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优秀13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13篇心理学论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学论文 篇1

一日本心理学相关学会的现状

目前,日本约有近50个心理学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会包括:1927年创建,历史最长,全国性的心理学综合学会—日本心理学会(公益社团法人,会员约7 400人);多数临床心理工作者参加的,拥有日本心理学界人数最多的学会—日本心理临床学会(一般社团法人,会员约24 000人);多数教育心理学学者就教育机构的教员参加的日本教育心理学会(一般社团法人,会员约7 000人);发展心理学学者参加的日本发展心理学会(一般社团法人,会员约4 000人)等等。很多研究者同时参加了多个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心理学会。

而且,各个心理学会都发行学会杂志,评审投稿论文,对合格的论文予以发表。日本心理学会每年发行6册《心理学研究》和4册英文版论文集《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日本临床心理学会每年发行6册《心理临床学研究》。日本教育心理学会每年发行4册《教育心理学研究》,同时发行刊载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研究展望论文集《教育心理学年报》1册。

其他的会员人数超过1 000人的学会还包括日本LD学会,日本应用心理学会,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日本学生相谈学会,日本健康心理学会,日本自律训练学会,日本特殊教育学会,日本人本心理学会,日本箱庭疗法学会,日本犯罪心理学会等等。

二青年心理学与青年心理学会

在这些学会中日本青年心理学会有会员约450人,是规模较小的学么《青年心理学研究》每年发行2册。青年心理学虽可 但在日本,多数情况下被看作是独具特点的独立学科分野。这一状况的形成,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心理学总体上受到美国心理学的强烈影响,而青年心理学却多少继承了第二战之前德国青年心理研究的特点。这可以说是在美国心理学一统天下的心理学界中少有的现象。

三青年心理学的分析视角与研究课题

日本青年心理学的理论构建中贡献巨大的西平指出,青年心理学包括有三个视角,从生物学的,发展必然性可以说明其特征的“青年性”;其深受身处时代影响特征的“世代性”;再者就是在反映上述两个特征时出现的个体差异、个体特征的“个别性”。通过这三个视角,就可以总体上把握青年心理学研究。如果进一步展开的话,还可以加入比较文化学,病理学等的视角。从以上分析,可以对青年心理学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如下分类;从“青年性”来看,有身体的发育和与之相伴的心理现象,如心理离乳、同一性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恋爱等等;从“世代性”来看,有尼特现象、自我锁闭现象、就业问题、互联网和手机的使用问题、动漫、角色扮演游戏等等流行文化;从“个别性”来看,有各式各样的心理现象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典型案例分析等等。

以最近几年《青年心理学研究》刊载的论文为例来看,从青年性的分析视角出发的研究有:大学内朋友关系中的亲密性与共有形式之间的关系,从学习和就业的变量间关系来探讨大学生自律性学习的动机,青年对过往事件看法的特点,青春期发育对攻击性的影响,促进自我形成的模仿对象的研究,大学生心理自立的要因及与适应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的恋爱问题的特征,大学生自我构造的发展等。从世代性的分析视角入手的有:探讨大学新生入校适应的影响因素,现代青年的社会意识和职业意识,不想恋爱青年的心理特征探讨等。从个别性的视角来分析的研究,在20xx年到20xx年发行的《青年心理学研究》中没有刊载。比较文化视角的研究包括,中国留学生对日本人的信赖感及与适应的关联,日美青年自我同一性等。最后,从病理学视角进行的研究有,患社交障碍青年的自我意识。

四研究方法

青年心理学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量化研究和质的研究。量化研究是指通过调查问卷,运用阶段评定法,收集多人数的数据,使用多元分析法为中心的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的方法。于此相对应,质的研究是指通过对访谈内容、书面报告等原始材料,以及传记分析资料等质的素材进行分析的方法。20世纪中,量化研究方法被大量运用,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强调分析质的素材的必要性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加。这一倾向不仅限于青年心理学,心理学界总体的发展趋势亦是如此。大野针对量化研究与质的研究中存在的长处与不足做了如下阐述:首先,量化研究的长处在于能够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把握心理现象的一般性。特别是近年来,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手法及相关统计软件的普及,使得推测因果关系的研究大为进步。但同时又存在多数研究结果由数字来表示,缺乏人的态度、行为、情感等具体内容。另外,即使把握了表面的现象,其背后的心理力动的情况却一无所知。再者,看上去科学客观的分析过程与结果,实际上在取样、编写问卷条目、因子命名、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与解释时可能存在的随意性问题。相反,质的研究的长处在于,可以对个别人物的信息量、具体内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把握,并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假说。而不足之处在于,样本数量较少,结论一般化较为困难等问题。为此,大野提出了将两者取长补短·量和质结合的。研究方法。

就近年来的量化研究而言,大野对20xx年以后《青年心理学研究》第20卷至第23卷中刊载的论文19篇,以及《发展心理学研究》第19卷至22卷中刊载的青年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论文20篇所用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结果如下: .

在所采用研究方法中,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39篇中20篇,51.3% ),多元回归分析(39篇中9篇,23.1%),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39篇中8篇,20.5%),结构方程模型(39篇中7篇,17.9% )。从中可以看出,量化的方法居多,而其中尤以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为主流。但采用一定的方式,导入访谈法的研究也占了总数的20.5%。量化研究的倾向而言,主要包括:一类是通过因子分析、项目分析、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因子得分来制定量表;或者是由聚类分析对被试进行分群,再通过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群之间进行比较;再者是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或结构方程模型求证观测变量以及潜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

另一方面,在这些论文中,有的是将质的研究方法作为制定量表的预备调查或手段,运用访谈和自由填写法、文章完成法的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来编写量表条目。也有将访谈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分类,从中解读某种倾向性。这其中,日泻和冈本的研究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两个侧面对与青年期栉临的中年期的时间性展望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深濑和冈本的研究运用访谈法对老年期的心理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另外,半泽的研究中运用了扎根理论的质的研究方法,而三好的传记分析研究更可谓在质的研究方法中独具特色。

在对量化研究与质的研究方法进行折中、统和的基础上,大野提出了通过问卷调查法为主的维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再经由访谈调查法进行补充而形成形态生成式资料的体系折中的调查法,以及大野通过对表现个体人格特点的20项问答法进行发展改良,所提出了“质与量的心理—社会接近法”。

五日本青年心理学研究者的代表人物

小盐真司(早稻田大学)是专门研究自恋的学者,而且他精通结构方程模型的多元分析技法,编著了多部介绍研究方法的书籍。冈田努(金泽大学)则是以青年期伙伴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临床心理学家还有著名的冈本裕子(广岛大学),她主要研究中年期以后的同一性问题。佐藤有耕(筑波大学)则是研究青年期中典型的自我情感—自我厌恶感的学者。白井利明(大阪教育大学)作为时间性展望的研究者,同时也对自我形成进行着探索性研究。谷冬彦(神户大学)是编制自我同一性测定量表的专家,设计了多部自我同一性的测试量表。都筑学(中央大学)是时间性展望的研究者。平石贤二(名古屋大学)主要通过访谈法研究青年期的亲子关系。西平直喜(创价大学)是88岁高龄的学者,至今仍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他率先将同一性概念介绍到日本,为质的研究、传记资料分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沟上慎一(京都大学)围绕自我形成的理论构建,提出了新的见解。若松养亮(滋贺大学)则从事青年期择业的研究。最后,是本文作者大野久(立教大学),主要研究青年期中健康的同一性形成过程,其中包括在生活充实感、亲密性未获成熟情况下出现的恋爱现象—为了同一性形成的恋爱;传记分析的方法论;以及质与量研究折中与结合的方法论等问题。

六日本的现状与未来中国青年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文作者曾分别于20xx年、20xx年两次访问中国,并在山西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校举办了讲座,和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对中国青年所处环境、面临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与日本社会己经经历过了的青年问题,以及当代日本青年所面对的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下面就其中几点加以说明:

(一)少子化与老龄化

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在《平成24年日本未来人口推测(20xx年1月)》对日本人口所做出的推算,20xx年人口总数达到1亿6千万,20xx年则变为1亿不到的9 913万人,预计20xx年人口数为8 674万。另外,工作年龄人口(15-64岁的人口)从20xx年度63. 8%开始连续缩减,20xx年减为60 % , 20xx年减为50. 9%。相反,老龄人口从20xx年的2 948万人至20xx年迎来3 878万人的高峰期,之后持续减少,20xx年变为3 464万人。因此,老龄化率从20xx年的23%上升至20xx年的25.1 %(即四个人中就有一人)。由此推测,50年后的20xx年变为39.9%,也就是每2. 5个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和工作年龄人口减少,也将不可避免。

(二)高学历化与就业难

日本在1983年时,大学、短期大学的升学率为35. 1 %,20xx年达到55. 1%。在校人数也从2 213 000人增加到3 006 000人。但是,随之而来的就业率也从76. 4%降至67. 3%。另外,这期间的20xx年则降至50. 3%的最低点。在日本,大学毕业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己经持续了近20年,但仍未解决。中国近年来高学历化的趋势也让人惊叹,但同时,同样的问题恐怕也会以超越日本的规模出现。

(三)尼特自我锁闭

与上述问题相关联动,日本的尼特、自我锁闭的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尼特是指“不去教育机构,不被雇佣,不参加就业培训”的人。20xx年,日本国内15-34岁的年轻人中达到63万人,占当年人口比例的2.3%,是自1995年开始统计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年(《内阁府平成25年度儿童青年白书》)。此外,自我锁闭是指“不上班,不上学,几乎不和家里人交流,将自己锁闭在家里6个月以上状态”的人。20xx年日本国内自我锁闭的人在160万人以上,加上特别足不出户的人,总数约在300万人以上。

(四)社会适应能力不足

如上所述,青年的人口减少与每个青年的社会责任的相对增加,在此背景之下,青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反而差强人意的现象受到关注。具体说就是作为社会人,从业人员的基础的、基本的素质与能力尚不充分,社交能力、作为社会人的技能与态度水平较低。究其原因有,家庭内孩子的数量减少而造成解决兄弟姐妹间冲突的经验缺失;为取得高学历而出现的学习,由于家长的高期待使得学习内容和时间增加,使儿童无法得到自主结识伙伴、多人共同游戏的经验。这些导致了社会性发展机会的丧失。

上述问题概括起来的话,就是由于日本的少子化老龄化,使得青年的社会责任相对增加,被更多的期待;而另一方面,青年在家庭中失去了习得社会经验的机会,社会性发展得不到推进。这一现象在日本己� 可以想象,探讨两国在对这些现状以及相关政策的制订,

三导师制的创新 篇2

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除了强调双导师以外,还应增加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由此,我们将从理论层面探索如何通过增强校外(实习基地或用人单位)指导教师,以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对心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双需求,即提出心理学本科教育三导师制。三位导师包括校内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是指全程学业导师和学术科研导师,校外导师是指实践导师。全程学业导师负责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同时教授学生相应的法制和职业道德知识;学术科研导师负责学生在校内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实践导师为相关实践单位中的教师,负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自己[10]。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关系相对固定,他们负责的是同一批学生。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同时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弥补理论学习上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三位导师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学生。

心理学论文 篇3

前言

科学的实施学生心理状态的调节,是使学生更好的适应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本文深入的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学应用方案,并对增强高小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因素实施了科学的分析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在高校管理领域的应用价值

(一)增强高校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高校在实施教学质量总结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类经验实施正确的总结,还要对提升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实施正确的分析,而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因素实施科学的引导和利用,也是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另外,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而从学生的心理学应用角度入手,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教育,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度,并使学生可以根据心理活动的具体特点进行心理变化因素的科学分析,使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可以同心理学的应用方式取得高度统一,并产生理想的效果。

(二)增强高校管理工作预见性

高校的管理工作是保真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而提升管理工作的预见性,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管理质量,使学生能够在科学的引导之下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另外,进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教师更加清楚的掌握学生的处事风格,并使学生的具体性格特点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掌握,使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能够更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学习习惯相适应,提升高校教学效率。教育心理学的实施还能够使教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的神情动作具备更加准确的判断力,使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性格特征的分析深度,提升对学生性格个点的判断准确性,以便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能够得到教师更加科学的调动,提升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操纵质量。此外,教育心理学还能够结合管理工作的需要进行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结合教育目标进行学习方法的正确调整,以便教学成果可以更好的同各类目标相适应。

二、高校学生心理学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提升高校班级管理质量

班级是高校教学机构最基本的教学团体,因此,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入手,对高校的管理机制实施研究,对提升高效管理工作的效率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使用心理学对班级内部的氛围实施科学的营造,使学生能够在日常活动中加强对舆论因素的关注,并通过正能量的传播使班级具备较强的动力,以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动力性因素分析的重视,提升班级的整体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心理学的需要,对班级内部的各类规范实施正确的调整,使学生能够在受到赞扬的过程中具备更高水平的心理满足,以便学生可以加强对班级的认同,并将自己的个人利益同班级利益进行集中考量,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必要的提高例。另外,教师要使用心理学对学生的竞争理念进行打造。另外,心理学的运用可以对管理过程中的强制性因素进行必要的减弱,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在主观意愿的支配下进行学习活动,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成本,也使得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质量的增强。教师要使用心理学对学生的逆反心态进行科学的控制,使学生可以在面对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更好的同教师配合,并将真实的想法同教师进行交流,避免教师强硬的执行管理标准而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使用教学心理学提升学生积极性

管理如果如果单纯的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加以贯彻会很大程度上危害到管理工作的质量,尤其在针对具备逆反心理的`学生的过程中,强硬的教育模式有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危害。因此,教师要使用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必要的引导。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荣辱意识,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自身的突出优势,并 教师要从提升学生人生观水平的角度入手,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分析,使学生可以在心理学的促进之下获得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基础,以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实际心理感受同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提升教师对学生人生观建设情况的了解深度,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心理健康活动的实践,比提升对教育管理工作的配合。教师还要使用心理学对学生思想当中的偏颇之处实施修正,使学生可以更大程度上提升对管理工作的认同。

(三)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针对性

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是决定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教育心理学实施科学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在心理因素的带动下更好的进行爱好的满足,并在进行艰巨任务的挑战过程中具备科学的情绪基础,以便自身的兴趣可以得到充分的开发,保证个体发展和通才教育更好的融合。另外,教学针对性的提高还能使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具备更强的针对性,以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实施频繁的切换,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教师可以在后续的管理评价过程中结合高水平针对性特点的优势对教学活动的实际成果实施科学的判断,使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

三、结论

从学生的心理健康角度入手对教学质量进行提升,是增强高校教学质量的科学的方法之一,因此,对教育心理学实施正确的运用,对增强高校教学工作同社会的适应程度,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等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论文3100字 篇4

【内容摘要】绘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利用绘画可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绪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释放与满足。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图画进行探索,简单探讨隐藏在图画背后的特殊心理意义。

【关键词】绘画艺术无意识投射心理意义

早在18世纪末,欧洲精神病医生就开始把绘� 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弗洛伊德发现,人被遗忘或被压抑的记忆,会以表象和象征的形式在人的梦里或艺术作品中出现。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是理解人类内部心理世界的一个途径。另一个现象,心理学家的先驱荣格经常鼓励病人画画,荣格认为,通过象征物进行幻想是人的内心世界在经历心理创伤或痛苦时试图寻求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20世纪初期,绘画开始成为一种结合心理分析的艺术治疗形式。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绘画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绘画疗法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缺乏。本文旨在简单探讨隐藏在绘画艺术背后的特殊心理意义。

一、寻找“画”的心理源头,探索绘画背后的神秘空间

石器时期的洞窟图画记载了两万多年前的人类已经懂得制作记号和图像作为仪式之用,祈祷他们免受外部环境或外界不可预知力量的伤害。这些远古时代的图画不仅仅是符号,还寄托着人类的情感和希望。近代的绘画也是如此,在某些地方的原始部落,绘画艺术被作为治疗疾病和减轻身心压力的一种方式。如北美印第安部落Navajo结合歌唱、舞蹈和沙画针对特别的疾病,形成特别图形给予治疗;西藏人画曼陀罗也是作为祈求者集中心灵的一种方式,来减轻和治愈心理所遭受的苦痛。

20世纪初,弗洛伊德就曾研究过一些艺术家的作品,那些艺术家的特质和无意识可以从中识别。随后精神病理学家也开始研究精神病患者的艺术表现,如Jaspers、Riese等对梵高作品的研究,1922年Prinzhorn发表《疯者艺术》,1956年Jakab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特点,他们都对精神疾病和绘画的关系做了探讨。20世纪以来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心理学家要求受诊者利用绘画表现作为治疗的一部分,或从图画上的意义来诊断病人潜在的心理困扰。随着绘画心理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绘画心理分析已�

二、用“心”读“画”,绘画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沟通交流

绘画是一种表达。绘画通过投射技术,以画的形式将无意识具体象化为一幅绘画作品。绘画的过程就是通过个体在客观现实中寻找到一个与其相似的事物,然后再将自身投射到这个事物上,并向意识表达无意识内容的过程。这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从立体到平面、从抽象到具体、从无形到有形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这时候的绘画作品,可以说是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表达与体现。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在绘画作品的线条、色彩中表露出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如线条下笔奔放、孱弱或者细腻表达着不同的心理能量;画中各个方向的线条用力是平均的`,大多体现着绘画者没有找到自己力量的出口,正在寻觅中;画中线条有很多不同的可能,表现了绘画者面对很多选择等问题。又如,色彩冲突,喜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体现了较大的能量感,但处在冲突的状态中;和谐则没有明显的色彩冲突,比如喜欢用同一色系的颜色,体现着追求和谐、苛求完美等心理特征。

绘画以画的形式将无意识具体表现出来,一幅图画可能胜似千言万语,也就是说用图画传递出的信息自然要比语言更丰富、更具体。从画中我们可以解读出画者的性格、情绪状态、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等,所以可以通过绘画这个方法读懂人的内心。据说,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在同下属谈话时喜欢画一些交叉的直线,这说明他是个性格直爽、固执,还常跟别人发生冲突的人。普希金喜欢在稿纸页边画些人像,这也能说明他是个好与人交往、容易相处、易于共事和活泼好动的人。这跟他

绘画也是一种沟通交流。人类是先创造图画再创造文字的,儿童也是先学会涂鸦再学会文字的。语言和文字是交流的工具,但是当表达的内容较为复杂时,人们常常很难用言语表述清楚。绘画与语言一样也是交流工具,但二者相比较,绘画来得更加自然,更加具体,也更有象征性。绘画比语言更易沟通,譬如,用绘画与聋哑人交流时,你可能更容易发现一些被隐藏起来的问题。笔者曾遇到一个聋儿,3岁时开始被福利院收养,在他的画中,就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他自己,而且人物都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的画投射出他内心对自己耳朵功能的忽视。画纸上孤零零的几个小人,看上去也是那么无依无靠。通过这些画能“倾听”聋哑少儿内心孤独的心声。

绘画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表达,是与生俱来的才能,拥有着超越言语的力量。一般来说,人物画通常是个案本身的投影,或对个案来说是很重要的人及个案对“人”所持的一般性概念。比如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画自己的爸爸妈妈,当他们在家庭动态绘画的方法的引导下,如果是画爸爸在从事一些琐碎的家务活动,如看报、付账单和孩子玩耍等,都显示着父亲一般的居家生活,拥有着快乐幸福的家庭气氛。如果是画爸爸开车或是去工作,通常是反映着父亲离弃或离开这个家庭,或整天忙着工作,而孩子期望把爸爸画在里面,以透露其对爸爸期待的心情。如果平常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理,无论我们给予孩子再多,孩子也无法感受到我们的爱。透过这些图画表达可以发现其潜意识里可能存在的冲突或心理上的困扰、恐惧。如果我们明白这些画外的意义,那么我们与孩子沟通交流将会变得更容易。

三、用“画”疗“心伤”,绘画是一把开“心”的钥匙

绘画活动有审美意义,更富有心理意义。自古以来,不管是绘画还是赏画都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有调查发现,美丽的图画有助于减轻病人的疼痛,意大利研究人员曾让病人注视20幅最美的和最难看的作品,发现看美丽画作的人疼痛感减少了1/3,其中让他们感到最舒服的画是梵高的《星夜》和桑德罗·波特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心理研究也表明,人们在画画时,通常会把自己的性格倾向、心理需要、心理问题等不自觉地投射到图画中。通过绘画分析我们可以推测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内部心理现实,而且还能看出绘画者的一些人生经历。

绘画能为右脑疗伤。美国心理学家Ley说:“用左脑的钥匙打不开右脑的锁。”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从理性上接受了一切,可就是走不出� 这时用言语去劝说对方脱离痛苦往往是不够的,内心经历创伤的人,最严重的痛苦是情绪困扰。右脑中往往印刻着很多的灾难图景和负面情绪,用绘画的钥匙打开右脑的锁,能起到不同于言语性的治疗方法的作用。绘画能治疗处置创伤性情感体验,如Reese曾对16名年龄在5—12岁具有情绪和行为困扰的儿童进行了绘画心理治疗,发现有很好的疗效。

绘画是一种离心灵很近的活动,对生理和心理都有独特的影响。画画,可以表达画者心中的焦虑、忧郁、孤寂或害怕等种种复杂情绪。通过点线的流动、块面的铺展、色彩的渲染,画者的心灵自然地得到抚慰与舒张;画者的抑郁与紧张、成长烦恼带来的躁动与不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与平复;画出自己的伤痛,画出自己的心情,一旦画出来之后,画者不良的情绪都能随之得以释放与缓解。可见绘画活动亦是潜移默化的陪护着心灵不断成长的过程。

结语

绘画疗法是在西方和北美发展起来的,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绘画是一定文化下的产物,画画传递着画者的个体信息,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透过隐藏在绘画背后的“心理画”意义,启迪着我们结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多地去探索、去关注“心理画”背后的奥妙。

心理学论文 篇5

摘要:当前,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此,必须提升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本研究利用研发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该专业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总分并不高,在四个维度中,实践教学过程评分最低,而实践教学效果评分最高。另外,实践教学评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年级差异显著,其中,大三学生的评分明显低于大二学生。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优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实用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走出低水平徘徊困境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当前,我国不少地方院校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岗位适应较慢,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研究指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很不协调,其中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明、课程设置不合理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师资缺口和师资实践能力缺失是当前专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1]。另有研究认为,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仍然以理论�

此外,一些调查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足是妨碍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瓶颈,聘用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今后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3]。鉴于当前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对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xx级和20xx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3份,有效回收83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24名,女生59名;大二学生40名,大三学生43名。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问卷》,该问卷为自编问卷,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实践教学环境评价、实践教学条件评价、实践教学过程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其中,实践教学环境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即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态度;实践教学条件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物化条件;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实践教学计划与安排、实践教学实施方式;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评价。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处理。统计方法涉及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结果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所做的评价均分为67.92,其中,实践教学环境(权重21%)权重后均分为15.12,实践教学条件(权重27%)权重后均分为17.82,实践教学过程(权重29%)权重后均分为18.13,实践教学效果(权重23%)权重后均分为16.85。上述一级评价指标均分与各自权重的比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实践教学效果(73.26)、实践教学环境(72.00)、实践教学条件(65.93)、实践教学过程(62.52)。通过上述学生评价可知,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总分并不高(67.92),在四个维度中,实践教学过程评分最低,而实践教学效果评分最高。实践教学过程评分最低,可能是因为目前平顶山学院正处于转型发展初期,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意识都亟待提升,实践教学还没有成为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不能随时收集各方面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实践教学计划制订不够详尽合理,教材的适切性较差,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较低。

实践教学效果从学生综合素质(考研通过率、就业率及各类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各方面评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评价)两个维度进行评估。本研究中,实践教学效果相对其他几个一级指标评分更高,可能主要是因为,各方面评价中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学习及能力素质的评价学生不甚清楚,因而从自我肯定的立场出发,学生宁愿认为教师和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学习和能力素质是较为满意的。另外,就学生综合素质而言,由于20xx年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考研通过率较过去几年有较大增长,加之历年来应用心理学就业率及各类资格证书获取率都较高,因而这一评价指标的评分也较高。

实践教学过程评分较低而实践教学效果评分较高,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效果评价维度在让学生实施评估中,应向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提供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学习及能力素质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学生做出更客观准确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二)实践教学评价的性别差异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男女生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很一致,均认为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年级差异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总分及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效果两个指标的评价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二学生的评分均高于大三学生。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一般与硬件关系更为密切,客观性强,因而这方面的评价在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实践教学过程及效果相对而言与人的心理感受和所获得评价信息有关,大二学生在大一时开设的心理学专业课程很少,因而到大二接触到较多的心理学必修课程时,自然会感到眼界大开,心理学知识扑面而来,觉得心理学的殿堂好大、好神奇。

另外,大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含义和意义也许没有大三学生理解得深刻,因而会给本专业实践教学给出较大三学生更高一点的评价。而大三学生已经学过了较多的心理学核心课程,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明显较大二学生更多,但由于实践机会少,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才测评与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实践经验,不知道在现实中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他们对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尤其是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显著低于大二学生的评价。

三、改革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较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为提高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本研究从实践教学环境、条件及实施过程入手,就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是实践教学环境的核心所在,对人才培养起着导向、引领、调节、激励等重要作用。教育部对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据此,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应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强调专业建设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进程[4]。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主要有五大方面:课程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和毕业实践[5]。

培养方案要突出全程实践教学这一课程实施理念,从大一到大四,要明确各阶段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课程方面,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大专业训练力度,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心理学专业技能培养除了开设实验心理学、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诊断与评估、人才测评、心理危机干预等课程,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朋辈咨询、校外心理辅导等活动,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方面,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主动参与任课教师的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心理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创业活动和科研活动之中,积累创业和科研经验[6]。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

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条件中的人力因素,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首要条件。当前,提升教师实训指导能力,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7]。一方面,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聘用;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拓展知识、技能结构,成为“双师型”教师。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管理部门需探索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心理学专业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到心理学专业实力强大的名校和研究机构访学、进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有计划地邀请心理学领域有影响的名校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不断开阔教师视野。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重要的物质条件,作为学生稳定的实习平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利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和培养意义重大。学校在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8]。

校外实训基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设应遵循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可以选择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的学校作为实训基地,从而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个体心理发展进行纵向了解,同时,高危人群集中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消防、公安、监狱等单位也是较好的选择。

(三)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用的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实践教学过程评估的关键所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和方法创新。优化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其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9]。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大都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因而实验教学在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优化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优化专业实验课程体系[10]。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由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四部分构成。其中,实验心理学是实验课程的基础和核心,应紧紧围绕实验心理学建设基础实验课程、精选教材,突出课程的先进性、实践性和研究性[11]。

当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也要重视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验证性实验课程,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课程的建设。此外,见习、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就要做好学生见习、实习的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指导和调整,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分层责任管理。在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上,既要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更要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科学性以及研究方法选用的适宜性,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掌握资料收集、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结果分析等环节的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坚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指导思想,从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建设目标和实际出发,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思维。鼓励教师灵活运用角色扮演、直观教学、案例教学、现场观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演示、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所授课程的实用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尽量树立主体参与性、实践实用性的教学观念,使理论讲授与现实实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实践技能。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存在和发展的生命。为此,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必须切实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实践能力本位的教学新思维,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心理学专业优秀人才。

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 篇6

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

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現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师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必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但当前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尝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这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尽量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适时调整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心理学论文 篇7

一、海员健康心理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的效率和成败。航海作为一种特殊行为尤其如此。在航海理论知识、实职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三者中,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健康的心理能使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得到正确的发挥,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弥补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不足,同时又可以感染周围的航海人员,尤其是职务较高者,如果一个指挥者的心理素质不过硬,遇事就会惊慌失措情绪急躁,正常的水平都无法发挥。而且他的不良情绪还会影响下属,使大家感到应对这种局面的信心不足,局面陷入混乱。

英国伦敦保赔协会希望海事界对船员中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其最新发布的信息中.保赔协会特别强调对海员心里紊乱的认识与关注,并对目前数量众多的海员的心理隐患表示担忧。并在最新的报告中表示.心理隐疾的形成因素比想象的更加复杂,更重要的是船员的心理隐疾对船舶安全有极大影响。因此.伦敦保赔协会呼吁必须更加注意保护可能具有心理隐疾的船员的相关利益.给船长和船员提供更多帮助和建议来正确处理所遇到的心理疾病。

二、 船员的心理特点及原因

中国远洋船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人群要差,心理症状阳性检出率远高于普通人群,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海员长期生活在大海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船舶这个特殊的人造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环境与陆地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因此,海员的心理特点与其它行业也有很大的不同,有它自己的特点。

①模式化。单调、寂寞的船员生活及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由于船上的等级、职务和分工是固定的,一旦岗位确定后,工作性质和范围也随之确定。人际交往的局限性以及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海员是24小时都生活在船上,因此,海员在船工作期间,不论上班时间还是业余时间都无法忘记各自的职务和职能,扮演的是近乎同样的角色。而在陆地工作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扮演的是不同的角色,他们在单位是领导或是员工,履行着各自职务所要求的职责,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社交活动,并且在不同的社交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家庭里又是儿子、丈夫、父亲,角色经常发生转换。海员在相当长时间内角色相对固定,与心理学理论中倡导的角色变化要求相左。这就造成了海员心理活动模式化的趋势,并且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②紧张综合症与精神疲劳。随着船舶向大型化、现代化、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船上定员逐步减少,海员平时工作量大,工作上的压力也大,又要随时应对各种严格的安全检查,

有时还会遇到海盗、机械故障、紧张局面、发生事故及其他突发事件。海上特殊风险使他们产生了不安全感以及事故后心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适,这些都使海员在较长时间内始终处于心理紧张的状态。油轮船员还有长期与有毒有害物质打交道的特点,因而他们又增加了一层对生理健康的担忧。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海员做出很大的努力去适应,有时甚至会超出他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从而出现反应迟缓、无所适从、惊慌失措等心理障碍。很多海员在上船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失眠、掉头发、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长期得不到缓解,而下船公休后卸去了心理负担,这些症状都会不治而愈。

③ 情绪波动大,并且随着在船工作时间的延续表现得越发明显。在一般情况下,初期的三个月内比较稳定,三个月以后,由于生物钟节律经常被破坏,有些船员就会产生情绪不稳定、生理活动指标下降、易急躁、睡眠障碍、能力下降、对家庭思念加重、职业倦怠感明显等现象。个别船员甚至会表现得缺乏理智,乃至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拔刀相向、大打出手,事后又追悔莫及。还有些船员则表现为沉默寡言、心事重重。船员将这些情况戏称为“远洋综合症”。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驾驶员情绪状态量表(DPOMS),对随机抽取的235名中国海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Ⅰ、中国海员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主要的心理问题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和偏执,达到或超过中等严重程度者约占8.9%。Ⅱ、中国海员的年龄、工种和职务等因素对SCL—90的少数因子有显著影响,对大多数因子无显著影响。Ⅲ、中国海员的社会支持因子与SCL—90的大多数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主观支持分显著高于客观支持分。Ⅳ、中国海员的消极情绪因子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积极情绪因子与SCL—90的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等因子呈显著负相关。Ⅴ、由愤怒、疲劳、慌乱及支持利用度等预测变量建立的标准化回归方程对中国海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具有良好的预测力。

三、对保持海员健康心理的建议和思考

①人机关系的和谐

当人们身处某一环境的时候,这时的人机关系就体现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机关系,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而且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机器的色彩、材质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都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如果能在机器设计中注意满足人在这些方面的心理需求,就可以将人机关系处理得更好。视觉主要获得形状、空间关系、色彩等方面的信息。

人与机器的互动过程就是人与机器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即人机之间运用信息语言交流的过程。改善信息传递的途径能够获得更好的人机关系。为了形成良好的人机关系,就要让人在使用机器时,能够方便施力、有足够的空间等。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减少人体疲劳,提高效率,满足健康、舒适的要求。

② 模式化的改变

由于船上的等级、职务和分工是固定的,一旦岗位确定后,工作性质和范围也随之确定。海员在相当长时间内角色的相对固定,与心理学理论中倡导的角色变化要求相左。这就造成了海员心理活动模式化的趋势,并且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拓宽信息渠道,丰富船员的业余生活,尽可能使船员在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转换不同角色,改善船舶的小环境,创造良好的氛围。

③ 船舶政委应当成为船员的心理指导师。

应当创造条件加强对船舶政委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使船舶政委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建议分步骤组织船舶政委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考证,并逐步把掌握心理学知识作为船舶政委的任职条件之一,把对海员进行心理指导作为船舶政委的工作职责之一。

④ 建立每个船员心理健康档案

从事航海职业的船员几乎都没有经过心理素质方面的测试,包括个性特征、神经类型、能力倾向、职业与性格等,所以不免在生理上、心理上存在不适合船员这一职业的特征,因此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偏差。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采取个别的心理辅导;对于大量的共性问题采取团体咨询的方式;对于大多数心理基本健康但又希望心理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同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其提供专题的心理训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不同个体的不同气质在心理学中归属于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不同类型气质的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方面各有特色,他们的思维或敏锐或迟钝、情感或外露易变或深沉稳定、意志或坚强或脆弱。如果掌握了船员的气质特征,便可针对不同情况帮助船员克服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抑郁寡欢,以至厌世轻生等心理问题,使他们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工作和学习。

⑤学习心理学的有关专业知识

心理知识比较缺乏。这主要是由于受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大多数航海类专业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普遍缺乏,当遇到挫折时,不会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节。要把帮助船员逐步形成健康的心智模式作为船员培训的基本内容之一,纳入建设一流船员队伍的规划,加强对海员的心理训练,使海员具备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船员都是一个思想库,如果言语阻塞,远洋船员心理上就会有压抑的感觉,或者牢骚满腹随意宣泄,或者憋在心里不说,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心理状态恶化,影响工作积极性。建设世界航运大国,航运强国。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船员队伍,高素质中也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船舶创建一个安全、经济、高效的工作环境,为船员及其家属营造一个工作中,情绪高涨、责任感极佳,生活中,能尽享天伦之乐的良好氛围。

四、参考文献

[1] 王有权。 航海心理学[M]。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xx.9.

[2] 严飞,范中州。 关于航海类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若干探讨[J]。 航海教育研究,20xx(3):72 ~ 73.

[3] 顾永健。 航海心理学[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 [4] 王有权。 航海心理学[M]。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xx 。

心理学论文 篇8

一、职业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1、择业心态普遍偏高。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大学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是目前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中的定位,但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这一现状仍然不认同。数十年教育成本的投入及现实生活的压力也使得家庭及学生个人对未来就业提出了物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的心理期望与现实的工作环境之间找不到契合点,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方面。同时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就业压力远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西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但受社会复杂风气的影响,很多毕业生产生了“就高不就低、就东不就西、就大不就小”的就业心态。毕业生更多看重从业环境、薪资待遇等外部职业条件,而忽视了自身职业素质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

2、对就业签约的严肃性认识不够。笔者在就业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签署过程中,抱着草率的心情,刚签完协议书就后悔,甚至有部分毕业生认为可以同时签署几份就业协议书,特别是山东省实施网上签约以来,很多毕业生已完成网络签约过程,但内心又不认可签约的实效性,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签订就业协议虽不同于劳动合同,但同样具有合同的严肃性,毕业生对此普遍缺乏清晰的认知。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往往在招聘会一开始,就黑压压地扑向招聘单位,有就业机会就牢牢抓住,满足了自己的急切心理。但经历一番求职之后,慢慢对自己的求职意向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于是,在每年5、6月份毕业之前首批签约者纷纷开始毁约。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表示,希望学校对毕业生加强诚信教育,也希望能有更好的制度来约束那些签了约的毕业生。

3、就业后的跳槽率高。国内高教领域权威调查机构发布的《20xx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有38%的20xx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是主动离职,如此之高的半年跳槽率,虽然与高校“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引导有关,但更多是因为大学生在就业前对就业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职业心理转变。毕业生的短期离职不仅消耗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很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现在的就业难不光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方的招聘工作也变得愈发困难,招聘毕业生的过程难,招聘后的稳定更难。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职业精神,没有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心理转变,没有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更谈不上对企业发展的奉献精神,缺乏主人翁意识,常常把公司对自己的培养看作是跳槽的资本。

二、加强职业心理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消极心理、盲目性、高跳槽率等现象均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高校要运用职业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事先规划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以及从事何种职业,担当何种角色的行为。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人生目标规划的实验,结果发现目标决定了人的方向,而方向决定了结果。目前各个高校虽然也慢慢开始重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但由于起步较晚,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授人员的层次等各个方面来看较欧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非常不够的。高校要抓住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在入校之初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从心理层面意识到上大学是为了走上社会求职就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而做知识储备的,同时指导学生根据社会环境需求与自身条件的特点确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以后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是为高校四年后的就业工作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个体心理成长、生涯发展的需要。

2、开展职业意识、职业兴趣教育。职业意识是指个人在求职择业中所形成与实现的同职业有关的自我认知的整体。职业兴趣是指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主观偏好,是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表现为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它的形成与个人的个性、自身能力、实践活动、客观环境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理论,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管理型。职业兴趣与职业类型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两者的匹配度越高,职业的自我满意度、职业的成就也就越高。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是职业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关键点,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时,要结合心理规律,根据他们的职业心理特点、人格类型、职业兴趣加以帮助指导,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兴趣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客观、更加清晰地做好自我剖析,为将来的职业定位做好核心工作。

3、开展专业素质教育,提高专业认同。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的趋势和主流,素质教育旨在提升教育客体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素质是高校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大学生中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占比较大,就算是第一志愿录取,入校之后,发现专业不适合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的也不在少数。学生在高考选专业时,多是根据父母的社会经验,对专业所学缺乏客观了解,对专业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更缺乏理性认知,导致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后对专业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动力。随着考研热的持续升温,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继续考研,而考研复习的关键阶段正是各高校专业课的开设阶段,很多考研的学生是以牺牲掉专业课的学习来保证考研科目的学习。对高校而言,出于对考研率的顾虑对学生专业的学习也放松了要求。加之在“专业所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等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大学生普遍专业能力平平,在就业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多看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换言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专业素质的人,特别是后者,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更为用人单位所看重。高校要充分利用成功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这些校友身上发现专业的重要性,并树立专业为立身之本的理念。

4、通过实习实践增加职业的认知度和适应力。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整理、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这些能力和素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通过专业实习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对于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对于自身在职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达到了实习演练的目的,为将来的就业做好职业分析和职业定位。不难发现许多用人单位对有实习实践经历的学生格外青睐,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会表现出更好的心理成熟度,能客观做出职业定位,同时就业后的稳定度也比较高。目前高校虽然都存在实习实践的环节,但因地域经济问题、学生规模问题等因素,实习实践基本上采取“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这对于学生职业认知度的提升是不到位的。要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来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高校和企业都要在这一方面继续做出努力和贡献。

5、开展人才测评等职业心理咨询服务。所谓人才测评,就是以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通过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对人员素质状况、个性特点、职业兴趣等心理特征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价,以期帮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职业成就感取决于“职业环境”与“人格特质”这两个方面的适配性,适配性越高,则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及职业成就感越高。通过人才测评可以帮助自我更加科学、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这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一步。目前各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中也纷纷利用“霍兰德的职业类型量表”“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等一系列量表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但测评后的解释、辅导工作因师生比例悬殊而很难做到对学生群体的全面覆盖,这就使得测评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在充分利用这些测评工具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心理辅导,针对不同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给出专业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电视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做好职业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6、开展求职技能培训等辅助性就业服务活动。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求职技巧、求职技能低下也是导致毕业生职业心理不成熟、求职困难的原因所在。高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辅助就业类活动,如就业专家报告会。这些报告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邀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做好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报告,让学生对所从事的行业背景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二是要邀请知名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为学生作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何以立足企业、如何在企业中快速成长成才的报告,为毕业生从“校园人”转变为“职场人”做好指导;三是要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为学生作如何成功求职、如何顺利就业的就业指导类报告,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应聘技巧,提高就业成功率。这些报告会要穿插在大学生四年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进行,有利于大学生的消化吸收,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辅导学生撰写求职信面试技巧、模拟招聘、就业个案分析等。大学生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式的职业辅导必然会促进其职业心理的成长与成熟,进而提升学生就业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成功就业。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要把职业心理教育引入大学生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和心理辅导两个层面全方位递进式地进行职业心理的培养。从大学生入校之初抓起,从职业意识、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这是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也希望通过职业心理的教育和塑造,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效改善就业难的现实状况。做好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顺畅了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从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讲,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

心理学论文 篇9

一、当前教育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传统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以心理学知识的� 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多数学校已开始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惟命是从的“乖孩子”。教师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如何引导学生的情绪等等问题,在现今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中都很难找到相应的答案。

(二)重理论阐述、轻实践应用

长期以来,高师生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多以普通心理学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这对于 教育心理学虽是师范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但高师生学习这一专业课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应该不同,后者学习的侧重点在于学科理论本身,为日后从事该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服务,而前者学习的侧重点在于学科理论与教育实际的联� 正是这一差别,决定了高师生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应该特别重视实践应用,而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由于课程定位的错位,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是给学生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讲解教育教学中心理学基本规律的内容,而鲜有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容。由此导致高师生往往有轻视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老毛病”,在他们看来专业课程可以提升自己能力,而因为教育心理学课程由于实用性不强,只要临考背背过关就行了,从而缺乏对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

作为培养高师生未来教师能力的课程之一,教育心理学课程应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应重视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作为高师生公共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却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型模式,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arr和Tagg早在1995年即指出,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新的范式正在形成,传统的教师讲授范式正在被学生学习范式所取代。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将学生看成自己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构建者,而不是将学生看成“被动的容器”,由教师来给学生填充知识。全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典型,山东杜郎口中学即是通过强制规定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讲10分钟的方式,逼迫教师从学生的学上下功夫,让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杜郎口中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后,连续多年教学成绩突出,特别是该中学升入高中以后的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学习优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心理学课程确实存在教学上的弊端。

二、情绪劳动能力培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设计

(一)自我情绪体验与调控课程设计

生活中,人们会由于需要是否被满足而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对自我情绪的体验是个体认知自我情绪状态的重要前提,也是个体自我情绪调控的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自我情绪的体验与调控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设计,可以而且应该让教育心理学课程肩负起培养高师生情绪劳动能力的任务。自我情绪体验与调控的课程可以采用情境回忆、情境创设等模式进行,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最高兴、最受打击等生活事件,然后请学生回忆当时的情绪感受,并指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提示学生回忆自己是如何从负性情绪中恢复过来的,并让学生讨论这其中有没有情绪调控的内容,调控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合理等等。情境创设则是教师创设某个能让学生产生较强情绪体验的情境,并引导学生感受和调控自己的情绪。情境创设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比较难掌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慎重使用。

(二)他人情绪理解与调控课程设计

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调控是高师生情绪劳动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方面,该课程的设计可以采用故事回放、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形式进行课程的教学。故事回放是教师选取典型的情绪情感故事,采用录像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先观看故事,然后请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绪与情感,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享;角色扮演的课程设计则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情绪与情感,这种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去,因此教师对故事情节的设计很重要,另外就是教师还需努力营造一种与故事情节相一致的情境,尽力让学生投入到角色之中,获得更深刻的他人情绪体验。对他人情绪的调控培养则需要教师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授学生必要的调控技能,并安排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调控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在培养高师生情绪劳动能力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收集学生应用情绪调控技能处理生活问题的实际案例,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绝不仅仅只是在教学中培养高师生的情绪劳动能力,但情绪劳动能力作为高师生未来从事教师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该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受到重视,并应从高师生未来从事教师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如何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突出情绪劳动能力中体现教师胜任特征的方面,从而使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培养优秀教师的任务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心理学论文 篇10

摘 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远远低于同年龄阶段的其他群体。本文以乌兰察布市高校学生为对象,对影响“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态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状态,心理压力的来源,以及应对方式等因素,并探究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压力干预和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

关键词:

“90 后”;大学生;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是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中较为关键的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90”后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与“80”后的大学生相比,表现出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及时而明确的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态,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方式等问题,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课题。

1 “90 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现状调查

在刺激与反应的交互作用之下就产生了压力,压力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都存在着严重的影响。压力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挑战人的耐心与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激发人的做事效率。本文以乌兰察布市高校学生为对象,对影响“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态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可知,65%以上的90 后大学生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其中大学生有 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总体的 10%左右。90 后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压力过高,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将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引发各种不良心态;另一种是压力过低,导致这些学生缺乏目标与动力,同样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90 后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生活方面的压力,高校教育者应该针对这两个方面重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心理压力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对心理压力进行有效的舒缓;第二种是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教育者应该通过交谈、注意力转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压力的释放;第三种是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或者对事情的发展不管不顾,或者是采用酗酒等方式进行对待。

2 “90 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对策

2.1 明确心理压力的真正来源

在一定的事件中,如果个人感觉到事情已经在自己的可控能力之外,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就是所谓的压力。如果压力不能够得到及时的释放或者消除,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到工作、生活等。压力的真正来源实际上就是压力源,是客观存在的。在对心理压力进行释放的过程中,只有明确心理压力的真正来源,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对心理压力进行有效消除。

2.1.1 压力事件

引发压力产生的具体事件就是压力事件。压力事件形式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压力事件形式应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当遇到的事情具有不可抗拒性时,应该做的并不是对自己过分苛责,而是应该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即使是换作其他人同样会由此遭遇,自己应该积极面对;如果出现能力不足、机遇不佳等情况,所要做的并不是自怨自艾,而是要思考如何通过努力进行调整与完善;如果对方的要求过高或者自己受到了不合理的待遇,不应该心生愤恨,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合理应对或适当反抗。

2.1.2 压力人物

压力人物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90 后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人物主要来自班级、寝室、社团等。90 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与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 90 后大学生独特的性格因素,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压力形成的因素中,压力人物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对压力人物所产生的压力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对压力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认真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对心理压力进行应对。除了外界的压力人物之外,“自己”也是非常关键的压力人物之一,在对心理压力进行缓解或消除的过程中,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分析心理压力产生的自身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与改变。

2.2 利用“巴莱多定律”对生活进行科学规划

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提出了“巴莱多定律”,具体的内容为:任何事物中起决定作用的只有其中的 20%左右,剩余的 80%是次要的,非决定性的“.90 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发挥决定作用的20%,从而对时间与精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处理好 20%的基础上对剩余的 80%进行处理。

2.2.1 实现目标的制定

90 后大学生在对时间进行安排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生活、学习的整体目标进行科学评估,确定自己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依据相应的'目标对生活、学习进行安排,突出其中重点的、决定性的事件,有条不紊的实现目标。

2.2.2 实现计划的制定

90 后大学生应该每天都制定详细计划,对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情按照主次顺序进行排列,找到自己认为的其中那“20%”,将最为重要或者急迫的事情进行完成。事情的主次并非一成不变,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实现生活、学习计划的合理化与科学化。

2.2.3 实现时间的合理分配

只有有效地对时间进行利用,才能够实现压力最大限度的缓解。90 后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计划表进行有效的统筹管理,在每件事情处理的过程中都安排适当的时间量,实现时间的科学分配、合理利用。

2.3 对自身的心态进行良好的调整

心态指的是人的心理状态,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态能够促进个人取得成功,同时提升幸福程度。 心态往往对事情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个人的内心情绪变化有着直接影响。90 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应该养成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2.3.1 对社会现实进行正确面对

90 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在对事情看待与认识的过程中常常过于理想化,这就导致 90 后大学生容易感到挫败感。社会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不仅包含有光明的一面,同样也有黑暗的一面;不仅有好人,相对也必须存在坏人。90 后大学生在看待社会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距与不同。90 后大学生在思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不能够存在攀比心理,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对他人或者社会进行衡量,要学会正确地面对社会现实,承认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客观存在,不是要抱怨或者忽略差距,而是要努力缩小差距。

2.3.2 对自己进行正确看待

90 后大学生大部分都生活在非常优越的条件下,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或者磨难比较少,缺乏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因此,90 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应该注重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不应该自怨自艾,而是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在面对挫折的过程重要坚信勤能补拙,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坚信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存在优点与缺点,应该取长补短、积极进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确立自强自立的心态。

2.3.3 实现自身的不断充实与完善

90 后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要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多读一些着作,实现自身从内而外的转变,提高自身的内涵与修养。读书能够对生活中、精神中存在的各种尘埃、污秽等进行洗涤,使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清新的灵动之气,甚至会产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陶渊明的《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一种身处闹市而依旧心清性明的境界,体现出了陶渊明在清高背后所具有的毅力;《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但是拥有一颗无比善良的心灵与无比纯真的品质,展现处理无比高尚的气质与风度,引导读者追寻心灵的纯净与高洁。 在生活中少不了风霜雨雪,但是如果拥有了足够的乐观与坚强,任何艰难险阻也不会阻断前行的道路,只会让生活更加明媚。

3 总结

90 后大学生在社会经济现状、就业形势、信息发展现状等因素的影响之下,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与其他大学生相比,90 后大学生具有性格早熟、认知独立、情感脆弱、意志薄弱等特点。针对 90 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其面临的压力内容、压力应对形式等进行充分的了解,为 90 后大学生心理压力缓解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依据 90 后大学生心理压力方面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缓解或消除心理压力的措施,为大学生正确处理压力提供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压力应对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远超,姜巧玲,董彦皓。90 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某二本院校 20xx 级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xx,08(85):101-105.

〔2〕张小平 ,邵雅利。网� 平衡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及压力应对方式调查报告[J].科教文汇(上旬刊),20xx,02(87):185-186.

〔4〕李洪。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研究 ---基于西华大学管理学院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xx,03(48):77-81.

〔5〕邵雅利。网� “90 后”高职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调查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xx,04(97):81-84.

〔7〕陈雪飞。云南某师范院校 “90 后”大学生 SCL-90 测试结果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xx,06(84):66-70.

〔8〕李云飞 ,闫雯。独立学院 “90 后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分析 及心 理 健康教 育策 略 研究 [J]. 中 国成人教 育 ,20xx,23(39):144-146.

心理学论文 篇11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心理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和研究方向之一,被称为是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认知心理学以明确阅读、计算、推理、下定结论等人类各种认知活动的构造为目标,特别是明确语言信息处理过程的构造,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语言从根本上支撑着人类的认知活动,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而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探讨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及其规律,因而把认知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实际的英语学习结合起来将会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

1.词汇表象模型与英语教育

所有语言掌握的基础都是词汇的掌握,那么,第二语言(外语)词汇的掌握构造是如何形成的呢?认知心理学者佩维奥就这一点提出了通晓两国语言的双重编码理论,通过这一理论就可以得之,比如通晓汉语和英语的人,会把“狗”放在汉语系统,把“dog”放在英语系统,而把狗的形象放在形象系统里,于是,在这三个表象之间就形成了坚固的联系,看到狗就应该同时联想到“狗”和“dog”两个单词。那么,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呢?因为“狗”这个汉语单词已经掌握得很好,所以看到狗当然会马上说出“狗”,而且,如果已经学习了“dog”这个英语单词,把“狗”翻译成“dog”(或反过来)也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让他们看狗,然后比较他们说“狗”所用的时间和说“dog”所用的时间,哪个会更长呢?如果在英语课上,让中国人很充分地练习把狗的形象和“dog”联系起来,他们就会和通晓两种语言的人一样,在说出“狗”和“dog”的时候应该没有时间差。不过,如果是按照传统的“语法译读法”的方法,说出“dog”所花费的时间就会比说出“狗”所花费的时间长,这是因为,在“语法译读法”中,虽然“狗”和“dog”之间形成了联系,但是“dog”和狗这一形象却难以形成联系,因此,看到狗的时候为了说出“dog”这一单词,必须要先翻译成“狗”,再把“狗”翻译成“dog”。

这种通晓两国语言的二重符号化说法启示我们,在学习掌握第二语言(外语)的词汇时,不应该只把“符号”和“符号”联系起来学习,母语中的单词不仅与文字这种“符号”有联系,而且与形象、行为、感情等有密切的联系。奥斯古德的意义空间研究表明,单词里蕴含了形象和感情反应的内涵,在记忆“抱臂、挠头……”这种动作词组时,边做动作边记忆的实验对象要比单纯朗读的`人记忆成绩好,这种现象被称为实验对象实际操作效果。以上研究和现象证明了,母语里的单词不仅与文字这种“符号”有联系,而且与形象、行为、感情等有密切联系。另外,在欧美国家也实行像“全身反应教授法”那样,从把听到的话与具体的行为动作联系起来开始的外语教授方法。那么,把这种理论和实践广泛地应用到英语教育上不也很好吗?

2.语言处理模型与英语教育

在认知心理学的语言处理模型中,人们为了理解语言,假定以下各种语言处理是必要的。

(1)词典性处理:即对构成句子的每一个单词的处理。例如,为了回答:“Was the proposal fathered by John?”这一问题时,你必须知道“father”什么意思,词典处理就使得这种理解变为可能。

(2)句法性处理:即利用句法知识解析句意的处理方法。例如:我们能够判断“On when am that bent.”这个句子不成立,这就是句法处理。

(3)语义学处理:即利用语义学知识解析句意的处理。例如,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Chomsky)[ 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xx,p47]这句话,从语法角度讲没一点错误,但是,对于有正常的英语语感的人来说,就会判断这句英语不自然。这种判断就是语义学性处理。

(4)语用学性处理:即根据说话的文脉,解析说话人的意图的处理。句子的意义并不总是和一个说话人在某一场合通过使用这一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相一致。孤立地看,“He is a fine friend”总是表示了“他很够朋友”这一意义,这是它的句子意义,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性的。但是如果在你处于困境时,某人却舍弃不顾,拂袖而去,你对别人说“He is a fine friend”,你所要表示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则截然相反。这种理解就是语用学性处理。

原来的英语教育中,主要着眼于词典性处理、句法性处理、语义性处理的教育,好像一直没有形成语用学性处理的教育,如果是这样,今后应该更加重视语用学性处理的教育。语用功能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运用适合交际环境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言语效果,它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语境不同,同一个话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当中为了能够正确的理解话语,还是要重视语用性处理,更好得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3. 认知发展模型与英语教育 美国心理、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主要对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为了说明智力的成(发展),布鲁纳提出了再现表象这个概念,他把再现知识的模式的

发展分为动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表象模式和象征性表象模式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认知结构。有适合较大年龄孩子的成长阶段的指导方法,也有能够让低龄儿童理解高级教材的可能,同时布鲁纳认为小时候,以适合其年龄阶段的样式学习某些教材,之后以高级样式再学习那些教材的时候,就变得很有帮助了,例如,当孩子学习集合概念的时候,如果孩子处于活动性表象阶段的话,就通过玩“拿椅子”的游戏来学习集合概念;如果孩子到达印象性表象阶段,就利用积木等具体实物来学习;最后如果成长到象征性表象阶段了,就利用计算公式和符号等抽象性的样式来学习,像这样,对于同一教材,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让他反复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指导方法,恰好可以比喻为螺旋阶段,也就是说,似类于螺旋上升那样,从低级逐步深化学习进入高级阶段,如果把“螺旋式课程”的构想适用在英语教育中,就像描绘圆锥侧面螺旋形状轨迹那样展开。首先从听开始,在反复学习说、读、写的同时,不断获取语音法则、语法、文法 以及词汇等领域的知识,慢慢地步入高层次水平。

参考书目:

1.许雪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英语教学词汇释义[J].中国教育学刊,20xx,(11)

2.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xx,p47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p15

与心理学的论文 篇12

摘要:心理教育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合格的心理教育教师在知识结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敬业精神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只有具有高度的敬业意识、掌握相关的心理咨询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和心理调节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心理教育教师。

关键词:心理教师;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心理教育教师更是学生心灵的主治医师。心理教育教师更是学生心灵的主治医师。心理教育教师除了要具备普通教师所具有的素质外,还要有更深层次的要求。

一、高度的敬业意识和爱人之心

心理教育工作是神圣的,不得有丝毫马虎、敷衍了事的行为。作为心理教育教师一定要有高度的敬业意识,热爱心理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乐于并且善于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开启学生封闭的心灵。一般说来,学生向心理教育教师所倾诉的都是不愿为人知的内心秘密,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不要轻视,更不要嘲笑他们,尽量作到设身处地,悉心开导,带领学生走出困惑。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一定要保守学生的秘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隐私,绝不可轻易的把学生的内心世界转视给他人,这是对学生最大的伤害。

二、知识结构的要求

心理教育教师首先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策略论,其具体的知识结构自然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社会学、神经学、生理学等方面诸多学问。心理教育教师还要对学生在学校中的活动进行心理教育评估,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专业技能。心理教育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智力量表,能够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测评。除了对学生进行测量外,教师还应掌握一些心理治疗的初步疗法,比如说森田疗法、行为疗法、强化法等。对出现心理理由的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心理教育固然对从事咨询工作的教师提出了一定的素质要求,但更要求咨询人员必须通过教育、训练、研修等积累咨询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咨询工作卓有成效。

三、自身心理调节能力

近年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自身发生心理危机和心理障碍的事例屡见报端,这说明这些人本身心理素质也存在理由,又怎么能奢望他们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中起重大作用呢?心理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之前,应该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其他非智力因素作较为充分的认识分析,在心理理由上,师不必强于弟子。心理教育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使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样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作为心理教育教师,每天所听到的都是别人的痛苦,教师要善于把这些痛苦排解,不可总处于对学生的移情当中,这必将对自己的心理造成伤害。心理教育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调节,不要别学生的焦虑不安所感染,要使自己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

四、与辅导对象的交往能力

这是心理教育教师一种专业性能力,不能为敬业意识、爱人之心和其他专业素质所替代。心理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在于准确的把握对象的心理脉搏。一般而言,心理辅导讲究个别性,注重对象的个体差异,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应该采取个别方式。人类心理活动内隐性的特点,要求辅导者善于使咨询对象信任自己,使对象的内心对自己处于开放状态,能够无所顾忌的讲出自己的心里话。由于心理教育教师要经常要面对不同个性的对象,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不能根据个人好恶对学生另眼相看,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同每位前来咨询的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这样咨询才会成功。

五、良好的组织能力

作为心理教育教师,不仅要给全体学生上好心理辅导课,给个别学生做好心理咨询,还要改善在校工作人员、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家长的教育策略。这类干预包括为各类教育工作者开设教育课程,为家长开设心理学校等。这就要求心理教育教师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将教师、家长组织好,运用相关的知识改善教师及家长不正确的教育策略,为配合心理教育工作开辟道路。当然,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教师 这就要求心理教育教师要具备先进的专业知识,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善于组织教师、家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具备上述知识与能力是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心理教育教师的前提。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教育教师还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去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培松。论小学心理教育教师的素质修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2)

[2]李玉荣。徐颖哲。王春玲。孙永旭。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心理学论文 篇13

【摘要】PBL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较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作者尝试将PBL教学法运用在咨询心理学课程中,并总结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PBL教学法;心理咨询

咨询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双方的协商、交流,帮助求助者去思考、探寻、行动,帮助他们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与工作等各方面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增进心身健康。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几个重要派别的基本理论,明确心理咨询的原则,并初步掌握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有关技术和方法,能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帮助。

海南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从20xx年开始招生,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在政府、学校、企事业、乡镇、社区等从事心理咨询、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教育与教学模式。咨询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课程的理论基础课是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和心理评估等相关课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强调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PBL教学法最初是从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而来,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广泛推广和实施。目前已有很多关于PBL教学法在临床和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报道[1-3],但将其应用于咨询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却不多。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5]。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尝试将PBL教学法整合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成3-4人一组。根据咨询心理学课程特点和教材结构,提前将任务分配到各小组,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充分讨论,分工协作,并做好PPT,在课堂上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汇报讨论结果,同时其他人可以随机进行提问,小组成员各尽所能回答问题。

案例资料如下:

女,28岁,汉族,中专学历,开过打字店,已婚,未育,现待业。3年前因婚后老公的脾气比较大,对她挑剔,逐渐出现怕出错,怕脏,怕受伤,怕倒出的水溅回脸盆了要接水后重倒(强迫观念),反复好多次,反复洗手、检查、数数(强迫行为)等症状。自己也知道没有必要,不想这样,但就是控制不住。后症状逐渐加重,其不敢用手碰袜子,冬天温度只有七八度时也不穿袜子,怕真菌会染到手上,让她得妇科病;怕听到人咳嗽、吐痰;怕玻璃,甚至怕带眼镜的人,害怕铁的东西、钉子等,看到这些就必需闭紧嘴巴,到后来尽量避免出门。

来访前近半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洗东西、已不能坚持工作,很少出门。自己感觉非常痛苦,但无思维迟缓,想上班,却因以上问题无法上班,希望能解决这些问题,以后继续开店。

成长经历:为长女,从小父母比较娇惯,不让做家务事;胆小,人际关系一般,没有特别亲密的朋友。3年前结了婚,但还是住在娘家。母亲觉得她已经结婚了,要能持家,很多家务事一下子都让她去做,且经常批评她做得不好。

体查正常。

问题

1.该案例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2.如果你不能下诊断的话,请问需要再收集哪些信息以帮助你下诊断?

3.鉴别诊断需要考虑什么?

4.需要做哪些心理评估?

5.请选择一个心理流派的理论作为基础,写下以该心理流派理论为指导的`咨询方案。

在成绩评定方面,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过程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PBL成绩占过程性考核的75%。教师主要依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如课后资料准备的充分程度,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的脉络清晰程度,对问题的理解是否到位,回答是否准确,是否有独立見解等情况来进行衡量,针对每个学生给出成绩。

学习效果的意见反馈方面,在学期结束后,请学生以书面形式对课程教学提出具体的意见,并以教� 在教学反思会中,教研室发现,学生结合心理咨询理论理解心理现象的能力增强,大多数同学也能团结合作完成任务。但也有少数同学有应付差事的现象,任务完成不是很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多宣传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新教学法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转变角色,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玲,赵德利,刘丽丽,王海波,樊婷婷,周海婷。基于PACS系统的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03):16-17

[2]信瑞强,张双,彭如臣。基于PACS的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xx,35(11):92-94.

[3]王伍。情景教学结合PBL教学法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xx,(48):181-182.

[4]骆瑞玲,陈敏,朱秋鹰。PBL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31(02):107-110.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