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投实心球教学反思3篇,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投实心球教学反思
本节课自认为是成功的,因为基本符合《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并完成了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教师应努力使其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良好的课堂导入,学生的参与热情会立即高涨,而且对整堂课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导入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了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营造了一个宽松、积极、主动的教学环境。简简单单的不同形式玩实心球,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做起了准备活动,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的自然和谐。
二、在教学中提倡“自主式”教学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现今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创新。所谓“自主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其内涵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投掷教学偏重于技术要领的传授,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投掷形式远离生活实践。在本课教学中,淡化了投掷技术,让学生通过仰身走过排球网,体会身体后仰用腰部力量投掷实心球。通过投实心球过排球网,让学生认识到要投得远,还需要有一定的高度(把握出手角度和速度)。学生通过身边的现有器材辅助掌握投掷技术,既激发了掌握投掷技术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投掷能力,实为一举多得。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多次示范(正确与错误示范并行),教师的重点提示,充分营造了浓厚的民主氛围,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这节课中应用了分层教学法,以相同的投掷起点来挑战不同的终点,给素质好的学生给予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积极挑战自我;给相对素质差的学生给予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总体来说,分层教学重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引进了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各类学生在练习时都能处于亢奋状态,既能让优秀生“吃得饱”,又能让希望生“吃得好”,还能让中等生再提高,使学生在求知中感受乐趣。在这节课中,浓缩了许多新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既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有助于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四、上课场地简单: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排球场。在排球场内做准备活动,后仰走过排球场,投掷实心球高度过排球网上沿等,整节课全部在排球场内进行。这是我的一种尝试:只要一个很小的场地,足够我们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以上是这节体育课上完后的一个教学心得,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密度的掌控、学生掌握技术的反馈评价的及时性、排球网运用的合理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篇二:投实心球教学反思
三年级学生已经对投掷动作已经能很熟练的掌握了,动作方法也强调了很多次了,最主要的是挥臂快速才能将垒球投的远,估计他们都会嫌老师罗嗦了,但就是在远度上不能突破,我时常想:怎样才能有进步呢?于是我想了想,投掷垒球教学的动作学习基本已经告一段落,因该把所学知识多加以应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都喜欢上体育课,尤其是游戏、比赛,展示方面。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很渴望玩,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尊重。于是我把全体学生分三个组,不同层次的安排一个组,在远处放五个小垫子作为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你能超越前方目标几个,就这样课堂再次活跃了起来,让他们觉得投垒球原来还这么有意思。这是这节课让我觉得最欣慰的地方,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让老师也觉得很轻松。
不足之处:
由于场地和器材的原因,学生练习的密度很小,在有球投掷的时候没有把握好应该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可以叫学生互相观察,小组内互相帮助,指出缺点和优点,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篇三:投实心球教学反思
今天是我教五年级投实心球的第三次课了,他们已经都能做出准确的投掷动作,动作方法也讲过很多次了,大概他们都能背出来了,但就是在远度上没有突破,感觉他们已经对这个没兴趣了,于是我就苦恼了,怎样才能有进步呢?我苦想了很久,看到了那个装实心球的筐子了,脑子里突然出现一句话:“小学阶段的孩子们都喜欢上体育课,尤其是有游戏的课堂,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很渴望玩”。
我脑袋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来次比赛呢?于是我让学生们站成一排,把筐子放在他们平时投球距离再远一点的地方:“同学们这次我们看谁能把球投进筐子里面。”就这样课堂再次活跃了起来,让他们觉得投实心球原来还这么有意思,他们都争着想试试,而且进球的人那种感觉真实没法用语言来形容,他们有的趴在地上拍着双手不停的高呼:“我终于投进去了”而且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女生也居然喜欢上了,都想来试试。再想想以前他们可是一听到投实心球就没有心情,但是现在彻底改变了他们的想法,这是这节课让我觉得最欣慰的地方,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让老师也觉得很轻松。
同样的项目、同样的学生、同样的老师,不同样的教学方法,却收到了不同样效果,这让我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