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茎评课稿(实用三篇)

植物的茎评课稿(精选3篇)

植物的茎评课稿 篇1

听了孙老师的《植物的茎》一课,受益良多,现将我们组成员的体会汇报一下:

1、提出问题。

孙老师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叶的作用,根的作用,从而引入到本课的研究内容: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运送到叶子的?

2、合理猜测。

当孙老师提出“茎中有什么能够将水分运送到叶子呢?”学生起来交流时,我听到一个孩子说:我猜测里面应该有一根管子,因为我们自来水管就是运输水分的。这个孩子的猜测并不是漫无边际胡乱猜想,而是根据平时的经验合理的猜想,所以当我们的学生说出不着边际的猜想时,我们也应该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确:猜想其实是合理的推想。

3、适时追问。

孙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能够在恰当的时候追问学生,进而引导学生更深的思维发展。比如:横切时实验现象是会看到有一圈小红点,孙老师会立即追问:为什么会出现一圈小红点呢?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茎内有管子这个事实。

建议:

1、教师的语言更精简一些就更好了;

2、教师对于某些科学概念应弄准确了。

植物的茎评课稿 篇2

都说教师是园丁,那么教育就好像种植,当园丁面对不熟悉的植株时,总是要先了解这种植物的习性和特征,而不是随自己意愿去栽种。当王老师面对几乎不曾接触过的一年级的学生时,她没有急于灌输,而是耐心细致地去了解他们,基于对一年级学生的充分准确的认识,为他们“量身定制”了这样的“栽培计划”——《植物的茎》一课。

一、打顶——合理设定目标,让思维开枝散叶

通过课前调查和几次磨课的经历,王老师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对植物已经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一棵树有树干、树枝、叶子,部分学生知道还有根、果实等;通过引导,孩子们能很快识别并掌握物体的特点。对于他们而言,在科学课堂上能做的也是最有价值的科学思维便是:观察——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王老师将本节课的核心任务定为观察植物的茎,且只重点引导孩子学会“看”这种观察方法,从而来认识植物的茎。这对于他们来说,刚好就是那个踮起脚尖就能摘到的“苹果”,不高也不低。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一年级学生应该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他们能在观察中掌握物体的特征,却不容易抽象出规律。王老师并没有勉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课堂上提供的这几种植物的茎,就能总结归纳出所有茎的特点,而只是能描述出自己组观察的这种植物的茎的特点。王老师舍去了“茎的作用”、“茎的类型”等这些对于一年级学生显得高不可攀的知识内容,而将所有的环节和活动(学习观察方法、观察植物的茎、知识应用——画出几种常见植物的茎、拓展——寻找生活中其他植物的茎)都专注于“认识植物的茎的特点”这一核心目标。

本课的目标设定恰恰符合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一个点上的思维发展更深入饱满,也使得这节课显得特别地纯粹而专一。

二、修剪——适当进行引导,使表达花繁叶茂

既然这节课要以观察为主,而运用看这种观察方法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不仅要学会有意识地运用“看”这种感官,还要将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一年级学生乐于跟他人交流,可是对于他们来说,连什么是“观察”都还不知道,更何况让他们去描述。他们在语言表述时,往往不全面、顺序颠倒、用词不当等,而让他们进行文字记录,那更是错漏百出。针对学生在表达上的困难,本课中,王老师的引导就显得恰到好处。

首先,王老师利用一个普通的苹果来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巧妙地进行了引导,学生学会了如何将“看”到的通过语言描述出来。他们知道了能够通过颜色、形状、大小、上面有什么等方面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当有学生说到“它很好吃、很甜”的时候,王老师的一句追问“这是你“看”到的吗?”,既让学生集中在“看”上,又向学生渗透实证意识,区分开“想象、经验”和“实际观察”是两回事。

再者,王老师为他们设计的记录单大大降低了他们记录的难度。记录单既为他们记录的重点内容留白,也为他们提供了汇报时的表达格式。王老师还细心地提醒小朋友: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不知道如何表达也可以用“画”的方法。

王老师通过导入和记录单的设计为学生搭桥铺路,减轻了学生在表达方面的'负担,帮助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画图等方式更顺畅、更完整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

三、施肥——善用教学评价促发展健康茁壮

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学进行和学生发展。一年级的学生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希望被重视,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好教学评价,那么学生便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本节课中,我们可以发现王老师灵活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

1、口头表扬。如:“观察得非常仔细!”——指向教学目标,能促进教学开展,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表扬第七组,一直安静地坐着听”——使表扬的对象成为榜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画星星。一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占有欲和竞争意识,在黑板上给表现好的小组画星星,让学生直观地意识到自己组和别的组的差距,从而达到组内相互配合,组间相互督促的效果。

3、成果展示。在汇报环节,老师将小组的记录单通过实物投影展现给大家,邀请小组“所有”组员上台汇报,并向下面的学生提问,“对于他们的汇报,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在知识应用环节,老师将“所有”小组画好的结果都展现在白板上,“看一看,你们组和别的组一样吗?”。一年级的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占有欲,王老师的这些举措不仅为学生创造了公平的表现机会,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向他人学习,教师也能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想法。

通过这节课,我看到通过王老师这个辛勤的园丁悉心的照料,这些一年级的小花小草们真的成长了不少,并且他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想王老师唯一缺少的便是一个漂亮的“花盆”——童趣,例如对记录单加以装饰和赋予色彩;用摘一摘、贴一贴的方式进行记录,便能使这节课更加出彩。

一枝独高,只能阻碍旁枝的生长,如同对学生过高的定位,只能让个别学生摘到果实,其他学生只能望尘莫及,而正确地认识学生,以学定教,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知识的阳光和雨露的沐浴!摘去高枝,让科学教育的枝叶更加茂盛!

植物的茎评课稿 篇3

一.设疑导入

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应该是充满趣味的,从一开始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本课运用了一个较为有趣的方法:有个喜欢科学研究的同学给我带来一棵生长情况不良的植物,请你们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目标之一是学生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学生纷纷猜测叶子干枯的原因。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联系到生活中的经验,从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入手,设计巧妙。

二.探究过程

本节课有三个探究活动:初步了解植物的基本构造,设计并交流通过合作完善实验,推导并验证植物根和茎的作用。具体说说的学习后的心得。

活动一:初步了解植物的基本构造

在学习之前,首先要对植物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请两人一组仔细观察老师准备的植物。由学生自主进行观察,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合作中进行探究。

活动二:设计并交流通过合作完善实验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合作完成实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先有小组讨论进行设计。再与全班同学交流,改进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一个小小的细节也深深的吸引了我。学生在上台汇报的时候,并没有马上开始汇报。请台上的同学说出他的要求:坐端正,仔细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的注意力一时很难集中来倾听其他同学的汇报,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建议:教师应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因此教师利用让同学自己指出需要注意的事项,来组织好汇报交流,使汇报更有效。

活动三:推导并验证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经过学生完成的实验,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出结果。因此由教师引导,进行推到并验证。通过对红墨水在植物茎里的位置变化,来揭示茎的作用。

三.总结延伸

在课堂的有限的时间里,将不能观察到的现在留在课后让学生继续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长久观察的恒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