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职业论文优秀7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漂亮的编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教育与职业论文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育职业分析范文 篇1

一、中英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比较

1.出台背景与目的

1993年《教师法》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其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将教师的身份从“职业”转向至“专业”层次,这无疑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的认可。然而,针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师专业性的认可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措施却始终未能明文制定。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师来源的复杂性、以及教师种类的多样性阻碍了职业教育教师这支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进程,然而这只是其浅层次的原因,深入剖析后可以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于外部职业教育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可程度低,于内部未能形成系统的、权威的职业教师专业组织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有效的把控。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由于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最终必然落实于职业教育教师,因而与职业教育的改革效率休戚相关的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为改变职业教育领域教师培养培训无章可循的零散局面,2013年9月20日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规范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标准》的出台旨在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基本规范,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提供基本依据,为教师个体的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明确的要求。

1999年之前,英国政府对继续教育的教师资格没有任何成文的规定,教师的资格认定以及职业发展培训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导致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质量参差不齐。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没有统一的培养途径,也没有统一的入职标准,教师的教育背景及来源多元化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特征。由于未能得到政府以及公众的关注,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在职业地位、工资收入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处于二流地位,中小学教师可以在继续教育领域任教,反之则不行。然而随着继续教育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英国政府以提高教师专业化为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始介入继续教育领域。1999年,英国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署出台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继续教育教学和学习支持的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一改继续教育领域教师标准长期以来混乱模糊、依附于普通教育的局面,为继续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其目的是为所有继续教育教师的教学资格和专业发展提供衡量标尺,规范继续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培训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提提供借鉴标准,从而引导继续教育机构的有效发展。

2.专业标准框架与内容

我国新出台的《专业标准》[1]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要求”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基本内容”作为主要部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中职教师的专业要求进行解构,以15项二级指标和60项三级指标对其专业要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第一部分“专业理念”中以理念为先导,强调教师应当具备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以及“终身学习”这些职业教育革新理念。第二部分为“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分为15个领域 60个细则,着重体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特点。“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教师应具备从宏观的职业理解到微观的个人修养等要求;“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知识,能够熟悉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掌握职业背景知识,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对口情况及其职业资格标准等;掌握课程教学知识,熟悉所教课程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以及课程标准等;掌握通识性知识,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知识等。“专业能力”要求教师应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计划、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等;教学实施能力,能够创建积极的学习气氛,采用工学结合的方法有效实施教学;拥有实训实习组织能力,能够妥善安排实习实训计划,有效开展实习实训活动并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具备班级管理以及教育活动能力,能够各类学生组织自我教育,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教学评价能力,能够利用多元评价方法对学生实施多角度、全过程的评价;具备沟通与合作能力,具备与学生、家长、同事、社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的能力,能够不断反思改进教学工作,参与校本教学改革工作的能力。第三部分为实施要求,分别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这四个群体如何使用《专业标准》提出明确的指导建议。

英国继续教育“国家标准” [2] [3]所描述的是合格的继续教育教师以及教师资格侯选人必须展现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与理解和专业技能,具体表现为继续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的职业意识、知识、理解和技能等各个方面。因此,在具体的标准和要求之前,同样以理念为先导,对继续教育的教师提出了应当具备紧跟时展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具备与他人共事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正确认识学生主体地位、并具有权利、平等、包容的态度。在“国家标准”具体内容和要求部分,从职业意识、技能素质、教学素质三个纬度出发,提出共计80项要求,其中教学素质是三个领域最核心也是划分最明晰的部分。职业意识部分共罗列出22条要求,如正确认识继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中的地位;正确认识所在机构教育目标以及政策;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掌握学习理论、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正确认识社会、文化的差异对学习、课程开发及授课的影响等。其中结合学生主体的理念,突出继续教育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以及学生原有水平的多层次性,要求教师能够了解有效学习的特征,为情况各异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取得最大的学习成就。同时,要求教师需要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近期发展状况,保持自身知识不断更新,能够利用测量、评估、质量指标促进教学质量。技能素质部分由“个人能力“和”个人品质“两部分组成。个人能力中要求继续教育教师具备分析确定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监督和检查教学过程的能力、自我反省和提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中强调了教师的合作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的要求;个人品质中对教师提出了热情自信、富有活力、诚实正直、坚持不懈、热爱教育、严谨治学、情感育人、方法有当等要求。教学素质作为“国家标准”的主要部分,以教学过程的顺序为逻辑引导,分为八个方面,分别为:正确评估学生学习需求;明确教学目标及要求,并能够以此编写设计教学计划;能够开发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技巧与方法;具备合理安排设计教学活动,管理学习过程的技巧;具备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具备自我评估和规划未来的能力;及教师的其他素质要求,如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熟悉国家对职业教师制定的规章制度、清楚对学生承担的法律责任等要求。

3.实施主体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由教育部颁布,作为各级各类机构、职业教育学校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的基本依据。《专业标准》的实施主体有: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标准》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二是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三是中等职业学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妥善制定学校教师聘用、考核、晋升、退出等管理制度,注重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四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1999年就业与技能部(DfEE)根据《学习化时代》(The Learning Age)绿皮书的建议成立了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署,同年,该组织颁布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继续教育教学和学习支持的国家标准”。标准的实施同样是由继续教育的教师培训机构以及继续教育学院等组织承担,除此此外,同时在全国范围其他领域包括高等教育机构、其他授证机构认可,并且在全国资标准框架内有效。“国家标准”被作为继续教育领域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的依据,对继续教育教师的认证、招聘、评价及培训发展等都起到了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国家标准”在之后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而导致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化效果不甚理想,2005年英国撤销了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署,代之以由雇主领导的独立机构LLUK及其辅助机构英国标准确认中(Standards Verification UK)来负责继续教育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4]

二、英国继续教育教师国家标准实施分析

英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国家标准的颁布代表了长期以来依附于普教教师资格体系的英国继续教育教师有了自己独立的标准体系。“国家标准”的出台是公众对提升继续教育质量的诉求以及政府为提高国家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对于促进继续教育教师制度化、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专业标准》的出台背景、目的、框架内容与英国继续教育“国家标准”有着较多相似之处,那么对于“国家标准”后续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的关注尤其必要。英国“国家标准”的实施结果并不如预期中那么令人满意,事实上,由于继续教育领域的复杂多样性与“国家标准”的指标设计的理想化之间的冲突,影响了预期目的的实现而饱受人们诟病,并且最终导致了被其他标准取代。我们在实施《专业标准》的过程中应当引以为戒,但同时,其中不乏一些细节考量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对于英国继续教育“国家标准”我们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

1.完善的框架体系设计

“国家标准”构建了职业意识、技能素质、教学素质三个一级指标,之下设置了10个二级指标,在标准主体部分即教学素质下的8个二级指标下更设置了26项三级指标,较为详细的规定了继续教育教师应该拥有的具体的教学素质。所有的规定性的要求均反映在80项三级指标中。

2.独立性与衔接性兼顾

如上所述,“国家标准”的颁布改变了长期以来继续教育教师标准依附于普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QTS)的状况,“国家标准”从继续教育自身出发,构建根植于继续教育特色的教师标准,有利于继续教育的长远发展和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国家标准”在全国职业资格标准框架(NVQ)内能够进行有效衔接,提供的标准可作为继续教育教师认可资格的指导,以及继续教育教师的招聘、管理、评价及培训课程等参考依据,受到教育机构和其他授证机构的认可。[5]

3.注重教师群体的差异性

“国家标准”的制定中考虑到了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来源与类型不同于普通教育教育,继续教育中存在这大量来源于企业的兼职教师,与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英国教育就业部在将“国家标准”具体落实到操作的过程中,对不同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区分。2000年2月10日颁布的《继续教育教师强制性教学资格》的文件中把标准具体划分为初步、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并且为来自于不同群体的继续教育教师群体提供了相应的资格考核标准,同时在文件中确定了继续教育教师职前培训课程标准,并于2001年针对不同群体的继续教育教师形成了三个等级的法定资格要求。[6]

4.过度概括化导致各方寻求共识的失败

“国家标准”的出台目的在于为继续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供一个广泛认可的参照标准,使得各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然而,在追求标准的普适性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各方共识的统一。尤其在部分内容的表述中,过于抽象笼统和难以准确把握的措辞更加导致了在实施过程中理解的歧异。如应与标准联系最密切的继续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课程,由于各方对“国家标准”的不同解读,缺乏对继续教师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共同认识,导致在教师资格认证上认证机构与高校无法达成一致。高度概括化的“国家标准”虽然受到认证机构的欢迎,但在课程实施的应用中引发了人们很多不满。[7]

5.反馈评估标准与保障体系的缺失

如果说“国家标准”作为纲要式的规范要求,对各方实际工作起到的应当是基本依据的作用,那么其内容描述的概括性可以被理解,然而在实施操作过程中,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保障体制以及反馈评估标准,则是“国家标准”饱受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实践领域具有复杂性,表现为教育情景的多变性与教师群体来源的多样性。为了使“国家标准”能够充分发挥纲领性指导作用,相关部门更应该出台细则将标准从书面文件向实际操作转化,只有形成上通下达、相互衔接的标准体系,“国家标准”的作用才能层层传递,真正的落在实处。然而在其后的实施过程中,除了2000年《继续教育教师强制性教学资格》的出台,没有其他相关条例或文件来引导各方达成共识,造成“国家标准”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国家标准”的实施反馈以高校和认证机构提交的文件纸张为主,仅以书面静态的指标对教师能力进行评估,难以提供展现教学质量和业绩水平的空间,成为影响英国继续教育教师国家标准预期目的实现的一大障碍。

三、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的思考

1.完善与外部资格体系的衔接

我国《专业标准》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标准,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特点,强调了“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进程的重要一步,然而在体现职教特色和独立性的同时,如何在外部与其他职业资格体系相衔接是《专业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与普教教师资格的互认,以及对于专业领域职业资格的互认将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教师的聘任、培训、晋升和流动等问题。英国在这方面,利用完善健全的全国职业资格标准框架(NVQ)作为依托,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国家标准”,使得继续教育教师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受到认可,并形成继续教育领域内教师资源的良性流动,值得我们借鉴。

2.实施过程中对不同群体层次教师的定位

中等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的差异性和专业教师学科类别的多样性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在,也是《专业标准》实施的难点所在,要使《专业标准》真正能适用于每一位中职教师,需要将这一复杂性充分考虑进专业标准体系的构建之中,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定位和需求分析,切合实际的制定适应不同群体中职教师发展需要的标准。首先在教师资格的评定中,需要充分考虑我国中职教师来源的差异性,可以借鉴英国的作法,根据教师不同的知识技能背景对其做出不同的任职资格要求,英国将继续教育学院教师资格分为三种:一是初步资格,对应类别是城市行业协会教师资格第一部分(为期一学期的基本教师资格),适用范围是工龄为一学期以内的所有新教师;二是中级资格, 对应类别是城市行业协会教师资格第二部分(为期两学期的教师资格,在完成第一部分之后进行),适用范围是工龄满4年的所有兼职教师;三是高级资格,对应类别是教育学研究生证书或教育证书。其次在教师聘用标准中,应当考虑中职教师应聘岗位的不同,对其能力有所侧重进行考核,英国“国家标准”在制定入职标准时采取了以教师岗位的不同将教师群体划分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临时教师,并对其制定了不同的能力要求。最后在教师入职后的培训中,应当注意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师发展需求的不同,英国“国家标准”构建了由教师各个职业生涯阶段所应具备的知识、实践能力和参与的专业活动组成的内容框架。基于上述比较分析,英国在这一方面的作法值得我们借鉴。

3.强制性标准与指导性标准相结合描述

英国继续教育“国家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未能使各方达成共识的原因之一在于采用了较多的指导性指标而使得指标表述的过度概括化。在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各指标功能,在不同的实施领域中采取强制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我国《专业标准》作为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指导性标准,旨在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管理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基本依据,因此以抽象性和普适性的表述为主,而在其下位的规章标准设定中,需合理采用强制性指标来保障标准体系的可操作性。如教师资格的评定、职称评定中,应以学历、能力考核、专业考核、科研成果等指标来强化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性。而定位为用于辅助中职教育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指导教师培训课程的专业标准,则应以指导性指标为主,以增加指标体系的灵活适应性。[8]

4.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建设

分析总结英国“国家标准”的实施效果之所以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未形成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具有操作性的标准体系,从而使“国家标准”的真实意图不能准确传达与落实。我国《专业标准》作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要做到详细囊括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比较困难的,中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仅依靠单个规则也是不科学的。《专业标准》作为指导文件应当发挥整体引领的作用,而在操作实施领域则需要依托各个环节与部门的通力合作,因此加紧构建以《专业标准》为指导纲领的中职教师的资格标准、录取聘用标准、培养培训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至关重要,并以此为依托形成完善的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才能真正推进中职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进程。而作为下位的规章制度,如何将《专业标准》的要求如实反映在规章之中,同样是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体系重要的构建工作之一。

5.建设实施保障机制

为了能确保《专业标准》的实施效果,实施保障机制不可或缺。在标准体系为中职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建构起畅通无阻的合力机制的同时,需要保障机制发挥监督、评价、反馈、调整的作用,确保证《专业标准》的实施长久有效。在保障机制的建设中,除了要厘清监督审查工作由谁负责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评估的问题。英国“国家标准”的实施评估由认证机构和高校不定期向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署提交书面文件以作审查之用,旨在检测其教师培养的工作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然而由于未形成科学的评价指标,使得提交上来的文件流于形式,无法检测出“国家标准”实施的真实效果,同时增加机构的工作量而引发不满。同样,评价结果如何充分发挥反馈调整的作用需要深入研究,《专业标准》不应当是静止不前的,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的深入与成熟,标准应该根据评价反馈科学的进行修改和调整,以应对职业教育领域复杂多变的环境。

教育职业分析范文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特点

我国职业起步此较晚,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普通教育课程的体系,适应两型社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太完善。正确和充分认识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是建设符合职业教育自身、符合职业教育课程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前提。

一、职业教育课程个性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中所[]涉及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整合,其重点是传授操作技能,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而不是过分强调原理分析和理论推导。课程的重点在于生产、服务等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态度的养成。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度。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在内容上既有别于高教课程的理论性,又不同于普教课程的基础性。

另外,职教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最快的反应,把社会需求当作职业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从社会活动的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将人才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其中职业教育主要担负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这类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他们是一批掌握成熟的技术和服务规范的人才。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为物质形态的物品或者对社会创造直接价值,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工程施工员、农艺师、车间主任、工段长、护士长、、统计、导游、以及企事业机关的中高级职员等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能适应学生毕业后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需要。这要求其课程结构体系不是按学科要求而是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与生产有直接的关系,这也是由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

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短暂的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是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毕业生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之一。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十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大大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环节中,缩短了对知识的验证期,缩短了与就业单位的磨合期。如: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中就包含了实验验证、实训模拟、代岗实习、代岗作业、创作设计等内容,这些实践内容有绝大部分是在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里完成的,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学生就有机会去了解或熟悉以后工作的性质,有时间去经验和调整下一步学习的重点,为明确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提早做出相应的计划。当然,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但并不排斥必要的理论性课程的教学,在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也讲求理论性,这种理论性课程结构强调宽基础(与专业相关的姊妹学科),以利干学生后续的发展。保证主干学科,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覆盖面,加强高新技术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教育的另一个特色。

(四)职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但要适应职业世界和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变化,而且要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因而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上要求具有灵活性。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CBE(能力本位课程模块)、MES(技能培训模块)教育方式,这种模块化的特点是将对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打破学科课程过分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以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为重心。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方向,将相关单元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不同模块的组合。及时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还能够较为灵活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模块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习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根据就业需要和个人兴趣随时转换方向,是一种比较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另外,灵活性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有极大的弹性和应变性,以提高其适应性,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的趋势正是这种灵活性特点的反映。

二、职业教育课程的显著特点

通过以上的各种分析可见,职业教育课程是具有自身明显特点的。

第一,职业教育课程具有应用性的基本特点。首先,职业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前人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具有实用性的结构特点。其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面向应用的,课程开发人员是依据工作市场调查的结果设置所需的专业,其课程内容具有定向性的结构特点。

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篇3

由于目前尚未有本土开发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工具,本研究问卷在参考相关文献基础上,改编自宋广文和魏淑华研究[4]中所使用的《教师职业认同感问卷》,根据前期的开放式调查结果以及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际,对问卷的表述做了调整和修改,并通过信效度检验考察了其在心理健康教师群体中的适应性。问卷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六个维度。问卷在本研究中模型的拟合度良好,χ2/df的值为4.79,小于5,可以接受;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88,表明模型可以接受;比较拟合指标近似均方根误差CFI为0.91,NNFI是0.90,均较接近1,模型拟合指数良好,可以认为修订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认同问卷》的结构模型可以接受。各个维度可靠性系数分别为:0.544(职业认识)、0.598(职业情感)、0.556(职业意志)、0.592(职业期望)、0.528(职业价值观)和0.672(职业技能),问卷总分可靠性系数为0.877。用于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个人背景资料进行调查,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龄、学历、专业、月工资、是否专职、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你对这个职业的认同”等开放式问题。

2研究结果

2.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及人口学差异分析

为了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总体情况,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在此基础上对人口学变量进行了方差分析,考虑到人口学变量较多,本研究只考察人口学变量在职业认同感总分和各维度分上的主效应。结果如表1所示。表1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其中表现在男性的职业价值观高于女性(P<0.01),而男性的职业技能却低于女性(P<0.05)。职业认识、职业技能、职业认同总分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检验显示:31岁-40岁之间(P<0.001)和40岁以上(P<0.01)的职业认识水平均高于30岁以下,即,30岁以下的职业认识水平最低;31~40岁的职业技能高于3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即,31~40岁之间职业技能水平最高;31~40岁的职业认同总分高于40岁以上。兼职教师的职业期望高于专职教师(P<0.01)。职业认同的各维度和总分在所学专业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此外针对职业认同感不同维度的均分进行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职业认同感的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维度主效应显著(F=211.869,P<0.001),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发现,职业认识和职业技能的项目均分之间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之外,其他各维度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职业价值观(2.708±0.021)、职业期望(2.785±0.020)、职业情感(2.839±0.016)、职业意志(3.096±0.015)、职业技能(3.595±0.025)和职业认识(3.631±0.026)。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意志、职业技能和职业认识均分均高于理论中值(3分),其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上,而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和职业情感相对较低。

2.2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因素

在开放式调查中关于“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你对这个职业的认同?”这一问题,将各种回答进行归类,发现以下因素会影响到职业认同感,主要包括:第一、家庭成员及社会人士的不理解,自己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缓解心理问题。第二、生活的重担及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可能不如其他专业课得到学生家长的重视,工资不是很高,确实会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带来较大经济压力。第三、学生本身的问题:有些学生本身已经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来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前不肯与其沟通交流,这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难以开展工作。第四、自身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难以做好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不能及时有效缓解以前的工作压力,形成恶性循环。第五、学校的问题:一方面现在学校招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较少,而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另一方面,学校对于已经招聘进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不是特别重视,会造成教师心理失落,影响职业认同。

3讨论与分析

3.1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和人口学差异的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群体中,男性选择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可能要面临更大的冲突,而最终能将此作为职业,往往这些男性对这份工作有着极高的热爱,研究中发现的男性职业价值观显著高于女性的现象也说明了男性心理健康教师在主动选择之后可能体会到更多的自我发展和价值。男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技能显著低于女性,这与刘亚丽等[8]对高中骨干教师的工作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心理健康教师的特殊工作性质所导致。心理健康教师往往需要具有细心、善于捕捉细节并具有同情心,而女性在这些特质上具有一定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大量的情感和精力投入。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因为刚参加工作不久,专业训练或教育教学实践都相对缺乏,从而可能导致30岁以下年轻教师职业认同感水平最低[9]。而30~40岁之间的教师职业具有专业训练和经验积累,精力较为旺盛,在工作中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对职业保持更高的热情,从而使得其职业认同感水平最高,该研究结果与程俊玲等[10]研究发现的年轻教师工作压力更大的结论一致。此外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意志、职业技能和职业认识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上,而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和职业情感相对较低。这反映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现状,该群体虽然对职业具有正确的认识,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意志力从而达到工作要求,但对职业并没有很高的热情,在工作也较难体会到自身发展和职业进步所带来的成就感,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是把该工作作为职业而已,并没有将其看成是能给自己带来成功和快乐体验的事业。

3.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对策

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篇4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实施、就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需求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84份,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8%,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5%、33%、32%。根据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了访谈提纲,就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20名学生和7名教师。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自我认知情况

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到位,在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及个体差异方面无法准确和深入描述。评价途径单一,对个人和职业测评了解甚少,基本没有使用过测评工具。(见表1)

2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评估。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仍有57%的学生不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比例为2%、28%,13%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见表2)

3 学生对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认识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期望不相符,职业发展前景模糊等情况。具体来说,认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8%、31%、52%;认为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不确定”“不必要”和“根本没关系”的学生占总数的49%。

深入访谈中发现,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和调整后,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在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和了解后,二年级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太辛苦”“工资低”“没前途”,对专业的认可度反而会降低;三年级的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强化和社会经验的总结后,对专业的认可度又会逐渐上升,并趋向于稳定。

4 学生对职业发展指导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就业信息和专业实践经验的需求较高,不同年级对职业发展指导需求有一定差异,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时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5 学生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前景的认识情况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积极性高,信心饱满,毕业生职业去向明确,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发展,但自主创业能力尚待加强。(见表4)

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如果不喜欢工作以后就跳槽的想法,可能导致将来岗位流失率高;从不同年级的差异来看,有20%的一年级学生对将来专升本的期望较高。此外,学生对岗位的收入待遇、工作性质期望值高;就工作性质而言,希望能从事管理工作,认为服务型、技术型的基层岗位工作“又苦又累”“工资低”,不愿意从事。

三 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差、主体意识薄弱

尽管就业竞争压力和学校教育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定位和正确的职业认知,即便做了职业发展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执行和完善。

2 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念的误区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更是考核学校就业工作和办学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致使许多高校把职业指导教育的重心放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上,不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和质量。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就业及职业的长远发展。

3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招生、就业形势的介绍、国家就业政策法规的阐释等。普遍存在诸如与专业结合度低;理论讲授过多,实践活动少;缺乏评估分析工具,师资专业性不强;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四 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建议

1 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情感和职业规划意识

对于学生来讲主体意识就从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体现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向发展的主体意识,改变自身目标缺失、期望过高等状态,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最后,借助相关分析工具和专业老师的帮助,对个人进行合理评价并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职业观,最终达到重视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2 建设全程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全程化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在高职专业类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中渗透职业规划思想教育,通过学生不断丰富准工作环境的认识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差异化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一年级学生处于自我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教育重点要放在正确自我认知、明确职业要求、培养专业情感;二年级学生则处于职业准备阶段,重点是根据岗位标准和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实习、兼职等形式获得工作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准员工”的身份,也是落实职业规划的阶段,重点是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组织应聘等服务工作,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向职员角色的转换。

特色化是指根据旅游行业特色开设专业职业规划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岗位的特殊性,了解行业职业发展通道。

3 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能力

学校应通过专门机构的设立与多部门、多学科形成合力,并在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逐步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设立专门的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业信息资料室、开发职业指导交流平台(网站、QQ、咨询电话专线);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比赛、模拟应聘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认识与体验;根据专业和学校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职业发展指导功能的校外教育平台。

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表明,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增加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限于本人研究水平,本文仅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一次浅层次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都有不足,在职业测评工具使用与评估、课程建设与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汪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2).

[2]稂艳玲,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模式研究一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

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篇5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模块化 课程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能否尽快地适应职场工作的要求,这都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等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学培养方案的同时,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已经成为高核心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倡导构建模块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体系,对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高校目前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世纪70年源于美国。作为一个专业进入美国高等院校已经30多年。如今在发达国家。职业发展教育已经非常普及,加拿大、瑞士、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基本上从中小学就开始学习系统的职业规划知识。大学和中等学校都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而我国进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时间比较晚,一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学习和推广比较前沿的理论和做法。如今,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受到我国教育界的认同并开始实践,一些大学已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但大多处于探索、引入阶段。许多高枝的职业发展教育仅仅局限于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启蒙教育方式。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职业咨询、专题讨论会、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新颖直观的教育手段运用较少;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事务性的工作层面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很多高校都是在大四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于低年级的职业发展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过程中在重视程度、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机构设置、制度完善等方面还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与健全的制度保障;存在缺少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宽泛化、缺少针对性和科学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当前高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缺少专业选择的主动性、对自我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认知模糊、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较弱、缺乏学习职业技能与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等问题。因此,高校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激发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笔者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教育教学为基础。将课程内容按职业能力的要求分解成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素质拓展与就业准备四大课程模块。期望通过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主动探索外部世界、掌握择业技巧、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1.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模块。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实施,在原有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上将入学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认和学业规划相对接起来,大学生对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做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等方面都不能迅速掌握要领,以至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生活方式单一,交际能力差,适应不了高效率、快节奏的大学生活,心理和思想就会发生息剧变化。在加上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探索不够,职业生涯理论缺乏,会导致学生产生目标和现实之间差距很大的想法。因此,在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模块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系统的入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通过进行“自我探索”教育,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认识分析,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估;通过学业生涯规划,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出符合咱身实际的正确的学习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此模块中,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笔者所在学校在大学一年级侧重加强自我探索与学业规划。作为就业能力培养的启蒙教育。在入学教育上,提出“四个转变”即新生入学要适应大学生活达到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交际方式的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在大一新生中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30学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通过开展全校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做好学业规划。

2.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模块。根据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大学阶段正处于职业探索期。职业兴趣趋于稳定。但是由于大学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职业观念主要通过学校、娱乐活动、自己生活经历等,经过自我认识、反省,形成对职业最初的认识和价值观,所以这时候的职业观念往往是模糊的、易变的。笔者所在学校在2008年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列入了教学计划,在课程安排上共28学时,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展职业探索和生涯规划的教学。在职业认知方面: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了解将来会从事哪些工作,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认清职业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大环境以及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进行认识和分析,了解社会热点职业门类的分布以及需求状况,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外部竞争力、发展前景以度市场等状况。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如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帕森斯的人格特征论等,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基本理论来规划生涯;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方法、步骤;通过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对职业发展机会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自己选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制定实施方案。同时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仅要了解行业的地位、形态及发展趋势,还要看到个人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职业生涯的策略和目标,以使职业生涯规划行

之有效、切实可行。

3.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模块。通过前两年的职业生涯辅导和能力锻炼,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明确了自身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大三阶段要设置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模块。在就业指导方面,除了要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求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的技巧等。在创业培训模块中,通过开展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图等形式营造校园的创业氛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意义,了解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掌握创业方法和途径。使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种理想和追求;通过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激发创造性思维,掌握创业策略。了解和掌握创业中的法律知识。笔者所在学校在2005年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列入必修课。共28学时,通过运用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就业、创业_的一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与创业理素质和竞争能力。

4.素质拓展与就业准备模块。本模块实施的时间是大学四年级,学校的课程基本都已结束,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因此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积极加强素质拓展,并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在这一模块中,设立素质拓展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可以通过团体训练工作坊、员工规范化训练工作坊、领导力训练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团队合作、良好沟通、统筹计划、关心他人等职业生涯必备的品质。在就业准备教育中,要引导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们进行职业形象的视觉设计和行为设计。学习商务礼仪,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职业意识,以便能够迅速适应职业环境。完成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个人咨询对部分学生进行就业援助,缓解个别学生的焦虑心态和不良情绪。通过顶岗实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感受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的氛围,增强团队意识、服务意识。提升心理素质,强化沟通、应变、协调、适应等能力。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成功素质拓展训练和商务礼仪等选修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做专项训练。

教育与职业论文 篇6

(一)职业犯罪层出不穷

近年来,新闻媒体经常报道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盗窃、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事件,此类违法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虽然涉及的会计人员占整个社会庞大的会计从业大军中只是九牛一毛,但也确实反映出了会计人员队伍中的一些人因为职业道德缺失,为了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

(二)责任心不强,缺乏职业谨慎

在会计工作中,有少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存在不敬业,不爱业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工作不细致、业务不熟悉,在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上缺少谨慎的态度,导致会计记录不规范,不正确,不按规定确认收入、成本,为了少交税收而随意更改记录,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也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法制环境监管不力,个人利益至上

会计职业道德是非强制性的,而是需要会计人员自觉地执行,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规范它,只能依靠社会舆论和自己的良心来约束,因此它的执行力较差。会计法律法规就是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是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的最后一道围栏,而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范并不健全,客观上存在的一些漏洞给了会计人员的一些活动的空间,仅仅靠职业道德来约束明显不够力度。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办事,坚决抵制会计违法行为,比如单位领导授意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而会计人员坚决抵制时,法律缺少相应的保护措施。这就导致了会计人员身不由己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此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会计人员甚至将个人利益至上,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意识减弱,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不惜弄虚作假,贪污、挪用公款。

(四)会计人员缺少应有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工作不具有独立性,会计人员是企业内部的职工,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绩效考核取决于所属单位的领导。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会受到企业领导人的影响。通俗一点来讲,如果企业领导要为了公司的短期利益,要求会计人员弄虚作假、对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包装”,会计人员一般无法做到会计职业道德中的“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这是因为会计工作的不独立性所导致的。

二、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与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不是生来就有,还是靠后天的培养渐渐形成的,而学校的教育则是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环节,对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专会计教育中,会计职业教育是会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会计人员岗位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中专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建议

在中专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学校通常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背诵,枯燥无味的知识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背诵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理解职业道德的精髓工作中则早就把职业道德的内容忘于九宵云后,更谈不上时刻用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业了,因此,要加强中专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让职业道德深入人心,则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要丰富

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内容通通是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一些条条框框,学生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也不容易理解。因此,会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一些例子分析出来,用学生容易理解的、通俗的语言去描述。必要时可以模拟一些案例,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做到爱岗敬业

会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老师对会计教学工作,对会计工作的热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爱上会计专业,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时热爱会计岗位,愿意在这个行业和岗位上努力付出。奉献和热爱是紧密相连的。此外,还可以邀请一些行业专家到学校开办讲座,给学生讲一些会计工作中的案例,让学生感触到会计的时代脉搏。增强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走上会计岗位后能够更好的做到爱岗敬业。

(三)案例警示教育

历年以来,会计行业违法犯罪层出不穷,而这些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小到大,一步一步走下去的,通常都是从职业道德缺失开始的,在中专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其中的问题,案例中的人违反了哪些,从而会受到什么处罚。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从而达到一种警示目的。

(四)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职业道德内容

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05-02

生涯,英文名为career,来自罗马文viacarraria及拉丁文carrus,均有古代战车之意,后来引申为道路。现在常指人生的发展道路,也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或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和职位等。

生涯发展教育强调个体全面地发展和发挥个人的特色,其目标在于使每一个个体能认识自我,从而选择一种合适而有意义的工作的决策能力的教育,在整个教育历程中进行生涯的认知、试探与准备。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贯穿人的一生,在学龄各阶段都不能忽视,青少年的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尤为重要。本文在借鉴西方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生涯教育与辅导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生生涯辅导现状,以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辅导模式的初步构想,以期对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实践有所启发。

一、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理论概述

1908年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强调:职业选择必须与个体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和客观条件相结合,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素质和潜能,同时对个体局限性和自身条件作客观评价,才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搭配,从而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理论使职业辅导转变为生涯辅导,将生涯辅导引向个体连续发展历程中,扩展到终生发展的领域,使之成为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重要部分。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从幼儿园到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生涯教育进入台湾后,延续了西方的理论体系。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1999年9月公布的《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确定“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为国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在同年10月召开的“九年一贯课程分科纲要小组召集人联席会”上增加生涯发展议题,将生涯教育课程设置在《公民》课程中,由专职公民教师担任和提供生涯咨询指导。香港则将就业指导机构设为学生事务处下属的一个具体职能部门,将生涯教育纳入“全人教育”的总体理念框架,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协助学生开拓各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业指导机构的专职辅导人员通过公开招聘的程序,从社会中直接选拔,具备相关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

西方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已较为成熟,为我们立足中学生生涯教育辅导,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生涯发展教育模式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我国中学生生涯教育与辅导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几乎忽视对中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即使是在一些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学,也没有建立起生涯教育与辅导体系,更没有可借鉴的操作模式。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研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存在“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的现象。

为深入了解中学生生涯意识成熟状况,我们采用自编的《中学生生涯意识成熟问卷》进行了现状调查,在广西某中学共分发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9份。问卷共设生涯态度、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四个维度。经问卷统计并结合访谈,总结出中学生对生涯发展的三个认识水平:

第一水平: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及各种职业的要求缺乏基本的认识。这部分学生大多为低年级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生涯发展,认为今后的志愿方向、从事行业都由父母考虑和安排,个人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必要。只需成绩理想、考一个好学校即可。如在回答本问卷的项目“我考虑过初中毕业后(单项选择)”时,选择“上高中”的学生占81%,选择“职高”“中专”“技校”等专科学校的占7.1%,打算毕业后“就业和创业”的占4%,有8%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这表明相当部分学生对生涯发展规划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个体生命和生活的发展需进行系统考虑和规划。无生涯发展规划意识。

第二水平:对生涯发展有初步的认识,但不了解生涯发展的综合性,在对生涯辅导的理解上存在偏差。这部分学生中,认为“生涯规划是自己要做的事”的占49.1%,但会“借课外活动的机会以探索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的仅为24%,“寻找参与和未来发展有关的活动”的只有37.8%。这表明已有一部分学生对生涯发展有初步意识,但是大部分还缺乏进行生涯规划的具体行动和相关途径。在访谈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生涯发展内涵的理解很局限,认为生涯辅导就是帮助个体找到理想工作的过程;在评价各种职业和选择自己的从业方向时,单纯以工资的高低、社会地位的高下等作为评价和选择的标准。总的来说,这部分学生对生涯规划的全局性认识不足,忽略了生涯发展的独特性、终生性和综合性。

第三水平: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有了初步的总体规划,能在长辈以及生涯指导机构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特点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作较系统地构想和计划,但由于条件限制,还存在各种不精确的认识,有时甚至出现较严重的误解。如回答“我有自己的理想”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80.7%,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仅为38.4%,说明这些学生只是简单考虑过自己所谓的“理想”却没有结合自身及环境条件对未来进行规划。大多数学生虽然回答“知道如何实现理想”,却只有27.3%的学生会自己寻找相关资料,这种由信息的不精确所产生的认知使他们整个规划的可行性大打折扣。

可见,大部分中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对自我认知不足,不了解自身职业兴趣,不懂得如何规划与实践职业理想。因此,对处于重要人生阶段的中学生开展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尤为迫切和必要。

三、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模式的初步构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