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里是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9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一猜”,初步感知推理

1、猜村长年龄

师:青青草原正在举行运动会,你想参加吗?可是我们要先取得入场券,村长想考考你呢。课件出示:你能猜出我的年龄吗?生乱猜。

师:这样能猜出来吗?给大家一个提示:条件1:两个答案:72岁,83岁。生:猜(答案不一)师:猜得准吗?

出示条件2:我不是72岁。师:那我是几岁?谁来猜?生:83岁。

师:确定吗?你是怎么想的?生:不是73岁,就是82岁。

2、验证——出示图片

师:真厉害!恭喜你们取得入场券。

师:很好,我们刚才在游戏中顺利地猜出了村长的年龄。对于刚才的游戏,你有什么想说的?生:不能乱猜

师:对,这说明在猜的时候我们不能漫无目的地随便猜,而要根据所给的条件来猜。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条件,逐步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3、揭示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探索新知

师:欢迎你们进入运动现场。喜羊羊它们正在玩猜一猜的游戏,我们一起加入吧。

1.呈现问题

教师用课件动态呈现“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喜羊羊、懒羊羊和美羊羊三个各拿一本”。再分别出示懒羊羊和喜羊羊的话,最后出示问题。

2.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师:谁能大声读题?找一学生大声读题。

师:声音真响亮。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喜羊羊、懒羊羊和美羊羊三个各拿一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他们三个分别拿是什么书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生在学习单上记录,师搜集不同方法。

学生活动,汇报

师:谁想说说你的想法?请你说

预设1:生:因为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所以小丽只可能拿数学书或品德与生活,又因为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所以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师:你的思路真清晰,谁还想说?请你来。师:你真了不起,说得很完整。你们听明白了吗?

师:刚才你们在记录方法,我发现了这种方法,你能说说你的思路吗?生讲解连线法,师投影展示方法。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简洁,明了)以后我们在推理过程中也能用连线法帮我们解决问题

展示完后,贴黑板上。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我还发现了另外一种方法,能告诉大家怎么想的吗?师:你们可真棒!想到了两种方法,陈老师也忍不住想把我的方法展示给你们。师展示列表法,师生共同完成。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中都从:“懒羊羊拿的是语文书”开始?生:因为懒羊羊说他拿的是语文书,所以语文书就是懒羊羊拿的了。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推理的过程中能确定的先确定。你真了不起。师适时板书:能确定先确定。

师:你凭什么条件确定喜羊羊拿了品德与生活书?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喜羊羊说:他没有拿数学书,语文书已经被懒羊羊拿走了,所以他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了。

师:也是说我们在推理的过程中能排除的先排除。板书:能排除的先排除。

3、总结推理过程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推理时,我们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由这个条件往往能直接得到一个的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的推理,实际推理时,方法很多,边阅读边思考是推理的好方法,连线和列表法能让推理过程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应用提升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观看跑步比赛吧。1.跑步比赛:

师:谁能大声读题。(找三生分角色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交流。交流结束后,学生汇报

师:谁能给他们排排名次?你是怎么想的?(生说)。师引导生有序的进行推理。2.喝饮料

师:为了庆祝这次运动会,机器羊请小羊羊们喝饮料呢。生齐读题后,抛问题:你能猜出他们分别喝的什么饮料吗?找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中第二名学生分享完想法后,师课件展示连线法。

3.帮小羊们排队

师:运动会结束了,小羊们要合影留。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排队的吗。找生先读题。师:请你仔细读题,认真分析。拿出学习礼包,同桌合作帮小羊们排队。排好的坐姿表示。学生排序的时候,一生上台排序。找生分享想法。

4.兴趣班

师:刚才同学们参加运动会开心吗?你们在运动会上有什么收获?2生说。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推理。我们学校这学期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的一项。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喜欢航模。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哪个兴趣小组吗?请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把用表格推理的过程补充完整吗?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纸,在上面完成你的推理。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在这节课里,学到了哪些知识?生1:学到了利用排除法来判断事情。生2:学到了利用表格来进行推理。……

师:同学们,推理的数学思想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用到,比如:生活中的警察叔叔利用推理破案,数学上的找规律等。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也要简单推理下,找到关键的条件,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在排除,使我们的问题简单化。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推理

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再排除。

语言描述法连线法懒羊羊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

方法一:方法二:小羊排序图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1页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难点:用户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再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二、新授

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2)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起点,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教学例2

(1)让宝贝量一量准备好的纸,让宝贝说一说怎么量的。

三、作业:

1、填空: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2)数学课本长()厘米(3)铅笔盒长()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们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教具、学具准备:

计算卡、习题纸、小鱼图、师生每人准备3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数学王国里今天举行比赛活动,看谁能准确地说出我们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同学们你们有兴趣一起参加这次比赛活动吗?(展示计算卡)

1.我会口算

2×5=2×2=5×1=3×4=

1×5=5×3=2×4=5×4=

2..在习题纸上列式计算下列各题

1个53个4相加5的2倍

学生做完后,请学生口答。

师:这些都是我们前面几节课学习的。知识。在前面几节课中,我们不仅学会了乘法口诀,而且还学会用所学的乘法口诀正确地计算乘法式题。同学们的本领真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乘法口诀。

师:出示课题:6的乘法口诀。

师:(展示主题图)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的这幅画是小明在手工课上制作的。同学们,这幅画漂亮吗?

生:漂亮

师:哪个小朋友告诉老师这幅画上有什么?

生:气泡、小鱼、水草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通过提供的实物,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突破进位加的难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途径和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掌握算法。

2、体会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8+4=9+9=26+4=14+5=

7+8=50+13=9+6+1=5+7+1=

2、笔算。42+56=

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情境图,指导学生观察。小精灵问: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7=。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小棒摆一摆。

(1)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摆小棒。

(2)小组讨论交流,后集体汇报。

指名汇报:先把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满了10根小棒要捆成一捆,剩下2根。再把3捆和3捆合起来是6捆,再加上刚才新捆的1捆就是7捆。7捆多2根就是72根。(多指几名同学边说边摆)

2.竖式算一算。

师:把刚才的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写出来,你会吗?

(1)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个位上7加5得几?该怎样写?十位上又是几加几?(演示从“小棒图”过渡到下面的竖式图。)

达成统一认识:先算个位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再算十位3加3得6,再加进1得7。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突出单根相加满10根,把10根捆成1捆的过程,理解进位的道理,图形结合,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笔算的对位和算理。要求不仅能“做”,并且能说出“想”的过程,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孩子的理解应用。

3.加深对算法的理解。

同桌复述计算过程。

4、讨论算法。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竖式计算与上节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小结:笔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应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5.设疑:要是从十位加起,你觉得计算有没有更方便?

三、巩固深化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练习二第5题。

提问:下面的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道题的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注重让学生指出错误在哪里,并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3、完成练习二第6题。

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先判断个位相加有没有“满十”,再判断十位需要不需要进1。

4.脑筋加油站。

2()4 7 ( )2 3 6

+6 9 +( ) 9 + 2 8 +()9

9 4 8 6 6 0 5()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纠错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笔算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避免出错。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5厘米长的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名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画一下。你们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用手比画高多少或矮多少,也有的学生能说出具体高几厘米或矮几厘米,只要学生说的在合理范围内就行。

师:“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身高,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来看看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的情境图)

师:观察这些情境图,同学们能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量石头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

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我们就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师:课 桌的长是几拃?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量出有4拃、5拃。

师:老师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情预设】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1拃的长度不同,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情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自然不一致。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例1情境图中的素材,简单地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又自然引出了操作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统一了长度单位,用一定的`长度单位度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们自己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师: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们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出示课件)

师:有的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自主观察为主,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适时予以全面、准确的概括,是探究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

2.认识1厘米。

(1)认识尺子上的1厘米。 师:(出示课件)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例1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使学生初步体会测量就是用“单位”量。

【教学提示】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应注意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