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最新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alysis of the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LIU Chunyan, WEI Haid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qi University, Linqi, Shandong 276000)
Abstract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as a special class of vulnerable groups in society,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mo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logical issues, values,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should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community care and other aspects to ease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Key words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easures
农村留守儿童即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未满18岁孩子,①国家统计局2009年对农民工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大约有2.3亿的农民在外务工,并且打工者的数量还在以每年500多万人的速度递进。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短时期内还将日益增加。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家庭或某些区域的问题,而在不久的未来将是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②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与研究迫在眉睫。
1 农村留守儿童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机制
1.1 易产生道德认识危机
对于父母都在外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留在农村跟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祖辈们文化水平较低,生活圈子狭窄,价值观念未免陈旧,在物质生活上往往下意识地给予满足,而在对孩子的精神和道德的管束引导上基本没有概念。另外,新时代网络、电视等媒体广泛普及,伴随而来的还有各种庸俗、低级趣味信息的泛滥,儿童自身还不具备是非判断力,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调查发现,31%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上网、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③
1.2 价值观易出现偏差
在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心理上,常常因长期无法给予孩子日常的照顾而产生负疚感,进而不自觉地采取物质与溺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长此以往,部分留守儿童形成了好逸恶劳、物质上互相攀比、摆阔气装大方、奢侈浪费等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家长因其自身在这方面没有过多的理论认识,因而对孩子的人生价值观也没有引起重视。调查发现,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加上父辈祖辈日常言行影响,只想混个初中毕业证就外出务工,很难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3 精神性格消极颓废
由于得不到关爱,缺少与至亲之间正常亲密的情感交流,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之情得不到满足,导致孩子易出现情绪情感上的波动,长期处于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之中。而亲子关系疏远,导致对父母怨恨日益积累,使留守儿童精神萎靡不振。再加上监护人不上心、工作忙等原因忽视了他们情绪心理的变化,农村留守儿童易自我感觉不受重视,从而致使精神性格上缺乏自信、自暴自弃,进而导致焦虑自闭、悲观消极。
1.4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家庭温情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与人交流时小心翼翼、充满警惕,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同伴、老师产生怨恨甚至敌意,从而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加上幼小的心里对父母长日的积怨,容易演化为对周围人的冷漠,不听大人管教,盲目反抗。而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的对他们的管理在能力和范围上都十分有限,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变得无人愿意管、无人敢管、无人能管,在逆反心理的驱动下极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1.5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适应不良,找不到社会归属感,并导致自尊下降,因而他们逐渐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即便是跟父母有联系和沟通,父母忙于赚钱往往只关心孩子的花费问题,导致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逐渐淡漠,就更加难以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形成感情。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将来终究要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社会学研究表明,由儿童逐渐走向社会,是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重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形成个体个性,习得社会文化,内化价值规则,学会扮演社会角色。而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父母对儿童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以及他们在父母亲情呵护下所形成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是个体心灵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条件,父母亲自教育与亲情的缺失显然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④为了让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农村留守儿童将来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能适应社会环境,需要学校、社区、家庭、社会各方面充满爱心的帮助。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措施
2.1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政府、学校和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住宿条件,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尽量凸显人文关怀,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这个“暂时的家”处处感受温暖。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2.2 充分发挥社区积极性
有条件的村、社区可利用村活动室开展一些娱乐、教育活动,使留守儿童有地方玩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他们混迹网吧等不良场所。鼓励、调动社会力量,比如,退休的老教师,放假在家的大学生等,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学习、教育、生活、安全、兴趣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加强社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构建政府、村(社区)、学校、家庭紧密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共同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3 家长充分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长长期不在身边,缺失至亲关爱造成的。因此,身为父母要充分重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留意孩子言行,多跟孩子交流谈心,表达爱意满足情感需求。学习生活上的事多加询问,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强的精神。其次,主动与老师、社区和社会沟通,遇到问题及时求助,充分保障他们需求得到满足。
2.4 呼吁社会共同关爱
我们社会应该携手共同关爱这些孩子。网络、电视媒体积极做好宣传,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组织城市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让农村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黄色、暴力的游戏、影像、现实现象的打击力度,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文明、安全与和谐的文化氛围。各社区要利用节假日深入调查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为家庭困难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学习上的帮助。另外,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团体,要倾情投入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志愿活动中来,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帮扶活动给农村留守儿童送温暖、送知识,用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照亮他们的心灵。
注释
① 刘祖强,谭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与前瞻[J].教育导刊,2006(6):62- 64.
② 姜霞。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J].文学教育,2010(11):62.
针对以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班主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爱留守儿童。
一是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家庭情况,建立档案。平时多跟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首先对留守儿童自身情况要做一个全面的调查,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身体状况、学习成绩、特长爱好等。留守儿童父母是外出工作还是离异,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如何,与孩子关系是否融洽,联系方式等。留守儿童一起生活的人,与孩子的关系、联系方式及对孩子的关心程度都要收齐归纳入档。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都不同,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时只能一对一,关爱学生,既要对症下药又得注意方式方法。
二是班级开展学习互助“一对一”的帮扶工作,讓品学兼优、乐于助人、有责任心的学生对成绩差的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对接,上课时友善提醒和督促其遵守纪律,认真听讲;下课后一起完成作业,调动他们的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减少学习上的压力,增强学习信心,班主任负责监督,不定时抽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多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付出和进步,多一点了解,多一份关爱,让留守儿童融入到班集体的大家庭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同学像家人一样真诚有爱的对待他们,当他们开心或悲伤时,老师和同学是他们信赖的倾诉对象,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是多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每周举行主题班会可以教一些生活小常识,提高留守学生日常生活的质量,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图书阅览可以丰富知识,接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提高留守学生的文化修养;举行法律讲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举行书画比赛,增强留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及视觉欣赏;讲故事比赛可以锻炼留守学生的语感、胆量和对知识的充满趣味性等。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不再迷茫,不再孤独,有方向、有目标,懂得学习的快乐,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四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尽心尽力,学校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关爱留守儿童,而且应在校内和校外的集体活动中予以优先考虑,在校内要开设心灵驿站,让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学生可以在学校里让情绪得到释放。在校外多联系福利院、孤儿院等公益机构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健康成长。作为家长更应该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了解孩子的想法,多和孩子沟通,不但要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多陪伴孩子,让他们的爱不再缺失,让他们的童年不再遗憾,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政府机构可以为留守特困儿童提供物资资助,鼓励企业单位帮助品学兼优的困难留守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呼吁社会各界从不同层面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学业有教、生活有帮、困难有助,健康快乐幸福成长。
班主任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要细微处见真情,用爱和耐心去教育留守儿童,唤醒孩子心中的被爱的渴望,尊重他们的隐私,不要让他们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根据孩子的心理变化运用不同方法引导他们走向正道,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班主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学识来帮助孩子。我们应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让他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以后的人生道路铺上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许旭。“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张宇辉。全面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协商论坛,2007(3)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父母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指出,在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民工的频繁流动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处于缺乏父母关爱甚至有效监护的状态。
“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即使父母外出务工,也不能逃避这种法律责任。”佟丽华说,《意见》具体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二是一方留家照料;三是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同时,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意见》明确要求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
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还要承担管理、照顾、保护、教育等职责,所以《意见》要求,“外出务工人员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多见面,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予更多亲情关爱。”
居委会发现家暴要立刻报警
以往很多留守儿童的案件,事发以后经媒体广泛报道社会才知晓。佟丽华认为,《意见》强化了基层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的监护监督职责。如提出村(居)民委员会要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详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村(居)民委员会,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
《意见》还明确要求农民工流入地政府为农民工家庭在落户、住房保障、照料、就学等方面提供更多帮扶支持。
确保留守儿童不因贫困失学
利用电话、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受委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了解帮助监护人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提升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教育管理能力;及时了解无故旷课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和亲情交流;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这是《意见》对中小学提出的工作要求。
为了保障学校有效落实上述要求,《意见》对教育行政部门也明确提出具体要求,包括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
会上,铁岭市、昌图县以及教育、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系统的代表,将分别介绍各自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中国网通辽宁分公司和辽宁出版集团、辽宁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还将向留守流动儿童捐赠电话卡和图书,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留守流动儿童的关爱之情,值得肯定和表扬。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我省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先讲3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群体,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爱的社会群体。2006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有关部门的直接指导下,经过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我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有4个标志:
一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扶助工程顺利实施。目前,全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读人数已达到14.3万人。
二是留守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监护保障机制初步建立。近年来全省共投资20.6亿元,在东部山区和其他贫困地区乡(镇)所在地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489所,覆盖全省50%以上的乡镇,一些偏远地区还开通了接送学生的校车,保证了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
三是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系列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已建立示范“留守儿童之家”100个,为留守儿童寻找“家长”13298人。四是留守流动儿童专项工作经费得到保障。去年,省财政设专项资金100万元,今年又增加到150万元,积极支持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作。各市、县也努力提供财力支持,为开展各项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证。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去年初,省文明办、省妇联、省教育厅联合举办了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并将其列为为全省未成年人办的6件实事之一。团省委牵头组织实施了特殊儿童群体快乐成长计划,积极为包括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在内的特殊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条件。省教育厅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积极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扶持、监督机制,保障留守流动儿童获得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省卫生厅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同时利用妇幼保健院、县卫生院等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和健康咨询服务,提供健康关爱。公安部门大力加强暂住人口管理,全面深化中小学和幼儿园治安环境整治,完善校园警务工作,建立警校联络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省文化厅免费向社会开放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为包括留守流动儿童在内的全省青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省人口计生委全面落实《流动人口、农民工计划生育便民维权措施》,深入开展对流动人口、农民工和留守流动儿童的“关怀关爱”专项行动。民政部门将困难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纳入政府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帮助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各级关工委特别是县以下农村关工委,注意发挥农村“五老”人员作用,积极对留守流动儿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各级妇联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并管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培训监护人与代管人,直接面向留守儿童开展生活帮助、学习辅导和亲情关爱。各地区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大力宣传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共同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良好社会风尚。总之,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基层组织具体实施,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我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呈现出良好态势,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二、切实认识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调要解决好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对切实保障农民工及其子女权益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高度,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人民利益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第一,做好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振兴和全面小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的不懈努力,而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培养必须从儿童抓起。留守流动儿童作为未来建设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他们存在的学业失教、心理失衡、行为失范、安全失保等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就会影响其健康成长,将来也难以承担起振兴辽宁、建设小康的重任。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他们全面关爱,确保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将来承担社会重任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做好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构建和谐辽宁的需要。子女问题是农民工及其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留守流动儿童既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农民工家庭的未来。妥善解决好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平等接受教育,以及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安全等问题,可以解除广大农民工后顾之忧,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必须把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以及省委关于解决好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的重要部署,把关爱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做好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维护这些儿童权益,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需要。留守流动儿童是因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形成的特殊儿童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照顾和关爱,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心理、生活、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承受着本不该属于他们的身心压力。受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体制因素的制约,部分农村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方面也面临不少困难。我们必须千方百计保证这些孩子的学习、健康、安全参与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三、带着感情和责任继续扎实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深入开展
目前,全省在校留守儿童7.1万人,在校流动儿童14.3万人,而且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必须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第二,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把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管理服务体系中,制定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统筹安排、整体部署,加强管理、强化服务,完善机制、提供保障,使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得到解决。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纳入实施纲要的监测评估体系,作为主要指标狠抓落实。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第三,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保证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有序进行。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工作责任机制。各市要把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和平安建设考核体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工作分工主动履行职责,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本单位的日常工作,明确专人专管,责任到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要有工作计划,有落实措施,有检查考核,有情况总结。妇联要切实履行办公室的职责,为党委、政府做好这项工作当好参谋助手。要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或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并加强督查考核。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加强对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投入、对城市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学校经费投入和逐步解决对“留守儿童之家”、“快乐成长工作站”教育活动设施的投入,设立留守流动儿童专项工作经费,为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引导机制。注重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及时表彰在关爱行动中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个人和自强自立的留守流动儿童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凝聚社会力量,共同为促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多做贡献。
第四,要加强宣传倡导,营造浓厚的关爱舆论氛围。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主流媒体和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关爱儿童,为留守流动儿童快乐健康成长奉献爱心的良好风尚,为城乡儿童平等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和教育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切实承担起教育抚育儿童的家庭责任。在政府实施“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中,要增加儿童保护和家庭教育的内容,引导家长重视履行监护责任,慎重选择外出打工地点、方式和时机。要组织家教讲师团对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开展基层家教师资、志愿者培训,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及家长的指导能力。要利用各类家长学校、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家长、家长、临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教育方法的培训与指导,提高其家庭教育管理能力。要在城市农民工集中地区建立一批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开展培训指导和面对面咨询服务。各部门和新闻媒体在宣传引导中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不要让留守流动儿童觉得自己是问题孩子、可怜孩子,切不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自立自强。
依附理论是分析非西方欠发达国家及其边缘化危机的一种范式。运用依附理论框架对留守儿童边缘化危机进行分
>>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 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用心呵护农村“寄宿。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让留守儿童的品德健康成长 浅谈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用心呵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策略 “边缘化”与”成长人群” 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直面留守儿童 引领健康成长 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促进健康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促进健康成长 驻校社工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路径研究 拓展农村留守儿童发育与健康的研究视野 破解彩电空心化与边缘化危机 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0-94.
[3]刘祖云。中国社会发展三论:转型・分化・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0.
[4]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146.
[5]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5-26.
[6]张玉林。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J].中国改革,2004,(11):18.
[7]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0,(8):26.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9.
论文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 电视媒体 留守儿童 成长。
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a.bandur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相互作用论、观察学习理论和强化理论。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笔者以永州市东安县紫溪镇中心村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设计了一套关于电视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影响的调查问卷。
一、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大板块,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留守儿童卷与监护人卷。其中,抽取紫溪镇塘夫中心小学的100名小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抽取紫溪镇的100名监护人,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男性46人(46.9%),女性52人(53.0%),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在所抽取的留守儿童中,父母都外出务工比例较多,占42.9%,由于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因而调查中父亲一方外出打工(40.8%)的情况较多,母亲一方外出打工仅占总体的16.3%。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外)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紫溪镇中心村的电视普及率较高,有线电视的质量较好,频道数量较多,留守儿童能与电视媒介进行较充分的接触。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大多每天观看一个小时以内的电视节目占32.7%或者一至两个小时的有24.5%,两个小时以上的有31.4%;同时,把观看电视作为课余时间的休闲活动的留守儿童占30.6%,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电视媒体的接触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从监护人的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显示,有52.2%的留守儿童有沉迷于电视节目的现象。
二、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解读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运用相互作用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班杜拉的研究中,环境和行为会相互影响,环境又有潜在和实际之分,潜在环境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实际环境则是个体本身的行为创造出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因素,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处境则是更为恶劣:一方面家庭父母关爱的缺失,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环境较为恶劣,同时农村社会环境也给留守儿童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因素。根据调查数据反应,有52.3%的留守儿童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上,减少了学习与外出活动的时间,一方面不能够保障学习的任务的顺利完成,另外一方面,长时间呆在家里看电视,而较少出门活动的时间,缺乏必要的运动,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不利,同时,因看电视而缺乏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会对留守儿童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影响。笔者将选择课余活动为看电视的留守儿童与选择看书和看报的留守儿童之间进行外出活动情况比较,宁愿在家中看电视经常不愿意外出活动的留守儿童(28.6%)所占比例远远低于课余活动为看书和报纸的留守儿童(71.4%)。由此可见,电视导致了一部分留守儿童放弃了外出的机会,或者是减少了外出活动的时间。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一般都在家中度过,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一般是慈祥的、温柔的,是一个呵护者,父亲则更多的是一个严厉的管教者,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隔代的教育也存在着较多问题,祖父母年事已老,不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跟不上孩子的步调,加上大部分被调查者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进行不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可知,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的缺失促使了他们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用在看电视上。为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亲或监护人要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养成生活有规律有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运用观察学习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
观察学习理论说明:榜样在形成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上的起着重要作用。观察学习理论着重强调榜样示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们既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达到学习的目的,也可以通过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发学习,学习程度由浅入深,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观察来完成。留守儿童处在模仿能力强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会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情况下模仿一些行为,电视中的部分行为成为留守儿童们模仿的对象,通过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会特意模仿电视中的形象,也有些留守儿童把自己化身为自己喜爱的动画人物,模仿其动作与话语。那么,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电视里是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萎靡的,接触不同的电视节目内容,会对孩子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据调查,有34.8%的留守儿童经常和监护人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有39.1%的留守儿童偶尔与监护人一起观看,也就是说,将近四分之三的留守儿童是在监护人的陪同下观看电视的。孩子们除了观看动画片之外,还会看和家长一起观看一些如:《西游记》等神话剧(87.0%)、爱情剧(8.7%)和部分综艺节目(4.3%)。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留守儿童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因此,父母或监护人要为留守儿童在电视节目选择上给予指导和关心,选择的节目要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有利于他们去模仿和学习好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同时,家长也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对某些电视节目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生活中的不良的习惯,营造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的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运用强化理论巩固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问题是在社会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其主要成因是父母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不仅对个人具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结构也会产生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如果他们在成长中偏离正轨,势必增加社会的负担,影响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帮助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刻不容缓。根据班杜拉的强化理论,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而外部强化的作用最为明显,在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正确地采用适合的强化手段能巩固已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工作:
第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出台和采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如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亲团聚的方便。各级政府及基层单位应该合理的运用农村书屋这一资源,建立完善的借阅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文化休闲场所;同时与部分高校进行长期合作机制将各类图书进行回收再利用。
第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全面客观地报道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各电视台以及各大媒体可以策划相关节目,为留守儿童提供关怀,起到媒体的舆论作用,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其次,开展和倡导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在面向农村、以大学生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组织中,招募一些富于爱心、乐于助人、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大学生们组成专门面向留守儿童的义务帮教队伍,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的辅导。
关键词:留守儿童;存在问题;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在农村就有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正确认识和处理留守儿童问题,对当前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新途径,这不仅仅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这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现状
1.1亲子关系疏远,孤独感很强。家庭是亲子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与亲子互动的重要场所,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父母这一家庭核心角色的缺失导致家庭功能的失调,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导致他们对家庭的认同程度逐渐降低。以上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父母长期打工在外,导致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非常淡薄,所以孩子有什么事也不愿意和他们说。对于作为监护人的父母,他们不了解孩子的想法,他们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没事了,所以孩子也不会主动和他们说。
1.2学习无人监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教育最早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初期家庭教育的好坏影响人的一生,对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本应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拥有着美好的生活、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日常生活学习中缺乏父母及时有效的关心与照顾,社会化过程中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与非留守儿童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
1.3道德品行出现问题。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教养,祖辈们的学历普遍不高,且思想观念落后,溺爱孩子的现象特别普遍。祖辈们往往重物质而轻道德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也很少去约束。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中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阶段,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中父母核心角色的长期空缺,再加上父母的教养方式被监护人的教养方式所替代,父母无法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照和管教,更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策略
2.1优化社会环境,形成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的社会共识。优化社会环境必须从“软环境”与“硬环境”两方面入手,双向优化、相互促进。“软环境”要进一步优化社会舆论环境。新闻媒体要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持续升温,让社会更加关注、认识不断深化、共识更趋集中;知识界、学术理论界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及时对各地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政界、新闻出版界要加大对研究的支持力度,使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国家和政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服务;文艺界要有更多更好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的作品问世。“硬环境”优化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机制。学校不仅要成立留守儿童关爱队伍,还要让那些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老师或辅导员担任成员。安装亲情电话,所有留守儿童的亲情热线号码要在墙上张贴,方便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联系。另外学校要有心理咨询室,要为留守儿童配备相关的心理疏导老师,并且经常为留守儿童作心理咨询和辅导。
2.2创造条件鼓励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减少家庭离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是减少留守儿童的重要途径。要减少家庭离散,只有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才能促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广大农民才能真正留在家乡。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吸引外来投资,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使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打工。第二,重视小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对于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作用,促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靠拢,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第三,针对农民工教育程度比较低的情况,尝试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农民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激励引导农民主动接受培训,实现农民工就近择业,减少农民工家庭同时或者长期在外打工,进一步减少儿童与父母的分离状况。
2.3创新工作形式,形成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创建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民间组织等多维立体互动的社会资源整合平台。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推动现有群团组织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动员妇联组织兴办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动员共青团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志愿者活动;动员社会慈善机构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捐赠活动;动员社(村)委会建立务工人员和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和随访工作,督促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与教育义务。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在兴办职业家长服务、托幼、文化补习、暑期托管、文化娱乐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2.4发挥学校的作用,弥补家庭功能的弱化。学校是承担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主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中介功能,弥补家庭功能的弱化。首先,要加强教育投入,发展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规范化的管理与集体生活,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照料等问题,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消除留守儿童安全隐患,解除务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农村教师编制,确保健全、合理的教师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减轻教师过重压力,聘任有责任心的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强化教师责任感,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真正让留守儿童感觉到温暖,远离孤独。再次,完善学校监护体系。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通过动态监测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管教;设立“家长制”,组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及时且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各种困难,真正担负起临时家长的职责。
3结论
作为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家庭、社会与农村学校都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而关爱“留守儿童”则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亦或是家庭都应该积极相互配合,给他们以关爱与关注,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就能更好的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实现,才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国良。努力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J].当代教育论坛,2014(6):14.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及城市入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无法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问题,只得将孩子留在家乡,由此在农村产生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城乡二元社会发展差距短期内难以消除,留守儿童现象将长期存在。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将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本县辖区内农村户籍人口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6个月以上,本人留在原居住地生活的0―18岁的孩子们。
一、基本情况
我县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全县农业人口35.2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43万人)的82%。大多数剩余劳动力靠外出打工来养家糊口,供子女上学,因此留守儿童比较多。我县有外出务工人员13万人,有65%的家庭是夫妇一方或夫妇双方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大约2万人,占学生总人数的58.6%,基本上是每2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
二、我县留守儿童现状及群体特征
1.“双亲留守”儿童和“祖辈监护”型比例高
我县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情况为:父亲一人外出务工的占46%,母亲一人外出务工的占20.2%,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占33.8%。可见,近一半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是双亲外出。与单亲外出比较,在吃饭、租房等生活成本方面,双亲外出的生活成本更低。同时,夫妻双方分工合作更有利于挣钱。
我们将父母双方务工的留守儿童称为“双亲留守儿童”,爸爸或妈妈一人外出的留守儿童称为“单亲留守儿童”。统计显示,双亲外出后,留守儿童主要交给祖辈监护(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 “祖辈监护”的比例为47.5%。这不仅导致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存在一定的隐患,而且“祖辈监护”型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程度普遍很低。80%以上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只有小学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也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效果。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大多数祖辈对孙儿的管教尽心尽责,但祖辈年事已高、身体孱弱,在管理和教育孩子方面力不从心。同时,祖辈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态度等方面还很有欠缺,这是现在农村教育发展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2.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双方联系频率不高
2.1留守儿童父母务工时间长、务工地点处于变动中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迄今为止,留守儿童父母平均务工时间为5.6年。留守儿童平均年龄为13.2岁,这意味着留守儿童成长中有40%的时间爸爸或妈妈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变动频繁,9.5%父母打工地点经常变动、75.4%有时变动、15.1%留守儿童不知道父母打工地点。
2.2留守儿童父母回家间隔时间长、居家时间短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父母“3个月回家一次”的占14.1%,“半年左右回家一次”的占25.6%,“一年左右回家一次”的占50.4%,“2年或2年以上回家一次”的占9.9%,也就是说,6成以上留守儿童父母1年或1年以上回家一次,一般回家是过年前后。父母回家后,滞留时间多长?在走访中我们发现:一年中,父母都在家“住2-3天”的比例不超过30%,“住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的占40%左右,“一个月以上”的占30%。可见,即便父母回来了,与孩子们呆在一起的时间也不长,居家时间比较短。这必然影响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亲子交流。
2.3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频率不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5%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以“打电话”形式保持联系,但是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频率不高。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周左右联系一次”的比例为30.2%;“一个月左右联系一次”的比例为27.4%;“2个月左右联系一次”的比例为20.4%;“半年左右联系一次”的比例为22%,可见相比非留守儿童来说,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的频率比较低。
3.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成绩方面的基本情况
3.1在学习兴趣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方面表现没有明显差异,大多数都表示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在留守儿童中,有种特别现象:双亲留守儿童比“爸爸一人外出”打工儿童低,但比“妈妈一人外出”打工儿童高。相对而言,“妈妈一人外出”打工家庭的儿童学习兴趣最弱。
3.2在学习成绩方面:第一,绝大多数班级(90%以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没有显著差异;第二,少数(低于10%)留守儿童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低于非留守儿童。相比“爸爸妈妈都在家”和“爸爸一人外出”儿童,“双亲外出”留守儿童与“妈妈一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表现相对差一些。
4.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
4.1在“自信心”方面:双亲留守儿童与单亲留守儿童比较自信心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妈妈一人外出”的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和“爸爸一人外出”的儿童的自信心低。据老师反映,在留守儿童中,大多数孩子有“很多朋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小部分,大概3成左右的孩子特别是“妈妈一人外出”的留守儿童则没有这种密切的人际关系。
4.2在“不信任别人”方面:留守儿童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双亲留守儿童以及“妈妈一人外出”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孩子相比,他们在某些行为问题上更为突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做事不能控制自己,性格倔强,不容易听取劝告等。他们缺乏来自家庭物质帮助、情感慰籍和心理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自信心、安全感、幸福感以及对他人的信任感下降,而孤独感、恐惧感和行为问题明显提高。很多教师反映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在打架斗殴、迷恋上网、小偷小摸、撒谎等方面比^明显,这些孩子的教育是学校“老大难”问题。
5.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偏差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动力。对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缺位和偏差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无论从年龄、教育程度还是身体素质,留守儿童监护人都比非留守儿童差一些。特别是双亲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年老体弱,他们对孩子教育更显得力不从心。有资料显示,41.6%的留守儿童家里没人辅导或检查孩子家庭作业,而非留守儿童中的比例只有25.8%,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高15.8%。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现象更加严重――48.9%双亲外出家庭没人辅导或检查留守儿童家庭作业。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方式也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很难得在民主的环境中成长,当孩子犯错误时,留守儿童监护人经常采取的方式是怒斥、打骂和说教,久而久之,聪明可爱的孩子钝化了,思想被禁锢了,所以,“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普遍存在了。总之,监护人教育程度低、家庭负担重,照顾孩子精力不济、缺乏现代教育理念是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和偏差的重要原因。
6.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情况
在我县,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的主要责任落在农村学校和教师身上。近几年,由于社会的关注和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农村教师也开始重视留守儿童教育,但是,他们受各种因素,包括待遇、精力、学校激励、个人素质、家庭配合等条件制约,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多半停留在浅层次的短暂性的个人自发行为,关爱行动缺乏稳定性、长期性。在这方面,妇联和团委关注比较多,也经常性地做一些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女童的公益活动,但是由于这样的单位有他的短板:单位属人民团体,只有职能没有职权,没有项目经费,开展工作的经费全部靠财政拨付,县财政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无法保证公益活动的有效开展,导致关爱行动呈现面不广、有效性不够、持续时间不长等,在做起这些公益事业来经常感到有心有余而力不足,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工作,缺乏制度化保障,缺乏财政有效的经费供给,缺乏整个社会系统性的资源配置。
三、促进关爱留守儿童的对策与措施
一个留守儿童,就代表一个留守儿童家庭,全县2万个留守儿童的后面就是1万到2万个留守家庭的教育问题,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给我们的家庭、学校、农村(社区)的秩序,以及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我国现在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留守现象,包括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现象都将在今后长期存在。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在我国国情国力还不足以能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之前,我们通过研讨思索,思考了一些参考性关爱对策:
1.以文件的方式完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保障措施”
在我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之际,城乡人口流动会是一个长期过程,留守儿童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建议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关注妇女儿童工作,将留守儿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议程,专题讨论,专题解决。政府在《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和相关规定中突出父母亲情的重要性,相关部门要出台保护儿童享受父母亲情和关爱的明确条文,并制定实施有关政策,强制执行,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县人民法院要积极履行审判职能,建立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绿色通道,保持留守儿童维权途径的方便快捷。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案件要从重、从严、从快打击,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一定要在责任划分、财政投入、工作机制、考核督导等方面提出明确实施意见,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长效保障机制。
2.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和完善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对儿童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要普及家庭教育,其一,应由政府主导,教育、财政、妇联、文化局等部门负责实施,分片设立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定期对家长或监护人举办家庭科学教育培训班,聘请优秀教师到农村为家长学校授课,让留守儿童监护人了解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告知一些科学教育的方法,减少由于教育方法不当所造成的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其二,充分利用妇联建立的“妇女之家”的阵地作用。从县妇联掌握的情况看,迄今为止,在全县17个镇,已建立了“妇女之家”165个,但由于没有专项经费,“妇女之家”还没有在全县每个村落普遍建立起来,并且很多“妇女之家”的缺少应有的硬件软件设施,各种活动没开展起来,家庭教育更是无从说起。
3.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经费支持力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留守子女关爱教育中心”
学校是关爱留守子女的主阵地,针对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缺乏监护和监护不力的现状,建议:1、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留守子女关爱教育中心”。增设编制,配备专业素质较高的心理辅导教师,或组织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培训,加强对家庭教育功能缺位的孩子的心理辅导,以老师的关爱和赏识,来满足他们对爱与关心的需求,矫正他们的性格缺陷。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每学期开学时,将留守儿童家庭状况、父母务工地点、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姓名、住址及联系电话等方面进行详细登记,学校打印成册备案,便于联系沟通。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如可以合理安排寄宿制学校实施课外“四个一”活动。即“一小时文体活动”,“一小时处理个人事务”、“一小时观看电视节目”、“一小时学习书本知识”;
4.重点关爱“留守女童”和“特殊家庭”留守儿童
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应当关注某些特殊对象和群体。这些儿童包括“留守女童、双亲留守儿童、来自单亲家庭、妈妈外出家庭的留守儿童等。建议实施“留守女童关爱计划”和“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关爱计划”。针对留守女童生理发育、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等特点,实施留守女童关爱活动和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关爱计划。此活动可由妇联牵头,通过开展社会救助、家访、开通亲情电话、举办心理v座和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牵线搭桥联系“家长”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关爱他们。
5.加强宣传力度,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和谐温馨氛围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是民心工程,也是社会工程,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在本次调研中,我们采取发放调查表,个别访谈,开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并出具调研材料,希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强制度建设,加大财力投入,加强沟通合作,变临时工作为常态工作,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采取具体措施,强化结对帮扶,尽最大努力消除留守儿童的安全“雷区”、监护“盲区”、家教“误区”、情感“空白区”,让我县留守儿童减少亲情缺失,得到应有的温暖,让这些遗落的花儿重新绽放快乐的笑脸。
【编者按】2016年“两会”期间,委员、代表提出了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诸多建议,包括学制、招考、教育扶贫、留守儿童、职业教育、民办学校、教育信息化、校园足球、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农村教育和留守儿童是讨论的重点与热点话题之一,具体涉及农村教育扶贫和精准资助的问题、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比例提升的问题、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安全健康的问题、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支持计划”落实的问题等方面。为了深入宣传“两会”精神,推进“两会”精神的学习与落实,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本期刊发徐兆宏校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需要“精准”发力》一文,以飨诸位读者。
2016年“两会”刚结束,但关于教育的热点话题和讨论仍不绝于耳。教育作为实施民生工程的重点项目,牵动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在“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指出,当下教育部的最大压力是学生的安全问题,近期发生的校同伤害案件、未成年人暴力案件让人很痛心。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更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很多委员感慨,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确实已到必须给予重视、直面攻坚的时刻。2016年“两会”所提出的“教育要精准扶贫”战略举措,是顺应时代要求、大快人心的政策导向。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需要“精准”发力,要从根本上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否则,再瑰丽的教育梦想也会因种种缺憾而变成“水中花,镜中月”――无法实现。概括地来讲,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需要在如下方面“精准”落实:
一、政策“精准”发力
对留守儿童受到伤害的问题――这一社会之痛,国家在过去诸多相关文件和要求,然而在法治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若仅仅停留在文件的上传下达上,而不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往往很难奏效。十以来,党和国家将“依法治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方面,、总理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明确地提出要求。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国家从宏观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工作进行政策“精准”制定,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工作的重要体现。《意见》是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为切人点的第一份系统性地明确未成年人保护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的国务院法规性的文件,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大制度创新,为健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遵循。
众所周知,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同其他儿童一样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享受义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但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出现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需要全社会给予特别的关心与爱护。若没有“精准”的国家政策和制度作为法律执行的依据,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就存在很多难以逾越的鸿沟,显得鞭长莫及,最终导致解决留守儿童受到伤害的问题――这一社会症结,愈将变得“一团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2016年颁布实施的《意见》,依据未成年人两部专门法律,即《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蓝本,结合当代特定历史时期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试点经验,设计了包括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各个流程、环节在内的救助保护机制,细化了应急处置的措施,强化了监护干预的措施,有利于及时保护处于危险处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有效地遏制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冲击社会心理底线的极端事件发生。
从上述意义上来说,政策“精准”发力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问题的前提,是今后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方向标”。
二、责任“精准”到位
在201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石定果教授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更是直言不讳。她认为造成目前这种不良局面的原因,主要存在如下方面:一是现在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家庭教育偏重突出孩子个体的独占性,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二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质量,忽视学生道德素质培养,造成一些孩子的是非观念模糊,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扭曲;三是社会环境出了问题,网络上大量的不健康信息,以及社会上很多不良的诱惑,影响孩子的道德判断标准和社会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上让责任“精准”到位,才能实现总理所强调的“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的良好愿景。
留守儿童之“痛”的根源在于“留守”,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天空灰暗、多变,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温暖,会导致留守儿童缺乏身心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和性格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相比之下,留守儿童往往更容易变得性格内向、情感饥渴、自卑自弃、孤独无靠、不爱学习、易受伤害,甚至敌视社会,难以与他人正常交往。
父母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只有父母切实地履行关爱子女的责任,更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交流在一起,父母与孩子的情感纽带才会不断裂、不褪色。
《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家庭监护的主体责任。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外出务工人员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多见面,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予更多的亲情与关爱。父母或受委托的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村(居)民委员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地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等有关机关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笔者所在区域的政府领导很有远见,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强化各方面的责任机制,鼓励外出打工者回镇创业或务工,既方便照顾子女,也在经济收入上不吃亏。让更多的孩子与父母亲一起生活,减少了留守儿童的绝对数量,是当地政府实施责任“精准”到位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然,学校和社会的责任也不可小觑。强化学校的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学校留守学生专项工作考评机制,全面落实“控辍升学”的责任倒逼机制。强化社会的关爱责任,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对流浪未成年人的社会救助工作,公安、民政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职责,建立切实可行的多方联动责任机制,做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全覆盖、不留死角,这是责任“精准”到位的具体表现。
三、行动“精准”高效
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正常的成长空间,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从全国各地报道的信息来看,不少地区的行动精准、高效。
厦门市针对每年暑期留守、流动儿童教育托管需求突出、安全事故高发的实际,将每年七至八月份设立为“厦门市留守、流动儿童安全特别关爱月”,并重点解决留守儿童放学后失管、失教的突出社会问题。同时,设立“儿童之家”、“家庭关爱服务中心”、“四点钟学校”等平台和场所,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托管服务,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区有效衔接的服务网络。
贵州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在关爱对象、关爱内容、关爱责任和关爱措施等四个方面行动、精准发力,做到精准定位到村、精准识别到户、精准建档到人。注重、关怀心理情感,建好“视频通话”等亲情关爱平台。引导父母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开展“爱心妈妈”、“家长”和假期探亲等活动,特别是做好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建好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四在学校幸福校同”建设,改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将关爱设施的建设与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家庭合理分担的经费投入机制,及时传播政府和社会精准关爱的正能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站在对学生负责的高度,笔者认为,教育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对留守儿童要严慈相济,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这样,就能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从而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子女与其祖辈或者亲属在一起生活。由于远离父母,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学习受到了影响。如何让留守儿童“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成了学校的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为此,我校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现简述于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是非,不能正确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如行为自私、任性,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不良行为。
2.学习成绩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这些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或责任心不强,没有能力或没有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指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3.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
4.安全问题。关于留守儿童安全事件的报道有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尽到了责任,而且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留守儿童在校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成了“自由人”,同时由于孩子自身在心理上缺乏防范意识,生理上也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这些孩子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
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
4.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完成的,并不是取决于家庭。
三、我校开展留守儿童培养教育的实践
我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发源地,是生活教育理论集大成之地。鉴于此,我校大力发掘生活教育理论中对留守儿童培养有益的因素,教师大力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展开了长期的大量的实践。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陶行知f“生活教育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指康健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等。生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通过开展唱爱国歌曲、读经典文章、讲传承故事主题活动等方式营造氛围,让孩子们埋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树立远大理想。学校学期分班级按照高、中、低三个层次,还组织学生观看1―3场爱国主义电影;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学会自立。建立红领巾广播站,利用课间、中午时间播放校内外好人好事和时事新闻;在楼道悬挂名人画像,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建立了走廊文化和围墙文化, 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学习教育。
2、人格品质教育方面:陶行知给生活教育的定义,是指“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他说,在生活教育中,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另一方面生活与教育又是密不可分的,是紧密结合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指康健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等。” 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作风,使他们成为一代新人。
3、心理情感教育方面:针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问题,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心灵,让他们在感受到远方父母的爱,身边老师的爱,社会的爱。开通亲情电话, 在学校设立学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直通电话,保证每个孩子每个月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一次以上,中、高年级每期给爸爸、妈妈写一封家信,畅通亲子关系;增进同学、亲子感情; 在城区学校请来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讲课,针对心理情感问题开展咨询辅导,及时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体交流谈心,让同学们感受到同学、老师、学校集体的温暖;建立心理情感健康档案。
4、行为养成教育方面:向军训学习,规范管理,寓教育于日常生活学习之中,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守纪律、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礼貌的行为习惯。参照军队的内务要求,请来退役军人对学生进行队列、队形、内务整理等方面的训练,被子、毛巾等各类生活用品干净整洁、整齐划一、摆放有序;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卫生和行为习惯普遍较差的状况,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立红领巾监督岗,开展清洁、纪律班级流动红旗评比活动;在学校食堂、厕所、寝室等醒目位置,张贴行为卫生习惯标语,营造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的氛围。
5、身体健康和安全教育方面: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谐。我校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身体健康体检,根据身体状况存在的问题,合理安排膳食营养,同时加强健康和安全教育。给孩子们改善伙食,每天保证一顿肉、一个鸡蛋。食物包括五大类:谷类、薯类;肉、蛋、奶;大豆及其制品;蔬菜;纯热能食物,包括动植物油脂、食用糖等。培养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采用情景教育等方式,帮助孩子们掌握日常生活中避险方法。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现阶段义务教育中的一大难题。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义不容辞。但仅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关注。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让孩子们在关怀中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