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论文【精选3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整编的音乐鉴赏论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鉴赏论文 篇1

一、在教材处理上要有突破

我曾记得,2005年微软公司中国区在中国招收三名雇员,当时报名中多达三万多人,其中,有很多是北大、清华等中国著名高校的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或者是博士生,但其中一位被录取人员却是吉首大学的毕业生,如果要按单一的学业,她一是属于差生之外,而她获得成功的原因不仅注重自己知识的吸取,也着力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处事能力,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最终,取得了人生的成功。因此,在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在教学活动中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人为地将学生作为单一的认知体,人为地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如果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能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置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于不顾,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有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一刀切”式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严重地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新课程下的教育,关注的是培养综合型人才,健康型人才,而不是简单的拥有书本知识的人才。

二、通过诗歌掌握常见语言运用技巧

诗歌的语言是诗人精心组织、辨析、挑选之后的产物,每个字的使用,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古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是诗人精心炼字的再现。学生在学习中,对语言美的鉴赏要求一般不高,所以学生会读,但难以创造。我认为,如果把握好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鉴赏,就有可能由鉴赏转而创造。

一是通过欣赏语言的色彩和动态获得认识上的提升。诗人带给读者的绝不会是单调乏味枯燥文字,而一定有着鲜活的生命和色彩,世人眼中所见之景和诗人眼中所有之境一定会有所不同,用美的心灵,美的眼睛感受到的色彩一定带给人享受,对色彩和动态的学习一旦转变成一种能力,学生也会去模仿观察,体悟,也必然学着用色彩的变换和富有动感的画面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这就实现了观察能力上的提高,必然能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是把握诗歌语言的音乐美,音乐带给人无穷的乐趣,诗歌的音乐美同样给人以享受。学生因为感受能力的差异,在意境上的领悟能力不一定都会产生感觉的,但是在音乐的感觉上却都有所感悟。诗人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表现出的情感和氛围,同样会获得美的感受。在指导学生鉴赏时,让学生以富有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诵读,然后感觉这种轻重缓急,波澜起伏的表述语言带来的表达效果,然后再体会在这其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变化,那么肯定会发现,音乐般的语言其实就是诗人真实性和情感的表露。到这一步,学生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引导学生确立题材意识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篇2

关键词 高校 民族音乐 赏析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同地域、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音乐,民族文化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音乐教育中,传播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

一、民族音乐赏析的特点分析

(一)文化性

对民族音乐的赏析,要求欣赏者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知识,要求其对民族的历史传承、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了解。民族音乐产生于民族的特殊的土壤中,其产生和发展都受到当地的语言、宗教、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潮等的影响,民族音乐作品来源于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在民族音乐作品的赏析中,欣赏着应知晓当地的社会风貌和日常生活面貌。同时,文化具有平等性,不同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同等的价值,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就是各族人民在民族交往中不断发展的历史。高校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对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对民族文化进行相应的了解,在音乐学习中体会民族文化的互补性和差异性。

(二)地方性

民族音乐因为产生的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特色。我国根据地域的划分,将民族音乐分为音乐文化组:如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北方草原、中亚绿洲、中南丘陵等等。在民族音乐中,不同民族的音乐有着自己独特之处:有奔放悠长的内蒙古民歌,有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有悠扬悦耳的江南丝竹,也有激昂高亢的信天游。高校在民族音乐的赏析中,应体会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

(三)艺术性

民族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学生在学习时要充分挖掘民族音乐的美,对民族音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赏析。首先应对民族音乐的基本的曲调进行赏析,掌握音乐的基本主题,在此基础上,将诗词分析的方法移入音乐的赏析中,创设必要的情境,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民族音乐赏析课程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赏析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在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上,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度不够。在教学中以现代音乐为重点,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也仅涉及对民族音乐形式上的分析,并没有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内涵,民族音乐的赏析课程缺乏思想深度。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民族音乐因为其自身的地方性,导致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时,不能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不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匮乏,对民族音乐进行赏析时往往会束手无策。

(三)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校的教师队伍中,民族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而民族音乐的地域差异性和范围的广泛性,对音乐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音乐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同时必须对地理、历史、风俗学等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对民族音乐进行比较深入的赏析。

三、高校民族音乐赏析的对策分析

(一)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民族音乐的赏析中,必须对民族音乐产生的背景进行深入挖掘,对影响民族音乐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了解音乐作品的象征意义,才能知晓民族音乐中所饱含的深厚的感情。艺术来源于生活,民族音乐产生了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只有在文化层面上深刻理解了作品的内涵,才能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魅力。因此,在民族音乐的赏析课程中,要加大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习民族优秀的文化,同时,可将中西音乐文化进行对比学习,培养多元文化的音乐学习方法

(二)加强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高校在民族音乐的赏析课程中应重视对作品的旋律、和声、节奏的学习,对音乐作品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应重点把握,同时应结合现代音乐的基础知识和音乐理论对作品进行技术层面分析。

(三)对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进行分析

民族音乐赏析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点,要求高校在民族音乐的赏析课程中,必须对作品的地方性和民族性进行准确的把握。民族音乐为民间音乐,它可以反映出当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特色。同时,民族特色是民族音乐赏析中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民族音乐中,要让他们明白民族音乐的精髓和核心,学会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

四、结束语

民族音乐赏析课程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在民族音乐的赏析课程中,存在着赏析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没能真正挖掘民族音乐的内涵,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师资力量薄弱,这些都影响着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赏析具有文化性、地方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在高校的赏析课程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同时,在欣赏民族音乐中,对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

参考文献

[1]黄宇。高校民族音乐赏析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8):164-166.

音乐鉴赏论文 篇3

教师在对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里的德育进行渗透时,要认真准备教材,挖掘音乐素材的教育作用,在教材中找到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爱国情怀和艺术的美感。在备课中确定要如何渗透德育,用哪些教学方法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在对歌曲《我爱你,中国》教学欣赏时,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歌曲意境,激发学生对祖国秀美壮观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同学生一起分析作品,与学生互动演唱作品及对作品进行介绍,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样让学生既欣赏、演唱了音乐作品,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用音乐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深刻内涵,丰富学生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及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1]。

二、寓德育于音乐课堂教学全过程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对教学全过程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设计,将德育教育融入到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师生互动、营造积极健康的艺术和道德氛围、优化课堂评价,形成平等、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音乐基本表现要素来表情达意,让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鉴赏力来分析作品,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说音乐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教师在准备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作品的思想内涵,把这种情感感受转化为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鉴赏作品,陶冶情操,受到作品的感染,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欣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时,用歌曲《爱我中华》片段导入新课,引出主题,让学生感受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建设中华的豪情。同时,还可以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将民族音乐之美传达给学生。例如在介绍藏族民歌时,旨在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掌握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并能在演唱歌曲时把握其民族风格。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了相当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及演唱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注重以生为本、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让学生感知音乐之美在于旋律、在于歌词,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积淀,让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让学生在领悟和挖掘作品风格的同时,培养和塑造自身的审美能力[2]。

三、寓德育教育于音乐第二课堂活动中

音乐第二课堂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时机。例如,教师教学生学习蒙古族舞蹈《鸿雁》,可先教学生分解动作,然后熟练后再教学生跳蒙古族舞蹈的感觉,教师讲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讲授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先感觉蒙古族音乐的美感,产生热爱民族音乐的兴趣,然后再练习舞蹈,让学生亲身体验蒙古族舞蹈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在表演舞蹈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器乐小组活动中,曾让四名学生共同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因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能力都各不相同,所以对作品的处理及内在的感觉也不同,在排练时我就先给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黄河带给我们的震撼及作品的深刻内涵是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光荣、悠久的历史,形象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内涵,再酝酿用什么情感来诠释作品,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又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把握,用这样的情绪演奏作品会更有感染力,更能完美地表现作品,这样在活动中既渗透了德育,又让学生能更好地表现作品。总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增强课堂活力是上好音乐课的首要条件,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要能打动学生,要感染学生,要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效提高融入德育的实效,深入挖掘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交往”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这样就是把德育融入了教学全过程[3]。

音乐教育家贺渌汀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并使其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通过音乐艺术的魅力,给学生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也提高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教学的要求,让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唤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自觉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邹文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成才之路,2012(1).

[2]张丽娜。音乐教育在普通理工科高校中的美育作用及实施路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4.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