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11篇临床医学论文,欢迎阅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其中2012级临床医学1班(平行班)学生43人、临床医学(院校结合班)学生37人、临床医学(系统化教改班)42人,3个班级的学生各方面资料(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家庭环境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根据国家助理执行医师考试大纲,综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分别命题1套,共150题(每题为1分,全部为选择题),在第4学期末(2014年6月)同步测评,学生采取机读卡作答。其中,基础医学综合题50题分布:解剖学(n=10)、组织胚胎学(n=2)、生理学(n=10)、生化学(n=3)、病理生理学(n=5)、药理学(n=10)、微生物与免疫(n=5)、病理学(n=5)。临床医学综合题100题分布:预防医学(n=9)、传染病(n=5)、流行病学(n=5)、内科(n=18)、外科(n=9)、妇产科(n=9)、儿科(n=18)、全科(n=18)、诊断学(n=9)。
1.2.2教改方法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入校时自然分班,临床医学4班为院校结合班、临床医学5班为系统化教改班、临床医学1班为对照班。双盲实施教改,教改班采取新课程体系和新培养模式。
1.2.2.1院校结合班人才培养模式院校结合班实施“1+1+1”(即1年学校教育、1年医院教育、1年医院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第1学年的基础课程在校由学校老师统一授课;第2学年的专业课程采用院校结合模式,教学任务主要由教学医院临床师资承担,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临床医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将能够采用临床实践教学的内容尽量在临床上进行教学,并安排学生每学期每周不少于2学时的临床实践,其中教学查房、病案讨论、书写病历、观摩手术、社会实践不少于1次;第3学年进入医院实习。
1.2.2.2系统化教改班人才培养模式采用“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年在校学习,1年临床实习。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1)将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五官科学按人体8大器官系统进行了内容的整合,将同一器官系统涉及的内容有机的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技术、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循环系统疾病诊疗技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血液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诊疗技术、内分泌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运动系统疾病诊疗技术8门专业核心课程。
(2)将8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无法囊括的基础医学知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医学基础。(3)将8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无法囊括的临床实践内容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临床基本技能。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02进行双人双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SAS8.2版本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平行班、院校结合班、系统化教改班学生基础医学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
3个班级学生在解剖学、生化学、药理学3门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胚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病理学5门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平行班、院校结合班、系统化教改班学生临床医学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
3个班级学生在外科学、儿科学、全科医学3门临床医学课程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医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内科学、妇产科学、诊断学6门临床医学课程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平行班与院校结合班学生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
从平行班与院校结合班学生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发现,8门基础医学课程,平行班与院校结合班均在学校由学校老师统一授课,故大多数课程2个班级学生的考试正确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2学年进入临床医学课程学习后,院校结合班的学生可在病房中通过真实的患者来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对病情的分析中,为什么患者表现出这些临床征象,什么样的解剖结构、生理特征、病理改变决定了患者的发病特点,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故解剖学和生化学两门课程的考试正确应答率院校结合班优于平行班。从平行班与院校结合班学生临床医学课程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结果可以看出,
(1)预防医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诊断学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平行班、院校结合班、系统化教改班教学方式基本一致,依靠学校实训基地或医院较为完善的模拟操作设备,学生均可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机会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故3个班级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外科学、儿科学这样的临床专业课程,知识点繁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不可能学完每个疾病,院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于教师多为来自临床第一线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的主治医师、主任医师,有着大量的临床资料积累,尤其在需要时可将课堂带入病房,开展现场教学,学生更易学习和理解。而且像外科学、儿科学这样临床操作较多,需培养学生较强动手能力的课程,在医院学习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师的指导下,面对真实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操作(即早临床、多临床),通过自己亲手实践的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灵活掌握理论知识,并培养自学能力,故这两门课程考试正确应答率院校结合班优于平行班。
3.2平行班与系统化教改班学生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
平行班与系统化教改班的区别在于,前者采用“ “ 这样的教学对三年制专科层次的医学生来说一是加重了课时负担,二是从桥梁课到专业课再到临床实习时间跨度大,难以将理论学习印证到临床实际问题中,增加了学习难度。本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是将同一器官系统涉及的内容有机的整合为一个整体,从形态、结构、发生、功能、生理、病理到临床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8大系统疾病诊疗技术。例如学生学习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技术时,从学习正常的消化系统结构,到了解正常的生理功能,进而学习病理改变,最后依次学习有关消化系统内科、外科、儿科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这样的整合,一是减少了课程重复,缩短总学时数,增加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或自主学习的时间(8大系统要求掌握知识点只需790学时完成,而按 从平行班与系统化教改班学生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结果来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并不会影响学生对临床专业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在解剖学和外科学这两门课程中学生考试正确应答率系统化教改班还优于平行班。当然,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比如“院校结合”模式改革中存在学生由学校辗转到医院学习的心理变化影响学习效果;医院医生临床工作经验丰富但缺乏教学经验等问题。“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中也可能遇到各器官系统课程知识融合不够、配套教材缺乏、跨学科、跨系统教学师资缺乏等困难。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当前,各地中心医疗机构均面临着繁重的医疗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疗技术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阐述了科研工作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指导思想。接着探讨了医院对临床医学生科研管理工作的政策调整,并给出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科研需求;科研要求;临床医学;思路初探
进入新世紀以来,对于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三甲医院,大量的临床工作给医护人员带来了繁重的工作负担,但同时也给医疗科研创新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不仅如此,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从实验数据以及实验样本类型上看,国内科研平台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然而由于我国科研起步较晚,大多数医疗科研机构的医疗技术,相较于发达地区还比较落后。因此,探究临床医学生科研需求与科研管理科研工作对国内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研工作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及指导思想
(一)科研工作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
医疗科研创新是医院发展的内驱动力,与此同时,人才培养也是提高科研创新的重要手段,从而从本质上促进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其中,医疗机构的人才培养包括对医学本科生及研究生进行临床业务培养,也包涵了对在职医护人员的培养。不仅如此,医疗机构对于人才培养的计划安排上,通常是将提高科研创新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由此可见,通过科学有效的科研工作管理,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能,从而培养更多优秀医护专业人才,是提高医院综合实力的必经之路。
(二)科研工作管理的指导思想
从实际工作经验来看,科学有效的科研工作管理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提高,国家对医疗设施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主要表现在各个区的中心医院,其先进医疗设备性较齐全,医疗患者来源丰富,给医疗科研平台提供了充分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国内各个地区中心医院普遍存在,医疗专业人才匮乏,医疗任务过于繁重、医疗信息滞后等问题严重阻碍医疗机构的发展。而要进行深入的医疗科研探究,往往需需要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专业的医疗人才的有机结合。因此,一间先进的医疗机构必须要具备先进的医疗设施以及专业的医疗人才这两个核心要素,缺一不可。与此同时,相关医疗研究人员可以从临床实验出发,通过不断尝试新的医疗方法以及实验手段,通过联合攻关,优势互补,以及科学合理的科研工作管理的指导思想,以此促进医院的医疗技术的发展。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基础医学研究的探索性和创�
二、医院对临床医学生科研管理工作的政策调整
实际结果表明,提高医疗科研奖金对发展先进的医疗技术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北京某三甲医院为例,该院的的奖金数额占全年绩效的30%,每个季度会对临床医学生科研人员进行技术考核。若考核结果未能达标,则会相应扣除当季度的奖金。然而,该奖惩制的“鼓励”方式,只能让临床医学生被动的投入科研工作中去,并不能从本质上激发临床医学生的科研热情。再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临床医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也使得真正参与科研工作的医生人数难以提高。因此,本文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对临床医学生科研工作的政策进行优化。
(一)提高临床医学生毕业评定中科研任务的权重
一方面不能单单从不能从提高医疗科研奖金激发临床医学生的科研热情,也不能只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发起临床医学生的科研热情,应当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促进先进医疗技术的发展。不仅如此,还应当将科研完成进度与临床医学生毕业论文想挂钩,那就是提高临床医学生毕业评定中科研任务的权重。不仅如此,为了避免出现交叉挂课题的问题,不仅要看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的贡献,还应看课题组成员在其中所处的研究地位。因此,在对临床医学生毕业量化评定过程中,要从完成科研任务比重、论文质量、以及实习期间发表论文篇数进行综合考虑。
(二)完善科研工作的传帮带机制
传统医疗机构的培养体系中,在科研工作中的传帮带机制十分重要。这里的传帮带制度主要 不仅如此,在完善传帮带机制过程中应当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问题:(1)在医疗机构的培养体系中,量化考核要公正公平,不能参合着任何“个人”情绪;(2)在临床医学生毕业量化评定过程中,对相关论文材料要进行严格的审查;(3)不断完善对临床医学生毕业量化评定过程中的成绩考核机制。
三、结语
总而言之,科研管理工作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当前各地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背景下,各地中心医疗机构也面临着繁重的医疗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疗技术的发展。因此,对临床医学生科研需求与科研管理的实现进行思路初探,是当前各个医疗机构的重点研究课题。
【摘要】:血液学是内科学中一门复杂抽象、专科性较强的学科,存在难学、难记、难理解的特点,因此血液科实习一直是临床理论和实习教学难点。文章针对目前血液科实习生中存在的不足,从血液科实习目标、教学方法及多元化临床技能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期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实践提高血液内科实习质量。
【关键词】: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
1明确血液科实习目标
临床实习不同于理论学习,血液科病种专科性极强的特殊性,在短短一月的时间要求实习生通过临床实习全面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规范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实习生的血液科实习目标不能全面广泛,而应该突出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实习生在实习过程 制定目标应考虑到一方面让实习生掌握了解血液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和急危重症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血液科实习让其在对血液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中找到各个内科共性的诊疗思维,以继续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具体考虑应包括以下七个内容:
①掌握和熟悉血液系统疾病病种,重点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主要危急重症的处理。要求掌握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疗常规,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②掌握各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与血液内科相关的各种常见表现的基本思维方法,如出血、感染、贫血、骨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熟悉内科临床诊疗的基本思维方法,如休克、意识障碍、发热、咯血、黄疸、水肿、胸腹水、头痛、胸痛、腹痛、关节痛、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等。
③熟练掌握各种穿刺(胸穿、腹穿、骨穿),其中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为重点掌握内容,熟悉各种诊疗器械的使用。了解常用诊疗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④掌握内科常用药物的种类、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剂量、不良反应。掌握正规处方、医嘱书写和应用。
⑤掌握内科的各种常规器械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判读及其临床意义。
⑥要求了解:输血常规及输血反应的处理;常用的化疗药物使用常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血液学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⑦熟悉医患、医护沟通技巧,培养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的良好职业道德。除掌握培训基本要求外,不同年级实习生需重点培训内容不同:第一年实习生,能准确询问、书写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必须全部完成大病历,平均每月至少5份;第二年实习生,以强化临床技能为主,要求能熟练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能,包括心电图、读片、心肺复苏等;第三年实习生,通过临床一线的强化锻炼,提高病例分析能力及临床综合处理能力,打好临床工作的基础。
2血液科实习方法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已经注意到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弊端,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已进行初步的临床技能培训,但这种培训往往只是基础培训,与专业知识有脱节倾向,导致学生在实习阶段临床技能较差,不能很好地胜任临床工作[2]。有研究发现,综合的技能训练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临床动手能力有重要意义[3G5]。血液科疾病专科性强、诊断治疗过程复杂、更新进展快、临床操作多,若不讲究方法,学生实习仅浮于表面,不能真正深入,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实习如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学生收获甚微。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应讲究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让血液科实习转变为以实习生为主导的临床实习过程,将角色由实习医学生为转化为住院医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习质量。实习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①实行导师负责制(主治职称以上),专人带教。以内科学临床技能学等为基本教材教学。
②轮转期间,每名参与实习的医师在主治医师带领下经管病床3~6张,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分析化验检查结果、确定诊断及提出治疗方案全程。通过全程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6]
③查房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GblemGbasedlearning,PBL)。PBL始于191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1958年我国首次引入此法[7]。它强调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模式[8]。以“淋巴结肿大查因”临床病例为例,首先提问:淋巴结肿大采集病史要具体询问哪些内容,可能的伴随症状有哪些,浅表淋巴结的分区,淋巴结体检的具体项目等问诊和体检的相关内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后让学生通过临床病例的问诊和体检过程强化相关知识,然后先让学生分析病例,带教教师再次针对病例提出问题:如何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及体检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可能的鉴别诊断?为明确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学生回答后再指导学生对该病例制定诊疗计划。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变被动学
④查房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血液病最新前沿进展。血液病学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展,多种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不断被揭示,血液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观点发生了很大转变。课本知识滞后于临床实践的需求,故实习生及临床医师应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新知识,在从新知识获得循证医学依据指导患者治疗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开拓视野,掌握最新技术进展[9]。带教教师应安排题目,指导实习生查阅文献,制作PPT,轮转期间需在科内进行一次专题汇报。
⑤在实践过程中,需按要求尽可能学习和掌握常见多发病,首先保证对所管的患者从病史、症状体征变化、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情况熟悉掌握并通过患者诊疗经过全面掌握相应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了解病房其他病种,同时结合视听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病案了解少见或罕见病种。
⑥结合病房病例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每1~2周由科室安排一次讲座,主要就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现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进行讲解,以加深实习生对内科常见病的认识,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以便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⑦每周进行1~2次教学查房,实习生须全面掌握患者病情,进行详细汇报,病情分析,提出自己的诊治见解,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善患者诊治方案,并记录在医疗文件中。
⑧每周进行一次疑难重症或死亡病例讨论,要求实习医师提前熟悉患者病情,讨论时须发表个人对患者的病情分析及治疗见解。
⑨临床技能教学安排:跟随指导教师,根据患者情况随时安排,先进行操作观摩,可熟练描述操作流程后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出科时至少完成6~8例骨穿+骨髓活检操作。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骨髓穿刺术,首先带教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骨髓检查的目的意义、适应证、禁忌证,然后示范完整标准的骨髓穿刺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带教教师应反复强调骨髓穿刺术的关键环节,包括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穿刺部位的选择、麻醉的技巧、穿刺针进针的角度、穿刺力度和深度的控制及骨髓涂片技巧等。在示范骨穿术结束后,可让学生利用用过的骨穿针边试验操作边口述过程,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强化训练后可让实习生独立进行骨髓穿刺操作,教师在旁边密切观察,及时提醒应注意的问题,直到完成全部操作程序。实习生操作完成后,教师应对其操作过程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使实习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切实得到提高。
3严格规范出科考核标准,进行多元化的临床技能考核
实习出科考核是促进学生提高临床能力及评价实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实习生在不同科室实习期间将书本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及掌握技能操作的能力。传统的血液内科出科考核主要包括专科理论知识考试+病历书写+1~2项基本技能(骨穿、胸穿或腹穿)。但是传统考核方案的考核形式单一死板,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技巧、逻辑思维及独立的临床工作能力,且缺乏反馈,考试仅作为单一的考核手段并未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对于专业性强的血液内科效果极差,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未真正掌握相关临床技能。为此,应采用以下多种方式进行多元化临床技能考核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
3.1MiniGCEX评价量表
MiniGCEX是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会Norcini等在传统的CEX(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评价住院医师临床能力并具有教学功能的测评工具。近年来在国外已广泛用于住院医师的培训和轮转考核中并逐渐引入我国[10]。MiniGCEX的考核指标主要为七大项目:医疗面谈、体格检查、人文关怀、临床判断、临床咨询、组织效能、整体表现。具体实施可从实习第1周即开始,要求带教教师随时根据MiniGCEX评价量表的七个项目内容进行卡片式单项目观察和考评,并将实际观察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实习的最后一周,根据MiniGCEX评价量表进行全项目整体观察评分。由于其反复实施,MiniGCEX可促进学员不断提高学习动力,也使测评信度提高。
3.2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考核体系
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directlyobservedproceGduralskills,DOPS)是评估者通过直接观察学生操作技术的过程及时给予评估及回馈,是一种兼具教学功能的临床技能评价工具,常用于评估住院医师或实习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术[11]。DOPS要求针对每一种临床操作技术,学员接受不同的评估及回馈,如能接受4~6次的评估及回馈,基本可以确立学员的操作能力。DOPS可与MiniGCEX考核相互配合,用于实习生日常评估考核。通过不断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调整学习,有助于查漏补缺,并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相对于传统考核方案,综合运用MiniGCEX及DOGPS的考核方案对教学实践活动有更全面的指导意义。但相对于传统考核方案,新考核方案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判断考核是否达标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客观公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的考核方案需要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各项考核要点的内涵及怎样将被评估学生的表现具体地量化到相应的程度。综上所述,期望通过严格、规范及切实有效的实习制度,使血液内科临床实习学生能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临床实践;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和预防措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1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临床医学研究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或者有临床经验的基层临床医生,在入校前基本没有科研基础,对实验室环境陌生。一年级的研究生课业繁重,学生往往没有时间进入实验室,得不到有针对性的科研素质训练,因此等进入实验室工作后,通常需要大量时间熟悉和学习实验基本技能。临床医学研究生往往希望能有更多时间在医院科室进行相关临床专业的学习,跟着导师做手术、上门诊。
(2)临床专业的导师大都是临床医生,由于医生的工作量大,大多数医生基本没有时间到实验室工作,对科研过程和实验室技术都不熟悉,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指导也是力不从心,研究生不能得到系统有效的训练。另外,有一部分导师自身能力有限,业务繁忙,对学科学术前沿缺乏了解,导致其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无法很好地指导研究生,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3)研究生创新能力差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研究生对导师的科研方向、方法依赖性较强,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会严重阻碍其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应该在临床及科研过程中提出前人未解决的问题,并将之转化为科研问题,进而进行科学设计,并辅以必要的科学实验研究。只有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才能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不断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
(4)学校应该鼓励创新,制订相应的奖励制度,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研究生乐于超越自我、开拓创新。科学创新是需要勇气的,任何创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学校应制订适当的奖励制度激励研究生。
2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具体措施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新形势对医疗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必须全面发展,因此,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探索新的出路。
(1)无论是科研思维的建立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一个有利于研究生学习和锻炼的环境。在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环境的影响甚至大于导师的影响。因此,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层次丰富、分工明确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是十分必要的。将基地构建成一个包含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基础医学研究生、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内的互助体系,使临床医学研究生与基础学科的导师及研究生有常态化的交流。牛顿说过:“我之所以看得这么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如果没有知识积累的高度,那么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也就无从谈起。扎实的理论知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临床医学研究生得到具有丰富学识的基础学科导师的指导,使得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对学科学术的认识不断加深,为科研活动的进行打下良好基础,在遇到困难时也不会盲目。科研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熟练掌握才能事半功倍。实验技术人员可以帮助研究生寻找更科学合理的科研方法,创新科研思路。临床医学研究生与基础研究生的交流能促进双方共同进步。这样,无论是课题的设计、实验的具体实施,还是论文的撰写,临床医学研究生都会觉得得心应手。
(2)在实验基地内部创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和求真的学术环境,以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高压学术氛围和不健康的学术攀比氛围都不利于研究生的成长。实验基地可以在小环境内提高毕业门槛,这对研究生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建立有效的正刺激和反刺激体制,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对发表高质量论文的研究生进行奖励,例如制订留校优先和出国推荐等制度,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
(3)常言道“一个苹果与一个苹果交换,手中仍然只有一个苹果,而一种思想与一种思想交流,你将拥有两种思想”,因此,应当经常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在基地内部建立健全组会制度,组会的内容可以是研究生近期的研究结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学科最新进展等。研究生通过学术交流或是听取文献报告以拓宽知识面、获得新思路;或是与导师及同学沟通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是锻炼演讲的技巧及总结归纳信息的能力。实验基地也可以请学科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和座谈,或者组织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高水平学术会议,这种学生与专家学者面对面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可使研究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保证课题的前沿性。临床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医疗工作、学术研究的骨干力量,研究生教育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与临床并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只有这样,医学高等教育才能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研究生,推动生命科学不断向前。
1基础医学课程在资格考试中的地位
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的医学综合笔试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总题量为300题。综合笔试大纲打破原大纲按传统学科划分的模式,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工作场景,将考核的内容与知识点重新归纳整合为基础综合、专业综合和实践综合三部分,其中基础医学课程是其必考内容,主要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占总成绩的13%,另外专业综合及实践综合也均融入基础医学的知识,因此加强临床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上述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就显得尤为重要。2优化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策略
2优化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策略
2.1对照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课程课程标准,切实改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
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是最有针对性的标准,且历年考试大纲都相对稳定和连贯,对照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审查现行的基础医学课程标准是否与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相衔接,找出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及实践技能等方面 针对目前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临床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注重在专科临床专业基础医学教学中突出职业特点和实用性。加强各基础学科之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要求、重点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只注重本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的缺点。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并作为一项常规研讨内容置于教研活动及集体备课活动中,完善临床专业教学课程标准,达到学校教育与资格考试接轨的目的。鼓励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探索提高和改进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效果。
2.2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实验室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相应的资格考试虽无直接的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内容,但是医学生早期实践能力培养对学生后续实训考核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相关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甄选出与资格考试相关的实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理念,规范实验教学流程,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3完善题库建设,改进考试考核方法
2.3.1根据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结合历年考试真题,调整相应课程的试题库,并面对学生开放。只有全面、系统地分析历年真题,掌握命题组专家命题策略和规律,才能为临床专业各课程的考试辅导和日常教学改革提供依据。目前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题型为选择题,每道试题都设有多个命题参数指标,如知识点分布、试题难度及是否符合考试大纲等。但目前我校在日常教学测试和期中、期末等考试中都是以传统题型(填空、单选、简答、名词解释等)为主,与职业资格考试题型有较大差异,故有必要尽早让学生熟悉职业资格考试题型,以提高应试能力。
【摘要】为了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对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国于1998年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是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战略性调整,它将彻底改变临床医学者的临床能力训练不足及临床能力较弱的状况,为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专业能力;临床医学
为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临床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临床�
1 临床医学专业现状
1.1 临床医学管理的不规范,制度欠完善。医师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是由于各医院的建设目标均为自己设定,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参照系,加上学科分布不一,考核较难。二是上级机关由于人力、精力等诸因素限制。对临床医学中心运行机制研究不够,缺乏有力指导和组织管理。
1.2 部分临床医学专业自身建设不足建设经费投入中绝大部分均用于病房和手术室改扩建、重大仪器设备购置等硬件建设,用于科学研究、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不足:人才流动受人事分配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制约明显;半数以上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已过65岁;面临扶植、培养新一代中青年学科接班人的问题。
1.3 部分临床医学专业作用发挥不足大部分单位为适应发展需要,不同程度地对临床用房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对一些新进设备的使用产生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学发展: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收入与所承担的工作数量、质量、风险、难度之问差距明显,各医院之间分配悬殊,直接影响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制约了临床专业的产出,导致其作用发挥不足。
2 未来发展政策及建议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我们提出“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
2.1 实行科学管理:一是要建立科学、可行的申报、审批程序和管理细则以利于开展检查与指导,体现管理效益。主管部门既要严格临床医学专业准人,又要在之后的每一轮评审中加强动态管理,督促临床医学专业的计划落实。
2.2 抓紧研究建设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一是主管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组织专家对临床专业的数量、结构、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引导处理增长与数量,质量与速度、效益的关系,本着“适度规模、适度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即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二是医院要有重点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划。结合医院自身条件、市场因索、支撑条件、专科技术等方面,在多专业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充分选择论证重点发展专业。
2.3 建立临床医学中心:由于临床医学中心研究在当地具有专科技术优势,能够吸引周边地区大量疑难危重病例。然而普通病例与疑难危重病例在诊疗技术方法、卫生资源消耗上差别很大,如不将其加以区分。就很难合理实施质量控制。传统的评价指标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之间缺乏可比性,依据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往往不能反映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病例分型管理理论结合患者病情,将住院病例进行科学分类。解决了当前医院管理中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分类过粗、可比性较差等问题。防止了临床科室片面地强调以。指标为中心。鼓励多收治复杂危重病例。从而发挥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有利于奖金分配、评功评奖、职称晋升和人才堵养、医疗保险理赔等措施的完善。
2.4 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软硬件建设: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的软硬件建设。尤其是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及管理等软件建设。 以人才�
一是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从岗位和需要出发进行选拔培养,综合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学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多方面,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推动新兴和前沿学科发展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二是要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大力启用培养现有中青年骨干的。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打造一支梯次合理、整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医德医风好。具有团结、拼搏、奉献精神的技术人才队伍,以保证学科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不断改善支撑条件。完备专科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医疗用房和一定规模的床位,保证资金投入,强调设备购置高精尖和配套适用,保证临床医疗中心规模和重点学科科研顺利开展。
四是努力进行技术创新。集中精力,重点突出,突破高新技术、重大疾病防治及疑难危重病的诊疗技术,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主导技术。着眼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注重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填补学科领域空白,确实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持续的、高层次的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
五是深化人才激励制度改革,拉大收入差距,使分配向临床第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索参与分配。体现人才价值,对少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年薪制”。
2.5 构建优势学科群: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研究� 深入开展研究。通过若干同类相关学科或跨门类学科组合、交叉、渗透和联合,使原有学科优势和效能得到更大发挥,进而组建集不同学科之长、体现群体协作优势、跨学科联合攻关的学科群,形成强大综合实力,实现知识、技术的创新及新知识的推广用,以此构建医院的创新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是为了探索专科技术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提供新经验,带动整个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要在技术上勇于创新、改进。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负责对其他单位进行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和协作联合,通过交流经验、现场劳教指导、培养进修人员等方法促进本市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组成本市同类临床专科技术中心协作网;在临床医学中心运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管理经验,针对中心建设模式、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1] 王月忠.充分发挥科主任和护士长在科室管理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999,6(4):281-282
[2] 曹德品,朱慧全,王丽娟。新形势下加强临床实习教学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xx.4:34
[3] 杨蕾.许苹,连斌.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绩效评估[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xx.13(8):623-625
[4] 易学明.狠抓教学查房确保教学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xx,12(1)
[5] 李桂红,赵江霞,帕尔哈提克里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及实践能力方法探索。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xx.may,28(5)
一、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全科医学方向的必要性
1.老龄化社会和养老方式的改变需要大量全科医生
目前中国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已成为社会问题。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应向社会养老转变,当前社会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有满足老年人对卫生服务的需要,才能全面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
2.民众对医疗保健要求提高的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民众对医疗机构诊疗、服务水平的期望值愈来愈高,同时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全科医学的发展,还承担起社区教育的功能,为人们提供健康教育、预防疾病和保健康复等具体服务,可以促进社区整体的发展。
3.减轻民众“看病贵、看病难”压力的需要
在农村实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途径,让80%的病人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得以解决,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能担当起医疗服务、康复任务的全科医生。鼓励大医院医生向基层医院流动,吸引病人在基层医院社区门诊就医,从而减轻“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压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措施
1.研究制订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生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开展全科医学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听取有关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形成了调研报告,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在临床专科学生中确定全科医生方向学生,组建试点班,采用“前期趋同、后期分流、分段培养”的方法,创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3+2”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全科医学教育,使之适应基层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双向转诊、预防保健、卫生宣教等工作岗位需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全科医生素养的临床医学人才,为后二年进入培训基地奠定了基础,储备和输送了人才。
2.构建以应用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为切入点,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融入临床、全科医学的相关内容,早期接触临床,删减部分与基层医疗实际需要脱节或挂钩不紧密的课程、章节和内�
3.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大实训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校内以模拟场景、模拟病房、模拟病人为主,进行情景式教学。校外加强附属医院和6所临床教学见习基地建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做一体化。在毕业实习期间,安排一个半月到乡村卫生机构实习,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走村串户,开展卫生宣教、计划免疫、义诊咨询、健康查体、帮助建立健康档案等,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能力,增强社区医疗和大卫生观念。
4.校院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制订专兼职教师任职标准,由校院共同聘任临床医学专业任课教师,对聘任的教师实行双向培训,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到临床第一线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保证专业教师每四年有半年时间到医院挂职锻炼,弥补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同时,学校定期不定期指派校内专家教授到各教学基地进行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提高医院教师的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水平。
5.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讲清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趋势,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状况,教育他们审视度势,主客观结合,主动适应人才需求变化,到基层去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三年内医德、医风教育不断线,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誓言的。引领下,培养医学生“诚信、责任、坚守”的职业道德信念,促进职业素养的形成,为临床医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奠定思想基础。
三、取得的成效
1.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全科医学课程成绩优良
由于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到课率高,课堂互动热烈,全科医学方向课程考试成绩优良,学生全部通过毕业考试。
2.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
经过实践,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20xx年毕业生就业率为80.87%,其中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占76.4%,受到用人单位好评。20xx年在共青团中央、财政部开展的“西部志愿计划”实施中,我校临床毕业生占山东省支援人数的55%,我校是我省民办高校唯一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称号的高校。
3.促进了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
成立了由兄弟院校知名教授、校内教师、行业专家组成的第二届临床专业指导委员会,有效地指导和督促专业建设的开展。先后建成了以“人体机能学”为代表的省级精品课程7门,以“诊断学”为代表的校级精品课程14门;主编和参编省级以上教材33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5+3”教学改革五年制教材《全科医学概论》定稿会在我院召开,课题组成员刘西常担任副主编,专业建设的发展也培育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4.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临床专科学生大部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相当一部分做了全科医生,为全科医生方向人才培养打通了渠道,为基层群众服务的队伍中增添了有生力量。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提供场地和指导,累计23场次,受训人员198人;有6名教师参与培训营养师、按摩师等计1000人/天,为淄博市乡镇医生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300人次。大力开展卫生扶贫。扶持临沭县玉山镇村级卫生室8个,针对性地对乡村医生进行全科医学培训,为玉山镇提供规划设计,对村卫生室进行了改造和完善。
缺血性中风是神经系统中较为常见病的一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给中老年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病症。近两年来,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日渐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尽管该病的治疗诊断水平在不断提升,死亡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其致残率却仍然在80%以上。偏瘫是缺血性中风较为常见的运动障碍,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长时间的痛苦,同时还会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甚至可能导致诸多社会问题。为此,在该病的治疗上已� 而针灸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成为了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为有效的方法,众多临床报告也纷纷表明针灸在该病的治疗上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笔者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上采用针灸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选取5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所有患者均根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中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标准确诊。其中治疗组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6例,年龄为55—70岁,平均年龄为62.4岁,病程时间为6个月—10年;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15例,年龄为56—72岁,平均年龄为62.5岁,病程时间为1—10年。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心力衰竭,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针灸穴位附近有皮肤感染。两组患者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伏兔、百会、解溪、委中、环跳、肾腧、大椎、心腧、膈腧等穴位,均通过双侧取穴,每次取三对穴位,第一天先取四肢穴位,第二天则取背腧穴位,按照这种方法逐渐推移。在进行针灸时,首先对穴位周围进行消毒处理,再运用无菌一次性毫针,将其刺入后需以逆转提插的方法完成,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后再将G6805型电针仪与其连接,给予患者连续波,治疗时间为30分钟,随后将针拔出,再用艾条悬灸15分钟,每天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时间。对照组则按照中医辨证治疗法为患者提供镇肝熄风汤或补阳还五汤加减,每日口服一次,同样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时间。
2、结果
2.1疗效标准
根据《中风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可以分为显效,好转,无效。分别为: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且能够具备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好转: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了明显缓解,在扶杖情况下能够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无效: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没有任何改变。
2.2治疗效果
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28例患者中7例显效,17例好转,4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见效时间为7—30天;而采用中药治疗的对照组中,3例显效,14例好转,11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60.71%,见效时间为15—56天。两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缺血性中风偏瘫在中医中也属于偏枯和中风等疾病的范畴,中� 《诸病源候论》中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明确指出:偏枯者,因气血偏虚,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气血凝涩,不能润养,久不蹉,邪气独留,则成偏枯。而在该病的治疗上针灸是其中一种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且操作简单,不会引起较大不良反应,同时其收费也相对较低等诸多优点。中医学中指出无气则不能动,气亏则半身不遂,气属阳,而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因此该病的治疗中,以阳明经穴位为主,有治痿独取阳明之意。通过针刺来刺激患肢的经络气血,随即取相应的背腧穴位,背腧穴主要有足太阳膀胱和督脉穴位,这两条经脉紧密联系脑和脊髓,可将阳气和精髓输送至脑,可谓是阳气和精髓的关键通路,以针刺刺激这两条经脉的穴位可达到健脑补髓、振奋阳气的目的,进而有效刺激脑功能恢复。百会则为足太阳和督脉交会之处,在振奋阳气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其与脑有紧密联系,督脉贯穿人体全身,在通调阳气,醒脑开窍上有着极佳效果。凤池为阳维脉和足少阳胆经交会之处,《类经图翼》称其可治中风不语,汤水不能入口。通过针刺可达到化痰散结、平肝熄风的效果。内关则属于心包经之络穴,可起到调节元神的作用。三阴交在调节气血、补肝肾、生脑髓上有着较好效果。另三阴交和足三里可对局部神经造成刺激,进而帮助调节肌肉,使下肢内外侧肌群更加接近平衡。极泉则在通六经、醒神开窍上有着较好效果。环跳可谓是偏瘫治疗的关键穴位,可以对髋关节和骨盆的气血进行调节,委中则属于下肢经脉气血疏通的关键,阳陵泉则有效舒缓肌肉痉挛,丘墟在通经活络上也有着较好效果。总而言之,以针刺激穴位,可以起到调和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帮助偏瘫患者快速恢复。
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可证,针刺能激发SOD的活性,改善脑细胞凋亡和坏死的现象。而电针则能够有效控制脑血管痉挛现象,改善脑血管低灌注情况,帮助脑细胞快速修复。而在本组资料中首先通过针刺促使脑部血液循环加快。再结合艾灸,将艾叶的药性传至致病处,使患者的脑血管和微循环逐渐恢复弹性。而通过以上方法,治疗组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5.71%,见效时间为7—30天,由此可知,针灸是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一种见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且收费低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一、临床医学本科生“早临床”的意义
不少研究认为实施“早临床”可以改善“ “早临床”是我国根据国情,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整顿教育资源所提出的医学“三早(包括早临床,早科研,早社会实践)”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是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模板。美国医学学制为四年,第1、2年学习临床前医学基础理论,第3、4年的时间都发生在教学医院的病房或社区门诊。美国学生在带教医生指导下进入各科室实习、观察并参与患者的治疗。与我国的医学学制相比,美国的“早临床”教育是“前瞻性”学习,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基础知识,主动解决问题,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我国的临床本科生教育是“回顾性”学习,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单纯地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转移。在“早临床”过程中,学生跟随带教老师查房、问诊、为病人检查、观看手术过程与临床基本技术操作,有疑问即提出。此过程可刺激学生在学习中寻求答案,发现新问题,从而深刻理解临床与基础医学知识的联系。在医院见习过程中可提前熟悉医院的运作,为自己的实习打下基础。另外,在“早临床”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所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沟通技能是基本核心之一。在西方国家,沟通技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医学教育中的医学教育本身。因此,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学生与病人接触的过程能对病人受疾病的折磨有感性认识,这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尤为重要。特别是近年来患者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空前高涨,医务界正在面对全社会对医疗活动近乎严酷的审视和要求,良好的沟通技能越来越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二、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以“早临床”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一)高等医学院校“早临床”制度的推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都认识到当今时代迫切需要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医务人员。而我国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造成的基础与临床严重脱节,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医务人员。近年来,许多高等医学院校推行的临床本科生“早临床”教育,仍停留在学生自愿进行临床见习的阶段,学生不够重视,其成效不显著。因此,推行临床本科生“早临床”制度,将在学习基础课的低年级学生推向临床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二)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实践平台的打造
医学高等院校应与附属医院达成共识为医学生提供最直接的实践基地。附属医院也借助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与科研工作,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临床实践基地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则附属医院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临床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带教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早临床”的培养质量。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要让临床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对临床教学职称的聘任制度要严格把关,建立临床教师评价体系,评价教师的理念,临床操作标准化,临床能力,讲解能力。有些教师在带教过程中,由于学生处于低年级的学习,未学习专业课,不熟悉临床工作,教师更愿意将机会给高年级的学生或选择自己完成工作。因此,临床教师的理念和责任义务的明确,决定带教质量和学生临床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带教时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方式决定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接受程度。在此问题上,可采取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师资培训制,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选派学校经验丰富的教授或讲师到附属医院进行示范教学,与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队伍互动交流,让临床教师充分了解低年级医学生与高年级医学生对知识接受方式的不同,便于教师带教时调整自己的讲解方式。
(四)“早临床”教学过程中PBL教学模式的采用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次提出。PBL以非教授讲授为主,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合作和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临床教学中,PBL以病例衍生的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临床教师为导向,启发学生以问题为指导,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临床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医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实现从理论到临床知识的过渡,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在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中以“早期接触临床”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明显优于传统的“
作者:李翠兰 汤曦 邓依凡 宋丽萍 刘凯杰 廖一名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 香港教育学院
摘要:近年来,社会需求对临床医学的质量和服务的要求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尤其是基层医院缺乏大量的全能型的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一、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普遍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学习观念需要遵循教师的思想,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是大多数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的使用,学生无法将知识点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临床问题当中。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角色就是讲解员,只是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和教材上涉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因而只要求教师对教材熟练,能够清楚地将教材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这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即使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的幽默,能够将问题讲解的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
2、学生学习的问题。临床医学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较强,特别是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为严格。医学理论具有广、博、散、乱等特点,因此在记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强记,并且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的减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呈指数增长,对于一名医学生而言,需要记忆的医学知识本身就已经达到了学生自身的极限,此外还需要学习其他的知识,更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教学评价的弊端。事实上,医学教育界对这些问题早已有了深入的认识,但是,我国教育改革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现阶段的考查制度和评价制度尚未进行改革。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仍然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偶尔出现病例分析题也只占很少的分值,迫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记忆理论知识上。而现阶段的教学评价方法也只是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并未强调学生临床素养的培养。
二、解决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本科生都需要四年的理论学习和见习时间,然后再安排到医院实习一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间隔的时间过长,在前期的理论学习中缺乏临床实践,学生很难真正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在后期的医院实习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脱节,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无法熟练地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如果学生在学习1至2年的理论知识后,进入临床教学医院进行学习,由具有较高资格的主治医师负责带、教,在临床上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在病例分析中复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原则等等,在讲解临床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积极开展病例分析,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密切的联系学到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然后进行病史汇报,并进行病例讨论,分析诊治原则和疾病的治疗原则。带教老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那些不利于观摩的或者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可以通过视频教材或者是模型教学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查阅参考文献和资料。除此之外指导老师还可以适量的安排一些讲座和学术报告,使学生真正的学习到各种医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
2、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质量和层次都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在媒体曝光的众多医疗事故中,有很多都是因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很多以学生都将 目前,在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目前我国以学生就业难、投入高、风险高、医患关系差等导致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使学生失去的思想方向,缺乏学习的热情。临床实践是临床医学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医生在临床工作的每一天都会和患者进行大量的沟通,医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跟患者以及家属沟通,主动学习带教老师日常沟通的技巧,尊重患者的隐私理解患者的感受。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首先要提高医学生的沟通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沟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与患者沟通。
三、结束语
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实行以学生为主体,以临床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成顺,高茹菲,吴小翎。加强医学生在见习阶段医德教育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0,(11)。
[2]翟金国,费孔军,杨洪峰,陈敏,张秋梅。精神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3)。
[3]奚春睿,赵青,欧炯光。口腔医学课程体系的分析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S2)。
[4]吴健林,苏明华,陈务卿。临床医学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的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S1)。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随机选取该院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20xx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159份。试卷由教研室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从试题库中抽题组卷,基本覆盖了生理学教材(朱大年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第七版)十二个章节的知识,试题层次包括了解、熟悉、掌握三方面,其中了解占8%,熟悉占15%,掌握占77%。并按照教学课时数统一分配各章节知识点所占分值,经教研室主任审核后,交由教务科统一安排和组织考试,采取专人监考,考生单人单桌考试。
1.2试题组成和评分方法
本次分析的期末考试试卷共69题,试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客观题为单项选择题,共60题,分值60分;主观题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分值40分,满分100分。试卷评阅标准依据出题时制定的标准答案和评卷标准,客观题由教务科读卡机阅读,主观题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集体阅卷,采用流水作业,由专人复核阅卷情况后统分,提交至教务科。
1.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将159份试卷中每道题的编号、得分、总分和每个学生的学号输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用Excel软件的函数公式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算各题得分均数、标准差和方差,分析本试卷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计算公式如下。试卷整体的信度α={k/(k-1)}×(1-∑Si2/St2)(k为试题总数目,Si2为第i题得分的方差,St2为总分的方差);客观题难度系数:P=V/W(V为该题的答对人数,W为参加测试的总人数);主观题难度系数:P=X/W(X为该题的平均得分,Y为该题的满分值);试卷整体的难度系数=各题难度系数的平均值;每题的区分度:D=2(∑Hi-∑Li)/nWi(将学生考试成绩由高向低依次排列,从两端各取抽样总人数的27%,分别为高分组和低分组。∑Hi为高分组该题得分总和,∑Li为低分组该题得分总和,n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总人数,Wi为该题的满分值);试卷整体的区分度=各题区分度的平均值。
2结果
2.1成绩分布
试卷满分100分,平均成绩81.00,最高分97.90分,最低分30.80分,标准差8.43分。学生成绩分布为30~49分2人,50~59分3人,60~69分11人,70~79分48人,80~89分79人,90分以上16人,由图1可见成绩呈负偏态分布。
2.2试卷质量的分析
2.2.1信度信度是指考试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程度,是衡量试卷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信度越高,说明试卷越能正确反映考生的程度,一般认为信度值α大于等于0.8的试卷信度非常好。本次试卷分析采用所有试题的一致性程度来计算考试的信度,本次试卷的信度为0.7920,表明本次考试成绩是可靠的,如实反映了考生的水平。
2.2.2难度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通常用难度系数表示,难度系数小于0.4表明试题难度较大;难度系数在0.4~0.7表明试题难度适中;难度系数大于0.7表明试题难度偏易。通过分析,本试卷的难度系数为0.7525,表明试卷总体难度适中偏易,本试卷中试题难、中、易分值比例分别为8%、53%和39%。
3讨论
本次考试试卷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共4种题型,试题结构合理,其中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值比例为3∶2,试题覆盖知识面较广,各章节知识点分布合理,符合命题要求。信度、难度和区分度是试题质量分析的主要评价指标。本次试卷分析信度为0.7920,说明本次考试结果可靠,可以如实的反映学生的水平;试卷总难度系数为0.7525,表明难度适中偏易;试卷总区分度为0.3052,区分度较好,基本能将生理学知识点掌握程度高低不同的'学生在成绩上拉开差距。本次考试平均分为81.00,标准差为8.43,最高分97.90分,最低分30.80分,考试成绩呈负偏态分布,以70~89分的成绩居多,说明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对生理学这门学科的知识点掌握的较好,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笔者通过对本次考试成绩统计和试卷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主观题中名词解释“Homeostasis”难度系数为0.3522,区分度为0.9767,说明学生普遍得分率低,且高分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得分,这道题是对专业英文词汇的测试,学生得分低多是因为没有翻译正确,而本科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适量的专业英文词汇,因此以后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将基本概念中的关键词和专业英语词汇加以强调,以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另外笔者发现学生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掌握的较好,例如通气/血流比值、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物质跨膜转运的形式、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等,这些试题难度系数大、区分度小,说明这些题学生的得分均较高,且高分组学生与低分组学生得分区别不大,因此这些试题需要修改或者淘汰。但因这些题为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所以应对这些试题加以修改,比如对于这些知识点的考试可尽量结合临床相关知识适当提高试题的难度,力争把相同的知识点换一种方式出一些难度高、区分度好的试题,从而替换试题库中难度低、区分度差的试题,进而及时更新试题库,完善试题库建设。好试题库的应用可更好的实现在考教分离的原则下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笔者还发现学生低得分率试题多集中在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章节,说明这两章节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提示任课教师在这两章节教学的过程中可多结合临床知识讲解,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总之,笔者通过本次试卷分析促进了试题库的及时更新找出了教与学的薄弱环节,可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