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或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机械工程导论论文(最新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为职业中学《机械制图》课程专业课教师,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把握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基础投影理论和有关国家标准。机械制图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能看懂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也是学生进校后涉足工程领域的第一门课。故人们将其称为未来技术人员的启蒙课,被喻为“工程上的语言学”。《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方法与其他课程相区别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运用形象思维方法对物体的空间形状进行分析和想象。这是大多数学生以往不曾接触过的,也是中职学生最为薄弱的环节,学生倍感学习之困苦,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完全偿失,再不不愿提笔制图,更不愿去做任何思维分析。
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以提高制图课的教学水平,完成制图课程的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随着教学设置的完善,学校硬件环境的提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教学课件优势得到了展现。课件中渲染后的形象逼真的例图,三维空间转换至二维平面的动画演示,不但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计算机软件的表现能力也发生浓厚的兴趣。
事实上,机械制图课程,从用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到利用CAI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仅用图片或课件演示,重复地播放看似直观、明了,但学生还是反映这门课程难学,老师认为这门课程难教。问题出在那?由于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只是替换了原来的黑板,不能表达机械制图的思想,更不能说明二维图形与三维零件的关系,不能说明机械图样中相关规定的由来,就无法引导学生的思路在三维空间与二维平面之间转换,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特别是生源素质差、学生基础差、不愿意自觉、主动学习的中职生。
这些都是《机械制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困难。我认为如能直观地表达二维图形与三维实体的关联关系,赋予三维实体模型以机械属性,使数字三维模型成为实际机械零件,机械制图的学习将会变得相对简单,参杂各类型实践任务和设计比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的投入学习。通过对多种三维CAD软件的对比试用,在机械制图等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掌握CAXA实体设计软件的简单操纵方法,借助CAXA机械制图三维实体模型库,利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独特的可视化造型方法和三维球等工具,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仅可以将“机械加工厂”搬到课堂中来,现场完成零件加工,零件拆装,图纸的生成。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交互式教学平台,使《机械制图》课程易教易学。
在教学中我综合了多种版本的《机械制图》教材为基础建立CAXA机械制图三维实体模型库。该实体模型库应包含基本体、组合体、各种典型(常用)零件、各种装配件、常用标准件等制图教材和生产中的各种实体模型。这些数字模型应按制图教学思路制作。在基本体的基础上用切割或叠加方法天生组合体,零件,部装件或装配件。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按工作原理设计零件或整体装配件的动作,利用CAXA的动画功能播放动画,展示部装件或整体装配件的工作原理、装配过程。
在CAXA实体设计软件中,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是关联的。三维模型库创建好后,利用CAXA实体设计二、三维关联性,与之对应的二维图形库也同时建立。三维设计环境修改后,软件会立即询问二维图纸是否需更新,确认后,原有的二维图形立即按三维设计环境的修改进行更新。同时,在二维绘图环境中,可以进行各种标注、生成明细表。二维布局图可以由一张图纸,也可由多张图纸构成,可以包含一个视图,也可以包含多个视图。
在CAXA机械制图三维实体模型库中,利用CAXA实体设计可输出零件、图纸、图像、动画四种格式的文件,可将各模型转到使用者熟悉的其它CAD/CAM应用程序使用,也可作为制作CAI课件的素材。这为使用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为让不熟悉CAXA软件的使用者也能在教学中用该模型库,建立CAXA实体模型库时应考虑设有必要的使用简介,且做成文字或 *.avi格式的文件。使用简介包括软件界面、主要工具(设计树、三维球、操纵手柄)的操纵方法、多视窗显示这三部分,使用者只需几分钟就可借助CAXA机械制图三维实体模型库学习机械制图了。
关键词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数控机床机械装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82—03
1 引言
数控机床机械装配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重点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数控机床机械装配的质量直接影响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所以对培养知识技能型的数控机床机械装配技术人才至关重要。数控机床机械装配是一门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将数控机床机械装配的理论学习和实训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训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职业院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数控机床机械装配的各个任务和装配过程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学习的统一。
2 开发工学结合的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
开发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遵循赵志群博士提出的课程模式——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将完成有教育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是完全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门课程。
2.1 工学结合特征
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的工学结合是强调将数控机床机械装配的工作过程引入到教学中来,在学习中完成数控机床部件装配的工作过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所以工学结合强调的是工作与教学的结合,是指“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学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构建理论知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再有,积累工作经验只能通过重复工作才能得到,企业非常重视数控机床部件装配的工作经验。
2.2 确定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的学习领域
姜大源教授指出“所谓学习领域,是指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课程名称),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
1)学习目标。通过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亲自体验数控机床机械装配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内容,掌握正确选择和使用装配工具、正确装配数控机床的功能部件,熟悉数控机床整机的检测标准和检测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严谨、规范的工作习惯,安全生产、团结合作的意识,使学生具备数控机床机械装配工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所谓学习情境,是指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单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2)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共有5个学习项目,具体学习内容见表1。
3)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法,在实训室和装配车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有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训两部分,采用讲授精、实训多的教学方式,以“做中学”为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动手实操等,调动学习积极性,共同完成实训任务。本课程学时是66课时,理论、实训教学比例为1:2,不仅保证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为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供充裕的时间。
2.3 编写特色校本教材《数控机床机械装配》
为培养数控机床机械装配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实训设备的优势,开发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编写特色校本教材《数控机床机械装配》。在编写本教材时,采用职业教育的“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用任务进行驱动,以工作体系为框架的现代课程结构”的推广方法。下面介绍教材特色与创新。
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践是实现由知识到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本教材的设计原则便于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提升实训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2)工学结合。编写本教材的主导思想是依据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过程,将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训任务,实施所有任务后就装配数控机床的主要功能部件。
3)企业专家鼎力支持。在编写本教材过程中,不断与北人股份有限公司侯智宝工程师等多位技术人员交流,深入北京第一机床厂生产现场。在企业专家的鼎力支持下,本教材已经编写完成,为课程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2.4 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
建设数控机床装配与机电联调车间,既能满足数控机床机械装配的理论教学,又具备数控机床机械装配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是将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建设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注重生产性和教学性兼顾,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并重,典型性和灵活性共有,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保证“做中学”的一体化课程教学。
3 结束语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也亲身体会了“工有巧,技有法”的真谛。
开发数控机床机械装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笔者深刻感受到,从课程理念角度看,一体化课程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从课程目标看,一体化课程注重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目标;从课程内容看,一体化课程基本上是从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任务,注重对直接经验的体验和学习;从实施过程看,一体化课程注重实践理论并行。
上述典型的特征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标志,是本课程开发的根本。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高等院校;机械工程;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35-03
当今社会,工程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在构建创新型国家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对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工程技术人才的短缺正成为全球性问题。我国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工程教育体系,在校的工科学生数量为世界第一,且已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由于培养目标不清,工科院校培养模式失衡,企业角色缺位,使得工程教育培养结构和体系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工程意识淡薄,一方面有大批工科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又难以找到大量急需的工程技术实用人才。为了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致力于生产实际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综合能力,除了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和建立相关的培养体系之外,在这一体系中,教师作为高校的教育主体之一,其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低必将直接影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如果一位教师本身就不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具体专业实践经验,他们不可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引入工程实践的知识,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并使学生加以运用来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工程问题。因而,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是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些年,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个高校从国内外引进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他们多数从国内外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他们学历高、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但是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工程实践能力欠缺,这也制约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分析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缺乏原因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的工程化建设入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高等院校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6]。
1.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遵循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地注重课堂教学,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尽管在培养计划中设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但因重视程度不够,造成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由于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弊端,使得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提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偏弱,往往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2.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少,缺乏学校政策导向的支持。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太少,目前,我国高校的青年教师绝大部分都是研究生毕业就开始任教,难有接触实际生产和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他们进校后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无暇顾及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鼓励机制,没有对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很多老教师往往是通过自己和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才能获得实践经验,而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这样的机会很少。
3.高校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机制的影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看重科研成果,轻视教学效果”的现象,、经费数目、发明专利等成果成为教师工作量考核和职称晋升的硬性指标,青年教师为了能够尽快发展,在教学中投入精力不够,更不愿意主动去进行工程素质锻炼。在很多高校,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匮乏,教学效果不佳,并不影响他们的职称晋升,这些机制加深了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忽视。
二、提升高等院校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在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提出了“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办学思路。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通过了国家质量工程项目“面向工程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实施,并在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引领下,加强了机械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了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机械工程学院从国内外引进了多名高层次人才,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70余人,其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超过了40%,学院针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普遍缺乏的问题,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建立新引进教师上岗前工程实践培训制度。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既注重了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科研型人才,也适度引进一些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型人才,教师间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均衡发展,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在聘任新教师时,除了注重他们的理论层次和教学技能以外,还充分考虑了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将工程实践背景作为入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没有工程背景的新引进教师,在正式上岗独立担任教学任务前,必须到相关企业学习进修一段时间,或承担一定的实验准备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验准备经历并跟班实训一定时间后方可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对于博士毕业不久尚且欠缺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鼓励他们去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深入企业,了解行业、企业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补充他们欠缺的工程实践知识,回来后再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这些措施使青年教师在思想上清楚认识到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意识。目前,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具有半年以上企业工程实践经验以及和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教师比例超过了90%,此外,学院优先选择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主讲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这些措施为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2.重视产学研合作,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推进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机械学院建立了教师定期到企业、行业学习进修制度。由学院牵头与友好企业达成协议,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规定,如每位教师一个聘期安排一次到企业学习进修,其间免除对教师教学任务的考核。用制度保障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使教师始终保持与生产实际不脱节,学生所学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与生产发展同步。通过校企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攻关课题,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并且在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的同时,拓展工程视野,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学院在机械专业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先后建立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米其林轮胎有限公司、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产学研基地,以及包括大连华录集团、大连冰山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沈阳机床集团、长春一汽集团等固定的实习基地10余个。利用产学研基地增加了专业课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的机会,安排青年教师去实习基地,结合企业任务,进行实践锻炼。教师深入企业,有利于开阔视野、增强感性认识,有利于熟悉生产环节、了解目前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利于教师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有利于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案例教学,使教学更为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到生产实际中。近几年,机械学院多名专业教师参加了工程实践,每年为基地企业完成多项基础工程设计或技术服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很好地解决了理论和工程实际结合的问题,促进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创造了较大的技术和经济效益,提高了大连理工大学的社会知名度,进一步拓宽了实践教学途径。
3.加强教师培养机制建设,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教学经验、科研经验、工程实践能力都很欠缺。青年教师健康成长需要有效引导,老教师在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分发挥老教师治学严谨、责任心强、工程实践经验多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了老青教师传帮带模式。由老教师带头,带领青年教师从事各项科研工作,逐步增强青年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机械学院以“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部级教学团队为龙头,以各个研究所的教学团队为单元,建立了老青教师互动的机制,使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而且,老教师为了更好地起到引导作用,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大家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4.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带动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吸引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校兼职任教,从而提升教师工程能力的整体水平。另外,学院还设置访问学者等一些助理岗位,吸引一批行业专家、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到学校短期上岗,定期聘请他们来校对专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或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此外,还允许一些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参与教师职称的评定,并给予适当的报酬或荣誉称号。这些成功的技术、管理专家可以通过办讲座或学术交流会等方式,为学校教师、学生带来工程上的新动态、新需要,带来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既可以扩展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也加强了学校与工程单位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学校可有选择地建设一批实践基地,不仅有利于深入地、持久地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更促进了高校和企业在人才、技术和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目前,机械学院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执行了“双导师制”,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题目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需求,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带动了校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5.改革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机制,将考核、评价与培养措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机械学院加强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制定了有关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效果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价,进一步完善培养措施。改进了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机制,营造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在教师考核上,建立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成果并重的评价体系,同时建立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激励机制。在教师职称评审上,把工程实践技能作为晋升职称的评审条件之一,没有现场实践经历不能参加职称评定,严格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另外,教师到现场实践,学院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确保教师安心踏实地完成实践锻炼。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再单纯看重其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等级,兼顾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的考核结果与其奖金、福利及进修机会等因素直接挂钩,进而积极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工程素质的培养。
通过机械学院几年的实践和努力,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回报。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并逐渐成为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力。教师指导的本科生毕业选题90%以上结合工程实际和科研任务进行,使学生受到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促进了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几年对毕业生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表明,机械工程专业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不久,便能参与甚至独立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等任务,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深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也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希望,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关系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大事,是一项需要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协同作战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高校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为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工程实践工作,增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余纯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和机制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42.
[2]王艳娜,李锦华。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50-251.
[3]张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60-61.
[4]韩世洪。论工科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设[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85-88.
[5]惠晓丽,吉莉,徐鹏。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10,26,(6):65-68.
关键词: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技工院校当中开设的机械类专业中,机械类实习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重点。现在社会上积极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科技进步水平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人员,这对工科院校的师资队伍特别是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各个院校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调查显示:目前工科院校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占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大多数实习指导教师都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可以独立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
有72%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都具有本科学历,具有大专学历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占94%,其他学历的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重。一半以上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都获得了机械类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证书,除此以外都具有高级和中级的专业职称。
二、现在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机械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缺乏
虽然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不算少,机械一体化以及质量和高级技师的数量也符合国家重点技工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机械类指导教师的标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仍然有部分实习指导教师还是比较缺乏的,如机电一体化、铸造专业,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严重缺乏,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明显小于相关专业的培养毕业生比例,致使师资和培养规模不匹配。
(二)部分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学历、技能和职称等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发现一部分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学历、技能、教师上岗资格、职称等基本条件不具备,达不到国家重点以上工科院校的教师要求,有一部分实习指导教师还是中专及以下学历,学历层次不高,也有一部分指导教师只是中级及以下职称,甚至有一部分在岗实习指导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这种素质水平无法保证实习指导工作,在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中初级资格以下的比重较大。
(三)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有些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机械理论知识,实习教学技能较弱,普遍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力,在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中年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要有较长时间的专业技能熟悉过程,同时在实习工厂中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差,只有少部分的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面对实习工厂中出现的工艺难题感到束手无策,对机械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技能掌握不牢固。
(四)缺乏有力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保障制度
工科院校对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年龄限和学历限制较严,致使一些特色的机械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的引进受限,院校的编制标准限制了人才的引进,在编教师与不在编教师的待遇相差较大,使不在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有些院校对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薪酬标准、职称评定等机制不尽合理,未建立面向企业招聘实习指导教师的制度,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机会也较少。
三、加快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要想培养具有熟练机械专业技能的人才,就需要配备达到素质要求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要有各个专业技术资格的申报评审标准。在进行队伍建设时要突出机械技能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要组建过硬的师资队伍,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是工科院校教师队伍的特色,工科院校要想获得发展,必须重视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一)建立健全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和促进技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科院校对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在薪酬、培训、晋升等方面要有所照顾,要通过激励机制来调动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职称的评聘关系着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切身利益,也是院校教师管理制度的中心,要通过发挥职称的作用来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要加大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要鼓励教师参加实习指导教师的职称评聘。
(二)对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高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
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进行培训,每个学期都制订详细的实习指导教师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如在校培训、研修培训、出国培训,提高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技能。
(三)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组织年轻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
年轻的教师缺乏企业的从业经历,所以专业技能较差。所以院校要安排年轻教师每年要定期的进行企业生产实践,要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加强院校和企业的合作,选择一些与机械专业对应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组织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
(四)改革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发展保障制度
要改革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适当核定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编制,制定合理的实习指导教师准入条件,招聘一些符合专业要求的人才进行实习指导,要建立企业专家聘请制度,吸收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或者是兼职教师,要为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激发教师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1.
关键词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学术型研究生;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85-03
1 前言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决定从2010年起减少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扩大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因此,对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研究成为当今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与发展较好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还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随着近几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原有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已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美国、英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因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相比起我国发展较为成熟,他们的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成功的教学实践是我国学习的对象。美国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严格的准入制度,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其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性的人才,所以英国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重点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日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虽然起步比英美等国家晚,但是发展较快,效果较为明显。日本研究生院设有研究型学位课程和职业型的专业学位课程,强调把专业学位和职业资格联系起来。所以日本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较好,符合社会各行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学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很多,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完善做出巨大贡献。江慧云[1]从教育实践性的角度,首先分析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刘红[2]首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强调课程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改进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王燕萍[3]从职业性的角度,分析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认为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揭示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胡玲琳[4]首先比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模式上的不同之处,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论文评价等几个方面分析这两种研究生教育形式的区别,并相应地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较快,学术界对其培养模式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具体专业上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机械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从多方面系统分析我国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3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生产制造、机械设计、测试与控制、使用和维修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所培养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测试技术及控制工程技术等,培养新成品设计和研发能力、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的能力、生产设备使用及其维修的能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这一点显然与学术性研究生有所不同。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我国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教育质量方面都取得显著发展,但是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还停留在最初阶段,并没有与招生规模相适应的改观,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相同,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目标直接体现一所学校的培养方案。虽然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机械工程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是参照学术型研究生的。虽然有的高校提出明确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与操作中,对这一目标的贯彻和落实做得不够好,导师和学生本身都没有真正明确的培养目标。
例如,在毕业要求上,大部分学校对机械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有严格的要求,不过对于机械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却没有明确的论文要求,甚至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也没有明显的区别,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毕业论文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与此同时,很多高校把教育重点仍然放在对学术人才培养上,而对于实用性和实践的培养缺乏力度。
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应用性 课程是研究生教育最基础的工作,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就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我国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专业性和应用性,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充分突出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应用。但是就我国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来看,对于所开设课程还是偏重于理论研究,完全没有体现出实践应用能力,有个别高校甚至直接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照搬过来,这样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对其以后的就业产生消极的影响。笔者认为,实践性是专业型研究生的精髓所在,我国高校应该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来开设生产实践课,没有去车间生产一线更直观地学习产品的工艺流程经历,就体现不出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的特征。
导师队伍实践能力较弱,“双导师”制度形式大于内容 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领路人,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研究方向和培养方式,对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甚至以后的人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导师的作用是特别重要的。但是,我国高校目前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区别没有明确的概念,基本上专业型研究生的导师都是之前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于是自然而然延续着对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方法。
“双导师”制度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即设置两位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分别对研究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指导[5]。不过,就目前高校的培养情况来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度落实得并不理想。
一是因为校内导师的工作主要是科研工作,缺乏在一线岗位的实践经验,所以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环节的指导。
二是因为企业导师一般都是企业的中高层领导,本身和学校没有直接联系,工作比较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指导。据了解,身边有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甚至在毕业前都没有见过校外导师,有的学生最多只是在刚开始给校外导师送聘书的时候见过一面,整个研究生生涯没有任何联系,更别说校外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因此,许多高校的“双导师”制度只是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研究生教育中,尤其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实践部分是重中之重。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了高校必须保障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条件。但是,经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没有得到校方的真正重视,个别高校甚至将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直接删除,或者只是在培养方案里面规定必须有实习环节,根本没有真正去落实。校企合作方面,虽然学校和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模式,但具体实施还是以高校为主,企业只是走个过场,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没有让学生到企业真正实践。高校为了应付培养方案的完成,企业为了宣传自身品牌,所以联合培养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双赢”,并没有真正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6]。
学位论文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标准,缺乏与实践结合 就目前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位论文仍然是衡量研究生水平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成为评判研究生是否可以顺利拿到学位的重要依据。但是经研究发现,很多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形式单一,没有体现机械专业的应用性。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时,没有考虑实用性特点,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对企业的某些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只是为了更容易完成毕业目标而去选题。因此,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用性较差。在实际指导过程中,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早已习惯了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标准,所以他们也很难做到结合专业型硕士的实践需要,也就无法解决学生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校外导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用性得不到保障。
4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几点建议
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量补充各领域的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区别开来,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是到企业工作,社会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要紧随国家的政策导向,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行业角色,其培养目标应着眼于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典型的理工学科,机械工程专业注重培养研究生扎实的机械工程理论功底和杰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本领域的前沿和动态,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探索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有独立开展项目研发和科学探究工作的能力,具备团队协作的精神。学校应着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其积累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职业素养,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就业创业优势。
优化课程体系,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置,应确立理论学习的中心地位,同时加强实习任务的布置。专业课应重点强调职业性,结合行业需求灵活规划设定课程体系,学以致用。针对专业基础课程,优先聘请拥有丰富工作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针对实践培训课,可结合具体条件组织学生到企业接受现场教学。
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每部分课程都设有最低学分要求,学生只有修够了规定的学分才能合格。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严格按照学校培养目标,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适当降低理论学习的学时,代之以相应的应用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研究生阶段,导师是和学生联系最密切的人,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责任意识决定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甚至以后的人生道路。对于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不仅需要理论型导师,还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首先,学校在确定导师时,不仅要对导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进行考察,还要考察导师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在聘用校外导师时,要选定多个候选人,并对每个候选人进行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的考核,聘用那些技术水平高、责任意识强的人。
随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技能专门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后,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却依然无法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变化,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存在的供需矛盾日益突显,突出表现在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素养均达不到企业行业要求的水平。职业教育教学已迫切需要进行全面、深入进入的改革。根据职业、行业、区域、学生情况等的不同特点,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应体现为适应性的创新和特色。
现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探索一种具有特色教学方法。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机械行业企业急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技术人才。机械类职业教育必须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际技术技能应用为重点,确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并以此为导向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一、典型工作任务的挖掘
首先以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第三方调查报告等形式获取各类数据,然后利用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到各类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情况,再细分为典型工作任务,最后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其流程:职业能力调研―综合能力分析―岗位工作任务细分―典型工作任务。
经过调研、分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从业过程不同,其职业能力和主要工作任务分为:初次就业岗位,典型零件分析―工艺路线拟定―工件装夹―刀具准备―零件加工―零件检验和设备计划维修―设备安装与调试―设备验收试验、故障分析―检验测试―故障排除;发展岗位,较复杂程度的零件分析―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拟定―工装(刀具、夹具)选用―现场工艺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加工质量控制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分析与优化―专用夹具(或刀具)设计―专用夹具(或刀具)的安装、调试―工作现场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加工质量控制;拓展岗位,市场调研―产品优化设计―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和生产订单―组织生产―质量管理。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及特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根据专业特点推行“职业能力导向,三层递进式工学交替,素质教育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度分析从业岗位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以此为导向(职业能力导向),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认识实习等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第一层);以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各项综合技能训练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基本职业能力(第二层);通过专业技术、专业拓展课程学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具备核心岗位职业能力(第三层)。如图:
在教学过程实施中,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为载体,在工作中学习,实现有效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在各类教学活动中,融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人文教育、健康教育等的学习与养成(素质教育并行)。
三、教学方法设计
通过上述过程,确定典型机械产品(项目或任务),提取多项工作任务,围绕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以项目制教学使学生完成各工作任务。教学方法采用“理实一体”、“理论与实践交替”、“团队化教学”的方式实施。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岗位工作任务的轴类零件加工为例,说明课程的构建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各阶段均安排实践教学项目,与理论教学交替进行。
1.典型零件分析
融合《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制造》、《机械零件质量检测》、《机械加工工艺方案设计》等课程相关知识,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完成典型轴设计,掌握轴类零件的常见加工表面、主要技术要求及相应机械加工要求和零件的工艺分析。
2.工艺路线拟定
在进行《机械加工工艺方案设计》课程教学的同时,规范的完成零件工艺规程制定。
3.工件装夹
通过《机械加工工艺方案设计》、《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教学,学会正确使用通用夹具对轴类零件进行装夹,全面完成至少一道工序的专用夹具设计。
4.刀具准备
在《金属切削及刀具》、《机械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等课程中提取相关知识,通过“零件的机械加工”的实践教学,正确选择切削刀具,完成刀具的安装与调整。
5.零件加工
学习《设备控制技术应用》、《机械设备及维修技术应用》、《机械零件数控加工》等课程,通过“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实训”、“零件数控加工实训”等实践教学,完成零件制造。
6.零件检验
融合《机械零件质量检测》、《机械设备及维修技术应用》、“机械结构及维修实训”、 “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等理论与实践教学,全面评定零件各项技术和性能要求。
教学方法的实施
1.动态调整
行业先进制造技术正快速取代传统的制造技术,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动态调整典型工作任务,确保培养的人才能跟随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
2.以人为本
机械行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先进制造技术日新月异,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贯穿先进制造技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适应技术的不断更新。
3.教学过程团队化
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各教学环节基本处于相互独立的状况。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相互之间没有建立一种融合、衔接的关系,专业教学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各课程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绝大多数是相互独立的,很多理论课教师没有实践经验,缺乏操作技能,理论教学脱离实践,甚至落后于实践的需要,而实践教师又不具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仅以自己的实践经验来传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不能适应现实岗位的需求。因此,教学过程必须有分工协作的专业教学团队。
4.理论实践相结合
注重将理论、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分工协作,加强沟通与交流,强化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的观念,建立理论与实践分工负责又高度统一的紧密合作关系。典型工作任务应该是企业真实的产品,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实践,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紧跟技术进步的潮流。
年龄:57岁
籍贯:江苏徐州
毕业学校:江苏大学管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现任: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最爱冲锋打仗
王民身材不高,目光犀利,笑容却总挂在嘴角,坦率与亲和力总能恰到好处掩饰他的精明。虽然并非人人都喜欢他,但集团内外都公认他是徐州的“能人”。
“有人喜欢坐镇指挥,有人爱带兵打仗。我就是个爱冲锋打仗的。” 这成为王民领导企业的座右铭。
“在一个大型集团中,帅就应该制定方向、战略,并安排好将;将则要加强执行力和战斗力。只有分工明确,公司才能正常运转。”这是王民执掌徐工这样大型国企的心得体会。
梁稳根
年龄:55岁
籍贯:湖南涟源
毕业学校: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材料学专业
职称:高级工程师
现任:三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日之计在于晨
当每天第一道曙光照射下来时,梁稳根早早地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1989年掘到的第一桶金9000元到现在成为中国首富,梁稳根仍然未改早起的习惯。“一日之计在于晨”,他认为一天中最好的工作时间就在早上。因此,三一集团高管们边吃早餐边汇报工作的早会也成了外人眼中的一大亮点。公司的日常工作决策大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先哲曾说: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了50岁,从过去人生所经历的种种过程,也慢慢领悟了上天所赋予的使命。而对于已经步入天命之年的梁稳根,或许他被赋予的使命还未完成。
詹纯新
年龄:56岁
籍贯:湖南常德
毕业学校:未知
职称:高级研究员
现任:董事长
为中国人争地位
詹纯新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家里特殊的一个。
他最早主导研发工程机械产品――混凝土机械,他拥有最高的学历――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他荣获中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度的企业家最高荣誉――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和莱昂纳多国际奖。
在中国企业家行列,他是柳传志和张瑞敏的结合体。詹纯新像他们一样长于布道,强调企业的文化精神软实力,在本行业内扮演类似教父的角色,同时在海外实施大体量并购扩张。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进度表,再用四年左右的时间,中联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前五强。其实中联的奋斗目标应是进入前三,这可能会需要一两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就是詹纯新心中的雄图霸业。
王晓华
年龄:59岁
籍贯:山东临沂
毕业学校:武汉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职称:高级经济师
现任: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亮剑”世界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王晓华就是这样一个总是能够成功抓住机遇的人。他的理想一直很明确,就是要让中国装备制造业在世界舞台上“亮剑”,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出中国的声音。
“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柳工的今天。柳工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在其规模有多大,关键是成功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在王晓华的眼中,创新是柳工“亮剑”世界的最有利的招式。
蔡奎全
年龄:62岁
国籍:韩国
毕业学校:汉城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职称:未知
现任: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韩国“医者”
事实上,这两年来关于“韩籍CEO蔡奎全+机械工程业60年老国企厦工=?”的议论已在工程机械业内口水多时,最后答案是快速下课?四不像?成功进化?不得而知,只有时间能证明这场联姻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这是一场无硝烟的战斗,一场外籍CEO与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产物――地方老国有企业的博弈。
今年厦工年满60,也正是蔡奎全两年任满之期,作为外籍CEO,考核其任职是否合格、令团队信服的唯一硬标准只能是业绩,而2011年的业绩对蔡而言不仅是一次阶段性会考,也是遮挡各类有色目光的关键。
王志中
年龄:57岁
籍贯:山东临沂
毕业学校:未知
职称:未知
现任: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江控股副董事长
读懂中国特色
大学毕业后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员,再从生产调度到车间主任,又从支部书记到厂长、党委书记,更由总经理到董事长,总之,你能从王志中个人的履历中读懂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再由国内市场经济迸向全球一体化市场,直至融入全球化团队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历史进程。
王志中见证了山东临工与沃尔沃的合资。在王志中看来,相较于沃尔沃的高端市场而言,山东临工所面对的主要市场需求是简单耐用、可靠性好。
何清华
年龄:61岁
籍贯:湖南岳阳
毕业学校:中南大学
职称:博士生导师
现任: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梦想“大装备”
只要没有出差,何清华几乎每天都会把公司的生产车间巡视一遍。这位大器晚成的企业家在工程机械行业摸爬滚打近30年,是国内最早接触工程机械的专家之一,从早年在中南大学就与业内的客户建立起密切关系,到53岁水到渠成下海创办公司,再到上市,何清华带领山河智能走过的是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独特路径。
何清华眼中的山河智能目前主营小型挖机和桩工机械,接下来将向工程机械其它产品领域进军。
王金富
年龄:55岁
籍贯:山东潍坊
毕业学校:未知
职称:企业管理学硕士、高级经济师
现任: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重操旧业
两年前,作为福田雷沃国际重工的董事长兼CEO王金富离开了经营十余载的福田雷沃,来到北汽福田做副总经理。两年后,他又离开了北汽福田加盟奇瑞重工做总经理,重操旧业。
如今的王金富依然激情不减,甚至可以说胃口更大。按照奇瑞重工的战略规划,该公司将利用5年时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
不久的将来,奇瑞重工势必会与福田雷沃重工同台竞技。今天的王金富,又将如何面对昨天的自己?
张秀文
年龄:51岁
籍贯:山东
毕业学校:未知
职称:高级工程师
现任: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创新是永恒
创新是一种永恒,不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种永恒的追求。在张秀文看来: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而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学习与合作,是使企业始终成为行业领跑者的“制胜法宝”。
谭旭光
年龄:51岁
籍贯:山东
毕业学校:天津大学动力工程
职称:高级经济师
现任: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