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主要讨论有关学生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如果是讨论某一具体课程,则希望通过讨论,对这一类课乃至更大范围的课程具有借鉴作用。
探析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商管理论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对工商管理学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然而,不少高校在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没有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两者在教学中明显脱节,导致一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走上工作岗位后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无法胜任其所承担的工作,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授学生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一些认识和体会。基于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希望抛砖引玉,对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1、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1.1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人思考和掌握。学生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够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认真思索如何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从而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仅通过课堂灌输无法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1.2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助于学生发展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生的资质、能力、兴趣有很大差别,所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用同一种思考方法去解决问题。实践性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1.3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样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一定会得到用人单位的器重,也最有可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1.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任何组织或个人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紧密的团队协作精神,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这在竞争激烈的商务领域尤其如此。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有许多集体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与其周围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广泛协作,帮助企业或组织达成目的。
2、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主要因素
2.1课程教材跟社会实践关系不够紧密。我国目前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使用的教材是从西方国家引进过来的,因此,这些教材所讲述的理论知识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国情来编写的。工商管理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也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实例,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综合这些原因,造就了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现象。
2.2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陈旧古板。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学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根本不注重学生能否彻底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使学生对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产生抵触厌烦心理。
2.3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并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大部分教师一毕业就从事工商管理教育工作。这些教师注重的并不是学生将来的操作能力,而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就造成了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
3.1选择与中国国情相关的教学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单就这些年案例的分析,就足够作为我们高校工商管理教学的内容,其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也可以很好地指导我国企业的发展,而且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是出自我国自己的发展实践,能够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相对于之前的对国外理论的研兖和国外案例的分析,这些素材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工商管理的教与学。
3.2要全方位、系统性地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不能只及于一点,要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连续性的整体创新,全面有效地促进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3.2.1培养人学新生的专业感性认识。新生一人学,就对其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并结合相应的市场调查、社会调查以及企业参观活动,使学生尽快获得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专业感想,并由专业教师进行评估。
3.2.2采用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实践性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3.2.2.1案例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案例进行学习、研究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教师要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教师在这里只起引导作用。
3.2.2.2模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先由教师根据工商管理的一些理论和实务,设计出相应的背景材料、软件程序或数学模型等,然后交由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和操作。模拟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模拟、情景模拟、内容模拟、综合模拟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模拟出与现实相似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2.2.3现场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为依托,将学生带到企业,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习或参观,然后由学生撰写相关的实习报告、设计方案、分析报告等,由教师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工商管理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髙了他们的素质和动手能力,但使用这种方法受到一定的时间、场所和企业条件的限制。
3.2.3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能力的一个综合检验。如果方法得当,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论文相关信息浅谈基于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的文献检索教学策略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大学生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的相关研究试论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创新路径试论大学生体育权利之实现途径研究试论中学生物课堂艺术性教学语言中小学生阅读状况实证调查的分析为学生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基的选题到撰写过程都要以学生培养目标为中心,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好,既保证论文的质量,又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其所学到的知识。
3.2.4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科研能力是管理人才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因此应鼓励高年级学生进行适当的科研活动。对此学校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将相关教师的指导计算人课时量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3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3.3.1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专业教师应主动参与工商管理实践活动西方许多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教师或者自己开办工商企业,或者在企业担任兼职或咨询顾问,这样不仅能够学以致用,而且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鲜活的经验,加深了对工商管理活动的认识和理论的深化,这些教师往往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始终站在时代理论的前沿。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师也应该走出理论研究的象牙塔,积极参加工商管理的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使自己对工商管理理论的认识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3.3.2高校管理层应该在制度上支持教师参与工商管理实践活动。我国许多高校教师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学校制度的制约,例如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考核并没有考虑教师在社会上的实践活动,致使教师无法从繁忙的校内工作中脱出身来,更无法去企业担任兼职或咨询顾问;学校对教师的社会实践既没有经济上的支持,更没有为教师创造走出去的条件;等等。总而言之,高校领导层尚未真正重视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没有从制度上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创造条件。因此高校的领导层应该转变观念,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适当修改,从考核制度上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工商管理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4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活动是主体生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主体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这里的活动必须是主体自身的活动,不是该主体自身的活动便不能成为该主体的主体性生成条件。由此可见,离开了具体的、感性的活动,任何人无法获得主体地位,主体作用的发挥、主体能力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集体建设中应给学生提供舞台,多组织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理论和实践结合对于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中国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学普遍存在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的现象。
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采用与中国相关的工商管理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采用新的方式方法,大力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操作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
然而,不少高校在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没有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两者在教学中明显脱节。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从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一些认识和体会。
基于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希望对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效果有所助益。
1 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思考和掌握。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并不代表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
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第二,有助于学生发展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资质、兴趣、才能有很大的不同,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使用同样的方法去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实践性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特点和专长,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客观事物,发展出独特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来进入企业之后,才能够不断在各方面积极创新,帮助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第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有许多集体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与其周围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广泛协作,帮助企业或组织达成目的。[1]
2 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
一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我国高校目前对工商管理的研究和教学主要局限于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解释,这些理论反映的是西方的社会背景和市场状况,引用的案例也是西方国家的,与中国当前的国情有较明显的差距,不一定能够解释中国的市场和社会状况。
二是教学方式方法比较陈旧。
许多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老师按教材讲授,学生课堂记录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学生只是起到了记录员的作用,根本不能把记录的内容真正理解消化,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三是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从事工商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师当中不少人的成长道路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工商管理缺乏感性认识。
走上工作岗位后,为了发文章、评职称,他们对工商管理的研究主要注重纯理论研究,这更加剧了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的状况。[2]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结合性 实践群体 理论研究群体
【论文摘要】以往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是从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差异角度展开的,这样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克服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的矛盾,但难以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启示。因此,从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入手,探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结合的层次对应性,弄清其结合的内外机制,就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是教育理论被实践群体内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研究者根据实践群体反馈,对教育理论进行修正、完善的相互作用过程。由于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层次性,这就决定了其结合也有一定的层次对应性。加上不同种类教育理论品格和目的指向的差异,因此不是所有的教育理论都能为实践群体所选择和内化。只有那些具备内化条件与结合机制的教育理论,才能成为真正指导教育实践的可行性理论。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条件
(一)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
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必须保持自身的可实践性。因为具有实践性的理论才能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那些从学科逻辑体系中演绎、从其他学科移植或翻译引进的教育理论,因其缺乏与教育实践结合的土壤,缺乏与教育实践历史的、情景性的联系,很难直接用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要具有可实践性,就需要经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发展过程。因为只有这样创生的教育理论,才能做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在创生指向上具有针对当下教育实践的目的性,具有走进实践群体内心世界的亲和力,形成特定历史条件下指导实践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系列实践特性。
纵观历史上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教育理论,可以发现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切合实际的指导性,这是成为指导教育实践理论的前提。二是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实践者行为的改变是教育理论最终得以实践的重要标志,它往往以师生形成新的操作程序加以显现。三是实事求是的推广性。教育理论具有切合实际的指导性,表明其对指导特定条件下的某些实践活动是有效的,但能否在一定层面和范围内推广,才是真正表明其指导实践深度和广度的关键。四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众性,这正是教育理论走向实践群体的特有品格。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只有面向生活才具有现实的生命力,做到与时俱进;也只有面向大众,才能获得实践群体的支持,打牢践行教育理论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
首先,要形成在二者结合中起桥梁作用的中层教育理论。中层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思路,他提倡在整体的。社会理论体系和具体的实践研究之间建构一类与特定领域和实际问题相关的中观层次的概念体系。中层理论的定义决定了中层教育理论建构者既要有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能准确、完整地、富有创造性地解读抽象的理论文本,又要与实践群体有着密切联系,具有丰富的关于当前教育实践的经验,并能深刻把握和理解当前教育实践的状态。中央和省市教科所研究人员就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可以利用自身既是理论研究者又是实践指导者的双重身份,选择其 这样建构的中层教育理论,既坚持了抽象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又把其理论核心变成了易于为实践者理解和操作的方法,从而起着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作用。
其次,借助对教育政策的影响走向实践。教育理论要实现大面积地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最为有效的捷径就是通过影响教育政策的制订,借助教育政策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作用。要成为这种影响教育政策研制的教育理论,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教育理论建构主体具有参与教育政策研制的权力。这类教育理论建构主体可直接以建议或提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影响相关研制者的思想,将自己的理论渗透到教育政策之中乃至为教育政策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二是教育理论本身恰好是教育政策研制者所需要的。就不同层次教育理论对教育政策研制的影响看,只有那些影响较大且反映了时代教育改革脉搏、代表多数人心声的基础教育理论,才易引起教育政策研制者的关注。因为 [1]就应用教育理论而言,因其能为教育政策研制提供具体建议和技术支持,因此只要研究的问题与政策制订者所要解决的难题相关,就容易引起关注。至于推广性教育理论,因其关注的是教育理论具体化、实效化的推广办法,与特定情境中教育政策的研制和教育行政直接相关,因此这类理论也为教育政策研制者青睐。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次对应性
从教育理论与研究对象的划分上,可区分为“事实——规律”“评价——规范”“规范——行动”和“事实——解释”等层次。就教育实践而言,可分为国家和省区教育行政——市县校行政——师生群体三个层级。尽管个别层次教育实践群体可以同时与多个理论层次结合;同一层次教育理论,也可能为不同实践层次者所用。但不得不承认,由于不同层次实践群体的需要层级和对理论的解读能力不同,制约了其在选择与之结合的教育理论层次上具有较大的偏好和主流特征。这就要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满足“门当户对”的层次对应条件,才能实现“幸福”的联姻,产生“耦合”效应。根据二者的层次特征,笔者拟从三个层面考察其结合方式。首先是宏观层面的结合。即“事实——规律”“评价——规范”教育理论与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实践的结合,其多以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式体现出来。为了有效实现宏观层次的结合,在政策研制过程中需要邀请各类教育专家参与,以便吸纳广大教育研究人员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次是中观层次的结合,即“评价——规范”“规范——行动”层面教育理论与市县校教育行政实践的结合。在当前条件下,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学习相关“评价——规范”理论,结合上级政策和法规精神制订考评方案;根据“规范——行动”理论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实现该层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再者是微观层次的结合。即“规范——行动”和“事实——解释”教育理论与教师层面实践的结合。教师通过学习并运用相关“规范——行动”理论,解读、内化市县校的实施细则,结合长期积累的教育经验,转化为指导自身教育实践的操作程序,实现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2]
上述结合表明,每一教育实践层次都是对应两个层次以上的理论,其中一个理论层次既连接上一层次实践群体,又指导下一层次实践群体,以形成两个实践群体之间相互沟通的基础。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内在机制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外在强求,而是内在的统一。这种内在统一性,一方面通过教育实践,个体内化教育理论的心理机制得以深化;另一方面,则通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群体结合的心理机制实现面上推广。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个体心理机制
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个体应用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教育理论影响教育实践的第一步是实践者学习、内化教育理论的演绎生成过程,其认识是沿着原理论——概念论——感性论的路径进行的。实践者通过这一步形成能切实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内化理论,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问题解决者内在实践经验的结合。第二步,实践个体应用已经内化了的教育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经验,发现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新理论。实践者通过这两步,完成从内化他人理论到自我理论的生成过程,在个体认知上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仅此还不足以促成实践者付诸行动,还必须以知的统 这就要求教育理论实践者要注意首战必胜,让自己一开始就尝到甜头,形成积极实践教育理论的心态。践行教育理论的长周期性决定了实践者必须经历持之以恒地实践,才有可能取得显著成效。因此,践行教育理论中,实践者必须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否则就会半途而废。为了增强实践者践行教育理论的意志力,除了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实践者的思想境界和目标追求外,要在每一关键环节对实践者的微小成功予以物质和精神激励,促使其形成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强内在成就动机,产生坚持下去的决心。[3]同时,实践者之间也需要一个宽松的内部心理环境,要及时给失败者以鼓励和关心,促使其产生感激、报答支持者的情感,把关心转化为再次实践的动力。只有实践者把内化了的教育理论转化成特定环境中的实践情感和意志力,他(她)才能持续地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二者全程和全面地结合,并最终形成预期的实践效果。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群体结合的心理机制
教育实践群体是以一定社会阶层或集团的方式存在并开展活动的,因此教育理论是否符合实践群体文化心理就非常重要,它直接制约着实践群体对教育理论的选择,影响着其对教育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应用的广度。为此,我们需要建立起教育理沦与实践群体传统文化融合的心理机制。[4]一是根据实践群体对教育理论解读的民族性,创造易于为本民族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二是引导实践群体形成自觉学习、内化教育理论的职业道德。在相关政策和舆论宣传影响下,促使实践群体逐步把学习、理解、研究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形成违反教育理论将从内心感到有违教师职业的不安感。三是理论研究群体应从心态和情感方面与实践主体群产生内在融洽。要善于根据教育实践群体需要,自觉地变革教育理论,形成分解与重构抽象教育理论的习惯。通过分解细化,把实践群体难于理解的教育理论体系逐级转化为便于操作的教育理论。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外在机制
教育理论与实践均有很强的价值性,其中必然暗含利益和情意倾向。教育理论在走向实践过程中,实践主体群必将从自身利益立场对其进行选择。只有那些给实践群体带来实际利益的教育理论,他们才积极选择并乐意践行之。
由于理论研究群体与实践群体生存环境和利益立场的差异,要让教育理论的建构者更多地理解实践群体的利益,必要时可建立二者密切结合的利益拥绑机制。一是形成教育理论研究者乐于参与实践,教育实践群体积极追求理论学习的制度。就当前我国的情况看,国家已经借助学历教育和课题项目等激励机制,较大程度上调动了实践群体学习教育理论的热情;主要问题是如何让理论研究者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扎下根来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制度还没形成。二是形成激励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群体代表共同制订教育政策,共同参与重大教育课题攻关的机制。以此创造更多机会让实践群体发表对教育理论的意见,促进教育理论研究者积极吸收其改进建议,借助二者密切合作的方式创新教育理论。三是在创建与应用教育理论中,要注意利益机制的作用。对理论研究者而言,需要站在实践者的立场思考问题,才能建构出符合实践群体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就实践者而言,首先教师要有为学生发展舍得牺牲的精神。因为教育理论更多是从学生利益的角度设计的,其在走向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比过去付出更多精力,同时还要承担因实践新理论引发的教育改革所带来的风险。[5]其次,在新教育理论的推广中,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先选点实验,以调整教育理论在实践中造成的利益分配偏差。同时,注意将实践群体的阶段获益与最终获益结合起来,形成逐级获益的机制,以确保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持续发展性。
总之,只有借助外在的利益激励机制,将理论研究群体与实践群体的内在动力充分激发出来,促使理论群体向实践深入,反思抽象理论实践化的思路;引导实践群体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反思自我经验普适化、理论化的加工方法,以此促成二者同绕重大教育问题的解决,协作建构“抽象理论——中层理论——实践机制”纵向贯通的教育理论体系。用这样的教育理论体系来指导教育实践,再配之以践行教育理论的情感和意志,才能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彭泽平。“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命题的再追问——从命题合理度、作用机制的角度进行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9).
[2]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
[3]罗凯梅。教育实践研究的叙事转向[J].基础教育研究,(1).
[4]班华,薛晓阳。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5]郭向宁。教育理论与实践分层结合的途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摘要】目前,药学英语逐渐成为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药学英语课程是药学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专业技能的重要方面,也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面之一。
由于目前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高等医药院校的药学英语教学水平尚有待加强。
本文针对目前药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探讨药学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力求提高药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药学英语;教学;药学高职
第一,要注重选用与中国有关的工商管理教学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将近30年,社会迅速发展,经济运行也日趋复杂,目前有必要对这30年中的工商管理的经验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大量的中国工商企业每天都面对纷繁复杂的工商管理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也急需得到正确的帮助和指导。
因此,我国的高校工商管理教师应尽快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市场结构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全方位、系统性地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不能只及于一点,要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连续性的整体创新,促进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3.1 要培养入学新生的专业感性认识
新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并结合相应的市场调查、社会调查以及企业参观活动,使学生尽快获得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专业感想,并由专业教师进行评估。
3.2 采用以下几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案例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要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并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2)模拟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设计出相应的背景材料、软件程序或数学模型等,交由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和操作。
模拟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模拟、情景模拟、内容模拟、综合模拟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模拟出与现实相似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现场教学方法。
以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为依托,将学生带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参观。
然后撰写相关的实习报告、设计方案、分析报告、策划文案、促销方案、或综合评估报告等,由教师进行评价。
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3]
3.3 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
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一个综合检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应把握好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寻找解决的办法。
如果方法得当,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论文的选题到撰写过程都要以培养目标为中心,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好,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3.4 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
应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或是让学生参与到其导师所承担的一些科研课题当中,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专业教师应主动参与工商管理实践活动。
西方许多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教师或者自己开办工商企业,或者在企业担任兼职或咨询顾问,这样可以深入工商管理的一线,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鲜活的经验,加深对工商管理理论的认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师也应该走出理论研究的象牙塔,积极参加工商管理的实践活动,使自己对工商管理理论的认识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高校管理层也应该在制度上支持教师参与工商管理实践活动。
我国许多高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学校制度的制约,例如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考核并没有考虑教师在社会上的实践活动,致使教师无法从繁忙的校内工作中脱出身来;学校对教师的社会实践既没有经济上的支持,更没有为教师创造走出去的条件;等等。
总而言之,高校领导层没有从制度上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创造条件。
因此高校的领导层应该转变观念,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适当修改,从考核制度上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工商管理实践活动。
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工商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除了鼓励教师去社会上参加实践活动,同时也应该聘请企业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资深专家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
这些专家往往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有的还不乏理论造诣,把他们请入学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讲座,必将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解。[4]
总之,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以及企业的共同配合才能够完成。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在教学中将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国梁。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探索[J].科技和产业,(2):86-90.
[2] 雷思友。市场营销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法改革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38-40.
[3] 陈素琴。加强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3):65-67.
[4] 朱志敏。深化高校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4):57-58.
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改革的今天,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了解,而是对理论的知识的熟练掌握运用。
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理论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引发思考、探索未来、学会选择的课程,是一个系统化、分阶段实施的教育过程。职业生涯教育需要通过前瞻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职前探索准备,思考未来方向;通过培训增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高校要建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组织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活动和大赛,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指导。
职业生涯,最早由美国生涯理论家舒伯(Dona,dSuper,1957)在《职业生涯心理学》中提出,是指个体遵循一定的道路或者途径,实现所选定的职业目标。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教人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学问,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因此,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个系列化、分阶段实施的教育过程。它的核心理念是:安身立命。即教育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承担各种社会角色,寻求与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1职业生涯教育内涵的误解
1.1职业生涯教育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
从理论层面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90年代中期才开始从欧美传入中国。国内职业生涯领域有两个较有影响力的流派,一是以心理学背景为主流的学院派,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来研究职业生涯课题,注重人格的研究和心理的完善;还有一派是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背景的务实派,侧重于强调求职技能技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协助求职者实现职业目标。综合上述两种派别,可以得出我国目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包含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两层含义。目前,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之中,简单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解为职业规划教育,其中的目标就是寻找到适合个体的职业。因此,许多探讨集中在分析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出诸多就业指导性建议和策略、通过校企合作等计划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生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未形成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普遍可以看到诸如以下现象:各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很少系�
职业生涯教育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由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教育,要实现由学校到工作的短期、静态、片面的就业目标指导转向关注学生全程、动态、可持续的生涯发展教育。
1.2职业生涯教育不是专门的技术性教育,也不是片断式的短期教育
专门的技术性教育在于传授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如果把就业指导比作一门课程,同样可以把它定 职业生涯教育显然不是上述教育模式,国内学者将它定义为一种把教育对象当作全人(holistic)的教育,不是仅仅传授专门领域知识的技术性(specialized)的教育,是统整性(integrative)的教育,不是片断式(fractioned)的教育。从横向方面来看,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全人教育,从纵断面来看,职业生涯教育就是终身教育,它是维持和贯穿人的一生的全面教育。这与法国教育学家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有着共同之处,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职业生涯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涯规划,是关乎人的一生是否幸福的终身课题。
【摘要】随着国家新医制度的不断改进与推行以及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因而,如何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院药学服务人才,有效提高用药合理性、减少用药不良等事件的发生率,是高职药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医学的不断发展,人文科学向药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各个领域的渗透,对药学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药学服务与医用指导在药学的具体实践中表现的尤为重要。
本文对针对药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培养药学学生药学服务意识以及医用指导等方面进行相应探讨。
【关键词】医学教育;药学服务;医用指导
一、药学人才育德的基本途径
药学是科学与实践性合为一体的高、精、尖的综合性科学,对药学人才的素质要求相当高,高等医药院校在对大学生施行医学道德培养方面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培养药学人才修养素质的重要渠道。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思想因素。
高等医药院校在大学生中开设医药伦理学课,对于加强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医药道德思想的精华,使古代的医药学家优秀的道德品质得以传承。
二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道德觉悟的主要因素。
理论的用处在于与实践的结合统一,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无力的。
大学生在学习书本理论的同时,应亲身去体验医药学实践中各种道德关系的处理方法,去目睹药学人员跟患者、服务对象关系,药学人员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药学人员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
三是育德思想,育德思想是增强学员道德责任感的最佳途径。
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凭借对药学专业的热爱和造福于人类的崇高理想,在学习专业方面表现出坚强的毅力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知疲倦的去探求,拥有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以及献身社会医药事业的精神。
二、专业特色实践活动的途径
近几年来,医药院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科研及科技创新活动。
如校、省、全国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项活动进行组织。
学生在各类科研活动以及科技创新等活动中脱颖而出,并在专业知识、企划能力、实验能力、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等多方面经受了极大的实践磨炼与提高,许多学生在期间开始萌生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尝试自我创业。
还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教学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临床辨证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学员把理论运用在临床的同时,试探性的向医师角色进行转化。
临床教学实践活动即是学员社会化的主要阶段;也是培养学员提高临床技能的主要阵地,是学员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医学现代化,便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勇敢创新,提高整体临床效果,当前医学高等教育均有的弊端是培养出的医师临证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差。
根据早、多、反复临床来培养中医人才的要求,应构建起拥有医学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临床实践的同时,结合专业特色,以多种途径来加强社会实践,培养思辨能力、专业素质、临床技能等,这是医学自身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医学培养人才的模式也随之改变。
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医师实践能力不行。
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走创新教育之路,创新教育要求高等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精神及能力的培养,普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临床技能,提高临床疗效。
尤其是围绕专业特色开展临床教学实践、科研及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活动。
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在19起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后,目前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医学创业教育课,优秀的学生首选就业目标是实现自我创业。
近年来,北大清华等高校大学生创办企业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因此,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刘冰,侯飞燕,蔡小华。高职高专药学教育如何适应基层医疗的需求[J].中国当代医药。 (15)
[2]黄进,廖虎,许晓波,万学红。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08)
[3]张昌菊,周敏,简道林,艾寿坤,付承英。地方院校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05)
引
言
一、课题研究背景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个家庭大力响应党的少生快富政策的号召,随之而来的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他们当中大部分由于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遇事不愿多想多做的坏思想、坏毛病,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情不愿去多想,不愿去多做,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实行自我管理。这些孩子走进学校融入集体,他们的诸多毛病都表现出来,尤其是他(她)们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能力特别缺乏。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本人的教育实际进行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
1、让学生在集体中愿意自我表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2、让学生个个都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能力,形成一个和谐、文明、团结、进取的集体。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在课题的研究中班级学生是指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以45人左右组成的集体为研究载体;主观能动性是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管理是指以班委会为主体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行为。
依据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理论依据。
研
究
情
况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在家庭及班级内的自我表现。
2、研究学生在班集体中的想法。
3、研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研究如何实行学生的自主管理。
二、研究方法
1、调查访谈法: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以及部分学生所在的班级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交谈,了解学生在家庭、班级中的表现。
2、问卷法:把要调查的内容设计成问卷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表现如实选择相应答案。
3、观察法:选取相应的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的表现。
4、比较法:选取两个班级,即五(1)班为实验班,五(2)班为对比班,在实验班进行该课题相关内容的实验,在进行对比总结得失。
三、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2009年10月15日至10月30日拟定课题实验方案,撰写个人课题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研究):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主要内容是开展调查访问收集相应资料,拟定问卷调查内容,抽样调查,积累相应资料,上传研究时段内的经验、体会、感想方面的文章。
3、第三阶段(研究及总结):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主要是继续深入开展研究,撰写研究的经验文章,做结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收集和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有效掌握第一手材料
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为了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解决学生的问题,我在本校高年级随机抽去10名学生和五年级(1)班的实验班全体学生建立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生活习惯、个人兴趣、家庭学习、交往、班级表现等)和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所填写的个人情况登记表及个人问题调查情况作认真分析,加以整合、提炼,大致了解学生在校及在家的表现,初步掌握学生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有效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
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地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的需求,而教育科研又是更新教育观念、永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的有效载体,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和必经过程。因此在课题研究时段内,一方面学习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的书,如《班主任工作之友》、《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等,仔细研读,认真琢磨,从中吸取相关的理论经验,逐步更新教育理念;一方面与我校多位班主任教师加强联系,经常交流个人在从事班主任工作中的得与失,为自己的研究获得相关的实践经验。
3、抓住时机,面向全体,有机渗透研究的内容。 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发挥与自主管理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班队活动,集体活动,学校劳动中抓住时机,巧妙、恰当地运用于之中。 (1)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主观能动性地发挥。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当自尊能满足个人需要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当自尊不能满足个人需要时,人的自尊就会受到挫折,从而产生各种不利于上进的消极情绪。在我任教的一个班有一个女同学,在集体活动中,他总是不愿意参加,整天沉默不语,原来是由于家庭比较贫困,没有其他同学穿得好,吃得好,玩得好。我主动找她谈话,给她分析原因,要求她努力学习,用自己优良的成绩赢得同学的赞赏。后来她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同学们经常找她玩,积极主动参加了一切活动,这一切变化来源于她有了自尊心,树立了信心,这个力量来源于她主观能动性地发挥。
(2)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我校每周有一节班队课。在开展班队活动时,抓住这一机会,实行民主选取班干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开展班级学生一对一的竞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兴趣,拟定班级学生百分制管理目标,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兴趣。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班级形成了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个个争当先进,人人主动参与的良好态势。
(3)营造学习氛围、民主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氛围,提供一个机会,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愿意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投身于讨论之中,这样培养了学生主观能动地发挥。在开展班主任工作时,班主任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并且关心学生的一切。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作为班主任不能凭感情用事,不能有亲疏之分,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到人本无贵贱之分,才会信服你亲近你。学生在班级中才愿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愿意融入到这个集体,才愿意实行自主管理。 (4)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在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既然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如此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一是给班干部戴高帽子的方法来培养班干部,对他们在工作中的成绩及好的做法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工作,但要注意在时间和场合上把握准确。 二是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遇到挫折(如学生无端嘲笑),这时班主任应该鼓励他们,教给他们一些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是信任班干部中的每一员。班干部在开展工作时,班主任不必要事事都去过问,要相信他们有能力管理好班集体。让班干部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班干部就愿意去工作。
四是要放权,给班干部一定的管理权限,班主任要懂得放权,让班干部对班级管理和班级中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处理权,这样便于他们开展工作,但要注意放权的适度,不要给班干部太大的权力,容易助长班干部的威风,引起学生的不满。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1)抓住特点,从特点入手。有些教师认为后进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针对这类学生进行了研究。关键是采取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转化工作。通过研究,我认为一是要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发现闪光点,激发主动性。二是要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创造闪光点的机会,增强自信心,实行自主管理。我教的一个班有一个男同学整天不做作业,经常和同学打架扯皮,同学见他躲着,老师见他训着,但他特别喜欢体育。在我校举行秋季体育运动会时,我让他参加了三个项目的比赛,最终他获得两个第一名。就在领奖时全体同学给他热烈的掌声。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齐声大喊“你真棒”。从这以后,他慢慢的变了,带领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很少和同学打架扯皮了,还为班上做了几件好事,这一切的变化来源于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自我管理。
(2)调动全体同学的激情,实行自主管理。利用班队课的机会,我让班上全体学生拟定班级计划,提出班级管理的建议。大家共同出点子,发挥集体智慧,形成了一个班级管理制度。这样的班级管理,既规范又全面,又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又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班级管理制度是学生共同形成的,因而每个学生都会主动接受,自觉地维护,能够完成预定目标,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 (3)
尊重、信任、赏识学生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地发挥。
首先应尊重学生。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学生迟到或做了错事,允许他们有申辩的机会,然后再作判断,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训斥和指责,用自己的真诚尊重学生。
其次要信任学生。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建设,光靠班主任个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信任学生,让学生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这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全班同学,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班主任只对班级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其余的工作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给学生创造锻炼能力的机会。
最后要赏识学生。后进生无论在哪一方面做得好时,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优等生的进步同时也需要鼓励。因此老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优等生的进步要选择时机给予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他的位置。一个老师做到尊重、信任、赏识学生,这样学生就
研 究 成 果 及 反 思
一、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行为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习惯,如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具有集体荣誉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能积极献策,主动配合,愿意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于班级中的不良行为,个个敢说、敢管,形成了一个自主管理的氛围,在家里能做自己的事,能主动做家务活,敢于提问,勇于发表个人的看法等。
2、实验班的班级班风,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在学校举行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中,该班级每次都获得荣誉,学生学习成绩大大进步,涌现出许多先进个人,得到了同行和学校的肯定和表扬。
3、个人水平得到提高。
在个人博客中发表数篇文章,在恩施州民族科研网上发表文章3篇,个人论文荣获乡级一等奖,教育叙事获得州级成果一等奖。
二、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如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还需要在总结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让良好的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我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具体实验,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观念,总结出一套更完全的操作模式。同时,真诚地希望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善,从而更� 分享:
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相结合论文
10月30日,由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牵头发起的北京明远教育书院成立大会暨明远教育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个力图基于机制创新,推进教育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服务教育发展新平台的成立引起广泛关注,并收到来自国内外的祝贺,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来自各高校的代表,各省教育厅长、教育局长、校长以及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300多人出席会议。
明远教育书院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等人共同发起,经民政部门、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教育研究和服务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学术机构,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繁荣学术、服务教育”为院训,由顾明远先生担任名誉理事长、名誉院长,陶西平先生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担任理事长兼院长。
顾明远先生介绍,北京明远教育书院本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希望利用社会公益组织的平台,凝聚各方力量为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做出贡献。书院的宗旨是研究教育理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以科学态度认真深入地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探索新的路径,联合执行机关、高校、企业、媒体等各方面的力量并进,打造一个支持和推进教育改革的网络,坚持依法、公益、创新、开放,依法开展各种活动,服务公共教育事业,创造新思想、新思维、新路径,开放联合各种教育资源,将提供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实验区和实验学校,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顾明远先生强调,当前我国教育正处在一个由数量发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型时期,明远教育书院将为我国当前的`教育变革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
石中英教授在成立大会上介绍说,以顾明远先生名字命名的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将致力于进一步继承优秀教育文化传统、繁荣教育学术、培育教育英才、服务首都和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指出,北京明远教育书院的成立,有助于系统总结、研究、传播并实践顾明远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教育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一次尝试。书院将顺应时代需求,服务和引领教育实践,创建教育改革创新者的学术园地与实践社区,对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提升教育质量,服务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分别在成立大会上祝贺书院成立,表示对书院工作的支持和期待。
书院聘请了31位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校长名师担任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并聘请了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O。B·苏霍姆林斯卡娅、芬兰资深教育专家哈内娜·涅米、日本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等担任国际学术委员。学院实行客座研究员制度,聘请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名师担任首批客座研究员。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杂志是以各类院校为重点,探索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思路,研究教育教学各种规律�
主办者出版此刊的目的是为辛勤工作在我国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们,从事学术创作、展示学术科研成果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一个较为方便的窗口。以“严谨、端正”的办刊态度和“兼收并蓄”的学术风格,逐渐在国内教育界人士中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众多教学一线中青年教师的欢迎。应众多投搞者要求,本刊决定进一步扩大征稿范围。从现在起,国内各类普通院校、职业院校、成人高校和各级党校等,凡具备从事教育资质的院校教师、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等均可向本刊投稿。
本刊设有:教授讲坛、博士论坛、两课教育、教育理论、教学方法、高校管理、人文学科、自然学科、边缘学科、职业教育、当代大学生、教改新论、体育与艺术教育、综合论坛等各种栏目,凡与教育有关的内容或教育工作者感兴趣的其它话题,均在本刊编选之列,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向本刊投稿。
如果您在近期内暂未安排写作计划,请您注意保留本刊的联系地址,本刊常年征稿,今后您在需要的时候,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亦欢迎您能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推介本刊,以使本刊能有机会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帮助和便利。
1.内容要求:观点鲜明,资料详实准确,说服力强;
2.文章字数必须:2500—5000字。
3.格式要求:
(1)文题(20字以内,可带副题);
(2)姓名(可多人署名);
(3)(单位全称,所在省、市,邮政编码);
(4)摘要(100-200字,左顶格);
(5)关键词(3-5个,以“;”号隔开,左顶格);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是为学生以后人生道路做铺垫,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浅淡理论教学与高职素质教育
摘 要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全体受教育者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个性特长健康发展。有创新精神和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现代化公民。现今高职生是一群整体素质不高的学生群体,本文从如何在理论教学中来提高高职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理论教学 高职 素质教育
那么在理论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我在这几年的理论教学中,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从中得到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求知欲望。增强学习信心
在教学中,应利用多种形式,课内外结合抓准时机,见缝插针,向学生介绍一些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和现代科学的巨大成就,如向学生介绍我国古时候就在世界上最早利用指南针进行海上航行,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在科学的许多领域取得迅猛发展,如在能源。高尖端的科学研究。航空航天技术等方面均在世界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件件生动的事例,一个个确凿的数据,一条条鼓舞人心的信息,无不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国之火,不仅使学生产生了民族自豪感,而且也产生了强烈使命感,激励他们决心学好知识,将来更好建设祖国。为国争光。
许多学生进入高职阶段以后总有一种自卑感,觉得前途渺茫,没有什么奋斗目标,意志消沉,从而丧失了进取心,作为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人的智力悬殊不大,你们的头脑并不笨,智力并不低,别人能学会的,你们一定能学会,最多比别人多花些精力,高职生能比同龄人提前掌握一些实际技能,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即使是非常聪明的人也是学不好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常将自然科学史上许多刻苦攻关的科学家的事迹融汇到知识教学中。
二、传授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现在教,正是为了以后不教,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后,可以自己获取更多的知识,尤其是离开学校后,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通过自学较容易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
1、会读书
教师在讲述每一节课内容之前,应先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内容概要,使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心中有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例如讲“绪论”时,除按课本要求讲解外,还介绍本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安排顺序等,使学生对理论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告诉同学在今后阅读科技书籍时,首先要浏览目录和阅读序言,以便了解该书的全貌,从而确定攻读方向和时间安排,以提高读书效率。
2、会定计划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如果事先有了打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否则就可能失败,在学习过程中,制订缜密科学的学习计划对一个人学习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学习有计划并能认真执行计划的学生,知道如果多玩一小时,多聊一小时将会使计划的哪项任务完不成,而这项任务没完成以将对整个学习计划有怎样的影响。有了计划,每一步干什么都非常明确,用不着浪费时间去想下一步要做什么,按照科学计划行事,可使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分明,一旦形成了条件反射,到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学习的时候能安心学习,该锻炼的时候去锻炼,所有这些都成了自觉行动,日久天长,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形成了。
3、常做实验
经常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无意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让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动手制做一些简单易行的演示实验教具,用这些教具进行演示,既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很有好处,经常布置学生动手做一些小制作,小实验,不仅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的欲望,又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逐步形成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素质。
三、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地学习,主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讲好新课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在呈现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学生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资料,并制造认知的不协调,“不确定是动机的根源,”先创设激“疑”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思起于疑,“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钥匙。
2、适当转换角色
转换师生角色,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复习阶段让学生出试卷,事先定好格式和内容,要求有答案和评分标准,并留给充足的时间,一般一周左右,学生出的试卷要先交给老师审阅合格后,再让学生们交换做这些试卷,做谁的试卷就让谁批改讲解。由于在“自考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掌握着考与评的自主权,因此思维十分活跃,一种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风气形成了,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变成了主动求知。解疑者。通过出试卷,学生可以更好。更准确地掌握理论知识;通过评试卷,学生可以了解考试中自身容易出现的错误,并从中分析出错的原因,以利于今后在学习中加以注意,带着问题在评卷中学习,这样学得懂。记得牢。用得上,尤其是一些优秀的答卷,会给评卷人及其他同学更大地启发和帮助;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了自学能力;又实现了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的转变。
四、结束语
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要全面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素质较差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实施素质教育也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相信,也要让学生们相信,他们个个都能成才,要设法营造合适的气氛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带着愉快轻松的情绪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其次,教师要设计优秀的授课方式,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第三,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要善于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并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激情。
在定义清楚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和理念后,探索和实践成为另一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得比较好的高校为数不多,形成体系的更是寥寥无几。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的起点已经立足于基础教育,而在我国则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和负担,恰好高等教育阶段给予教育工作者空间和机会践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可能性。
(1)设置职业前瞻教育,提前让学生树立起职业探索准备,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职业前瞻教育是基于职业生涯教育基本理念,在原有入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学生入学后他所接收的第一门具有导航性质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所忽略的潜藏在身上的潜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的基本问题。
职业前瞻教育过程中,生涯规划课以入学导航的形式,为学生引发为什么上大学这样的话题和思考提供了对话和交流的。机会,淡化了说教的痕迹,生动鲜活地呈现给学生,引发对自我探索和未来职业生涯,尤其是对学习生涯思考的平台。在学生刚刚结束军训的时候,组织各专业学生进入真实职业环境,在传统的学校里要在三年级以后才涉足和考虑的职场的实践活动,提前到了入学之初,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实践,让学生在看见、听见、感受之间,来看清未来工作世界的模样,寻找到自己的影子。
(2)增强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用自身的知识和行动,引领学生一起来跨界思考,使学生的校园世界和将来的工作世界之间发生联结,在校园世界、学生世界和工作世界之间产生交替和作用。帮助高校大学生在校园世界和工作世界中回归自我、探索自我世界。这种基于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实质上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两部分内容。
首先,专业课教师应该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了解本专业的就业范围和职业要求,根据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专业信息。有意识地把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要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为其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其次,高校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个别咨询或者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带领学生探寻自我的职业生涯。
(3)设立本土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组织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活动和大赛。课程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和无可替代的资源,学生选择一所高校,就等于选择了未来四年要接受的文化熏陶,学校的独特化、个性化特征也能成为毕业生在社会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竞争力。高校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跨界、融合、统整为一门职业生涯课。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和大赛,有助于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工作坊、专题报告讲座、通过团体训练、模拟面试、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是职业生涯教育在校园里落实的载体。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和大赛,实质上是在潜移默化中探索自我,这种方式有助于淡化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说教理念,呈现给学生一个参与、互动的平台。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具体的一门课程,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个连续分阶段进行的教育过程,需要与常规的教育教学、专业课程教师紧密结合在一起,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形成教育合力。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在立足校园与面向社会之间搭建桥梁,为学生探索自我、实现自我和回归自我服务。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一种结合--实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理论和实践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个主要流派,他们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作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实用主义哲学对教育的影响则更大。了解实用主义哲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对于我们理清现代西方教育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疑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以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来说明上述问题。
作 者:赵同森 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河南焦作,454150 刊 名: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OZU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1) 分类号:B087 关键词: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 实用主义 杜威 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关联性分析论文
现行教学理论提出很多好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又存在很大偏差,本文带着对初级中学学生学情的思索,从现今大力提倡的兴趣教学和探究方法入手,浅探了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易出现的偏差及其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获得语文素养的熏陶。
一、语文课堂探索
尽管我们教育者总在不断地学习,但在各种理论实践以后却经常感到茫然。很多老师发出了这样的喟叹: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很多先进的方法,可是为什么最后受伤的还是我?所以语文课堂要真正成为学生编制梦想的天堂,语文课堂教学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创新与完善。
二、现有两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偏差
1.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运用中的偏差
兴趣教学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乐了学生,喜了老师。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讲《爱莲说》,学生对这种枯燥的文言文深痛恶绝。那么大家就来活动一下,提一下兴趣,老师由歌曲《荷塘月色》创设情景,设计的活动花样繁多:从独唱到大合唱,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从咏荷的歌到咏荷的诗,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专门安排两个学生做记分员,将学生分为男女两组进行PK,凡举手发言者皆可得分,课堂热闹非凡。最后好不容易把学生从想象中拉回到书本上来,让学生讨论荷花的特点用途及品德,学生们很乐于为老师报出他们知道的荷的用途,也急于在老师一再渲染的这场对决中获胜,这其中老师最核心的讲解学生根本没听清。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撒欢儿倒很开心,但能掌握课文翻译、理解文章主旨的人寥寥无几。
2.大力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运行中的偏差,现在人们都大力提倡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学习,这种探究遍及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学生。
我是一个老师,我觉得让学生自主学习、亲身实践决不能放任。我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荷花淀》,课文分三段,第一段老师示范,引导学生朗读,从生字到重点词、段落大意都在黑板上列出:
第一部分:水生参军,夫妻话别(开端)
第一层(1――4自然段):月夜编席
第二层(5――29自然段):夫妻话别
第三层(30――31自然段):水生离家
接下来老师宣布小组讨论,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第二、第三部分。满教室翁嗡的声音,四人一小组,每人都在张嘴,各执一词,谁也听不清谁在讲什么。教师在一旁任其探究,最后选组汇报。小组代表汇报完,老师刚要总结两句,下课铃响了。一堂课就这么过了。这样的课上的是小说,也许学生还有兴趣读完它,还有人去讨论。那么对于《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课,这些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什么东西都一无所知的学生,让他们展开所谓的讨论,他们还不如与周公说说悄悄话。
三、解决两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偏差的方法
1.对“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偏差”课堂改善法
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能立足于课堂,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上《爱莲说》这篇课文时,在歌曲中创设情境后马上结合教学,在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气氛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看课文、读课文、听课文。用古诗词中的咏荷篇章引起学生兴趣后回到“爱莲说”的`课堂主题上来。这样的设计不仅学生有兴趣,又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课堂上没有语文气氛,学生只会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兴趣。但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更是一个认识过程。所以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在乐中学,学并着乐。
2.对“大力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实践在教学运用中的偏差”的课堂改善方法
新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我们不仅因此而作肤浅的理解。以“问题――探究――发展”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动和创新能力的增长。
《荷花淀》这篇课文,全文自然分段,情节简单,字词也较容易容易掌握,其重难点在于重点段落、重点语句的分析,所以讨论段落的问题不仅费时长且是多余,这样做会使这篇精彩的人物刻画、细节描写淡化甚至完全落空。这样的课堂只会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思考,教师在上《荷花淀》这课时我们可以从水生、水生嫂的人物刻画入手,重点让学生体会其中某些细节描写,比如:一群妇女商量时的语言。或者揣度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众多教学方法争教坛的今天,兴趣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不失为两种好的教学方法。但所有的理论只能用于适合它的事物,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从所教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应有的创新,赋予它以新的内涵,真正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院、 自治区科协主管,新疆民族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所、自治区科协主办,知识力量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本刊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刊方针,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紧跟国际发展趋势,适时追踪热点,及时反映各个领域的重大成果,积极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
本刊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om65-1085/Z,国际标准刊号ISSN:1618-2616。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刊,是社会各界互通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学术交流的载体。
一、办刊宗旨
本刊以“推介最新学术问题”为特色,关注最新教育学术进展,展望当代教育学术成就,并把理论问题与实践探索想结合,涉及企业、事业、学校的集团经济、科学管理、党建研究、教育教学、金融财会、改革创新等领域。以教育管理工作者、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企事业单位为主要读者对象。
二、主要栏目
【教育视点】 【理论探讨】 【高教管理】 【教育观察】 【教学研究】 【党建思政】 【职教天地】 【模式探索】 【科技成果】 【校园内外】 【教坛之声】 【职业天地】 【集团经济】 【法制评论】【体育天地】 【教学参考】
三、征稿要求:
本刊只接受邮箱投稿,来稿最好用office软件录入保存为word文档后用电子邮件的“附件”投寄。若不能用电子邮件投稿。投稿时请提供作者姓名、年龄、性别、工作单位、职称或职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mail信箱等。
四、稿件处理:
本刊处理稿件及时,网上审稿,7日没有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以另行处理。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必须来函声明。 投稿邮箱:jylljxyjzzs@
— 1 —
论述高校教育技术改革与发展
【摘要】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已经不适合现阶段高校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现代教学,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模式的改变都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但目前各高校中还没有将教育技术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没有利用好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解决教学中的各类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高校教育技术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育技术
一、高校教育技术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定位有所偏差,理论实践脱节。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影响和促进学习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和归宿。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才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也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两个基本要素,是服务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随着近年来多媒体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出现,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深刻影响到高校和高校教师。
教育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为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各高校设立电教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独立的辅助教学机构;高校教师更加注重媒体的使用,摒弃以自我为中心教学过程,改变授课的方式和方法,但有一些教师错误的将多媒体教学当作学习过程中锦上添花的辅助品,抛弃教育技术、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理论指导,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效果达不到教学要求。
(二)满足现代教学要求,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仅用粉笔授课的传统教学不能满足现代教学要求,但多媒体教学仅是更换板书内容的呈现方式,没有实质性变化,这是多媒体教学下的现状。现代教学不仅仅对多媒体选择具有要求,而且对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模式、教学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教师应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不能用更换知识内容呈现方式的办法进行粗放式教学,要用精雕细琢的课程质量来满足现代教学,教育技术恰恰能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因此高校教师要学习掌握教育技术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教育技术的能力,满足现代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投资效益不足,统筹、规划、协调能力差。
各高校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构建网络化校园,建立具有统筹、协调能力的技术性管理的现代化校园,达到用技术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学习资源、学习过程、网络资源和项目管理是教育技术管理管理的核心部分,它具有现代化、开放性、广泛性、开拓性等特点,不仅追求设备齐全和技术先进,并利用已有的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为考核依据。但目前各高校教学设备投入过于不足,更新缓慢,资源更新和利用率低下,统筹、规划、协调能力差,与高效率和高效益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要求不符,存在整体投资大见效小的问题,没有发挥教育技术的优势,对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高校教育技术改革
(一)调整“教学结构”,改换教学方法。
“教学结构”是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去呈现;选择恰当的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已“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积极接受教学内容,快乐主动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性人才。目前高校采用的多媒体教学,仅是书本知识的搬家,并没有有效结合现在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结构,没有针对不同课程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教学中心从教师到学生的转换力道还不够,即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够。因此高校教学要调整“教学结构”,改换教学方法。
(二)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育技术能力。
高校即具有培养人才的基本职责,又具有科研的职责,如何培养21世纪的创新性人才是高校思考的问题。在现在形势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的出现,都是提高教育技术能力,适应现代化教学,培养人才的需要。这几种教学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与传统教学相比,其教师的工作量加倍。
三、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培养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不是课堂内容的搬运工,是运用有效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工程师,所以高校要建设雄厚师资力量,培养具有较高教育技术能力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够达到现在社会对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也是高校发展和学生培养的基础力量,必须让每个老师具有铜铠铁甲,才能打胜培养优秀人才的大仗。
(二)转换教学主体,权衡课时量与科研量,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出发点和落实点是培养高质量学生,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新型人才,这是教育目标,也是高校教师的职责和努力完成的任务,所以教师摒弃自我为中心的独角戏,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和主角。课时量和科研量是高校职称评审两个重要因素,课时量只是数量,高质量课程却无法做到百分百监管和衡量;科研量更容易量化和实现,消耗掉老师大量精力。高质量的课程和科研量在职称评审的天平上失去了平衡,也违背了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初衷和需求。所以高校要权衡课时量和科研量,通过长效的高质量的课程向培养现代新型人才要成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来武装教师技能,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向社会人才需求交答卷。
结语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人才,需要提高教师在课程中应用教育技术能力、转换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制定更符合实际需要的职称评审制度,提高高校教育技术的应用重视程度,解决教育技术在现代高校教育中处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这样才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的长远有效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雍潜。普通高校电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1998,(4).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一、高校人文体育的优点及特征
1.能够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通常高校内部的人文体育教育和高校的德、智、美等联合组成了高校内部教育体系,并且在整体上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体育是人的根本,开展育心和育人都无法脱离育体。特别是高校内的校园文化,主要也包含了高校内部人文体育的制度、精神以及设施等,都离不开具体的制度、物质及精神等方面文化,而人文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可以直�
2.内容广泛,为高校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
高校体育教育属于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基本实践方式,通常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的形式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活动当中,并以此来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体会及启迪,从而领悟到体育活动中的科学、严谨性的规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育和感悟。将人文精神深化到学生的自身素质当中,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最新的人文知识,从而有效地增强其体育发展技能。另外,校园文化也属于高校人文体育进行实践发展的载体,融合在校园文化环境当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对学生的导向、熏陶以及激励的作用,从而以此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3.高校人文体育具备综合教育的优势
高校内的人文体育必须具备较为广泛的内容以及非常强大的科学依据,因此这些因素直接给予了高校人文体育的'综合教育功能,其在教育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方面起到教育作用,促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高。可以说不但打好了学生的身体基础,同时也直接培养了学生完善的人格及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的能力偏向社会化发展。另外,这种独特的教育优势,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可迁移性及可操作性,因此其综合教育的优势非常明显。
二、高校人文教育理论的实践路径
1.优化高校体育课程
由于高校内部的课程通常都是具体体育项目的学习课程,像篮球、跑步以及羽毛球等,这些课程中普遍缺乏人文教育因素,即使是存在一定内容的人文课程,也并没有真正获得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多数学生直接忽视这部分的人文课程内容。因此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低沉的特点,不断地改善其自身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可通过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课程中人文内容的特点及重要性。
2.结合德育智育,体现人文精神
在大多数高校内部的体育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地重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必须要重视加强学生在德育和智育方面的教学成果。很多报名学习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其高中阶段时,学习的文化知识课程的内容及所用的时间都普遍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少很多。因此就要求高校内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将体育技能直接上升到一个理论化的高度,将智育和德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以此来促使理论知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真正起到促进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具备人文体育精神,最终促使学生各个方面都获得有效提升。
3.营造整体人文氛围
高校体育教学渗入人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需要积极地营造出校园人文教育的有效环境氛围。在整个过程中,除了必备的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将其扩展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可以在高校内部各个地点标贴相应的标示和标语,也可以开展多种样式丰富的体育类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及体育精神的宣传等,直接拓展先进性的人文体育课程,并完善相应的教学方式,最终促使全校范围内都形成一种人文环境氛围,实现高校人文教育的目的。综上所述,要想实现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实践发展,就需要优化高校体育课程,结合德育智育,体现人文精神,营造出整体人文氛围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念成功地渗透到实践教育发展当中。
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随着学校校园网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一、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被动地等待教师每个操作方法逐一讲解并演示,然后在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学任务驱动下完成相关的练习。但是,在学生熟悉了这些方法后,却不能主动地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扩展的过程中去。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师从原来单向地向学生解读各种应用软件转变为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等。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
二、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沉迷网络。所以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极其重要。
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仍将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领域。由于教育部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高度重视和系统规划,20世纪的最初1 O年无疑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黄金发展期。而2005年之前的几年则无疑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养、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理论探索、体系建构等方面夯实基础、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适合中国现状的、系统完整并相对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出台,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范围将逐步从零散自主走向系统普遍,整合的方式也将从粗放单一走向精细多样,教师的整合心态也将从浮躁的技术炫耀走向务实地追求课程实效。
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 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I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
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 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字木前沿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根据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由此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扩大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线,创设相关有具体意义的情境,将信息技术与完成任务有机整合,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的发展。我们还把教师的教学培训作为教材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同步培训,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这种设计模式融合了现代的教学理念、系统的设计方法和信息化的评价手段,体现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也代表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并可以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迁移,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课程与教村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前我国不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无论是学的电脑台数还是拥有校园网的校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在少数发达地区,多媒体计机、大屏幕投影设备和网络已进入了每一间教室。当前迫切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认识教的信息化?学校电脑拥有率的长与校园网的开通是否标志教实现了信息化?在信息技术已善了中小学的教学环境的地,这些技术是否被有效地使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究竟起多大作用?我们认为,对此需要冷静的思考和负责任的讨论,不能用硬件作为衡量教育信息化的惟一标准。 以下我们提出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恰当地估计网络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发展网络教育首先必须考虑教育的网络需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网络需求是什么?网络教育与当前学校教育有怎样的关系?考虑清楚以上问题,才能恰当地估计网络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我 发展网络教育应该考虑以上特点,确定基本用户及其网络教育的需求。 所谓发展极不平衡,是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当中的应用成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宏观政策、教育需求乃至人们的热情的指引下,无论是官员、学者,还是实践人员,无不投入到这一如火如荼的洪流中来。可以说,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我们投入
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如何证明我们的投入是有效的,又如何更明智、更经济地进一步进行投入呢?这是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多影响其有效性的问题:比如,把有无信息技术设备作为评估一个学校的标准,过分关注最新的技术或学校之间的攀比而不断购置先进的硬件设备。但是,由于软件或资源缺乏而没有真正地使用,更谈不上有效应用了;信息技术在有些地方只是在评优课、观摩课中使用,还只是教学的一个装饰。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或学科当中,而距离学生真正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工具就更远了。从中小学教育的实践方面来看,大部分仍然存在着盲目性,存在着资金和人员的极大浪费。 技术本身是一个流程,技术能否真正促使教育目标快速、有效地达到,是要经过创新重组从而实现教学工作稳步进行的。
具体步骤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课改精神,立足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进取能力为重点,更新教师教育理念,积极抓住课改契机,切实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及计算机特长兴趣发展需要,从实际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的需要入手,与各教研组积极合作,大胆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教学研究,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相应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加强教学信息的交流,加大上网时间,加强理论学习、业务培训、技术技能的学习和研讨,使每位教师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
2、加强学科教学:组织好教师积极参加市、区信息技术展示课的活动,并加强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推动教师信息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
3、加强教育研究:运用教学理论知识指导工作,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使学校教学整体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4、加强资源管理: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制作有创意、有实用价值和保留价值的教学课件。加强学校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做到资源共享。
三、具体工作任务
(一) 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
1、 抓好学校设施建设:
(1)积极推进多媒体网络活动室的开放。
(2)完善和维护好学校的校园网络。
(3)做好多媒体电化教室日常管理。
(4)认真做好各办公室电脑的维护。
2、 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
(1)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加强考核工作,积极开展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畅游。
(2) 抓好竞赛项目,积极参与区信息技术相关活动,争取好成绩。
3、 抓好教师培训
使全体教师熟悉教育信息网的有关知识,并用好信息化设备,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各自学科的整合。利用现有设备,结合教师意愿,开展蓝牙、相片制作等培训。
(二)努力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
1、 全面提升现代化教学的水平,继续充实学校校园网络的素材,加强学校校园网络的管理和使用。
2、 充分开放和利用现有电教设备,以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3、 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抓好信息化技术课的管理及普及,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在回顾和展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年历程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一位把科学教育引入学校教育的先驱,他就是1 9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他在1 844年撰写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教育要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教育目的,指出科技和教育以及二者的融合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具有的巨大促进作用,强调学校教育理应重视科学知识和科学应用的教育,对近代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而且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任何一个想要在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个人都无法再漠视信息技术的存在。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先生有一段著名的话,用在这里描述新条件下的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在方兴未艾的新经济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论文征稿启事
知识力量学术版《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本刊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刊方针,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紧跟国际发展趋势,适时追踪热点,及时反映各个领域的重大成果,积极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学术版是以各类院校为重点,探索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思路,研究教育教学各种规律�
主办者出版此刊的目的是为辛勤工作在我国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们,从事学术创作、展示学术科研成果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一个较为方便的窗口。以“严谨、端正”的办刊态度和“兼收并蓄”的学术风格,逐渐在国内教育界人士中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众多教学一线中青年教师的欢迎。应众多投搞者要求,本刊决定进一步扩大征稿范围。从现在起,国内各类普通院校、职业院校、成人高校和各级党校等,凡具备从事教育资质的院校教师、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等均可向本刊投稿。
本刊设有:教育视点、理论探讨、高教管理、教育观察、教学研究、职教天地、模式探索、科技成果、校园内外、教授讲坛、博士论坛、两课教育、教育理论、教学方法、高校管理、人文学科、自然学科、边缘学科、职业教育、当代大学生、教改新论、体育与艺术教育、综合论坛等各种栏目,凡与教育有关的内容或教育工作者感兴趣的其它话题,均在本刊编选之列,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向本刊投稿。
如果您在近期内暂未安排写作计划,请您注意保留本刊的联系地址,本刊常年征稿,今后您在需要的时候,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亦欢迎您能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推介本刊,以使本刊能有机会为更多的作者提供帮助和便利。
1、内容要求:观点鲜明,资料详实准确,说服力强;
2、文章字数必须:2500-5000字。
3、格式要求:
(1)文题(20字以内,可带副题);
(2)姓名(可多人署名);
(3)(单位全称,所在省、市,邮政编码);
(4)摘要(100-200字,左顶格);
(5)关键词(3-5个,以“;”号隔开,左顶格);
邮箱投稿:jiaoyujiaoxuezazhi@
工作QQ:2695979219
杂志网址:
中国期刊网 http:///Zhiye_1.asp?Oneid=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