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论文(最新6篇)

现如今,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爱岗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6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论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

新一轮的课改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新的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教师教学方式变的更加丰富,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也变得生动起来。论文写作,数学教学。但是表面的鲜活、生动,并不代表新课改本质的实现。论文写作,数学教学。笔者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意愿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无法脱离既定的教案是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教师在上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准备课件、准备测量工具等等。但是由于教师教学太顾及教案要求,就无法按照课堂上发生的情景进行及时的调整,忽略了学生是教学主体这一问题。

(二)教学探索流于形式

如今大多数课程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比如说探索合作化学习以及探索性学习,但这些活动大多流于形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能彻底的改变教学效果低效的状况。

(三)问题设置枯燥简单

在授课的时候教师为了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经常不厌其烦的向学生追问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有逻辑性,师生的双向交互和非常积极。但仔细琢磨,实质上这样的提问方式没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来提问,提问的大多数问题基本是“对不对”、“是样吗”之类的问题,这种问题给学生带来思考的空间不大,学生仅是机械的作答,算是对教师提问的一种回应。

(四)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合理

低效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不合理。虽然目前小学数学课都采用这种法师进行课堂授课,但盲目的使用课件进行教学并没有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课件的使用反而与课堂教学情境想背离,造成教学效果的降低。

二、小学数学课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一)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课教师往往过度重视课本内容的教授,在授课中抓重点,讲例题,然后再根据讲授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课后作业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能使学生在考试、练习中得新应收,可是却不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虽然在教改中实行多年,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这点却没有真正的被体现出来。论文写作,数学教学。教师依旧在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带有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依旧将自己作为知识传授者,课堂统治者,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的需求。

(三)教学情境的滥用

设置好教学情境是一堂生动的小学数学课的前提。教师为了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设置了大量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往往因为这些过多的“生动”元素削弱了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度,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但学生却对讲授关注甚少。

(四)教学活动的无效

小学数学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进行了许多的尝试,比如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等等,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发表意见的的学生了了无几,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讨论中,成为这种教学活动的看客。讨论的涉及面太窄,参与度不够,是教学活动无效的根本原因。

(五)教师自身的原因

如今小学教育不再是单一的教学过程。比如说小学数学教育,教师就不仅仅只掌握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等。教师素质与教学实际的差异也是造成教学低效的原因。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是一节课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正确的处理好讲授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且要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二)优化教学内容

现行的教材内容无论知识性还是科学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论文写作,数学教学。但是教材内容的更新永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教师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三)优化教学情境

要想做好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师要明确教学情境的地位,要明白教学情境是服务教学的手段,所有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情景都不应该出现。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要通过教学情境来将教学内容合理的表达给学生,让教学情境成为学生思考的启发点,教师授课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的转化成容易理解的知识,才能通过教学情境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的传播更为通畅。

(四)优化课堂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自身语言的表达。好的提问方式要做到语言生动、幽默,有吸引力。另外,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应该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要通过提问让学生形成准确的数学概念。论文写作,数学教学。提问时候切记问题枯燥,问题点零碎,重点不清。论文写作,数学教学。

(五)优化互动教学

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时,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要根据学生的素质、性格、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合理的进行分组,避免素质较高的学生相互组合,影响分组讨论的参与性。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分组成员的特点进行明确的分工,使所有学生都能融合到分组学习中。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已成为目前的重要工作。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使用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岳真。辽宁师范大学。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M].2009,(5).

[2]麻炳铃。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11).

[3]刁永凤。泰州实验小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2006(6).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篇2

【关键词】初等数论;有效教学法

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类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而初等数论的最基本的内容一直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之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站在教学要游刃有余的角度上是必须掌握基本的初等数论知识的。为了在初等数论的教学中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本文根据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探索了初等数论的有效教学法。

一、在初等数论教学中渗透小学数学教学法

高等师范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将来要从事小学教育的数学教师。而初等数论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用途是十分广泛的,在初等数论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小学数学教育结合起来,渗透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与小学数学联系紧密的内容要放慢节奏详细讲解。

整除的数字特征是与小学数学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许多时候需要学生直接借助概念进行思维,而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是难点。初等数论的教材中需要利用同余的知识来证明整除的数字特征,而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然是不适用的,小学生大多还没有接触过同余的知识,那在课堂上应该如何引导小学生来理解这些整除的数字特征呢?这需要教师对整除的性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比较扎实地在较高层次上掌握小学数学的一些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学能力。

二、在初等数论教学中补充小学数学竞赛题

初等数论教材中有许多古代数学名题,如“百鸡问题”“鸡兔同笼”等都是小学数学的趣味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等数论的相关章节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学数学竞赛试题。例如,介绍带余除法时可以举例:“某数除以3余2,除以4余1,该数除以12余几?”介绍奇偶分析时列举几个大家熟知的“翻茶杯”“放硬币”“报数游戏”等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学竞赛题。介绍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补充如下例题:一块长方形地,长24871厘米,宽3468厘米,要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正方形的地块,不能有剩余且正方形的边长要尽可能的大。问:这样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

在讲授求解不定方程的内容时,给出如下充满生活气息的应用题:(1)150个乒乓球,分装在大、小两种盒子里,大盒装12个球,小盒装7个球,问:需要大、小盒子各多少个才能恰好把这些球装完?(2)某人打靶,8发打了53环,全部命中在10环、7环和5环上,问:他命中10环、7环、5环各几发?在讲质因数分解定理的应用时,举例:如果935×972×975×__________结果末4位为0,__________中最小填什么数?在同余的应用时,举例:今天星期四,再过4734天是星期几?

在进行课堂讲授时结合小学数学教会学生解题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的乐趣,深刻体会到初等数论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课程。如果能再介绍一些与小学数学有关的趣味史料,则效果更佳。

三、在初等数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授课能力

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重任,因此初等数论的课堂教学应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致力于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初等数论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如整除的概念与性质、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公因数与公倍数、同余等知识,其他课程中已有涉及,学生已有一定的了解,只是在初等数论教材中把它们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而已,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后尝试写出教案,再选出一两名代表上台讲授,然后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评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和点拨,尤其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讲课与课后评论这两个环节。

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初等数论的兴趣和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的授课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讲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可谓一举两得。而其他与小学教学联系不太紧密的内容可以粗略地讲,尤其是太高深的数论理论,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必要求太高,否则会使学生望而却步。

要教好初等数论这门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渗透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引入小学数学竞赛题目,并让学生尝试教学提高授课能力,使学生在初等数论的课堂上能学有所得,收获学习知识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潇湘数学教育工作室。站在皇冠顶上看风景(二)——数学教师要掌握一点初等数论知识[J].湖南教育(下),2011(5).

[2]单墫,主编。初等数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0-27.

[3]王丽敏,王丽丽。浅谈初等数论的教学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文意识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人文意识教育是小学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数学教育,也应该而且必须体现出相应的人文意义,并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人文意识教育,笔者以为是指的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体验、感悟等从而获得精神文化层面的产物。M?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说过:"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问题和最完美的内涵。"①而小学数学教育正是运用数学中的精神去影响小学生的思维并实现其人文意识教育。小学数学教育中体现着人文意识教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数学中蕴含着人类思维中最严谨的理性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数学教给学生以理性,由此学生才开始靠理性而非感觉去作出判断。在数学中,允许主观的臆测和想象,但是不允许任何不经严格推理、实验而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在数学中,凡事按照客观的规则,经过严格论证的结论,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而那些偏离客观规则,没有经过理性验证的主观结论,不管看上去怎样正确,也终究会被。而在一个结论被论证或一个假设被证实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讲求方法,具有勤奋、刻苦,顽强的探索精神。由此,数学的严格理性思索能够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品质。

其二、数学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世界观。

正如前文所说,数学是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唯物辩证的精神也在数学教育中有所体现。例如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唯物辩证精神就经常从数学的概念中体现出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着学生了解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理解概念的本质。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现象进行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从而学会去除事物的表现,抓住本质,去伪存真。再如发展运动的观点在数学教学中也时常见到。数学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诸如函数思想、公理化思想等数学思想的确立和发展,无疑不体现这唯物辩证法中最核心的发展运动观。而这些本质观、发展运动观,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三,数学本身就是一种美,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

数学中有着丰富的美的因素。从形式上来说,数学拥有简洁、对称、平衡等形象美。尤其是几何方面,形式美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鉴赏形式美,可以使数学的教学过程变成欣赏形式美的过程。数学种还存在一种理性的美。这种理性的美表现在严谨的结构、严密的逻辑、巧妙的方法等等之中。数学这种理性的美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智慧去分析、归纳、解答才能把握。此外,数学具有一种创造美。数学的这种创造美是在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发现数学知识并且应用到实践中去获得一种创造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情景,让学生在成功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和自豪感,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纯洁。

既然数学教育中能够体现出人文意识,那么小学数学应如何进行才能在数学教育中彰显其人文影响呢?

第一、 教师要树立全面教育的观点,把人文意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作为施教者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文意识教育观,把人文意识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树立人文教学理念。教师必须了解,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概念、公式、定理等数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了解问题解答的过程,在过程中总结、归纳,抓住问题的本质。其次,教师要树立实践的观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用实践去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第二、 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堂的人文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育者,更是引导者、帮助者。只有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教学才更能体现数学教育的人文性。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师生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小学生可塑性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评价过程中更多的展现情感魅力,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评价。小学生年龄小,学习目的不明确,更需要老师的积极评价,尤其数学这种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科目,更应当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让学生树立好好学习数学的坚定信念。

第三、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单纯的知识教育只能培养出高分的学生却并不能培养出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发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数学是更偏重理性的学科,正是这种理性,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将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缜密、踏实、有条理的行为处事方式、一丝不苟的态度、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其次教师要注重教材中的数学史知识。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孕育了诸如秦九韶、祖冲之等等数学大家,这些数学家的故事不仅可以教会学生相对应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揭示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多的向学生介绍数学生产知识,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独特作用,领略数学的人文魅力。事实上,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也更容易在学习中学习独立思考和与人协作。

"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②小学数学作为小学的基础性科目之一,理应承担起对学生施行人文意识教育的重担。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了浅显的研究,期待更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关注小学数学中的人文意识教育这一问题。

注释

①[美]M?克莱因,张祖贵译《西方文化中的的数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

②杨秀治《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37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篇4

[关键词]地方院校 职前教师 教育实践 专业化成长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08-03

一、引 言

近十年来,我国师范教育正在转型,由三级师范向二级、一级师范过渡,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早已完成了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即将完成由二级师范向一级师范的过渡,由单一的师范院校封闭式的培养教师模式向所有高等院校都可以培养教师的开放式模式转变,由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培训的分离向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转变。因此,地方院校在怎么进行师范教育的问题上存在较多分歧。如长期以来的“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至今仍然不绝于耳。[1]一种意见是地方院校师范教育应该全力为中小学服务,加强专业的师范性;另一种意见是地方院校也应追求学术水平,要向“综合大学看齐”。受后一种思想的影响,地方院校就有了“基础知识应宽一些、厚一些,并应相当于综合大学同科的水平”的结论,这种意见导致师范教育重视理论教育,忽视教育实践,致使教育实践成为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地方院校培养未来教师的质量,阻碍师范生专业化成长。

(一)教育实践活动

地方院校的师范教育实践活动仍集中于教育实习及教育见习,教育实 这种对教育实践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师范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数学教育课程

传统的数学教育类课程,实行的是各自为政,分科教学的课程模式,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联系很少。如不同的教师担任不同的课程教学,会导致内容及内容继续扩充产生的重复。

(三)教育实习时间

首先,传统的师范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且太短。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毕业年级,这时期的学生面临考研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不可能安心实习。根据教育部1980年颁布的规定,教育实习的最短时间本科为8周,专科为6周,这与发达国家(一般至少为12~18周甚至更长)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其次,实习目标简单,形式化严重。再次,实习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许多院校仍然是毕业前一次性的集中教育实习,而且缺乏实习前的教育理论准备,忽视“模拟实习”和“见习”的作用,教育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事实上,师范教育实践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证实:一是体现出对教师从业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如《教师资格条例》中明确规定非师范院校毕业或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幼儿园、小学或其他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考查其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的要求,突出表现就是要求新教师对未来工作要有较强的适应性。三是教师专业化的提出,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体现了国家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教育主体的地方师范院校,基本策略是“配合适应”和“推动引导”,重要举措是对师范教育实践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专业化成长的改革理念与思路

发达国家普遍认为,教师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教师培养应该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的“滚打摸爬”和“师徒相授”。在这一背景下,英、美、德、法等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了完善而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教育实践功能的多元化,教育实践内容的丰富性,教育实践方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实习基地稳定,教育实践过程的全程化。[2]

国内对师范教育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实习方面,如北京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等合编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1990),徐开春等合著的《提高教育实习质量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2),王泽农、曹慧英合著的《中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2003)等。研究者基本从单一的教育实习角度出发,开展一些如“增加教育见习的次数和时间,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建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加强实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实践课程制度存在课时总量不足,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衡;从以教育实

因此,教师教育的模式应由“训练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3]师范教育实践应符合教师专业化成长全程性与渐进性的规律,开展技能性和综合性的训练,实施教师专业化成长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培训。

(一)改革理念

为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需要,应全面总结和评价高师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成效及遇到的实际问题,以组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为任务,以改革师范教育学科教育课程

改革单一的师范教育实践的内容。教育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

重构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创新出一种以强调综合素质、突出教师专业能力� 以课程的形式来组织、设计、实施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改变实践教学零散、重复、低效的现状。

提高师范教育实习的实效性。现行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没有充分发挥出作为一个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的关键环节应有的作用,改革师范教育实践已是不争的共识。

(二)改革思路

在现有基础上构建“2+1+1”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学习数学学科基础知识,1年学习数学学科教育课程,1年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

强调以综合素质、突出数学教师专业能力� 以课程的形式来组织、设计、实施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改变实践教学零散、重复、低效的现状。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为例,这一课程结构被称之为“1410”体系。

实施以“课题组织课程、问题组织课堂”的一体化模式,改革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模式。[4]在“课题组织课程”方面,主要以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为课题,采用“罗生门方法”来组织学科教育类课程;而在“问题组织课堂”方面,主要是以“问题解决教学”为方法,实施各门课程的教学。

三、专业化成长的实施途径

(一) 构建“2+1+1”的专业化成长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师范教育体系的全程性和渐进性

“2+1+1”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主要学习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实施各种小型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第3年学习数学学科教育课程和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最后1年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落实“一基二柱多项”的课程体系。“一基”是指数学基础课,主要由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课程组成,其依据是现行中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主要内容安排;“二柱”是指教育类课程和学科教育类课程;“多项”是指设计融于4年的多项系列化教育实践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安排两天“参观中小学校园”活动,其中中学1天,小学1天,观察中小学校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在感受体验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意识。

第二学期:安排两天到附属学校进行“讲一个故事”的实践。以数学教育为例,可以为中小学生讲数学史、数学家以及数学趣味知识等方面的故事,让学生体验第一次上讲台后,对中小学生说话的感受,培养训练师范生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口头表达和课堂调控能力。

第三学期:安排两天到中小学进行“全程见习”活动。师范生深入中小学的各个具体教学班,见习中小学全天教育教学中的各项具体活动,获得对中小教育教学的框架式的整体感受。

第四学期:安排3天到中小学开展“试上一节课”活动,试着领会课程标准、写教案、导入、组织、提问、启思、应变、结束授课、批改作业等内容,实际模拟中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第五学期:实施学科教育课程体系,开展“课堂教学实践”项目训练活动,包括专业实践项目和技能实践项目,如钢笔字、粉笔字、绘画、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微格教学、板报设计、试教等。

第六学期:进行为期4周的“规范性实习”。

开始为每位师范生配备一位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长期指导学生开展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规范性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观摩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阶段上6-9节课。要求师范生充当其导师的助手,每周安排半天时间参与到导师的教学活动中,接受导师的指导,并帮助导师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等。规范性实习着重于中小学课堂教育教学规范的实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常规和操作方法,为综合性的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七学期:为期12-14周的顶岗实习,到中小学开展顶岗实习支教,真刀真枪地干。实践证明,这是缩短师范生入职适应期、提高适应性的好办法

第八学期:总结思考和撰写毕业论文。

(二)重构“1410”数学学科教育课程体系,凸显师范教育实践体系的技能性和综合性

课程组织的具体措施是“大合小分”。以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为例,“1410”体系中的“1”是指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课程体系;“4”是指该课程体系的四个维度,即数学思维论、数学解题训练、数学教育学、教育科研实践;“10”是指10个子项目,即建立在以“读、说、写、画和做”为核心的教师基本功训练之上的数学思维论学习、升学试题解答、怎样解题、数学竞赛、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数学新教材分析、数学教育理论学习、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调查、毕业论文(见图1)。

数学思维论着重训练学生的“提问技能”,数学解题训练主要提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解题规范化”,数学教育学主要提高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说课技能”,数学教育科研实践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强化学生职前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确保教育实践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一是采用微格教学的形式,即以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在现代视听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控制的微型教学训练体系。通过直观、形象化的自视可产生极佳的“镜像效应”,学生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找出自身的不足,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避免和补足。

二是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中小学一线在职教师为师范生的校外导师,更要聘请优秀教师为师范生讲授中小学数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讲授班主任工作艺术、技巧以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等。同时,也可以邀请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校长等开设讲座,向师范生传达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关信息,使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动态。实习基地参与培训,有利于师范生及早建立起“角色”意识,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转换。

三是加强高校教师与基地教师的双向交流。一方面高校为基础教育提供学科教学、专业理论、前沿信息、学历培训等订单式培训服务;另一方面,中小学优秀教师可以承担一定的师范院校相关学科教学论的授课任务。

(四)实施“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的教学方法,改革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课题组织课程”方面,主要以中小学实施新课程为课题,采用“罗生门方法”开展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研究;而在“问题组织课题”方面,则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法”。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问岫主编。当代中国师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2] 马珍萍,陈望波,胡建平。中外高师教育实践模式比较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2).

[3] 黄崴。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4] 汪文贤。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学科教育类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8,(2).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篇5

1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不高

1.1数学素养不全面不系统

目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大多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但他们对数学文化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是相当有限的.他们在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对数学产生了一些朴素的,零星的,主观的认识,但由于缺乏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哲学和人文修养,他们对数学的看法即不会是抽象的,也不会是哲学的,更不可能全面和系统.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远未达到胜任数学教学任务的地步.

1.2缺乏“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思想

克莱茵指出大学和中学数学教育的“双脱节”现象.其实大学和小学数学教育的“脱节”现象更为严重.大学生感到,他正在学的东西和小学学过的无关,而当他们到小学任教时,大学所学的用不上.其实这种“脱节”现象正是因为数学素养不高,是缺乏“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思想的表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看得到全貌,才能做到一览无余.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需站在高等数学的高度看待初等数学问题.如果对数系没有整体的认识就不能上好分数、负数等内容;如果没有极限的思想就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圆柱体体积的推导,0.9.=1等小学数学知识;没有学好排列、组合等相关知识就不能系统地和学生讨论排队照相等问题.

2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不高的成因

2.1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中国教育在60年代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在数学教育上突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灌输.发展到90年代开始注重能力训练,在数学教育上开始注重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对素养养成的要求是直至21世纪才提出的.长期的传统教育理念导致数学教育仅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造成了教师数学素养不高.

2.2现行的考核机制

在数学考核机制中,无论是升学考试,结业考试还是选拔考试都只侧重于对被测试者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的考核,少有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进行考核的.在应试教育为主流的影响下这种考核机制也造成数学素养不高.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念、数学知识结构、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以及对数学人文精神的领会,都将在其数学课堂中得到体现,影响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把数学应用到他们的生活实践之中的能力.因此提高数学的数学素养对整个数学教育至关重要.

3提高数学素养的举措

3.1师范院校转变教育理念

我们的教育己从60年代的“知识—灌输”发展到90年代的“能力—训练”转型为现在的“素养—养成”.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也要应这种教育理念的需求,重新调整培养方案,不再局限于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把培养教师素养作为最高培养目标.具体应体现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强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等课程.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3年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培养方案为例,学校不仅开设了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3门共19个学分专业必修课,而且开设了高观点下的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史选讲、概率与数理统计、小学数学解题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与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国际比较、小学数学活动设计研究8门共16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这些选修课几乎都要修完才能修满学分),还分别在第2、4、6学期开设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以及在第7个学期开设为期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这个培养方案设计得非常全面,可见学校不仅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还注重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的培养.

3.2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师范生树立“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理念

中国的教育理念己经从“双基”型转为“素养”型.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因此无论是在校的数学师范生还是一线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树立“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理念.克莱茵提倡“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意识.有许多初等数学的现象只有在非初等的理论结构才能深刻地理解,基础数学的教师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高等数学)来审视,理解初等数学问题,只有观点高了,事物才能显得明了而简单:一个称职的教师应当掌握或了解数学的各种概念、方法及其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以及数学教育深化的经过.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数系有了整体的认识就能对数系的发展了然于心,才能上好分数、负数等内容;教师对极限思想理解深刻才能让学生体会极限过程,从而顺利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才能让学生深切体会0.9=1等小学数学知识;教师只有掌握好排列、组合等相关知识才能系统地和学生讨论排队照相问题.可见树立“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理念对小学数学教育意义重大.

3.3深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培养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篇6

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呢?一项调查可以反映这一点:在调查的120名同学中,希望在老师组织下自由学习数学的占95%;希望与老师一起学习数学知识的占80.8%;另外,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亲近得像自己的朋友,在学习中帮助他们,在言语上平等对待他们。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与这些要求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果教师难以放下架子,这样的转换就实现不了。

2、重视灌输、轻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地被关注。教师只能自说自话,认为自己讲全了就是效果好,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训练。

3、没有处理好主体与指导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但不是让教师“全身而退”。有的教师以为要把教学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

4.教师能力不够。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难以驾驭课堂互动。一些教师对一些课程改革或新的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领会,无法把学到的技能充分运用。

二、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新要求

小学是思维成长的关键期,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主要课程,所以,在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及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

1.教师做一个平等的参与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予学生学习时空,相信学生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信地开展教学活动。

2.做一个思维的激发者

加拿大有这样一句话: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原来,在一些风景区有人看到熊后,就扔东西给它吃。时间长了,熊慢慢地就失去觅食本领。到了冬天没有人去喂它,有的熊就会饿死。由此联想到课堂,�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该放手时就放手,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机会还给学生,把思考权利还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利也还给学生。

3.做一个热情的帮助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是教师的任务。教师要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引导他们合作起来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在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数学课堂上,学生能自学的就自学,个人搞不懂的小组搞,小组再搞不懂集体搞,还搞不懂的才老师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热情,保证合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4.做一个学习的激励者

传统教师在课堂上表扬与批评学生是教师毋庸置疑的权利,但是在新的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评价者,而是把评价作为手段之一进行激励,激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与合作,这才是教师要做的工作。

三、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

1.教师要不断学习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要把握好新的小学数学教程,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身上,一个对教材内容还不能得心应手的教师,是难以注意到学生的。数学教师不要把自己禁锢在数学的学科壁垒之中,努力使自己拥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综合型教师。

2.教师要学会捕捉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3.教师要学会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自我反思和与他人合作反思,从中寻找自己的优势。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大自身优势,把自己的个性渗透于自身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研究来完善,以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同时,教师也有学会与同行之间实现合作,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结合是促进自己成长的捷径。

4、把焦点放在学生身上

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通过设计浓烈学习氛围,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