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夏》评课稿精选十篇

中学语文课《夏》评课稿(通用10篇)

中学语文课《夏》评课稿 篇1

《夏》是七年级上册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隽永含蓄,作者梁衡以他对夏独特的情感把夏描写的紧张、热烈、急促,赋予夏以人的情感,体现了夏旺盛的生命活力,进而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让读者对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备课时,围绕县教研室提出的“先学后教”,我设计了的教学环节是:问题导引——自学导航——小组合作——班级交流——巩固提升。下面我就这节课的得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王维的《苦行》诗导入,以对夏天的“抱怨”引入梁衡对夏的情感的独特。开课时,学生对《苦行》诗不了解,有个别生字读音不知道怎样读,也没有很好的理解诗意,所以学生不能真正体会诗人的情感,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在品味本文的语言时,学生也能找出写的好的字词句时,却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赏析、评点。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赏析语言美点时:可从修辞、用词准确、形象等方面来赏析。

三、语文课堂还应注重朗读,并应该有朗读的具体指导。

在备课时,虽说也设计了学生自由朗读、听课文录音读、小组齐读、学生齐读等读的方式,但真正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只是停留在那几句言语上,并没有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指导。

一堂课下来,我更多是紧张,总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学能手,并没有给大家起到一个好的示范,惶惑的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在哪儿?怎样能把学生带进文本、联系生活,去体会大自然的去体会人世间的真情冷暖,做一个感性的有语文味的老师。

中学语文课《夏》评课稿 篇2

《夏感》是当代散文家梁衡的散文名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是描写夏天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单元要求是:反复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他们摘抄下来。因此,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感知文本,了解夏的特点。

2.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学的重难点是目标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我的初衷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个性体验文本所展现的自然美、情感美、语言美。

首先,没能有效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组织语言不够流畅。本想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了解后,以“感受、感悟、感情”为线索来组织教学,进而突破比较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但没有做到位。其次,教学方法简单,预设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文中比喻句、拟人句,以及品赏语言。虽有做到但由于自己没组织好,衔接不是那样自然,究其原因是我没有吃透教材,个人的语文素养还有待提高;一堂课下来,让我有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感慨,也激发了我提高个人各方面能力的决心。

如果说教学中还有亮点的话,就是我能根据课堂生成内容,解决预设的教学目标,难点有突破。能根据课堂生成进行点拨,让学生感知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文中比喻、拟人的句子。此外,我简洁的语言,中肯的评价,多样的鼓励,也形成了我教学的独特风格。

有人说:教育的艺术就是遗憾的艺术。本堂课遗憾很多,收获也不少。带着这些遗憾和收获,我相信,我会走好我以后的教学之路。在这我衷心感谢杨特和其他七位同学的指导和帮助。

中学语文课《夏》评课稿 篇3

今天,我上了《夏》这篇课文,下面我就谈谈上这节课时的课前备课、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后的一些思考。

当代作家梁衡的《夏》,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而内涵丰富的优美散文。我将这篇散文的教学大致思路定为:整体感知——细读探究——精读品味等几个步骤,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这也是散文教学的重点。所以,我本着为学生开拓广阔的、开放的学习空间,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备课中我熟悉教材,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在教学设计也作了多次的修改。

在课堂上我注意加强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欣赏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体会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在这节课上,我还大胆尝试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具体表现在语言随意,语言的美感不足。“语文素养”的关键要素是语言,对语文教师来说,只有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才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情趣横生。在今后课堂教学中,我要注意加强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中学语文课《夏》评课稿 篇4

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而作者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黄金的夏季。

文章紧紧抓住了夏天热烈、金黄、紧张的特点,围绕着这几点来赞美夏天的景物和人物,段段扣主题,句句不离主旋律。由对夏日的总轮廓描写,到聚焦长满庄稼的田野;由歌唱自然到赞美人类,内涵丰富。

第1段运用对比,把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相比较,从而突出了夏天的特点:万物都在向上,万物呈现着勃勃生机。接着由火红的太阳自然过渡到成熟的麦子上:金黄色铺天盖地,麦浪翻涌,那一份磅礴,升腾在天地之间。这些让我们看到夏天来了。

第2段又把夏之色和春之色、秋之色作比较,极力描写夏的“金黄”,已经有很多新的生命在不息地生长。“挑”、“举”、“匍匐”,似乎能让人听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声,看到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喜悦和瓜秧的腰肢扭动……这一切,无不是万物以旺盛的活力,向秋收做着最后的冲刺。树犹如此,勤劳的人们就不用多说了。大家从白天到夜里,神经一刻也不能松弛,既要忙着夏收,又要照料管理秋收的庄稼。“他们的肩上挑了夏秋两季”。

既然,历来人们爱那春花秋月,为什么作者要反其道而行之呢?原来他要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所以,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我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为的是表达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烈赞美夏天的思想感情。学习的难点是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中学语文课《夏》评课稿 篇5

教学《夏》这一课的时候,我由高骈的《山亭夏日》导入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夏的感情态度,找出直接表达这一感情的语句;找出直接揭示夏的特征的语句。学生在诵读后,探讨这两个问题,很快就抓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描写对象的对征,收到了提纲挈领之效。

在研读第二节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节划出描写的景物,并区分哪些是夏季的景物,哪些不是夏季的景物,是哪个季节的景物,说说为什么写另一个季节的景物。学生很快抓住了用对比描写手法突出夏季热烈的写法,很轻松的化解难点。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圈出能体现热烈气氛的动词,难度小,而且能进一步熟悉文本。然后,挑选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试从修辞、人的感觉角度、用词等角度体会文句的准确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既轻松,又有实效。有不少学生的发言很新颖,如有学生说以前读的比喻都是把某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比喻却用水由冷到沸腾的过程来比喻由春到夏的过程,非常贴切,而且“沸腾”还突出了夏“热烈”的特征,这正是这一节的主要意思。说得多好!

在教学第三节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生命交替”。通过仔细赏析第五、第六两句话,通过抓住“麦子刚刚割过”体会“收获之已有”;通过品读写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的句子,和“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理解“生命交替的旺季”,避免抽象的讲解。

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黄金季节”中的“黄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的“冲刺”,体会“炎热”与“热烈”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体会词语的语境意义的解题技巧,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又适应考试的要求。

但是这节课还不够紧凑,方法还显得有些单一。

中学语文课《夏》评课稿 篇6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哈萨克族民歌,歌曲为一段体,旋律优美、节奏规整,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一、第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演唱。

本课歌谱、歌词、表演形式等教学设计中蕴涵了丰富的探究、体验、创新等学习元素,正是新课程教学要求。通过草原成群的牛、马、羊等直观图片和草原特有的音乐,激发了学生对美丽草原的向往和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课前我播放了一段新疆地方特色比较浓的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氛围当中,然后结合图片和欣赏这首歌曲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在充分聆听音乐的`基础上感受音乐,并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以便于更好的更快捷的学好歌曲。学习歌词环节正因为看到“阿肯”这一名词才让我动了鼓励学生创编的念头,我在解释“阿肯”后,鼓励学生向哈萨克族歌手学习,并试着创编歌词。为了降低学生的创编难度,我先举了一个例子,作为学生们的参考。学生们创作的热情非常高涨,令人可喜的是,学生们非常巧妙的通过创编歌词,来赞美我们的家乡,赞美我们的校园。在拓展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创编标语”这个内容,通过画画、写一段话、写标语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而热爱和保护好美丽的大草原。

新课改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中学语文课《夏》评课稿 篇7

《夏》是七年级上册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隽永含蓄,作者梁衡以他对夏独特的情感把夏描写的紧张、热烈、急促,赋予夏以人的情感,体现了夏旺盛的生命活力,进而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让读者对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这节课设计细读课文、逐层推进。研读课文分了四个环节:围绕关键词“紧张”,第一环节设计读开头与结尾,引导学生通过读首尾明确读出作者对饱含汗水的紧张之夏的赞美之情,对辛勤劳动者的歌颂之情,并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首尾呼应之美;第二环节读承接“紧张”,细读人们的紧张表现,“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节奏是紧张无比的,勤劳的庄稼人白天与夜晚都是不停歇的,他们是值得赞颂的;第三环节紧扣“热烈”,读成熟与生长的热烈,春的萌发至夏便“蒸腾”起来,第二段的词语尤为有热烈之气,这一段重在词语赏析,细细品味热烈韵味。第三段的秋苗在暑气的蒸腾下,是那样勃勃生机,“冲刺”的热烈与紧张尽情在叶、苗、蔓中书写,本段重在欣赏修辞之美。读完全文,第四环节的目的是总结文本,更是走出文本,提升学生的理解。

课堂延伸是为了在对比中让学生理解更丰富的夏景,理解作者笔下的夏天所要表达的情感;课堂升华部分是对同一内容的不同构思,是让学生在感受不同文体的表现特点,开拓学生的思维。

作业是学以致用,在本课的学习中明白抓住景物的特点,巧用修辞写活身边的平常的物、景。

教学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课文研读不够细致。

2、各环节过渡不严密,不能精心设计语言引领学生。

3、重视朗读,但指导性不强。

4、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探究时间少。

5、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要加强培养,具体指导,有序训练。

中学语文课《夏》评课稿 篇8

梁衡先生的《夏》是他作为基层记者长期细腻而敏锐的观察所写出来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内涵丰富,作者用生动形象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紧张、 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崔老师是我们学校年轻教师的精英,在我校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工作成绩有目共睹,社会评价妇孺兼知。上午,我满怀期待的走进课堂,依依不舍的离开教室,总体感觉是一节真实的课堂展示,是一堂高效课堂教学。具体谈一下几个方面:

一、从兴趣出发,抓学生眼球,显文字之美,展教师魅力

本节课一开始,崔老师精彩的导入语:多数文人墨客认为秋天萧瑟凄凉,而刘禹锡却道“我言秋日胜春朝”;同样,多数人认为炎炎夏日最难熬,但作家梁衡却道“夏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激情洋溢的语言,很快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例子在这节课中很多,崔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可以说崔老师的课大气:大气就是才气,就是底气!是纵横捭阖,是放得开,收得拢;是挥洒自由,是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是一种成熟的风度和儒雅的气质,以及灵活的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具体体现。

二、从效果出发,字、词、句、段、篇浓缩于一节课教学,知识形成水到渠成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头的生字教学,要求学生读准每个字音,细节的关注不可谓不细致;

2、通过展示发现共性问题,采取读重点段落的方式突破难点,让学生说出结论的思维过程等;

3、通过寻找喜欢的句子,说明喜欢理由,为精彩语句点赞,为写作埋下伏笔,从仿写开始,走向精彩;

4、课后延伸:运用本节课的写法,至少使用两种修辞,进行150——200字的小练笔,开启习作之门。

三、从六不六要出发,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提高综合能力

语文是听说读写的教学,是感悟的教学。本节课严格按照我校自学——合作——讲解课堂教学模式三步曲进行。先后共有35人次进行展示,其中板展9人,第二波10人,第三波16人。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直到9位同学主动展示(在板展的同时,下面的同学仍在自学,这样快的同学不仅学得快,而且进行了展示,慢的同学通过自学也掌握了),通过展示与检查,反馈了学生的自学效果,折射出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整节课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在夏之初再体验环节中,通过寻找喜欢的句子,采用在组内分享,在班内展示的形式,使学生的合作、展示、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方法环节,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通过文字赏析,体味其遣词造句的功夫,品味其意蕴节奏之美,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从学法指导开始,关注过程与方法,注重细节抓落实,提高学生得分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自学提高,展示评价,对比分析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同时注重教学细节。例如:在指导学生评析“芊芊小草”比喻成密密厚发时,教师及时抓住细节,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缜密,从不同角度加以赏析的良好习惯。通过规范语言表达,修辞手法与写作手法并举,获得更高的分数。有如:合作学习时,教师温馨提示:请采用圈点勾画的办法,展示时明确提出第几段第几行。也有力的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立足于课内,拓展课外,特色鲜明

本文是一篇短文,本身的信息量并不大。崔老师在立足于课内的同时,尽力将学生的视线拉向更广阔的语文阅读空间。课的结尾,崔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思维拓展(仿写句子):

春日融融,夏日炎炎,秋风飒飒,冬雪皑皑,一年四季各有其迷人之处,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所爱季节的情感。

我爱春天,爱她的万物复苏,爱她的草长莺飞。我爱 ,爱她的 ,爱她的 。学生充分展示,语言精炼有气势,着力倾听不重复,先后达16人进行不同展示。

这样,把学生的目光从夏天引向缤纷的四季,同时加强语言训练,积累语言

电影人有一句让人耳熟能详的话:“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意思是杀青后的作品,再从当初的设想或者新产生的设想来看,总留下许多的遗憾。这也说明电影是一门具有无限的创造力的艺术。课堂也一样。对一堂已经上完了的课,我们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多种多样的评价,发现其留下的很多很多的遗憾。正像我们很多听课者感受到的那样,对课文本身的朗读、挖掘是否还嫌不够;甚至板书的规范、朗读的普通话、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等等,都有遗憾在里面。这些都是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方能达到。另外,本节课提醒两点:

1、字词要读清、读准、读通,更要落实在书面上;

2、预留当堂检测时间。

通过展示、检阅,方能得到锻炼,实现快速成长的目的。希望年轻优秀的崔老师更加出色,崔老师的课堂更加引人入胜。

中学语文课《夏》评课稿 篇9

《夏》是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著名作家梁衡。我的教学思路是通过诗歌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从描写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诗句中引导学生把握夏天的特点。我先引用了几句描写不同季节的古诗,让学生从诗句中判断分别描绘了哪些季节,又引用了一首描写夏天烈日炎炎使农民心内如汤煮的古诗,让学生品味其中对夏天的感受,再顺势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对于这个导入的设计,我的自我感觉较好,觉得尽管在导入语言设计上不够简练,但我舍不得“割爱”,这些诗句我都舍不得放弃,觉得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通过自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夏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引导学生概括夏天的特点。学生概括的特点很多,我都予以鼓励。第三个环节是品读课文,赏析语言。我让学生根据夏天热烈、紧张、急促三个特点,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互相探讨,找出课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来具体表现夏天的热烈、紧张、急促,对句子加以品味赏析。探讨作者写作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由写景如何过渡到写人,写了哪些人,找出相关的段落。同时,我设计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圈点批划优美的语句,谈谈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富有表现力。这一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的亮点是教学思路清晰,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这一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但是这一环节也是我整个教学设计中做得不够到位的环节,就是对《夏》这篇散文的语言赏析品味进行的较少,品读环节设计的问题较少,有待进一步加以完善。第四个环节是点题升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归纳出作者赞美、歌颂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但是,作者又不仅仅是歌颂劳动人民,对夏天的承上启下,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这一特点还没有对学生引导到位,也是设计中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中学语文课《夏》评课稿 篇10

在这次班级读书会中,我设计的重点是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体悟作品的生命诠释。

首先,让学生一起来回顾,书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通过复习那些人物的名字,学生看书的记忆慢慢被唤醒。然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回顾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有哪些。这样就把故事发展的脉络也梳理出来了。

在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后,我设计了“夏洛的网,这是一张编织着( )的网!”这个统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夏洛,感受夏洛形象,走进威尔伯,重点领悟到威尔伯的知恩回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中的片断,相关的情节,体会感悟到夏洛是忠实朋友,有一颗善良的心、讲义气、无私奉献,关心朋友,安慰、鼓励、重诺言、一诺千金,不辞辛苦,聪明智慧。体会到这是多么可爱的威尔伯啊!他富有爱心、热爱生活、喜欢朋友、知恩图报,谦卑可爱、做事认真……原来它具有许多被人喜欢的理由。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感动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

课上完后,从学生上交的读后感及其他作业来看,学生有了对文本的深入了解,真正有了自己的感悟。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