
j 学生交流完对这句话的了解后,(“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教师点击:伯父的表情和动作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k 预计学生会说:为人民着想;为下一代着想;为别人着想。
l 过渡: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看看能不能把自己独到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m 抽三至五位学生读。
n 过渡:鲁迅先生是这么关心、同情劳动人民,因此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2 交流从哪里看出“我”得到伯父的爱抚。(略)
㈤ 小结。
是呀,大家从“……”这几句话中读明白了鲁迅先生是一个受人爱戴的人,(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因为不可能每一个班级都刚好交流了三句或四句。)“我”得到了伯父的爱抚。课文当中还有好多内容可以看出鲁迅的的确确是受人爱戴的,能够使我们进一步看到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咱们到下节课再来交流,好吗?
㈥ 作业 。
1 作业 本第6题。
2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请阅读《鲁迅》这本书(教师出示)。
作者邮箱: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与闰年的区别,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判断闰年与平年。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谁还记得?给大家介绍一下你都学到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年月日里的小秘密。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我们知道,2月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2月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观察1997年-2008年2月的天数,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
生:2000年、2004年、2008年是闰年,其余都是平年。 生:“平年多,闰年少。” 生:“三个平年后是一个闰年,然后又是三个平年一个闰年。” 生: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生:我知道四年一闰。
师: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课本第29页“你知道吗?” 探究二
师:“要确定哪几年是不是闰年,你有什么好方法呢? 生:因为是4的倍数,我们可以把年份除以4. 师:对呀!这是个好方法。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计算。
师:“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闰年的年份都是被4除没有余数的。” 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探究三
师:这些年份,你认为哪些可能是闰年呢? 学生回答。
师:是不是这样呢?查万年历,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900明明是4的倍数,为什么1900年不是闰年?” 师:“当年份是整百数的时候,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根据我们的发现,可以总结成一句口诀: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只要我们记住它就能准确地判断每一年是不是闰年啦!” 熟读课本第29页打星号小字。
三、及时练习 练习一 师:“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①:“1990÷4=497„„2,1990年是平年。” 生②:“1996÷4=499,1996年是闰年。” „„„„
师:“判断是否闰年的口诀是什么?” 生:“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练习四
师:你会制作年历吗? 生:会。
师:说说你准备怎么制作呢? 生汇报。
小组合作完成课本30页的年历制作。
师:找一找特别的日子,用另一种颜色标出来。
课堂小结
你知道平年与闰年的判断方法了吗?
课后习题
课本第31页,练习册2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