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是细致的小编阿青为家人们整理的7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变量、常量.

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重点

1.认识变量、常量.

2.用式子表示变量间关系.

教学难点

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情景问题: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t/时 1 2 3 4 5

s/千米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变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Ⅱ.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从题意中可以知道汽车是匀速行驶,那么它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2×60千米,即120千米,3小时行驶3×60千米,即180千米,4小时行驶4×60千米,即240千米,5小时行驶5×60千米,即300千米……因此行驶里程s千米与时间t小时之间有关系:s=60t.其中里程s与时间t是变化的量,速度60千米/小时是不变的量.

这种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里程随行驶时间的变化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好多类似的问题,都是反映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其中有些量的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上例中的时间t、里程s,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如上例中的速度60千米/小时.

[活动一]

1.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有重物质量m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

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正确的思维方法探索出变化规律.

结论:

1.早场电影票房收入:150×10=1500(元)

日场电影票房收入:205×10=20xx(元)

晚场电影票房收入:310×10=3100(元)

关系式:y=10x

2.挂1kg重物时弹簧长度: 1×0.5+10=10.5(cm)

挂2kg重物时弹簧长度:2×0.5+10=11(cm)

挂3kg重物时弹簧长度:3×0.5+10=11.5(cm)

关系式:L=0.5m+10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寻求事物变化过程的规律,首先需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那么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constant).如上述两个过程中,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重物质量m,弹簧长度L都是变量.而票价10元,弹簧原长10cm……都是常量.

[活动二]

1.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有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2.用10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长度.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矩形的长度为xcm,面积为Scm2.怎样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S?

结论:

1.要求已知面积的圆的半径,可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经过变形求出S= r2r=

面积为10cm2的圆半径r= ≈1.78(cm)

面积为20cm2的圆半径r= ≈2.52(cm)

关系式:r=

2.因矩形两组对边相等,所以它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应是周长10cm的一半,即5cm.

若长为1cm,则宽为5-1=4(cm)

据矩形面积公式:S=1×4=4(cm2)

若长为2cm,则宽为5-2=3(cm)

面积S=2×(5-2)=6(cm2)

… …

若长为xcm,则宽为5-x(cm)

面积S=x?(5-x)=5x-x2(cm2)

从以上两个题中可以看出,在探索变量间变化规律时,可利用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知识公式进行分析寻找,以便尽快找出之间关系,确定关系式.

Ⅲ.随堂练习

1.购买一些铅笔,单价0.2元/支,总价y元随铅笔支数x变化,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并写出关系式.

2.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5cm,高h可以任意伸缩.写出面积S随h变化关系式,并指出其中常量与变量.

解:1.买1支铅笔价值1×0.2=0.2(元)

买2支铅笔价值2×0.2=0.4(元)

……

买x支铅笔价值x×0.2=0.2x(元)

所以y=0.2x

其中单价0.2元/支是常量,总价y元与支数x是变量.

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

当高h为1cm时,面积S= ×5×1=2.5cm2

当高h为2cm时,面积S= ×5×2=5cm2

… …

当高为hcm,面积S= ×5×h=2.5hcm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2、 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并会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一些图形中求角的问题。

4、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

5、 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互动式,谈话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1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确了,而且利用上述关系解决了一些几何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呢?

问题2 你能用几何推理来论证得到的关系吗?

对于问题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小学学过的),问题2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个证明需添加辅助线,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辅助线 ”。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板书课题)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从旧知识切入,特别是从知识体系考虑引入,“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关系怎样呢?”使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合理。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1)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一个平面图形。这里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显示具体情景。然后,围绕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问题1 观察: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 什么角?

问题2 此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转化为一个平角)

问题3 由图中AB与CD的关系,启发我们画一条什么样的线,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

其中问题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问题3学生经过思考会画出此线的。这里教师要重点讲解“辅助线”的有关知识。比如: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要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2)通过类比“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呢?

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图表。

(3)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 ,那么对三角形的其它角还有哪些特殊的关系呢?

问题1 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与其它两个锐角有何关系?

问题2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何关系?

问题3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其中的一个不相邻内角有何关系?

其中问题1学生很容易得出,提出问题2之后,先给出三角形外角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书写证明过程。

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三点:第一,理解定理之后的延伸――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模仿定理的证明书写格式,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三角形三个内角关系的定理及推论

通过上面四个例题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与提高,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练习、讲评等教学环节中,形成师生之间的、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是很重要的。

4、变式训练,巩固提高

根据例4 的度数的求法,思考如下问题:

(3)如图5,过D点画AB的平行线MN,与AC、BC交于点M、N,则 的度数多少?

(4)当MN绕着点D旋转过程中, 会有怎样的变化?

提示:变化1 当直线MN与AC、BC的交点仍在线段AC、BC上时, =

变化2 当直线MN与AC的交点在线段AC上,与BC的交点在BC的延长线上时,

变化3 当直线MN与AC的交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与BC的交点在线段BC上时, =

变化4当直线MN与AC、BC的交点在C点时, =

经过这样的变式、发展、学习,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也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的运动变化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

5、小结

通过设置问题:“本节在知识方面以及在思想方法方面你有怎样的收获?”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结。强调学生注意:辅助线的作用及运用定理及推论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条件与结论的关系。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43#3

b、上交作业P42#16、17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交待清楚中位数和众数意义和作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重复出现次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求中位数的步骤: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求众数的方法: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在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实际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课堂上教师应多举实例,使同学在分析不同实例中有所体会。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2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

(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例习题的分析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六、随堂练习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1匹1.2匹1.5匹2匹

3月12台20台8台4台

4月16台30台14台8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 (1)210件、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 (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2匹空调。

七、课后练习

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

A.97、96 B.96、96.4 C.96、97 D.98、97

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5、随机抽取我市一年(按365天计)中的30天平均气温状况如下表:

温度(℃) -8 -1 7 15 21 24 30

天数3 5 5 7 6 2 2

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问题:

(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

(2)。若当气温在18℃~25℃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多少天?

答案:1. 9;2. 22; 3.B;4.C; 5.(1)15. (2)约97天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又由于重叠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领会重叠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等帮助思考。

【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应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感知集合图形的`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难点: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看电影: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2.小明排队: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小明排第3,从后数起小明排第4,你猜这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人?

师:在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多,我们经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一下这有趣的重复现象。(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初步感知重复现象。

(1)调查本班学生参加数学小组、作文小组的情况。

(2)游戏:参加数学小组、作文小组的学生分别站在两个呼啦圈里。

问题:当有同学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作文小组时怎么站?

引出问题,学生想办法解决。

(3)说说呼啦圈里各部分学生所表示的意思。

2.自主绘图,加深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逐步整理出简洁明了的直观图(韦恩图)。

师:你们知道吗?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科学家创造的。你们刚才也像科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4.读图训练。教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图中的各种信息。

5.观察图表,算法探究。

师:你们能很快地算出参加数学、作文课外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列式。

6.比较图与表格,突出韦恩图的优点,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

【巩固应用】

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三第1、2、3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5

《因式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高次指数的转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案例:

我们数学组的观课议课主题:

1、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

2、如何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1、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__,如何用语言描述?把上述公式反过来就得到_____,如何用语言描述?

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若能,请写出分解过程,若不能,说出为什么?

①-x2+y2②-x2-y2③4-9x2

④(x+y)2-(x-y)2⑤a4-b4

3、试总结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是什么?

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吗?

5、试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

师巡回指导,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

生交流热情很高,但把全部问题分析完已用了30分钟。

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1:-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y+x)(y-x)

生2:-x2+y2=-(x2-y2)=-(x+y)(x-y)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方法提出负号后,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

生3:4-9x2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2+9x)(2-9x)

生4:不对,应分解为(2+3x)(2-3x),要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

生5:a4-b4可分解为(a2+b2)(a2-b2)

生6:不对,a2-b2还能继续分解为a+b)(a-b)

师:大家争论的很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两个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反思:这节课我备课比较认真,自学提示的设计也动了一番脑筋,为让学生顺利得出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我设计了问题2,为让学生能更容易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我又设计了问题4,自认为,本节课一定会上的非常成功,学生的交流、合作,自学展示一定会很精彩,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练习很少,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我在备课时,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2中的③、④、⑤多数学生刚预习后不能熟练解答,导致在小组交流时,多数学生都在交流这几题该怎样分解,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难点、重点不突出,若能把问题2改为:

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可能效果会更好。

(2)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习题要循序渐进,切莫过于心急,过分追求课堂容量、习题类型全等等,例如在问题2的设计时可写一些简单的,像④、⑤可到练习时再出现,发现问题后再强调、归纳,效果也可能会更好。

我及时调整了自学提示的内容,在另一个班也上了这节课。果然,学生的讨论有了重点,很快(大约10分钟)便合作得出了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练习量大,准确率高,但随之我又发现我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点不能应对自如。例如:师:下面我们把课后练习做一下,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拿着本到我面前批改。师:都完了?生:全完了。我很兴奋。来:“我们再做几题试试。”生又开始紧张地练习……下课后,无意间发现竟还有好几个同学课后题没做。原因是预习时不会,上课又没时间,还有几位同学练习题竟然有误,也没改正,原因是上课慌着展示自己,没顾上改……。看来,以后上课不能单听学生的齐答,要发挥组长的职责,注重过关落实。给学生一点机动时间,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释疑,练习不在于多,要注意融会贯通,会举一反三。

确实,“学海无涯,教海无边”。我们备课再认真,预设再周全,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仍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没有,只有更好!”我会一直探索、努力,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更新教育观念,直到永远……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

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

在介绍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与“学生xx”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二、学生活动

1.介绍自己;

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

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数学建构

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不同的、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3.集合的表示方法:

另集合一般可用大写的拉丁字母简记为“集合A、集合B”。

4.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5.有限集,无限集与空集。

6.有关集合知识的历史简介。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表示出下列集合:

(1)中国的直辖市;

(2)中国国旗上的颜色。

小结:集合的确定性和无序性

例2 准确表示出下列集合:

(1)方程x2―2x-3=0的解集;

(2)不等式2-x<0的解集;

(3)不等式组 的解集;

(4)不等式组2x-1≤-33x+1≥0的解集。

小结:

(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例3 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列举法表示:

(1){(x,)| x+ = 3,x N, N }

(2){(x,)| = x2-1,|x |≤2,x Z }

(3){| x+ = 3,x N, N }

(4){ x R | x3-2x2+x=0}

小结:常用数集的记法与作用。

例4 完成下列各题:

(1)若集合A={ x|ax+1=0}=,求实数a的值;

(2)若-3{ a-3,2a-1,a2-4},求实数a。

小结: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2.练习: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 x|x+1=0};

②{ x|x为15的正约数};

③{ x|x 为不大于10的正偶数};

④{(x,)|x+=2且x-2=4};

⑤{(x,)|x∈{1,2},∈{1,3}};

⑥{(x,)|3x+2=16,x∈N,∈N}。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奇数的集合;

②正偶数的集合;

③{1,4,7,10,13}

五、回顾小结

(1)集合的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集合的表示——列举法、描述法以及Venn图;

(3)集合的元素与元素的个数;

(4)常用数集的记法。

六、作业

课本第7页练习3,4两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教案 篇7

1、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作出判断。

2、通过小组活动并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作出判断叙述出来,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

3、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正确判断。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为了庆祝六一,老师决定在咱班举

办六一儿童晚会,你想表演什么节目呢?

生:唱歌、跳舞……

师:如果老师给你规定三个节目:唱歌、跳舞、朗诵,那你想表演什么节目

呢?

生:唱歌、跳舞、朗诵……

师:如果用抽签的方式来确定自己要表演的节目,你还能确定自己要表演的

节目吗?

生:不能。

(二)探求新知,合作学习

师:盒子里有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让我们来抽一抽吧!

课件出示:

师:首先,猜一猜你会抽到什么?

生1:可能抽到唱歌

生2:可能抽到跳舞 (多找生说一说)

生3:可能抽到朗诵

师:这时我们都是可能抽到什么时候 (板书:可能)

师:好!现在我们就开始进行抽签。

师拿着箱子,指名生去抽签,并读出自己签上写的节目。

生:抽到唱歌

师:唱歌让生(_)抽走了,你还可能抽到唱歌吗?

课件出示:

生:不可能 (板书:不可能)

师:接下来你再抽,会抽到什么呢?

生1:可能抽到跳舞

生2:可能抽到朗诵 (多找生说一说)

师指名让生前去抽签,并读出自己签上写的节目

生:抽到朗诵

师:唱歌和朗诵都被抽走了,只剩下跳舞了

课件出示:

接下来你会抽到什么呢?不可能抽到什么?

生:抽到跳舞,不可能抽到唱歌和朗诵

师:是可能抽到跳舞,还是一定抽到跳舞

生:一定 (板书:一定)

师:我们在什么地方用到过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个词语?

生:在生活中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认识了解一下可能性 (板书:可能性)

(三)自主探究,巩固新知

1摸球抽奖

师:大家都抽过奖吗?

生:抽过

师: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生:抽奖箱

师:这里面有三个球,三个球的颜色分别是红、黄、蓝,咱们就真的来一次摸球抽奖。那么请同学们来摸球,摸到哪种颜色的球,就把球和相应的奖品送给你。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知识用数学语言说说你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生1:可能会摸到红色

生2:可能会摸到黄色

生3:可能会摸到蓝色

生4:三个球都有可能摸到

师指名生来摸

生摸出来,集体说黄色

师把黄球和黄色的奖品送给生

师:谁来摸

生:举手

师:指名生并问,你会摸到什么球?

生:可能摸到红色和蓝色的球

师:你会摸到黄色的球吗?

生:不可能

生摸出

师: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什么颜色的球

生齐答蓝色

师:把蓝球和奖品一起送给生

生:谢谢老师

师:不客气,真有礼貌

师:指名生,这次让你摸,你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生:我一定会摸到红球

师:你还能摸到黄球和蓝球吗?

生:不可能

师:该生的奖品下课再给你

2、师:我这里还有几个箱子,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怎样?

生:一定是蓝色!

师:请判断

生:正确

师:请坐

师: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怎样

生:一定是黄色

师:请判断

生:正确

师:请坐

出示课件,指名生回答

生: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出示课件,指名生回答

生:可能摸到蓝色、红色、黄色

师:说的真好!

今天我们把四个箱子都放在这里,摸哪一个更好呢?

一定要摸出黄色球!

生:2号箱

师:一定要摸蓝色球!

生:1号箱

师:可能摸到红色球!

生:3号和4号箱

师:为什么?

生:因为3号和4号箱里都有红色的球!

师:不可能摸到红色球!

生:1号和2号箱

师:为什么?

生:因1号和2号箱子里没有红色的球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

3、(1)猜一猜,硬币在谁的手中

指名两生

师:在两名同学手中放有一枚硬币,猜一猜放谁手中了?

师:谁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述一下答案?

生:可能在_手中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现在我们就揭晓答案,让_展开手(空的没有),谁能表述一下答案?

生1:一定在_手中

生2:不可能在_手中

师:回答的真棒!请坐

(2)装球游戏

师:设计要求(每个游戏只能向袋子里放入6个球)

1、2组 设计出“一定”摸出蓝色球的游戏

3、4组 设计出“不可能”摸出红色球的游戏

5、6组 设计出“可能”摸出黄色球的游戏

生:动手操作

出示课件

生:回答

4、小组讨论交流

师:想一想生活中 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可能?

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不可能?

又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一定?

生讨论交流

指名生回答

师:以上几位同学对所学内容理解的非常透彻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闯关活动

第一关 说一说指针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

答:可能停在蓝色、粉色、绿色、黄色上

一个正方体,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6。掷一次,可能掷出哪些数字?

答:可能掷出1、2、3、4、5、6

第二关

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是什么?连一连

第三关 判断下列事件(一定的打√,不可能的打×,可能的打○)

2、听故事,体验生活中的可能性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古老王国的监狱里关着一位犯人,这个犯人即将被行刑。这个国家有一条非常有趣的法律规定:在每个犯人被执行死刑之前给他一次机会,用抽签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在装签的盒子里有两张纸条,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

师:讲故事并随时问生

生:听故事并回答问题

3、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的数学

(1)地球每天 一定 都在转动

(2)太阳 不可能 从西边升起

(3)花可能 落在每个人手中

(4)谁在撒谎?母鸡一定能下蛋,公鸡不可能下蛋

(5)我上这辆公交车,会不会有座位呢? 可能

(五)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可能性

可能 不可能 一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