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的7篇生物教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得所有学生通过参与小组活动而参与到了课堂中,因此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使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而对教学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生物学科有了更为深厚的兴趣。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助互补来学习知识,不仅改善了自己同其他组员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和睦共处。第三,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的学习活动,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孤军作战,而是与他人一起完成,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了解了合作学习的几点重要性,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力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1.合理分组,合理搭配组员
对于合作小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实不是合作,而是分组,是组建学习小组之前的分配组员工作。如果小组分组不科学,一个组内都是学困生,或者都是学优生,或者一个组内学生性格不合,经常发生口角,那么便是失败的分组,也就注定了是失败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的时候,要科学合理地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等)进行分组,确定每个组都有学习好的和学习一般的,都有男生有女生,有沉默的有活泼的,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学生是具有合作能力与组间竞争条件的。
2.注重课上合作指导
初中生物课堂中经常会有一些讨论活动或者是实验活动、比赛活动等,在布置合作任务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才能使合作学习保障实效性。例如,本人在学生进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组织小组讨论为什么要用黑色塑料袋装蔬菜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小组内曾经出现了几种看法?(2)小组一致认同哪种看法?(3)评价自己对本小组讨论的贡献。通过这些问题,不仅促进学生间产生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也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错了不要羞于承认,而要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见解。有的问题由于思考角度不同,观点不一致时可以先保留意见,或找机会与其他组的同学进行交流,或找老师寻求帮助。
3.开展课下合作
生物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因为其他学科可能在课下没有合作探究的任务,只需要学生课上合作完成即可,但是生物是一门变化莫测的学科,它具有实验性,很多实验是我们课上不方便做的,因此教师会将小组合作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利用课余的时间来学习更多、更深广的知识。那么在这个时间段,教师是否依然需要引导学生合作?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学习“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这一内容时,课堂上各小组完成整个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而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则需要课外一周时间观察。至于深入探究“光、土壤对种子萌发有没有影响?”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为了让各小组的合作富有成效,教师对小组合作的分工进行了指导,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对现状问题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
4.注重合作的评价与反思
合作学习越来越将教师解放出来,使学生居于学习的漩涡中,而教师则是冷眼旁边,仅做指导。其实,学生就是教学的中心,就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合作形式的学生主体性凸显则印证了这一点。但是需要注意,教师的“放手”不是毫无原则的,也不是完全放手,因为合作是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无法对合作学习负责,因此还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之余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也要总结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带领学生反思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以免在下次的合作中依然出现类似的问题。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注重学生主体性与合作性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了各科教师的青睐。的确,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尤其是初中生物。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合作学习也不是万能的,不是无所不包、无往不利的,重要还在于我们的认识与运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为彻底地了解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合理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关于生物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反思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之前我却有些忽视这一点,学生更喜欢亲切和蔼的老师,这样不会产生疏离感,上课时感觉老师很亲切,学习效果才会好一些。以后我应该尽量和学生多交流,不要老师“一言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反思二: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如我们刚刚高一学生学习的酶的相关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近,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课堂中出现了几个典型现象:
1、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2、上课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回避的现象
不愿回答或者不会回答,已经掌握某些知识的学生懒得回答,不会的同学又不说话,老师无法掌握学生的情况,很难针对班级调节讲课进度。
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其策略:
(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
(3)创设问题情况,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随之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那就是课堂上组织教学出现了相应的难度,往往是易放难收,遇此情况是让其发展下去,还是把他们的热情消灭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关于生物教学个性化教学论文
一、针对学生学习差异,以分层模式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应当布置不同难度与容量的课后巩固作业,使巩固内容与目标体系相吻合。在生物学习检测中也应当体现分层原则,采取不同难度试卷进行考核的方式,检测学生在自己目标任务内达标情况,同时保护了学生的学习自尊心,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强化能力培养要求,以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应当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三维一体目标。针对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满堂灌输”教学盛行的状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目标。首先,要建立合作学习的。载体。为了配合生物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开展,笔者对学生学习的载体进行了优化,学生不再是单个进行学习,而是通过小组集体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研究。设计合作小组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并且在小组的集体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借鉴好的学习经验与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提高生物学习技巧。其次,要设置合作学习的线索。在每一部分生物内容的学习中,教师都要设置学习的线索,交给学习小组去开展深入研究。在学习线索的设置上,教师要将全部的知识要点融合进去,并且体现内在的联系,保证学生能够按照思考题的提示,逐层深入地开展学习,并解决难点问题。例如在教学《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时,笔者结合教学目标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
1.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2.我国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3.从不同角度分析人口
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实现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
发展的对策是什么?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对于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具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深刻掌握了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应当采取的措施,较好地掌握了教学内容[2]。另外要开展合作学习的引导。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之中开展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此外,在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之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展点评,以提高学习成果的全面性。
三、整合生物教学资源,以实践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高中生物教师在有效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将教学活动积极向课外延伸,拓展教学空间,开展配套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首先,教师可以开展教学延伸活动。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掌握水平。如教学《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生产生活中与基因工程研究相关的成果,如杂交水稻等,加深对基因工程广泛运用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开展课外调研活动。针对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调研活动,如教学《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后,可以指导学生组成调研小组,对本地区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影响开展调查研究,在调研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运用所学内容提出建议等,培养学生调研能力。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摘要:在地方本科高校应用转型发展背景下,结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生物地理学课程野外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改进优化的原则、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生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的生物群,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而野外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应用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既是综合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更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有效途径。铜仁学院是全国百所应用转型示范校之一,为更好地支撑学校办学定位向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发展,自20xx年以来,地理科学专业围绕《铜仁学院转型发展专业建设提升行动计划(试行)》,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结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生物地理学课程野外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改进优化的原则、思路与途径。
一、生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
1、野外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基地建设滞后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深化及延续,是进行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和具体场所,其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生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效果。然而,铜仁学院和其他升本时间较短的高校类似,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既存在师资投入不足和基地建设滞后等内在因素制约,又存在交通、食宿等实习经费有限的外在因素影响,目前尚未形成完备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难以满足开展大规模的学生野外实践教学实际需要。为缓解实习经费不足的压力,只能采取与地质学和水文学等其他课程的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共同进行,并缩短野外实践教学时间和路线。但有限时间内多学科内容一同学习,导致学生对于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掌握,野外实践仅停留在认知阶段,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2、野外实践教学形式传统、教材建设滞后野外实践教学中多偏重于由教师边走边向学生讲解每个群落特征等基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缺少野外综合实习知识,如野外实习前的相关方法和手段的重点讲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内容。学生野外实践前准备不足,走马观花,难以满足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的需要。此外,对生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指导的经验和实习素材积累较少,大多为参考搜集的相关野外实践指导教材,进行组织材料指导学生野外实践,尚未编写完整的生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指导教材,无法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实习过程,做好野外实践前的相关预习及准备工作。因此,编写具有区域特色的野外实践教学指导书,使学生结合野外实践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领会,是亟需开展的工作。
3、野外实践教学考评方式单一,综合考评滞后野外实践成绩评定是针对野外实践教学过程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能力,应依据学生野外实践的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基于野外实践中的表现、现场操作能力、实习报告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核。但铜仁学院生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中,目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采用实习完毕上交一份实习报告的方式,缺乏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综合考核,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听老师讲解,把野外实践教学过程看做“旅游观光”,为应付考核投机取巧,下载一些现成的实习报告进行借鉴、修改或抄袭后上交,难以达到野外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生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
铜仁学院的生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与课程体系优化相对缺乏,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按照一个主导(应用能力培养)、围绕四个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思维、实践技能、团队意识)、遵循四个原则(目标性、系统性、层次性、发展性)、建立四个相结合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基本技能与综合能力训练、野外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课堂与课外、个性与共性培养相结合),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改进教学形式和考评机制,加强教学条件和实习基地建设。
1、改革传统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一是改传统的'野外实践教学为研究型实习。摒弃过去由教师单一向学生讲解的传统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增加野外综合实践理论和相关方法、手段的讲述,整合优化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并将其与教师科研进行有机融合,在野外实践操作和科研论文指导过程中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二是建立野外实习教学资源平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接轨,建立内容丰富多样的野外实习网站,在校园局域网上建立野外实践教学交流平台。
2、完善野外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制度野外实践教学考评反馈于野外实践教学,进而形成完整的野外实践教学过程。其考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在野外实践中的表现、现场操作能力、实习报告质量等整个实习过程。实习指导教师在野外实践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野外实践情况进行全面审视和记录,并采取野外提问等方式进行创新精神、科学思维、实践技能、团队意识等相关方面的综合考核。结合实际情况对各项考核内容赋于相应的权重,建立一套相对规范、完整的野外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考评指标体系,得出真实的学生野外实践的综合考评成绩。
3、编制详细的野外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的野外实践教学指导书是搞好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系统指导学生野外实践的教材。要参考相关的实习基地,科研论文、专著成果等,发挥群体优势,针对区域地理特点,遵循简明、实用的原则,编制适宜的、有明确规范的野外实践教学指导书,并配有相应的作业和思考题。用以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实习过程,做好野外实践前的相关预习及准备工作,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工作方法。野外实践教学指导书应结合野外实践教学的实际,选摘己刊的科研论文和相关案例作为参考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4、解决野外实践教学经费紧张问题一是对于生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经费紧张的问题,采用多方面配合、多渠道集资的方法。根据当前实际情况,由学校和所在院系解决一部分,学生适当承担一小部分的办法,多方配合,共同努力解决。二是和其他兄弟高校联系协商,共同建设互惠共赢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三是为满足既节约经费又能达到最佳的野外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对野外实践教学线路和时间合理规划,尽量选择相对典型、有助于高效完成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习点,压缩掉一些对野外实践教学内容而言可有可无、效果不太理想的实习点。
[1]郑艳明,廖富强,白玲。自然地理四维野外实习基地体系构建探讨——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教学研究,20xx,36(4):99-101.
[2]郑敬刚,孙艳丽,董东平。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探索——以信阳鸡公山植物地理实 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和实习基地建设探讨——以本科环境科学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xx(12):18-20.
[4]朱世发,朱筱敏,董艳蕾。野外地质教学实习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xx(35):107-108.
摘要: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增加了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具体描述了有关研究的事例和方法。生物科学史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选取生物学史例,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启发教育学生。那么,生物科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价值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物科学史?结合教学经验谈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课堂教学;科学探究;科学精神;教育教学功能
一、生物科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中安排的生物科学史料,蕴含着多种教育功能。科学家探究知识的'过程揭示了人们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体现了科学家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教师要深刻理解生物学史料的这种丰富内涵,了解生物学史料教育功能的侧重面,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知识的历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研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进而发挥生物科学史的教育教学功能。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是生物科学史最主要的作用。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融入了科学发现史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对科学发现史的了解和分析,自主的生成科学结论,往往印象更深刻;因此,学生对探索生物学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会大大增强。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是通过展示科学史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引路人。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厌学情绪。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基本课程理念之一。科学发现史的利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材中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具有代表性,如果能将其转变成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探究课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再发现和再生成已有的结论和知识。由此可见,在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上,生物学史的教学和科学探究不但不矛盾,而且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领会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光合作用的科学发现史主要有以下几个史例:
史例一:1648年海尔蒙特柳树实验。
结论:柳树营养生长物质不是来源于土壤,而是空气和雨水相关。
史例二:1771年普里斯特利“绿色植物―烛―小鼠”实验。
结论: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更新空气。
史例三:1864年萨克斯“叶片半遮光―碘蒸汽”实验。
结论:光合作用可能产生淀粉,并需要光。
史例四:1880恩吉尔曼“水绵―好氧性细菌”实验。
结论:光合作用可产生氧气,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史例五:20世纪30年代鲁宾和卡门同位素标记实验。
结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在光合作用科学发现史的教学过程中,用光合作用反应总式的规范书写来贯穿于上述5个史例,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书写光合作用总反应式,还有助于学生记住史例,并且从史例中得出结论,使得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任何科学结论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坚韧的科学探索精神。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进修自然科学和数学,回到修道院潜心研究了八年,通过分析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达尔文历尽千辛万苦,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环球考察活动,最终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逾越重重障碍,最后获得巨大成就,这是所有科学家的共同经历。更有甚者,需要几十年乃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才产生了一项科学发明。
进行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坚强的信念,更需要修正自我,推翻原有理论的勇气。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科学家在“勇于存疑,敢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指导下取得的。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之前是忠实于“神创论”的,但在经过了环球航考察,并认真比较和分析了世界各地的物种之后,打破了固有思想的禁锢,以坚强的意志确立了“自然选择学说”。
科学史的介绍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感染,有效地培养学生不畏权威、勇于挑战传统的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发现过程的艰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目的。
巴甫洛夫说过:“自然,人家是对的,很明显,我们失去了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这就是一个科学家的坦诚。
二、将生物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
尽管生物科学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生物科学史不可能成为教材的主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选取相关生物学史料,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达到教育启发学生的目的。
1.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突出教学重、难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科学史例。科学史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所以对相关史料进行适当整理才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过程中突出其主题和关键事件,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重、难点。
例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史例:
1951年春天,英国著名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在意大利举行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会议上展示了一张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当时,科学界对DNA的认识是: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4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A、T、C、G四种碱基。
沃森和克里克以该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成螺旋结构,沃森和克里克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结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被否定了。在失败面前,他们并没有气馁,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将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螺旋。其中相同的碱基进行配对,即A与A、T与T配对。但是当时的化学家提出这种方式违反了化学规律。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撰写的《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论文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载。
在“DNA的分子结构”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融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史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阅读之后的感想,并从中找出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融入该史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出了教学难点,同时也符合教学目标。
2.尊重科学发展的事实
如,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但是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所以凡科学理论都会受到当时各种条件的制约,而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犯过科学错误的学者和他们的过失曾�
总之,只要科学史例选择恰当,将生物科学史适当地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精神,使得生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探讨【1】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分析生物校本课程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原则进行探讨。
为提升成效,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以生为本,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关键词: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热点话题。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性。
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以期对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就课程间的联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内的省份,初中阶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单独学科而存在的,各学科间的知识有时会被打乱,知识点较为分散;就生物课程的内部属性而言,生物学科内部的关联性不强,一些知识点会被人为地打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而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加强各学科间、生物学科内部知识点的联系,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在校本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构图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
如针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相关知识内容,校本课程设计“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实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利用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考虑;从化学学科角度出发,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释;从物理学科中气体扩散的相关知识出发,加深对气体扩散的相关了解。
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选取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喜欢校本课程,其内容就应该有趣味性。
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实验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生对实验仪器、药品、材料、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都感到新奇。
因此,校本课程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操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选取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
如果将校本教材仅仅当作学科兴趣活动延伸或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那其课程开展会受到很多影响。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尝试将校本教材和中考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方、教师、家长、学生等均能接受,以实现互利共赢。
新余某初中就尝试开发《初中生物的实验设计》等校本教材,围绕实验等中考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这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又能紧密联系中考内容。
有的校本教材则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这既能联系初中生物知识点,又能让学生自己亲自探究,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校本课程要以生为本,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
校本课程首先要进行调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
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全面发展上,课程内容选择要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
校本课程不应只是一本教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与地方资源,如当地公园、校内风景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单独设立生物学科的情况下,在校本课程开设时,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学科拓展延伸类课程的开发,如,一些学校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生物教研组与学校的化学教研组合作,围绕环境保护、综合实验等章节内容,强化了生物与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
同时,也可以将生物校本课程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融合为一体。
这种形式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好提升。
(三)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根据作业主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笔者把校本课程的研究性作业分为三种类型:收集类作业、延伸类作业、自主类作业。
收集类作业需查阅相关生物专业书籍和教材,一般采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延伸类作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自主类作业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相关主题,自主开展拓展性学习。
四、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属于新兴事物,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以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安源。试论生物校本课程开发[J].教学与管理,(24):36-37.
[2]黄梦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创新[N].浙江教育报,-11-29.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探讨【2】
摘要:广大教师要在新课程体系下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采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高效的教学手段,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标;有效教学;实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之后,对初中生物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未能明确和深入。
笔者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多年,对于如何在生物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愿与同仁们分享。
一、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多做教法探索
新课标对生物课程的实用性要求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应变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学理念,找到一些新的方法来适应这些要求与变化。
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适当地改变了教学流程的具体实施。
比如,对于课前提问,笔者特别将它细分为复习提问和预习提问两大方面。
复习提问是对之前学习的课程内容的回顾和扩展,考查的是学生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吸收情况以及课后独自探索的成果;预习提问则是笔者在上节课程结束前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接下来要讲授的内容规划了提问的大致方向和可以适当了解的趣味知识。
这两种提问的设计加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比如,将比较教学和辅助工具教学相结合,将提纲教学法、引导教学法和伙伴教学法相结合等。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每一节课都感到新鲜、有趣,又能将知识点较好地消化吸收。
二、教师要从多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一门科目的教师十分和蔼或是幽默,就会对这门科目产生兴趣。
所以,作为教师,要努力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让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真诚的关心和贴心的关注感受到师爱。
当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与期望、尊重与体谅,自然就会信赖这位教师,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该门课程的学习中去。
(二)要善用疑问教学法
质疑精神是人得以进步的'重要因素。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的“疑”是促进其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的基础。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会捕捉教学中的“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设置疑问的教学手段在导入新课阶段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
比如,在学习“裸子植物”时,笔者就讲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松树与杨树、杏树、桃树的童话故事,用故事暗示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让学生急于详细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真正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入知识点的学习中去。
(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物学科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初中生学习生物,往往有种陌生感,甚至会产生“学生物有什么用”的疑惑。
此时,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生物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自然就会激发出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比如,可以把科学家通过研制“生物导弹”治疗肝癌,从而有效地延长了患者寿命的新闻讲给学生听,让他们了解生物技术的神奇,自然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让学生多动手、多实验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了生物课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而能够动手实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因为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事物的形、态、质的变化,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对其产生兴趣,进一步研究生物、利用生物,并从生物学习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立体的、多方位的影像呈现,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多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呈现相关知识点,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感受具体的画面,受到声音的感染,从而激发求知欲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想教好初中生物这门课程,就需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特点,多方位激发其学习生物的兴趣。
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有效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立彦。浅议初中生物教学的方法[J].教法研究,(18):55-57.
[2]彭晓亮。提高初中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7):60.
[3]李玉玲。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07(8):186-187.
[4]赵国华,王玉珍,赵文英。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作用的分析[J].教育探索,2007(8):130-131.
摘要: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现代生命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高职院校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文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针对医学遗传课“分组生物学”教学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几个角度探讨医学遗传课中“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医学遗传课;“分子生物学”问题;教学改革策略
遗传学是一门研究生物遗传规律和变异规律的课程,是医学遗传课中的主干课程,也是高职院校护理学、生物科学等专业中的必修课,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遗传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以极快的速度扩展至了各个学科中,因此,在遗传学中,涉及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广泛,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遗传课的重点内容,如何提高“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1医学遗传课“分组生物学”教学的问题
1.1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
我院采用的教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中图文并茂、讲解清晰。但是我院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方面的水平具有差异,对于这门复杂的内容,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在医学遗传课堂中,重点内容为遗传学方面的知识,现行的教材与专业内容之间也存在脱节的问题。
1.2实验课程建设滞后
在客观因素的限制下,我院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相关实验只能在科研项目、专业实验中进行,学生的实践机会并不多,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1.3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上,忽视了专业的建设,且由于学习难度高,学生出现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大多只能被动听讲,影响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2医学遗传课堂“分子生物学”的改革思路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课堂的问题,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采用分层授课、小组教学、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模式,搭建起教材与专业之间的桥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实践、社会发展需求等多个角度重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关注度。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转化为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传统的授课方式枯燥、乏味,为此,还需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与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深入浅出的再现这一学科的魅力。
3医学遗传课中“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研究
3.1利用科学史提高教学趣味性
如何从分子角度上为学生阐述生命的奥秘,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的趣味性,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分子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任何一个假说与理论,都是源自于实验的,每一个实验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为了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利用科学史来导入课堂教学内� 这种课程导入方式降低了课堂内容的难度,让学生可以轻松学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后续的学习内容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3.2优化传统的教材理论教学内容
为了降低“分子生物学”的难度,我们从几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将大纲分为几个内容:①绪论部分:让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发展趋势有全面的认识;②基础知识:介绍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概念、DNA复制、蛋白质合成、RNA转录等基因表达过程;③研究方法:包括体外操作技术、蛋白质操作方式、体内与体外重组技术;④分子生物学的应用:采用实例的方式介绍生物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以教材为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夯实基础知识。并将分子生物学融入生活案例中。
3.3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时教学法,创新教学方法。对于对遗传学新知识点有重要铺垫作用的其他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可采取布置学生课前或课中自学、再集中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之,还要注意从遗传学的角度阐明同一知识点,突出遗传学的学科特色。如,在讲解关于人类基因组测序应用、亲子鉴定的知识时,即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引起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导学生来提出自己的见解。除此之外,我院还会定期举行分子生物学研究会、生物学研究进展讲座等,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更新知识体系。此外,还可以推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将各类教学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动画、音频、视频、图形、文本、仿真软件的方式来直观的呈现相关内容,扩展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逐步解决课程教学难点。并构建了“精品课程网站”,其中的内容包括教学录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在线辅导、毕业设计等内容,并结合课程内容及时来更新,让学生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3.4构建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是“分子生物学”的重点内容,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多为验证性实验与基础性实验,实验内容的创新性不足,为此,需要将实验资源与科研力量整合起来,提高实验的创新性、启发性、实践性、系统性与完整性,根据专业要求划分实验模块,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是常规实验内容,在大一阶段开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知识;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点,需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相关理论来确定实验方法、选择实验设备,合作完成实验项目;创新性实验是依托科研项目开展的实验项目,由学生按照主题来设置实验方案,重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
3.5采用灵活的考核模式
传统考核模式单一,以理论成绩作为主要考核依据,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中间环节的考察。为此,需要采用灵活的考核模式,从“过程后考核”转化为过程中考核,内容包括“考勤与纪律”、“小组论文”、“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开卷随堂测试”几个方面。这种全新的考核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既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4结语
分子生物学是在揭示DNA双螺旋结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实验性学科。随着DNA和RNA聚合酶的发现、遗传密码子的揭示、乳糖操纵子的发现、PCR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组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合成生物学的诞生,使分子生物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遗传学与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局面将变得愈来愈突出。因此,调整遗传学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但无论进行怎样的调整,都必须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保持基础遗传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邢雪琨,武红艳。医学遗传与优生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xx,(21).
[2]廖亚平,梁玉华,蔡绍京。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初探[J].井冈山医专学报,20xx,(2).
[3]温扬敏,丘丹缨。社会化行为生态学在高职医学遗传与优生学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xx,(11).
[4]苏立宁,魏会平,宋小青,尹海峰,董明纲。家系调查在医学遗传实验教学中的改革初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