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类论文范例【最新7篇】

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众所周知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里是细致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大学生类论文范例【最新7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学生论文 篇1

学区是具有地理属性和教育属性的概念。从地理属性来讲,它包括学生宿舍、食堂、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以及商业网点,是学生课外休息、生活、学习、交往及群体活动的特定区域。从教育属性来讲,学区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学校对他们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就是要把学生管理从班级前移到学区,把学区建设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道德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阵地。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工作机制。一些高校尝试在党委下设校学区党工委,由学校学工部门及各学区负责人组成。学区党工委是学区的领导决策机构,主要包括制定学区的工作章程及发展规划,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协调学区和学院工作。各学区设立党总支,下设党支部,主要负责本学区的学生党建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区是独立的与学院平行的实体行政机构,设主任、副主任、组织员等领导岗位;下设负责学生党团建设、心理与资助发展、学生宿舍管理与服务等科室。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职责分工。为了进一步厘清学区与学院的学生工作职责,应始终把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原则,把与学业就业等有关的教育管理划归学院,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日常事务等划归学区,二者有效衔接,共同承担起育人的重要职责。学区主要负责学区内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包括学生党团建设、学区公寓文化建设、学区学生评奖评优、军训与国防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工作、宿舍管理与服务,以及参与学院牵头的学生活动等工作。学院主要负责教工和研究生的党建、本专科学生的就业指导、学科竞赛、班主任队伍、学风建设、教学区学生思想动态,以及以学院为单位的大型学生活动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工作理念在于倡导以学生为本,以科学、优质和专业化的指导、服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整合学校各类资源,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效能;以服务引导的发展理念,注重教育管理功能向引导服务功能转化;学区与学院实行二级平行管理、条块结合的运行模式,打破学院与学区、后勤之间的界限,使学习的第一、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体化。

二、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动力

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管理者运用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在学生身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严重不足。特别是高校教学改革后,学生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学校———学院———班级管理模式无法将教育的触角全面延伸,难以及时做好学生教育引导工作。随着高校实现后勤社会化,后勤部门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和管理,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又使学生与班级、学院、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生活区的教育管理处于“真空状态”。此外,生活区的多头管理存在安全隐患,难以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需要。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他们不仅需要学到专业知识,还需要来自心理调适、学习生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协助与指导,需要更加周到和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他们多以“自我价值实现”为目标,成才欲望非常强烈。来自社会、家庭及自身的压力,使他们自我成才的自主意识愈发强烈。高校学生生活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的重要职能,这就要求高校在公寓区搭建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优质平台。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是解决现行管理瓶颈的实际需要。当下,学生公寓区无论是在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仍有不小的差距。在硬件设施方面,学生公寓区的场所、设施不足,第二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在软件建设方面,公寓区的管理队伍不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薄弱,存在着重管理而轻育人的现象。特别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党组织都建在专业院系,在学生生活区缺少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和有效载体。另外,生活区还存在多头管理、缺乏衔接和有效沟通、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程度不高等问题。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是探索学生管理新模式的发展需要。近年来,不少高校对学生公寓区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模式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以西安 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代表的社区制(自管会制),主要是将学生管理服务功能部分迁入学生生活园区,借助学生自组织,完成思政引领物业的功能,但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以广东部分高校为代表的延伸制,主要是加强公寓区文化建设,但无法充分发挥新形势下的管理育人功能。显然,以拓展学生工作阵地,实现学生工作重心平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主导的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是一项新的实践。

三、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学区制改革是管理客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其具有“以人为本”的内涵,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地位,注重对管理者人本管理思想的塑造。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求组织及其管理者,必须高度关注管理客体各种个性化的本意、特长、潜能及其发展目标,在认真分析管理对象的基础上,用不同方式,给个性发展需求以针对性的满足。高校学生是一个具有高成就需求的群体,也是更多地渴望成功的群体。国内外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对管理客体全面发展的尊重与激励,是今天高等教育的大趋势。简言之,激励学生发展,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本体性任务。在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中,人本管理的基础是情感管理;人本管理的具体体现是服务学生;人本管理的重要标志是自主管理;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人文教育。多元治理理论主张强化层级节制,权责界限清晰。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多元治理的角度是多元的,治理手段是复合的。多元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实现了管理的双赢。高校学生管理要尊重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教育诉求,这就要求学生管理体制必须符合学生多元化的利益要求。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在保留原有的以“校—院—班”为组织体系的学生管理系统的同时,可在公寓区构建另外一个系统,即形成“学区—学生组织—学生”的管理系统。多元治理理论认为,学校管理机构不是唯一的管理中心,各学生自组织、志愿性组织等同样是合法权利的来源。同时,强调管理与学生主体的互动,模糊各行政部门与学生自组织之间的界限,并重视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强调管理在规则、政策等方面的制定与维护。此外,注重在各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一个合作的网络,来承担各项学生管理事务。布鲁纳认为,教育应当把主要着力点放在学生处理事情和操作的各种技能方面。我国的教育学者以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对发展领域的划分作为内在逻辑,以时代和社会需要为领域设计的标准,把教育目标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健康个性”四个领域。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就是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重构。学院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学生的“学业”,即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学区的教育目标是学生的“全面素养”,即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健康人格个性”。学院和学区教育目标的合理区分,有助于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思考

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还处在探索和实践阶段,如何以此解决高校在学生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国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是建立在传统的学校—学院—班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各院系依然设立学生管理的组织机构,履行着相应的工作职责。国内部分高校探索的延伸制、社区制、书院制是对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超越式回归。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究竟对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有何影响,是完全取代还是有效补充,这需要我们通过对学区制进行改革作出理性选择。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核心是要解决学校、学院、学区、教师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高效互动两大难题,它关系到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改革能否成功及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学校的功能是实现人才培养,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核心体现的是“人”的培养,改革主体是学生。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将学区制改革作为人才培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学区制改革理解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确立人的全面发展为学区制改革设计的逻辑起点。要协调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制定各类主体的工作目标和确定各自应承担的具体工作。学院承担着教学的具体实施工作,要做好学生的专业培养,也要做好专业教师在学区管理的引导和渗透。学区既是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平台,也是检验改革效果的主要场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还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教师是教育者,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实践指导,都需要教师发挥主体性。能否做好队伍保障、制度构建、政策保障和环境保障,是学区制学生管理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学校以及职能部门往往具有绝对的权威,采取的是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所有的制度和保障都是自上而下的。在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

大学生学生论文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 调查显示,2007年1-11月,中国主要城市接待旅游人数为近四千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37%。其中接待外国游客23330404人次,接待香港同胞11176899人次,接待澳门同胞722831人次,接待台湾同胞4740206人次。入境游客中外国人人数为23938139人。其中,入境举行会议或商务活动的为6434616人,入境观光旅游的为12049859人,探亲访友的为72866人,入境的服务员工为2122858人,其他入境人数为3257940人。预计到201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122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0%左右,相当于GDP的7%。很显然,旅游业将 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报告,文化旅游在世界旅游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参加文化旅游的国际旅游者每年有两亿四千多万。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它以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又因它具有的文化性、变化性、可持续性和季节性不明显等特点和优点而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可以说文化旅游己� 深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群体也在不断的扩大中。传统的旅游项目是针对一些城市白领以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退休人员。这群人的特点是有工作或者生活压力,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释放自己,而且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付旅游费用。传统的旅游模式是由旅行社组团出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类似于自助游等旅游新模式逐渐出现。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消费计划,已�

大学生这一类群体在未来的十年内存在一个很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他们所需要的旅游模式是打破传统模式的。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是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方面,也是旅行社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相对比上班族来说,大学生的空余时间要多出很多。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旅游时间的可能性。传统的旅游消费群体又的仅是在假期或者是黄金周出游,除去这一周期,很多旅行社和景点都处在不饱和的状态,而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恰好来填补这一不足。避开旅游高峰出游已经慢慢的成为大学生旅游新观念。所以,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制定大学生旅游营销策略,不仅可以给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增加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能缓解目前旅游业出现的假期爆满,平时无人的现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旅游消费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制定一个营销策略。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从我国旅游事业和旅游政策入手,分析传统模式的旅游消费模式成功的因素和不适应时展的原因;

(2)分析我们旅行社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3)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存在的商机和挑战;

(4)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个以大学生为旅游消费群体的新的营销策略。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的营销策略。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大学生的消�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针对大学生,作出一份调查大学生消�

(2)文献分析法。收集相关研究文献、期刊、报纸,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

(3)案例分析法。寻找营销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作出正确的且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

总时间:本届毕业论文从2009年10月--2010年6月。

第一阶段:确定选题阶段

第二阶段:毕业论文实施(2009年11月—2010年5月)

1.2009年11月20日(第12周周五)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工作要求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前根据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撰写等工作。

3.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4.2009年12月22日(第16周周二)根据开题论证小组修改意见,将完善后的任务书、开题报告修改后交指导教师。

5.2010年1月中旬,上交经指导老师审核的论文提纲,提纲详细至三级目录。

6.2010年3月初(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7.2010年5月初(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提交指导老师。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2010年5月—2010年6月)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柴松,王洪武.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31.

[2]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6.

[3]刘丹平.旅游凝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7.

[4]张文.旅游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6.

[5]陶虎.旅游广告——远离与创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68.

[6]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1.

[7](澳)赖辛格(Reisinger,Y.),托纳(Torner,L.W.).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5.

[8]耿步健.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9]李浪.心理学从书-旅游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67.

[10]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5.

[11](英)摩根(Morgan,N.),安妮特•普里查德(Pritchard,A.).旅游休闲业的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3

[12]张小红,陈全.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9

[13]洪燕,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5,3.23

[14]孙晓.大学生旅游行为及其市场细分研究[D].河南大学,2009.

大学生论文范文 篇3

高校廉洁教育是国家廉政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将反腐倡廉关口前移,确保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大学生廉洁教育得以规范有序、富有成效开展的基础性工程。针对当前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的负面冲击和对大学生树立廉洁思想构成的潜在威胁,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部管理机制,通过严密的组织和科学有效的管理,解决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思想认识问题,体制、机制问题,使大学生廉洁教育运行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紧密配合,互动协调,形成整体合力,促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此,新建本科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应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加强组织领导机制建设,发挥职能部门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系统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政治保证,是一项功在长远的基本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过程中,新建本科高校应遵循构建纵向有领导、横向有沟通的立体教育网络的思路,按照教育部《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努力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政教育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相关工作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校党委对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每学期都应安排时间对这项工作召开会议进行专门部署。校纪委负责协助党委抓廉洁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应牵头召开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定每学年或每学期廉洁教育活动的实施计划,并对廉洁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考核。宣传部门要负责将廉洁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校园网、校报、宣传栏、广播台等媒介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思政教育部门也要不断探索廉洁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有效方法,在“两课”教学过程中着力强调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自律和道德规范,并结合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灌输大学生履行支持廉政建设的公民义务。高论文格式校团委也应有意识地把廉洁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学生举办形式多样的、具有吸引力的廉洁演讲比赛辩论赛、专题报告会、漫画展、图片展等,并将廉洁教育列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系党支部也要抓住学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期末考试等关键时段和助学贷款、奖学金评定、学生干部选举、推优入党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廉洁理念教育。通过整合各方教育力量,落实各部门工作职责,新建本科高校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廉洁意识和行为养成的良好氛围,从而保证大学生廉洁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二加强队伍保障机制建设,促进大学生廉洁教育顺利开展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生长发育期,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他们的内心世界还比较单纯,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必须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必须进行系统的正面的教育、引导和训练。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师德高尚、教学水平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保障。许多高校领导都深深懂得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的道理,能够持续不断地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反腐倡廉的理论以及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教育部《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引导教职工正确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提高教职工对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注意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规范教职工的廉洁从业行为。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廉洁观。尤其是对近几年新加入教师岗位的青年人,应特别加强上岗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强调要塑造高尚的人格和品德,要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坚决杜绝学术腐败和“钱学交易”、“权学交易”行为,不断增强青年教师尤其是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的个人人格魅力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影响力,进而有力地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健康开展。

三加强多途径的教育机制建设,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

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可以采取课堂教育、外部环境教育、学生自我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新建本科高校应注重建立起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互相渗透、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补充的多管齐下的廉洁教育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

(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指的是在课堂上进行的系统的廉洁理论和政策教育。它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的普及型教育,包括“两课”和其它学科教学中涉及的反腐倡廉教育。“两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反腐倡廉理论教育,既是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教育,也是高校思政教育新的着力点和着眼点。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与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相一致的。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学阶段,主要安排学生学习我们党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等”。新建本科高校的思政教学部应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组织思政理论课教师认真制订开展廉洁教育的教学计划,把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穿插于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把腐败的危害性与反腐败的知识引入教材,通过有说服力的说理、丰富的案例讨论、充分的学习交流等形式,从理性的层面确立廉洁在大学生的思想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使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腐败现象的成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反腐败问题,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明辨是非,端正人生价值取向。课堂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指面向学生中的先进、骨干分子进行的提高性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党校开展的廉洁教育。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是党组织培养和发展的对象,是国家未来的核心建设力量和领导力量。高校对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的要求更高,对他们开展的廉洁教育也更为深入。当前有不少高校党校已经把廉洁教育的相关内容列入对考察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发放廉政文化资料给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学习,鼓励他们在带头自学的同时,带动全体同学学习。通过加强对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不断扩大廉洁教育骨干和主体的范围,增强其影响力和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廉洁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取得实效。

(二)外部环境教育外部环境教育是指课堂教育之外的校园内、外廉洁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现实的反腐环境是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这个关键环节才能让接受廉洁教育的大学生信服。外部环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校园文化环境,二是社会实践环境。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廉洁文化氛围的营造。高校宣传部门要注重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廉”与“贪”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精心选择宣传教育内容,一方面通过在学生宿舍区开辟宣传栏、在校园网开辟影视资源库等渠道大力宣传廉政的正面典型,如“孔繁森”、“任长霞”、“郑培民”、“牛玉儒”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另一方面注重结合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和职前教育,通过举办毕业生座谈会、专题讨论会等形式传授反腐倡廉的实际经验,如对财会专业的学生教导“实事求是,不做假账”,对商务管理的学生强调“诚信为本,拒收回扣”,并对大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如腐败低龄化的“26岁现象”等开辟专栏进行讨论,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警觉,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对年青人而言,廉洁的收益将大大高于腐败的收益,以腐� 校园廉洁文化氛围的形成和巩固必将有力地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进一步取得实效。大学生正确廉洁观的形成不仅要靠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亲身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更多地接触社会,对社会的复杂性才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社会实践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提高实际技能的过程,而且是进行自我教育与传播先进文化的过程。高校党、团组织应高度重视使廉洁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每年要有意识结合校园科技节、文化节活动以及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等,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参观农村、工厂、革命纪念地,走访勤政廉政的模范人物、优秀领导干部,参加社会服务、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等公益活动,使大学生更加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明确廉洁教育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增强廉洁教育的实效性。

(三)学生自我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光靠外部的说教远远不够,关键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进行自我教育,增强自律能力,将廉洁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内心不可动摇的信念,形成良好的拒腐防变的行为习惯。高校各相关部门在对论文格式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积极性,着力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行为自控能力。高校基层党支部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开展廉洁自律为主题的自我教育。如可以引导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广泛收集反腐倡廉资料,汇编印制《学生党员廉洁教育读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廉洁教育影视片并撰写学习体会文章;可以组织召开班级座谈会深入探讨廉洁教育的时代意义,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增进大学生自觉加强自我修养,树立牢固的廉洁自律观念,实现廉洁教育从“知”到“信”的转化。四加强监督机制建设,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在学校中大学生虽然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但这并不等于说大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消极被动的。学校行政管理要在阳光下运行,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民主监督,而学生群体正是群众力量和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该积极发� 高校管理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学生参与校务公开监督创造条件。通过开辟校长信箱、校务公开信息栏、校领导接待日、校园网络论坛等手段加大学生对学校决策、管理、教学、科研、发展等重大、重要问题的监督力度,使大学生在参与监督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廉洁自律意识,使廉洁意识和诚信思想成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教育的互动过程,使大学生廉洁教育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徐荃.试析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中的协调机制[J].唯实,2007(21):186-188.

[2]夏云强.构建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管理机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1):67-69.

大学生学生论文 篇4

目前处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八荣八耻”的提出非常及时,作 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要加强思想建设.因为知荣明耻的目的在于践行,要确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文明合格大学生!

大学生类论文范例【最新7篇】

“八荣八耻”是一种尊严导向、价值导向和责任感导向,学习它关键在于认准做人的规范,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八荣八耻”让人们明白了应该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现代社会生活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

大学生类论文范例【最新7篇】

大学生类论文范例【最新7篇】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感情,坚定爱国主义的立场,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献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实际行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要做青年的先锋,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点滴小事做起,自觉地扬“真、善、美”,弃“假、恶、丑”,做“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青年一代。

大学生学生论文 篇5

笔者多年从事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发现人们对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对策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一、对大学生自杀的现状有夸大性

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的一份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大学生自杀尤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自杀给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给周围的学生、老师留下难以抹去阴影甚至是心理的创伤,给学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给社会造成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大学生自杀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公共行理心理卫生问题。《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调查显示:2005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分布在全国23个省份近100所高校。虽然大学生自杀人数呈上升趋势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2005年10月,在华东师大举行的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华中师大教育心理学博导刘华山教授在对国内四大省市的16所知名高校进行调研后据统计指出:国内大学生自杀率只在十万分之二到四之间,远远低于我国十万分之二十三的自杀率,也低于同龄人的十万分之十五的自杀率。从绝对人数和自杀率来看,这两年大学生自杀增多的幅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大,我们有将大学生自杀数量异常放大的错觉,这是由于媒体(包括网络)的报道增多,社会对自杀现象关注的表现。一些专家认为:和社会别的群体比较起来,大学生不是自杀高危人群,但是,大学生是知识阶层,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关注,其自杀行为也容易被放大。

二、对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存在片面性

对于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人们习惯于重生理、心理上的分析,而轻社会文化原因上的分析;即便在进行社会文化上的分析时也存在片面性。

对于大学生自杀人们一般从心理学、医学的角度去解释,并对此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工作体系,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力度。但事实表明:大学生自杀除了生理、心理原因外,还有社会文化原因,他们有的是或者更多的是由环境与人生观所引起的。事实证明,自杀的人大多不是精神病人,只有2O%的自杀者是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大多数自杀者是正常人。[1]有人对美国爱达荷洲立大学60名自杀未遂大学生自杀原因调查,85%的学生认为“生活再也看不到任何意义”而其中93%的人在生理和心理是健康的[2]。爱米尔·杜尔凯姆是当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自杀论》中否定了将自杀起因归结为心理机能因素的做法,运用大量的事实和统计资料,证明了“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也就是说,人生存的外部环境和一些共同的社会思潮及道德标准等对人自杀与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3]杜尔凯姆的分析十分有借鉴意义,我们不能把大学生自杀行为只归结为自身原因(如精神疾病),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环境与人生观的问题。据此大学生有些现象我们不难理解:有时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让一些大学生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一些无辜人的生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一种不健康的人生观(即“新新人类”所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所导致的。当代大学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容易受影响,进而缺乏正确的生死观,漠视生命。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自杀,我们不能单一看作是生理、心理的原因,更要从生命认知和生命意识的角度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对大学生自杀社会原因分析时,人们往往把目光放在学校上,而忽视家庭的原因。家庭作为大学生多年来成长的环境,并且现在依然还在发生紧密联系的最小社会组织,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十分强大而深远。

父母早亡或离异、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受父母关注太少甚至受父母等,都容易对大学生造成早期某种心理创伤,形成不健康或畸形的心态,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这些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如果在现实中遇到感情等方面的挫折时,容易唤起以前的创伤性记忆,不知不觉中会造成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过激行为,严重的会产生变态行为,甚至走上自杀的绝路。超级秘书网

另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与大学生自杀行为也有一定关系。过于严格的要求或过高的期望水平都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一旦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有的大学生可能因此而选择自杀的方式来逃避这一现实。反之,溺爱的教育方式也会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形成他们的懦弱、依赖、自我中心等性格,增加了遭遇挫折的机会,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家庭因素也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复杂多样,一个大学生自杀往往集多个原因于一身,抑制大学生自杀需要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整个社会来努力。

三、对大学生自杀解决的途径存在单一性

200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各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干预,但仍未有效地控制大学生上升的势头。

我们要改变以前只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强化生命教育的综合性预防模式:各高校除了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大学生心理危机敢于之外,还要把生命教育列入大学生思想教育范畴,开展生命教育。当今生命教育的思想已逐渐突破当初从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物理保护层面,透视到了教育中种种脱离生命之源、种种无视生命的存在而导致生命的无意义的现象,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教育的本质出发,开展生命教育,预防大学生自杀才抓住了根本。意大利教育家蒙立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的、完整的、丰富的生命是教育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最基本的出发点。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而生命教育正是教育本质的体现。大学生命教育的作用在于:其一,唤醒的大学生生命意识。其二,开发大学生生命潜能。其三,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遗憾的是在我国高校,尚未全面推出“生命教育”课程。目前,在我国高校,生命教育似乎很遥远,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对开展生命教育的作用持审慎的态度。生命教育的意义对预防大学生自杀显而易见,我们坚信,从生命教育这个新视角出发,在高校大力开展生命教育,能有效的预防大学生自杀。

参考文献

[1]郑晓江论现代人之自杀问题及其对策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10月

[2]弗兰克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160页

大学生学生论文 篇6

大学生择业与求职中的心理健康

一、2006年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

1、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

2、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就业服务急待加强。

4、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5、初高中毕业生继续处于政策边缘化状态,退役军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6、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加。

二、择业中的心理问题

(一)择业的心理矛盾

1、有远大的理想,但不能正视现实

2、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3、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

4、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

5、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难以决断

(二)择业的心理误区

1、“学而优则仕”的自负心态

2、自认“白玉有瑕”,盲目自卑

3、求职过程中过于保守

4、“举棋不定”,犹豫再三

5、信心不足

(三)择业的几种常见心理现象

1、焦虑

2、自卑

3、怯懦

4、孤傲

5、冷漠

6、问题行为

7、躯体化症状

三、择业中的怎样面对就业新形势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拓宽思路,树正确的就业观

2、树立“先就业,在择业”的择业观念

3、树立自主创业的就业观

(二)择业时应遵循的原则

1、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

2、积极参与与竞争的原则

3、争取及时就业的原则

4、多渠道就业的原则

前言(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意义)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目前,大家面临的关键一步就是——就业。有人曾经对就业作过这样的比喻:就业如同婚姻,一桩美满的婚姻可以造就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份理想的职业可铸造一个辉煌的人生。对面临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选择职业可以说是人生道路的紧要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择业决定一个人未来事业和人生的目的、追求。但很多大学生对如何择业,择业中可能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针对目前大学生的现状,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同时也是国家教育部开设课程的相关要求,我校就业指导中心特别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我们这门课程主要分为择业心理、简历制作、职业道德、面试技巧、就业政策、就业途径六个模块,下面主要针对大家择业心理这一模块做一个比较详细的阐述,让大家在就业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2006年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

2006年,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供给总量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增长,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而日益突出,增加了就业工作难度。

1、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

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因此,如何应对今年的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2、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

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还有60多万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今后3年国企实施政策性破产还需安置360万人,辅业改制约有300万职工需要分流安置。在已实现再就业人员中,约有三分之一就业稳定性较差。资源枯竭型困难城市和困难行业中,由于传统产业衰退,失业人员积累多,失业周期拉长,再就业矛盾更为突出。面临就业困境的还有近年迅速增加的失地失业农民,亟需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就业服务急待加强。

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约有60%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和服务亟待改善,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较多的中西部地区,服务设施和设备短缺陈旧、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足且素质较低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扩大和稳定

4、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劳动力需求相对旺盛,而西部地区需求不足。从学历层次看,就业困难者主要集中在大专和高职毕业生,重点院校、热线专业供不应求。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岗位不足。部分东部城市开始讨论人口控制政策,有可能造成东部就业空间的紧缩。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5、初高中毕业生继续处于政策边缘化状态,退役军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2006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高中阶段毕业生继续增加,总量达到480多万人。加上城镇还有200万左右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处于失业(受登记制度限制,多数未登记)或半失业状态,就业矛盾不可忽视。他们普遍缺少职业技能,又难以得到直接的政策扶持,与下岗人员相比,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需要引起更多关注。近年每年约有30多万退役军人需要在城镇安置就业,今年军队缩减员额,数量将有所增加。虽然安置人员总量并不很多,但是受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和体制政策不完善影响,其就业安置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6、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加。

2006年,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以及能源、纺织、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对就业增长产生影响。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贸易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将更加显著。2006年,是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后的第二年,我国纺织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来自美欧等国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变相设限、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对国内就业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加大。

二、择业中的心理问题

面对择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毕业生都跃跃欲试或惴惴不安。在择业过程中毕业很难免会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一)择业的心理矛盾

1、有远大的理想,但不能正视现实。

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踌躇满志,怀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希望到社会施展才华,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他们怀有远大的理想和宏伟抱负的后面隐藏着阅历较浅,实践经验不足,对社会和生活认识肤浅及自命清高等弱点。这种矛盾使他们感到理想与现实有着巨大的差距,过高的期望值和客观的社会现实的反差,使他们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在择业前表现出兴奋和惶恐,热情和回信交织的矛盾心理。

2、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在择业中,很多毕业生都愿意从专业出发选择职业,准备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同时他们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想走捷径,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西部去,到边远地区去,不愿深入基层。

3、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

即将毕业的学生,自我意识日趋完善,他们对自我的存在及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择业中,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迫切地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意识还不完善,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时评价过高,洋洋得意,目无一切;有时评价过低,自卑自贱,自怨自艾。

4、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

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为毕业生提供了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他们已经认识到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是,真正面对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时,许多大学生又顾虑重重,缺乏勇气,有的怕竞争失败丢了面子,有的怕竞争伤了和气,有的认为不正之风干扰太大,竞争肯定会失败等。

5、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难以决断。

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种选择的境遇。各种选择各有千秋,倘若犹豫不决,往往会坐失良机。Eg:做教师待遇稳定,但收入不高;经商收入丰富,但风险大;留在原籍,人际关系熟悉,但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去外地人生地不熟等等这些都是毕业生在择业中经常遇到的难以决断的问题。

以上种种矛盾心态,给毕业生顺利就业带来消极的影响,个别毕业生甚至发展到形成了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严重影响就业。

(二)择业的心理误区

1、“学而优则仕”的自负心态。

有些大学生特别是以优等生在择业时眼光只盯着大城市、好单位,追求安逸的生活,[怕吃苦,眼高手低,一旦遇到挫折,找不到工作就万念俱灰。

2、自认“白玉有瑕”,盲目自卑。

有些毕业生过分看重自己某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害怕用人单位看不上,还有一些人因犯错误而抬不起头来,也有部分

3、求职过程中过于保守。

一些毕业生缺乏社会竞争意识,害怕风吹秀木,不愿当出头鸟。到了人才市场本可一试锋芒却总是退避三舍,不敢子荐,过分谦虚,担心别人嘲笑自己“自卖自夸”,以致错失良机。

4、“举棋不定”,犹豫再三。

有些毕业生择业时缺乏主见,常为家长、同学所左右,身不由己,以致彩球四飞,中了哪家算哪家,可一旦签了协议后又后悔不迭。

5、信心不足。

在人才市场同样遵循货真价实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用人单位把要求薪水底的人视为“无用之材”,而对那些薪水要求比以前还搞一些或平等的人另眼相看。假如你对薪水要求明显低于市场价格,那么你不仅没有表达你的自信心,还可能给用人单位无真才实学的印象。另外毕业生过于看重在求职过程中自己的学历水平,导致自己信心不足。

毕业生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必须冲破以上的误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分析市场信息,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其次要用于推销自己,敢于竞争,“该出手时就出手”。要学做“当代愚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此这样,求职不再只是梦。

(三)择业的几种常见心理现象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扭结和沉积在一起,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干扰。困扰毕业生择业的心理现象主要有:

1、焦虑

毕业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在职业为最终确定以前,毕业生普遍有急躁心理。他们恨时间过得太慢,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他们希望谈判桌前就一锤定音,希望无需周折就如愿以偿。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性质时,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后悔莫及。尤其在规定的期限内尚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里更为焦躁。大学生在择业中的这种焦躁心理,常使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

2、自卑

一些毕业生往往过低估价了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求职过程中他们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毕业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变得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这种心理不仅是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而且还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

3、怯懦

有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有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理。有的在谈判桌前不是面红耳赤,就是语无伦次、张口结舌、支支吾吾、答非所问,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在一急之下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害怕说错一句话、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中的形象,以致不敢放开说话,该表达的意思未能充分表达。这种怯懦心里多见于内向或抑郁气质类型的学生。

4、孤傲

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学了很多指示,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现时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瞧不起那种职业,横挑鼻子竖挑眼,没有自己满意的。

孤傲心里是缺乏可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的表现。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幻想一旦代替显示,会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

5、冷漠

当一些毕业生在择业中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表现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麻木等不健康的精神状态。他们自认为看破了红尘,决计听天由命,任凭自然发落。冷模式遇到挫折后一种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是不相适应的。

6、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既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不良行为。毕业前,一些大学生因某些主体需要不能满足获奖度较大的挫折感,加之平时缺乏应有的品德和个性修养,在他们身上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常见的有逃课、损坏东西、对抗、抱负、迁怒于人、拒绝交往、进行不良交往、过度消费、嗜烟、嗜酒等等。问题行为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学生顺利择业,还可能导致严重危机与违法。

7、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指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异常的生理反应。毕业生由于心理应急水平偏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挫折体验多,加之一部分毕业生性格上本来并不十分健全,因此容易导致某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血压不正常、消化紊乱、背痛、肌肉酸痛、口感、心慌、尿频、饮食障碍等。这些症状若不及时排除,就可能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

三、择业中的怎样面对就业新形势

针对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及影响就业的因素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我们要冷静地面对激烈竞争就业形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完善自我,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人才市场的需要。

(一)立正确的择业观

1、拓宽思路,树正确的就业观

2、树立“先就业,在择业”的择业观念

3、树立自主创业的就业观

(二)择业时应遵循的原则

1、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

2、积极参与与竞争的原则

3、争取及时就业的原则

大学生学生论文 篇7

1图书馆免费电子信息资源使用情况分析

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资源越来越多,为读者提供了很多便利。统计显示:学生知道图书馆网提供免费电子资源但很少用的占39%,;知道但未用过的占28%,不知道的占30%,说明我校数字资源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学生对我校信息技术构建和资源情况不尽了解,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是导致数字化资源浪费和利用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2对获取的重要信息收集和整理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中经常进行摘要记录信息并处理的约占38%,偶尔记录一下的占47%,不作任何处理的占15%。说明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有所加强,但比例偏小。因此,加强学生对信息处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质量仍然任重道远。

3获取信息资源主要途径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因特网在学生获取信息方面排在首位占97%,和老师、同学交流占42%,使用传统的报纸、期刊等仅占到6%。说明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传统图书馆虽然很重要,但图书馆与网络的密切结合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强学校数字化环境建设,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将起到基础性作用。

4对信息资源价值判断能力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对信息权威性、适用性、可靠性等判断能力一般和差的分别约占40%和54%,说明我校信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要逐步引导学生对信息权威性、可靠性和适用性作出正确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被不良信息所误导。

5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情况分析

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包括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本专业相关文献、书目,专业前沿,网络资源情况,对学生布置若干专业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是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提高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调查显示,多数学生(66%)认为只有部分教师介绍或布置过,说明现在的教学仍然是以课本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习惯。同时说明部分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状况也不能跟上时展,不能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高质量人才的要求。综合分析表明,大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几乎没有很大差别,普遍信息意识不强,信息处理能力较差,不会对信息进行鉴别、提炼与创新。而作为理工科大学生,对专业期刊、数据库的利用是他们今后独立学习和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

二、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的改革与实践

1充分利用好图书馆新生入学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

对新生开展多次图书导读活动,介绍文献基本知识,图书馆功能,服务项目,馆藏布局,如何查找文献,电子阅览室利用等。同时对学生进行图书分类、排架、书目检索系统使用的介绍和说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

2构筑良好的信息环境,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有力保障

我校图书馆定期充实各类信息资源,不断完善信息检索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讲座与咨询活动,如电子图书、专业期刊的检索与利用,各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技巧,文献资源的共享,科技查新与文献传递,开展“信息检索竞赛”活动等等,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对用户进行培养教育,增强了师生的信息意识,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是信息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

3.1案例教学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结合本专业的学术内容,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检索课题,通过上机实践操作,制定检索策略,不断修正、完善检索方案,最终形成检索报告。之后教师对一些典型案例优缺点进行点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较好的、灵活的教学模式。

3.2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学术论文的撰写。学术论文是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功。大学生是未来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掌握学术论文如何撰写,有利于在工作中进行科学积累,促进学术交流,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增加信息道德知识教育。教育学生处理好信息创造、传播、利用三方面关系,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与活动,增强法制观念,培养自身信息道德水准。

3.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为了真正考核出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采用考试卷面、课题检索报告及撰写综述论文三结合考核方式,并将侧重点放在学生的检索报告和综述论文上。

3.4充分发挥图书馆网页作用,促进教学信息检索课教学均由图书馆教师担任,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技术,通过网页实习题库、实习要求、检索实例分析等教学信息,结合专业提出问题,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检索过程,并以邮件的方式提交检索报告,从而增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创新活动,是信息素养教育提高的关键所在

信息素养教育要与专业教师教育密切配合。我校各专业教师吸收大量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论文、著作、学术研讨等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信息搜集、整理、研究、试验等工作,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信息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更谈不上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只有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到专业学科教育中,二者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适应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