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编辑给家人们找到的7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于我国教学教育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尤其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给学校教学带来的巨大的压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学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使用语言作为媒介进行传递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也要从教学语言开始进行,实现语文教学的全面创新。本文首先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转变的重要作用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重点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转变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重要作用;教学策略
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也必须要进行创新改革,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而教学语言的转变就是创新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
1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转变的重要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也要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为学生的基础性教学打好基础。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教师离开了语言,就无法高效地完成自身教学任务,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
1.1教学语言的转变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在我国不断推进,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对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语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既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教学语言,又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还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高效培养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全面教育,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要求。
1.2教学语言的转变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进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的转变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进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学校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教导学生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要求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实现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生进行学习教学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效重要影响,更是被大家广泛关注重视,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实现语文教学的不断进步。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不仅可以有效满足教师与学生的课堂的沟通交流,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学生人文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不断发展。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转变的教学策略
2.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教师对教学语言转变的重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要加强教师对教学语言转变的重视,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执行者,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语文知识基础不高,很多教学活动都要依靠教师的有效指导进行,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在于语言的有效运用,教师能否发挥出语言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情况,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必须要加教师的重视,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语言教学提出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语言的转变中不仅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交流,还要在课堂上通过语文的有效应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语言的引导和互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对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实现对学生的引导,以及语言上的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转变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激法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效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教学也由过去的知识点灌输,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例如,在学习西师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看黄果树瀑布》中,教师可以运用熟练、精炼的语言,对黄果树瀑布的景观进行描述,也可以通过有关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所选的对话中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互动。
2.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一定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熏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语文教学有着巨大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语言的转变,可以通过运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使得学生受到语文知识的熏陶,形成有效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西师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地动仪》时,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讲述,对于地动仪的发明在我国地震历史上的伟大贡献进行富有激情的教学,应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形成良好教学环境。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客观需求,有效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丹,刘芳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J].新课程(小学),2014(3).
[2]刘如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1).
[3]郑宁芳。探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J].知音励志,2016(20).
一、经典引领——唤醒孩子本真
现今社会是上存在的诸多功利心理,对幼小的儿童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现今的学校教育趋势。如今一些学校教育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教学过程缺少了真、善、美、智慧与爱等非智力因素的渗透,缺少了对学生自身个性发挥和潜力挖掘的积极性,偏离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还没有探明,但教师重点应放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上,纠正偏离了正确转道的学校教育。那么,面对这复杂、变化中的实际,如何来提倡智慧与纯真并存的课堂,打破功利思想的束缚呢?那就应该唤醒儿童的本真,唤醒教师尊重生命的本真。
特级教师周益民在讲学中就曾进行过经典文化的诗化教育,为孩子们创造了诵读经典的文化氛围,使孩子们徜徉在中国经典的文化情愫中,尽情展现儿童的童真。如周老师在《童年的月亮爬上来》这一主题阅读中,就以中华古典文明现象为切入点,组织了一次童真化的经典诵读课。我们先看周老师的选题:月亮。这一话题是中国的经典内容。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里,月亮这一普通的宇宙星球被古人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既可抒发心迹,又可寄托愿望。月亮被无数的诗词歌赋所描写、引用,甚至被演绎成流传千古的神话;月 虽然月亮更多是为成人所引用和理解,但生活中,月亮更被赋予了母性的颜色,富有童话的光泽。在儿童的眼睛里,月亮是诗,是梦,是可以对话交流的。这种合理的统一使月亮的童谣童诗里生成了儿童对文化的构建。于是,孩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悟,构建了自己的月亮印象。其实这样的文化构建,不只是简单的经典传承和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启发,一种心灵的滋养。儿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美妙的月亮世界,抒发了自己的心灵感悟,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丰富与满足。教师应在引领孩子走向未来的道路上,及时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才能更好地走好未来的路。
二、语文阅读——感受心灵真实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过多地分析课文结构已消融了孩子的兴趣;如今,机械的模仿训练,仍然充斥着孩子的语文学习;他们没有闲暇去读喜爱的书,没有精神的洗礼。背诵、积累、分析已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头号大事。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似乎没有发现,语文的学习其实需要在一种平静与闲暇之中才能完成,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摆脱我要去记住的桎梏,追求心灵的一份真实,让自己回归到阅读中,去感受,去领悟,才能念‘文本’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孩子的兴趣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并以理性及感性交融的视角去关注,才能真正激起孩子对文化的渴望。
当兴趣产生后,没有了阅读的欲望,于是,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成了我们帮助孩子选择阅读材料的标准。另外,作为教师,仍需加强方法的引导。以同一种方式去阅读各种不同的资料也是当前的学生阅读中的问题之一。实际上阅读的种类是各种各样的,依据阅读动机和读物性质的不同可以将阅读分为探究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我们应根据不同读物内容的阅读目的,引领孩子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
三、智慧召唤——构建童话世界
在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文本中来,在反复研读中生成智慧。所有的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智慧与情感,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精美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语句表达,才赋予了文章以灵魂,展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将这种艺术魅力传授给学生,使之传承下去。所以,教师要首先从文章中有所领悟,得到启迪,然后再发挥自己的智慧,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更有益的语文信息,使学生能够学中质疑,学中思考。在质疑中产生智慧,并独立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疑问,理解和体会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模式。当然,这种自主构建的过程,首先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因为儿童并不具备自主构建体系的能力。所以,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课堂生成、问题设计都很重要。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许会自我领悟,这是一种本能的直觉;学生也会经引导后才能理解课文内容,这就是引导;学生也许需要告知才能知道课文内容,这就是指导。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关注学生的。阅读时,要学会倾听,学会发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去引导、激发、点化、启发。在语文的阅读中,为什么需要教师?正是因为文本中作者构建的智慧文本,学生没有能力悟透,才需要教师带领孩子们去感悟。
阅读,只有阅读,才能打开儿童心灵的一扇扇窗;只有关注儿童的心智,才能走进真童本。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不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一些教师的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距离,课堂教学过程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与新课程背道而驰,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一、“亦步亦趋”现象,问题设计缺乏挑战力度
这是小学教师的通病,对学生不放心,对自己没自信,所以课堂上总是带着学生小步子走。这样做,课堂上呈现出热闹纷繁的场面,因为问题简单,所以大多数学生往往不假思索便可得到答案,这种热闹是以学生的思维的丧失为代价的。
〔案例〕六年级语文《浮冰上》(鄂教版教材)教学片断
师:为了一条狗,诺尼放弃了生的希望,为了保全狗的生命,他放弃了小刀,这是充满人性的爱,尼诺克可以吃了诺尼之后,多活几天,可它吃了诺尼没有?它是怎么做的?
生:犬围着诺尼打转,嗥叫……
师:他为什么打转,嗥叫?
生:不知道主人怎样,担心主人。
师:犬还怎样做?
生:扑上来。
师:扑上来干什么?
生:看清主人为什么倒下。
师:犬还怎样做?
生:犬呼吸时的热气……
师:犬还怎样做?
生:舌头去舔诺尼的脸……
〔原因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明显地表现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的问题没有张力,显得细碎。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无需与文本进行对话便可对答如流。这样热闹纷繁的课堂,所表现的是学生思维的缺失。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浅显理解上。还有的教师怕问题放下去之后,学生不会回答,课堂出现冷场的现象,自己又缺乏必要的课堂调控能力,对自己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导致课堂上教学的重心放下不去。
〔对策〕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
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教师要独具匠心,从大处着眼设计问题。
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这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大为有利。
第四,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的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却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关注答案”现象,忽视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都知道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一到课堂上,做法又回到了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主的“老路”上去了,课上的每一个问题或做法都循规蹈矩,对于一些“越雷池”之举,不去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是简单地把正确答案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课堂上逐步演绎教材中的规则,少了探究发现的快乐。
〔案例〕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
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好,现在大家开始在自己的本子上用圆规画圆。
(生在自己本上用圆规画圆。其中有一个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定圆心,再固定圆规的一只脚,开始“依葫芦画瓢”,可另一部分学生在定了圆心之后,将圆规固定不动,而是通过旋转本子来得到圆)
师:你们这样做不对,本子不能动,要动圆规。
生:哦。(于是按住本子转动圆规开始画圆)
〔原因分析〕非常明显的,这位老师没抓住学生的生成,而是把这种有效的生成当做错误资源处理了,这样只关注最后答案,却忽视学生正确画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为什么不能旋转纸张?老师的认识偏差,只求结论的做法导致学生的不求甚解。正确的做法,老师应该抓住这资源,问这些学生,为什么想到旋转本子?画圆时为什么不能旋转本子?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例子:在操场上画圆能旋转操场吗?在黑板上画圆能旋转黑板吗?通过对比交流,学生就自然会明白为什么不能在画圆时旋转本子的道理了。
〔对策〕关注与强化“过程和方法”首先,教师课前要把“备学生”当做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平时在检查老师的备课时,发现一班老师的教案都写得特别完整、周密,看起来似乎设计得非常精心,非常完美。但却往往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备学生”。所以课前要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问题,找准渗透学习方法指导的训练点。既要考虑教师“如何教”的过程,还要考虑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与方法。
其次,课上将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关注并强化“过程和方法”,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教师就得认真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要考虑给他们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来运用和提高。在阅读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回顾思考的过程,让最有价值的过程与方法让全体
同学共享。教师引导的过程不止于简单得出“对”或者“错”,而是展开具体的阅读和思考,面对错误的答案,我们也要肯定学生在其中思维过程有价值的因素。面对暂时不符合要求的应答,也要尊重差异,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思考过程。这样,引导的过程才会丰满、有份量。
三、“视而不见”现象,缺乏资源捕捉意识
课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因为教师是面对的活生生的人,这些学生由于个性、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等的不同,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各异,所以每堂课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如果好好加以利用,这些生成时课堂上很好的教学资源,可好多老师捕捉资源意识不强,导致这些精彩的细节稍纵即逝。
〔案例〕鄂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乡歌》第一课时导入环节师:现在大家看看这幅挂图,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山。
生:船。
生:帆。
生:清清的水。
师:还有吗?
生:树。
生:房子。
〔原因分析〕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出,老师心目中只有导入环节的实施,而根本没有捕捉课堂资源生成的意识。开始有三个学生简单地说出了图上的景物名称,可说出来的是干巴巴的几个名词,一点语文味都没有。但当一个学生说了“清清的水”时,却用了一个修饰词,这样好的语言训练点,老师没有把握住,而是任之稍纵即逝,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熄灭了,造成效果不佳。
〔对策〕课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语文课不比其他课,课上的师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话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学生回答问题用了不规范语言或不知怎样表达时,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应该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表达尽量规范。当学生有不同寻常的回答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有敏锐的资源意识。
四、“替代思维”现象,缺乏信任学生意识
对于课堂上的问题,总有老师怕学生说不上来,或者怕学生说不到点子上,东扯西拉会影响到自己的课堂教学秩序,所以在学生说出其中一部分,而又不知怎样组织语言把话说完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极大地不放心,立马把话茬接过去,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维结果。
〔案例〕三年级语文《和时间赛跑》教学片断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不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意思?
师:谁知道?
(不到一分钟,老师有些着急)
师:“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意思是……(老师变喋喋不休地讲起来,学生听得茫然)
(对接下来的学生的质疑,教师也是自己替代学生,说出答案)
〔原因分析〕有些教师教学效果不好时,不是从“教”的角度去找原因,而是从“学”的角度去怪学生笨,怪学生的不可理喻。“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榆木脑袋!”
我们有些老师就是不相信学生,课上舍不得“施舍”时间空间给学生。有这想法的老师都坚持一些“朴素”的想法:一节课时间太少了,不能去等,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不把知识讲透学生能理解吗?就这样,课堂上大量的时间都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占用了,学生浅尝辄止的自主学习成了课堂的点缀。时下的一些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可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没有?如果一节热闹的课上没有思维的参与,那堂课绝算不上是好课。
〔对策〕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引导学生解答”还是“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课上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问题出来之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问一句“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一方面帮学生总结了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又让其他学生从中受益,知道以后诸如此类问题该怎样去着手动脑筋了。
五、“盲目开放”现象,缺乏点拨回应意识
为了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们往往喜欢设计一些开放的环节。可有些老师在没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对课堂上的开放环节后的场面表现出极大的无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思维火花缺少积极的点拨和回应,导致“开放”最终流于形式。
〔案例〕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
师:下面大家动手实践,创造工具画圆。
(教师提供的工具:圆钉、两头打结的绳子)
(这个环节很具开放性,也看出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希望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生动手实践)
(学生的表现:三分之二的学生沿着圆钉的边沿画圆,一部分学生把绳子解开,在桌上围圆,只有一个孩子按老师的意图画圆:把图钉固定绳子的一端,然后用另一头绑住铅笔在纸上画圆)
〔原因分析〕这个教学的开放环节完全是低效的,沿圆钉边沿画圆,用绳子围圆,这些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何来创造?对本节课学的内容有什么帮助?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如下:其一,教师没有跟学生讲清画圆的原理,学生对画圆还缺乏基本的认识,一下子就让学生去创造性的画圆,学生束手无策;其二,教师在学生出现这些情况时缺少必要的回应和点拨,任由学生天马行空,结果很好的创意就在“小儿科”的游戏中结束。
〔对策〕及时点拨回应
首先,课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开放题,提前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开放”程度,打有准备之仗。这样,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一些突兀的表现就能做到成竹在胸,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
其次,把握好开放的时机,是放在新知识学习前,还是放在新知识学习后,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形把握好时机。
最后,在学生按照自己的策略理解探究之时,对于那些漫无目的或全然不知的“瞎开放”现象,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精要点化,指引学生排除探究障碍,畅通探究路径。这样,才会有开放后的成果共享
国家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崔峦一再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他认为“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很清楚,其意是要求我们把握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把好年段关。在小学,年段的读写基本功重点呈阶梯式分布,由低段的词句训练为重点过渡到中段的自然段、结构段,再到高段的篇章训练。自然,我们高段五六年级读写训练无可置疑要侧重篇章。如何落实高段训练重点呢?我以为,首先应该明确高段的读写训练重点包含哪些具体内容,接着要研究怎样落实高段读写训练重点的策略。
一、篇章训练的内容
有关篇章读写基本功训练的内容比较多。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考虑侧重选择小学生必须懂的基本篇章知识作为重点训练内� 具体侧重教学以下方面的篇章内容:
1。四大文体的基本构篇知识
小学语文的课文,多为写人、记事(含叙事性散文)、写景、状物四大类型的写实文章,诗歌比例也不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并懂得构成四种文体的基本要素,以增强学生的篇章意识,为写好四种文章奠定基础。
2。文章的结构方式及其特点
万事万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写文章也不例外。无论什么文章,都会由开头、中间、结尾组成。就一般课文而言,有“总分总”构篇方式,如《藏北草原》《伟大的出征》和《养花》;有“分总”方式,如《话说长江》;也有“总分”方式,如《被袋里装着什么》;还有并列结构方式,如《松坊溪的冬天》。
3。文章的表达顺序
一般而言,文章的表达顺序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写人记事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者时间顺序行文,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按照移步换位的空间顺序行文。
4。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
一般来说有五种基本的表情达意的方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5。文章开头、过渡和结尾的方法
文坛上积累了写好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不少经验,传统上把它们比喻为“凤头、驼峰、豹尾”。就我看来,写开头、结尾的方法很多,也没有一定的规定,只要认识各种各样的开头结尾方法,懂得其好处就够了。
6。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遣词造句,写好人物、景物、事物的细节,并且,学习运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使语言内在联系更加紧密。
二、篇章训练的策略
高段的语文实践主要是读写,篇章训练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凭借课文(或作文)固有的表达特点,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有针对性地渗透某些表达规律的教学。具体方法是:
(一)阅读教学中,完成好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的双重任务
1。在阅读目标里明确体现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的双重要求,克服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
阅读教学有理解内容和领悟形式双重教学任务。我们语文老师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表达方法的领悟,真正认识到它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其次,在教案设计中,除了把理解内� 例如鄂教版五上的第3课《我的房间》就要把学习文章开头结尾首尾呼应的写法列入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行文中,作者又采用了果因式的组织语言的方法,也可以纳入教学目标之中。
2。在阅读过程中采取灵活方法,落实好理解内容和领悟形式的双重任务。
怎样在课堂上落实阅读教学的双重任务呢?我认为,高年段应该采用两种方法来对待两种情况:
(1)在段的教学中,领悟表达规律与理解内容同步进行。这部分的关键首先取决于设计问题时,要同步设计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法的领悟两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解读《索溪峪的“野”》的第二自然段时,就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索溪峪的山是真的“野”吗?它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在构段方式和语言表述上有什么特点?这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属于内容理解方面的,后一个问题是写作方法方面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始终把内容和形式的解读联系在一起,就能有效克服解读的片面性。其次,在段落解读后要注意既归纳段落内容,又小结写法,甚至可以仿照写法说一段话,强化写法教学。
(2)在篇的内容理解后,立足全篇,引导学生领悟全文的表达方法。我们高段语文老师,要根据“形式内容形式”的阅读教学规律,带领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文字走进课文,理解内容,还要带领学生走回来,立足全篇,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但是,篇章的表达方法很多,我们不可面面俱到。因此,一要根据单元训练的重点确定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把单元表达规律教学要求落实在每一课的教学之中;二要根据课文固有的特点和课后要求来确定表达方法的教学重点。有的课文既没有在单元导读里提出表达方法教学要求,课后也没有布置表达的训练要求,那我们就要根据课文固有的篇章特点或者文体特点,自己确定表达方法的教学要求。
(二)作文教学中,完成把表达规律转变成作文能力的任务
1。把习作教学的基本目的定位在掌握运用语文的表达规律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文教学的根本性目的是通过小学作文长期训练,让学生掌握各种写实作文的方法和基本的行文规律。所以,我们高段确定每篇作文教学的目的,要立足篇章,不仅要明确写什么作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某种作文的表达规律,某类文体的表达方法。例如,五上的第7次作文是写人物或事物的变化,我们就应该把作文教学的目的,定位在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着重写后来变化的写法上。
2。在习作教学的全过程中,环环渗透表达规律和方法的指导
(1)导语中渗透指导。通过导语激发写作兴趣是大家的基本做法。其实,我们还可以把作文的目的,巧妙地渗透在导语之中,以强化表达规律和方法。例如,五上第6次作文是写一个故事,我们可以在开课的导语中这样渗透表达规律和方法的教学:今天的作文课,就让我们先仔细地观察四幅图,看看图上画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按照图画写清楚这个故事。写故事,要按照图画的意思,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事情写完整。
(2)写作前重点指导。作文指导课应该根据作文教学的规律,先指导写什么,即选材立意,再指导怎么写,即怎样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对于小学生而言,指导写法应该采取读中学写方式,拿出一篇例文作为学生模仿的样板,读一读,想一想应该学习例文的什么写法。值得一提的是,读中学写是一个渐进过程,欲速不达,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只能一次一法,一练一得,学有重点。
(3)写作中渗透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需不需要渗透指导,有一定的争议。有的说,不要打断学生习作的思路,不要指导;有的说习作前已经作过指导,更不需要指导。而我认为,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没有运用表达规律的自觉性,正处于运用写法的尝试阶段,需要不时地提醒和帮助。以引导他们的尝试,所以,我们还是要在学生课堂作文打腹稿、拟稿时,继续作必要的指导。但是,这种指导,话语不是批评性的,而是引导式的;不是滔滔不绝的,而是言简意赅的偶尔提醒;也不是漫无目标的,而是根据巡视发现学生作文的偏差或不足,作针对性的提醒式的指导。
(4)作文批改时延续指导。作文批改是指导的继续。批改指导只能借助批语表达,或肯定,把写得好的地方画上波浪线,批上:“这个地方详写得当!”“如果在某某处再对人物的行动作更详细生动的描写就更好了!”既通过眉批指导,又通过总评语指导,双管齐下。但是,无论是批语或评语,都要着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基于一练一得的理念,评语切不可面面俱到,只能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着重评价本次学写的方法运用得怎样,可以提醒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写法作文。
(5)评讲课继续指导。评讲课既是作文教学师生反思得失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次继续指导学生作文的大好机会。怎样反思呢?一是根据作文批改记载,归纳出单元表达形式迁移训练重点的成功之处,整体概评,列举学生的具体习作来引导学生发现成功之处,并且与自己的作文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还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自我评价成功之处,剖析成功在哪里,怎样
成功的。二是集体会诊突出的毛病。让大家根据训练要求会诊,重点引导学生评价表达方法的运用情况,并开出治疗处方,提出修改建议。之后,继续让大家读自己的文章,根据写法迁移要求,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迁移运用写法,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提高表达质量。
我以为,在明确训练哪些篇章表达规律的前提下,只要循序渐进,学以致用,坚持落实每一次训练要求,小学生完全能够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读写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得到进一步充实、更新。传统班级管理制度、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孩子们的接受力,而五、六年级小学高年级学生更是明显的对传统管理、教学模式表现出抵触情绪。因此,班主任教师要与时俱进,使班级管理工作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班级管理;企业化管理;心理转型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深入开展,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得到进一步充实。基础教育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孩子们的接受力。为什么传统班级管理模式、教学方式被否定,且凸显于五六年级(小学高年级)这一阶段呢?笔者将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对一些专家著作理论的研究学习,在本文中回答这一问题,并就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提出一些浅薄的感想。
一、探病求因
要回答五六年级的孩子难管难教这一问题,让我先来引用被讨论的沸沸扬扬的“虎妈”“猫爸”之争,上海“猫爸”常智韬的一席话:“教育孩子时,要在遵循“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权。孩子10岁以后,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自主意识,教育者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多做决定,并为自己所作的决定负责。”这里请注意“孩子10岁以后有了较明显的自主意识”,教育改革按照“双基”达标规定,6周岁为小学入学年龄,五、六年级的学生恰值10岁、11岁,而按心理学划分,10~13周岁阶段被称为人的“心理青春期初期”。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转型期”:孩子在心理上从幼稚天真的儿童逐渐走向具有青春期特征凸显的少年时期。青春期表现出的“自我意识高涨”“反抗心理”“人际交际新特征”――朋友关系在生活中日益重要;意识到了性别差异;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处于“心理断乳期”。这些青春期的特征恰恰是从10岁以后的孩子身上显现出来,因此,就出现了五、六年级的孩子难管、难教的问题。
二、开方施救
知道了为什么小学高年级学生难管、难教的结症,接下来教育者就必须拿出具体可行的良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了。
(一)药理
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支撑成功的教学,那么如何使班级管理高效?必须坚持一个原则:班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针对“青春期”孩子叛逆、反抗心理的特征,我们的管理方式应由过去的“虎妈”式强硬转变为“以人为本”“以法制班”。
(二)下药
1、管理分层次,班级“企业化”管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班级管理实施分层次的“企业化”管理,让班级披上带有“企业”的色彩,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部门),每个组有六至七个成员,然后在每个组中选出一个总经理,其他人员都隶属于这个部门,再在若干个成员中选出两名副经理,管理其余成员,而班主任就成了董事长。最后,教师在班级墙壁上贴好一张模拟公司的部门分布图,由学生把每个部门的学生成员和口号都写上去。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感受到自己身负的重任,培养了他们的使命感、责任心,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班主任在每学期开学分好个部门和民主选举出合适的主管人员之后,就要制定好“班级法律”,“班级法律”由全员参与制定,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和违反了“班级法律”之后负的责任。“班级法律”涉及的范围要广,应涵盖思想教育、学习检查、纪律监督、体育锻炼、卫生保健、班级财务各个方面,配合“班级法律”的有效施行制定“积分制度”。班主任在学期初给每个部门主管人员一份设计合理的积分表,记录每个组员的积分,在每周班会上像发工资一样,根据每个人的表现,将积分分别贴在前面提到的“企业部门分布图”上,并且根据每周的个人积分情况对各部门主管进行“循环代谢”。
2、教学多样式,多引导,少填鸭。班级管理上的开放式,也必然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比如,在制定“班级法律”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在制定过程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低起点,高要求,重过程,轻结果”的理念,让“叛逆期”的孩子感到自由并能感受到自我价值。
(三)注意
1、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班级法律”“积分制度”一旦制定必须坚持执行,形成惯例,让班内成员行为自动化,目标明确化,使班内事务有章可循,运转有序。
2、分工细化,添补及时。首先班级管理工作分工要明确细化,不能出现班务分工笼统的现象。其次,不能只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还应该选好各项事务的替补人选。
三、检验药方
(一)适应性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学校各项活动安排已很熟络,受现代通讯、媒体的影响,10岁以上的孩子的思维有时比大人超前,所以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班级管理采用“企业化”分层管理,制定“班级法律”进行监督,运用“积分制”进行激励,这些看似“成人化”的理念、模式他们完全能够理解。
(二)理疗性
让班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孩子们可以在班集体内得到很好的锻炼。每个人都在为班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每个人都展示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且权力制衡,可以发掘班内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主动性,而且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有展示的空间,语文教师教学也更轻松。
(三)副作用
本文中介绍到的班级管理具体操作,较适宜于班额较大的小学高年级,并且班主任兼任语文教学。总之,良好的班级管理,给孩子们创造了清新,自由向上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乐于接受教学,因为他们能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自己在一个集体中得价值。同样,良好的教学使学生身心得到平衡、健康的发展。即高素质的学生便于有效开展班级事务,又促进了高效的班级管理。管理与教学相辅相成,作为身兼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我们不光要备好课,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研究了解学生,提高领导管理水平,使我们管理的班级班风优良、凝聚力强,使学生们身心健康,有能力、有勇气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蔡元培,陶行知主编。教育十六讲[M]。中国友谊出版社,2009.
[2]钟启泉,催允t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魏书生主编。班主任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0.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对课堂导入语都十分讲究,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入语就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它是一堂课开始时,教师为新课讲授而说的话,它可以引发学生兴趣,调适教学气氛,是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可以为一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导入语中,应充分展示:“情、趣、疑”。
一、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也莫不如此。“情”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一上课,教师就要用深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若要学生的心,教师必要先动情,如:在教学《十理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先出示周总理遗像,然后用幻灯放映一组组感动人心的“十理长街送总理”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再配以如诉如泣,极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放开歌喉,唱唱有关周总理的歌,有了初步感知后,师发言:“同学们,这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叫人悲痛,令人心碎的日子。但是,”《十理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此深情并茂的导入,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情”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经验的登上讲台,往往不是匆匆开讲,而是用亲切的目光,关切的询问架设一座信任理解的桥梁,给这堂课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乐中求知。教师如果能根据课堂的需要精欣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如临其境。这样,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我们的教学就不至于干瘪了。
二、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一上课需要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牢牢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准备了一篇生动有趣的解说词,画了一幅桂林山水图。上课时,让学生根据我的解说词扮演导游,带领其他同学一起游览,适时还对学生进行饶有兴趣的点拨,在语情、语态上也进行了渲染,学生顿感欢乐,兴趣盎然。这时候,我趁机吟颂了自写诗──《醉了,桂林》“桂林是一窖陈酒╱不小心╱落在大地的杯中╱山醉了╱水醉了╱我也醉了……学生聚精会神的听着,接着,我唱起了韩晓的《我想去桂林》,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迸发无限神往的渴盼之心。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老师说得唱得都好听,下面不如跟着老师在课本中去寻觅桂林的美吧。
三、疑疑就是设置疑问。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打破常规,巧设疑问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设疑有一定讲究,提出的问题要匠心独具,具有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如果教师在课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且语调、语势、语音都很讲究,让他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比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迷》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近期正在电视播放的科幻片《外星人的故事》接着,巧借学生好奇心,提出了系列他们关心的问题。问题一:宇宙是无限的吗?你还知道那些星球?问题二:动、植物要生存,需要那些条件?问题三:“天上人间”“天堂”究竟在什么地方?问题四:“嫦娥奔月”“仙女下凡”“玉皇大帝”是真的吗?能不能说出他们在哪里?问题五:假设火星上有生命,说说其存在的可能性,为什么不存在?让学生带着疑问循序渐进地去学习,在学习中,要求他们多思多想,也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研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开了,学生也自然学好;了这一课。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诚然,小学儿童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朵,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它,让它在和煦的春风中绽放。虽然教学导入只是整堂课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要谨慎待之,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论文摘要: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的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阅读;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拓展知识和能力空间;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阅读提示”领路、鼓励和引领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参与语文阅读实践。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贯彻好“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必须给够学生充分自读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
20xx年,我在商河县孙集乡中心小学听过一堂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珍珠鸟》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1、应该如何分段;2、本文重点写的什么;3、珍珠鸟的特点是什么;4、课文最后一句:“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结果:学生如坠雾中,面面相觑,勉强作答,场面很尴尬。
20xx年,我在商河县怀仁镇中心小学听了一位教师讲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那位教师先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学生读了几个来回,能力差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读完。初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这个过程既实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接着,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朗读课文,消除在初读课文时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教师还安排了再次默读的时间,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交流,并联系前一课学过的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让学生自悟: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过度地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处罚。整堂课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把“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放得开,学生学得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失败是过度的设计。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结构一定要简约,要采取粗线条式的结构层次,要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整个课堂,要为学生自主阅读留够时间和开辟大块大块的空间。
新课程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的教学思路,“默读——思考——交流”的教学程序推进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第17课《触摸春天》是精读课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是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下面这篇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兴安盟,他们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承上启下,可以引领学生从精读自然地过度到略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略读课文课堂教学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是初读阶段。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
二是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在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
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方式的……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
四是引导点拨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读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以自己的“厚积”进行“薄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去阅读,疑难处再读读,有趣味的再品品,重点地段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读懂、把生活读懂。
语文既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精神,传递着人类的知识和技能,也蕴藏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哲理,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感悟和传承。教学中应该落实“大语文”和“突出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间自由飞翔,用自己的感官去充分触摸,用自己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感到语文是真实的语文,使学生学习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更浓、能力更强、个性和特长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李莹莹鲁东大学20xx-06-01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以安阳市故城中心小学为例冯磊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