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大伙儿找到的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优秀8篇。
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阅读教学真正地实现对于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双赢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感悟,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与体会,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阅读教学中要认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感受能力,逐步形成自学能力,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用自己对于课文的认知结果来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
初读课文。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自读课文,这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简单的对话。在初读、通读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于课文的初步印象。在初读的过程中对文本中出现的生词、不理解的语句等有疑问的地方边读边做出标注。这也是他们对文本初步的认知过程。
再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我们要求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并提出要求,自己在自读中解决。其实,课文中意思,很多答案就在文中,有些学生却领会不到。这时,我们应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求得其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语文教师的共识。
朗读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要有范读。有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就能自然地找准感情基调,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感悟到作者作文时的思想感情。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例如,《桂林山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无限向往、热爱和赞美的思想情感,所以朗读时应该带着轻松、愉快、喜爱、赞美的心情,语调应轻快、活泼、喜爱,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梅花魂》则表达了作者对伟大祖国的无限敬仰,却又不能回国的无限愧疚和遗憾的情感,朗读的时候要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朗读训练过程中,要选好训练的“点”,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画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小兴安岭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白裙、白桦、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密密麻麻、野花、雪花在空中飞舞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三、阅读教学中深挖教材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疑问可以激发兴趣。以疑激趣,进而组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达成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手段。即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一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课文中说诸葛亮是草船借箭,而不是草船取箭呢?“借”与“取”有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学生领悟了“借”的用法之妙,领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由此可见,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的意义远比解决一个问题的意义更重要。
以辩激趣,用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与文本对话,紧扣课文难点,各抒己见,最终真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例如,教学《那天》一文时,我组织引导,学生们就父亲是否该还车展开了激烈讨论。一方认为父亲应该留下车,这样既可以使家里的境况好转,又能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另一方则坚持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要。通过双方的辩论,学生们最后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做法,对父亲思想境界佩服至极。达成了课文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教育培养的教学目的。
四、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拥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要课内与课外并重,课内学习到的一些学习方法,需要课外实践与巩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并在班会上汇报一周的读书收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又能使学生从同学的汇报中有所收获,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师;基本素养
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自2016年起,语文中考分值由120增至150,高考语文分值由150增至180。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其公布的最新中高考改革方案表明,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将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更高要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多层次的培养。具体说来,不仅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要注重获得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形成正面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老师,肩上的责任无疑更加重大,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更高。
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自身必须要有一缸水。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深入,教师必须丰富自身学养,增强专业基本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提出,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书”化自成语“胸有成竹”。只有“胸有成竹”,在画竹的过程中才能驾轻就熟。只有“胸中有书”,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自身知识储备,充实课堂内容。“胸中有书”是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博学多闻、学养丰富,有能对课文进行解读再创造的真才实学,同时能对这种真才实学加以运用才能叫做“胸中有书”。
博学多闻,学养丰富。语文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多种文体,如文言文、诗歌、议论文、散文、说明文、新闻等。这些文体对历史故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知识、新闻传媒等均有涉猎。可见,语文教学是对多种知识的综合学习,是复杂的。语文的综合性,要求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包括呈现在教材中的历史、科学知识,蕴含在教育教学中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做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博学多闻、学养丰富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越宽,学养越丰富,教学内容才能更充实,教师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
对文本的解读与再创造能力。对文本的解读与再创造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师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语文教育以文本为依托,有文本必有文本解读。教师的文本解读与再创造能力,关乎平常教学。只有具备对课本进行解读与再创造的能力,才能对中学语文课本进行知识的重新架构,将课本进行知识的自我重组,最终并入教育者的知识体系。这样,在讲课的过程中,教育者才能明确课程内容,既不偏离教学目标,又有教育者的个性解读与自我特色。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教师常常采取一定的套路。如通过什么方法描写了什么景物,歌颂了什么精神,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是一种极端不正确的做法,教育者根本没有对文本进行解读与再创造,而是一刀切、模式化。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激励心智发育的喜悦,同时又能够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①的目标。
不同的人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有出入,文本的解读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可选择一定的角度,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双管齐下。”②可见,教师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与再创造,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让经典在课堂中重现,引发学生的探讨,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教师要想练好基本功,做到“胸中有书”,绝非易事,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博学多闻,对其他学科知识广泛涉猎,而且还要有文本解读与再创造的能力,可以从适当的角度切入,对文本进行自我架构。这既是对教育者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对教育者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
二、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观点,从教师的角度说来,就是要关注学生,热爱学生。关注学生,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学情,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加以解决,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关爱学生,才能让老师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可,从而创造良好的尊师爱生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关爱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对于爱学生,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有深刻的体会和看法。于漪老师认为,作为教育者,不仅要胸中有书,还要目中有人。目中有人,即发自内心的对学生进行爱与尊重。于漪老师将教师比作导演,学生比作演员,一部影视剧最终效果如何看的还是演员。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理解尊重学生,将学生放在眼里、心里,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漪老师曾这样总结:不要成为教书匠,要成为教育家,成为教育专家。③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学生是有情感体验的综合个体,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是从情感上对他们进行感化和造就。当教育者怀着对学生深切的爱进行教学时,学生在情感上必定更加容易产生共鸣,也就更加容易创造教育的奇迹。
对学生从根本上进行尊重是“目中有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首先就得尊重学生。《教育学》明确指出:“尊重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应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把尊重学生落到实处,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并养成自觉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教书要符合育人的伟大目标,老师要站在育人的时代制高点上,时刻想着培养的是明日的建设者,是21世纪的人。”⑤可见,教育者首要的目标是育人,是把学生培养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对语文教育怀有真正的热情
爱一行干一行是在众多行为个体择业时的一个标准,其实也是对从业者的一种内在感情认可的要求。具体到教师这一职业,是要教育者满怀对教育事业的激情,进行内在的生命教学,孜孜不倦,诲人不倦。许多教育者,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充满激情的坚守教师岗位,用心追求教育的真谛,力图优化课堂教学,使教育制度更加完善。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真正的教育者心中怀有对教育事业的真正热爱。因此,从根本上对教育事业怀有责任心,使命感,“心中有情”,也是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之一。
心中充满对语文教育的热情,才有前进的动力,才有成为优秀语文教育者的可能。语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要求语文教育者要有不断钻研的精神。心中充满着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伟大使命感,才能不断充实自我,使自己博学多闻。心中对教育充满激情,才能深入探究,对前人解读了千百回的文本进行重读和自我创造,让经典在不一样的解读中重生。心中充满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十分重要,它是教育者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必须有的重要素养,有了对语文教育充满激情的前提,才有了博学多闻,胸中有书,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后续。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能够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从根本上关爱学生。同时还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行业,充满神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总结起来,即是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教育者只有无限提升自己,将三者相结合,才有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可能。中学语文教师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而更应加强自我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注解:
① 见《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第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版
② ③⑤见《于漪文集第2卷》第52-53页,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8版
④ 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 于漪。于漪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一、兴趣,成语教学的前提
兴趣作为入门学习的钥匙,不仅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源泉,更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动力,在成语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成语教学中充满着积极性,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 多种教学策略,唤醒学生学习成语的欲望,让学生明确学习成语的重要意义。成语教学也并不一定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形式来完成,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收获知识。例如,在“不绝如缕”这个成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置导入语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唐代诗人柳宗元么?”“当然知道了。”然后教师就可以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其出处,让学生猜想这个成语的含义。柳宗元在《寄许享兆孟容书》中说“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学生大都可以猜出情势危急这个义项。“但是除此之外,它还有其他的意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在一代文学大师苏轼的笔下,它有另外的含义,同学们能够猜出么?”在苏轼《前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很明显,在这篇文章中,不绝如缕是指声音的状态,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地猜测出这个成语的意思,自己猜测出来且得到证实的结论,更加具有成就感,记忆效果也会更好。激发起学生学习成语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自主地进行成语学习,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成语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化的热情,这不仅在成语教学中效果显著,即便是在以后的古文教学,也可从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积累,成语教学的途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高中语文课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词汇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理解。学习成语,掌握成语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阅读能力乃至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教材就是我们学习的依托,课堂就是我们学习的阵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成语教学,于无形中将中华文化进行传承,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古文阅读和成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在涉及到少长咸集、曲水流觞、情随事迁、游目骋怀、放浪形骸等成语所在的句子的解释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理解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的词汇,更有主观性和确定性,即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求助于本组其他的同学,这样获取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地高于教师主观灌输学生知识的效果。蕴含在课文中的成语还有很多,再如在《前赤壁赋》中的沧海一粟、正襟危坐、遗世独立、杯盘狼藉等,只有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主观的学习欲望,并且通过自己或者是小组成员的理解,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才是真正地学到了这个成语的内涵,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充分地体会到我国古人的智慧。积累,是成语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积累了更多的词汇,方可在以后的阅读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将浓缩的语言精华传承下去。
三、生活,成语教学的阵地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和调节者,他们对于课堂当中师生的定位和课堂进度都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在如今的课堂当中,许多教师不能紧跟课改的大步伐,还是将自己放置于教学中心的地位。尤其对于语文课中的文言文和古诗词来说,比如李煜的《相见欢》,教师会认为学生还没有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就盲目的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就变成了课堂当中的被动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之下,课堂就会变成教师自己的独白,氛围会变得沉闷,更不用说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了。
(二)学生方面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对外界充满着好奇,且由于此时他们正处于性格的形成时期,因而大多都是好动的。况且如今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当中已经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旦在学习当中遇到一点挫折,就没有向前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久而久之他们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即使有些学生在最初有着积极参与的行为,但如果在班级当中不能够形成这种共同讨论的氛围,这些学生也会产生自己不合群的想法。况且在实际当中,有些教师不能够和学生发展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对一个老师的爱憎直接影响着参与课堂讨论的程度。这些都是影响和阻碍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因素。
二、语文教学中师生实现有效互动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改的大背景当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着老师们尽快转变课堂角色,以促进教学效果。初中学生处于叛逆期,他们不愿意与老师进行过多的交谈,这成为了师生关系发展的阻碍。也正因为如此,老师应当在课堂当中利用教学内容来消除学生对于老师的恐惧并且主动拉近双方的距离,比如在学习《最后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后在讲解课堂内容的时候利用课文当中师生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对于学生的热爱。这样能够使学生们了解到老师是乐于亲近他们的,从而也就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并且回答问题,这样才能够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
(二)利用科学的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是如今语文课堂当中师生交流的一种主要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老师可以实时了解到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由于这种方式的普适性,如果老师不能够合理的安排问题,而是将一些超过学生认知和过大的问题抛给学生,不仅不能够达到互动的效果,反而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而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准确的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发问时机。比如在学习《木兰诗》时,老师可以先大致介绍其背景和人物知识。而后让学生们讨论如果自己是木兰,会不会替父从军以及自己选择的原因。这虽然不是课标要求的,但是却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当中渗入中华美德的教育。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其中,同时也是符合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因而在课堂当中,老师应当抓住合适的时机抛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问题,长此以往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达到师生之间高效互动的效果。
一、教师话语的数量与质量
1.教师话语数量
根据课堂观察,教师话语的数量受课型与教师个性差异影响较大。中学英语课型主要有对话课、课文教学课、复习课、语法词汇教学课、练习试卷讲评课。教师个性差异主要指年龄、个人素质,以及是否受过英语教学法培训等。下表反映了五位教师讲课的情况:
附图
注:T[,1]、T[,2]……为教师编号;S[,s]为全班学生,OT为otheractivity
从上表不难发现。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尤其在上复习课、练习、试卷讲评课时,基本上是以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以及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相对于其他课型来说,在对话课中,学生的课堂活动时间较多,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敏捷且注意力集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较多。
尽管教师话语时间并不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最关键的因素,它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处理,但从语言需要实践这一观点出发,教师必须严格控制自己话语的数量,因为需要语言实践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的讲述和说明只能帮他们学到一些语言知识,而不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语言。另外,从当代应用语言学或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没有学生参与的语言教学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教师应把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抓。
2.教师话语的质量
教师话语的质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英语既是教学的媒介,又起着目的语(targetlanguage)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可理解输入的重要途径。教师话语的质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本人运用英语的能力,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教师运用英语的能力包括教师的语音、语调、遣词造句以及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和交际的能力。教师应该使用准确、优美的语音、语调和流利得体的英语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课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应达到相当娴熟的程度。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做到流畅优美。教师在课堂上耗费在思考教材上的精力越少,就越有余力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反馈信息协调语言,学生脑力劳动的实际效率也就越高。另外,教师要有很强的话语应变能力,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知识、有判断力的学生。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目中无人”地“独白”,教学也不该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知识。从言语的交际过程看,教学语言具有交流的反馈性,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的真正中心并不在自己的讲述,而在学生的思维状况,教师应根据课堂反馈相应地作出话语调整。教师话语调整的目的是使语言更容易理解,更有利于语言习得。根据Chaudrow对教师话语的调查,教师话语调整中会出现以下情况:
(1)教师话语速度减慢。
(2)教师话语中停顿频繁,时间更长。
(3)教师的发音趋向夸张化。
(4)教师所用的词汇更基础。
(5)从句出现率低。
(6)陈述句比疑问句多。
(7)教师自己重复增多。
但根据笔者观察,教师话语的过分调整会导致学生过于被动地听、依赖性强和输入密度减小的后果。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教师提供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应略超过他们现有的语言能力的材料。也就是说如果学习者有i的水平,那么输入的语言在难度上就必须有一个小小的跳跃,即i+1,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话语调整的量和度。
教师话语要有机动性,课堂教学不能机械呆板,不能搞程式化。我们经常听到类似这样的开场白:"Goodmorming,Class.Yesterdaywelearnt....Firstlet''''sreviewwhatwelearnt,then
we''''lllearn....Pleaseopenyourbooksandturntopage..."这种开场白显得有点苍白。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兴趣与注意力是密不可分的。上课刚开始的十几分钟往往是学生精力最充沛、注意力最集中的“黄金时刻”。教师应刻苦钻研。精心设计出独特的、恰当的开场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教师提问行为分析
1.提问的形式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端和求知的起点,因此,英语教师从不放过“设疑”这一法宝。根据英语教学特点,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Yes/No"或"True/Fallse"形式:答案所需的资料都包含在该问题中,只需用Yes/No或True/False来回答。
(2)"or"形式:只需要选择问题中的一个词或词组来回答。
(3)"wh-"形式:指以who、why、when、where、howmany等词开头的提问。
(4)引导或启发的形式(elicitation):教师说出问题答案的前部分,让学生完成后半部分。
(5)翻译形式:让学生进行英译汉或汉译英。
2提问的内容
课堂提问根据所要求回答的内容可分为非限答式提问(Open—endedquestions)或参阅式提问(referentialquestions)和限答式提问(close-endedquestions)或展示式提问(displayquestions),前一种提问需要学生进行判断,运用以前已有的知识自由发挥,各抒已见,例如WhyChina''''scapitalisBeijing?;后一种提问只要求学生将既定的答案说出来,属于事实问题中学英语课堂提问中,限答式提问远远超过非限答式提问,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利用所学过的语言知识进行具有创见性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
教师“问”是学生“答”的前提,课堂提问功能的实现首先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提问的艺术,对所提问题的设计既要“回顾事实”、“理解句义”、“复述要点”,还要将所提问题分门别类,例如,在方法上将提问分为引导式、分析式、推理式、归纳式、挖掘式和评议式等。在内容上分为释疑类、思考类、感受类、理解类、常识类、创造类等,使学生自始至终置于有引导有启迪并与他们自己有关联的问题当中,在讨论问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过程。
3.教师的提问方式
教师的提问方式主要有:①指定学生回答(norminating);②学生集体回答(Chorus-answering);③学生自愿回答(volunteering);④教师自问自答(teacherself-answering)。从笔者课堂观察来看,不同的教师对上述四种提问方式各有侧重,
这也许是因为中国的学生习惯于聆听教师的授课和集体概念较强的原因吧。同时,笔者发现教师提问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坐在前几排的学生被提问的次数明显高于坐在后排的学生;自愿回答的学生仅局限于少数成绩较好、性格外向的学生。此外,教师自问自答虽然省了不少时间,也保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但却大大削弱了提问的价值。教师提问应以交际形式进行,通过教师提问不仅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想像力,而且能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疏通“信息沟”,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应尽量让多一些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当然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大班上课,课时少,学生差异大等等,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回答,但每个学生会被问题引导思考,并追索答案,教师有目的地加以点拔和指导,就达到了语言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目的。总之,教师提问要起到stimulating,activating,facilitating,enabling的作用,学生要有involvement,engagement,enioyment的效果。(夏纪梅,1999)
4.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等待时间的长短
教师话语占课时绝大多数时间,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教师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waittime)太短。根据观察有80%以上的教师在提问后一秒钟或重复一遍问题后立即叫学生回答,其结果是对那些Yes/No或False/True之类的问题,学生可以马上给出答案(这其中还存在着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问题)。如果要求回答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归纳,如语篇的中心,一、二秒钟的时间远远不够,当教师看到被叫学生回答不出时,就会立即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干脆自己回答。笔者从与几位上课教师的交谈中得知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现行的英语课时少,内容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必须赶进度;②教师害怕冷场的尴尬。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的流畅。教师在学生口头沉默而思想最活跃的时间就迫不及待地替学生给出答案,剥夺了学生抓住要点以及找出问题答案的机会。这种课堂交际对于学生输出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王银泉,1999)。根据Rowe(1974&1986)对课堂提问等待时间的调查分析,教师如果把提问等待的时间延长到3~5秒,就会出现以下情况:
(1)学生对问题回答的长度增加;
(2)学生能恰当回答问题的比例提高;
(3)学生不能回答的机会减少;
(4)学生在回答时增加了自己理性的思索与推测;
(5)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信息的比较有所增加;
(6)学生推理性的语句增加;
(7)学生能更多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8)学生在课堂里能参与进行口头交际的机会与时间也有所增加。
Rowe的阐述说明了教师等待时间的长短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引起中学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教师对学生回答作出的反馈
苏霍姆斯基说:“教师的工作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要经常评价自己的学生。”教师的反馈用语通常分为肯定的反馈(positivefeedback)和否定反馈(negativefeedback)两大类。教师应该清楚,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掌握在“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帮助形成这种愿望,而不是对于不愿学习的一种惩罚”。因此教师应多给予表扬。肯定的反馈对学生起着鼓励与促进作用,在学习的成长的道路上将成为催促上进的推动力。即使回答不对或不完全对,也应用婉转的语气给予评判。例如教师可以说:"It''''syou
ropinion,maybeit''''sright""Younearlyhitthepoint,butwillyouplease...?"
等等,尽量避免用否定的反馈,它往往使学生感到羞愧而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从课堂观察发现,部分教师倾向于一味地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对于出现的语言错误,教师应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内容方面,例如用错词;纠正方式以重构(reformulation)为主,不提倡过分纠错,它不利于提高学生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教师的讲解
对教师话语的分析显示,教师讲解主要内容为:(1)课文内容;(2)语言点,即单词、词组的含义;(3)句子的含义和结构。讲解的方式为:(1)课文内容,主要归纳段落中心、篇章中心和作者观点;(2)单词、词组,主要用同义词替换或用学生学过的表达法进行解释并举例造句;(3)分析句子,主要分析其语法结构即主、从句。在分析过程中偶尔借助母语。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文中出现的新单词、词组单独地列出来进行讲解、举例。这种教学方法有三个缺点:(1)对词汇教学中应重视的上下文和语境的关系重视不够。因为一个单词的确切意义不在单词本身,而在其同上下文的联系。(2)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忽视了对学生词汇具体运用能力的培养。(3)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举例为主,即教师的输入为主,学生的输出得不到保障。我们应该承认理解是输出的基础,没有理解也就没有输出。然而理解只能在输出中得到检验和修正。如果没有输出,就很难看出理解,没有输出就无助于语言的习得。因此教师应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
又据笔者观察,有百分之八十的教师强调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逐句的理解,他们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词汇、语法等语言难点的讲授,忽视了要求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以及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经验告诉我们,单纯讲授语法、语言结构和语言点很难帮助学生学会怎样表达。教师应对文章的内容做整体处理,要兼顾意义和语言讲解,课文可以采取从整体到部分、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即:篇章分析——段落——句子——词组——单词。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知识浏览捕捉重要语言线索,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段找出中心思想、主题句和重要信息。在此基础上,再把一些长句和难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法分析、讲授和训练,进而要求学生在一定语境中掌握语言表达方式、词组和词汇。这种教学方法既重视语言知识基础又强调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它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刘绪华,1999)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更重视话语质量;教师话语的时间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处理;教师对具体课堂环境中使用何种话语应有所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用非限答式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思维想像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反馈;在对教师岗前和在岗培训时应强调教师话语的重要性及其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夏纪梅:“坚持符合客观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路子”,《外语界》1999第4期,31-37。
2梁正溜:“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输出”,《外语界》1999年第4期,53-55。
3王银泉:“第33届国际英语教师协会年会侧记”,《外语界》1999年第2期,54-55。
4刘绪华:“语篇分析理论和逆向型教学法”,《国外外语教学》1999年3期,16-19。
一、语文教学美的本质及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美应该是语文教师运用多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对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各种生活、语言、艺术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和谐、简洁、新奇独特发现和传达,使语文学科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教师情感的中介,同学生的情感自然汇流。从教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客体关系来看,语文教学美分为“教之美”和“学之美”。
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美的本质,对于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是为我们评价语文教学提供了依据。简单地说,评价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准是教学效果,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决定了教学品级。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越高,教学效果越明显,其教学品级就越高。
其次是体现了语文教师素质品味的高低。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语文教学具有节奏美和结构美,从信息的传输和反馈的角度看又具有语言美和情境之美。这些都对语文教师的美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这样的品位恐怕还是“阳春白雪”,但是我们不应该永远甘做“下里巴人”。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另外,认识语文教学美的本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深化美育的落实,深化和丰富教育学理论、美学理论的研究。
二、语文教学美的几种形态
语文教学的美存在于语文教师各自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美感的语文教学,因教师的风格、个性的差异而独具各自不同的形态。
1.情境美。情境美的主要特征是:借助一定的语境或场境,再现或渲染一种语文教材中用语言符号表达的特定情感和境界,给人以亲沐其情、身临其境的享受,从而使学生忘其身,迷其情,恋其境,悟其真,识其美。
创造情境美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情要真;二是心要热;三是意要远。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形式上的新异性;二是内容上的实践性;三是方法上的启发性。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凭借情境理解知识;二是运用情境训练语言;三是进入情境陶冶情操;四是体会情境学会鉴赏。
2.趣味美。寓于趣味美的语文教学,往往寓知识、道理于趣味之中,或妙语联珠,化抽象为具体形象,或喻拟旁逸,化深奥为浅显自然,或亦庄亦谐,化说教为风趣幽默,或婉转迂回,化艰涩为启发暗示,使学生感到语文教学既奥妙无穷,又兴味盎然,还耐人深思,使人流连。
3.璞真美。璞真之美主要特点是,用璞玉般质朴的形式包容真知灼见,用普通的语言讲授深刻的道理,用自然的方法指导学生稳定、持续地获取语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矫揉造作,不花言巧语,不搞形式主义。
4.富厚美。与璞真相比较,富厚之美的主要特征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用巧妙的组合表达丰富的内容。在教学《背影》时,可让学生品读“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那段文字,并仔细揣摩“攀、缩、倾、爬下”几个动词,体会“父子情深”。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可在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后哽咽无语时,让学生静静沉思,体会韩麦尔的“爱国之情”。
三、审美场在语文教学中的结构及其意义
新教改强调的“教”变“学”,“听”化“悟”,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放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学,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陈鹤琴说:“教师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但是指导不是替代,更不是直接告知结果。”
一、研读教材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
教材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大纲的教学目标对每一节课都规定了应该达到的目的,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上的“度”。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先体会教学目标的要求,理清教材程序,了解认知前提。摸清学生心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灵活把握,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这一课,才能达到师生的有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就无法谈及学生与语文的真心对话,教师对教材的感受、体验、理解越是独特,课堂教学越能体现个性化特征。
二、教师主导作用体现为灵活的课堂教学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课堂是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是生成发展的,忌死搬硬套,“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是教师要教“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都不一样,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语文课文中的现代文、古文、基础知识、应用文、作文等教师均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不同的课型,如讲读课文教师应广征博引,讲得透彻、深刻,自读课文应让学生多读,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外阅读课文真正让学生自己读,教师检查阅读结果。
二是学生要学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要养成勤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切忌单一模式或死记硬背。比如学生学习议论文的重点段落的阅读,应掌握议论文阅读方法,如段落论点,采用了哪些事例作论据,采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论证的方式是什么,语言的准确,事例与道理是怎样有机结合起来,以及段落中重点的字、词、句等。这样,学生便可推而广之,遇到课外阅读中的议论文段落,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去完成题目。
三是教法要活。“活”的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艺术的支撑,所谓教学艺术指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包括教学机智、教学幽默、教学创造、教学语言和教学过程情感交流在内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和方法的综合。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地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读启式”、“练习法”、“非语言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愉快教育法”、“情景教学延伸法”等,这样才能使教学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拿情景教学延伸法来说,在课堂的结尾,教师要尽可能让课堂创设的情景继续发挥作用,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期盼着新课的到来。通过教学情景的延伸,让学生在课堂里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课外,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爱。在教学《背影》一文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父爱,引导学生联想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下课时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为父母做一件事。这样,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三、教师主导作用体现为学生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英语应用文写作,项目化教学,教师,作用
一、引言
作为人类社会的交流形式、管理手段和思维载体,英语应用文在涉外经济、行政、司法、教育以及日常生活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根据岗位需要撰写相应的英语应用文是高职高专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之一。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项目化教学是高职高专英语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典型模式,通过真实的任务情境、丰富的学习机会,团队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学习,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是改进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对教学中的角色重新定位。本文在阐述项目化教学的内涵的基础之上,通过教学实例来探讨教师在英语应用文写作项目化教学中应发挥的作用。
二、项目化教学的概念和意义
项目化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团队合作为基础教育管理论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通过构建真实任务情境,围绕具体的学习项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际训练中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实践能力发展与提高的教学过程。具体来说,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的工作方式,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项目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三、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区别
从教学目标来看,项目化教学突出实践性。传统教学是知识和技能的单纯传授,而项目化教学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合于项目实施过程,教师不再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项目实施过程,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与新的知识融会贯通。
从教学内容来看,项目化教学具有跨学科性。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涉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当前社会的综合问题。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信息来源(如书籍、网络资料等)来理解和分析所遇到的问题。
从教学形式来看,项目化教学具有主动性和互动合作性。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中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育管理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评价和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学生需要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项目化教学强调学习活动中的互动与合作。教师、学生以及涉及该项活动的所有人员相互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共享资源和智慧,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合作完成项目。
从教学手段来看,项目化教学具有先进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项目化教学中,师生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学习信息,利用PPT、网页、动画、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及进行成果展示。
从评估手段来看,项目化教学具有多样性。传统教学评估手段单一,多采用终结性方式。而项目化教学评估手段多元化,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四、教师在英语应用文写作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英语应用文写作项目化教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的准备、实施与评价。
(一)准备阶段——项目设计、指导的作用
根据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知识体系及学生生活、职业岗位的需求,教师设计开发出与各项内容相适应的实践项目,将整个课程内容分为“个人事务写作、文秘事务写作和商务事务写作”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作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再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构成教学内容。个人事务写作包括个人简历、申请信、求职信、求学信、名片、演讲稿等;文秘事务写作包括通知、公告、海报、总结、会议纪录、传真、电子邮件、备忘录、邀请函、致辞等;商务事务写作包括广告、建立业务关系、推销信、投诉及理赔信、询(报)盘、支付条款等。教师提出项目任务设想教育管理论文,与学生讨论并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以“个人事务写作”这个项目下属的子项目“求职信”为例,确定的项目任务是了解求职信的内容与特点,掌握求职信的写作格式、基本结构和典型词汇和句型。确定项目训练形式(课堂实训和课外实训)以及实训实施步骤。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和讨论与此项目相关的知识,词汇,句型,范文;准备图书、PPT、VCD、视频等工具,在这个阶段,教师是项目课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二)实施阶段——组织、引导的作用
课堂实训分为三个环节:案例讨论、错例修改、情景模拟训练。教师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实践教学环境,按既定的实施步骤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首先由学生展示准备的案例,师生讨论引出第一个知识点:求职信的概念和特点。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案例,引出第二个知识点:求职信的组成部分及写作格式。然后由教师展示错误案例,提出问题,比如该求职信结构是否合理,语言是否得体,应如何修改?师生共同讨论问题,修改错例。演示范文,讨论总结求职信的写作要点和技巧以及常用词汇和句型。最后,进行模拟写作训练,以PPT文件、纸质作业、角色扮演、讲述等方式进行成果展示。课外实训包括利用网络或其他途径查找相关案例,进行评析,仿写;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实战训练;结合专业学习、毕业求职或社会调查活动进行实战训练。教师提出目标,与学生共同制定计划教育管理论文,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定期检查、督促,实行过程指导。课堂实训和课外实训均由学生唱主角,采用“交互式”学习模式,教师当好“导演”。从主讲人转变为协调者;从教学生转变为帮学生;从一言堂转变为控制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在项目化教学情境下,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加综合和复杂。教师需要在心理上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勇于尝试、积极参与,还要培育学生善于合作的素质。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给予具体的帮助中国。在这个阶段,教师是项目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评价阶段——检测评估的作用
评价阶段是对整个项目活动的检查评估和总结。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中,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主要对学生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写作资料的收集准备情况、学习态度、参与实践、作业完成质量等)进行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及时地肯定学生的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位一体使评价更深入,更全面。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体验。终结性评价主要对学生的本课程期末考试情况作出评价。在这个阶段,教师是项目教学的评估者。
五、结语
教师在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重视自我发展,树立实践和终生学习的观念。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性和跨学科性要求教师除了具备较高英语语言水平之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要了解涉外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工作过程以及对人才的要求教育管理论文,才能够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任务来设计、组织、实施项目活动。不仅娴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商务、外贸、文秘、旅游、物流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教师成为一名终生学习者,不断学习新知识,并通过专题培训、企业挂职顶岗锻炼等方式,积累教学所需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此外,在项目化教学中,项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教学情境和学习环境的创设和教学评估是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教师还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学会用研究理论来指导、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最后,由于项目化教学强调团队协作性,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师要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不仅要善于与学生互动,还要与同事,甚至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联合起来进行项目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02,11.
[2]雷术海。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3]方义桂。高职院校实施英语项目课程的师资要求及其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2009,3.
[4]李卫星。项目管理实践精要[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