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优秀1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编辑为大家收集的陋室铭教案(优秀13篇),欢迎阅读。

《陋室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学生仿作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教案 篇2

《陋室铭》教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刘宾客集》

2.本文选自《全唐文》,我们学过他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陋室”室名,意思为简陋。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特征:一般都用韵。

二、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之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老形。

6.以古代名人自比的语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河陋之有”?

8.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惟吾德馨。

9.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的句子: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10.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文章主题

文章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行文思路

1.一层: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不陋在于室主人品德高尚。

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了作者高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三层: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2.本文是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3.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五、内容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对偶、比喻、起兴、类比。(2)以虚衬实,以比喻起兴,用类比的方法以次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仙”和“龙”比喻什么?最能概括文意的语句是什么?

品德高尚的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的?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写居室环境:清交往人物:儒日常生活:闲、雅的特点。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

(1)对偶、拟人(2)“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5.文中有两处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是哪两处?

(1)实:谈笑有鸿儒虚:往来无白丁

(2)实:可以调琴素,阅金经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可以调琴素”照应了哪句?“阅金经”照应了哪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哪几句?有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沉,表明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8.以孔子的话作结尾用意何在?

以反问作结尾,引人深思,呼应上文的“惟吾德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总结全文,隐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

9.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诸葛亮深居茅庐,但才高德昭,杨雄才学超世,其居何陋之有。作者用这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是类比的方法。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用反问的形式呼应了前面的“斯是陋室”,准确地点明了全文主旨。

10.作者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赏?安贫乐道赞赏

11.文中的散句是哪一个?孔子云:“何陋之有”?

12.列举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陋室不陋的例子。杜甫草堂钱钟书的书斋

13.本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净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这样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质有极大影响。

14.本文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正直、善良、上进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我们的成长有益。

15.请谈谈你对本文开篇的看法?

本文开篇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并立意于惟吾德馨,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和“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示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发生。

16.请就本文对陋室的描写从内容或写法上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以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描写处处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尾“何陋之有”张目。

六、对联

1.琴棋书画般般皆雅致,春夏秋冬季季有闲情

2.志雅趣雅陋室雅,才高艺高品德高

《陋室铭》一文练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_____调素琴______鸿儒_______案牍_____西蜀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字。并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_______名:______灵: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________斯________惟_________馨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接下来我特意挑了一个朗读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站起来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学生仔细听,挑出他读错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课文的正音正字。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将近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可能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在“陋”和“不陋”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学生能找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认为和作者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见刘禹锡的平时生活很充实;而且课文中还举到了诸葛亮和杨雄的例子,刘禹锡将自己的房屋和他们的放在一起,孔子也说了他们的房屋不陋,所以学生认为“陋室”是“不陋”的。在这里我又提醒学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也是音乐,“素琴”也是音乐,有何区别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大了一点,所以我还是主动给了学生答案,“素琴”是不加装饰的琴,弹奏出来的是清新高雅的音乐;而“丝竹”是指乐队演奏的音乐,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这里也能看出刘禹锡不喜欢荣华富贵,而是喜欢过自己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在分析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时,有学生认为台阶上长满了青苔,房屋的外面也长了很多青草,所以可以看出陋室是“陋”的。我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认为这一句应该是表现出陋室的自然环境很清幽,是表现“不陋”的,但是听到学生这样理解,我觉得似乎也可以,于是就顺着他的理解讲了下去。现在看来,这一处课堂上的处理还是有问题的,这两句应该是表现出环境的清幽,正是因为刘禹锡追求的是简单、朴素、朴实无华的生活,所以这样的环境,他是喜欢的,在他眼里是不陋的。当时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没有做到正是因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通透。

对于文章的前四句,我也是用了一个问题来处理的,“前四句和陋室无关,似乎多余,你怎么看?”学生都说不多余,但似乎可以意会不多余的原因而无法言传。于是我提醒他们关注“山”、“水”、“仙”、“龙”和“陋室”的共通之处,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他们说出“仙”、“龙”对“山”、“水”来说才是重要的,正如在“陋室”中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人”,我又追问:“是人的什么呢?”“品德高尚。”说出这一点,我知道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了,可以做总结了,“外表看起来非常简陋的房屋,因为有了优雅的环境,儒雅的友人和高雅的生活,在刘禹锡看来不陋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这个人的品质非常高尚,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一个词‘德馨’,德馨也就成了支撑这个房屋的一个横梁。”我的板书也设计成了一个房屋的形状,屋顶部分写上陋的表现,房屋的根基是不陋的表现,而横梁就是“德馨”二字。这个板书设计比较形象,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对课文进行了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提问学生刘禹锡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他们基本可以说出安贫乐道的意思,只是无法准确表达。于是,我给了他们“安贫乐道”这个词,并作了解释。有一个学生提到了“宽容”,我也不假思索地认同了他的观点,现在想来这和我在文本解读时所理解的“豁达”还是有区别的,课堂上没有及时发现还是说明我在解读时没有通透地理解文本。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敲打;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这也是自身功力不够的表现,亟待学习和提高。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关注,其实最终都要归结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解读,只有将这两者都解读通透了,并有机结合,才能上出精彩的课,才能上出真正适应学生的课。

陋室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贯穿“以读会意”的方法。在读的方法上要灵活,可由教师范读、学生推荐朗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由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然后背诵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及文体。(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要求:记住作者及文体。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明确:(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2.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

明确:(德馨。)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抒发了作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研读赏析并阅读全文。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释下列词语。

名灵劳形

②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贤自比的句子是什么?

④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著名。灵异。使身体劳累。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点题德馨

室写景状物

室内人高雅情调

言志君子

山、水——————陋室—————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名、灵——————德馨—————环境交往情趣————陋室不陋

《陋室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篇短文。

2、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1.认识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本文反向立意的写法,从“陋”的反面“不陋”立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难点

1、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生活情趣。

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背景导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朗读中感受欣赏本文的音乐美、节奏美。

在合作中探究“陋室不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背景导入,引发兴趣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他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此举气坏了知县,于是知县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环境还不错,刘禹锡没有计较,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看来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千古名作。

二、 了解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有中唐“诗豪”之称。文学上,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 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做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三、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四、 朗读美文,翻译理解

朗读美文

步骤一:学生自读,标注难读的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

步骤二:欣赏名家朗诵,感受本文的音韵美、节奏美。

步骤三:师生齐读,找出韵脚。

翻译理解

步骤一:对照课下注解,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步骤二:两人一组,互译全文。

步骤三: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何陋之有?

五、 合作探究,品味美文

问题引导

1、 本文题为“陋室铭”,但在结尾作者却说“何陋之有”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语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这是本文的主旨句,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

2、 请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句是怎样引出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类比的方法,将山水与陋室相提并论,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3、 既然“惟吾德馨”因而陋室不陋,那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作者美德,衬托陋室不陋的?(小组内合作探究)

----自然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自然环境清幽雅致,令人赏心悦目,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带来的便是“华屋玉食,锦衣美酒”无法比拟的享受了,即使身居斗室又有何陋可言呢?

----交往人物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有鸿儒来往,常有高朋谈笑,回避了世俗的人际交往,可以和志同道合者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没有世俗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即使身处陋室也绝无简陋可言。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在室中抚琴弄弦,展卷读经怡然自乐。没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没有案卷公文劳损身体,完全是从容自由的,足见其主人的高雅脱俗,陋室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用了什么修辞?哪两个字用的好?

----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上,入”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什么。

5、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不失情感的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即安于贫困,以守道为乐。

6、提到诸葛庐,子云亭作用何在?

----以贤者自况,表达出以他们为榜样的志向与抱负。

7、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有没有直接表现出来?

----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陋室的景、人、事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六、 课堂小结

《陋室铭》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在困境中不唉声叹气,不怨天尤人,而是怡然自得的刘禹锡,感悟出刘禹锡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人生的打击未损他的锋芒,不折他的腰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励志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彰显出少有的乐观豁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人世的无常。悟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使他变得更加乐观,更加潇洒。

想必同学们也有自警自策的文字常置于桌旁,时刻自勉,请问你们的座右铭是什么?请大声宣读,让大家共勉!

七、 作业设计

1思考:作者怀瑾握瑜,身处陋室而不认为陋,联系自身该怎样看待自身客观条件中的不足?

2背诵默写全文。

八、 板书设计

陋室铭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四)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陋室铭教案学情分析 篇6

作者: 加入日期:09-09-20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4。女同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的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

所以:以后说设计问题要精,组织课堂的能力要加强。图片要清晰。声音也需要美化,语文教师尤其美丽的语言是一种享受。

《陋室铭》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仿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我们一起来背诵这位老先生的。诗。

1、背诵已学诗歌《秋词》。(多媒体显示)

2、请学生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3、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

4、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5、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请一同学介绍背景。

(可见,此文并非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而是愤世嫉俗之作。)

二、初读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

2、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三、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四、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

1、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先小声自读,再请同学朗读。

3、注意句式特点(整齐、上口,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同。对偶)

4、找出韵脚。(多媒体展示)

5、齐读课文,说说对“陋室”总的印象。(陋室不陋)

6、陋室为何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最关键的是哪两个字?(德馨)

五、品读课文。

1、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苔------劳形)

(分析:德在何处:中国文人中“君子”所秉持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馨在哪里: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运用比兴手法。)

2、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不多。“苔-----青”)

3、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鸿儒)

4、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人,以显示自己的“德馨”)

5、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讲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景、友、趣)

讲述: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多媒体展示)

六、悟读课文。

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2、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

4、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多媒体展示)

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照应“惟吾德馨”)

6、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

(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7、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山--仙名

何陋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无

谈可竹

笑以之

有调乱

鸿素耳

儒琴无水--龙灵

往,案

来阅牍

无金之

白经劳

丁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托物

言志

七、诵读全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八、拓展延伸:读先生美文,写我辈心声。

1、仿写:《铭》

2、课堂交流。

《陋室铭》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

二、研讨 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 小结

四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陋室铭》教案 篇9

教室地点:湖北黄石八中初一(8)班

教师姓名:miao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师:对,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

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

(学生们在书上做记号)

师:现在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记号)

师:好,我请同学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的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

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一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

师:对,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读,好吗?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但是在你的普通话当中要注意“z、c、s”与“zh、ch、sh”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我觉得没有什么扰乱的,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身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中,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那种文人来说是很嘈杂的。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好,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帮他解答?

生:其实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师: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弄懂了吗?(生点头)还有疑问吗?(学生摇头)

师:好,那我们一起看看屏幕,注意这些词的用法。(屏幕显示)

展示: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现在我们全班再来齐读一遍,在齐读之前,同学们想象一下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生:摇头晃脑的,声音拖的很长。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

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同学们一起通过屏幕看

画面,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中标注的停顿。(屏幕显示:文章内容及相关画面和文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

上有什么规律吗?

生:有些字很押韵。

师: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

生:二、四、六句等

师: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看看第一个问题,《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屏幕显示题目)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能不看书上的注解,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师:这八个字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

生:德馨。

师: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屏幕显示题目)

生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生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生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生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生6:“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来一起看看屏幕!

屏幕显示:

山、水---陋室

点明题旨                           陋室不陋

仙、龙---德馨

陋                 清幽的环境

室     具体描述    博学的友人             身在陋室,乐在其中

铭                 高雅的生活

诸葛庐            何

总结全文              陋室--- 陋   自比言志

子云亭            之

师:学到这里,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屏幕的内容背诵《陋室铭》?

生:背(完后学生鼓掌)

师:很不错。不过记住在背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到句子的停顿。

师:之前我请同学们自主查阅刘禹锡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资料,那么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屏幕显示题目)

生:我觉得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长期遭受贬谪的生活,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正如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的这首《陋室铭》。

师:很好,这位同学将自己的见解与时代背景结合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看法吗?

生:我觉得刘禹锡虽然有才华,但是既然朝廷不重视他,还不如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山上过着田园生活,不过他还是抵挡不了官衔的诱惑,最后朝廷封了个朗州司马给他做,他也没说辞官归隐。难道他写首《陋室铭》就能表明自己清正廉洁了,要知道说是说,做是做,关键还是要看他怎么做。

生: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每一个正直无私的官员因为受了挫折就不去做官,那么朝廷不都成了腐败子弟的天下了。刘禹锡虽然遭受了这样长期的贬谪生活,但是到最后他仍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拿起笔杆子愤然写下这首《陋室铭》就是对他们最有力的无声对抗。

(全班鼓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最终对刘禹锡的评价是肯定的,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还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不过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师:好,最后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屏幕显示:托物言志的定义)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师:很正确,那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师:这篇文章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关上书,让我们现在再一起背诵这首《陋室铭》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生:齐背。

《陋室铭》 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贯穿“以读会意”的方法。在读的方法上要灵活,可由教师范读、学生推荐朗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由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然后背诵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及文体。(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要求:记住作者及文体。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明确:(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2.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

明确:(德馨。)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抒发了作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研读赏析并阅读全文。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释下列词语。

名灵劳形

②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贤自比的句子是什么?

④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著名。灵异。使身体劳累。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陋室铭》教案 篇11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陋室铭》 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曾经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房三厢的屋子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三室三厅;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文人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知县强迫这位文人在半年的时间内搬了三次家,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如果同学们是这位文人,你们会怎么办呢?

我们的文人用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选择写了一篇文章,立于房门前。那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前的文章《陋室铭》,一起了解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请大家翻到书本第173页。

(板书:陋室铭 )

(二)教师活动:作者及文体介绍

同学们知道这位文人是谁了吗?

是的,就是刘禹锡。

(板书:刘禹锡)

那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他所了解的刘禹锡呢?

明确: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在书上注释一中有解释,同学们注意勾画。

(三)教师活动:范读

现在呢,老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①听清字音。不熟悉的字音要标注。②听清断句,停顿的地方也要进行标注。

好了,现在该同学们来展示了。(起读)

同学们读的很好,请注意以下几个字。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或:连这几个比较难的字也读得很准确,我们再来着重看看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

(四)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习,老师在这想先考考大家。谁能为老师解释一下“惟吾德馨的‘馨’, 谈笑有鸿儒的‘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

明确: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案牍:官府的公文。

同学们都解释的非常准确,看来有很认真的预习。这些字词,在我们第174页课文下方,都是有解释的。学习文言文,就要学会将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我们来回忆一下原来老师所说过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干什么呀?(生:字字译)然后呢?(生:补差漏)最后呢?(生:变双变序),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那现在老师就想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将课文翻译一遍。

明确: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这位同学把长翻译为长到,入翻译为映入,非常好)和我谈笑的有博学的人,和我往来的没有平民。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这里呢,老师要稍微说一下,“乱耳”和“劳形”这里我们翻译为使两耳扰乱,和使身体劳累,那这里我们就可以翻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使我的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地方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把“有”字翻译在最前面,翻译为:有何陋之。稍微给同学们说一下这里是宾语前置的句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后我们只要看到“何……有”我们就要知道这是宾语前置。

同学们都翻译的很好,在我们对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呢,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课文,这次要带上你们的理解。(起读)

(五)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这一次读课文后你们是不是觉得文章朗朗上口呢,这个就是老师刚刚所说铭文的特征了,是用韵的,现在你们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韵的。

明确: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同学们都找的非常准确。

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明确: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先写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比兴。

(板书:比兴 山和水)

我们了解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哪位同学用文中的话回答一下老师。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也就是说明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这里“馨”字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说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样的陋呢,我们就一起继续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青苔,可见房子是怎么样的。

明确:常年失修,极为简陋。

房子已经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都长满青草,这居住的环境也是荒凉冷落。这一句呢,我们可以看出是在描写陋室的环境。

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对偶。

(板书:对偶 描环境)

对偶是指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苔痕”相对? “草色”。“阶绿”相对?“ 帘青”。“上”相对?“入”。

陋室的环境是古朴,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 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话告诉老师一下呢?

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们可以知道来他这做客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学问平平的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这两句用了衬托,衬托我们屋主是怎样的人?

明确:德才兼备

是呀,衬托出屋主是一个德才兼备,具有高雅脱俗情怀的文人。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

(板书:衬托 夸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们再一起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们在陋室里很随性,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我们可以看出这句在话生活。这里呢,老师发现作者又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同学们告诉老师是什么手法啊?

明确:对比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呢?

明确: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对比 话生活)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作者所写的这一切呼应开头表明了我们的文章主旨,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啊?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已经很突出了,感觉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呢?

明确: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者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作者也要像诸葛亮和扬子云一样被后人所敬仰。似乎到这我们感觉文章要结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话。“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问了,为什么又要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呢?其实呢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刘禹锡只引用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写的那么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板书:类比 立志向)

到这我们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的陋室一点也不陋。

(板书:陋室不陋)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同学们真是让老师感受到诗人饱满的情感啊。现在我们回想老师在课前说的那个故事,我们的这位文人刘禹锡,经历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没有和我们一样气愤找知县理论,而是写了《陋室铭》立于自己房门前,这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明确: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他用他的陋室这一“物”来表达他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志向”。

(板书:物→志)

这个就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托物言志)

(六)教师活动:总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爱莲说》

(八)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 山和水

对偶 描环境 陋 物 托

衬托 夸朋友 室 物

对比 话生活 不 言

类比 立志向 陋 志 志

陋室铭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是一篇传世佳作。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辨音识字、理解字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3、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