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优秀13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而在教学中渗透、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神圣职责。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从课内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濡染传统文化的光辉,并体现在行动中,如此方能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大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日常;行动
当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摆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借助大学语文课程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传统文化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具体的日常行动中,而对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检验,在知识考试之外,主要还应在行动中验证。
一、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想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传统文化。而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内心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濡染这种文化。
(一)通过热播影视剧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智与美
近年来,众多制作精良的国产电视剧都开始从中华传统经典中借力,这些饱含着传统文化元素的热播剧可 比如青年演员胡歌主演的古装剧《琅琊榜》就有效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权谋文化,并将中华古典服饰、医药、饮食、武侠等文化细节有效地整合在剧情中。通过收看该剧,学生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美感有切实的认知。再如柳云龙主演的谍战剧《风筝》,有效吸收了唐诗元素,通过收看该剧,学生可以对许多耳熟能详的唐诗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笔者认为,通过热播剧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大学生真心喜欢追剧,他们在追剧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会自然接受剧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学生会以热播剧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为索引,进一步去传统文化宝库中发掘与探索。这样一来,富有兴趣的传统文化探索之旅就开始了。
(二)通过《中国诗词大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逐渐成为全民皆爱的热播文化节目。很多青年大学生都喜欢集体收看这一节目,借此来检验自己的古典诗词储备。尤其是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外卖小哥雷海为因击败北大硕士成为本季冠军,迅速成为全国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新的诗词英雄和文化偶像。在此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师就可以仿照诗词大会的形式,把诗词大会搬进课堂,发动学生分组进行比拼,并评选出自己的诗词英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促进学生对教材中唐宋诗词类文本的学习,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作品的喜爱,使之真心爱上诗词,并借诗词更深地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部,从而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三)通过中国风歌曲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旖旎多情
笔者发现,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除了流行音乐之外,很多学生开始喜欢古风作品。比如以新生代歌手双笙的作品为代表的古风歌曲正逐渐被大学生模仿与追捧。这些古风作品以古典诗词、古典乐器和古典乐谱为基干,包容涵括了大量标志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的也是中华古典情绪和古典气派。收听与演唱这些作品,能真正做到与传统文化口耳亲近。大学语文教师应认真收集、分析、整理这些古风音乐作品,并将之引入课堂,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亲近古风歌曲的过程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旖旎多情。
二、将中华传统文化落实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
一切文化都重在“化”,但归根结底,文化要“化”在日常中。也就是说,只有把文化落实到言行举止、吃穿住行的日常中,文“化”的过程才得以完成。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日常来进行,即要把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细节之中,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生活,这样才能日浸月润,与时同“化”。
(一)落实节气文化,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与自然观,同时也是中国古人秉持的生活理念。而这一理念,是融合在生活日常中并体现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之中的。比如二十四节气,正是中国古人生活观的鲜明体现。融日常作息于宇宙天地之间,按照节气的变化安排生活日常,这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2]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中的相关文本,向学生普及二十四节气文化,并要求学生按节气安排生活作息,像古人一样与宇宙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来,学生便能从一个大的方面奠定传统文化心态,为进一步落实传统文化细节打下基础。
(二)落实及时书写与吟诵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两个标志性元素:一是书法,二是吟诵。在中国古人,这二者都是日常行为,能够时时处处付诸行动。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书写与吟诵的习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动学生,通过竞赛形式,促使学生养成对书法与吟诵的兴趣,心慕手追、耳听口诵,把传统文化练到手头,吟到口头。
(三)落实家庭亲情文化及尊师重教文化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篇章,将家庭亲情文化和尊师重教文化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孝”去进一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尊师重教去体会中国古人对学习、对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视程度,从而坚定学习、继承、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四)落实游学文化
游学是当今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文化学习方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号召学生利用假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游学活动。通过游学,回顾教材中涉及的相关经典篇目或某一具体文化元素,通过实地观览,对中华名胜古迹和其文化内涵形成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生日常,成为其难忘的人生记忆。
三、在日常行动中评价与检验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样需要检验与考试。但这种对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检验,却不能等同于平常的语文考试。这种检验,既要重视文化常识的知识性检测,更要重视通过行动来验证,也即,学生只有把文化“化”在自己的行动中,才能证明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为此,大学语文教师既要结合日常语文考试组织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常识测验,更要在观察与对比中考察学生的文“化”成长,看其是否真的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增强了中国古典式的心智,是否养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气质,是否逐渐生出了一颗真正的“中国心”。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养成当代大学生的“中国心”,中国梦才有实现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指日可待。而这,也正是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陈众议。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J].世界文学,20xx(1).
[2]余世存。时间之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xx.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尤其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本文立足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入分析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针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促进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堂教学
大学语文是大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承载了人类的知识、情感和思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媒介。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精神,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色,对现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培训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具有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心由原来的基础能力培养进入了更高一级的阶段,接受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与内容。在大学语文学习阶段主要以文化修养为培养的重心,而不是重复之前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如果依然进行重复教学就无法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也会令学生产生乏味感。依据大学语文授课的这一特点,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正确地引导作用,能够推动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推动其文化素养以及人文情怀的形成。第一,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学语文的开设不仅仅是教授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在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一种方式,通过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形成高度的道德标准,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了传统文化教育,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更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加深了学生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更全面地了解了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在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第二,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与文明,是历朝历代人们的智慧结晶,从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从道德伦理到思想价值,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先辈们薪火相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当前在大学语文的授课中虽然引入了传统文化教学,但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演绎给同学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只是一种摆设性的知识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在语文课堂应用的时候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应用也只是照本宣科,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并未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导致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而这种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授课方式使得课程开展并无实际意义,长此以往,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会悄悄疏远学生与教师的亲密关系,不利于教学课程的开展。第二,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手段不够合理。虽然大部分大学语文课程中都加入了传统文化,但是由于没有合理地教学手段使得传统文化无法在教学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还是通过老旧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种草草了事的教学态度不仅不能引发同学们的兴趣,也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但不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反而会令其固步自封,难以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更不用说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优秀13篇】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把专业技能课放在突出位置本无可厚非,但被忽视的人文教育带来的后果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和忽视的。尤其是茶文化专业这种带有浓重传统文化特质的学科,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实现这一途径的最佳方式就是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关键词:茶文化;人文教育;大学语文;职业能力
新学期我校茶文化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为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扣除新生军训及入学培训,学期授课时间为13周,那么茶文化专业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的三年期间大学语文的总学时只有26节课。再放眼整个学校,除少数几个师范专业仍开设大学语文,其他各专业都相继取消,大学语文前路堪忧。
一、茶文化专业的目标性
茶文化从广义上可定义为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我们研究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是茶的精神和对社会的功能。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从鲜叶咀嚼生吃到煮食、饮用,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饮茶的方式经历了煮、煎、点、泡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及文化品位的提升,饮茶早已不是满足生理需求,更多的茶人关注的是这个过程所体现的茶文化。
影响我国思想文化最广泛、最深远的是儒、释、道三家学说。赖功欧说:“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佛家的禅悟境界,融汇成中国茶道的基本格调与风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与茶文化的关� 道教的自然观,导致淡泊超脱的品性,与茶的自然属性吻合,也凸显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特质。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应归于儒家学说,即以礼为基础的“和”的思想。饮茶可自省,清楚地看待自己,继而正确地对待他人。以“和”贯穿,是一种博大精深思想的体现。如果道教体现在源头,儒教体现在核心,佛教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和发展上。中国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真正的“禅风禅骨”,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巨大。没有禅宗,很难说中国能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而儒、释、道三者共同特点都是:追求质朴、自然、清净、平和。中国茶文化可以说是极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4-5世纪传入高丽;9世纪传入日本;15世纪,销往西方;17世纪销往英国,中国的茶叶与丝绸、瓷器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的思想本源皆来自中国禅宗。韩国茶礼以和、静为根本精神,尊重传统,尊重礼仪,同样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英国饮茶之风长盛不衰,人均茶叶年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享誉盛名的英式下午茶首选便是祁门红茶,形成英国红茶文化。马晓俐将英国茶文化精神概括为贵、雅、礼、和,也无不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茶文化是我校新开设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
其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茶叶鉴定、茶饮服务、茶艺表演、茶会策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创新、服务、敬业精神和茶楼、茶叶经营管理素质的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其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茶饮服务能力、茶艺表演能力、茶叶鉴定能力。其中茶艺表演要求正确配置茶艺茶具;能够按照不同茶艺要求选择和配置相应的音乐、服饰、插花、熏香等。这就要求茶文化专业学生是全方位、高品质的。既要具有比较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茶文化知识,又要具有高雅的艺术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
二、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高教司于1996年已明确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专人文素质教育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认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它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进退,关系到人格的高低,关系到涵养的深浅,关系到思维的智愚,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人文素质是指社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经过环境、教育等途径内化于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它又外化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之为人应起码具备的基本品性,它是一切素质形成的基础与前提。
而大学语文可以说是是实践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大学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它的工具性体现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母语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实用性,日常生活的沟通、交流等基本的语文素养方面。它的人文性则体现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引发学生对历史、哲学、文化、人生的思考,形成健康高雅,乐观向上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是形成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础。当我们读诸子百家,可以读到政治,可以读到哲学,可以读到军事,可以读到谋略;我们感受观点的鲜明,言辞的犀利,感受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即便同是儒家,孟子“人性本善”,而荀子“人性本恶”则教会我们辨证看待事物的不同方面。当我们读《离骚》,透过千年历史,在瑰丽的想象中遭遇屡遭流放而至死不渝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懂得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坚守。当我们读苏轼《赤壁赋》,在清风明月间体味儒、释、道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浸淫,让我们以旷达胸襟容纳人生的起起浮浮。当我们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我们看到什么是“真的猛士”,怎样在残酷现实中直面人生,奋然前行。
这些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精神毒品的心灵鸡汤,它们如此鲜活,如此充沛,给予我们生生不息的力量,强大我们的内心,以应对漫长人生的荣辱浮沉。所以就一篇文章来说,大学语文可以说是最便捷全方位地接受多种知识,得到多方面的文化熏陶,占用课时少而收效大、进行学科综合化的最有效途径。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学语文教材选用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文章,代表着人类文明的精华,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思想的深度、广度,表现人性的精准、永恒,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也是其他教育活动所不能取代的。
大学语文和茶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大学语文因其价值是隐性的,不能给学生带来即时的利益,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甚至课时也是不断被压缩。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可如此短视,将学生如流水线的产品一样复制输出。大学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的地方,决不可沦为职业技能培训所。只有将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相统一,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人格完善相统一,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均衡发展,造就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馨予。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青岛大学,2012.5.
〔2〕赖功欧。茶哲睿智--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3〕陈力群。茶艺表演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1.
〔4〕马晓俐。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唐骋帆。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现状述评。柳州师专学报,2014.2.
〔6〕曹丽萍。发挥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07.
摘要:传统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授法、提问法、朗读法和情景教学等,但是这些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高职高专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之上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阅读教学法、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对话式阅读教学法。对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进而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的话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需要掌握的教学技巧。另外教育家陈玉秋也指出,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通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学习和学习态度的形成等。当前的高职高专学生对语文阅读没有热情,同时也不重视对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对语文教学阅读观念和语文教学阅读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对话阅读教学法
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式教学法是比较重要的常用的一种方法和教学理念。该种教学理念的实质是将对话作为教学中的基本属性,带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和哲学内涵。对话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其不仅是人们表现自己的方式,同时也是参与世界的方式。在一般意义上来讲,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对话促进了交流的形成,而交流又促进了教学的发展。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同时重视学生和教师、教师和文本以及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为例子进行阐述,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部分,而教师是阅读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所以,在高职高专大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国应该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阅读能力的提升,千万注意不要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高职高专不同专业的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对阅读的热情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展开。以学生和阅读文本之间的交流进行阐述。阅读的过程其实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通过阅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阅读文本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通过阅读的方式才能诠释其中的意义,而不同的读者和相同文本的理解又存在差异,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进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科有足够的重视程度,而且需要不同的个体对相同文本的不同体验,在进行文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一味的追求标准的答案,而是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比较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备课。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课的备课中不仅需要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对作品实现深入的挖掘,真正理解文本中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需要考虑高职高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视野,结合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探究式阅读教学法
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存在一定的特点,即对大学语文阅读的热情度不高,同时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存在不满。他们希望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希望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思维的培养。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发展,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探究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选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探究式阅读教学方式,不断实现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性和探究性。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和共同进步,实现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过程。该种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变学生的被动学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选择探究式教学的话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起到主导的作用,教师应该结合高职高专教学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创新的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同时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品质的培养。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应该重视阅读环境的开放性。探究式教学所依据的载体是课本,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可能中的内容,应该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到图书馆和实践活动之进行教学实践,不断实现拓展教学的内容。第三,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式教学内容具有自身的优点,即实践性比较强,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合作。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探究的主题,之后将全班分成几个小姐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主题,小组依据自己的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进行整理之后讨论,在收集资料和发表见解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别人,客观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进行谈论的过程中对主题进行深化和认识。另外,好可以组织全班的学生针对某个文本进行谈论,不断提升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三、体验式阅读教学法
某教学家曾经说过,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培养,同时应该感受到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魅力。首先,大学语文中的魅力需要学生进行感悟和体验;其次,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的灌输,而是需要让学生感悟作品的魅力,实现真正的体验式教学。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同时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实际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模式,让学体会到情感体验和认同,该种教学模式就是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现代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该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该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情感体验。首先,教师需要对教学情境进行设定;其次,教师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试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和社会科学系,西藏拉萨850007摘要:传统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授法、提问法、朗读法和情景教学等,但是这些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高职高专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之上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阅读教学法、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对话式阅读教学法。对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进而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对阅读文本内涵的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堂是一种群体性和情境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应该进行必要的交流和互动,应该对传统的竞争和个体学习的模式进行改变,而是进行合作和创新学习,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课堂的合作氛围,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情况选择体验式阅读教学法,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不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和学习中,体验和感悟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和人内涵,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热情,促进阅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大语文”阅读教学法
该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进行联系和结合,将语文的阅读范围进行拓展,即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实现从阅读语文走向阅读生活,实现阅读方向的延伸,即从课内走向课外。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中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进行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文本的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方法。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和图像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对高效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带来直接的影响。在传统的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的主要内容是教材中的文本和文字,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媒体中的文本在学生的日常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媒体文本重要包括报刊、广播和影视等,这些文本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存在文字和图像文本。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中,应该重视对媒体文本的建设和选择,结合课程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利用,将其成功引进教学中来。另外,在教学中树立“大语文”的观念需要拓展语文的阅读内容。在传统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将大学语文教学和文学史教学以及文学体裁教学进行混合。而在新时期的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而是需要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将阅读文学作为起点,进而实现对阅读内容的拓展,将其拓展到历史、社会和哲学等领域。
五、结语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主要有教授法、提问法、朗读法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这些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应该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吸收传统方式优点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和改变,不断满足高职高专大学生对阅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余昱。“有用”与“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4):41.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51.
[3]陈玉秋。效度: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命脉”[J].教育学术月刊,20xx(2):26
[4]叶黎明,陶本一。“读图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危机与走向[J].教育学报,20xx(3):60-63.
[5]庞立敏。五年制高职专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对对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xx:31.
[关键词]大学语文 生命教育 审美实践
[摘要]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在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学会感恩、相互关爱,这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生存、就业、心理、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大学生网络成瘾、无视生命、自杀、他杀、伤害他人生命等高校恶性的事件频发,凸显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薄弱和高校生命教育的欠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与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一、在大学语文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为基础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维护生命、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全面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生命教育的主旨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训练、生命价值感悟,从而促进大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课题。生命教育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在基础教育阶段系统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我国,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十分明显,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一直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对生命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生命教育严重缺失。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将“生命教育”纳入到部分课程如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中,但是在课程内容上比重较少,切偏重政治、道德说教,较为抽象,缺少人文、情感性的东西,缺乏生命教育的实际内容。而具有连贯性,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 ”本质上是“融美于心灵的审美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与生命教育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几乎每一堂大学语文课都渗透着生命意识。其字里行间流淌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映射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因此,探讨大学语文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感悟生命、品味人生、是我们高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然而,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我们却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能,即以掌握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的为核心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应从大学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文化修养”。使得语文教学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与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生命教育的学科优势
(一)大学语文不是单纯的语言工具,其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语文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 ”大学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承载着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与思考。不管是中国诗词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的赞美,还是美国作家克伦·沃生命意识是她的灵魂。还是对《生命生命》中,对那只一次次受到戕害,依旧努力顽强拼搏以摆脱困厄的小蜜蜂的描写,都表现表现了天人融合的生命绽放。
(二)大学语文教学极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内容涉及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因为一文一书、或一个老师的课或某几节课的影响而改变人生选择或人生命运的例子。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一段让人铭心刻骨的语言,让人们在对生命的无知、迷茫中,深刻地感悟生命,这是语文的意义,也是语文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对生命的关注的语文教学,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
语文教学中只有关注了人的生命,体现人文关怀,才能彰显语文教学魅力。漠视人的生命体验,忽略人的生命需求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教学的极大扭曲。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
三、生命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实践
(一)通过大学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进行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
文学作品的作者有很多都是命运多舛而又矢志不移、具有崇高品格的人。因此,在讲授相关篇目的时候,可适当增加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介绍,让学生体会这些作者在颠沛流离或贫困潦倒或疾病交加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怎样以坚强的意志应对磨难和挫折,以对生命执著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直面人生,并留下不朽的传世之作。
(二)积极编写蕴涵丰富生命意识的大学语文教材,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广泛收集和编写蕴涵丰富生命意识的文学作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在充满真情与智慧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引领学生多层次地认识生命之本质、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第一”的意识,不断引导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读的过程,就是思的过程,就是丰富人生体验,丰富人生教养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学生阅读的方向,潜在的需求,鼓舞他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教师始终不渝的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学会带着学生分享阅读的体悟,形成情感的互动,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以生命激情为引领,以对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为最大的期待,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自由之路的起点。
(四)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在大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自由地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自己的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如没有命题要求的随笔能给学生足够大的自我空间,更多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也就是我们要从我们能够做的、能够改变的、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如主题讨论,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对该主题进行深入而理性的思考。
四、结语
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生命价值,尊重生命、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大学生学习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做人,要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会思想,让学生学会快乐。
参考文献
[1]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6)
[2]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xx(1)
[3]金绪泽,宋军丽。关于用儒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xx(3)
[4]樊立三。生命关怀视野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刍议[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
我国的高职院校是一个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把教学所追求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实际运用所需的技能、职业能力相结合,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培养出有社会价值的人才。尤其是高职语文教学,语言文字是生活及工作中交流、表达的载体,是实际应用型的学科。 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一味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了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为此,我们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探究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做的教学改革。
1.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目前,企业对应聘者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基本的专业水平以及相应的语言应用能力。 但是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缺乏相应的语言知识能力、专业素养、宽阔的知识面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部分大学生还不能流利地使用普通话进行表达和交流。 这都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因此,想要解决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影响,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找出高职语文教学在社会大发展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一方面, 由于语文学科是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语言文字的科目,所以很多的学生甚至是老师会把语文当作是基础性学科而忽视其存在的价值, 因此,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应付式的开设《大学语文》教学,甚至不开设语文学科的教学,这并没有把语文教学工作实质性地开展到教学中去。 由此看来,部分的高职院校以及学校的老师并没有意识到高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方面阻碍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降低了语文的职业价值。
1.2 实际运用上缺位
由于对思想意识上的认识不到位,因此部分学校所开设的语文教学也只是“花瓶式”的教育,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上用人单位的需求。
学校设置的语文课程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缺乏职业能力的训练,更多的课程只是理论的教育,而没有实际的操作。 因此学生只会听、背、记,一旦结束学习,语文课程留给学生的只是碎片形式的知识。 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语文课程的职业教育是等同于就业教育的。 就面试技巧而言,高职院校在语文课程授课过程中只是被动式地传授条条款款的理论知识,学生听过背下,但是并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无法把语文知识运用到面试中去,例如没有基本的面试礼仪,不能理解面试官的意图,好高骛远等等,甚至不会写基本的求职信、自荐信,这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
1.3 被动式教学的不合理
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围绕着教材展开,往往注重的是传授教材的知识,而忽视了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开展相应的训练;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性、实用性的教学思想,所以学校会通过压缩一些非技能性课程的课时来增加技能性课程的学习,例如语文课程,那么被压缩的课程就缺乏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教学,这也是老师“走场式”教学来完成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因。但无论是何种原因,老师被动式地、任务式的教学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
2.职业化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基于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而言,高职院校只有改变观念,从职业化的角度进行改革,才能使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效益最大化。
2.1 转变观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
求职者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是用人单位非常在意的一个标准,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再把语文教学当做是副科,而数理化是主科,而是应该把语文教学向职业技能方向转变,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它的技能性。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 不断改变陈旧的观念,冲破旧的思想,清楚地认识到高职语文与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的'区别。 高职院校是介乎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之间,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功能的课程,其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职业型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把人文性放在首位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又要重视语文课程中语言能力的培养,例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提升学生应对职场竞争的能力等,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社交上的称谓为例,传统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针对社交上称谓这一方面的知识只是罗列出一堆“尊称”,“敬语”,学生只能通过“看”、“听”、“背”来把知识零散地储存在记忆中,等到真正需要运用时就会不知所措,往往闹出不少笑话。
2.2 改变形势,以考核职业能力为目的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考核的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往往记忆能力好,考试成绩便理想。 因此不少学生为了完成语文课程的学分会把自己一个只会背诵知识,咀嚼别人嚼过的知识的机器。在这种条件下,学生能得到的知识会越来越少, 自身能力提升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为此,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认识也只停留在“静态地记忆”中,慢慢地,这种“静态的记忆”考核方式就会变成应付式的考核而逐渐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改变考核方式,以“静态的记忆”变成“动态的学习”。
所谓“动态的学习”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完全发挥主体作用,全程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的一种学习过程。在考核过程中,除了基础所必须的听说读写的考核之外,还要考核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能力,把理论知识不断转化到实践中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此外,在传统的考核中,考核的主体是老师,被考核的对象是学生,老师往往掌握了考核的主动性,包括命题,评分等等。 尤其是书面形势的考核, 老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而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命题,这样的考核方式存在着许多的主观因素,并不能客观地反应学生的真实情况。 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的,学校的考核必须有职业能力的考核,例如传统的口语交际考试只是一篇800 字的写 作 ,学生完全可以套用老师喜爱的模板来进行创作 ,这样会大大提高得分率。但这种“模板式”的创作是随着老师对文章的喜爱程度来评定的,这意味着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评定更多的是掌握在老师手里而不是自己手中。职业化高职语文考核模式则可以在文章写作的基础上加以真实案例实践考核,以口语交际场景作为背景,以学生在场景中的表现能力作为考核成绩, 这不仅能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更能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3 提高认识,加强职业能力培训
“学以致用”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大意义。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于语文教育却是持无所谓态度,课程课时被压缩,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学校不仅要重视语文课程的教育,改变压缩语文教学时长的思想,还应开展语文职业能力的相关训练,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大大提升,通过语文职业能力搭起改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中间桥梁。例如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项目,通过实际的赛事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一方面能以此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的现象,另一方面能通过这些赛事的训练达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胆量,使学生能从容大方应对职场上的竞争。
3.职业化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职业化的高职语文教育改革绝不仅仅是因为其在求职过程中的实用性,还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这也就意味着,职业化高职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我们永不停息地坚持迎合社会的需求。 总言而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高职院校作为培育技能型的人才基地, 必不能忽视的就是人才输送到职场所需的职业技能,而语文学科正是其中的桥梁,一旦中间桥梁断了,那么高职院校人才培育计划的目标就不能实现了。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育,把语文课程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1]赵旭艳。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 ,20xx,02:28-31.
[2]丁兰兰。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探 讨[J].情感读 本,20xx,35:91-92.
[3]李佳。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研究[J].晋城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5:42-44.
[4]顾准。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12:171-174.
[5]潘美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11:79-81.
[6]黄丽娟。职业汉语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xx,33:25-27.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是汉语教育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大学生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想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强化,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按照教学任务和教学规律,采取开放式的教学策略,顺应新课改的教学方向。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探究
大学语文是人文学科的一门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是一门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大学语文能够对学生的涵养气质、精神世界等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何通过语文知识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观念,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教师需要对教学节奏进行掌控,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向以及院校的教学特点,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探究,构建出完善的人文素质培养思路。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语文越来越被重视,使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素质和基本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学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
1.学科性质略显模糊。尽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历经多年,但是对大学语文性质的鉴定,还多是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进行判断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高校将大学语文定位为基础性的公共课程,并且长期处在一个边缘化的位置上,这与英语教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产生了轻视的学习态度。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价值存在着一些认知偏差,对于学科的定位比较模糊。要想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学生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文学鉴赏水平,还要从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角度对自身情感进行塑造。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学语文课堂上未能体现出的内容。
2.课程定位缺乏统一。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对于那些刚刚经历高考入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需要进行必要的巩固和延伸,同时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也要进行必要的强化。部分学生自身的人文综合素质不高,其人文精神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大学语文中的课程内容来对其进行改进。
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对于大学语文内容的定位考虑,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这几个方面:一是工具性定位,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种延续,也就是简单的补课;二是人文性定位,认为大学语文应该要对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进行培训;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融洽的定位,让学生在掌握汉语言实用技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由于以上教学观念无法进行统一,导致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不高。
二、大学语文教学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关系
1.大学语文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大学课堂开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其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大学语文的教育定位在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中,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明确和不具体的学习问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对人文性的主体内容展开学习。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关注语文教育的历史环境,为学生呈现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2.大学语文教学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为薄弱,且人文课程的开设数量较少,所以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人文素质主要是指由能力、知识、观念、意志等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是一个人修养和气质的表现。它可以促进人的思想感情和谐发展,协调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由于社会经济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拜金心理严重,审美水平低下,甚至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我国大学语文课程主要讲授的是中国语言文学,但是教师却并未对语言文学知识展开透彻的讲解。所以要想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欣赏作品背后的内容,揭示文本中所蕴藏的文化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1.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学活动主要是对教材、教师和学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的协调。教材是由相关专家总结出的重要学习经验。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内容展开教育,教师首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将弘扬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当然,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也不能被教材束缚,教师要钻研教材,对其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挖掘。例如,在对一些古典文学作品进行讲授的时候,教师要选择其中的精华,通过挖掘其现实意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展开教育。对于一些作家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前人对其所做的评价,教师都可以讲述给学生,不只是单单让他们对作品进行理解。在大学课堂上对《孟子》《论语》等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找准一个切入点,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人文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延伸出庄子、韩非子等人的学说,帮助学生树立相应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学识和智慧。为了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体验意识,教师还可以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思想,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比如在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诗人的诗歌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诗词中所蕴含的精神、节操和品格进行深入的感受;同时结合诗文之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诗人创作的理想和抱负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诗歌作品有更好的把握。又如,在学习《蜀道难》时,教师可以从乐府体诗歌的结构特色以及诗人李白的创作风格入手,引导学生对诗歌中所体现的感情进行全面了解,深化学生的人文思想感受,强化其整体的学习质量。
2.围绕人文素质教育改善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围绕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到首位,强化整体的思维训练方法,对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开放式的引导。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突出,这样更有利于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对教学课堂展开必要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到互动活动中。例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古文后,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感受。只要教师烘托出必要的学习氛围,学生普遍能够对“施仁政、反暴政、反兼并”的思想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对于那些具有戏剧性质的文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来对文章的主体进行阐述,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现代教育讲究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要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发掘,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首先,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进行阅读和理解,将创作者的主要思想、创作生平以及时代背景等内容融合进来。
比如在对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进行学习时,当学生在对词中凄苦悲凉的情绪进行感受时,教师不妨将李清照在创作时的时代背景讲述出来。由于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流落江南,丈夫的过世使她孤苦无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对其展开更为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时,也可以掌握触类旁通的方法,对一些诗歌、散文进行欣赏阅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例如,对教材上的《煮酒论英雄》和《宝玉挨打》等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不妨播放一些相关的影视片段,帮助学生对语言内容展开视觉化的体验,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深化自身的理解程度。在对一些经典的诗歌、散文进行学习时,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相应的音乐内容,或者以举办朗诵会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升其人文素养,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一方面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帮助他们在课堂上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深化其人文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冯大建,迟宝东,刘子琦.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线教学的思考———兼谈南开大学“大学语文”在线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xx(8).
[2]姚笛.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xx(7):100-102.
[3]彭书雄.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xx.
[4]张建军.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上半月),20xx(11).
[5]汪亚明,魏一媚.论高职旅游专业文化课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xx(33).
[6]尹世玮.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xx(7).
[7]孟新芝.革新内容与方法提升效果和能力———谈大学语文课程与改革[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xx(1).
[8]蒋业华.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性定位及其实施[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xx(2).
[9]葛娟.大学语文课程走向何处———对大学语文课程本质观的探讨[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xx(6).
[10]金银.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及原因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
[11]霍然.普通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探索[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xx(5).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通常都是根据教员事先的教学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课堂活动的动态运行,学员思维的多样性,语文学科内容庞大复杂的特点均会导致课堂上意外情况的发生。教员应具有一定随机应变能力,善于及时处理意外情况,以不影响教学目的实现。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意外处理
课堂教学通常都是根据教员事先的教学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作为教学对象的学员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各自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情感特征等差异很大。学员思维的差异性、多样性,课堂活动的动态运行,语文学科内容庞大复杂的特点均会导致课堂上意外情况的发生。此种情况的出现给教员出了一个难题:教员不解决不行,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可能改变教员在学员心目中的形象,降低教员的威信;要解决,就有可能分散课堂注意力,打乱正常的教学设计,甚至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员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还要会育人,不仅要完成计划内的工作,还必须具有一定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和隐性教学管理才能,善于及时处理意外情况,把意外情况及时引导到教学的艺术构思中去,使之不影响教学目的实现。
1妥善处理课堂教学意外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学员常常突然提出一些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问题,或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或多或少的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此时教员必须统观全局,适时转化矛盾,排除干扰,促使教学过程向预定目标迈进,保证课堂上自始至终都是学员的活动,但每一项活动无不渗透着教员的主导意图。
1.1化消极� 教员应具备这种“发现‘美’的眼睛”,尽可能发现和挖掘学员身上的闪光点。一次语文课上,我先让学员看《红楼梦》的有关片断,接着分析人物形象。作为教学内容之间的过渡,我设计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问题请学员回答。不知是这位学员没专心,还是对《红楼梦》真的不了解,竟然把袭人和宝钗两个人物弄混了。对这样一部家喻户晓的名著,他竟然犯了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众皆哗然,也令我感到非常意外。对这个错误我不可能无动于衷,否则课程就显得不连贯,很生硬;我也不愿指责这位学员知识的缺漏,否则会伤害他的自尊心。等笑声平息后,我真诚地对大家说:“这位同学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了二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她们都是受封建礼教束缚之深的封建淑女,都有想依附封建势力飞上高枝当上宝二奶奶的野心……”,很自然地将课堂过渡到下面的教学内容。从大家心悦诚服的神情和那位学员的释然一笑,我知道这一解释得到了认可,教学过程顺利疏通了。按正常情况,学员回答失误应该批评,目的是引起注意,认识错误。但如果能忽略学员的失误之处,及时肯定学员的发现,巧妙地抓住消极事件中的积极因素予以肯定,不仅出人意料,更能引人注意;同时,也符合辩证法原理和教学激励性原则,有助于创造愉快的气氛,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1.2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学记》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有时学员在课堂上发表的见解,猛然一听颇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又有毛病,,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谬误。遇到这种情形,教员不能回避,应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加以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讲课的轨道,使课堂教学顺畅、自然地进行下去。如介绍建安文学时,我讲到曹操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反映战乱对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难,表现对人民苦难的关心,有学员就提出质疑:曹操是个奸雄,阴险狡诈,手段毒辣,怎么可能对人民有同情心。简单说,一个优秀的精神现象怎么可能从一个奸雄发端呢,看来中国戏曲舞台上曹操白脸奸雄的形象在学员心中已根深蒂固。学员的这一困惑显然是受了小说和戏曲的影响。这一看法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推敲又不完全正确。课堂又出现了不和谐音。我并没急于纠正学员偏颇的看法,而是引用前面已学过的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一句话启发他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让学员明白,看问题各有各的角度,角度不同结论不同的道理。看人亦不例外。
因此,探析曹操诗歌时我们应考虑到的是,不仅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戏曲中的不同,而且作为政治家的曹操和作为文学家的曹操也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与人的性格的多重性、流变性有关。然后通过对曹操性格的分析过渡到曹操诗歌的内容特点,顺理成章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加深了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做法,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利于保护学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1.3巧借内容,暗示提醒
课堂上,有些学员常有小动作,随便讲话、做作业或看与教学无关的书籍。我们的学员都是20岁左右的准成年人,此时教员若一味指责呵斥或挖苦讽刺,不但会刺伤其自尊心,还会转移其他学员的视线,切断教学内容,影响教学进度。
教员可借目光神情传达所要表达的愿望、态度,唤起他的注意力;或在巡视讲课时暗中提醒,以示警戒;若不奏效,还可巧借教学内容给以暗示,显示出高超的课堂应变艺术。一次讲授模糊语言的应用时,碰巧有位学员看课外书,我便就地取材用了一句模糊语言“有人正在课堂上做不该做的事”。那位学员一听就知道我是在批评他,马上放下了手中的课外书聚精会神地听讲。在不干扰正常教学,没有引起别人注意的情况下,我制止了课堂的违规行为,取得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4缓解冷却,排疑释难
有时学员会提出一些知识性问题,有的是备课事先未估计到的,有的是超越自身水平能力的,这些问题常使教员措手不及。教员一时无法解答,又不能责备学员,更不能不懂装懂胡诌一通,便可采用缓解冷却法。如《诗经》中的《周南音》篇,是反映劳动人民在山坡上采集金首时欢快劳动情景的诗篇。授课时有学员提出异议,表示对诗歌内容难以理解,不合情理。理由是首”,
按照书上的解释是“车前草,一种中药,可治麻风和不孕”。认为古人采集苯首,当是为家人治病,如家中有了麻风或不孕的病人应当是件非常苦恼的事,怎么会是边唱边采显得很欢快呢,太不合逻辑。此语我始料未及。但我马上想到,会不会是教材对“苯首”的解释有误,金首究竟为何物,我也不甚清楚,对学员的疑问一时也不知如何作答,只好采用缓兵之计。课下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金首又称车前子,有清热明目止咳的功效。中国民间有以车前草为食物的习俗。春天采集它的嫩叶,煮成汤,味道很鲜美,跟春天吃莽菜差不多。按照这一解释,诗歌就很容易理解了。当我把这一发现告诉学员时,不但解决了课堂上的疑难,而且树立了在学员中的威信。
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往往都是教学计划之外的事。它说明我们的学员有参与教学、思考、质疑的欲望。教员要珍视这些欲望,给学员提供一个自由创造的空间。同时,这也给教员的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艺术处理课堂意外对教员的要求
(1)敏捷的思维。施教对象的能动性和施教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施教者必须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教员在教学艺术的创造中,面对新的教学矛盾、偶发事件、自身失误等意外情况,要能以敏锐的观察、果断的意志,在瞬间作出决断,以高超的应变能力及时调控教学活动,作恰到好处的有效处理,使之呈现“柳暗花明”的教学佳境。
(2)广博的知识。要想在瞬间判断学员见解的正误,对学员的质疑作出正确的回答,没有广博的知识不行。只有学员所言均在教师的知识范围之内,教员才能够迅速判断并应对自如。
(3)精通教材。课堂上学员提出的问题,都和教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问题从教材上就可找到答案,可指导学员课下自行阅读教材,不必一一作答;有的问题离教材较远,但也和教材有着某种联系。所以,只有精通教材,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才会胸有成竹。
(4)谙熟教法。“教有其法,教无定法。”这“法”即是一些常规教学模式,教员应该在实践中发掘总结这些规律、遵循这些规律、驾驭这些规。同时,“教无定法”,高明的教员总是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因势利导,根据教学实际随机应变,做到变中守常、常中求变,达到如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教学化境。妥善处理课堂意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入地钻研教材,逐步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认真总结,有意积累在课堂应变中的经验和教训,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就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教材问题
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选文太陈旧,许多课文中学已学过。如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第九版)中,就有《蒹葭》、《我与地坛》、《饮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赤壁赋》等篇目是高中语文教材内容;邢福义主编《大学语文》中,亦是如此。二是内容太多,课时少。大学语文只有36个课时,教材内容繁复。邢福义教材共43篇课文,徐中玉教材89篇课文,在规定的课时内远远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三是没有凸显时代感。相较于高中语文老师把周杰伦的歌、方文山的歌词搬上课堂,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略显陈旧。二、教学方法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缺少现代性和互动性。现在的大学语文多是大班教学,一二百人在一间阶梯教室里听课。由于受场地和时间得限制,老师们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既没有中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又没有百家讲坛般的风雅有趣。因此,学生对这门课的喜欢程度大打折扣。语文教学更离不开交流和沟通,加之大学课堂本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包容性的地方,应该多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教师应适时引入谈论法等,积极引导学生发表看法。这样的大学语文课堂才能够充满活力。三、师资配置目前,全国把“大学语文”列为全校必修的院校约为40所。高校大语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年龄偏大,学历基本不高,学科背景比较单一,还有很多是本科毕业后在其他教学岗位上转调过来的,还有从中学调动来的老师、从其他教学或行政岗位转过来的情况。这些因素其实已经影响到了大学语文素质教育,甚至成为其继续向前发展的障碍。笔者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试给出解决办法:一、 大部分教材是按照文学史的顺序,选编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还有一些教材是按体裁分类,以诗歌、散文、小说几大块构成。还有教材是按照主题编排的。在这种情况下,精选一种质量过关、有影响力的教材非常必要。精选一种为主,几种为辅。建议编写校级教材,选编具有本校特色、老师们自己擅长、兼具人文性与实用性的课本。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二、授课形式多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曾有研究者指出:“大学语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思维方式’方面的深度训练和‘文化视野’方面的空间拓展。”[3]笔者曾经在自己的大学语文课堂上探索多样的授课形式:1.开展专题讲座。譬如陶渊明的作品。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形象上。事实上,这种解读存在许多误解与偏颇之处,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陶渊明的。因此笔者做成讲座《品读真实的陶渊明》,从陶渊明“少年家居读书时期”、“中年时仕时隐时期”、“晚年隐居不仕时期”讲起,选取每个时期代表性的作品,剖析陶渊明作品中的思想内容,进而分析他当时的心境,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2.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邢福义所编教材中有一篇《伤逝》,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却因无聊烦琐的家庭生活和失业所导致的经济困顿而不得不以悲剧告终。作者把同时代人描述的自由恋爱的颂歌作为时代的悲歌来表现,体现了作者对于妇女寻求自身解放的深刻思考。在讲授完课文之后,我引导大家讨论“造成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同学从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的角度剖析;也有同学从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的角度分析;讨论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选拔与培训
当前高校大语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需要过滤教师队伍,引进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艺理论等学科背景的高学历人才。因此,应该重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并且建立起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另外,也应该注重理论研究,多开展针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学术交往活动。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各大高等学校在重视、多加投入,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之后,必将能迎来大学语文教育的春天。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审美价值,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利有弊,本文对大学语文都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做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对策
一、多媒体教学概述
多媒体(multimedia),就是指多种媒体的综合,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以上媒体的、能够实现人机交互信息交流的传播媒体就是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可控性、非线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广告、艺术、娱乐、商业、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依据,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到同一课题中,实现传统学习方式与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同时,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以及监控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式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用数字化学习方式来取代传统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其局限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宜生搬硬套,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运用信息技术。
二、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
(一)激发兴趣与分散注意力
高校大学生,处于求知欲、好奇心特别旺盛的阶段,对新鲜的事物愿意投入很大的热情。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相较于其他学科较为枯燥,普遍不受学生的欢迎。在大学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确保他们的心思始终留在课堂,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保障课堂效率。但是另一方面,过于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过于色彩斑斓的图片与特效,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导致重点不突出,甚至出现喧宾夺主、折本逐末的现象,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已经被分散,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二)情境创设与限制想象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产生于个体参与到情境运动的过程,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过程。情境教学,就是实践共同体,在情境中,利用可得到的资源,承担学习责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与自身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生动形象、具体直观,也会反过来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文字本身是抽象的,经过多媒体的呈现,往往简化了在大脑中再创作的过程,剥夺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利于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三、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对策
(一)适度使用多媒体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并不是所有的文体、所有的篇目都适合多媒体,教师需要有所选择,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变,突出实效性。多媒体的应用,需要有针对性,突出教学的重难点。通常来说,诗词、小说、散文,以及一些记人写景的屏幕,文学性较强,比较适合创造情境,发挥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优势;议论文、说明文逻辑性较强,重在说理,使用简单的图表即可。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责任,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创造获取知识的平台,扮演一个促进者、协助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教师不能盲目追求课堂效果而过度依赖多媒体,学生自身的感悟、对文本独特的解读,才是最重要的。
(三)注重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多媒体的功能在强大,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也不能侵占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索时间,如果整堂课都在播放音乐、视频,教学效果反而不好。我们需要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比如,诗词曲赋的教学,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朗读示范,但也要留给学生自主朗读的机会。另外,多媒体素材的使用数量也要与学生的认知负荷相匹配,大胆取舍,确保教学内容简洁明晰、重点突出。
(四)重视语文素养与审美意识
大学语文教学不能过于功利化,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讲究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要追求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第二,活动内容的整体性。听、说、读、写组成的智力活动,情绪、心理、意志等组成的心理活动,需要保持整体性。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可以借鉴优秀的作品,但不能盲目照搬,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
四、结语
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分散注意力,在扩大知识容量的同时会增加认知负荷,在创设情境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需要遵循适度性、主体性、时效性原则,重视语文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的完美融合。
摘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效果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介绍、评论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欣赏园林艺术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园林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图片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45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解释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社会实践,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 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吧!
摘要:
高职高专院校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把专业技能课放在突出位置本无可厚非,但被忽视的人文教育带来的后果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和忽视的。尤其是茶文化专业这种带有浓重传统文化特质的学科,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实现这一途径的最佳方式就是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关键词:
茶文化;人文教育;大学语文;职业能力
新学期我校茶文化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为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扣除新生军训及入学培训,学期授课时间为13周,那么茶文化专业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的三年期间大学语文的总学时只有26节课。再放眼整个学校,除少数几个师范专业仍开设大学语文,其他各专业都相继取消,大学语文前路堪忧。
一、茶文化专业的目标性
茶文化从广义上可定义为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我们研究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是茶的精神和对社会的功能。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从鲜叶咀嚼生吃到煮食、饮用,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饮茶的方式经历了煮、煎、点、泡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及文化品位的提升,饮茶早已不是满足生理需求,更多的茶人关注的是这个过程所体现的茶文化。
影响我国思想文化最广泛、最深远的是儒、释、道三家学说。赖功欧说:“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佛家的禅悟境界,融汇成中国茶道的基本格调与风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与茶文化的关� 道教的自然观,导致淡泊超脱的品性,与茶的自然属性吻合,也凸显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特质。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应归于儒家学说,即以礼为基础的“和”的思想。饮茶可自省,清楚地看待自己,继而正确地对待他人。以“和”贯穿,是一种博大精深思想的体现。如果道教体现在源头,儒教体现在核心,佛教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和发展上。中国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真正的“禅风禅骨”,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巨大。没有禅宗,很难说中国能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而儒、释、道三者共同特点都是:追求质朴、自然、清净、平和。中国茶文化可以说是极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4-5世纪传入高丽;9世纪传入日本;15世纪,销往西方;17世纪销往英国,中国的茶叶与丝绸、瓷器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的思想本源皆来自中国禅宗。韩国茶礼以和、静为根本精神,尊重传统,尊重礼仪,同样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英国饮茶之风长盛不衰,人均茶叶年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享誉盛名的英式下午茶首选便是祁门红茶,形成英国红茶文化。马晓俐将英国茶文化精神概括为贵、雅、礼、和,也无不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茶文化是我校新开设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
其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茶叶鉴定、茶饮服务、茶艺表演、茶会策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创新、服务、敬业精神和茶楼、茶叶经营管理素质的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其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茶饮服务能力、茶艺表演能力、茶叶鉴定能力。其中茶艺表演要求正确配置茶艺茶具;能够按照不同茶艺要求选择和配置相应的音乐、服饰、插花、熏香等。这就要求茶文化专业学生是全方位、高品质的。既要具有比较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茶文化知识,又要具有高雅的艺术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
二、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高教司于1996年已明确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专人文素质教育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认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它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进退,关系到人格的高低,关系到涵养的深浅,关系到思维的智愚,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人文素质是指社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经过环境、教育等途径内化于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它又外化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之为人应起码具备的基本品性,它是一切素质形成的基础与前提。
而大学语文可以说是是实践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大学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它的工具性体现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母语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实用性,日常生活的沟通、交流等基本的语文素养方面。它的人文性则体现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引发学生对历史、哲学、文化、人生的思考,形成健康高雅,乐观向上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是形成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础。当我们读诸子百家,可以读到政治,可以读到哲学,可以读到军事,可以读到谋略;我们感受观点的鲜明,言辞的犀利,感受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即便同是儒家,孟子“人性本善”,而荀子“人性本恶”则教会我们辨证看待事物的不同方面。当我们读《离骚》,通过千年历史,在瑰丽的想象中遭遇屡遭流放而至死不渝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懂得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坚守。当我们读苏轼《赤壁赋》,在清风明月间体味儒、释、道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浸淫,让我们以旷达胸襟容纳人生的起起浮浮。当我们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我们看到什么是“真的猛士”,怎样在残酷现实中直面人生,奋然前行。
这些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精神毒品的心灵鸡汤,它们如此鲜活,如此充沛,给予我们生生不息的力量,强大我们的内心,以应对漫长人生的荣辱浮沉。所以就一篇文章来说,大学语文可以说是最便捷全方位地接受多种知识,得到多方面的文化熏陶,占用课时少而收效大、进行学科综合化的最有效途径。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学语文教材选用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文章,代表着人类文明的精华,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思想的深度、广度,表现人性的精准、永恒,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也是其他教育活动所不能取代的。
大学语文和茶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大学语文因其价值是隐性的,不能给学生带来即时的利益,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甚至课时也是不断被压缩。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可如此短视,将学生如流水线的产品一样复制输出。大学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的地方,决不可沦为职业技能培训所。只有将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相统一,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人格完善相统一,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均衡发展,造就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馨予。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青岛大学,2012.5.
[2]赖功欧。茶哲睿智---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3]陈力群。茶艺表演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1.
[4]马晓俐。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唐骋帆。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现状述评。柳州师专学报,2014.2.
[6]曹丽萍。发挥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07.
【摘要】在生态系统下,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需要遵从生态系统设定的规则,而大学语文教育是在生态系统下,不断认知、不断深化的运动过程,其不仅仅具备了生态系统中的整体性结构,同时也充分的发挥了自身生态结构的独特性。通过对生态学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的弊端进行分析,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以此更好地推动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学;大学语文;优化
引言
现阶段,人们对于大学语文教育的认知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大学语文教育课程设置中,尚未真正的将内部的生态系统结构进行剖析,这必然会影响到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因此,在对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的分析下,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大学语文的生态系统结构,对当前大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探索出科学化的改革路径,从而有效的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朝着的生态化教学的方向发展。
一、生态学与大学语文教育
(一)大学语文教育。现阶段,高等院校将大学语文教育统称之为“大学语文”,但是也有部分高等院校将其称之为《现代汉语文化》等。大学语文教育并非是单一的特指大学语文课程,而是实现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与中文专业的学生之间的相互转化,并针对性的开设包含《大学语文》为核心的一系列的课程。同时大学语文是针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与中文专业的学生不管是在知识结构还是教学的实践性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总的来说,大学语文教育应被看作是一系列的课程,其中包含了文学审美课程、文字知识课程以及历史普及课程等等。
(二)生态学。从本质上来说,生态学指的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广西的系统化的科学,其中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使生态学
二、生态学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大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错位。在生态学背景下,各分子之间都是平等的,就像师生之间的关系一样,也应该是保持平等、和谐的。生态学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所追求的就是保证师生关系的平等化,然而现阶段,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出现错位,形成了一种教师讲授课程,学生被动参与的讲座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的模式下,教师掌控着教学的频率,占据主导位置,而学生却是呈现出一种服从状态。同时,站在学生的生态位来看,学生尚未意识到自身作为教育的主体,而学生作为生态教育中的关键因子,应该是主动参与教学的。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结构不科学。现阶段,在生态学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方面,在很多大学生中,将大学语文设置为选修课程,反而将英语设置为必需课程,美名其曰与国际接轨。而且在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安排上,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82%的大学普遍将大学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为32个课时。
(三)大学语文教育日益功利化。在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的环境下,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物质化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将自身对物质的追求放在首位,功利成为了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例如,当前在生态学背景下,教学将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教师所追求的不再是如何实现生态化教学,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而是将岗位晋升和经济价值放在首位。教师自身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出现偏失,导致整个高等院校教学的功利主义风气盛行。在生态化教学方面,更是过于随意的更改教学的内容,甚至在对教材的选择方面,并没有充分的重视生态学与大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化教学日趋功利化。
三、生态学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的优化
(一)优化大学语文教育师生关系。基于生态学背景,大学语文教育就应该逐步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生态学视角下的教育应该是信息互动和相互传递的过程,学生不应该单向的接收,而是要实现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以此更好的推动语文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大学语文教育课程设置。从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系统中来看,语文教育系统应该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大学语文教育不单单是实现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衔接,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大学生毕业之后的进行继续教育的基础。在生态学下,应该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系统,保证语文教育的基础地位。例如适当的增加大学语文教育的课时量,要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的状态,并且还要保证语文教育的每学期的基本课时保持在72课时以上。此外,还要设置相应的课外实践课程,使大学语文教育不单单拘泥于课内理论,而是逐步向课外活动拓展。
(三)强化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生态系统的作用就是有效的实现语文教学的系统化和科学化,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对此,在生态学下,大学语文教育就应该不断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文学书籍,定期参加到文学研讨会中,与同行业之间的人才进行交流沟通。或者是借助互联网,扩宽获取知识的渠道,制定出科学的学习目标,掌握大学语文教育的新趋势。同时,在信息化时代下,生态学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大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对生态化系统教育的认知,实现教学资源、教学结构以及教学模式的系统化。
参考文献:
[1]邵子华。基于生态学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J]。教学研究,2015(05):15-18.
[2]朱华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生态化教学模式探究[J]。广西教育,2015(10):22-24.
[3]顾丹。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语文生态课堂[J]。赤子(上中旬),2015(06):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