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敬业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7篇七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内容: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P58-59
课型:新授 时间: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意义。
2、在通过学生活动中,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用它们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学习难点:对法则的理解
学习过程
1.学习准备
1、叙述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
2、计算
(1)(- a2b) ?(2ab)3=
(2) (-2x2y)2 ?(- xy)-(-xy)3?(-x2)
3、举例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合作探究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 问题: 一个施工队修筑一条路面宽为n m的公路,第一天修筑 a m长,第二天修筑长 b m,第三天修筑长 c m,3天工修筑路面的面积是多少?
结合图形,完成填空。
算法一:3天共修筑路面的总长为(a+b+c)m,因为路面的宽为bm,所以3
天共修筑路面 m2.
算法二:先分别计算每天修筑路面的面积,然后相加,则3天修路面 m2.
因此,有 = 。
3、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4、你能尝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吗?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例3 计算:
(1) (-2x) (-x2?x+1) (2)a(a2+a)- a2 (a-2)
2、练一练
(1)5x(3x+4) (2) (5a2? a+1)(-3a)
(3)x(x2+3)+x2(x-3)-3x(x2?x-1)
(4)(?a)(-2ab)+3a(ab-b-1))
(三)学习
对照学习目标,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收获?有什么疑惑?
(四)自我测试
1、教科书P59 练习 3,结合解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几何意义。
2、判断题
(1)-2a(3a-4b) =-6a2-8ab ( )
(2) (3x2-xy-1) ? x =x3 -x2y-x ( )
(3)m2- (1- m) = m2- - m ( )
3、已知ab2=-1,-ab(a2b3-ab3-b)的值等于 ( )
A. -1 B. 0 C. 1 D. 无法确定
4、计算(20xx 贺州中考)
(-2a)?( a3 -1) =
5、(3m)2(m2+mn-n2)=
(五)应用拓展
1、计算
(1)2a(9a2-2a+3)-(3a2) ?(2a-1)
(2)x(x-3)+2x(x-3)=3(x2-1)
2、若一个梯形的上底长(4m+3n)cm,下底长(2m+n)cm,高为3m2n cm,求此梯形的面积。
3、一块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地砖,因需要被裁掉一块2cm宽的长条,为剩下部分面积是多少?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探索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个性化学习。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设立了许多课外兴趣小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小组的活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布艺兴趣小组,看看那里的同学给我们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师:看大屏幕,从情境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9/10米的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如果做裤子,可以做2条。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生2: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怎样列算式?
生1:9/10÷3=
师:为什么用除法?
生1:把9/10平均分成3份,求1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师:谁还能再说一遍?
生重复。
师:9/10÷3结果是多少呢?请在自己的练习本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
生自主操作,师适时巡视指导,找出两位同学上台板演。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将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的方法。
(投影展示,画线段图的方法)
师:我们先看第一位同学的方法,这是哪位同学的,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画线段图的方法)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10米。
师:我们再来看一位同学的,他用的是长方形布条,这是哪位同学的,介绍一下?
生: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10米。
师:不管是画线段图还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我们都可以得到每份是3/10米。
板书方法:画线段图。
师:我们再来看黑板上这两位同学的(学生板演),请这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你的做法。
生:9/10÷3=9÷3/10=3/10(米)
把9/10米平均分成3段,就是把9个1/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9÷3)个1/10米,即3/10米
师:谁能再重复一遍?生重复。
师:我们可以用平均分的思想直接进行计算。(板书:平均分的方法)
师:看这种方法9/10÷3=9/10×1/3=3/10(米),(学生板演内容)谁来介绍一下?
生:9/10米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多少米?也就是求9/10米的1/3,可以用乘法计算,每段是9/10×1/3=3/10(米)。
生似懂非懂。
师:你们能明白吗?我们结合这条形图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师:把条形图平均分成3份,一份占多少?
生:1/3。
师:也就是求什么/
生:也就是求9/10米的1/3。
师:我们可以怎样计算?
生:9/10×1/3
师:看一下算式?有什么变化?
生1:前面是除法,后面是乘法。
生2:3和1/3互为倒数
师:也就是除法转化成了乘法。(板书:转化)
师:谁能再说一说这种方法?
师:9/10米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多少米?也就是求9/10米的1/3,可以用乘法计算,每段是9/10×1/3=3/10(米)。
师:这就是第三种方法,利用乘法的意义进行计算。(板书:乘法的意义)
师:除了这几种方法,你还有哪些办法?
生:转化成小数来计算。
师:说一下
生:9/10米化成小数0.9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0.9÷3=0.3(米)。
师板书:9/10÷3=0.9÷3=0.3(米)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解决问题,它们的结果相同,说明大家的思路是正确的,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
生1:我认为第三种方法比较好,因为算起来比较简便。
生2:我认为第三种方法比较好,因为第二种方法只适用于能出开的情况。
师:说得非常好,到底他说的对不对,等会我们来验证一下。
3、选择算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看来大家都已经有自己喜欢的方法了,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
(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情况,找一位同学进行板演)
9/10÷2=9/10×1/2=9/20(米)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的,你们都和这位同学一样吗?谁来说说这种方法?
生:把9/10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份是多少米?也就是求9/10米的1/2,用乘法来计算。
师:谁能再说一遍
生重复。
师:看算式,我们把除法转化成了乘法来计算。看来大家都觉得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4、归纳概括,推广应用。
(1)师:仔细观察、分析刚才所解决的两个问题,想一想:我们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看这两个算式,前面是除法,后面是?
生:乘法
师:看圈起来的两个数字,有什么关系?
生1:倒数
生2:互为倒数
师:一定要说完整。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生: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师板书)
师:谁能再说一遍?
生重复,全班同学一块交流。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1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体会到此题分数的分子都能被除数整除,所以采用分子除以除数的方法相对简捷。
2、自主练习2
让学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连一连。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首先让学生观察第一行算式与第二行算式的特点以及之间的关系,从而悟出此题的意图,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利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得出应该连的相应算式。
3、自主练习5
独立完成,投影展示交流。(两种方法,直接去除或者转化成乘法计算)
此题把解决问题和计算知识的练习融为一体,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步发展的教学目标。
4、自主练习4
独立完成,板演交流
此题把解决问题和计算知识的练习融为一体,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步发展的教学目标。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分数除以整数(板书)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汇报。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通过探究,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学习重点: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探究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2:(教科书第4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
(2)六个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6.4%,德国1.3%,
法国—2.4%,英国—3.5%,
意大利0.2%,中国7.5%。
三。巩固练习
从0表示一个也没有,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
在学生的讨论中简单介绍分类的数学思想先不要给出有理数的概念。
在例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题中的含义,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决定哪个用正数表示,哪个用负数表示。
通过问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四。阅读思考1页
(教科书第8页)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那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五。小结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六。应用与拓展
1、必做题:
教科书5页习题4.5.:6.7.8题
2、选做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mm,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指导思想:
执教七年级数学有3人(七年级有6个班,一人带两个班),为了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制订此计划。
一、集体备课的目标任务
1、通过备课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2、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4、在教学中推进“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
二、加大集体备课力度
1、定时间、定地点。根据学校安排每周星期三下午为集体备课时间,地点在小会议室。
2、定内容。每次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下一周的新授课。
3、定中心发言人。期初将本期讲授内容分配到本组各位教师,每位教师只备他分配到的内容,形成讲学稿,这位教师就是下一次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
4、集体讨论形成最终教案。(注:每个人也可以根椐自己的特点增补内容,形成个性化教案。)
5、具体安排
全期任课教师集体备课任务如下:
三、加强教学研究
1、进一步探究“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结合我校实际初步形成科学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继承我校教学优良传统即严谨教风,课堂上追求大容量高思维量,备课时特别重视精选习题,平时多测精讲,要把这一思想渗透到七年级每一位数学教师心中,在常规教学中有意识去执行。
3、扩大教师中的交流。一是多向本校名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二是走出去,向外校名师学习,领略外校名师风采,让每位教师努力有方向;三是老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4、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示范课、研究课,探讨不同类型课如何讲授效果最佳,最后归结成模式,加以推广。
四、要求教师加大学习的力度。
1、学业务知识、学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水平,做到教学游刃有余。有计划地做中考题,提升自己解题水平。
2、熟练新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师认真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方程及方程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类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能力目标:会判断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会在实际问题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二、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四、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10场比赛中得到16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构建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方程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
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
-+y=10
2-+y=16
表示:
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y=10
2-+y=16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满足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 -y
y
上表中哪对-、y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五个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几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升华知识。
练习2:已知下列三对数值:
哪一对是下列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指示、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教科书第89页1、第90页第1题。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两个题,不仅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巩固。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状态。
五、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依次经过比较、归纳等活动,最终探索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下面是关于本节课的几点说明:
1、本节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为跳跃较大的知识点作充分的铺垫,密切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想为导向、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中介、训练为主干,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操作为动力的教学理念。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进行实验操作,使课堂教学灵活直观,新鲜有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思想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可靠性。
3、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怀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评价、问题讨论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通过几组习题,将学生水平层次记录在案,为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从而综合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在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
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
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mnp
五、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计算:(1)-a2·a6(2)(-x)·(-x)3(3)ym·ym+1(4)??7?8?73
(5)??6??63(6)??5??53???5?。(7)?a?b???a?b?7542
2(8)?b?a???a?b?(9)x5·x6·x3(10)-b3·b3
(11)-a·(-a)3(12)(-a)2·(-a)3·(-a)
六、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七、布置作业
1.请你根据本节课学习,把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方面写成体会,用于小组交流。
2.完成课本习题1.4中所有习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
负数的大小。(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运用“”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达到发展学
生抽象思维的目的(2)、通过探索求一个数绝对值的方法和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学会通过
观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3)、通过对“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用语言
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用绝对值或数轴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尝试评价两种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数轴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形成“脑中有图,心中有数”的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问题的思考及回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发展学生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合作交流、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三、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组长学案学习情况,组长检查组员学案学习情况。(约5分钟)2.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交流。(约5分钟)3、小组分任务展示。(约25分钟)4、达标检测。(约5分钟)5、总结(约5分钟)
四、小组对学案进行分任务展示
(一)、温故知新: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数轴和数轴的三要素,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叫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什么?
(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五组完成)
大象距原点多远?两只小狗分别距原点多远?
归纳: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一个数a的绝对值记作:.
4的绝对值记作,它表示在上与的距离,所以4=。
2、做一做:
(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四组完成)-1.5,0,-7,2(2)、求下列各组数的绝对值:(一组完成)
(1)4,-4;(2)0.8,-0.8;
从上面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议一议:(八组完成)
(1)+2=,
1=,+8.2=;5(2)-3=,-0.2=,-8=.(3)0=;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正数的绝对值是它,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0的绝对值是。
4、试一试:(二组完成)
若字母a表示一个有理数,你知道a的绝对值等于什么吗?
(通过上题例子,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的关系。)
5:做一做:(三组完成)
1、(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1
(2)求出(1)中各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你发现了什么?
2、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1)-1和–5;(五组完成)(2)?
(3)-8和-3(七组完成)
5和-2.7(六组完成)6五、达标检测:
1:填空:
绝对值是10的数有()
+15=()–4=()
0=()4=()2:判断(1)、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2)、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3)、一个数的绝对值不可能是负数。()
(4)、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的绝对值一定相等。()(5)、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在数轴上离原点越近。()
六、总结:
1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2.绝对值的性质: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因为正数可用a>0表示,负数可用a<0表示,所以上述三条可表述成:(1)如果a>0,那么a=a(2)如果a<0,那么a=-a(3)如果a=0,那么a=0
3、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七、布置作业
P50页,知识技能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