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论文最新15篇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论文最新1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摇篮奶粉最新事件】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物资管理供给侧改革路径探析论文 1

摘要:城轨企业物资管理供给侧改革,既是时代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城轨行业能够“走出去”的内在需求,更是城轨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实际需要,城轨企业面临着区域合作不跨界、供应商不协同和内部供需不同步等主要矛盾,可从稳定供应渠道、服务生产需求以及提升内部效率等路径实现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物资管理供给侧改革城轨企业路径

1背景

随着我国GDP的增长以及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基础设置配套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不断深化。有数据显示,截至末,我国26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运营线路总长度达3600多km,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约138亿人次。同时,随着城轨行业技术的逐步成熟、国产率逐步提高、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以及国家审批权的下放,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将呈现出规模扩大化、发展差异化、行业标准化、系统智能化、资金多元化等特点,这也为城轨企业物资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广州地铁20的数据基础上,结合行业的情况预估每公里年物资消耗规模为100万元,年全国城轨物资消耗规模约为36亿元。因此,探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城轨企业物资管理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城轨企业物资管理现状分析

城轨企业不仅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更要承担公共服务和安全的职责。由于消费者市场对公共交通安全、便捷、快速、舒适等方面的要求愈加突出,与之带来的是线网的高负荷运转,城轨企业物资管理也面临着及时供应和质量保障的高挑战。然而,城轨企业面临着区域合作不跨界、供应商不协同、内部供需不同步等主要矛盾。

2.1区域合作不跨界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由各个区域进行管理,各区域城轨企业之间经营管理相互独立,各区域城轨企业相互之间没有建立强相关的联系。因而,各区域在轨道交通制式、车辆选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各区域物资管理与区域政策规定、企业决策流程等紧密相关,从而导致各企业的物资管理难以跨界合作、协同发展,面临着联合采购需求空间大但操作实施难度高的现实困境。

2.2供应商不协同

由于城轨相关物资的技术存在着专业性和垄断性的特点,同时城轨企业的需求也属于刚性且不稳定,多方面因素构建了城轨企业与供应商不稳定的交易结构,双方之间不仅没有形成协同体,反而促进了部分供应商隐藏信息或隐藏行动的机会主义行为。隐藏信息方面,供应商产品相关的技术参数、市场价格、库存、代理权限以及交货能力等不公开,导致城轨企业物资管理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隐藏行动方面,不按期交货、交货产品不合格、售后服务差等,导致生产运行秩序被打乱、合同违约纠纷多等问题。

2.3内部供需不同步

有数据显示,城轨企业故障维修约占日常维修计划的50%~70%,且维修模式单一,导致需求出现极大不稳定性。同时,由于城轨公共运输安全的特点,城轨企业对供应物资的质量和速度要求极其严格,但是由于所需的物资涉及专业多、品种多、规格多,使得物资统型不够、物资采购单次需求量少,从而导致内部采购部门与生产需求部门之间供需不同步,许多城轨企业陷入倾向于选择高库存、重资产运营的困境。

供给侧改革的论文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正确判断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正确决策部署。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改革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需求侧短期刺激的理论基础在于:当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形成增长缺口时,意味着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利用,会出现周期性的失业率提高现象,因此要刺激总需求以使实际增长率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但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这种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用处很小。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理论误读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其理论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二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三是以发展经济学为核心的各类结构主义;四是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五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理论;六是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主义。但是,这些理论都不能成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工具箱,主要原因是: 萨伊定律所倡导的“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的需求”“宏观经济不需要进行需求管理”等主张,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机理相冲突。从萨伊定律出发,市场不可能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这与目前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显然并不一致。萨伊定律所提出的政府不干预原则,也显然难以治理当今时代的经济问题。

供给经济学应对的核心问题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问题。然而,目前中国经济并不存在“滞胀”。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几大问题集中体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外需下滑、基本增长动力源变化导致的增速下滑、产能过剩以及制度性与机制性问题累积下的结构扭曲等方面。供给学派所开出的减税和削减福利等药方,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结构主义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主张用国家干预和大规模投资等措施来突破落后国家在“低水平均衡”上所面临的各种瓶颈性约束。其实质是主张干预主义

和非均衡主义,明显与中国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均衡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改革目标相冲突。

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是哈耶克的保守主义、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以及拉弗的供给主义的混合体和变种,其在所有制上的完全私有化、在运行上的完全市场化不仅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与中国持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背离,而且难以解决中国面临的复杂问题。

华盛顿共识以“快速私有化、快速自由化以及宏观平衡”为内容,拉美和东欧的结构性改革已经证明了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因此,以之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不仅在政治上不具有可行性,在经济上也存在致命缺陷,它所开出的药方自然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良方。

新制度主义虽然抓住了改革在本质上是一场制度创新这一要点,但其简单的私有化逻辑难以适应当前中国多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肩负的“宏观稳定+消除扭曲+新动力机制培育”的大改革大调整任务,需要超越简单的产权体系改革。

深入研究这些理论误读,可以发现它们存在共同的问题和困境:

一是简单分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供给侧”等同于供给经济学,“结构性”等同于结构主义,“改革”等同于制度主义。这种简单化表象化的理论解读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容易使公 事实上,这些简单化的政策主张都没有抓住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甚至与之南辕北辙。

二是先验假定需求管理和总量管理失灵了,因此各类政策应从需求侧管理全面转向供给侧管理,理论基础应当彻底转向各类反凯恩斯流派。这种观点显然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此次以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新兴市场汇率大动荡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以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工业品市场萧条、新兴经济体产能过剩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实体经济危机与上述理论流派所适用的20世纪70—80年代的“滞胀”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同样不是“滞胀”问题。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不拒绝需求侧管理,而且在很多环节需要需求侧管理进行配合。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把握三条原则

跳出西方经济学的桎梏。必须超越各种类型的凯恩斯主义和供给经济学的对立与争论,跳出“用需求管理来处理需求问题”和“用供给管理来处理供给问题”的二元主义困境,强化结构性视角、制度性视角和增长模式转换视角。在短期,应关注市场失灵带来的供求失衡问题,以政府适度干预对冲世界经济波动带来的外部冲击,以内需适度扩张弥补外需下滑带来的需求缺口并缓解产能过剩。在近期,适度启动供给侧调整,利用“看得见的手”和整体规划积极处置僵尸企业。在中期,全面实施结构性改革,从制度层面重构市场,释放市场活力,推动政府主导型结构调整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型结构调整,避免政府过度干预。

超越左和右、市场与政府的简单分类。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结为以“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为核心的新古典思潮,也不能归结为以“整体主义+政府干预+部分计划化”为核心的左派结构主义。必须清晰地看到,中国目前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不仅仅根源于市场失灵或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而是二者在不同层次的多元叠加。

物资管理供给侧改革路径探析论文 3

供给侧改革重在增长本源创新,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城轨企业物资管理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提升物资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创新管理机制、调动相关生产要素,形成符合生产需求的稳定供应能力和市场化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实现成本管控与物资供应保障的平衡、物资计划与需求变化的平衡以及供需双方的平衡。

3.1稳定供应渠道

稳定的需求环境是充分调动供应商广泛参与和持续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物资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影响建立稳定供应渠道的主要因素,包括需求统筹能力、采购需求分配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等。需求统筹能力是指将内、外部需求进行汇总、标准化和统型等,将不同需求单位的需求化零为整、或将不同品牌的需求进行统型、或将少量的需求整合到最小订货量以上等,从而发挥量的杠杆作用;采购需求分配机制是指根据供应商库的动态更新和分级管理,将采购需求优先分配到评级高的供应商,为其创造稳定、激励的需求环境;信息共享机制是指通过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平台,不仅包括日常的沟通与交易信息等,还可以包括将需求信息、供应商信用或评估信息等向供应商开放,供应商将产品技术参数、库存以及升级换代等信息向采购方开放等。

3.2服务生产需求

建立面向生产需求的物资供应机制是物资管理能力提升的前提,包括建立基于合理库存的物资配送机制、与供应商共建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机制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或者JIT(JustInTime)的零库存机制。基于合理库存的物资配送机制指根据物资消耗的预估储备一定的物资,根据生产一线的需求提供物资及时供应的服务。例如,广州地铁建立了24h物资配送服务,且在各生产工班设置了自提物流柜。与供应商共建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机制是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协议,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同时根据使用情况不断修正和补充库存的机制。例如,广州地铁与供应商探索了紧固件的看板管理机制。零库存机制是指由供应商根据需求情况,及时响应提供物资保障,采购方无需储备过多的库存。例如,通过电商渠道及时供应常规物资;与地理距离近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提供及时供应服务等。同时,服务生产需求还包括对生产需求的规范和管理,通过对生产中心消耗历史数据的挖掘分析,建立物资需求的预测机制、主动配送机制、灵活采购机制以及消耗计划和实际领用的管控机制等。

3.3提升内部效率

内部效率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与供应商的有效合作,还关系到对生产需求的服务质量。内部的效率包括与生产一线就物资统型、物资澄清、物资验收等协作,也包括与管理部门就预算控制、技术鉴定、政策优化等方面的协作,还包括内部合同签署的效率、到货跟进的效率以及物资出入库效率等。

4小结

城轨企业物资管理的供给侧改革,既是时代赋予城轨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更是城轨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需要。在城轨大发展的趋势下,城轨企业面临着区域合作不跨界、供应商不协同和内部供需不同步等主要矛盾,探讨如何从供给侧改革形成物资管理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供给侧的内涵来看,城轨企业或可从稳定供应渠道、服务生产需求以及提升内部效率等路径来提升物资管理能力,从而实现成本管控与物资供应保障的平衡、物资计划与需求变化的平衡以及供需双方的平衡。此外,这些也与整个市场的发展情况紧密相关,包括形成规范化的行业标准、市场化的交易平台以及创新开放的联合机制等,促进整个城轨市场的持续、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社,.

2范良松。“互联网+”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创新探讨[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5,10.

3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改革[J].管理世界,,3.

推动西安工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论文 4

推动西安工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论文

摘 要:近年来,西安工业经济发展成绩显著,工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随着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受到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疲弱以及企业经营成本高企的共同影响,西安工业发展开始面临增速回落和生产效率下滑等系列问题。当前,唯有依靠供给侧改革,通过构建公平竞争机制,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国有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才能确保西安工业经济“十三五”期间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西安;工业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

西安近年来坚持市场化和现代化方向,走稳中求进道路,工业发展成绩显著。但随着经济逐步步入新常态化阶段,“三期”叠加影响不断深化,西安工业运行出现了增速回落和效率下滑等系列问题。西安工业面临问题的实质是生产要素配置扭曲引起产业结构失衡,是工业企业在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疲弱而生产成本高企情况下投资发展意愿不强的结果。当前,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在“三去一降一补”过程中着力构建市场起决定作用的资源配置机制,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国企改革步伐,才能确保“十三五”期间西安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西安工业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一)经济总量增长,规模扩张

西安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近年来持续增长,已达1 417.61亿元,增长41.3%,年均增速为9.6%,对西安市经济整体增长起到稳定作用。-,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张,总资产先后突破4 000亿元、5 000亿元和6 000亿元水平,由3 592.13亿元增至6 048.34亿元,增幅高达68.4%。2010-20,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主营收入、增加值分别由3 130.15亿元、3 011.19亿元、862.28亿元,增至4 395.89亿元、3 683.7亿元、1 174.67亿元,分别增长40.4%、22.3%、36.2%(见图1)。

(二)装备制造业主导工业经济发展

西安装备制造业年实现增加值734.01亿元,比增长30%,年均递增6.7%,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继续占据五成以上份额,比重达51.8%,装备制造业继续主导工业经济发展。2015年,西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84.79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贡献突出,四个行业增加值占规上装备制造业比重达79.9%。

(三)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产业发展壮大

西安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医药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活力增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培育壮大,工业发展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变。2015年,西安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65.89亿元,较20增长48%,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5.8%,比年提高5个百分点。20,西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80.8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8.1%,同比增长22.7%。

(四)产业集聚和区域集中特征显著

西安工业经济集聚发展特征明显,其中高新区和经开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高新区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制造业集群,经开区汽车和电力电子产业集群也发展迅速。2015年,高新区和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96.16億元和350.5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倍和1.9倍。从空间布局看,西安工业经济主要集中于优化发展区和重点发展区,在优化发展区中主要集中于未央、长安和雁塔三区。2015年,西安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827.37亿元、293.12亿元和54.1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70.4%、25%和4.6%;未央、长安和雁塔三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15.75亿元、190.32亿元、176.6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8.4%、16.2%和15%。

二、西安工业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工业经济增速回落

受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拉动减弱,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共同影响,西安工业增速近年来逐步由高位回落。2010-2015年,西安工业增加值增速由18.1%持续回落至6.6%,回落11.5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19.7%回落至6.6%,回落13.1个百分点,较同期西安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回落幅度分别高出5.2个和6.8个百分点。西安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呈下降态势。2015年,西安市工业增加值1 417.6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24.4%,比20占比低6.6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6%,比2010年占比低3.4个百分点。

(二)工业增加值率下滑

由于工业优质资源配置集中度不高,西安规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数量偏少,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产业虽然快速发展,但领军企业数量也偏低,近年在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而企业市场定价能力提升较慢的共同影响下,西安工业增加值率呈下滑态势。-年,西安全部工业和规上工业增加值率分别由34.2%和31.1%降至26.3%。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率在以后下降较为明显,-2014年累计下降3.8个百分点,超出2000-20降幅2.8个百分点。

(三)工业生产者价格由涨转跌

西安由于处于重化工业后期,重型化特征明显,传统制造业占比较大,工业定价能力偏弱,近年随着工业逐步步入新常态化发展阶段,市场整体需求增长放缓,工业品产销率下滑,工业生产者价格波动开始由上升周期进入下降周期。2000-2015年数据显示,西安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自结束上涨周期后连续三年下跌,购进价格自2011年结束上涨周期后连续四年下跌,规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在20后也呈持续下降走势,2015年已降至以来的最低水平。

(四)工业企业部分效率指标下降

西安工业经济规模近年虽不断扩张,但反映工业质量的效益指标和运营效率指标却逐渐增长乏力。西安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10年突破200亿元水平,达到近年来最高值245.37亿元。此后,虽然主营收入水平、资产总额不断越升到新水平,但由于成本费用增长较快,企业利润总额始终在100亿~200亿元间起伏,难有新突破。从效率指标看,总资产贡献率指标2010年达到20以来峰值12.2%后,近年基本呈下降态势,2015年已降至7.2%;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和2010年峰值1.7降至2015年的1.3;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由2010年峰值8.8%降至2015年5.3%。

三、推动西安工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一)构建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依靠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制度基础。目前,西安高新区、西咸新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已成为陕西自贸区建设主要实施主体,西安要紧抓机遇,加快自贸区各项配套制度试验试点步伐,全面细致研究自贸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并借助自贸区建设着重构建区域公平有序竞争机制,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促进区域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工业领域供给改革任务完成。

(二)坚持工业创新驱动战略

新常态化阶段资源与环境要素约束加剧,推动西安工业经济供给侧改革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才能化解工业低端产能过剩和中高端产能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也才能稳定工业经济的中长期潜在增长率,扭转西安工业增速持续回落趋势。当前,西安需高度关注研发活动覆盖率低,研发经费支出增长乏力和研发人员萎缩的问题。2015年数据已显示,西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覆盖率仅为27.5%,与沿海发达地区近40%水平相比差距較大;R&D活动人员3.56万人,较上年下降18.9%;剔除三星公司数据,R&D经费内部支出较上年也呈下降态势。

(三)大力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

推动西安工业经济供给侧改革关键在于优化产业结构,目前西安在国家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目录中超六成产品存在产能过剩情况,基本属于科技含量较低的低端制造业产品。同时,西安装备制造业还存在内部发展不均衡、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规模和集群发展程度还显不足的问题。西安需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在具有一定研发或生产优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产业方面,通过集中开发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抢占竞争制高点,提升工业产业附加值率水平,减缓工业经济增加值率下滑的态势。

(四)加快工业国企改革步伐

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步伐,进一步促进政企分离和增强国企竞争活力,是推动西安工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2015年初步统计,西安市连续四年主营业务亏损企业共101家,占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数9.2%,基本为市属国有控股小型企业,主要分布在传统轻工行业和低端制造行业。西安要尽快对国有工业“僵尸”企业进行清理,以盘活工业生产要素资源,改善国有工业企业的经营效益,提升西安工业经济整体营运效率水平。

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论文 5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且经济发展结构要进一步优化,使经济能达到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对管理会计要提出创新,但是创新过程中,需要供给侧改革的促进。因为供给侧改革能给管理会计创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使管理会计敢于创新,不断的去探索。本篇文章就是研究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和创新发展有哪些影响。

一、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供给侧的改革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不断调整管理会计的结构,让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主要影响的环节如下:“价值增值”的影响,“管理控制系统”的影响,“信息支持系统”的影响,同时还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对管理会计“价值增值”的影响

如果想要加强管理会计的供给方面的建设,那么就要注重对理论与实践上进行功能的改进和优化。那就在实践中以企业消费的手段改进自身的职能定位,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创新技术,生产出创新科技的新产品作为发展目标。此外,管理会计要进行改变提升变性功能,不断的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率, 目前很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管理会计提供更大的机遇,促进更好的价值增值管理会计的建设,所以说“价值增值”的目标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二)对管理会计“管理控制系统”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的大多内容,促进社会很多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和以前的传统模式差别真的很大,所以这个需要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要根据供给侧改革的新政策重新配置价值管理理念。管理控制系统要抓好这次的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式,不断的创新出新的工具或者方法。比如把传统的产链价值管理模式变成互联网的产链模式的价值管理。此外,在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根据国家减税的政策下,不断的完善和修订管理会计制度,使它更好的在企业中实践运用。

(三)对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的影晌

趁着供给侧的改革,及时对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进行改正和完善,同时不断的优化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使管理会计在决策过程中,达到更有效率,增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相关性和有用行。还有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要和控制系统进行配合,使链式价值管理转变成网络式价值管理,同时开发一些和互联网对接的应用和智能工具。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是多么的重要,如果能调整好,那么就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不断的优化信息支持系统,使它能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四)供给侧改革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很重要的,因为企业文化会影响成员的心里状态,进而影响了整体行为,而且还对管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供给侧改革下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而且是权变性的文化价值管理,因此,管理会计要重点体现出权变性,淘汰以往的模式和方法,不断的去推广新的管理技术。灵活的转变,思考,包容和支持企业的发展,注重企业文化价值观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效果。

二、供给侧改革促进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

(一)“价值增值”视角的创新发展

管理会计创新的目的是让企业得到更好的收益,所以在供给侧改革下,对管理会计进行创新,同时帮助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政策和建议。而管理会计的创新是为了能让企业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这个从“价值增值”的角度看,是为了让企业能够淘汰旧的管理会计,不断的创新出新的管理会计,使企业能够得到很多的利润和盈利。

(二)“管理控制”視角的创新发展

从“管理控制”视角看,管理会计创新发展,不断的优化管理结构,使管理会计管理控制系统能在企业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供给端看,管理会计的价值管理要注重成本管理,因为不管怎么管理都要使企业得到最大的效益和利润,这样才达到管理会计创新的最初的目的。

(三)“信息支持系统”视角的创新发展

“信息支持系统”可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管理会计在供给侧改革下进行对信息支持系统的创新,那么就能发挥信息支持系统的更有效的作用了,比如,建立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制度,形成一个物流,资金流,人流等的管理,发展一些咨询服务和反馈服务,使管理会计在供给侧改革下不断的创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供给侧改革”的作用下,对管理会计的创新,需要对“价值增值”、“信息支持系统”、“管理控制”这三个环节进行的分析和改进,这样才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供给侧改革的论文 6

供给侧改革论文篇3

一、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需求侧改革收效甚微,供给侧改制势在必行

由于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年下滑,今年甚至已经降到了7%的水平,而在之前通过拉动消费、拉动投资等的需求侧刺激已经收效甚微,而需求不足仅是一种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侧着手改革。从持续多年的抢购海外奶粉事件、到今年的抢购日本马桶盖事件以及不断升温海外代购规模,虽然国内也有类似的产品,但是国内消费者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选择,更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不足、供需错配的矛盾。

2、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存环境差需要供给侧改革

伴随着经济下行,许多问题更加暴露出来。由于我从事金融不良资产行业,遇到的企业多是遇到债务危机的企业,这些企业要么忙不扩大产生资金链断裂、要么高融资成本入不敷出、要么没有核心竞争力被淘汰、要么行业竞争太过激烈被迫倒闭,企业盲目扩张、融资成本高、无核心竞争力、产能过剩技术落后都反映出供应侧的一些顽疾。

3、供给侧改革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息息相关

供给侧改革是顺应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趋势。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供给侧搞个的大部分方针均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点相互交叉吻合。

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点

1、政府自身改革,简政放权

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简化企业办事审批流程,由严格事前审核逐步发展为重视事后监管,可以改善高进入门槛低监督管理的模式,降低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腐败,降低企业隐形成本;二是落实财税改革方案,降低企业负税,能够直接提高企业盈利,也提高了企业投资意愿,从而也推动了投资与消费。三是落实金融体系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改革融资体制,促进直接融资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解

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四是逐步打破垄断、放松监管,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台竞争,从而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生产率。

2、化解产能过剩,消化地产库存

由于之前投资型的经济拉动模式及资源的错配,导致了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这些行业既包括了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等传统行业,也包括了光伏、风电等高新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不是一味淘汰,而应从“消化、转移、提升、淘汰”四个方向进行,鼓励优秀企业走出国门,防止新增产能项目,要多鼓励重组并购、减少破产清算,要促进产业优化重组、促进产业升级,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消化下岗员工,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应承担起维护社会和经济稳定的职责,妥善解决员工问题。作为房地产行业供给侧的房地产企业,一是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二还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3、利用互联网手段,加快资源配置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概念,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往往迸发出了极大了生产力。企业利用互联网手段,不仅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沟通成本,提高供需两端的配置效率,还能通过大数据手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发掘潜在的消费者,并及时向消费者推送产品信息,更能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指导企业行业发展方向,及时的进行产业调整及产品转型。

4、鼓励企业创新,提升创新转化

在市场竞争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创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持续发展。企业应当改变利益短视的行为,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政府,则应当通过成立私募股权和专项基金等方式、实施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措施、推进产学研结合等措施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创新成果工业转化率。

三、资产管理公司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及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组成了不良资产行业的核心产业链。在供给侧改革中,我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继续发挥降低金融风险的作用,吸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维护金融环境的稳定;2、在对债务企业处理上,着重运用债务重组为切入点,降低企业负担,考虑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企业重组,盘活债务企业;3、对于过剩淘汰产能,发挥资源重新配置的作用,盘活资产;4、由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金融牌照的金融集团,在降低市场利率、扶植企业发展等方面可以发挥良好的补充作用。

结束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在供给侧改革中,政府部门需要从自身开始改革,为企业减负,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国有企业以及资管管理公司也应当起到改革排头兵的作用,发挥自己的职责作用,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企业也应当积极创新,改进资源配置方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论文 7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其理论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二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三是以发展经济学为核心的各类结构主义;四是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五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理论;六是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主义。但是,这些理论都不能成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工具箱,主要原因是: 萨伊定律所倡导的“供

给自动创造自身的需求”“宏观经济不需要进行需求管理”等主张,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机理相冲突。从萨伊定律出发,市场不可能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这与目前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显然并不一致。萨伊定律所提出的政府不干预原则,也显然难以治理当今时代的经济问题。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其理论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二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三是以发展经济学为核心的各类结构主义;四是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五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理论;六是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主义。但是,这些理论都不能成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工具箱,主要原因是: 萨伊定律所倡导的“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的需求”“宏观经济不需要进行需求管理”等主张,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机理相冲突。从萨伊定律出发,市场不可能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这与目前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显然并不一致。萨伊定律所提出的政府不干预原则,也显然难以治理当今时代的经济问题。

供给经济学应对的核心问题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问题。然而,目前中国经济并不存在“滞胀”。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几大问题集中体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外需下滑、基本增长动力源变化导致的增速下滑、产能过剩以及制度性与机制性问题累积下的结构扭曲等方面。供给学派所开出的减税和削减福利等药方,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结构主义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主张用国家干预和大规模投资等措施来突破落后国家在“低水平均衡”上所面临的各种瓶颈性约束。

供给侧改革的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论文 8

供给侧改革的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论文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但通过研究和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少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从供给侧入手推进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与经济改革相似,高职教育也存在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任务。高职院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智力支持,同时也是社会供给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与增加,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一、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高职教育是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代表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来构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比超过一半,“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用人单位、师生与劳动者、理论与实践的三个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但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处在发展与探索阶段,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教育质量、校企合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1)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高职院校都是一些表现欠佳的学生,高考失利后无奈之下才选择高职院校,通常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高职教育,感觉入读高职院校好像就低人一头,这些情况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良影响,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高职院校的地位比较尴尬。(2)由于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在逐步增加,有关部门开始加大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少高职院校实行扩招政策,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人数激增,入读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学校师资和硬件建设则没跟上相应的发展步伐,给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3)部分高职院校的设立只是随大流,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基本照搬本科院校模式,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更多的是生搬硬套;设置的部分专业与行业产业发展实际相脱节,人才输出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不能较好地适应行业产业发展新需求,无法满足产业转型与发展对人才供给的质量要求。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时期,高职教育必须经过深入反思和科学论证,才能创新发展,才能使高职教育发展逐步与经济转型相符合,才能进一步发挥和提升高职教育的强大功能。要适应经济新常态,高职教育必须进行有效供给和创新驱动发展,要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促进学校与社会、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要以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优秀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竞争力,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不断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软件业是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一个变化很快的行业,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大力普及,极大地推动了软件产业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大力推行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要保证课程设置与软件技术的发展同步,同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强调技能培养,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形成科学的、合理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应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人力资源。而高等职业院校开办的软件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课程体系也在不断修改优化,但不少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设置过于广泛,追求大而全,众多的课程导致学生所学课程虽多,但所学深度不够,技能有待加强。(2)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少高职院校是在中专院校的基础合并成立的,原有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而新引进的专任教师不少则缺乏大中型软件项目的研发经验,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师生比严重失衡,有些高职院校一位教师每学期要上近三百课时,哪还有时间搞科研、做项目和参加培训进修来提升自我。(3)实践教学设备投入不足或设备比较落后,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缺少实际项目的研发和讲解,导致实训效果较差,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建议:1.调整软件技术专业设置,进一步贴合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以《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版)》等纲领性文件为依据,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大类对应软件产业,计算机和软件专业群对应信息技术行业,逐步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研发过程的三个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真正做到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内涵升级和有机重构。2.打造真正强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因软件技术专业工程性特点突出,建议在引入师资时,不仅要考虑学历职称结构问题,也要注重IT行业经验。同时,因软件行业更新速度快,必须与国内外知名的IT公司或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定期安排相关教师去上述企业或机构进行培训和进修,以提高教师真实项目的研发水平,及时知晓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特征。3.进一步重视实训教学,加大投入与产出力度。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动手能力、出成果和出特色的关键。应紧密联系企业推进“以真实� 借助完善的实训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比赛以赛促学,加大科研力度以研促教,协同合作企业深入开展科研项目的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积极推进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4.针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的特征,建议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能力考核,所有专业课程全的考核全部采用机试或项目的形式来完成,考核内容分为项目源码、项目演示、项目答辩三个环节,各个环节分别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可以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表达能力,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做到既会说也会做,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5.针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特性,建议设立工作室,将综合实训基地打� 以此实现学校在学生培优、教师梯队打造和专业产学研实力提升等方面的诉求。工作室的整体环境设计可以参考企业开发工作室的环境元素,从功能上将工作室划分为两大区域:工作区和会议区。工作区为指导教师带领优秀学生进行日常项目开发的区域,环境的布局完全参考企业的工作环境,给师生营造一种工作的氛围。会议室则模拟企业的项目开发工作环境,用于项目开发的分析、设计和研讨等专题研讨活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工作室可以为一批优秀的学生提供真实的对质量、进度和资源都有严格要求的外部商用项目。学生通过这些真实项目的实战锻炼,能够培养自己的实际项目经验,做到毕业就有不少于半年乃至一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他们以后应聘软件名企提供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工作室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地,也是学校打造“精品教师”的摇篮,更是校内教师“传帮带”的示范点,有助于学校教师梯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工作室可以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创新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更是学校对外交流的一个较好的窗口,能够帮助学校提升整体的社会影响力。综上所述,一个运行良好的工作室可以让多方受益。6.应大力支持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为广大软件工作者特别是青年软件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的软件人才,遴选和培养一批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投资和孵化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企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业态,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硕。浅析高职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X):10-11.

[2]王臣昊。通信业高职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供给侧改革”思维的探索[J].轻工科技,2016(8):144-145.

[3]林亚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4):46-48.

[4]张振宇。以制度供给侧改革引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J].教育探索,2016(10):40-43.

[5]王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6,189(5):103-106.

[6]王晓红,艾冰。中国软件出口的现状、趋势及“十三五”战略思路[J].全球化,2016(5):31-50.

[7]宋磊,刘立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6(2):201.

[8]许丽花。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一”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6(7):160.

[9]杨爱民,邓芳,高飞。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6(3):64-67.

绿色金融如何助力供给侧改革论文 9

绿色金融如何助力供给侧改革论文

【摘要】为了加速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补充绿色产业发展短板,推动供给侧改革,当前发展绿色金融已是迫在眉睫。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应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引发金融风险的关注力度,并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市场体系,还应加快建立绿色金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关键词】绿色金融供给侧改革产能过剩

目前,我国经济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排放结构和分配结构等,这些结构问题导致了供求偏离,经济增长动力减弱。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加快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化。推动“僵尸企业”去杠杆化,也能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融资渠道,补充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短板。可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对我国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产业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供给侧改革战略明确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对于绿色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但就这些方面来说,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较突出的融资问题。

产能过剩的行业,信贷规模占比普遍居高不下。我国当前去产能的主要行业领域无非就是煤炭行业与钢铁行业,但是这两大产能过剩行业普遍存在着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这“三高一低”的特征。由于资金存在逐衬陛,因此随着这两大行业增长,大量的信贷资金不断流入,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这些支柱行业的产能也随着国家的大规模经济复苏刺激而迅猛增长。银行信贷毋庸置疑是我国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最主要资金来源,而随着这些产能不断增长和银行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其他行业的信贷支持也就相应被削弱,对我国能源行业领域的其他新兴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挤出效应。这种信贷资金配置的差异,对于这些行业本身的发展乃至我国金融的发展、宏观经济的转型升级都是不利的。在当前我国经济不断适应新常态的环境下,这些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也正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僵尸企业”数量之多和杠杆率之高,使得金融支持的风险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杠杆率存在显著的`分化特征,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呈现明显上升状态,但是民营企业的杠杆率却呈现了明显下降的状态。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投资规模较大,因此杠杆率相对偏高,所以当前国家的去杠杆任务还主要在于去国有企业的杠杆。而在国有企业之中,犹以去国有“僵尸企业”的杠杆为主。当前,我国“僵尸企业”中占比最大的行业主要是钢铁、煤炭和水泥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问题,行业的发展能力不断下滑,行业风险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淘汰煤炭、钢铁等行业过剩产能的政策意见,明确指出了我国金融机构在给煤炭、钢铁等企业贷款时,应该在支持的同时严加管控,严防过剩产能的信贷资金流入。此外,我国金融机构在对待经营困境型企业往往实行断贷或抽贷的措施,这也使得这些处于困境的企业经营难上加难。

绿色产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我国的一些绿色产业,如可再生能源等行业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传统产业煤电利用的成本。要鼓励诸如可再生能源行业、新能源行业等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对这些绿色产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特别是要开辟更多的绿色渠道来降低其成本。但是绿色产业与传统的产业相比,存在明显的投资周期长、投资成本高、投资风险大等特征。不管是银行信贷还是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都存在着高成本的问题。可见,为了加速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补充绿色产业发展短板,推动供给侧改革,当前发展绿色金融已是迫在眉睫。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关注力度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改革,从金融的视角而言,核心就在于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的渠道难易和成本高低。对于产能过剩行业、“僵尸企业”,关键在于通过提高融资成本和缩减融资渠道来倒逼产业升级和引导企业退出,而对于绿色产业,则应该是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和放宽融资渠道支持其发展。所以,只有建立起一套引导产能过剩行业转型、“僵尸企业”退出和绿色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支持机制,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才能不断优化资金配置,推动供给侧改革。要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关注力度,继续坚定不移落实国家关于去产能的政策意见。

我国的金融机构应时刻关注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实行差异化对待、扶持管控并行的措施,从而达到满足行业合理资金需求的效果。金融机构要严格控制对新增产能的信贷支持,对违规的新增产能坚决予以拒绝。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僵尸企业”断贷、抽贷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问题的重视,对这些企业的资产质量格外提高警惕,严防信贷违约。除了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融资风险的预警、识别和管控之外,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加强信贷产品的创新,积极推出支持产能过剩行业转型升级的中期或长期信贷产品,并合理化制定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利率。积极加大金融工具的创新力度。主要考虑目前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存在的行业布局分散、行业经营成本过高、行业发展效益偏低等问题,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金融工具,比如采用并购信贷等融资方式,加决推动企业的兼并重组或战略联盟。而大型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跨行业、跨区域优势,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来扶持优质企业发展。此外,可积极探索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联合服务的方式,帮助产能过剩企业调整生产规模,从而优化产能。

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构建绿色金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积极做大做优绿色债券市场。绿色债券,是专门用于应对气候变化而设置的一种融资工具,这种融资工具具有期限长、成本低的特征,适合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长期投资。按照我国供给侧改革任务的要求,同时结合绿色产业的发展导向,未来我国应积极支持以绿色债券为代表的绿色产业融资工具。一方面,我国应制定出绿色债券的发行标准,建立债券市场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由地方政府、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国有企业等组织发行绿色债券。另一方面,我国应积极推动绿色资产的证券化,探索绿色按揭担保陡质的证券。

同时,积极拓展绿色保险市场。建立和完善绿色保险市场,对于支持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引导部分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推动供给侧改革以及加陕生态建设步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加快完善绿色保险市场的相关法律体系。严格制定生态环境污染的责任划分和认定的法律标准,健全环境损害的责任追究机制。其次,应积极完善绿色保险市场的技术支持体系。制定和完善环境风险评估、环境损害生态补偿、环境损害地的修复等方面的制度和技术标准,建立和巩固环境风险管理的动态数据库。

要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方面的激励机制,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准备金、再贴现等政策性工具,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优化信贷配置。建立健全绿色信贷体系的监督机制。利用信息平台,构建智能、动态的环境风险监督和控制体系,强化对金融机构和企业运行的动态监测,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责任追究力度。对于造成重大环境损害而导致信贷资产损失严重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都要从重处罚。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的环评体系,衡量金融机构在环保上的贡献或损害,根据评价结果对金融机构予以差别化激励与约束,确保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闰培雄:《促进我国绿色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和路径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9期。

供给侧改革论文 10

供给侧改革论文1000字

摘要:供给侧改革作为提出的改革方针,属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制必然的发展方向。本文浅析了供给侧改革的必然性以及改革的关键点,以图寻找供给侧改革的途径及方向,同时探讨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在改革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资产管理公司 供需错配 内容:20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多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这代表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根本性转换,即从重视传统“三驾马车”的需求动力转向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全要素的供给动力。

一、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需求侧改革收效甚微,供给侧改制势在必行

由于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年下滑,今年甚至已经降到了7%的水平,而在之前通过拉动消费、拉动投资等的需求侧刺激已经收效甚微,而需求不足仅是一种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侧着手改革。从持续多年的`抢购海外奶粉事件、到今年的抢购日本马桶盖事件以及不断升温海外代购规模,虽然国内也有类似的产品,但是国内消费者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选择,更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不足、供需错配的矛盾。

2、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存环境差需要供给侧改革

伴随着经济下行,许多问题更加暴露出来。由于我从事金融不良资产行业,遇到的企业多是遇到债务危机的企业,这些企业要么忙不扩大产生资金链断裂、要么高融资成本入不敷出、要么没有核心竞争力被淘汰、要么行业竞争太过激烈被迫倒闭,企业盲目扩张、融资成本高、无核心竞争力、产能过剩技术落后都反映出供应侧的一些顽疾。

3、供给侧改革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息息相关

供给侧改革是顺应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趋势。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供给侧搞个的大部分方针均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点相互交叉吻合。

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点

1、政府自身改革,简政放权

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简化企业办事审批流程,由严格事前审核逐步发展为重视事后监管,可以改善高进入门槛低监督管理的模式,降低行政干预,严厉打击,降低企业隐形成本;二是落实财税改革方案,降低企业负税,能够直接提高企业盈利,也提高了企业投资意愿,从而也推动了投资与消费。三是落实金融体系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改革融资体制,促进直接融资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解

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四是逐步打破垄断、放松监管,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台竞争,从而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生产率。

2、化解产能过剩,消化地产库存

由于之前投资型的经济拉动模式及资源的错配,导致了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这些行业既包括了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等传统行业,也包括了光伏、风电等高新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不是一味淘汰,而应从“消化、转移、提升、淘汰”四个方向进行,鼓励优秀企业走出国门,防止新增产能项目,要多鼓励重组并购、减少破产清算,要促进产业优化重组、促进产业升级,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消化下岗员工,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应承担起维护社会和经济稳定的职责,妥善解决员工问题。作为房地产行业供给侧的房地产企业,一是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二还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3、利用互联网手段,加快资源配置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概念,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往往迸发出了极大了生产力。企业利用互联网手段,不仅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沟通成本,提高供需两端的配置效率,还能通过大数据手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发掘潜在的消费者,并及时向消费者推送产品信息,更能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指导企业行业发展方向,及时的进行产业调整及产品转型。

4、鼓励企业创新,提升创新转化

在市场竞争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创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持续发展。企业应当改变利益短视的行为,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政府,则应当通过成立私募股权和专项基金等方式、实施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措施、推进产学研结合等措施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创新成果工业转化率。

三、资产管理公司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及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组成了不良资产行业的核心产业链。在供给侧改革中,我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继续发挥降低金融风险的作用,吸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维护金融环境的稳定;2、在对债务企业处理上,着重运用债务重组为切入点,降低企业负担,考虑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企业重组,盘活债务企业;3、对于过剩淘汰产能,发挥资源重新配置的作用,盘活资产;4、由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金融牌照的金融集团,在降低市场利率、扶植企业发展等方面可以发挥良好的补充作用。

结束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在供给侧改革中,政府部门需要从自身开始改革,为企业减负,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国有企业以及资管管理公司也应当起到改革排头兵的作用,发挥自己的职责作用,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企业也应当积极创新,改进资源配置方式。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论文 11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论文

职业教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基础部分,承担着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提供合格劳动者的重任,因而,它又是高层次的供给侧改革。如果职业院校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素质不高,将严重制约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局。因此,当前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上述供给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必须把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作为根本任务,切实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一目标,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教育结构调整,提高教育质量,改变劳动力配置扭曲状况,扩大有效供给,增强劳动力结构对产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广大毕业生就业创业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必须着力培养大国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院校,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要求,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突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各地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园环境中打造工匠文化,宣传工匠精神,营造爱岗敬业的文化氛围;在专业教学上,结合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坚持、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第二,必须继续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管办评分离原则,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政府部门管理学校的基本职责在于制定发展规划、保障生均拨款或购买服务、保障基础建设投入、组织教学评估、促进教育公平等。政府对学校的行政管理要多做“减法”,凡是不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一律要放手或下放给学校,减少对职业院校的直接管理和行政干预,取消学校行政级别、编制管理和下达招生计划等做法,打破政府部门对学校招生的。干预和封锁,改变普通教育院校先招生、职业院校后招生的做法,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根据个人爱好和特长申报志愿,允许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同时面向社会,根据学生报读志愿,自主招生,提高职业院校生源质量。落实好职业院校的主体地位、办学权利和义务,学校有权自主确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有权依法自主公开招聘教职员工,有权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有权在政府核定的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方案,有权按照规定自主调整专业设置,有权决定与其他学校或企业合作办学等。学校的所有权利都是为社会培养各类合格人才提供服务。

第三,必须加快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地政府和学校要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政府和社会、从布局结构和体系框架多个维度推进改革,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进一步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着力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搭建从中职、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以至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各层次纵向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改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封闭的管理体制,搭建各层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相互贯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通过学分银行实现互认的多层次的、体现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立交桥”。在这方面,政府要鼓励各类院校和用人单位结合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互认制度,搭建纵横互通的教育立交桥,畅通职业人才成长渠道,满足用人单位和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着力培养多层次、多类型、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

第四,必须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形成调结构、提质量的有效运行机制。各类职业院校明确校长拥有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学校专业设置、学制设置、师资配置、招生规模、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要完善并实行校长治校责任制,加大校长的政治责任。学校要坚持市场导向、产业引领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强与产业企业界的紧密合作,按照市场需求,建立专业结构、课程体系随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动态调整的有效机制,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升级需求无缝对接,推动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优化;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建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的培养机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要求,及时组织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课程教材,着力培养结构合理、全面发展的各类劳动者。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和落实教师轮训、继续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制度,着力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通过培养名优教师,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供给质量,打造品牌专业和院校。

第五,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随时、随地、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改善职业教育供给。各类职业院校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采取自主研发课程和引进先进课程相结合、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相结合、现场教学与即时在线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协调发展的网络教育平台,促进泛在、移动、终身、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持续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质。

第六,必须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产教融合。通过制定或修订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明确行业企业在开展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规定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必须完善职工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调动和保障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

现代远程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析论文 12

现代远程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析论文

摘要:

在我国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和完善的大环境下,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具有必然性、紧迫性以及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现代远程教育自身的发展现状、困境以及面临的各种挑战,可通过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明确市场定位,完善远程教育教学保障机制体制;推动远程教育供给侧向“大网络”“大资源”格局转型等途径,有力地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提升其在教育领域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质量与水平,从而推动教育供给侧相对过剩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远程教育;路径

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及其重要现实意义

(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与概念内涵

19世纪初,西方经济学家萨伊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理”,奠定20世纪初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这一理论为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所取代。20世纪70年代,国家控制和干预被视为高通胀和高失业的主要原因,供给学派重回人们的视野且备受重视,成为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因而,供给侧改革作为一个舶来品,其并非针对产出侧的改革,而是特指发生在投入侧的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而提出来的全新概念,相对于传统出口拉动经济、消费、投资等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说,主要通过技术、资本、资源、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与充分利用来实现。供给侧改革作为中长期视野的一种宏观调控,着重强调在供给角度增加有效的供给和进行结构上的优化。所以,供给侧改革在一定意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为基本内核,通过供给主体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等供给侧的改革,以制度的创新为基本保障,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有效培育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所以,在经济新常态下,未来经济改革的关键和着力方向在于供给侧而非需求侧,即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实现要素配置的优化,提高供给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扩大有效供给提高社会要素的生产率,引导资源流向符合市场需求的领域和产业。

(二)供给侧改革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论文最新15篇

二、现代远程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全面蓬勃发展,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突破,成绩斐然;反过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功不可没。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教育事业的改革 以社会上最关注的高等教育改革问题为例,根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相关资料数据统计表明,我国高校的总数达到2824所,高校的毛入学率接近40%,各级各类高校在校生人数总规模超过3500万人高居全球第一,教育供给已出现相对过剩,尽管改革的思路、方法、路径和步骤或许有分歧,但是改革的思想是统一的。教育改革不仅关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无疑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属于社会领域层面的改革。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长期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推动,但其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积累各种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在传统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条件下,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未进入普及化阶段,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但是生源危机和高校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社会现实,充分表明以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政策使教育供给出现相对过剩,深刻反映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比例、质量结构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所以,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领域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通过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来解决教育供给侧的相对过剩问题,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总体水平,才能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二)现代远程教育自身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远程教育,我国的远程教育起步晚发展也较为缓慢。1月,《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开启。至此,我国远程教育已走过函授形式阶段、广播电大形式阶段、远程教育形式阶段等三个历程。其中,较为高端的现代远程教育主要依托于数字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部分高校得以试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总体质量仍然不高,教育供给的影响力不够,竞争力不强。一是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较晚欠成熟,社会宣传力度也跟不上,很多人对远程教育存在片面认识,甚至怀有抵触情绪。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现代远程教育这个职业,导致师资力量薄弱、水平不高。而信息技术是远程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是决定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关键,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这个重要的教学媒介掌握不够,不能将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直接限制远程教育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学科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等学科,显得较为单一而不是多学科的协同发展,专业设置的急功近利性,导致很难形成学科专业集群的规模优势,限制远程教育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匮乏,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也远远不够。现在处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全新时代,远程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虽然远程教育机构基本都配置电脑、网络教室、卫星电视等硬件设备,但当前远程教育对网络教育资源的重视与利用很不够,而且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也比较少,现代化的教学信息资源无法充分共享,这些都严重制约现代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现代远程教育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

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特点和优势在于,借助多媒体资源和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时空上的相对分离,完成教学行为,达到教育目的。从宏观层面上讲,现代远程教育供给侧改革要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整体教育结构的大调整,只有顺应改革的大趋势和大潮流,远程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才能取得成功。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各自比例的构成,以及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相关主体的组合。教育结构既包括横向系统各教育类型间的构成以及相互联系,又包括教育纵向系统的层级间相互衔接和比例关系,而且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内部,还包括各自的专业设置结构、教育层次结构和教育类型结构。合理的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优化意义重大,而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现代远程教育供给侧改革要把握好自身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理顺并破除自身发展的障碍,有针对性地对制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采取有力的措施,才能在供给侧改革中获得成功。为此,要从整体上牢牢把握现代远程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困境的主要特点和内涵,通过运用战略思维加强顶层设计,从宏观层面考量并制定困境破解的系统对策。为了各个击破教育体制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结构性困境的要害,需要从微观层面着手考虑,科学梳理远程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远程教育改革要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一核心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和教育模式创新等方面下功夫,以科学的设计和大胆的创新,破除教育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间的结构性矛盾。

三、现代远程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不科学、不完善,这是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因此,站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抓住发展机遇,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先进的现代理念和高远的战略眼光,积极建构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体系,这既是推进远程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需要。为此,要切实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进学生就业为重要导向,以服务发展为中心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统筹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并不断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普通教育与远程教育相互衔接,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相互融合,适应产、学、教深度融合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世界水平和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体系。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科学合理教育结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这个体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它是一个教育类型的体系而非教育层次的体系;这个体系实施不以升学为目的,而是以社会就业为主要导向的教育;本着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的核心功能,这种体系应兼具教育结构科学合理规划的功能;它是不断契合产业升值和产业发展的教育体系;它是施行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体系,通过这种教育体系能让接受教育的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并立足社会竞争;它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教育体� 总之,通过系统优化设计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使得远程教育体系结构层次更加合理,通过相关运行机制和基本制度的日趋完善,从而更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明确市场定位,完善远程教育教学的保障机制

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以及市场经济多元化办学环境下,远程教育凭借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和独特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和选择,成为大众群体接受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途径之一,其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直接关系到我国专业人才的整体培养水平。远程教育只有明确市场定位,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的保障机制,才能在供给侧改革中掌握主动。为此,在教育供给相对过剩的新时期,要求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实施远程教育的各类教育机构,必须对远程教育进行明确清晰准确的市场定位,有效地填补教育市场的空缺,才能获得市场立足和发展的空间。同时,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远程教育的运行机制体制。随着构建开放性大学得到政府的认可和重视,以2012年6月国家开放大学得到批准建立为标志,远程教育作为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程得到不断推进。这对远程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机制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远程教育供给侧改革要顺应整个社会供给侧改革的趋势与要求,合乎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应遵循的基本规律。远程教育机构必须通过完善相关保障体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要积极构建师资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实现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监督管理的科学化;建立远程教学管理教学信息跟踪反馈系统,从而加强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管理和监控;此外,还可建立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督导、教学评价等机制,通过教学全过程的跟踪服务与管控,从而以优质的教育教学,争取远程教育在教育供给市场的优势地位。

(三)打造远程教育供给侧改革“大网络”“大资源”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所有领域和行业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都有赖于现代高科技,现代远程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更是如此。然而实践表明,我国现阶段远程教育的发展困难重重,而以网络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严重缺 “大网络”格局以提升网络教育技术为基本目标,凸显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服务支持体系的重要战略地位。现代远程教育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网络信息技术能力,要不断完善远程教育的环节体系,注重校本化远程教育产业软件的培育,将相关先进的软件技术合理运用到远程教育的全过程,有效增加学生的面授时间和教育年限,实现学生专业培养的合理化,这也是推动高校远程教育社会化的关键举措。另外,要积极打造远程教育发展联盟,加大远程教育机构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远程教育同盟体系,并加强与国际远程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化网络资源在远程教育中的共享与互动,提高远程教育的社会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向“大资源”技术转型,提升远程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教育技术本应成为远程教育的当然优势,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教育技术转换在我国的远程教育中仍存在诸多弊端,远程教育机构缺乏现代网络教育资源的必要条件,未能将传统的函授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转变和改造。为此,必须从技术、网络、设备等方面出发,通过为远程教育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与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相关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应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倾斜和管理制度的出台,积极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化发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落实,真正促进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互动与交流,通过名课、名师和名校资源的优化整合,积极打造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只有这样,远程教育供给侧改革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汪顺.探索远程教育的改革之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27-128.

[2]万光龙.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9):90-92.

[3]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1):123-127.

大学生就业难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讨论文 13

当前“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热词,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一次大规模经济变革都会带来人才流动新趋势,供给侧改革所倡导的大政方针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再次被提起。然而,在大学生为找不到工作苦恼时,企业也同样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当前,人才供需呈现出中低端人才“产能过剩”,而应用型人才及高端人才供给不足。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当期国内高等院校要想成功转型,必须从源头开始进行供给侧改革,也就是说以供给侧改革破解人才供给与需求直接的结构性矛盾,建立适应供给侧改革的人力资本培养体系,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现状分析

从供给维度看,大学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质量差异大。高校大学生总量增长始于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9年实行高等教育扩张政策之后,毕业生总量更是突飞猛进。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庞大的人群,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倾斜,会直接造成教育资源配置呈现两极化,重点院校往往会占有更多的资源,所培养的学生就业竞争力较普通院校会较强,不同高校之间的就业压力也不同,存在明显的就业压力偏差。另一方面是专业方面的差异,据麦克斯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连续3年来,教育、医疗、信息产业等知识与服务密集型的现代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吸纳就业能力强,而建筑、传统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面临挑战。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部分专业的就业岗位难以大幅增加,而一些应用型较强的新兴专业则会供不应求,不同专业之间就业率差异也较大,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从需求维度看,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一直以来,我国以低端制造业和产品加工业为主,这些产业所提供的岗位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即可胜任。大学毕业生以其人力资本投资,获得了在高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初步能力,倾向于在知识密集型行业或在产业链的高价值环节就业,以更好地实现其人力资本投资价值。然而,从目前来看,高端产业发展尚不足,因此就业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足。甚至有些高校为了迎合热门专业需求,放弃本校自身学科优势而增加新的学科,无法提升毕业生的劳动力水平。

二、供给侧改革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论文最新15篇

(二)供给侧改革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创新驱动,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需求改变,低端产业逐步向高端产业转型,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个别行业的调整期恰好是产业转型升级期,去产能的过程涉及的往往是普通岗位,升级反而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这反而又为劳动力市场创造了新岗位,是吸收应届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同时,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创造了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市场就业的吸收能力并不弱,就业形态丰富,新兴产业提供的就业路径更多,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就业。另外,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之举。创业直接带动就业,创新带动企业发展,间接促进就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之举。总之,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不但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改进了就业质量。从这些角度来看,供给侧改革扩大了就业容量,给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机遇。

三、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一)坚持应用型办学思路,实现人才有效供给。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量会持续增加,高校是创新的智慧源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架起连接供需两端的桥梁。从目前人才供需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难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与岗位匹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基于这一问题背景,我国相继出台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着力解决人力资本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如《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鼓励和支持高校找准定位,实现差别化发展,简政放权支持动态调整,鼓励政府、社会、学校形成合理,多元投入,真正实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及时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和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明确教育与培养思想,培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并适当超前的人才,高校要分析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确立自身产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应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特点,将市场机制引入人才培养过程,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教育经济功能,增强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实现有效人才供给。

(二)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实现精准供给。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影响就业结构,高校要与时俱进,快速反应产业机构改革的步骤,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人才需求预测是推动教育结构调和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高校要精准定位社会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灵活调整专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提供精准人才,实现人才供给与用人需求无缝对接,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真实可靠的人才需求预测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高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部门的相互协调。首先获得全面的时效数据是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建立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模型和方法是关键;最后不同领域专家论证分析是保障。然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由于人财物的限制,难以开展此项工作,可以借住专业社会机构调查的力量,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参考社会机构的调查结构数据,调整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可持续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应用型大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改革的目的是“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能就业的学生,而是要培养他们更好的职业发展潜力,不仅仅从量上关注大学生就业,而是要在结构下功夫,考虑所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在全面推进改革进程中,高校应大力推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构建善创新、上手快、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培训体系,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接与融合。高校要避免盲目跟风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使人才供给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长远需求一致,致力于厚基础、知工艺、上手快、善创新等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实现人才可持续供给。

参考文献:

[1]马世洪.以供给侧改革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2016(5).

[2]丁守海等.供给侧改革与就业转换的三阶段论[J].教学与研究,2016(3).

[3]曹洪军.论大学生就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学术论坛,2016(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论文 1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正确判断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正确决策部署。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改革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需求侧短期刺激的理论基础在于:当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形成增长缺口时,意味着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利用,会出现周期性的失业率提高现象,因此要刺激总需求以使实际增长率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但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这种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用处很小。

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意义论文 15

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意义论文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未来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对于现代经济金融中枢地位的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新的机遇。本文从分析供给侧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入手,找出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四方面问题,提出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应处理好的“四对关系”,最后提出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路径选择

“供给侧改革”指从供给侧入手,对导致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的指定性矛盾进行改革。供给侧改革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会对处于现代经济金融中枢地位的商业银行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商业银行在支持供给侧改革中也存在不足,商业银行应积极研究,妥善处置四对关系,着力解决存在问题,积极支持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给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会对处于现代经济金融中枢地位的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一)供给侧改革将强力驱动商业银行选定明晰的转型路径。虽然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商业银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但很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一直游走于“大而全”和“小而精”,发展路径模糊。在“需求侧驱动”的环境中,金融需求单一且旺盛,受益于经济扩张、利差锁定、牌照稀缺等政策红利,商业银行依然取得了良好业绩。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产业调整、技术创新、消费升级将驱动客户的金融需求更趋多样化,以往同质化竞争的格局将被全面打破,银行模糊定位下“规模扩张+资本消耗”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结合各自发展实际,选定适合自己的转型路径。

(二)供给侧改革将深刻改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现有的融资结构必须进一步优化,直接融资的比重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推动杠杆率降低。与此相适应,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提高对资产端的重视程度,让资产端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扩展资产配置的视角,必须将视角从信贷市场进一步扩展到整个金融市场,从原来单一的贷款为主拓展到表内外全资产配置,证券化、结构性融资工具比重会上升。在商业银行的负债方,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常态化及客户需求多元化都会使得商业银行负债结构更加复杂,商业银行以前依靠存款等被动型负债工具无法平衡商业银行的收益性、流行性和安全性,金融债券、大额存单、中期票据、结构性存款、海外存款证等市场化主动型负债工具将成为商业银行主要选择。

(三)供给侧改革将有效拓展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空间。供给侧改革中结构调整、消费升级、技术创新、国企改革、并购重组都将为商业银行优化传统业务布局、加快新兴业务创新发展、形成多源动力增长提供了重要契机。服务消费、品质消费等消费升级势必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提供了大量的并购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把握住这一机会,为业务创新提供新的空间。

(四)供给侧改革将全面考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短期来看,在去产能、去库存及去杠杆的过程中,钢铁、煤炭、船舶制造、房地产等产能过剩、高杠杆率行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信贷风险将会集中暴露,驱动银行资产质量加速寻底。长期来看,表内外信用风险资产配置的复杂化、多元化将加大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主动型债务工具拓展、批发性负债占比上升、新型表外业务或有负债增加、资金跨市场跨境流动日趋频繁将使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上升;利率市场化深入、汇率弹性增强、结构性金融产品和衍生品的增加将直接考验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保险、信托、证券、租赁、投贷联动子公司等全牌照附属公司的设立将加大并表风险管理难度;各类风险的交叉共振将检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二、商业银行在供给侧改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供给侧改革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目前,商业银行自身存在诸多制约其助力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一)市场动力转化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时间,商业银行在支持部分过剩产能行业、落后行业中能够获得一定的稳定收益,在支持部分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风险较高制约银行收益,导致商业银行依然有动力去支持过剩产能行业及落后行业,对新兴产业支持存在不足。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才有动力慢慢改变自己的行为,但这需要时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商业银行管理价值取向转换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速度情结,喜欢拼规模、占地盘,导致商业银行存在同质化竞争,没有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定位,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从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看,好的银行是能够经历经济金融周期的考验,运营稳健、特色化、差异化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支持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价值,确定各自转型升级的路径,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取向转换对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有深远影响。

(三)商业银行存量包袱消化需要一个过程。商业银行长期对一些恢复生气无望、需要长期“输血”才能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投入信贷资金,不仅造成信贷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影响了企业所在行业的有序竞争,造成社会资源的错配。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要求商业银行从部分过剩产能行业、落后行业、僵尸企业中稳步退出,但是商业银行消化这些存量包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专业人才短缺。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需要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创新业务,例如商业银行积极参与PPP项目、投贷联动试点等,这都需要商业银行有相应的人才。虽然每年大量人员进入商业银行,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合规管理、特殊业务等方面的人才依然短缺。

三、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应妥善处理好“四对关系”

供给侧改革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优化了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环境,为商业银行指明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供给侧改革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给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增长、产品创新、信用风险暴露等多个方面带来压力。商业银行在支持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应该妥善处理以下“四对关系”。

(一)供给侧改革和银行转型的关系。供给侧改革与商业银行转型升级关系紧密。一方面,目前,商业银行仍然是我国企业获取资金的最主要融资渠道,供给侧改革中需要商业银行积极作为,要求商业银行对原来的经营模式进行调整,放弃原来的粗放式的经营模式,通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换发展发展,进一步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变革管理方式等,不断提高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将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升级等方面带来新的机遇,为银行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契机。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供给侧改革,加强研究,积极应对,主动转型升级。

(二)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决定着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运行和改革的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法律及公共服务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供给侧改革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好“两只手”。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充分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各自的经营策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商业银行在“市场失灵”领域的作用,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着力做好小微金融、三农金融服务、精准扶贫等工作,补金融服务短板。

(三)创新和风险的关系。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好产品服务创新和风险防控的关系。一方面,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支持供给侧改革。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贴近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把握好金融创新与把控风险的平衡点,防控自身业务风险,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市场变化等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的风险要可控,不可过度创新,导致金融风险过大,影响区域金融稳定。

(四)加与减、破与立的关系。结构调整是一场持久战,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通过扩大其他领域的信贷投放,避免我国经济在短时期内快速下滑。商业银行需要把握好“有加有减、有补有去、有进有退、有破有立”四项原则:产融结合、投贷联动、困难企业分类帮扶要加,企业融资成本、银行服务收费要减;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消费金融要补,不合理的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要去;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新兴产业要进,对过剩落后产能、“僵尸”企业要退;容易引发“两链”风险的传统授信管理模式要破,新的产品、服务、模式要立。

四、商业银行业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商业银行要积极适应供给侧改革,加强研究,积极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转型发展。

(一)加强对供给侧改革的研究,明确转型升级的路径。供给侧改革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长期的深远的影响。商业银行要加强研究,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明确各自转型升级的路径,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把握好供给侧改革提供的机会,在支持供给侧改革中实现稳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不可急功近利,按照转型升级的路径稳步推进,不可追求短期利益,追求短期的规模、速度,而放弃长期的转型升级。

(二)紧扣服务实体经济,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商业银行要充分认清经济与金融的共生关系,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实现共赢。一是商业银行要着力支持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商业银行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支持,紧贴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紧盯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二是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金融供给效率。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强化金融创新,响应号召,积极推动投贷联动、PPP模式创新,满足不同企业的资金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大数据等信息科技,提高风控能力,开展发展空间。三是积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商业银行要在遵循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与企业形成共荣共生、共建共存的良性银企关系;通过加强贷款定价管理,缩短企业融资链条,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和不合理的中间业务等方式,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四是履行社会责任,提升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下沉网点等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大对贫困人口、“三农”、小微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加大风险管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供给侧改革给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在僵尸企业、落后产能退出、新兴产业的支持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中,都对商业银行的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要积极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应对。一是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风险管控机制,消除工作中风险防控的空白点,从源头上减少风险的发生。二是强化风险识别化解。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健全风险识别、监测、计量和控制机制,不断提升风险监测、控制与动态管理的水平,实现风险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和早处置。三是加大风险吸收能力。商业银行要利用拨备资源仍然充分的时机,进一步扩大资本补充渠道,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积极利用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持续增强风险消化和风险吸收能力。四是加大对特殊行业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要根据供给侧改革要求,强化对僵尸企业、过剩产能、落后行业的风险防控的研究,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商业银行稳步退出;同时,在新进入部分行业、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也要强化风险防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作者:杨吉峰 肖起峰 刘相兵 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烟台监管分局

参考文献:

[1]勾东宁:《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J],中国金融,.8。

[2]韩春剑:《金融创新是供给侧改革活力之源》[J],中国商业银行,2016.3。

[3]曹国华、刘睿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财经科学,2016.4。

[4]佘志远:《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探析》[J],武汉金融,2016.3。

[5]邵平:《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J],中国金融,2016.2。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