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精选7篇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人们也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1

一、适应新课程标准形成全新教学理念

作为历史教师,教学理念理应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新课标下对教学的新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高中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应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非常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这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外,对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新课程改革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赋予历史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所以,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努力激活学生对每一节课的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率、因此,传统的“以讲为主,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用课改眼光重新审视历史课堂教学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夹缝中求生存、建国后的合理调整再到改造勾勒出了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尤其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一课涉及的内容在近现代史上更是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考题也经常涉及,学习好这一课内容对把握这一体系至关重要、

以前,在讲这段历史时,教师运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根据教材的体系,重点讲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三个方面,基本知识点都讲到了,但在以后中国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学习和考试中,很多问题出来了,很多学生还是分不清楚近代工业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概念,也难以真正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在历史上的影响,为什么无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等等。

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我反思为什么这节课让我费尽了口舌,效果却难如人意,我的教学究竟缺失了什么?与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照,我发现原来是缺乏三样重要的东西。一是缺失了“人”。“人”既指学生,也指教师。于也就是说,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基本上被剥夺,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基本未显现。一节课,我几乎一讲到底,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只不过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工具与机械接受容器而已。二是缺失了“情”,即情感。历史是有生命的,如果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生命性。但是,在传统的历史课堂里,我却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传授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以一种整齐划一的设定目标来约束原本个性鲜明的学生。于是,在这样的课堂里,当然不可能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三是缺失了“魂”,即思想。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生成的这节课既忽视了学生,又缺乏情感和思想,只是机械灌输历史知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于是问题的生成就是自然的了。

有人说,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着众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课堂应当是师生生命的一部分,是“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园地”,因而,它“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强调对智力的挑战,强调对激情的引发,强调生命对生命的呼唤,强调人性对人性的交流理解”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现在,当再教这节课时,我着力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激活学生的参与,感觉教出了成效。

成功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

首先,根据历史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我大胆取舍,精心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体系,诱发学生去探索。如我紧紧围绕“《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这一课的标题,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必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影响三个子标题为核心,紧扣主题,脉络清晰。实践证明,教师对教学体系的科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前提。

其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构建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阶梯问题,积极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其既符合引导学生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又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维深度诸方面异于寻常的突破,通过引导设问,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

为此我抛出的问题有:

近代企业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什么不同?近代民族工业从一产生开始就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其特点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有何关系?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对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以及思想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事实证明这些问题的切入点很好,学生能够形成讨论、研究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例如在分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时,我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各种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认为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有的认为地域分布不均衡;还有的认为行业发展不齐全这些都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弱的特点,但是它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经济相比还有什么特点呢?课堂上没有同学提到,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意识到民族工业在当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体现,因此,民族工业同时具有“弱”和“新”的特点。我再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工业正因为有“新”的特� 在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加深了,顿悟了历史的规律。

与开学初相比,我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上课条理比较清晰,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认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相衔接、在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是我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楚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思考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选择一些记忆方法比如联想法,或者把所学内容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第二、在讲课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做到根据课本内容选择恰当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象等方面的资料尽可能为学生展现一个鲜货的历史。

在这堂课的讲述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语速过快。虽然心里不紧张,

2、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处理有失妥当,内容过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做到不断的思考,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

3、在教学中,创新意识不够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做到大胆实践,多学习多思考,不断提高在自己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2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次,作为一名老教师,经过一年多的教改实践深深认识到,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调整,教学要求的不同,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同,上课之前一定要深入钻研,精心备课。备课要求做到,第一,备观念。反复研读课标,领悟课标的实质,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师生观、评价观。注重学生发展,突出学科探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况。用新理念去指挥和改造自己的教学。第二,备目标。课标是教学指南。具体的每一课都要求教师根据课标,教师用书,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大了,教师备课的'要求更高了,压力更大了。第三,备教材。新教材的编排变化较大,如何处理,采取何种教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能摆在老师面前的新课题。第四,备活动。课堂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早课堂的活动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学生课堂上学得的科学素养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终身学习,加强交流。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究更是不可少。要坚持进行集体备课,让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学习历史新课标随感满市八中杨艳茹伴随着课改热潮,作为历史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和组织形式有了明显改变。然而,其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和偏差。在如火如荼的新课改中清醒并自我反思,让历史课改达到“改”的初衷。据调查分析,初二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水平不如初一学生高。这种趋势逐年递增,其实,学生对历史存在一种“原始兴趣”,历史的丰富多彩,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此诱人的学科让学生生活不感到兴趣,如何将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程的原始兴趣充分挖掘出来,我觉得我们实施的新课程理念就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那就是转变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强调探究式学习,大幅度减少记忆知识点的数量,强调从身边走向历史。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对新课标的偏执也曾走过许多弯路,例如:教师抛弃传统走向另一个极端——舍本逐末,一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搞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却忽略了历史的基本知识脉络,造成学生对历史的一知半解,这样并未达到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适得其反他们对本已遥远的历史更加茫然、困惑。本 比如,老教材开门介绍商品的产生及商品的含义。其实学生也很纳闷,为什么商品的含义要用那么别扭的话来解释呢?新课程开门篇就是讲消费,讲货币,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以前我们只讲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价格的因素,很笼统。但是新教材中,不仅讲到了这些,更将价格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具体化,从一般·而言对生活的影响谈到生活必需品与非生活必需品,再谈到对互补品与替代品的影响。这是旧教材所无法比拟的.

二、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前的教村,在教学中只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比较抽象在每一单元后面有一份练习,用于学生考察自身的知识系统。明显地带有应试教育特征。而新课程中取消了这一份练习,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作为问题放在了课本中,拿到了课堂上,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来分析现象,增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在每一节课中都设置了两到三个探究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不再拘一泥于课本;学生有了更多自主的机会,可以不再单纯机械地记忆知识。

三、新课程知识更全面

教了两年经济学常识,刚接触新课本,就发现了自己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很多知识连我们做老师的都没有接触过。新课程中加入了大量的非理论知识,甚至还介绍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些内容。并及时删去了一些比较陈旧的`、过时的材料。经济理论毕竟也是用于指导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习经济学常识;并不是希望他们个 新课程注意到了这一点,它将很多专门理论用更平实的语言,更贴近生活的语言概括了出来。学生更易理解。

不过,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会有一些矛盾,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不适应与疑问。

一、教学进度不适应。很多在老教材中需要2-3课时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只安排了1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些知识是不可以省略的没有这些知识做基础,学生对新知识只会更加糊涂可是要将必要的知识都补充出来,1课时绝对完成不了。所以,我们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感觉只是将知识带过一遍,至今仍有同学对知识还是一知半解。新教材本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但事实上,却让知识陷入一重又一重的迷雾中,学生拨不开,也看不清。

二、教学内容不协调。这个不协调更多是体现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新教材不仅继承了老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更延伸到了西方经济学的部分经济常识。原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就是两个系统,两种不同论点的经济学理论但是、硬是将这两个部分融合在一起必然会产生矛盾。金银之前的一般等价物是货币吗?纸币是有价值的吗?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还对吗,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这些一直接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对自己已往知识的全盘否定:接受知识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接受一种和自己之前的知识系统完全对立的知识却不是很简单的事。老师不能把一个连自己都无法确定的知识教给学生,更不能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知识是不可以孤立地认识,不能认为这部分知识有道理,就把这部分知识拿过来用。“大杂烩”的知识根本就不是严密的知识。尽管课本将矛盾之处避开不讲,但课本知识一旦详细讲解,有些知识是无法避免的。

三、知识条理不够清晰。我认为,在知识条理性方面,老教材能够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每一课知识,每一框知识的联系都很紧密,过渡自然,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接受。而新课程为了能够更贴近生活,将后面的知识放到前面讲,甚至有些解释性的知识和基本理论被省略,知识变得异常跳跃。在某种程度上,知识发生了脱节,缺乏连贯性。比如,讲到市场调节的优点与局限性时,学生止定会产生疑问: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呢?而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个自然的过渡引出国家的宏观调控,它的含义及其相关内容。可是新教材中却很突兀地转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当然,我也只是刚刚接触新课程,以上想法也只是自己的浅见。我很肯定,新课程改革是有必要的。而怎么改才能更符合现实的需要,这也只能等试行之后,才能逐渐明了和完善。所以,我对新课程改革还是抱着乐观、积极与支持的态度,也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发展的更好!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3

新课程改革正以崭新教育观点、教育视觉及其巨大的震撼力冲击着当前的国民教育,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教育为了能够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也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茶的改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应该像美国学者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有价值、有尊严;流淌着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自主性—学生们能正常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的主动学习;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支持;察觉—学生是机灵又富裕创建的,他们知道身边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感受周围的人群的思想与情感。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启示下,我结合自身教学方式以及专家的教育指导,感受深刻。

一、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教学方式的新要求

语文教学应该以新型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宗旨在于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应的,也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

授业、解惑”的地位相对力的,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式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老师还是“催化剂”,他得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

当前课程改革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现代教育技术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明确指出在教学进程中应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来“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说明教育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传述手段的运用,而且涉及技术应用背后更为关键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也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改变某些传统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控制方式。

二、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调整小学语文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机制,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开放型语文教育教学新模式,并建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过去单纯笔试和一卷定优劣的语文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已不能全面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习成长

的主动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能读书、自思自悟代替教师的全程指导、一味讲问、指令教授;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教学行为,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让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个性都健康发展、自身潜能充分发挥。

三、面对新课程的新变化语文教师如何应对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在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2、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综合型教师,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3、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角色。需要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知识传授者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4、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总之,新课程带来了新教育。

四、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理论下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

语文教学就像线一样把学习理论、学习方法与其他课程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强调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并使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其操作过程如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制定出教学目标,设计

出教学任务,将任务呈现给学生后,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确定要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完新内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疑难解答。另外,通过同学的结对交流、学习讨论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寻求帮助。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要不断反思,最后,对任务作出评价和反思。

五、教师对语文课改的思考

1、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语文教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为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

2、立足学生主动、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 此外,立足学生发展还意味着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科学教育也应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

3、体现课程综合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课程综合化不是各分科课程的简单组合,更不能不顾教育实际为综合而综合,课程综合化的强度和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验,课程综合化在我国需要一个合理的发展过程。

可以预见,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将有利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

“以德育人是根本”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创新的今天,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其教学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4

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后,新旧课程有很大差别。旧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重视个性的发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下面分享一篇教学反思

一、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现代历史学习方式的运作以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为先决条件。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学习历史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课堂学习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课外自主安排学习。视历史老师为良师益友,产生了主动与之对话的强烈愿望。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思考、自由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立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予适当讲解和点拨,适时解疑释疑。

例如,在学习世界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时候,我要学生自己了解: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找到贝多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

二、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的设计中就运用了“问题探究性”教学策略。

①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效果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③如何评价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和亲的历史作用?如果你是王昭君,面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的'和亲请求,你是否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如果你是汉元帝呢?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分组活动彼此合作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例如,述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人类进程中的影响。

把全班分成小组,每组任务明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经历、报告向全班介绍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体会,这许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既重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又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分享,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当然,不能把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的自学,为保证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教师要创建积极的、宽松的课堂环境,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同时,由于学生的发展极不平衡,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相互学习。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流程:“个人独立探索———小组研讨———集体交流——师生总结———质量控制———小组奖励”。

四、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 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在古代世界历史教材中,讲述古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有什么区别?此问题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先分别动手书写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再比较二者异同。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体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从教会(接受)、学会(理解)到会学(举一反三)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体验、感受,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并从探究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5

反思是人生活中的—部分,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提高自我的一个阶梯。作为教师,如何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认为,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进行反思。教师的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程在本地区实施三年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以下几个方面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

一、音乐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新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强调音乐教学不同领域间(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对多学科文化知识有广泛的涉及,善于发现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相互融合与渗透。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的空间多了,但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转变,他们很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各种各样的与本课相关的信息。新的音乐课改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世界范围的音乐内容、相关的姊妹艺术及艺术之外的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感知识的匮乏。因此,教师首先要练好“身外功”,除了要很好的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加强知识储备,拓宽知识视野,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大胆探索,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形式来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深入浅出、出神人化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把握好音乐课教改的内外关系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是用声音塑造音乐形象,通过人们听觉的感知,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兴趣决非音乐教育的全部。在实际教学中,—些教师悖离了音乐本体,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走人了音乐教育的误区。如在教学歌曲《小雨沙沙》时,有位教师以窗外绿树红花的成长离不开春雨自然地引入“小雨沙沙”的主题,使学生立刻展开了对春雨的各种联想,然后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矿泉水瓶做的沙锤伴随着音乐模仿小雨的声音,自然流畅。但接下来教学设计偏离了轨道:老师一会儿让学生模仿小草在春雨中发芽,一会儿让学生朗诵春天的诗句,一会儿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春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在此其间《小雨沙沙》的音乐却一直没有出现,学生没有聆听音乐,怎么会有相应的音乐审美体验。笔者在第一次进行歌曲《说唱脸谱》的教学中,出现了教学上的偏差: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我在网上查找了许多有关京剧及脸谱方面的知识,由歌曲《吼秦腔》的VCD片断引入→引出脸谱→引出歌曲《说唱脸谱》(聆听)→引出京剧及脸谱的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模仿京剧中的一些简单动作,总的来看,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一环紧扣一环,脉络清晰,条理清楚。但课下,我仔细的想了想,这节课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与歌曲相关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对歌曲本身的。学习,课堂上音乐总共响了三遍,学生既没有把歌曲学会,也没有达到本课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经过反思,我改变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听、唱”为基础,“讲、思考”为中心,以“表演、看”为辅助手段,紧紧围绕旋律特征、速度、节奏、乐器、唱腔等要素而展开,从感知→深化→升华。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再度创作和表演,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音乐教学要回归到音乐本体上来,一切想象、感觉的产生还是由音乐而生,最终必将落实到音乐的语言、要素和形式上来,要把握音乐的“魂”——音乐的要素,音乐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向、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中心、以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把握音乐的“魂”不是要抱着知识技能不放,而是在听觉形成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加以渗透,讲解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6

新课改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引起了巨大反响,成绩显著。我市初中在新课程实验中已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即将在全省推行。说实话,在高中课改方面,我们都没有实践经验,但在对初中课改的不断研究、总结以及对其他省市高中课改的学习借鉴中,本人深深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相对与传统教学的巨大优势,但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本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由传统历史教学向新课程转变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历史教学与新课改的关� 本人就此发表一些个人观点。

一、教学理念:由传统理念转变为新理念,是实践新课改的前提

新课程毕竟起步不久,许多老师对新课程了解的并不多,即便是在课改区,一些老师也只是被动地参与。我想,我们老师如果还是以传统的教学观念来参与新课改,将是很危险的。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习惯于从教师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评课也大多从教师的“教”这方面出发,应该说,“教”的如何确实是我们教师基本功的重要体现,但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我觉得应该完成以下理念的转变:第一,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有选择地重点培养一部分学生,而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第二,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培养,而要着眼于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第三,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施行“标准化”教育,让所有的学生按同一标准达到同一目标,而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第四,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而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否则,我们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教学理念上由过去的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人为核心,那么,我们的新课改实施起来就会顺利的多。

二、课堂教学:借鉴传统,开拓创新,是实践新课改的保障

我们教师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后,应该有创新思维来组织我们的教学活动,毕竟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即使教师的理念再新,如果无法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无法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受益,那么新课改就会犹如纸上谈兵,名存实亡。

笔者在听取了我市一些新课程观摩课和在山东工作的一些朋友的反馈情况来看,有三类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一类,表面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无物。新课改的精髓,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独立,在独立中创新。但是,学生的参与性决不能简单化、肤浅化甚至庸俗化。比如老师的讲解虽然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方面仍然有着其不可否认的优势,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它也一直被广泛应用。但在我们一些课改区,似乎只有老师讲的越少甚至不讲,才越能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有的学校甚至还硬性规定每一堂课只能讲十五分钟甚至更少。还有的完全将一切放给学生,不切实际地强调自主学习,甚至出现了任何内容的教学都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做陪衬的局面。课堂要有一定的表演,但得适度。有人主张,要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但是,牺牲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必然是肤浅的。对“新课标”下的教学改革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与尝试,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一旦做过了头,总让人担心又会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本来提倡百花齐放、张扬个性的“新课改”引到甚至是逼到了另外一条死胡同——从一种僵死的模式引入到另一种僵死的模式。这里需要申明的是,本人绝非新课改的顽固派,如果学生的表演恰到好处,又能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比如我市公开课中出现的学生以战地记者采访方式表现二战历史和一些戏剧表演就很成功。

第二类,你来我“做课”,你走我“上课”。山东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在他们区里,区教研员是经常到学校听课的,而教研员对课的指导一贯强调“少讲,甚至不讲,把时间留给学生”。因此,只要有教研员听课,老师们一节课一般只讲十几分钟,其余时间放给学生去发挥。但是,“如果没有人听课,我们还是按老办法来上课,否则的话,一堂课总是表演来表演去,花招不少,学生根本学不到东西怎么办?”其实,在我们身边,有人听课,就拼命“排练”,平时则又我行我素的老师并不在少数。向这种游走于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之间的做法,很无奈,也很悲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