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是学生认识到中国是远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

【教学难点】

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那么,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人类的奥秘。

二、新课学习

(一)元谋人

教师:俗话说的好,树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那么,同样道理,我们人类的老祖先是怎样出现在地球上的呢?关于人类的出现你知道有哪些说法吗?

学生:中国有女娲抟土造人说。

学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说。

多媒体展示

教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神话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是神创造的。我们人类果真是“神”创造的的吗?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祖国境内远古人类遗址图)

教师:元谋人产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

学生: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教师:考古学家在哪里发现的元谋人足迹。

学生:云南元谋县

教师:那元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怎么样?

学生: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师:元谋人的社会地位如何?

学生: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教师: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物,距今约有170万年,我们称他们为元谋人(多媒体展示)

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点。

教师:北京人在什么时期出现的?

学生: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教师:北京人在哪里发现的呢?

学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教师:北京人的发现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它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学生: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

学生:1936年,在同一地点发掘出土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此后,这一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教师:北京人发现有什么作用?

学生: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作出了重要的证据。

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学生: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学生:化石的发现对我们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环境提供了重要证据。

教师:北京人的发现具有怎样的社会地位?

学生: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三)北京人的特征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头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嘴巴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颌。

学生:手脚分工明显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通过比较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怎样?

学生:生活状况: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为食,会使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驱寒。

学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师: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多媒体展示)

教师: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韩非子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猛兽出没、险恶异常。

学生:打制石器、简易木棒。

学生:团结就是力量。他们想到的办法是群居。

学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么来的?

学生:煤的自燃

学生:雷电生火

学生:偶然碰撞生火

学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体展示有关火的图片)

教师:即使没有凶猛野兽,一个人也难生活,寻找食物成了难题。只有群居,男女分工狩猎和采集才能维持生存。所以北京人采取了群居生活,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会。

教师:请问:他们用火做什么呢?

学生:烧烤食物

学生:驱赶野兽

学生:照明御寒

教师:思考我长得很像猿,却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吗?

学生:你长得的确很像猿,但你手脚分工明显,还会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师: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北京人过群居生活,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决定的。

教师: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学生: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世界迄今所知发现的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学生: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除了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外,后来我们通过考古我们又发现了蓝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远古人遗址,因此我国成了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说明我们脚下这块土地是一方沃土,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

四、课堂练习

1.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C)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考古发掘

D.学者推断

2.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

A.劳动

B.火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制造和使用工具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2

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1课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4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5、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又哪些进步?

北京人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进入氏族时期。

第2课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3、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大汶口的黑陶、白陶。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3课

1、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涿鹿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3、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 篇3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运河的开凿

2、科举制的创立

二、难点:

1、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

2、进士科的创设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3、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和科举制的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多角

度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释。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教学时间:

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册知识,导入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长安,要求学生归纳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统一南北讲清时间及所灭的政权。其意义结合“隋朝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讲解。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大运河的作用

三、科举制的创立:

1、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导学小结)

就隋的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有关知识提问,指出隋开凿的大运河和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巨大。请一至二位学生简要归纳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课后作业:

1、( )年,( )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灭掉南方的( ),南北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开凿大运河。

4、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通( ),南达( ),全长( )多千米。

5、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或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隋朝统一后( )。

7、开科举制先河的是( )。( )又创设( ),科举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改革( )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 )。

9、科举制打破了( )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 )的机会;同时,为统治者( )拓宽了道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10、隋末农民起义军中( )、( )领导的( )势力最大。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两宋时期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娱乐和传统节日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

2、思想教育目标:两宋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发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情感。通过对衣食住行和城市娱乐,传统节日等方面发展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到,这个时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会的安定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两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的综合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衣食住行,包括娱乐和节日的发展内容和特点。

难点:为什么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会有这样的繁荣特点。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堂课的知识。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以及为什么南方经济能有很大的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在南方经济发展繁荣的情况下,两宋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等很多方面有着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风貌,我们来学习第11课。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北宋初年穿衣节俭,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规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后来奢侈风气盛行。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传播。还有在两宋时期,从穿戴的服饰上,可以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

2、食两宋时期的饮食也很丰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还有这个时期南方个北方的居民在饮食上有着不同的特色。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面食。而南方人吃鱼肉多,主食是稻米。(讲讲产生差异的原因。简介一下这个时期一些在饮食上有贡献的人物。)

3、住两宋时期,农村百姓的住房简陋,以茅屋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为四合院。

4、行宋朝缺马,人们多用牛车和驴车。达官贵人出门多乘轿子,士大夫骑驴和骡。那时的交通也很发达,邸店很多,旅店业兴旺。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热闹的瓦子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商业场所叫“瓦子”。瓦子里面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2、欢乐的节日

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最受到重视的是春节,宋代称为元旦。(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七年级历史教案2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 “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融入愉快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习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习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习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习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习。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习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 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 学生使用白板 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 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政权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政权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 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x。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 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习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习相渗透。

学生活动3: 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 学生使用白板 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习,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习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