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论文优秀4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重要的知道思想,我们要坚持三个代表思想。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三个代表论文优秀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证券论文 篇1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违法行为

1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概念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应有立法概念与司法概念之分(有学者又把它表述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其实意思一样)。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是指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利益和国家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监管理制度,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的行为。在立法意义上存在的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存在于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以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是否规定为转移。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表示的是那些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规的行为应该犯罪化,其标准首先是社会危害性。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则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指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凡是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都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的唯一标准是刑事违法性,但它并不是完全不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要件

2.1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体要件

根据刑法理论的传统定义,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或者威胁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全局上思考刑法中犯罪客体问题,主要是将刑法目的贯穿于整个刑法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犯罪客体论,即“法益说”,认为用“法益”来代替传统定义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更为妥贴,笔者亦表示赞同。

就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它所侵害的法益客观上也存在许多种情况,但是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的客体要件必须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侵害的最根本的法益。这种法益通常易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操作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的侵害或威胁,因而刑法特别予以保护,同时也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方面法律、法规的保护。有学者指出,证券投资基金法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本位性,但本质上都是一部“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因而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应是投资者的财产权利,笔者虽对观点表示赞同,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立法体例,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规定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中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因此可能在立法者看来,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才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

2.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

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说明此行为的危害性,并为该行为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此外,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相关刑事法律所明确规定的,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特点是外在性,直观性和客观性,不仅直接体现了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对期货管理秩序的严重危害性,从而可以决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客体的存在,而且还是认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客观依据。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具体表现为行为人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法规,在从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经纪或其他相关活动中,破坏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2.3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要件公务员之家

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概括来讲就是与证券投资基金有关的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其为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就自然人而言,按其在犯罪活动中是否具有特殊身份,可以分为一般个人主体和特殊个人主体两类。一般个人主体指不具有特殊身份,而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行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类主体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领域中并不多,一般指利用证券投资基金这种方式进行贪污、诈骗等犯罪行为的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个人主体主要是特殊个人主体,即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具有特殊身份的自然人,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主要指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金融机构中从业人员。

单位犯罪多是经济犯罪的一大特点,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不例外。在证券投资基金的实际操作运行中,由于单位比个人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在人才储备、技术占有、信息渠道、公关手段等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其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应该说隐蔽性更大,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往往也比自然人犯罪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所以单位犯罪应该是我们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预防方面所要针对的重点。要强调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单位主体必须是合法成立的,其宗旨、目的与法律是相符的,如果是为了实施犯罪而成立,依相关的司法解释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而谈不上单位犯罪主体。具体而言,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单位犯罪主体包括:

(1)商业银行;

(2)证券交易所;

(3)证券公司;

(4)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5)其他金融机构。

2.4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

理论界的一般观点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而且主要表现为直接故意。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形态只能是故意,过失不可能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理由如下:公务员之家

(1)在我国刑法体系中,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皆属于财产型犯罪,也就是有的学者所指的“贪利性犯罪”,这种犯罪类型是不可能存在过失的心理状态的,因为这类犯罪有其明确的目的,或是为了非法谋取经济利益,或是为了减少自身的损失。例如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其犯罪行为的实质就是违背受托义务,擅自运用客户资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财产。

(2)我国刑法明确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说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罪过形式的犯罪只能由故意构成。考察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刑法条文,可以发现并未规定过失可以构成相关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以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形态只能是故意,而不存在过失。[论文网]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三个代表论文 篇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基本任务和前进方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他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务必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他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些重要讲话指明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基本任务和前进方向,反映了当今中国的时代特征,也是我们党从成熟走向更加成熟的重要标志。

文化的指导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党八十年的实践和经验告诉人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一世纪继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性地进行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动摇这个根本。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这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正确认识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保持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前进方向和重要任务。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是总结我们党全部经验包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重大贡献,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三块基石。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三个代表”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的发展要求,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华,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到党的性质、指针、宗旨和任务的高度加以强调,是在最根本的问题上深刻而全面地体现先进政党的本质要求,而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层面突出加以强调,使我们党把握新形势下党建目标的视野更加开阔,任务更加明确。文化建设的方向规定了文化建设的性质。把“三个代表”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统领”,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即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种文化既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吸纳世界上的一切文明成果;既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又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现代特质;既包含了当代科学和文化的最新成就,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简言之,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科学品格、大众导向和人文精神。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衡量标尺和工作思路。一方面,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和实践主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来衡量文化的先进性,可以克服唯经济发展的片面性,使文化的功能不发生扭曲。在文化建设中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保护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通过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有形态和有效途径为人民群众服务,即通过文化知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普及等方式,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精神激励和舆论引导等,营造良好的氛围,保证经济社会沿着公平、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通过不断地创造精神文化产品,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资源,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把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效的标准。

二、大力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政党,都毫不例外地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并以先进文化的辉煌成就彪炳世界文化史册。先进文化乃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具有导向价值的主流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具有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精神导向和智力支持的作用,能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先进的文化价值标准,最主要的是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家知道,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轴心和最高价值定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共产主义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发展先进文化的灵魂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它是中国人民必然的选择。在改造中国社会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于建设先进文化的认识和实践,比任何一个政党都更加自觉、更加深广建设,先进文化之所以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二是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面对变幻莫测、充满挑战的国际形势,我们更要主动地坚守和巩固自己的文化舆论阵地,强调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决不能用文化形态的多元化代替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如果我们动摇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最根本的思想准则,如果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就难免由思想混乱导致社会政治动荡。三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它既以人类先进文化为基础,又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严峻挑战中,不会失去航标、迷失方向、丧失信心,保证我国的先进文化健康发展。

再次,发展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先进文化最主要的就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作为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从来就是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着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不断发扬光大,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魄力和实践勇气,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使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四,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要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由于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广泛的群众性活动,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所以,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结合实际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思想道德创新,在全社会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风尚,使崇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使全体人民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增强。

第五,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必须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营造先进文化建设的优良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建设先进文化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如此循环往复,经济和文化才能协调发展。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必须对教育加大投入。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文化建设就失去了依托和后劲。要建设先进文化,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并适度超前发展,尽快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国家要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更大发展。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宣传思想战线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形成“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那样一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文化发展局面。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六,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关系是处理好继承和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只有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才能形成先进文化良性发展的机制。博采众长,是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既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化成果,又要大胆探索和认真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经验,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向前发展。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发展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企业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学习、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建设要根据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坚持把着眼于企业提高职工队伍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核心竞争的提升作为重要内容来抓,把握主旋律和正确的价值标准,坚持以德治企,努力建设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应该在建立与企业经营理念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什么时候都离不开主流文化的指导,但也不能简单而生硬地照搬,应当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导入先进的文化,也就是说要从解决中国企业创新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实践表明,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之中,是企业独特的内涵、素质和风格,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一个企业保持长久的兴旺发达,要靠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一个新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但独特的企业文化很难被其它企业所克隆。产品优势是短暂的,建设良好企业文化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把企业文化真正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应该在建立与企业经营理念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从塑造新时代人的行为观念入手,提出了一系列经营理念和行为理念,把“大事业的目标、大市场的胸怀、大家庭的感受和卓越的经济效益、卓越的社会效益、卓越的职工队伍”作为企业的共同追求;“在‘新时代’大舞台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在‘新时代’大家庭中享受世间友谊和真情”作为广大职工的追求。他们确定了“竞争创新、科学诚信、服务温馨”的总体经营理念,注意不断完善和打造企业形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修订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企业行为,努力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是引导、约束员工的重要措施,是将企业经营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员工之中的根本保证。在企业文化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坚地位。有什么样的企业理念必然要求建立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如果企业理念是鼓励员工去创新、去竞争,就应该建立严格的业绩考评制度、创新激励机制、末位淘汰制度等。美国戴尔公司为了建立一种“每个人都是老板”的企业理念,在公司中打压传统的等级森严的管理制度,建立各层次员工之间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创造了“投资资本回报法”,确定员工配股奖金、赠送股票的数量,落实企业经营理念。坚持体现企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思想领先,以观念创新带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党委提出,要在新世纪继续成为振兴中华的排头兵,就必须做到“三个自觉”,体现“三个代表”,即:自觉地落实同志为宝钢的题词“办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水平”要求,以建成钢铁精品基地,早日跻身世界强的优异成绩来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自觉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宝钢企业文化,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来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坚持企业为用户服务的宗旨,以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为人民创造财富的实际行动来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抓好企业文化是企业党组织和企业领导人的职责所在。企业领导人的重视与否和自觉程度是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企业党组织不仅仅有搞好生产经营的保证监督职能,而且对于搞好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有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党组织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溶入生产经营之中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党组认为,对于中远集团这样一个资产构成多样化、生产经营全球化、员工队伍国际化的企业,企业要得到发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惟一的有效途径就是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用先进的企业文化统领全体员工,不断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正是如此,短短数年,中远的企业文化建设卓有成效。第一,很好地继承了中远多年来的优良传统,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员工队伍;第二,以“求是创新、图强报国”的企业精神,“服务客户最优、回报股东最大”的价值观,“全球承运、诚信全球”的经营理念,“发展在航运及物流业中的领先地位,保持与客户、雇员和合作伙伴诚实互信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回报股东、环境和社会”的企业使命等等,构筑起中远集团企业文化体系,为实现中远战略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三,经过实践,基本上形成了以“控制论”(由拥有向控制转变)、“整体价值最大化论”、“三个消亡论”(距离消亡、传统连接性消亡和传统结构消亡)、“四链合一论”(服务链、市场链、价值链和利润链有机结合)、“质量管理论”、“两个规律论”(规律和结果滞后性规律)、“生命线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夹板效应论”、“学创论”(“三学一创”活动)、“文化制胜论”等个重要理论为代表的企业经营之道。实践证明,具有中远特色的企业文化具有显而易见的先进性,必将成为中远集团新世纪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适应国际竞争的创新型的文化,创新是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的灵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和根本要求出发,积极创新实践,提出了内化落实企业文化建设新的思路,即:内化与固化结合,文化与管理一体,隐性与显性相融,将企业文化内化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去;渗透到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行为规范中去;体现在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体形象之上。一是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明确提出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广东移动在基本完成年提出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迎接挑战,争创世界一流移动通信运营公司”三年目标的基础上,××年根据新的竞争形势要求,又提出“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新优势,争创世界一流移动信息运营公司”的新目标,对企业重新进行了定位,由“移动通信运营公司”到“移动信息运营公司”,使企业的经营视野更宽,范围更广,召唤力更强。以战略目标为牵引,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要素指标和具体运营指标,进行了由技术导向和客户导向转变等十大战略性调整,争创“提高用户忠诚度,保持新增用户市场份额”等五个竞争优势,全面整合资源,不断提升资源价值,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出品牌的新优势,从而取得了新一轮的超常发展。二是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出发,充实和完善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源于企业,源于员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员工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客体,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提出了“尊重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企业为原提供发展机会和舞台,同时也要求员工努力工作,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机智和目标,从而达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目的。“以德治企”就是以企业文化来治理企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以德、才为标准,把员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认同公司企业文化,又叫强能力和良好业绩的人,这是公司必须留住的人才;第二类是认同企业文化,但缺乏能力的人,给他提供第二或第三个机会,换个岗位或送去培训,安排适合他做的工作;第三类是不认同企业文化,但有能力的人,加强对他的教育,使他认同企业文化,转变为第一类人,否则,就叫他离开企业;第四类是不认同企业文化,又没有能力和业绩的人,通过有效的淘汰机制,尽快让其离开企业。三是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全面开展企业“创新服务”。企业是赢利组织,但同时担负着社会责任,广东移动提出了“服务第一、赢利第二”的服务观念,把服务放在第一位。致力于转变服务观念,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从规范服务向个转变,从标准服务向超值服务转变,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和利益,秉承“沟通从心开始”的服务理念,真心真意待人,专心用心做事,以世界以流企业为目标,建立一个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致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无缝隙覆盖,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网络服务;以零距离、个性化、全方位、满意的“沟通”服务理念,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他们通过“移动梦网”合作模式,直接同多个服务供应商签定了合作协议,为客户提供了种新业务。这些新业务、新服务项目的推出,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符合广大客户对移动通信服务的需求,体现了公司“客户是企业生命所在”的价值观,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逐步提高。

三个代表论文 篇3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着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着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辅尝滇妒鄄德殿泉东沪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证券论文 篇4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从内幕交易行为的行为及其规制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在如今的市场条件下,规制内幕交易行为的重点所在。

[论文关键词]内幕交易内幕信息归责规制

在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内幕人员在预先知悉内幕信息的情况下作出交易决定.而其他对信息并不知晓的投资者则承担了巨大的投资风险并且可能遭受很大的投资损失这样不仅对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损害.而且对整个证券市场的交易秩序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内幕交易行为.作为一种典型的证券欺诈行为很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内幕交易的归贵理论

内幕交易的归责理论最主要的依据是投资者的平等知情权。任何人不应利用其地位或机会取得内幕信息买卖证券获取利益或者避免损失,任何人均应在立足点平等的础上自行作成投资决定,保护证券市场的平等竞争。具体而言证券市场的归责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占有理论。占有理论又称为信息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证券交易中每一个人占有的信息都应平等或者每一个人都在信息取得上机会是均等的。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未公开前不得买卖该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依据占有理论知内情者有向交易对方公开内幕信息的义务信息未公开前,知内情者不得买卖本公司的股票亦不得以谋利为目的散布虚假信息并且归责只须证明占有内幕信息即可无须证明交易是否基于该内幕信息。

2信赖义务理论。信赖义务理论是指内部人基于职务或者主要股东的地位对公司或者其他股东有告知信息的义务。信赖义务理论认为.如果没有信赖关系那么就没有公开义务,如果公司内部人将内幕信息因为公司正常业务的需要告知他人.公司内部人并没有违反对公司的信赖义务所以该他人利用该信息交易并不构成内幕交易。

3.消息传递理论。消息传递理论又称信息泄露理论.是指拥有内幕信息者不仅要承担自己利用内幕信息交易的法律责任.而且即使其不从事交易但是将消息传与他人.而后者从事买卖时.两者均应当负责。这样.内幕信息的泄露者就与利用该内幕信息交易的交易者承担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内幕交易行为的规制原因

1从内幕交易与投资者的关系来看。当知悉内幕信息的人从事内幕交易时首当其害的就是那些从事相反交易的投资者。如果某内幕信息表明信息公开后的股价将会上扬,知悉内幕信息内容的人可以抢先买进该种股票从而赚到差价而在信息公开前作相反交易的投资者则失去了很多可能的投资回报;相反如果内幕信息表明信息公开后的股价将会下跌知悉内幕信息的人可以抢先抛售该种股票以避免因股价下跌而带来的损失而在信息公布前作相反交易的投资者则将使自己所投的资金被”套牢”。

2.从内幕交易与上市公司的关系来看。从内幕交易与上市公司的关系来看内幕交易会败坏上市公司的形象,伤害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其结果,上市公司会失去更多的投资者因为,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是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所在而内幕交易的丑闻只会吓跑更多的投资者。此外从侵权法的角度来看投资者是上市公司的股东公司内幕人员的内幕交易行为是盗窃,骗取和侵吞广大投资者财产的侵权行为。作为上市公司来讲其形象和声誉不仅受其获利能力的影响,还与其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有很大关系。

3.从内幕交易与宏观经济秩序的关系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价格指数,是国家经济状况的晴雨表.是反映并预测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还是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内幕交易使证券价格和指数的形成过程本身失去了时效性和客观性.它使股价和股指变成了少数人利用内幕信息炒作的结果.因此.内幕信息不利于相关信息的有效流动是证券价格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国家的经济状况最终,证券市场失去了作为经济发展晴雨表的作用,因此.内幕交易意味着对国家宏观经济秩序的危害。

三、内幕交易行为的规制重点

1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由于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的重叠以及董事长在董事会中的决定性地位,使得公司的其他董事很难行使好自己的管理监督权另外个方面就是我国的很多企业没有很好的企业激励机制公司的经营业绩与自身利益之问没有多大的关系作为公司内幕信息掌握者的公司重要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为自己谋利也就成为扩大收入的一项重要手段而且公司对于泄露内幕信息的人员没有任何的处罚措施.甚至鼓励有关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获利这就使得内幕交易行为更加泛滥成灾。因此,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信息 公布和保密制度.是规制内幕交易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2完善有关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有关的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够完善关于上市公司应当公开的信息种类、公开信息的方式.方法,以及信息传递的途径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地明确和规范此外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效率也应得到一定的提高。对于信息披露不及时以及不具体、明确和精确应当赋之以更加有效可行的处罚措施.使信息的拥有人和披露人能够按照相应的规范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