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爱岗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化学科研论文(优秀8篇),欢迎参考。
在基础教育中,化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是化学科学素质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相反,加强“双基”正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质。问题关键是怎样摆脱应试教育束缚,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抛弃“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走出以“考纲”代替“大纲”,以“考点”代替“双基”,以“解题”代替“实践”的纯应试教育的怪圈。做到“教师应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大纲语),素质教育下的“双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学”,重视学生动脑、动手,指导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和联系,最终达到“会用”。
二、化学科学能力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大纲上说:“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能力型和创造型人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加强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效果要明显,要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及时如实地记录观察的结果。通过观察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多创设一些学生动手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引导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在学生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并对实验全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向学生充分展示教学的思路和解题的思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特别应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三、化学科学方法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翅膀,是获取科学知识的手段。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和牢固记忆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科学的方法对人一生的学习和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科学方法。如在“碱金属”的教学中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做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以过多次论证后,即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又如在有机物烃的教学中,以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烃为典型的物质,分析它的结构、性质以及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推导出这类烃的通式和通性。
四、化学科学意识教育
这是化学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科学意识包含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科学意识教育就是促使学生树立物质第一的观点、尊重客观事实的观点、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等。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来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如结合盐类水解的有关内容,介绍如何利用盐类的水解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服务,教育学生学以致用;学氧化硫的用途时,介绍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当前世界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提高环境意识。
五、化学科学品质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动力,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态度等。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人树立坚强的意志,表现出高度的自学性、顽强性和自制性,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规守纪、不怕挫折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勤于思考、积极探索、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乐于协作的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品质教育,如在“碱金属”中介绍候氏制研,大胆创新、无私奉献、执着爱国等高贵品质。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多维假设与求证的探究教学模式研究。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
[2]洪贺廷。理想化教育。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
22009年度SCIE收录浙江省论文的统计分析
以地址“zhejiang”为检索字段,限定入库时间为“2009年”和数据库为“SCI-EXPANDED”,在WebofScience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得到7879条检索记录,即2009年浙江省共有7879篇论文被SCIE数据库收录。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机构分布统计分析
根据被收录论文数量排名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分别为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医学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等。科技论文是一个机构基础科研力量的反映指标。从上述两表可以看出,整个浙江省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而浙江大学更是占绝对优势,被收录论文达5000多篇,占据所有被收录论文的2/3。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在排名前一百个机构中,仅仅只有六个机构为非大学机构,且除了浙江农业学院被收录论文数量为58篇,其它机构被收录论文数量均在50篇以内。企业的基础科研非常欠缺,在排名前一百个机构中,没有浙江省内大中型企业出现。
2.2合作机构统计分析
当今科学研究在研究规模、投资强度、研究方式以及涉及的领域等方面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双边和多边参与的学术合作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一个趋势,也是推动科学前沿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通过对非浙江省机构(即合作机构)进行排名统计,排名前十的合作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从上表可以得出,在合作机构选择中,浙江省内作者以选择国内机构为主要合作方,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为合作最为密切的两家机构。但国际合作相对较少,排名前十的十家合作机构中,只有香港中文大学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为大陆外合作机构。
2.3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期刊的总被引频次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质量评价指标,与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类似,文章的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某项研究工作的关注程度,从某一方面可以显示科学论文在科研过程中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目前的研究评价中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被引频次来衡量论文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7879条检索结果中的文献进行被引频次的统计排序,得出,超过被引频次10次(含10次)的论文有153篇,其中,被引频次超过100次的有1篇,超过50次的有9篇。被引频次统计排名前十的10篇论文中,有8篇论文的作者机构为浙江大学,有8篇论文的学科类别为跨学科类别。
2.4学科分布统计
通过对7879条检索结果进行学科领域分布统计,所属学科领域排名前十的主要有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应用数学、电气电子工程学、光学、化学工程学等。从学科类别排名可以发现,浙江省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材料科学、化工、应用物理领域以及跨学科领域等,但学科领域之间的研究力量比较均匀。
3结论
(1)科研力量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基础科研能力非常欠缺。政府在科研投入时应充分考虑资源均衡;科研院所应该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企业要扬长避短,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或引进创新,然后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研发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科研机构对外合作交流较多,但国际合作较少。虽几个国际知名学校合作,包括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等,但数量极少。
桥梁是公路跨越水系、地质复杂区域,是实现交通贯通,促进商品、能源和人员交换的重要连接性、沟通性和跨越性工程。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社会进步需要交通加大建设力度来满足发展中的各种交换和流通需要;同时,我国山系发达,以石灰岩为主体的山脉较多,各地大量存在这溶洞,不但给桥梁桩基带来隐患,也为桥梁施工带来极大的影响。这样的现实给桥梁建设企业提出了一个技术性的重点问题——如何能有效加强溶洞地区桥梁桩基强度,保障桥梁桩基稳定。静压化学灌浆法是当前比较常见的加强溶洞的方法,是提高桥梁桩基稳定性,提升桥梁整体施工质量的重要技术,是值得技术人员牢固掌握的基本技术。本文根据溶洞地区桥梁桩基施工的经验,对静压化学灌浆法在加固溶洞的施工进行了划分,确定了准备阶段技术的要点,提供了施工阶段技术和质量管理的措施,为同仁运用静压化学灌浆法对桥梁桩基加强施工起到经验总结和技术提点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桥梁桩基施工,达到桥梁整体性能稳定和整体安全。
1 静压化学灌浆施工准备时期的技术要点
静压化学灌浆施工方案准备
首先,桥梁桩基施工前应该对溶洞情况和信息做出详细的了解,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其次,做好静压化学灌浆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和技术交底,对溶洞区静压化学灌浆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组织讨论和相关学习,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其三,组织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了解溶洞加固的环境和施工的制约条件。其四,确定静压化学灌浆法施工的方案,重点对成孔工艺和处理溶洞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最后,对静压化学灌浆施工中钢护筒的支护方案进行先期讨论,使各类人员总体上更加熟悉静压化学灌浆施工方案。
静压化学灌浆施工的人员准备
首先,组织桥梁桩基施工的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研究溶洞处理的相关措施。其次,成立溶洞施工紧急情况应急处理小组,指导日常施工,应对溶洞施工中突发情况。最后,做好桥梁桩基施工人员的组织体系建设,做到分工明确、各执其责。
静压化学灌浆施工的材料准备
首先,确保溶洞区静压化学灌浆施工中常见的片石、粘土、水泥、编织袋、钢护筒等需要检验数量和质量,对于水泥应该进行先期试验。其次,确保溶洞区静压化学灌浆施工中辅助材料的质量,特别是化学凝固剂的质量和性能应该严格控制。最后,做好溶洞区静压化学灌浆施工机械的配备工作,对装载机、吊车、运输车辆和小斗车等机械做到性能达标。
2 静压化学灌浆施工的技术要点
溶洞区静压化学灌浆施工的关键
首先,静压化学灌浆法可以搭配喷射灌浆法一起使用,不但可以提高溶洞填充物的强度,而且有助于加强桩基的稳固。其次,采用静压化学灌浆应该注意化学浆液的渗透性和硬化强度,一方面化学浆液应该能有效渗透、挤密溶洞中的土体的空隙,充填溶洞的空间,在桩体周围形成防水帷幕,防止流砂和保证护壁泥浆不流失;另一方面,化学浆液应该有利于提高溶洞中土体的承载力和抗剪力形成挡土墙,达到加强溶洞强度的效果。其三,对于溶洞灌浆施工的机械设备应该做好性能上的检查,泥浆泵、型钻机,泥浆搅拌机、贮浆槽以及高压灌浆管是检查工作的'重点。最后,在大型溶洞需要有钢护筒进行加强桩基时,应考虑钢护筒直径的大小。
溶洞顶部冲孔作业的要点 首先,根据施工前取得的溶洞资料,科学进行施工准备。其次,施工中,当钻孔接近溶洞顶部时,提起钻头、钻杆,移开钻机,采用冲击钻机冲孔,用冲击钻冲孔时,要求轻锤慢打,使孔壁圆滑坚固。最后,做好冲孔作业的设备检查,特别是卡口和钢丝绳应该实地测试。
溶洞区静压化学灌浆的技术重点
应该有效防止钻孔桩施工时出现泥浆流失、流砂及坍孔等严重事故。要确保成孔及水下水泥混凝土浇注等工序顺利完成。使用套内护筒法是应该对施工过程的成孔作业、护筒长度、内径到沉放方法乃至内外护筒间空隙、内护筒与溶洞底部间空隙的处理进行严格的控制。最后,严把溶洞区静压化学灌浆施工的技术关,利用技术的手段缩短施工工期,确保工程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桥梁的安全性和行车能力强烈依靠于桥梁桩基的稳定和牢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桥梁跨越水系、山系和困难地质结构区的情况愈来愈频繁,这些区域地下存在的大量溶洞对桥梁桩基形成致命的威胁,进而会产生各种隐患和事故,不但延长了桥梁施工的工期、增加了建筑成本,而且降低了桥梁的承载能力,更对公路和桥梁使用者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进行桥梁的设计和规划期间应该做好相关溶洞地区桥梁桩基施工技术预案,静压化学灌浆法是当前针对溶洞地区桥梁桩加强的基本技术,具有施工简单、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桥梁施工单位应该高度重视静压化学灌浆法的应用和技术控制,特别应该重点关注桥梁桩基施工中静压化学灌浆法对溶洞的加固,通过熟悉静压化学灌浆法作为加强桥梁桩基施工的切入点,实现各种施工技术在桥梁桩基的应用效果。做好溶洞静压化学灌浆加固施工的准备工作,加强静压化学灌浆在桥梁桩基施工中技术运用和管理,从而达到高品质完成桥梁桩基施工任务,更好地实现桥梁整体施工的安全和施工质量。
老师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线工作者,是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个性创新化的时代里,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面对教材不断改革更新的情况下,要不遗余力、认真细致地把握住教材改革的方向。新版高中化学教材在不断完善调整之后终于被运用到了实际的教学课堂当中。首先,新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教学目的更明确,层次更清晰。使学生们很容易找到学习的重点,并且循序渐进,不容易感到学习吃力,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比如:新版教材中每个实验后面都有学习目标,初步学习什么(制取气体、提取混合物)初步学会什么(材料选用、仪器连接、溶液配制、数据计算、观察方法等)。其次,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样式不一,图文并茂。这样的编制特点使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插图、辅助图片,让学习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形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加深了记忆和趣味的效果,使知识内容的学习变成了愉快的享受过程。例如:教材中会结合实验例子配上实验现象的插图,使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结果更具体清晰。一些抽象的分子原子概念配上比例模型图后就变得更直观,让学生更易理解。
二、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老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在要求学生努力的同时,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面对教材的不断改革,教师也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讲解,通过一些创新的教学措施,来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扩展其知识范围,加强对知识的把握运用能力,否则一味按照传统模式来教授,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退,产生被动填鸭式的教学状况,无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潜力,使教学成果收获甚微。因而,教师在补充自己知识技能,提高创新应用的基础上来教授学生,会给其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老师的教学指引下充分开拓其创新思维。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研究
1.增加趣味实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过去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所介绍、讲解和让学生操作的实验都是课本上安排编制好的,只需按照其方法、步骤,所需材料等一步步完成即可。不能说这种实验方式不好,但是的确存在它的弊端。尽管得到了相同的知识和结论,但是却少了学生们自己思考,钻研探究的过程,使其思维受到限制,无法做到创新。同时,实验内容过于固定、死板,方式单一,长期下去,必然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变得反感厌倦。因此,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者课下开展一些趣味性实验,进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布置一些作业,都是充满趣味性的小实验:“如何从粗盐中提纯”、“彩色温度计的制作”、“魔棒点灯”等,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去自主研究试验,而且获得了知识、能力、创新思维的增长和开发,是培养创思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改变试验教学方法,多提问、多思考
每个人的求知欲望都很强烈,这是人的本性,那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这种本能呢?教师应该在熟悉教材,捋顺教学思路的情况下,多给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不会分心。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认真听讲,仔细思考,充分开动脑筋,从多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在自己完全理解之后,很可能会继续研究探索,找到新的解决方法,这何尝不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的好的方式呢?例如:教师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时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钠与水激烈反应后,钠与乙醇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样,学生们会从这个点不断地思索研究,远比机械地听老师一人讲授获益的多。
3.改变实验性质,使其更具有探究性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地进行按步骤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缺乏探究性的意义,无法让学生获得自我创新思维的提高,因而会使学生思维被限制,形成固定模式,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推行研究性实验教学很必要。例如:教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室温下,把铜片放进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对此,甲认为铜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乙认为铜片不会发生明显现象是因为铜与浓硫酸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那么分析这两种说法的正确性。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好奇心,互相讨论研究,并通过亲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大胆假设,多角度分析,进而开拓自己的创新思路。
4.与时俱进,开展化学实践活动
学生的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老师很多时候想把最关键的难点和重点传授给学生,但往往力不从心,时间短、任务紧,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而组织课堂外的学习实践活动成为了老师们开辟的第二课堂。结合新版化学教材的实时性的特点,老师可以根据当下的社会状况或者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来开展学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去实践去操作,通过运用创新的思维,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假设、构思、到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不仅培养了其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锻炼了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从而将知识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到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例如:老师可以针对秋天马路上的落叶现象,来给学生们布置任务。当清洁工人们把落叶清扫并堆放到马路边上,然后进行集中焚烧时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造成环境污染,那么该如何进行落叶问题的处理呢?通过这一发散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使学生的思维不再被束缚,从而借助各种途径和渠道来进行知识的搜集和实践操作证明,这种带着明确目标的探索实践活动是最具效果的,而且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门科学的内涵和定义至少有四个属性:
整体和局部性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好比一块蛋糕。为了便于研究,要把它切成大、中、小块。首先切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块。在自然科学中,又有许多切法。一种传统的切法是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一级学科。近年来又有切成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纳米科学、认知科学、系统科学等的分类方法。化学是从科学整体中分割开来的一个局部,它和整体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它的第一个属性。
学科之间的关联和交叉如果把科学整体看成一条大河,那么按照各门科学研究的对象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科学,化学是中游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是下游科学。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大。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学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学之木”。具有上游科学的深厚基础的科学家,如果把上游科学的花,移植到下游科学,往往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例如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授予纳什,他在1950年得数学博士学位,1951-1958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讲师、副教授,后转而研究经济学,把数学中概率论之花,移到经济学中来,提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的博弈论,因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奖。
发展性化学的内涵随时代前进而改变。在19世纪,恩格斯认为化学是原子的科学(参见《自然辩证法》),因为化学是研究化学变化,即改变原子的组合和排布,而原子本身不变的科学。到了20世纪,人们认为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因为在这100年中,在《美国化学文摘》上登录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分子和化合物的数目已从1900年的55万种,增加到1999年12月31日的2340万种。没有别的科学能像化学那样制造出如此众多的新分子、新物质。现在世纪之交,我们大家深深感受到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大大扩充了,研究方法大大深化和延伸了,所以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
定义的多维性一门科学的定义,按照从简单到详细的程度可以分为:(1)一维定义或X-定义,X是指研究对象。(2)二维定义或XY-定义。Y是指研究的内容。(3)三维定义或XYZ-定义。Z是指研究方法。(4)四维定义或WXYZ定义,W是指研究的目的。(5)多维定义或全息定义。一门科学的全息定义还要说明它的发展趋势、与其他科学的交叉、世纪难题和突破口等等。这样才能对这门科学有全面的了解。下面以化学为例加以说明。
化学的一维定义
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泛分子的名词是仿照泛太平洋会议等提出的。泛分子是泛指21世纪化学的研究对象。它可以分为以下十个层次:(1)原子层次,(2)分子片层次,(3)结构单元层次,(4)分子层次,(5)超分子层次,(6)高分子层次,(7)生物分子和活分子层次,(8)纳米分子和纳米聚集体层次,(9)原子和分子的宏观聚集体层次,(10)复杂分子体系及其组装体的层次。
化学的二维定义化学是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片、结构单元、分子、高分子、原子分子团簇、原子分子的激发态、过渡态、吸附态、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各种不同维数、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和组装态,直到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的合成和反应,制备、剪裁和组装,分离和分析,结构和构象,粒度和形貌,物理和化学性能,生理和生物活性及其输运和调控的作用机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规律,相互关系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三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一样,也是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在19世纪,化学主要是实验的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方法。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量子化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它的研究方法有实验和理论。现在21世纪又将增加第三种方法,即模型和计算机虚拟的方法。化学的四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以达到W目的的科学。化学的目的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现在应该增加一个“保护世界”。化学和化学工业在保护世界而不是破坏地球这一伟大任务中要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造成污染的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21世纪的化工企业的信条是五个“为了”和五个“关心”:为了社会而关心环保;为了职工而关心安全、健康和福利;为了顾客而关心质量、声誉和商标;为了发展而关心创新;为了股东而关心效益。
化学的多维定义———21世纪化学研究的五大趋势
1、更加重视国家目标,更加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世纪之交,中国和世界各国政府都更加重视国家目标,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求化学更多地来改造世界,更多地渗透到与下述十个科学郡的交叉和融合:1数理科学,2生命科学,3材料科学,4能源科学,5地球和生态环境科学,6信息科学,7纳米科学技术,8工程技术科学,9系统科学,10哲学和社会科学。这是化学发展成为研究泛分子的大化学的根本原因。所以培养21世纪的化学家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多学科的基础。
2、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W.Kohn和J.A.Plple。颁奖公告说:“量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广大化学家所使用的工具,将化学带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所以在21世纪,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将大大加强,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3、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视尺度效应
20世纪的化学已重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21世纪将更加重视介乎两者之间的纳米尺度,并注意到从小的原子、分子组装成大的纳米分子,以至微型分子机器。
4、合成化学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合成化学始终是化学的根本任务,21世纪的合成化学将从化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扩展到包含组装等在内的广义合成,目的在于得到能实际应用的分子器件和组装体。合成方法的十化:芯片化,组合化,模板化,定向化,设计化,基因工程化,自组装化,手性化,原子经济化,绿色化。化学实验室的微型化和超微型化:节能、节材料、节时间、减少污染。从单个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分析及性能测试的手工操作方法,发展到成千上万个化合物的同时合成,在未分离的条件下,进行性能测试,从而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化合物(例如药物)的组合化学方法。
5、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分析科学分析化学已吸收了大量物理方法、生物学方法、电子学和信息科学的方法,发展成为分析科学,应用范围也大大拓宽了。分析方法的十化:微型化芯片化、仿生化、在线化、实时化、原位化、在体化、智能化信息化、高灵敏化、高选择性化、单原子化和单分子化。单分子光谱、单分子检测,搬运和调控的技术受到重视。分离和分析方法的连用,合成和分离方法的连用,合成、分离和分析方法的三连用。
SCI是由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3年创建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之一。
ISI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所收记录包括论文与引文,其引文记录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书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文献。所涵盖的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及化学;行为科学。因此,SCI是一种为国际公认、并被广泛使用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被我们称做“SCI论文”。
作为一种独特的检索工具,SCI同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EI(工程索引)、SA(科学文摘)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独特性在于引入了“引文索引”概念。其作用是:将一篇文献作为查找的线索,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因此SCI每年均对其收录的期刊进行较为客观地评估,以当年一种期刊过去2年内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这2年内该期刊的总篇数,作为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中的论文被引用的机会越大,影响力也越大。
从出版形式来说,SCI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1997年,ISI推出了SCI的网络版数据库――WebofScience检索系统。该检索系统中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其信息资料更加翔实,收录期刊更多,同时该系统充分利用WWW网罗天下的强大威力,检索功能更加强大,更新更加及时。
据统计,SCI已收录全球6500种刊物。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9月,SCI收录我国大陆科技期刊78种;同上一年相比,2004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有稳定增长,SCI论文数增长15.2%,论文被引用篇数和次数分别增长4.4%和4.3%,我国论文过去十年间总被引用数上升了4位,达到世界第14位。然而,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尚没有一个学科的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平均值。EIEiCompendex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EiCompendex数据库每年新增的50万条文摘索引信息分别来自5100种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EiCompendex收录的文献涵盖了所有的工程领域,其中大约22%为会议文献,90%的文献语种是英文。
二、SCI、SSCI简介
SCI
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
SSCI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三、SCI、SSCI交叉关系
有些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较快的理解,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是很抽象的,但利用图像教学,学生会更容易掌握.从图象中可以直观地看到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建立了化学平衡.从图象中还可以看出,虽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了,但是反应还在继续进行,从而很容易理解化学平衡是动态的平衡.
二、构建数学图形,使化学规律具体化化
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科学.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需要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由“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规律来认识掌握化学知识,并通过多次的这种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镁、铝盐的学习中,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经常出现在考题中,其变化多、反应复杂,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要点.如果能合理构建图形进行讲解,把问题具体化,学生很会容易接受.首先通过分析图象找出图中的关键点(如图形的起点,终点,折点,特殊点等)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然后通过化学反应将图形中的数据联系起来,实现以“数”解“形”。
三、构建数学图形,使微观原理直观化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属于微观化学内容,比较抽象,而原子的结构与其化学性质密切相关,所以这部分内容即使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一些有关化学性质的讲解中也可以构建数学图形,使微观原理直观化,容易理解和记忆.
四、构建数学图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初中学生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依靠形象思维支持的。他们喜欢直观形象,特别是对于动片更敏感。教学时,可根据新课内容,对学生没有见过的现象运用投影进行模拟,启迪思维进而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授初中化学第二章《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这节课时,教师运用两台投影仪模拟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运动情况。学生在投影银幕上看到钠原子核外离核最近一层排有2个电子,较近一层排有8个电子,最远一层排有一个电子,通过投影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运动情况。这时教师指出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是这种情况,那么其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情况如何呢?由此而导入新课。通过投影解题,学生情趣盎然,急于学到新知识。
二、观片设疑法
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智力发展也是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微观粒子的变化。微观粒子既看不见,又摸不到只凭讲述去体会认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如善于运用投影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效果将大不一样。例如,在讲“分子”概念这节课时,教师先演示蜜烽从很远的地方,奔向花丛去采蜜的拉动片。针对投影片教师设疑,蜜蜂为什么从很远的地方奔向花丛呢?带着这一向题导入新课,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思维异常活跃。
三、观片类比法
“温故而知新”,一切知识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有些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出的。运用投影复习旧知识,找到新旧知识联系点,新知识学习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复习内容不一定是上一节学过的,例如在教学完硫酸、盐酸性质这一内容后,在学习酸的通性这节新课之前,我们首先运用投影片复习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
复习之后,教师结合投影片指出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极相似,那么所有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呢?通过观片类比,引出“酸的通性”这节新课。运用投影,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新知识的掌握便水到渠成,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获得新知识。
四、观片激趣法
在教学《碳酸钙》这节课时,一上课就出示贵州石林中五颜六色的石柱、石笋、钟乳石投影片。教师问同学们这种景色美不美,同学们说美。接着教者就提出这种美景是怎样形成的呢?从而导入新课。通过投影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思维,强化学习动力,但切忌为兴趣而兴趣,要做到点到为止,做到活而不乱、留有思维余地。这种导入新课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观片激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