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秀26篇)

《黄河颂》是现代诗人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

黄河颂教学反思 1

诗的资料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务必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想要让学生透过资料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理解,而失去了学习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资料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1、读出感情: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2、读出语气: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3、读出体会:诗歌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能够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资料,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黄河颂教学反思 2

3月1日上午,我听了实习老师杨老师的一节语文课。现把教学过程简单记录下来,并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黄河颂》的“尾声”。

二、齐读课文《黄河颂》。

三、分析“尾声”部分。

四、学生齐读课文《黄河颂》。

五、讨论分析课文押韵。

六、讨论分析诗歌“三美”特点在课文中的体现。

七、讨论分析课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八、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九、师生齐读课文。

十、布置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序曲

黄河颂主体

尾声: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音乐美

诗的三美绘画美

建筑美

《黄河颂》选自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面对着黄河唱出了赞颂之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号召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

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教师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又了解诗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流于形式,往往由教师回答了事。学生从诗歌中找韵脚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让学生回答押“an”韵,而未能让学生具体找出押韵的字;教师自己回答了几个韵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韵的知识,无从得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的时间明显多于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时间。由于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应该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好,学生学不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意义。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时,学生未能清晰的找出体现绘画美的地方,教师也没有强调指出。这种绘画美学生究竟体会到了没有,教师无从把握。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绘画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三、在诵读过程中,未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诗写得明快雄健、音节洪亮,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由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学生缺乏对写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未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明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来。教师可以这样指导: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停顿。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四个分句的重音词是“奔”、“掀”、“奔”、“劈”,四个分句应该越读越激昂,方能表现黄河的气势。

3、歌词中的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拉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4、诗歌第一次“啊!黄河!”,要读得舒缓深沉;第二次“啊!黄河!”,要读得坚强有力;第三次“啊!黄河!”,要读得高亢激昂。

5、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指导完毕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

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黄河颂的教学反思 3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新教材,如何引导学生�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教师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基于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下即为我的几点做法:

一、赏识学生可以无限地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美国的一个小镇贫穷落后,镇上没有一个像样的教师,以前来过几位老师都没有留下来。这时又来了一位男教师,当他来到学校,看到的情景是学生又脏又乱,不懂得文明礼貌,有门不走,进进出出都跳窗户,个个都好像没有教养。上了几天课后,老师正在教室里备课,“嗖”地一下从窗户跳进来一位学生,那位老师连忙把他叫到身边,拉着他的手来看,还说着“我给你看看手相”。说着像模像样地看着,“哟,小伙子,你的手相相当好了,如果我没说错的话,你将来会是这个州的州长。”那位学生还有些不相信,便问“真能吗?”“能,我不会看错的。小伙子,你现在就得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啊!”从那以后,那个学生果真就像老师所期望的那样,一言一行都严格要求自己,就连走路的样子都变了。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在一次州长竞选中,选出的州长竟是那个当年被预测为州长的小伙子,当各届人士和一些知名记者问其感受时,他激动地拿起话筒说:“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他的那位老师并不是真会算命,而是为他设定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目标,给他以极大的期待和信任。老师给以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行进方向。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教学时,猛然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桌上趴着睡觉,我脑门一热当场真想“收拾”他一顿,可是我冷静地一想,走到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是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满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到讲台,那个学生听了我的话马上坐好,积极地加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记得第一次平时章节测试他打了66分,其它好同学有好几个打满分120分,他就一直觉得很不好受,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该学生确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差了一点,这一次综合考试考差一点也是正常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学后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评他,说他辜负老师。我心灵受到大的冲动,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么强的上进心,我没有批评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严谨,好钻研,让他从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从此,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实说真的,当时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见,赏识学生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影响。

二、多种多样的兴趣激励法进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对此,我采取了这样几点做法:

(1)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简化复杂问题。

九年级下册“三视图”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有些比较复杂的立体图形的很不好想像,我就在课前有萝卜、地瓜刻出模型来,让学生面对实物来解决问题,进而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像力,从而将问题简单化。

我在第七章“可能性”时,将一个模拟摇奖器带入教室,从生活中购买彩票中奖的可能性有多大入手引入课题,告诉学生这一章研究的对象就是事件发生可能性。对于彩票这样一个生活中人人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自然也愿意去了解,以很高的热情去学习。从而让学生去真正理解有用的数学的价值。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对于数学的推理计算,学生更容易对直观有趣的图案和实物产生兴趣。在讲解第一章“生活中的图形”时,我将大量有趣的图画、实物带入教室,让学生感悟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几何图形,数学就存在于生活之中,学习数学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从而调动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讲解第四章“图案设计”一节时,我在上课时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生动的几何图案,如仙人掌、帆船、房屋、桥梁等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理解了对称的意义及用途,体会到数学王国的瑰丽。

(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讲解“日历中的方程”一节时,我让学生随便圈出某月日历上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将这三个数的和告诉我,我就能猜出这三个数是多少。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调动了起来,学生迫切的想知道我是如何猜出这三个数的,学习热情高涨。这时,我告诉学生,我们只需要列一个简单的方程即可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对列方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情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4)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在新的实验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和游戏,我对这些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这些实验和游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从中发现数学的一些内在规律并能熟练加以运用,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概率的有关知识时,教材中设置了摸球游戏,让学生通过摸球游戏感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但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实验次数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我在课后又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对概率有了较为清晰的初步认识,并对进一步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的很到位。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个笑话、一句生动的话、一个有趣的事例能给人以美的遐想,更重要的是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信心。比如,在讲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时,我拿出一个乒乓球向空中一扔,乒乓球划出了一道弧线;然后我又打开了教室中的吊扇,吊扇徐徐转动,逐渐形成了一个面。然后我告诉学生,这分别就是“点动成线”和“线动成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我调动了起来。

此外在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答对问题的喜悦,发现规律的兴奋,而对知识不封顶,充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思考,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提出表扬,对学生的新发现、新方法尽可能的加以肯定,并给予推广,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有� 通过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通过评价和鼓励 ,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去,培�

黄河颂教学反思 4

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贴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那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黄河颂的教学反思 5

《船长》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玛丽”号巨轮的突然撞击,“诺曼底”号轮船的船身被撞开了一个大口子,船上的乘客无不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而自己却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试着抓住重点,把能够展现船长风采的部分,尤其是他的语言和行为,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了船长组织自救工作的经过。船长下达了四次命令。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和第二次命令。在学习第一次命令时,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三读。这三读各有目的各有侧重,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在读中品文,在读中感悟。一读理解“吼”,为什么吼?怎样吼?二读品句,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出哈尔威是位怎样的船长?三读传情,把自己对船长的敬仰之情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第二次命令是船长与机械师、大副对话中的一句,必须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出了第二次命令,指名朗读,由此发问:“� 我又抓住“不可开交”一词,让学生想象当时乱的程度,读出乱的场面,但不是齐读,各自按自己的理解读,不求齐,只求乱。再读读第二道命令,说说船长究竟会不会开枪?学生毫不犹豫地齐声回答:“不会。”“为什么呢?”我立刻追问。学生说:“因为前面写道船长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救人是船长的职责,他是不会让一个船员死亡的。他这么做只是吓唬一下男人们。”我追问:“如果真的有人要抢在前面呢?”有学生说:“我认为如果有人真的敢走在女人前面,船长也可能会开枪打死他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绝大多数乘客的安全。这样后面的男人才不会拥挤。”不一会儿,又有学生发言了,他说:“我觉得船长还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样的命令起的是威慑作用,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船长。”另外抓住“20分钟”,让学生知道这实际上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大家享有了知情权,就不会为逃生而拼命拥挤,只要有序撤离,大家的生命都有保障。通过朗读、讨论,船长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起来,学生也由此认识了一位始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船长。感悟到此,也还是不够的。我又继续引导学生分角色阅读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情况危急,语速应急促;命令是威严的,语调应凝重有力;讨论是点睛之笔,应读得稍慢、庄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对话,自然就读得到位,读出味来了。船长在这一过程中的“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就光彩照人了,

随后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十五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回味船长在组织自救过程中的“指挥”、“控制”、“领导”,对哈尔威船长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了。

黄河颂教学反思 6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靠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部分,如《黄水谣》《保卫黄河》这几个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作品。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痛苦呻吟,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领会、感受,学生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上课时,分析课文的主题,学生基本都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都说在朗诵这首歌词时要体现出一种在压迫下的呻吟,要展现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要表现出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学生能谈到这些,我们能够明白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能够掌握。

在教《黄河颂》时,我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学生唱了《黄水谣》、《黄河大合唱》、《满江红》等几首歌,让学生在宏观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为下面的分析课文奠定的基础,虽然在介绍背景和作品时用去了超多的时间,但在教学效果上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 7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又了解诗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流于形式,往往由教师回答了事。学生从诗歌中找韵脚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让学生回答押“an”韵,而未能让学生具体找出押韵的字;教师自己回答了几个韵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韵的知识,无从得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的时间明显多于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时间。由于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应该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好,学生学不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意义。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时,学生未能清晰的找出体现绘画美的地方,教师也没有强调指出。这种绘画美学生究竟体会到了没有,教师无从把握。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绘画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三、在诵读过程中,未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诗写得明快雄健、音节洪亮,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由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学生缺乏对写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未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明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来。

黄河颂的教学反思 8

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自己把五柳先生从潇洒的酒徒升华成了忧郁的世外高人时,也就突然发现,不用再分析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迅速开始探讨探讨人物的描写方法时,也就有了学生脱口而出的:“几个否定句就刻画出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人物形象”这句话。

课前再好的设计都不如课堂上学生实地发现的问题重要:老师上课解决的是学生的问题而不应该仅仅是老师设计的问题。

感受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慢读课文。当我和同学们一起慢慢来读课文时,我可以发现几个孩子在慢慢的朗读课文的时候脸上的那种会意的表情。这个方法是我在讲授《陋室铭》的时候采用的,感觉不错,所以这次讲五柳先生我决定再次使用,效果很好,之所以后来孩子们能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妙语连珠,能发现文章多使用否定句和这次慢读课文是分不开的。

这次授课,也让我发现,老师的备课真的不能凭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因为这节课是下册的课文,没有在其他班级讲过,所有的设计都是凭经验来定,当真正走进课堂,才发现,老师们设计的问题并不代表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应该保护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发动同学一起来解决,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学反思 9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勇往直前。《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我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情感的朗读上。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声情的朗读诗歌对把握文章中心,文章的的思想主题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在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了情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唤起学生的亲身感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最后利用对课文歌曲的欣赏渗透德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一次又一次影像音乐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感受黄河的英雄气魄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黄河颂》唱出黄河的一泻千里之势,壮阔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多媒体课件充分辅助教学

配合情感朗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这节课课件制作上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实现了音、像、画、声的高度结合的一种展示,视觉冲击力量大,给学生以感官上恰如其分的领悟,为达到教学的目的做了必要的铺垫。如,课一开始,我就选取了《黄河颂》的MTV向同学们展示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壮丽景象,让同学们涛涛的黄河激流中,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从而发挥想象去感受黄河的波澜壮阔的气势。通过让学生观看波澜壮阔、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黄河影像,让学生感受到黄河那宏伟的气魄。课结束时,我再次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们再一次走进《黄河颂》,聆听这首歌曲,再一次来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真正实现了音、像、画、声的综合展示,视觉冲击大,给学生以感官上充分的领悟,为达到教学的目的做了必要的铺垫

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们听到了雄浑粗犷的音乐,看到了波澜壮阔的黄河的视频材料,谈论了自己的收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了能力。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诵读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进入了情境,热情高涨。师生放声联读课文,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四、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紧密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诗等容量很大,怎样能环环相扣呢?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衔接,本节课的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勤于思考的智慧声,无不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老师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为之感动,一股爱国之情犹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才有了激情澎湃,所以才有了洋洋洒洒,所以才有了呼之欲出。

不足之处:教学计划总结

但是教学中仍存在不足,

一.个别学生在品评赏析中,对他们的评价不到位

二.这批学生都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其中大多数生活在都市,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对学生来说理解黄河的主题是有难度的,特别抗日战争的背景离我们毕竟久远了些。所以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下有关本文抗日的背景简介会好些。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具体介绍。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我们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不断跨越。

黄河颂教学反思 10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护母亲河的情感音乐电视的情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自由诵读的情感体验无不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如果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但是作为诗歌的教学这节课在朗读教学的处理不够深入。虽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自身的朗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但还应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来组织,重要的是读出“赞”“颂”的语气,这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

黄河颂教学反思 11

关于要不要在公开课的时候讲《黄河颂》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这节课没有太多的情节,主要的就是朗读,后来问过x老师之后,x老师说这节课可以讲成一节朗读为主的公开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观摩几节公开课之后,心里有了讲课的一个大概思路:以“读”来贯穿整节课,听朗诵,自己读,展示读,分析读,齐读……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也要通过读的过程展现出来;一想到要读,要讲课的班也就定了下来,一班有几位同学声音很洪亮,比较适合朗读,他们可以带动起班级气氛,所以定下来要在一班讲这一节课。在具体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发现会有很多问题:首先,课前的时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黄河颂》?或者是放《保卫黄河》更合适一些?其次,“读”的顺序如何确定下来,是先齐读还是先范读?学生展示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小组合作着展示还是个人展示?然后还有应该在哪个过程中融入对与文章的分析等问题都扑面而来……实在想不通这些问题的时候,又请教了x老师,x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不确定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帮我落实下来,在讲课之前我的心里也有了底气。

开始讲课,学生们也很配合,他们也知道有老师听课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课前播放的《保卫黄河》把学生们也带进了激情澎湃的氛围里,每一个环节的衔接都很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很配合,能够看出后面听课的老师脸上不时地浮现出来的笑意。真的是经过了一个多月的锻炼了,在讲台上的那种紧张的感觉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是自信与从容。在展示的环节,我没有规定个人或者小组起来展示,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有些小组真的很积极,读完朗诵词之后意犹未尽,次次我找人读的时候他们都举手,还特别的积极,真的很高兴。在前几个部分都是小组展示之后,我本以为最后部分也会是小组来读,没想到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段我自己读吧,我知道他是真正的在这节课上放开了自己,平时是个很腼腆的小男生,这次却主动表现自己了,我感到很欣慰。在这节课结束之后,听课的老师陆续的走出教室,而学生们却还沉浸在《黄河颂》的激情之中,自发的吟诵起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要知道这首《将进酒》他们还没有学过,他们却已经可以自发的背诵了,我被我的学生们的表现感动了。

在评课的时候,还是张老师对我们进行的点评:我与上次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读,在不断的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到本文应有的情感,环节的设置非常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受到了触动。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学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没有及时的给予解答,“对不对”口头语太多等等。

通过这次的听课,我的成长和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

黄河颂教学反思 12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多方面的展开朗读

诵读是学习抒情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有集体形式的朗读,有分组朗读,有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时给这些朗读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既能会读,又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二、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

要使整节课激情高涨,教师就必须要有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这节课中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直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这种热情深深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很多,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学生(王新)都能主动来回答问题。

三、两处精彩称赞不绝

这节公开课上令评委老师称赞的是这样两处设计:

(1)导入精彩。导入是在学生歌唱的《保卫黄河》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开始的,接着是一段对黄河激昂赞颂的导入语,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到了《黄河颂》这篇课文。

(2)配音朗诵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动画配音朗诵,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一幅幅雄奇壮观的黄河图片,又能让学生听到朗读人富于激情雄健的朗诵。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堂公开课最大的亮点。

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1)这节课内容设计较多,总有一种赶着上课的感觉,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

(2)幻灯片制作中,黄河背景缺乏动感美,若能搜集壶口瀑布做主背景,则收效可能会更好。

(3)时间分配还欠合理,出现了拖堂。

总之,语文课是知识综合的一门大课,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断学习,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跨越前进!

《黄河颂》教学反思 13

《黄河颂》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我知道: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回顾刚刚在学校小组公开课上展示的《黄河颂》一课,自我反思如下:

一、运用“美”的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声像文相结合,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黄河,历来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犹如聚龙般横亘祖国东西,涛涛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亲眼见过黄河之壮美的同学却几乎没有。因此,我制作了“美”的课件,声像文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的配乐视频(配的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目的是以图象来显示情境,以音乐来渲染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视频中的黄河惊涛澎湃,气势磅礴,又配以雄浑的钢琴曲,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当我问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都激动的近乎抢答,能畅谈其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学生的激情中,我说: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蕴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历史;人们歌咏它,还因为它沧桑,它和它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励它的儿女奔赴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文艺工作者,一起来到了黄河,来到壶口瀑布,被这惊涛澎湃、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所感动,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诗人光未然。(利用多媒体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简介)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也异常激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连写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般作品——《黄河大合唱》,激励着当时的抗日人士,迸发出了他们黄河般一往无前、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简介)

就这样通过直观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词、曲作者展示给学生。并通过知识链接介绍《黄河大合唱》简介及其八个乐章的名称。让学生了解其有关知识。

在听读课文时,我把收集到的黄河图片,按照歌词的内容,描写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顺序、时间、方式,力求图片和诗歌内容一致,让学生有图文并茂之感。

整个课件集视频、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在幻灯片中,或以漂亮的美术字为教学环节的名称,或以养眼颜色的图片为背景,或用雄浑的黄河图片展示黄河伟大坚强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的魅力,进而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二、将听、说、读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

如以下几个环节:

诗歌欣赏:

1、学生朗读诗歌:请一名同学领读(读朗诵词),其他同学齐读歌词。

2、范读: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音频朗读,学生听的同时欣赏黄河图片集。

3、学生自由朗读:先跟音频朗读一遍后,再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分角色朗读:一学生领读朗诵词,四个小组各读一个层次,最后四句齐读。

5、学生齐读全诗。

自由论坛

请学生畅谈自己读诗的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

展示自我风采:

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全诗讨论质疑。

诗歌欣赏环节,就是要学生反复的读,无论是跟读,自由读,还是分角色读、齐读,都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既是听的训练,又是读的示范,更是读的训练。

自由论坛和展示自我风采环节是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读与说的双重结合。通过朗读,学生对诗歌有了新的感受:

生1:这首诗有优美的旋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2:这首诗语言形象,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砰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的风采。

生3:我喜欢这首诗,雄浑奔放,节奏鲜明,引人高歌,催人奋进,越读越激动。

生4:我喜欢这首诗的画面,诗歌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的立体的美,远近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的展现了黄河的美(雄浑、壮阔、蜿蜒),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激发我们每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喜欢这首诗的语言,特别是修辞的运用。如……

……

合作探究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并解决;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朗读能力、诗歌欣赏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挖掘主题的深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领悟作者对黄河的理解上,同时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由畅谈感受、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及学习方法

五、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展示了《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长江之歌》的歌词,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不仅使学生领略了黄河长江的风采,而且还感受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既与教材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又使教材知识得以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正是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但是,课堂教学似乎永远是一种残缺的艺术,欣喜之余也有诸多遗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话,亲自示范朗读,是不是会更好的感染学生呢?如果在课堂有足够的时间,给每个学生足以展示的机会课堂效果会怎么样呢?如果大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仿写一段歌颂家乡或祖国其他景物的歌词会怎样?课前如果和音乐老师沟通,请她先讲《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的有关知识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结果会这样呢?……

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今后,我会倍加努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黄河颂教学反思 14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护母亲河的情感音乐电视的情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自由诵读的情感体验无不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如果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但是作为诗歌的教学这节课在朗读教学的处理不够深入。

虽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自身的朗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但还应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来组织,重要的是读出“赞”“颂”的语气,这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

《黄河颂》教学反思 15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过程方法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读中领悟诗歌的爱国热情

3、情感价值目标:理解诗歌中浓郁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领悟诗歌中伟大的民族情怀

课时: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黄河吗?你们了解黄河吗?

生答:

黄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的历史,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它惊涛澎湃,气势恢弘;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它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黄河奔流不息的壮阔景象,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师范读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关键一个“颂”字,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歌颂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3、指名生读,师生互评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4、齐读

三、二读,研讨赏析。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品析“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四、三读,品味语言。

1、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学生谈一谈:� 还让学生去品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中“铁”的含义

五、拓展研讨

“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民族精神吗?”

今天仍然需要这种团结一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众志成城夺取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才有了奥运盛会的成功举行,才有了天宫一号的遨游太空,才有了世园会又一次胜利举办……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黄河颂反思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部分,如《黄水谣》《保卫黄河》这几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痛苦呻吟,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领会、感受,学生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上课时,分析课文的主题,学生基本都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都说在朗诵这首歌词时要体现出一种在压迫下的呻吟,要展现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要表现出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学生能谈到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黄河颂》时,我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学生唱了《黄水谣》、《黄河大合唱》、《满江红》等几首歌,让学生在宏观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为下面的分析课文奠定的基础,虽然在介绍背景和作品时用去了大量的时间,但在教学效果上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 16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笼统”再次走向“笼统”。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局部。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同学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局部,如《黄水谣》《捍卫黄河》这几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痛苦呻吟,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领会、感受,同学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上课时,分析课文的主题,同学基本都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都说在朗诵这首歌词时要体现出一种在压迫下的呻吟,要展现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要表示出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同学能谈到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黄河颂》时,我还根据自身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同学唱了《黄水谣》、《黄河大合唱》、《满江红》等几首歌,让同学在宏观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笼统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为下面的分析课文奠定的基础,虽然在介绍背景和作品时用去了大量的时间,但在教学效果上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学反思 17

《黄河颂》是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世人借黄河歌颂我们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上课时,我用大屏幕播放黄河的视频,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感受黄河伟大的气魄,接着听课文录音学习这首诗歌。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诗歌,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我让大家研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调和节奏,重点研讨三个“啊,黄河”部分,区分这三个部分的感情基调和语调,读出语气,俗话说: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三个“啊,黄河!”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采取的方式是个别读,两两对读,分组读,齐读等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的深刻含义,理解了诗人保卫黄河的雄心。

在描写黄河的部分,我让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在这个环节中,我与全体学生对读,体会黄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

在迁移阶段,我设计了《我爱你中国》的视频,让同学配乐朗诵这首歌词,也是采取对读的形式,感情得到升华,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这节课不足之处是,先品读了赞黄河部分,接着又回过头来品读描写黄河的句子,顺序颠倒。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应放在第一位。

音乐课黄河颂教学反思 18

还记得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时,我对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成老师说:“成老师,我好想重温初中的感觉,你给我们上节课听听吧。”成老师豪爽地拍着胸脯大声说:“行,你们想听什么课?”我们组内一致大叫--《黄河颂》。笑言已过。十多年来,校内公开课听过无数,只是《黄河颂》始终无人问津。我想,这就是有一类课文,语文老师始终欢喜不得,永远不会选择来上公开课的。

今天,我上了《黄河颂》,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却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备课了。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知道这样的一篇诗歌,可以简单上。朗� 可是,只有朗读,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内容;怕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形。

先朗读(蓄势)--品语言(实质)--扣现实(升华)

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我忽视了语文中最重要的“品读”实为一家。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学生说“奔向东南”的“奔”和“劈成南北两面”的“劈”要重读,可以表现黄河水的气势,“望黄河滚滚”的“望”要读得拖长一些……我频频点头,我想顺势深入,“奔”写出水流的速度,展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再启发“望”换成“看”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可是,忽然脑海中又清晰出现我早已设计好的课堂思路,现在品析了语言,下个环节怎么办?我还设计了名师洪镇涛上诗歌课的形式呢,学着他先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示范问题,让学生用换词、比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既形式活泼,学生主体又有效体现,教学效果也特别好。如果我现在自然而然解决语言赏析,那下一步我上什么呢?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么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阶段。马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可以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定会在诗人的点燃下,在现实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黄河颂》教学反思 19

《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1939年,硝烟弥漫,烽火燃遍我中华大地……那是个特殊的时代。本节课结合一则有影响力的抗疫情新闻引入、抗战有关历史知识,地理相关黄河知识。体现语文课堂与多学科交融。具体亮点以下:

1、现在我们正处于全国上下抗击新型冠状肺炎关键时期,所以我设计由抗击新冠疫情新闻引入。这样引入吸引学生,牵动学生的心。

2020年2月11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同时担任指挥和钢琴演奏,携手澳大利亚歌剧院交响乐团,在悉尼歌剧院共同奏响《黄河》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黄河颂》,以此鼓励正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人民,祈愿疫情早日平息。

2、吟读黄河颂歌、探究黄河精神。为了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我详细介绍了《黄河颂》的创作背景,讲述历史抗日战争我们遭受的屈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地区;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8年11月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此诗即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篇。介绍这些以后,诵读学生很到位。

3、从地理知识,认识黄河。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将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历史贡献;第二层:地理特征;第三层:自然特点。

我认识的黄河:黃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达5464千米。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多学科融合推动语文课文,更需要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丰富知识来满足语文课堂的新要求,这样无形中学会了阅读的方法,更提高了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黄河颂教学反思 20

《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以到达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出感情

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二、读出语气

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三、读出体会

诗歌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一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能够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资料,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朗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但这一节课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我总是不能放心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 教师说的太多,另外,小组活动不够充分,团体合作意识不强,这些都有待改善。

黄河颂教学反思 21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部分,如《黄水谣》《保卫黄河》这几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

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痛苦呻吟,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领会、感受,学生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上课时,分析课文的主题,学生基本都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他们都说在朗诵这首歌词时要体现出一种在压迫下的呻吟,要展现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要表现出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学生能谈到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黄河颂》时,我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学生唱了《黄水谣》、《黄河大合唱》、《满江红》等几首歌,让学生在宏观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为下面的分析课文奠定的基础,虽然在介绍背景和作品时用去了大量的时间,但在教学效果上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 22

2月25日,上午第二节课,众多的语文同仁齐聚于七(4)班教室,给课堂平添了许多严肃与庄重,一曲荡气回肠的“祖国颂”由此拉开了序幕。

一、精彩回顾

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欣赏着“黄河”一泻千里惊涛澎湃的宏伟画面,耳畔是播音员激情昂扬的朗诵,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完全沉浸在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之中了。

在对时代背景作了简要的介绍之后,接下来是对诗歌主体的学习。教师身先士卒领读了文前的朗诵词,同学们也受到感染,争先恐后地朗读了望黄河、颂黄河两部分,其中既有个别读,又有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地诵读中品味诗句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了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另外,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也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

最后,通过学唱《保卫黄河》,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大家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爱国主义是时代的主旋律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清代学者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间也有谚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都是先有大家后有小家之意。

爱国,一个看似遥远、简单、平凡的名词,今天却如此紧迫地成为了国人关注的焦点。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不顾历史事实一意孤行的挑衅,以及国际上部分敌对势力对中国发展的肆意指责和百般刁难,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义愤填膺:中国人民不可欺!同样,这样一种爱国的情感也最应当被我们的下一代所接受。

教学完本文后二天,有新闻报道:中国拟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举必将更加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

一个没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危机意识的民族是危险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帮助学生去走进历史不忘国耻。尽管我只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我仍然觉得:在今天,借学习课文《黄河颂》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的学生受到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既有必要也恰到好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画面渲染、歌曲欣赏等教学辅助工具,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再通过诗歌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了诗歌所蕴含的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另外,结合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教师又补充介绍了一些有关“中日钩鱼岛争端”的时事新闻,更加激起了同学们的民族忧患意识,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更加彰显了本文的思想教育意义。

黄河颂的教学反思 23

《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本课主要是针对故事中的两个重要角色进行分析,赞扬九色鹿舍己救人和勇敢善良的高尚品质,谴责了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见利忘义的可耻行为,揭示了真善美必将战胜假恶丑的主题。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通过“你觉得九色鹿是一只怎样的鹿”、“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国王是一个怎样的国王”三个问题展开,对三个重要角色进行分析,其中又以九色鹿和调达的分析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之大。“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段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重点感悟、朗读词句,分角色朗读,说话练习,体会九色鹿的勇敢、善良、不求回报,调达对九色鹿救命之恩的感激、郑重发誓。

通过静心默读,圈圈画画,看看“九色鹿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学生从“波涛汹涌”“奋力挣扎”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调达在奋力求生。从“立即”“纵身”这些词语中想象九色鹿毫不犹豫、奋不顾身救调达的情景,感受到九色鹿的善良、勇敢。通过课堂教学,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都结合了进来,对词语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字面了

《黄河颂》教学反思 24

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黄河颂的教学反思 25

《白公鹅》一课上完以后,感触很多。往往一篇题材相同的课文,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采取比较学习的方法来组织整课的教学。《白公鹅》这篇课文的教学也不例外。

比如这两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都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白鹅”的特点。如果能通过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各自鲜明的特点,将会使教学事半功倍。《白鹅》是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上叙述鹅的高傲的特点,把鹅称做“鹅老爷”。《白公鹅》是从鹅的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写出它“海军上将”的特点。虽然两位作者都喜爱鹅,但叙述的语气不同,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掖揄,而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并且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

通过对比,总结出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使鹅都的形象变得鲜活。两篇文章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时都运用了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鹅的特点,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点,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还教会了他们运用反话写作文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课堂强调“悟”,而这种“悟”往往只偏重于人文方面,重视作者情感的体会,而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忽略了写作特色的感悟。总是在单纯的教课文,不是在教语文。而词语学习正是最基础的语文。所以在这一课时我在词语教学上下了一些功夫,让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当学生提出“荣膺”一词不理解,我问:平时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怎样理解?学生说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猜想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猜一猜。马上就有学生说是“当上”“成为”,这是孩子最简单的换词获得的理解;我再引导:怎样地当上?“光荣地当上、荣幸地成了”;我说,你是怎样体会到的?有的学生说,成为海军上将一定是件光荣的事,有的说,从“荣膺”的“荣”知道。虽然这个过程化了较多的时间,但让孩子们经历了学习理解的过程,学到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再如学生汇报白公鹅“耀武扬威”时,我引导学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学生就体会到是“炫耀武力,宣扬威风”。我再让学生想象,“耀武扬威”是什么样子,从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可见同一类型的文章,进行对比教学好!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仿效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

《黄河颂》教学反思 26

《黄河颂》是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世人借黄河歌颂我们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上课时,我用大屏幕播放黄河的视频,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感受黄河伟大的气魄,接着听课文录音学习这首诗歌。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诗歌,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我让大家研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调和节奏,重点研讨三个“啊,黄河”部分,区分这三个部分的感情基调和语调,读出语气,俗话说: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三个“啊,黄河!”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采取的方式是个别读,两两对读,分组读,齐读等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的深刻含义,理解了诗人保卫黄河的雄心。

在描写黄河的部分,我让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在这个环节中,我与全体学生对读,体会黄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

在迁移阶段,我设计了《我爱你中国》的视频,让同学配乐朗诵这首歌词,也是采取对读的形式,感情得到升华,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这节课不足之处是,先品读了赞黄河部分,接着又回过头来品读描写黄河的句子,顺序颠倒。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应放在第一位。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