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论文(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

自然科学论文的撰写 1

自然科学论文的撰写

科学论文(学术论文)是某一科学研究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含调查研究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或创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已知原理被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的进展的科学总结;或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对其某一方面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的综合论述。故科学论文是以特定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字形式,用以提供学术会议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另外,也可作为科研成果鉴定或验收用的技术资料。

一、自然科学论文的要求

(1)创新性,这是首要的一条。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必要写科学论文。文章要有新观点、新发现或新发明,文章内容才能体现“新”意。

(2)学术性。科学论文要体现一定的研究深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考察一篇文章的学术价值,主要看研究成果本身的重要性和所起的引导、借鉴作用在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或工程应用等方面,解决了前人长期没有发现的非常规科学问题,以及长期没有解决的常规科学问题;或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及提出了有科学依据的新观点或新的理论模型,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3)正确性。理论模型、实验数据、推理论证都必须准确、严谨,论点应经得起推敲。

(4)再现性。读者根据论文中所介绍的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重复作者的实验时,应能得到与作者相同的结果。

(5)可读性。论文的层次要清楚,文字要通顺,插图与表格要清晰,概念要准确,阐述要富有逻辑性,让同行读得懂。

(6)简洁性。文章力求简短、鲜明。

(7)规范性,就是要符合投稿规定。目前国内、外的诸家杂志都有自己的投稿规定。投稿前应先看所投刊物的规定,按其要求撰稿。

二、写好自然科学论文的两大要素

对于一篇好的科学论文,选题是第一位的,而且要有深入的研究、知识创新的内涵作为基础。好的论文必须要有好的写作技巧。一般,科学论文由两大要素构成,即文章要素与图解要素。两大要素写得好,才能使知识创新的原貌得以如实的刻画。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文章要素,由以下7个部分组成:

1.题名,又叫标题或题目。用于概括文章主题,简单明了,一般不超过20个字,放在文章的最前面,位置非常突出,而且一般都用大号字印出。它也是文摘、索引或题录等信息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应一致,并符合英文表达方法;不要轻易使用未得到科技界公认的缩略词语;字母必须全部大写。

题名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传播效果,是读者判断是否应读该文的主要依据。

是否确切、简洁、鲜明是衡量一篇文章标题好坏的准则。

2.摘要,位于标题和前言之间,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起报道和检索作用。摘要有三大特点:短、精、完整。短,指篇幅短、字数少。短则几十字,长也就300-500字。除非另有要求,一般摘要的字数应为正文的5%-10%。精,指内容精,囊括了文章的精华。完整,是指它可独立成篇,可供检索性刊物——文摘杂志专门刊登。

摘要一般都是在文章的其他部分写好后提炼出来的。

3.前言,又叫引言、绪言、引子和绪论等等,是文章的开场白,说明写文章的理由,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为读者看完标题、摘要后决定是否读正文提供必要的信息。

前言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研究背景;指出前人或他人在该领域内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或者是原有科学体系本身的弊端所隐藏着的问题,使读者知道文章的来龙去脉,对所论述的问题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掂量出该项研究成果的分量。(2)研究目的;说明从事该项研究的理由。目的与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顺理成章地写下去。这也是读者判断是否该读该论文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便于读者去领会作者的思路,从而准确地领会文章的实质。(3)研究范围;指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或所取得成果的适用范围。它既可进一步限制标题,也可客观地告诉读者,该论文讨论的内容对哪些读者适用。(4)研究方法;指研究采用的实验方法或实验途径。前言中只提及方法的名称即可,无须展开细述。(5)取得成果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有与无,视文章的性质而定。多数文章没有这部分内�

前言贵在言简意明,条理清晰,容易理解。既不要自吹自擂,也不要写什么“才疏学浅”和“请不吝赐教”等客套话。有人喜欢用“众所周知”、“大家知道”之类的句式开头,这也不好,学术论文是给同行专家看的,既然是众所周知,就不必再费笔墨了。

4.正文,是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的形式主要根据作者意图和文章内容决定,不可能也不应该规定一个统一的形式,下面只介绍两种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形式。

以实验为研究手段的论文或技术报告,包括以下几部分:

(1)实验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质量分数与力学性能。

(2)实验所用设备、装置和仪器等。如果是通用设备,只注明规格、型号即可。如果是自己特制的,需给出示意图,并详细说明测试、计量所用仪器的精度,使读者知道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程度。

(3)实验方法和过程,说明实验所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实验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操作上应注意什么问题。要突出重点,只写关键性步骤。如果是采用前人或他人的方法,只写出方法的名称即可;如果是自己设计的新方法,则应写得详细些。

上述三点的详略程度应以别人能再现文中的实验结果为标准。但是,涉及保密和专利的内容不要写进去。这是因为科技文章既有理论上(学术上)的馈赠性,又有技术上的经济性(专利性)。要正确处理学术交流与技术诀窍保密的关系,对于技术上的要害问题应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4)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就是实验过程中所测取的数据和所观察到的现象。写文章时,需对实验结果进一步加以整理,从中选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数据或现象,并将其制成便于分析(讨论)的图或表,有的还要拍成照片。分析是指从理论(机理)上对实验所得的结果加以解释,阐明自己的新发现或新见解。

实验结果与分析可以合在一起写,内容较多时,也可以分开写,各成一节。这部分内容是论文的重点,是结论赖以产生的基础。

写这部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选取数据时,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数据一要准确,二要有代表性,决不可按照个人的好恶决定数据的取舍,更不能伪造数据沽名钓誉。选取数据要从必要性和充分性两方面去考虑,使读者根据所提供的数据,能做出与作者相同的判断。对于异常的数据,不要轻易删掉,要反复验证,查明是因工作差错造成的,还是事情本来就如此,还是意外现象。

其二,描述现象时要分清主次,抓住本质。

其三,对图和表,要精心设计、制作,使人一目了然,看出规律。

其四,分析问题时,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以理论为依据,不能主观、武断,不能想当然。所得结论必须经得起同等条件下多次实验的考验。分析必须一丝不苟,公式推导要严密,分析问题要切中要害。基础理论无须赘述,中间步骤可以省略。

总之,在结果与分析中既要包含所取得的结果,还要说明结果的可信度、再现性、误差,以及与理论或分析结果的比较、经验公式的建立、尚存在的问题等等。

理论或解析文章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解析方法。包括前提条件、提出的假设、解析的对象、适用的理论和计算的程序等。

(2)解析结果。可用图、表和公式等来整理。

(3)分析(讨论)。分析的内容有结果的可信度、误差的评价、所得结果与其实验结果的比较。对实用对象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问题和以后努力的方向等。在工程应用中的解析,应该尽可能地加上实验验证。只有用实验验证了的理论,才能称得上是正确的理论。

5.结尾,指正文之后的结论或结语(结言)。它是以结果和讨论(或实验验证)为前提,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做出的最后判断,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是全篇论文的精髓。读者可以据此看出研究成果的水平。如文章内容多,其中每一节的小标题就是该节的结论,其全篇的精髓又概括在摘要中,结尾可省略。写结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

(2)用词要准确,不要用“或许”、“可能”、“大约”之类模棱两可的词。

(3)要突出重点,观点鲜明。

(4)要恰如其分,不要言过其实。

(5)文字要精练,不要复述前面的结果和讨论。

有的文章根据情况或作者的习惯,结尾可以写结语(结言)、讨论与结论。

6.参考文献,均附在结论之后,它有三个作用:其一,反映作者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表示作者对他人成果的尊重。科技文章既有为全人类所公有的一面,又有作者具有优先权的一面。所以在文章中必须分清楚哪些是别人的研究成果,哪些是自己的研究所得,不能鱼目混珠,让人以为都是作者的成果。能否如实分清这一点标志着作者的科学道德水平高低。其二,便于读者了解该领域的情况,它是读者进行追溯性检索的有效途径,读者可以根据所列文献找到原文。其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对本课题的历史和现状的了解程度,便于读者衡量论文的水平和可信度。有的综述文章只列几篇参考文献,读者一定会对该文的全面性发生怀疑。也有的作者把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也列入参考文献,这也是不对的。文献的来源有:期刊、图书、论文集、论文和其他。在统计3353篇参考文献中,引用期刊文献占50.3%,这是因为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和便于检索等特点,能反映当前学术水平,是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途径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中介之一。期刊在目前成为科研人员的主要信息来源,被广泛应用。图书由于具有论述系统、观点成熟、可信度高等特点,也是引用较多的参考文献,占24.1%;另外,其他论文占13.8%,论文集占8.35%,其他占3.46%。参考文献附于文末,其编排次序应与文章中参照的次序一致。对引用的文献按其在论文中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顺序排列。

(1)被引用的文献为期刊论文的单篇文献时,著录格式为:“顺序号 作者 题名 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引文所在的起止页码”。

(2)被引用的文献为图书、科技报告等整本文献时,著录格式为:“顺序号 作者 文献书名 版本(第一版本不标注)出版地址,出版者,出版年”。

(3)被引用的文献为会议记录时,著录格式为:“顺序号 作者 篇名 In(见),整本文献的编者姓名ed.(多个编者时为eds.),文集名,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次”。

(4)被引用的文献为学位论文时,著录格式为:“顺序号 作者 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二)图解要素。科学论文中的各种图形、表格、照片合称为图解要素,是表达实验结果、说明实验原理等的有效方法,具有简明、直观、容易理解等优点。

1.插表。它比文字叙述简洁、鲜明,容易对比。与图相比,作表格不需要特殊的纸张、工具;数据精确、紧凑,也可以有效地反映规律性(例如,元素周期表);可以表示多个变数。但是,表不如图直观、明了。凡是用文字和图说明和表示有困难的都可以考虑用插表表示。

2.插图。文稿中所用的图应在正文中的相应处留出空白位置,并画出框线。框内上方留三行,作贴打样图用,从第四行开始写上图号、图名、图注或其他说明等,借用的图要注明出处,图名和图注后不加标点。

图框中的分图号用a)b)表示。正文中引用图号时,用“见图1-1a、b”,注意图号不加括号,分图号不加半括号。照片也可以看做是图的一种,在科技文章中的数量也很大,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新的机械、设备、仪器、装置的外观和运转状态等,只看文字内容,不容易理解,辅以照片可以增加其报道效果。

(2)保密的结构图常用照片代替。

(3)全相微观组织结构要用光学显微镜照片或电子显微镜照片表示。这种照片应给出放大倍数(例如放大500倍,用X500表示)。

(4)显示应力分布状态的照片。

(5)X射线或电子衍射花样照片。

(6)产品或零件照片。

上面介绍的两大要素是自然科学论文的一般构成及基本要求。由于学科门类繁多,其论文格式和要求也各有不同,作者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撰写。初写论文的人可以参照与自己内容相近的名家名篇,模仿其格式及表达方法,而赋以自己的新内容。

自然科学论文的写作 2

自然科学论文也称为“科技论文”,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科技论文的大量涌现,人们越来越要求论文的坐在以最明确、最易理解的形式来表达期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于是就逐渐形成大体相同的格式,可称为科技论文的“通用型”。尤其是那些以实验为主要内容的论文,其基本格式构成项目有:标题、作者及工作单位、摘要、引言、正文、结论、感谢、参考文献、附录等。现将其正文部分的结构内容介绍一下。

科技论文的正文部分主要有下列内容:

(1)研究或实验目的。简明扼要地写出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通过实验

达到什么目的。

(2)实验材料(设备)与方法。一个科研课题,从上马到获得成功,全部

过程都要运用实验材料和设备。因此,应将选用的材料(原料、材料、样品、添加物和试剂等)、设备和实验(观测)方法一一加以说明,以便他人能够据此重复实验。

(3)实验经过:也称实验研究过程,或称实验方法、操作步骤等。主要介

绍制定的研究方案和选择的技术路线,以及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还

要说明实验研究过程中试验条件的变化因素,及其考虑的依据。要注

意不是罗列实验细账,只叙述主要的、关键的、非一般常用的实验设

备及操作方法,以让研究结果的规律性更加明晰。

(4)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这时正文的核心部分,实验成败由此判断,一贴推理由此导出,一切议论由此引出,应该论述充分,并辅以表格、图解、照片。这些附件能起到有力的说明作用,且节省篇幅。

结果分析也称“讨论”,亦称“各种因素分析”,其目的在于阐明实验结果的意义。它是论文中的“坚果”部分,一般应包括这几方面内容:

主要原理或概念;

本研究结果与他人结果的异同,突显自己在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发明; 解释因果关系,说明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对本课题下一步拟作进一步研究(实验)的设想。

科学小论文 3

科学课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每个同学都去做一个小实验。同学们听了都非常的兴奋,也很感兴趣。

回到家后,我开始琢磨到底做个什么实验呢?突然我想起上星期的“吹气球比赛”,那次我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吹了5个气球。今天我决定做个“不用嘴吹的气球”的实验。我先准备了一只塑料瓶、一只气球、一只空盆和一瓶热水,开始动起手来。

我先把去掉盖子的塑料瓶放入冰箱,大约十分钟后,我把它取出,放入空盆里,迅速地把气球口紧紧套在塑料瓶口上,再把热水淋在塑料瓶上,只见气球鼓了一下便泄了。我不解的看着气球,“怎么会这样呢?难道是我哪个环节出差错了?”回想刚才的实验过程,会不会是冷冻的时间太短了呢?于是我决定把瓶子冰的时间长点来试试。

在等待的时间里,我先对气球作了一些处理,多吹了几下,使气球皮能够松懈。一个小时之后,我再次取出塑料瓶放入空盆里,套上气球,不断地把热水淋在塑料瓶上,这时我看到气球慢慢地鼓了起来,越鼓越大。“哇,我成功了”!我非常地兴奋。

这是为什么呢?我决定上网来搜索资料。经过查找,我知道了这是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同时我还知道了一个道理:如果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多查资料,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解决。

自然科学论文选读高中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

2、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勾玄提要的能力;

3、激发、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筛选信息,勾玄提要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科学是是基础科学,科学技术推动着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这一单元,我们就将阅读几篇自然科学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通过勾玄提要从中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做好阅读笔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掌握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才能逐渐积累我们的科学素�

第一课时《数学与文化》

一、简介数学与文化

简单介绍数学与文化的定义。

数学: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文化:文化是一个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

二、阅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将文章中的重点语段标注出来。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1、数学文化的几个特点

2、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数学中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快速阅读《论数学(节选)》或《关于数学和科学的随想》,结合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谈谈对这一学科的认识。

第二课时《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一、引入“熵”这一名词

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二、阅读课文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四、扩展延伸

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第三课时

自读第三、四课,作阅读笔记,写出文章的内容提要。第四课时

教师选取历年高考科技文阅�

科学小论文 5

许多动物的确住在房子里,但可不住在像我们这样的房子里。动物的房子通常用木头、泥或石头等做起来的动物的家用于保护它们躲避天敌和恶劣的天气,动物能在那里休息、吃饭和收藏食物。

夏天,往池塘里瞧瞧,我们会看到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在池塘底下爬行,这就是石娥的幼虫小石娥,它们的房子是用黏液将树叶、棍子或砾石粘在一起建成的。

蜗牛不仅住在房子里面,而且它们走到那儿就把房子带到那儿,这个房子就是它们的壳。蜗牛长大时,它的壳跟着长大,蜗牛还可以把壳的入口封住,这样做可以把敌人挡在房子的外面,热天还可以保持屋里凉爽、湿润。

雕有十分宽敞的家,它们的家建在悬崖或大树上。在所有的鸟类中,雕的家是最大的,它们的家是用一大堆树枝搭成的。每年雕都会选择一个家住进去,再另外放些树枝将家建得又大又坚固。有些雕的家甚至跟小汽车一样大。

我想:如果以后动物变聪明了,说不定能建一个跟我们住的房子一样的小型房子。

科学小论文 6

——警惕全球变暖

最近这几年,大家觉得天气一下子就变热了,原本凉爽的秋天现在几乎要到10月下旬才开始,8月份最热的天居然达到了40度以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人类自己惹的祸。

随着人类高科技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科学随之产生的副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全球变暖就是一个例子。天气炎热,在酷暑里泡空调成为了一项新的“业余爱好”,但人们可曾想过,空调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空调排放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甲烷,输送到外面,甲烷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同时,空调还会浪费掉许多电,所以要尽量避免用空调,适当即可。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二氧化碳!汽车尾气与工厂废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最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即全球变暖)现在汽车逐渐增多,据有关方面统计,到21世纪,汽车在全世界已有7亿辆,大量的尾气严重影响着我们,咳嗽,喉咙发炎……最重要的是全球变暖。有人统计,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了20吨一年!中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排放量也有2。51吨一年!我们周围的环境在恶劣地变化。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森林锐减,水资源破坏,生态链严重被破坏,大量土地贫瘠,水污染严重,据统计全世界10%的河水被污染,新鲜的淡水供应成了问题,同时由于矿物质被大量使用,燃烧出的CO2气体导致了大气污染,同时臭氧层被严重破环,南北极出现臭氧层洞,加剧了环境的恶化。这样恶性循环的话,最终会导致人们的生活被严重影响。

这样一来的悲剧是什么呢?当然是显而易见了!天气加热,海平面上涨,南北极冰川融化,海滨城市,岛国被淹。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实验证明,以后300年,海平面将上涨半米多,这还是最乐观的数据。再过7年,全球变暖将会无可逆转地持续。更可怕的是,由于北极冰融化,降雨量加强,大量淡水汇入北大西洋,破坏了墨西哥暖流,一旦墨西哥暖流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将会下降5—8度之多,从而造成的影响,很可能引发新的冰河时期!想必大家一定看过《后天》这部电影,剧中的情景正是几百年后对我们地球的一个真实写照:龙卷风,冰层断裂,温度急剧下降,冰风暴,冻雨,地震,洪水,海啸……这并不是疯狂的幻想,如果人类不停止毁坏环境的话,这将成为现实!全球变暖不仅仅是天气变热,更会牵连出许多负面影响!

科学小论文 7

光是个调皮爱忘事的孩子。太阳就是其中一个。它早早得起床,灵魂就飘散到各处。可是它忘了看不见也是有地方的。于是世界有一半在光明,有一半在黑暗。黑与白,异常分明,世间颠倒。

怎么说呢?是说光是影的追随,还是影是光的追随呢?应该是光是影的追随吧。在暗无天日之时,黑是遍布爬行的。它像一堆恶臭的软泥,蠕动着腐蚀的身躯,缓缓地爬行。它所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黑色的痕迹,越积越黑,不可磨灭。可当光一到来,黑就像是个娇羞的女子,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它缩成一团,躲在房屋的背后,树叶的呵护下,白云流过的大地上这时候,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影”。当光好奇地想见一见影时,影紧张地不知所措,它慌得烟消云散。光也慌了。所以以后的以后,一直以来的以后,光都不敢见影了,于是光和影总是隔着一种不透明的东西,不可逾越。那种影对光的爱慕和崇拜,去了一代又来了一代。光和影隔着墙壁,树叶,白云在交流。

我站在光下, 可投下的影子里,分明长着硕大的双翼。难道我们真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使吗?或是影子对我说的谎,还是光对我开的一次玩笑。

一瞬间,光与影都变得非常可爱了。于是世界也因此而可爱了。

上帝创造的东西,都是爱调皮的物种。

科学论文 8

一、迷你实验———简易探究,训练科学技能

迷你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在中译本中均置于旁栏,每个迷你实验仅由实验过程和分析两部分组成,展现了实验的核心内容,可在实验室或者家庭中完成,简单易行,侧重于从训练学生的科学技能角度强化补充概念,贴近学生的生活。相对导航实验而言,迷你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分析更加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很明显,迷你实验也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线索来体现的。迷你实验大多以模拟动手操作的实验为主。迷你实验在全套5本教材中共有52个,是几类实验设置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大致可分为模型建构型、技能探究型、知识运用型。例如,在《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中共有迷你实验14个,涵盖了上述3种不同的类型。在模型建构型迷你实验中,有图表绘制类(如绘制激素水平图,将一段时间内的激素水平数据转变为曲线图);有模拟类(如模拟小肠内的吸收过程、模拟疤的形成、模拟肾的功能)。在“确定繁殖速度”这一迷你实验中,利用硬币来模拟细菌的分裂,并且要求将数据绘制成图表。这个实验基本上可以说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生物“探究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这一探究实验的模拟版本,但操作更简单,结论更直观。在技能探究型迷你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感受、体验等得出有关结论,从而训练并提高学生相关的探究技能,特别是训练学生与整个探究过程相关的某一技能,如“比较食物的脂肪含量”这一迷你实验,将3份不同的食物依次放在牛皮纸包装袋上,放置30min后移走食物,观察牛皮纸上的油腻印迹和湿的印迹来比较不同食物中脂肪的含量。

二、实验室———完整实验,强调科学方法运用

相比于导航实验设计和迷你实验而言,“实验室”在教材目录中已经呈现,这充分显示了“实验室”在美国生物教材中的重要性,同样,“实验室”在实验整个的设计流程上显得正规而完整,一般有“现实世界的问题”、“实验过程”、“结论和运用”等。根据不同的目的,有的实验还有“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分析数据”等实验过程。同时,“实验室”强调科学方法运用概念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如“色盲测试———形成一个关于男女色盲的普遍性的假说”,还有利用互联网、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的实验。这些实验都强调了科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中共有“实验室”实验14个,平均分布于七章,每章两个。具体的14个实验是:测量皮肤的面积、利用互联网、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颗粒大小与吸收、心脏如同一个泵、自主设计———血型反应、肾的结构、模型和发明、提升反应时间、自主设计———皮肤敏感度、解释插图、改变身体比例、微生物和疾病、自主设计———有抵抗作用的唾液。在这些实验中,无一例外地都是先提出现实世界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再提出实验目标,提供备选的实验材料,按照提供的实验过程来进行操作,然后得出结论并加以应用。因为这套教材对应的是美国初中阶段的学生,所以大多数“实验室”中的实验并没有对学生有实验方案设计方面的要求,但对于实验的结论和应用,已经蕴含着一定的理科思维,将实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实验,其结论和应用一是比较所检测的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二是推测为什么维生素C的含量有差异?另外,必须要提到的是,在“实验室”中有部分实验是“自主设计”,如《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14个“实验室”实验中有“自主设计”实验4个,在这些“自主实验”中,一般的流程是:现实世界的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分析数据———结论和运用。很明显,“自主实验”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其他的“实验室”实验,已经有了实验方案设计上的要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旨在通过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培养他们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三、家庭实验室———拓展延伸,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导航实验属于学习前实验,由学生在家中完成;迷你实验属于学习中的实验,大多由学生在家中完成,少部分在学校完成;实验室实验由于其要求的增加,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完成。而“家庭实验室”则是在书末单独列出,是来自厨房、装废品的抽屉或者庭院的实验设计,明确要求学生在家中自主完成。家庭实验室在每册书中通常有4~7个,这些实验通过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提示科学概念是日常生活中常会用到的,它不仅仅用于课堂,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生命科学人体》中共有家庭实验室7个:测量黑色素、维生素调查、血液的组成、构建葡萄糖模型、瞳孔的本领、辨识碘、酸性防护。从实验流程上看,都是相似的:现实世界的问题———实验过程———结论和应用。从实验内容上看,有的是调查和数据收集(如维生素调查),有的是测量(如测量黑色素),有的是模拟实验(如血液的组成、构建葡萄糖模型等)。作为上述3类实验的补充,“家庭实验室”基本上涵盖了实验的各种类型,但实验材料更加容易得到,实验过程更加简单直观,实验结论更加清晰明了,实验应用更加联系生活实际。这些“家庭实验室”更进一步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最后的“结论和应用”,也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综上所述,美国中学生物教材强调在实验中体验学习,体现了“通过做实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美国中学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学》中实验栏目的设计,从引领学习,进行实验后批判性思考的“导航实验”到简易探究,训练科学技能的“迷你实验”,再到通过完整的实验流程,强调科学方法运用的“实验室”,然后以“家庭实验室”作为拓展延伸,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些实验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凸现了生物学科的理科性,培养了学生的理科思维。所以说,该教材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及时修正错误概念,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目标。这些实验设计的理念与操作,对中国中学生物的实验教学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

科学论文 9

1煤矿机电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设备安全性能不达标。在很多煤矿中,机电设备由于使用时间过长或操作不当导致机电设备老化速度很快,有很多设备都是带着故障工作。比如设备的压力表、电流表、电压表等不按照规定进行检查、校对等;井筒的保护设施不能定期维护。致使生锈等;漏电保护、照明信号保护不能按照标准来检验等;还有的设备超过使用期限、安全性检验不合格,但是仍然使用等。

2煤矿机电管理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强职工队伍的培训工作

在煤矿的机电管理中,职工队伍属于管理的主体亦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一定要加强职工队伍的培训工作。接受培训的人员要积极学习机电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对机电管理加以学习,学习机电设备的修理及设备的维护知识。其中培训的方式有很多种,在培训方式选择时,要根据煤矿机电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大多数选择“三结合”的。培训方法,要以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将重点培训放在主要位置,这样才能保证培训质量;以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业余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以内、外部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法。此外,对新岗位、新队伍要重点培训、加强培训,从而提升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煤矿的生产效率及施工进度,为以后的煤矿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2重视机电管理工作

要重视提升机电设备的管理水平,可以将设备的整个使用期间作为一个系统,对设备的工作全程进行监控管理,实现设备使用时间最长化,并从管理技术、煤矿经济水平等进行全面管理。相关的机电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不仅要对设备的维护管理理论进行学习,还要努力学习现代设备的管理理念及企业管理水平。机电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将职工同技术人员共同组织到管理活动中,并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及工作质量奖惩制度,这样可以更好提升管理效率,同时还可以积累先进的管理经验,了解自身管理缺陷,从而提升管理水平。

2.3实行标准化管理

在煤矿的机电管理中,一定要制定符合煤矿实际情况的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检查检修制度等。要建立设备、电线、小型设备的管理机制,根据相关国家规章制度及行业规范等规定进行管理;对于大型设备要建立档案,认真保管;严格执行设备使用与维护相结合的观念,实行“谁使用,谁负责,谁维修”的管理方法,执行管理质量奖惩制度。对于主要设备要实行人机一体制,就是设备管理人员要对设备发生问题进行全权负责,严格实行交接班制度。对于不合格的产品,管理人员不得接收,一旦发现设备存在质量问题及其他不合格问题不得予以使用。当设备安装完成使用前,安全监管和维护技术人员等共同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才可投入使用。

2.4加强特殊技能人员的管理

在人员选择时,要选择具有强烈责任心、技术性强、具有团队意识的人员担当,尽量避免使用临时工。特殊技能人员不得随意调换职位,要保证人人持证上岗。要运用竞争激励方法,实行技术评定机制,对特殊技能人员采取竞争方式上岗,对奖金进行等级划分,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定期对特殊技能人员进行评定,要从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优良品率进行考量,提高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及团队合作意识。

3结束语

在煤矿机电管理工作中,要充分结合煤矿的实际情况,并通过相应的制度及规范来进行管理。煤矿管理工作中要以煤矿生产质量及煤矿生产安全为目的,不断提升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煤矿事故的发生,促进煤矿安全高效的生产。

科学小论文 10

在合一的最后一个寂寞而又宁静的夜晚,我发现了一种一闪一闪的昆虫,经过了一番的辛苦调查,我终于知道了它的真实身份:萤火虫;它那一闪一闪的灯,可以在漆黑的夜晚给迷路的人们指引方向,也经过了几天的认真观察,我发现了其实萤火虫是一种食肉昆虫;它喜欢吃蜗牛,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发明麻醉之前,其实萤火虫和其他昆虫就早已掌握了这一门技术,我们都知道蜗牛是不会主动跟其它昆虫主动发起争斗,如果蜗牛在树叶上爬行,或是躲在壳里,攻击它是很难的,然而萤火虫选择了夜晚,因为在那时攻击它是轻而易举的,所以萤火虫才把它当成主要的食物。

我还发现了发光器生长在虫体的后三节,那个地方就是它的尾部。在前两节的腹部是有一大块发光器,几乎盖住了整个腹部:在第三节上,只有两个发亮的亮斑。光从背部透露出来,发出了一种美丽的亮光,白光中带着一丝丝微微的蓝色。萤火虫雌虫是不会长出翅膀来的,更不会在湛蓝的天空中飞翔,它就只能以直保持着幼虫的形态,但却一直是一种一直发出明亮的灯的昆虫。

科学论文 11

一、完整的生物史观的初步建立

春秋战国以后古代生物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山海经》中就有了较为详细的动植物名称和形态的记录,并论及它们的用途。对药用动植物的研究是我国古代传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图经本草》就是全国性药用动植物的普查,不但有图谱,同时也著录了形态特征,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也表现了中国生物科学发展的实用性价值。第三,遗传学的萌芽。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用民篇》中就有“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这说明古代已经有了对生物性状遗传稳定性的认识。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充的著作《论衡》中就提出了对物种遗传变异的明确论述,批判当时的迷信思想,20xx多年前提出的“本种”的概念与18世纪分类学家林奈的“种”的概念相似。因此,现代生物学需要辩证地吸收和借鉴历史上各国的生物科学思想,并将现代科学推向前进。纵观历史的发展,科学史和科学思想的发展都是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而教材中向学生展示的是静态的、经过提炼的科学成果,其中略去了科学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与产生的动态过程,学生往往 同时,编写教材基本都参照西方国家的思路,用的例子或者史实大多是西方的,这易导致小学生对我国历史尤其是生物等自然科学、技术史缺乏了解和认识,造成他们更认同西方而不认同我国生物发展乃至科学发展的史实过程,形成不正确或者不完全的历史观。对小学生而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远比给他们远离生活的、纯学术的知识更为重要。要培养孩子健康地生活,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在小学科学中引入一些我国古代科学史的内容,让学生从自己每天吃的粮食和身边可能发生的事情出发,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就孕育和萌芽的生物学知识、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充分认识中华传统科学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能树立自信、树立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责任感教育:伦理与遗产价值观的呈现

首先,人类在道义上有义务不去消失其他形式的生命。早在数千年前,生物学的科学知识已在我国孕育和萌芽,《诗经》中很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农业情况,并提到200种以上的动植物。这些在甲骨文和《诗经》中记载的动植物形态、分类和生态习性方面的丰富知识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有及其重要的价值。《科学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学生:“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但今天的人类正明显地受到灭种的威胁,许多与人类一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物在科学还未能对他们加以描述之前就已经灭绝了。塑料制品铺天盖地,热带雨林正在被毁灭,珊瑚礁正在消失。目前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物种数量约占世界物种总数的10%左右,居世界第8位,北半球第1位。我国有高等植物约3000种(占世界总数的10.5%),哺乳动物约500种(占世界总数的11.9%),鱼类约2800种(占世界总数的13.1%)。让学生感受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的同时更能激发其责任感和保护资源的意识,并从中领略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生物伦理学核心价值。第二,根据代际公平的原则,我们有义务向孩子们交接我们所接收到的东西。生物是随着地球环境的演化而发生并发展的,一方面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生活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并且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其生存的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并对环境的发展演化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是互为依存、协同进化的。自有人类以来就产生环境问题,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存手段的时期无疑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人类文明即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为了使人类文明持续发展下去,必须保护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这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环境是为了人的生存,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我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要想利用环境就必须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反对过渡利用。《史记殷本纪》中有商汤爱鸟“网开三面”的故事,在捕猎鸟的时候让捕鸟人撤掉三面网,不进行破坏性的捕猎,这也是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萌芽。《荀子》明确提出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鸟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让人们合理利用环境,利用生物资源的消长规律。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但能获得利益而且不使资源枯竭。荀子是从治国安邦、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保护资源的目标和要求。《吕氏春秋》中则有文字记载的法律条文规定,在“月令”中有详细的规定禁采的动植物。明确了保护生物资源的再生性,“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由于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加,对环境资源破坏日趋严重,保护环境资源才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这些古代早期的环境资源保护思想对后世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生物多样性被赋予价值的准则,它是自然地、脆弱的,对人类和人类的延续是有意义的。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既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所拥有的基因,也包含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表现为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孩子们从小学阶段就要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植物,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与其数量是相关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发展相融合,使中华文明永远持久延续,古代文明因生态环境而孕育发展,现代文明更要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科学标准(实验稿)》就要求在课程中探讨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保持可持续发展: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探讨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用一张图片表示“草场上过度放牧会加快草场退化,甚至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沙化。”要让学生们了解:对生物扩张与进行控制的自创生倾向,少买一些袋装的塑料制品,少将一些矿物燃料用于交通运输中,少进行一些其他破坏环境的举动,地球就能逐渐可持续发展起来。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的课程性质中,科学探究及创新能力关系到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在其学科性质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正是传统经典与育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理想境界。我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家们具有丰厚的科技成果和思想,对其科学思想进行现代的转换与传递就是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文化,这些科学思想既体现在价值观,又有方法论和科学观以及渗透在各个层次上的概念、猜想与判断。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人文,自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深远。《科学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要了解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如何把古代朴素的科学技术以及独特的科学思想融入到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入内容的选择、比例如何、教师该以何种方式向学生呈现,这都是今后研究中应该思考的。

科学小论文 12

奶奶的一次经历让我第一次听到了“鬼压床”这一个词,虽然听得我感到毛骨悚然,不过我都是听过就罢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一次亲身的体验却让我感受到了“鬼压床”的恐怖。那天,我白天打了网球还去游了泳,晚上回到家时非常累了,所以很早我就睡了。当我蒙着头在睡觉的时候,突然觉得有个人压在我身上,胸口闷闷的,四肢无力,想动却提不上劲来。幸亏妈妈进来看我推了我一把才让我恢复了知觉。

在这一阵恐惧之后,我不禁觉得纳闷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鬼吗?老师都告诉我们了要相信科学,世界上是没有什么鬼神的,但是我亲身的体验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鬼压床”挑起了我的疑惑,于是我就对这个现象进行了一些调查。

我先对自己发生“鬼压床”现象做了一个自我的反思,我有“鬼压床”那天白天玩得比较累,难道“鬼压床”和人的疲劳有关?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以后,我又在自己的家人中进行了调查,发现奶奶,妈妈,阿姨和表姐都有过“鬼压床”的经历,我首先问了妈妈,发现妈妈有几次加班很晚,回到家也是很累了,早早睡觉的,晚上反而有了“鬼压床”的现象;阿姨是在分娩以后遇到这个事情的,还说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力气睁开眼睛,但是意识却是清醒的;姐姐有的几次都是在考试之前,她都睡不好,每次都到很晚才睡着,好几次都是睡了醒过来却动不了身体;而奶奶和姐姐的情况差不多,老年人晚上都睡不着,早上又起的比较早,所以当晚上奶奶睡着以后,半夜清醒过来的时候,她都觉得身上有个人压着,四肢动不了,但是脑子却是很清醒。

看来“鬼压床”这种情况跟疲劳还是关系很密切的,但是除了这个以外就没有其他原因了吗?我回想了一下,那天我睡觉的时候是仰着睡的,还闷着被子,那这个和睡觉的姿势有没有关系呢?我又去问了妈妈他们。发现,除了姐姐也有闷着被子睡觉的习惯以外,其他几个人都不是。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几个人都是喜欢仰着睡觉的。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调查归纳,我大概觉得“鬼压床”只是一个生理现象,并不是真正的鬼神之类的东西,为了了解的更详细,我借助了网络,进行了查阅,发现“鬼压床”又称之为“睡眠麻痹”是人的意识是清醒的,但是身体却不听人使唤。这最直接的原因是白天的疲劳,当人入睡以后再次醒来时,身体上的肌肉因为白天的疲劳而使不出尽,而仰睡的习惯往往会把手放在胸前,这就会使人感到胸闷,好像有人压在身上一样。还有压力大的人容易脑疲劳,而体质较弱的人身体往往容易超负荷了但他自己还不知道,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也会有这种“鬼压床”的情况产生。

经过了这次简单的调查我更加发现,我们要相信科学,任何问题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解释才是真理。比如“鬼压床”我们只要多多锻炼自己的身体,增加体质,注意劳逸结合就不会出现所谓的“鬼压床”的现象了。

科学小论文 13

问题:我们要砍伐多少树木?

发现问题:

我们每天在纸上写作,而这些纸都是由树木转变而来;我们每天用的卫生纸,也同样是树木制造出来的;我们有时在餐厅使用的一次性筷子,也是树木的一部分……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一年要用多少树木做的东西?我们一年要砍伐多少树木?

调查结果:

大约1万年以前,地球约有60多亿公顷的森林覆盖着近1/2的陆地,而现在只剩下20多亿公顷了。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急剧减少着,相当于每分钟我们都会失去一块足球场大小的热带森林。

每年全球纸张产量与用量已达3.2亿吨,如果以每吨纸需砍伐4棵平均20年树龄的树木作原料的话,那么1年就有近13亿棵这样的大树从地球上消失。

历史上,森林曾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2/3,进入20世纪以后森林减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用不了多少年,全世界热带森林资源就可能被毁坏殆尽。

让我们呼吁: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双筷子……把更多的森林资源留给子孙后代!

科学小论文 14

秋风一起,金黄的树叶纷纷落下。我在门前做清洁工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地上的叶片大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为什么呢?

其他的落叶是不是也一样呢?我想再去观察观察吧。在这一周里,我去观察了许多树的落叶情况。结果我发现,绝大多数的落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我想应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我的想法。于是我制作了像叶片一样的风筝去放。由于不太会放,因此放了很多次风筝也没有飞起来。我记得风筝落地时总是重竹条的一面朝地,这是不是和落叶朝天有相同的地方呢?

难道树叶也和我做的风筝一样,一面重一面轻?带着这个假设,我采了许多种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我发现,叶面表皮好像是里面的叶脉排列稀疏一些,光滑一些,叶背面叶脉排列紧密一些,粗糙一些。于是我在父亲的帮助下,做了一个叶片的模型,用了一些细铁丝,编成了网状,有的稀疏,有的紧密。然后把稀疏的铁丝网和紧密的铁丝网连成正反两面。然后我将“叶片”从空中抛下10次,8次是紧密的铁丝网一面在下,2次是稀疏的铁丝网一面在下。

通过实验,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又到互联网、书上查找有关树叶的资料,终于明白了落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学秘密,原来,两种结构不同的细胞层,形成了同一片树叶的“背”与“面”,由于比重不同,树叶在飘落的过程中,会翻转变化,重的一面朝下,轻的一面朝上,这样降落最稳定。因此落地后,细胞紧密而重的一面朝黄土,细胞系数而轻的一面朝天。

科学真有趣,今后我要多做这样的实验,长大后做更多更复杂的实验,为人类造福。

科学小论文 15

最近这几年,大家觉得天气一下子就变热了,原本凉爽的秋天现在几乎要到10月下旬才开始,8月份最热的天居然达到了40度以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人类自己惹的祸。

随着人类高科技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科学随之产生的副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全球变暖就是一个例子。天气炎热,在酷暑里泡空调成为了一项新的“业余爱好”,但人们可曾想过,空调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空调排放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甲烷,输送到外面,甲烷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同时,空调还会浪费掉许多电,所以要尽量避免用空调,适当即可。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二氧化碳!汽车尾气与工厂废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最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即全球变暖)现在汽车逐渐增多,据有关方面统计,到21世纪,汽车在全世界已有7亿辆,大量的尾气严重影响着我们,咳嗽,喉咙发炎……最重要的是全球变暖。有人统计,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了20吨一年!中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排放量也有2.51吨一年!我们周围的环境在恶劣地变化。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森林锐减,水资源破坏,生态链严重被破坏,大量土地贫瘠,水污染严重,据统计全世界10%的河水被污染,新鲜的淡水供应成了问题,同时由于矿物质被大量使用,燃烧出的CO2气体导致了大气污染,同时臭氧层被严重破环,南北极出现臭氧层洞,加剧了环境的恶化。这样恶性循环的话,最终会导致人们的生活被严重影响。

这样一来的悲剧是什么呢?当然是显而易见了!天气加热,海平面上涨,南北极冰川融化,海滨城市,岛国被淹。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实验证明,以后300年,海平面将上涨半米多,这还是最乐观的数据。再过7年,全球变暖将会无可逆转地持续。更可怕的是,由于北极冰融化,降雨量加强,大量淡水汇入北大西洋,破坏了墨西哥暖流,一旦墨西哥暖流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将会下降5—8度之多,从而造成的影响,很可能引发新的冰河时期!想必大家一定看过《后天》这部电影,剧中的情景正是几百年后对我们地球的一个真实写照:龙卷风,冰层断裂,温度急剧下降,冰风暴,冻雨,地震,洪水,海啸……这并不是疯狂的幻想,如果人类不停止毁坏环境的话,这将成为现实!全球变暖不仅仅是天气变热,更会牵连出许多负面影响!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