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医学论文范文优秀6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黄洋事件最新进展】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关键词:医学生;专业英语教育;医学英语;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0-03
Necessity of subject-based English for medical students'education and its practice exploration
Ling Xiao,Jin Hong.
(Medical colleg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3,China)
Abstract:As the bridg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o medical students,Medical English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medical education to be carried out without delay.It was suggested that Medical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selection,introduction of word-building,network resources utilizing and abstract writing in order to help medical students to master it better.
Keywords:Medical student;subject-based English education;Medical English;practice exploration
中国的传统医学一直以博大精深著称。但凡事不能闭关自守、闭门造车,有交流才会有提高,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因此,中华医学也要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交流,才能更加迸发出勃勃生机。
国际化的交流,依赖于国际通用语言的使用。到目前为止,英语作为使用率最高的一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已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普及,并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它正逐步发展成为沟通世界的语言桥梁。因此,在医学界普及英语势在必行。
一、医学专业英语教育刻不容缓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前沿科学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加。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科学更是如此。据分析,中国现代整体医学水平与日韩等国相比旗鼓相当[1]。但是,从英文撰写的医学论文数量来看,中国落后于日本;而亚洲多个国家的医师比中国医师更容易融入国际学术社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医学生是医疗界的储备群体,在毕业后大多数面临的是临床或科研[2],这意味着在他们繁重的工作之余,还必须经常了解国内外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查阅医学文献、争取出国进修学习的机会等,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因此,针对医学生开设专业英语课,教他们熟悉专业英语的体裁、表述、阅读与书写刻不容缓。
普及英语教育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中国学生从小学就已开始接触英语,应该说,他们的英语基础是比较好的。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掌握好了公共英语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会有较好的专业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已通过了英语四级甚至六级的考试,但是对于诸如“Mean peek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obramycin occur between 30 and about 60 minutes after 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之类的句子,很多同学在学习了专业英语之前都出现了翻译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把握不住,不知该如何翻译。而有些人明知不对,还是会抱着侥幸心理将其翻译为“肌肉内管理”。殊不知,“administration”一词在医学中指的是“giving of a medicine”,即“给药”,而它在公共英语中为大家所熟知的意思是“management”,即“管理”,由于缺乏相应的医学英语知识而产生了理解歧义(该句可翻译为“肌注后30~60分钟之内妥布毒素的平均血药浓度达到高峰。”)。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医学英语知识,发生此类误解的情况比比皆是。可见,医学英语教育对于医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中国教育部高教司早在2001年4号文件中就提出“今后本科教育的20%以上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并在2005年1号文件中再次重申了双语教学的要求,教育部尤其鼓励在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率先实行双语教学[3]。经过10年的探索,医学教学中的双语教学取到了较大的发展,基于此,也有人提出了取消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他们认为,双语教学的开展使得学生能从各个专业领域接触到专业英语,因此,专业英语的设置已成为多余。对于此种观点,笔者持不同意见。虽然各大院校为贯彻高教司的精神纷纷进行了双语教学,但教学的收获如何、学生对此的反馈如何、掌握的程度怎样是没有一个评价的量化标准。而且,从目前的双语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掌握得更多的只是一些独立的专业词汇或是定义,对于阅读一段完整的文献还是有困难的。事实上,专业英语教材中选用的医学文献文章均取自于英语国家的医学论文或科技文,这是英、美国家专家使用科技英语体撰写的,其内容专业性强、文章结构严密、遣词造句考究、句型复杂多样。如果不注意到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在这些方面的区别,阅读过程中就会发生理解偏差甚至理解困难。因此,单纯的双语教学是无法满足医学生顺利进行专业文献阅读的需要的,必须通过专业英语课的开设在公共英语和专业知识之间构架桥梁,让医学生系统地学习医学英语词汇,通过学习构词法来举一反三地扩大专业词汇量,并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其阅读层面由普通转向专业,反复了解和熟知专业英语的行文特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医学论文的构架和铺陈,以及如何从专业的角度用英语进行相关知识和信息的阐明和论述。
二、医学专业英语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医学英语的课程设置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4]是在总结原理工科本和文理科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两个大纲使用十多年来的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修订而成的。1999年的修订版中正式提出了“专业英语”的名称,并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1~2年级)和应用提高阶段(3~4年级)。应用提高阶段的教学包括专业英语(Subject-Based English,SBE)和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AE)。学生在完成了四个学期的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通过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后,都必须修读专业英语。大纲中还规定:“专业英语为必修课,可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教学时数应不少于100学时,每周2学时。课内外学习时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2。在第八学期还可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专业教师承担,外语系(部、教研室)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配合和协助。”
由《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可知,国家对于英语教育的连续性极为重视,不仅将专业英语设置为必修课,而且还规定教学时数不少于100学时。具体到医学教育中,则是希望通过医学英语的开设来培养医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中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信息的攫取和交流,能弘扬本国的医疗技术,并顺应全球化的潮流。
(二)医学英语的教学实践
1.课文选材应由科技文过渡到专业文献。目前市面上的医学英语教材版本很多,各有各的侧重点和长处。依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部为专业内容的;另一种是分上下两册,上册是简易的基础专业知识,下册是原版的专业论文。根据我们近十年来的授课经验,这两类教材都有其不足之处。第一类教材对于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会有相当的难度,初次接触就感觉费力,那么对于学习的继续进行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难以保证其后续内容的专注学习。第二类教材虽然起点低,学生易于接受,但全套教材内容量大,在给定的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基于此,我们建议专业英语教师事先与基础课老师进行沟通,推进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实施,使医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就逐步接触一些专业的词汇和句子,进行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储备。使用的教材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选择,一般可以从简单易懂的科技文着手,其较低的信息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此类文章可占20%~30%左右,一些基本构句的专业词汇可以得以掌握。专业文章占70%~80%,可以按不同的具体专业领域选材,以扩大阅读面。此类文章应逐步接近国外最新医疗资讯和文献的体裁,还可以自行节选最新的尖端医疗内容,如“SARS”流行时介绍“SARS”的防治和疫苗的研制,“H1N1”流行时介绍国际上针对性的防治等。
2.系统介绍构词法。词汇永远是构成句子和文章的砖瓦。许多学生在初学医学英语时会为如何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而头痛。首先必须从学生们普遍熟悉的一些词缀(如micro-、tri-、mini-、-ology等)入手,结合一些简单的例子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明白其实医学英语术语是很好掌握的。比如,macrocyte(巨红细胞)一词,大家都熟知前缀“macro-”是指“巨大的”,则可推知词根“-cyte”是指“细胞”。再列举一些以“-cyte”为词根的词(如monocyte、podocyte、leukocyte等),可加深学生对“-cyte”的掌握。在零散地掌握了一些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再对前面所学的词汇加以归纳总结,系统分类(按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介绍构词法,就能取得举一反三的成效。比如由gastrostomy(胃造口术)一词可扩充出许多以“gastr(o)-”或“gastr(i)-”为前缀的与胃相关的词和以“-stomy”为词根或后缀的词。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获取最新医疗资讯、掌握医学前沿动态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网上查询本专业的学术论文[6,7],可以适当推荐给学生一些专业网站,让感兴趣的同学浏览。推荐网站有PubMed,它是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免费提供,被公认为全球最大、最权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收录了1950年以来70多个国家(43种语种)近5000种生物医学期刊;POPSCI(http:///category/ tags/health);(http://)等。
不过对于大部分医学生而言,进入http://www观看一些动画配解说的手术过程、某些疾病的病征及治疗的介绍更适合。而且这些内容不仅是专业知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英语因课时紧张而导致的听、说方面的不足或缺失。
4.补充摘要的写作。摘要一般置于论文、科研报告或文摘综述的正文之前,是对整个论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它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英文摘要的书写是医学英语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应该专门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医学生了解如何从摘要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如何在以后的科研中为论文组织英文摘要的书写。要帮助学生掌握英文摘要的结构、每部分结构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包括时态),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句型。
三、结束语
目前,对医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声音。不论各人的见解如何,有一点我们始终相信,即只要广大医学英语教师充分认识到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并热爱教学,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使医学英语成为医学生有效获取本专业所需信息的工具。帮助他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用英语进行专业阅读、理解、翻译和交流的能力以及摘要的写作能力,帮助他们摄取医学原创中的精髓并发扬和延伸其中的要义,而这也恰恰是英语教学从书本走向应用的转折。
参考文献:
[1]杨明山。医学英语新教程[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2]张艳。医学院校开设专业英语的必要性及方法探究[J].医学信息,2007,20(3):403-405.
[3]叶玲,徐平,郑黎薇。口腔医学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口腔医学信息,2009,18(1):1-2.
[4]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陈冶彬。四“C”医学英语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67.
[6]刘芳。利用医学专业英文网站,掌握医学最新前沿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09,l(2).
[7]高磊,王志晨,刘莉。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39-41.
基金项目:湖南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1第一阶段TCEM
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在法语中叫做LeTroi⁃sièmeCycledesÉtudesMédicales,简称TCEM。在第三阶段的医学教育中,医学生实际上是已经具有执业医师执照、有处方权的医生,并全日制在医院从事住院医生的工作。他们通常在更高年资医生的监护下独立完成诊断、检查、处方、治疗病人的全过程。根据专科的不同,TCEM为期3~5年。全科医学教育的TCEM为3年,目标是培养家庭医生,除了在医院各科室间轮转外,也可以去私人诊所行使家庭医生的职能,并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其他专科,如内科、外科等的TCEM通常为期5年,医学生同样在教学医院的相关专科进行轮转,并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TCEM结束时,医学生必须通过医学博士论文答辩,从而正式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为其医学教育过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法国医学教育特点分析
2.1国家统筹计划
法国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个计划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卫生部根据当年全国对医生的需要,决定全国医学院的招生数量,即能够通过PAES学年的考试进入P2的医学生数量。这一计划保证了通过数年艰苦学习的医学生成为医生以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时也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竞争很激烈的学科。第二,根据DCEM4的医学生人数和全国各地区对不同专科医生的需求情况,制定当年进入TCEM的不同专科人数。这一计划使得各地区各专科的执业医生人数相对平衡;且医学生想要选到心仪的专科就必须要考到好的名次,保证了医学教育的高竞争力。
2.2重视临床实践
通过本文对法国医学教育的介绍,不难看出在法国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从P2学年前的4周护理实习开始,P2、D1学年有1周1~2次的床边教学及暑期的2个月实习,D2、D3、D4学年的每天早上都在医院实习,直至最后TCEM阶段的全日制医院工作。所以法国的医学生接触临床时间非常早,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增加不断增长。这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医学思维模式,增进临床技能的掌握。
2.3理论课程综合性强
在法国的3阶段医学教育设置中,第一阶段以理论授课为主,第二阶段中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观察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课程表不难发现,所有的核心课程都是综合性的课程,以第一阶段的课程单元(UE)、第二阶段的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P2和D1这两个学年中,课程单元作为核心课程在4个学期中教授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和诊断学,并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将这4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别以胸部、腹部、头颈部和四肢的形式进行讲授。在D2至D4的3个学年中,核心课程包括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这两种。这种综合课程的呈现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学生集中理解记忆,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这种课程方式对授课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4个学科的教师密切配合,进行集体备课,并且将相关内容融会贯通。
2.4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
法国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但是没有专门教材,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医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认真听讲,详细记录笔记,以供课后复习。授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给出自编讲义或大纲,附上参考书目,由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由于理论授课时间有限,很多内容只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学生在课后自己钻研参考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程论文的撰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参考大量医学书籍。此外拓展课程中的医学论文分析、还有医院定期举行的病例讨论,都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医生,即使从学校毕业后也必须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因此法国的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执业后的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经济、有效、全面的医疗服务,并避免过度医疗,法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每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进入第三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中。以2011年国家提供的7692个执业医师职位为例,其中的3930个职位是留给全科医生的,其他的10个专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共3762个职位。在全科医学的第三阶段教育中,医学生被要求在教学医院的各专科进行轮转以掌握各系统疾病包括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还必须到家庭医生诊所进行6个月的学习。选择了全科医学的学生在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后会成为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开办诊所或与他人合办诊所。家庭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相对基础的一部分,直接面对普通患者并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并将需要专科治疗的病人分诊到不同专科进行后续医疗服务。
2.6不断改革中的法国医学教育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法国的医学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教育体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断进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选择全科医学的医学生在第二阶段即DCEM4学年后,不用参加考试,直接成为住院医生,经过2年半的TCEM阶段培训后进行医学博士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即可成为全科医生。自2004年起,所有医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考试排名决定是否选择全科专业;且全科专业的TCEM阶段延长到了3年;此举是为了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2010年的医学教育改革设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这个改革合并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和助产科学的第一年基础教育,使得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又增加了药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以上的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法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剧烈变更,而是比较频繁的小的改版,相对灵活且易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3对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启示
在对于医学生的选择上,法国与我国类似,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医学院校。因此相比美国等国家的仅仅允许大学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制度来讲,更适合作为参考对象。了解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后,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会产生一些思考和启示。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建国以来制定的模式,没有经历过大型的变革,虽然比较贴近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某些层面确实与现代的医疗环境不相适应。如果能从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经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作用应该会比较可观。
3.1医学课程改革
法国的高等教育一贯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课程以课程单元和跨学科课程的形态为主,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统一教科书,所以一门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查阅不同的理论书籍,并综合阅读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课程当中的医学文献分析等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医学生阅读和写作医学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式和临床医疗的现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课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为主流思想。PBL教学的形式是将一个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交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医学知识。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主动进行知识整合并鼓励批判性思维。以江汉大学医学院为例,经过这样的课程改革后,PBL内容占到学生总课时数的20%左右。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还在试验探索阶段,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2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法国医学教育中注重临床实践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我国目前比较主流的5年制医学教育为例,前两年半学生在基础医学院进行理论学习,除了某些条件比较理想的学校设有临床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模拟实践以外,大多数的时间学生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医疗实践。在后两年半中,医学生有1年的时间学习临床理论课程,1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实习。所以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中国医学生仅有1年时间来真正接触临床。反观法国医学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结束时的医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护理实习、一次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和连续两年的半日制实习(包括值班),对于临床医疗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他们作为医学生的临床培训还远没有结束。而且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够借鉴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可以增强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效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3.3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改革
根据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来看,要成为合格的医生必须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住院医生培训。因此在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之后,法国的医学生还要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专科进行3~5年的学习,即法国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TCEM)的住院医生培训。在这段时期中,医学生作为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在医院的各相关科室轮转,同时也要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作为医生,要负责处理病人、完善自己的临床技能;作为学生,仍然要参加医学院的考试和考核;所以学习的目标会比较明确。同时国家对TCEM阶段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使得相同年资住院医生的临床水平不会因为地区或院校的不同而有差距。目前我国在某些地区已经开展了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进行试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住院医生培训是临床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提高医生素质和质量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多吸取别国的成功经验一定能对我国住院医生培训的全面开展起到积极影响。
2010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掌声如潮,当看到步履稳健、精神矍铄的王振义院士,神情庄重地捧
>> 王振义:传奇刚刚开始 刚刚开始 困境刚刚开始 精彩,刚刚开始 比赛刚刚开始 大戏刚刚开始 变革刚刚开始 赛程刚刚开始故事刚刚开始 奇迹刚刚开始 采访,刚刚开始…… 希望刚刚开始 盛宴刚刚开始 好戏才刚刚开始 通胀之路刚刚开始 “人的重建”刚刚开始 较量才刚刚开始 超级牛市才刚刚开始! 中国:考验刚刚开始 “谨”色年华,刚刚开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 > 王振义:传奇刚刚开始 王振义:传奇刚刚开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任晏黎 覃远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微笑
2010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掌声如潮,当看到步履稳健、精神矍铄的王振义院士,神情庄重地捧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大红证书的瞬间,心中涌起一丝近乎膜拜的冲动,这种冲动不是源于老人此刻获得的荣誉,而是在感悟到老人几十年仁心挽救的众多生命所产生的共鸣后,怦然而发。
王振义,这位92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都在谱写着传奇。而这些传奇的终点和起点,都聚焦在1985年,一个5岁女孩儿的身上。王振义和他的研究团队几十年来一直在凶险莫测的白血病领域苦苦寻求,一个解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谜团的答案。而这把解开谜题的钥匙,在1985年终于找到。 给生命一次机会
这是一名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儿。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又是临床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缓解率低、死亡率高。面对生命垂危的患者,时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的王振义为之痛心的同时,也在为一件事情焦虑。他在彻夜难眠后提出了一个设想:给病患口服“全反式维甲酸”。当时上海第六制药厂生产的“全反式维甲酸”,原本是用来治皮肤病的,但王振义团队包括研究生通过多年实验后发现,在显微镜中可见大量急性早幼粒细胞在这种药物的作用下,奇迹般地“改邪归正”,变成了正常发育的细胞。 遐想
在考虑了所有可能的风险后,王振义征得其家人同意,用新疗法治了7天。奇迹出现了:小女孩儿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转眼25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姑娘如今依然健康地生活和工作着,奇迹一直在延续。
她是反式维甲酸治疗成功的第一个病人。王振义回忆说:“在当年陆续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这是我最感欣慰的。”生命,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遭遇绝症的打击时,王振义希望通过科学能再给这些生命一次机会,这―是一种大爱。
“最能体现爱的就是医学。”将爱留给需要的人,是王振义一生奉行的宗旨。这种对生命的爱,也让1985年的这次成功治疗,成为他随后几十年不断挽救生命、不断创造生命奇迹的起点。 医者仁心
世间能让医者最为欣慰的事情,莫过于看到患者在自己手中重获生机。当这种激励转化成为爱,其产生的力量是充沛天地的。王振义的这份爱,萌芽于他7岁的时候。1931年,王振义的祖母患伤寒病,最终未能治愈。此事对王振义震动颇大,他后来一直思考:“为什么这个病不能治好,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在1942年免试进入震旦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后,王振义选择了学医,选择了用医学拯救生命的道路。 老骥伏枥
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毕业时,成为了一名医学博士。从1948年到1960年期间,他任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住院、主治医师;1960年至1982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正是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任职期间,他的事业开始了第一次巨大变化。
当1960年王振义开始遭遇白血病这一难题时,遇到了事业上的困难,他痛苦地看着一个个患者在化疗后悲惨离去。对化疗效果产生的疑问,令他转而深入研究白血病的致病机理,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在随后的十几年里,通过对国外相关医学研究的资料分析,王振义创新性地提出了对癌细胞“诱导分化”的大胆设想。用他的话讲:“这个设想就是用某种药物,诱导癌细胞正常分化发育,不要疯长,不要到处乱窜破坏其他组织,使之变成正常细胞。”
在1982年到1984年之间,他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主任。从研究国内厂家生产的“全反式维甲酸”开始,王振义进行了反复实验,证实“全反式维甲酸”对“早幼粒细胞”的“诱导分化”效果完全有效。而1985年的那次成功救治,激励着王振义努力将成功经验向全国、全世界进行推广。从1987年到1996年期间,王振义任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他与课题组报告了临床大样本量成功治疗病例,引起国内外医学界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国外著名癌症研究权威专家称这一研究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1988年,王振义在美国《血液》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全反式维甲酸临床应用论文,引起国际血液界强烈震动,掀起诱导分化研究新高潮。论文迄今被同行引用多达1713次;1995年,美国《科学》杂志在报道该成果时指出,已有2000例以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受益;2009年美国“临床指南(NCcom)”将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白血病定为规范性治疗方案。
在这个基础上,王振义率领团队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白血病,可使5年生存率上升至95%。国际血液学界特将此方案誉为“上海方案”。这一方案出现后,各国都先后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效果。王振义在白血病领域的成功得到了全球医学界的肯定和尊重,荣誉与名气纷至沓来:1993年,法国荣誉骑士勋章;1994年,荣获被称为世界肿瘤研究领域的诺贝尔奖――美国凯特林癌症医学奖;1997年,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1998年,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国际同行评价王振义的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发现了如何使用自然物质,而不是有毒的化学物质,在人体内把癌细胞改造为正常细胞;二是初步弄清了全反式维甲酸在白血病患者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三是把传统的中国理论与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实践相结合,为治疗癌症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大爱传延
荣誉是属于过去的。原本就淡泊名利的王振义,最迫切希望的就是把经验不断地传延下去。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最满足的是为后人留下一种治疗方法。”在王振义看来,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也只是一个开始,继而功课白血病和其他癌症,在21世纪也是完全可能的。 好老师
创新需要传承。王振义爱才如命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其中,在自己事业顶峰期让贤学生就是一个例子。王振义在1987年到1996年任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曾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的陈竺院士就是王振义教授的学生。早在1978年,陈竺作为上海瑞金医院的进修医生就得到了王振义的青睐。王振义发现了陈竺的才能,不但替其申请破格录取研究生,还力荐其赴法留学。这种扶持无私且又感人,包括陈竺每次撰写论文时,王振义都坚持把他列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而把自己排在了最后。这对当时论资排辈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学术界来说,是破天荒的惊人之举!
当陈竺学成归国后,随着其研究愈发成熟,王振义的兴奋之情愈盛。他没有考虑名利的得失和地位的动摇,而是在1996年――自己当选工程院院士的第二年,将代表中国血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42岁的陈竺。
这份气度,令人震撼。在这份气度背后的是理性的眼光。王振义这样解释自己的决定:“现代医学科技发展非常快,而我却越来越老了,我相信‘抛物线’理论,人生有顶峰,也要走向衰落。血液事业要发展,就应该给年轻人发展的机会,给他们超越自己的机会。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王振义能为许多重危病人带来生机和希望,这源于他善于思考,善于提出探索性、创新的治疗思路,这种秉性也体现在他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们说:“他经常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对学生的教导从来不是居高临下、高高在上的,他关注细节,连多媒体制作中颜色是否协调、英文论文中哪个单词用得不确切、英语口语中的语音纠正都是他关心的内容。其他诸如分子生物学的结构、显微镜下观察细胞、X片显影结果,即便是再小的环节遇到难以解释的结果,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再做一次。”
据笔者了解,曾经有这样一件事情让学生们记忆犹新。那是2002年,王振义指导的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个抗白血病药物的水溶性差,实验效果很不理想,课题组陷入了实验停滞期。通过查询,课题组了解到郑州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就打算上门求教。通常这种情况可以用电邮或是电话联系,即便是要登门造访也可以让年轻的组员进行。但当时78岁高龄的王振义却执意坚持亲自登门拜访,因为他认为在科学研究中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第一,即便是院士,在自己不懂的问题上就是一个学生。
当时郑州大学的接待同志听了随行人员的介绍,还不敢相信这位朴素和蔼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振义。他们真的很难相信一位著名的医学家能这么虚心地上门求教。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王振义的诚意打动了对方所有的专家学者,当然也令学生们领略一位科学家虚怀若谷、诚实谦逊的大家风范和品格。
这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王振义说到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血液学后继有人。”如今这位92岁高龄的老者,依然坚持每周四在医院查房。自创“开卷考试”,由学生向他提问遇到的医疗难题,王振义用两天时间准备相关材料,并精心制作PPT和学生互动。在他看来,这是发挥余热,更是把自己对生命的爱,传递给更多的学生、更多从事血液研究的医学工作者。
就是这样一位长者,在获奖前和获奖后都同样低调和平淡。在了解他这几十年的医者生涯后,我们也不由感叹王老的医术与医德,可谓技艺之昆仑,德行之垂范。
这起校园投毒案也让19年前的另一起案件再次成为舆论热点。当时正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读书的女生朱令,被测出严重铊中毒,后经诊治虽然保住了性命,残酷的后遗症却伴其终生。朱令曾经被视作清华的“完美女生”,民乐队明星、国家游泳二级运动员,成绩名列前茅,而今她的智力水平仅五六岁,双目几乎失明,全靠年逾古稀的父母照顾。近20年来,网络舆论从未忘却朱令。
从朱令到黄洋,发生在高等学府里的离奇投毒案成为人们难以直面的刻骨之痛。
黄洋案起因未明
查阅人人网等社交网络,可以看到黄洋生前照片,一个阳光男生带着憨厚的微笑。
出生于1985年的黄洋是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不久前刚刚以第一名的成绩转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临床博士。
据复旦大学医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一位老师介绍,这个来自四川自贡的小伙子一直是优等生。黄洋的父母在他上高中时双双下岗,母亲体弱多病,家里欠下一大笔钱。读书期间,黄洋的学费全部来自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不仅没有向家里要钱,还支付了妈妈肝病所需的手术费用。黄洋还参与过两次学校的支教活动,曾在安徽颍上和西藏墨脱支教。
4月1日早上,黄洋从寝室内的饮水机中接了一杯水,因为感觉到异味,将水吐出,随后特地把饮水机中的水倒掉,还清洗了饮水机。他告诉同宿舍的同学不要再喝了。
当天中午,黄洋就出现了恶心、呕吐并伴有发烧的症状。他曾独自前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当时医院初步诊断为急性肠胃炎,医生为他开出了抗感染及解痉的处方。
据黄洋的同校师弟莫慈(化名)回忆,当天中午他曾接到黄的电话,“他说感觉不舒服,要打针,希望我过去看他。”当天下午莫慈赶到点滴室,当时医生推测黄洋的病因可能是饮水机内的桶装水置放日久,细菌滋生而引发食物中毒。在众多被考虑的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当时嫌疑较大。
4月2日,黄洋症状并未好转,他的师兄弟下班后赶去看他,发现他的手和脸都肿起来了,怀疑不是吃坏了东西那么简单。当晚9点,黄洋在同学的陪同下去看急诊,化验结果显示其肝功能已出现损伤。到了晚上10点多,学生们把情况告知了黄洋的导师,导师马上携带现金赶到医院,安排黄洋住院治疗。
4月3日,黄洋病情继续恶化,血小板开始减少,住进了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会诊初步认为是中毒造成了肝功能损伤,但究竟是什么毒素,一时依然难以判断,无法及时对症下药。
接下去的几天,医生们不断会诊,检测毒素,缓慢治疗……他的导师、师兄弟们也日夜守护在他身边,并千方百计查找原因。
7日,黄洋开始鼻孔出血,治疗不起作用;8日,他陷入昏迷,但病因仍然未明。9日,黄洋的师兄孙某收到了一个陌生人发来的短信,提请注意一种化学药物,周围有人常在用。孙某收到短信后,马上将情况告诉了黄洋的导师,并查询了校内的医学论文资料,发现使用该药物后的实验室小白鼠症状与黄洋此前症状十分相似,而相关实验论文的作者正是黄洋的同寝室室友林森浩。
“大家立即把情况向医学院和学校领导反映,并向复旦大学保卫处、上海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报了案。”负责学生工作的该校老师说,“学校和公安部门都很重视,跟黄洋的老师、同学一一谈话。”
11日,警方称,在该学生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出有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森浩存在嫌疑。
当日,黄洋中毒太深,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书;13日下午,黄洋瞳孔放大;14日下午,没有了脑电图,肺部纤维化无法自主呼吸……
15日晚,复旦大学校方官方微博称,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因身体不适入院,后病情严重,学校组织专家会诊未发现病因,校方遂请警方介入,警方称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此事进入公众视野。
16日15时23分,医院宣布:黄洋去世。复旦大学官微公布这一消息后,很多网友都为他点上了一支蜡烛,表达惋惜之情。
此事传出后,有消息称,被警方刑拘的室友林森浩因妒忌黄洋获得直升博士生的机会而起意投毒。但根据多方确认,这一消息并不准确。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受害人黄洋与嫌疑人林森浩在两家医院的不同科室从事不同方向的研究,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
另一种说法是林森浩原来想要加害的是同寝室的另一名上海籍学生,有人甚至从网络上找到了疑似林森浩化名与人讨论使用N-二甲基亚硝胺杀人的言论。但这一说法因为该上海籍学生较少在寝室喝水,显得并不可靠。
林森浩是广东汕头人,家境富裕,2010年因成绩优异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中山医院见习。在此期间,林森浩成绩较好,并在研究生学生会担任干部,还曾获得复旦的校外冠名奖学金。
案发前他在中山医院超声诊断科实习,众多媒体查阅其新浪微博发现,今年3月至4月,林森浩似乎处于工作压力较大的状态,还曾在微博上说“出来混就要不怕死”的话。
此外,林森浩对于“N -二甲基亚硝胺”颇为熟悉。他本人曾在国内肝胆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对肝胆病理了解程度较高。网上搜索林森浩的论文,有7篇是专业论文,其中4篇涉及“N -二甲基亚硝胺”。但即便综合上述信息,其作案动机依然令人费解。
18日,有媒体称涉案嫌疑人林森浩已向警方供述作案动机,但是上海警方尚未公开相关情况。
舆论呼吁起底朱令案
今天的朱令和父母住在北京南城的一间公房里。自朱令中毒后,十几年来,朱令的父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对女儿的照料上。如今朱令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余的时间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做康复运动。
1992年9月,朱令考入清华化学系物化2班。这个班级人数31人,女生分别住在6号楼的3个女生宿舍:朱令、 孙维等住114室。1992年秋,朱令进入清华学生乐团民乐队并很快成为主角。孙维也曾进入民乐社团。
1994年10月,当时读大三的朱令开始明显地出现掉头发的现象,曾经两次出现暂时性失明。12月5日,朱令因不明原因引起腹、腰、四肢关节痛。经过治疗,1995年1月23日,朱令担心落下功课,病情稍有好转就要求出院。
1995年3月6日中午,朱令再次发病,8日白天病症继续恶化,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舜伟告诉朱令家人,朱令的症状“太像60年代清华大学的一例铊盐中毒病例了”。但因条件限制,朱令没有做铊中毒鉴定,而是在协和医院急诊室一边观察一边等待住院床位。
朱令在神智清醒的时候,曾向李舜伟否认她在实验室接触过铊盐的传言。化学系老师出示了学生接触化学药品的清单,肯定朱令并无铊盐接触史。
由于一直得不到有效救治,1995年3月26日,朱令被送进协和ICU病房,靠呼吸机生存,进入长达5个多月的深度昏迷。
1995年4月,朱令的中学同学、北京大学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城请同学帮忙,在互联网上发电子邮件求助,描述朱令病情,希望得到专家意见以确定病因。十天内他们共收到来自18个国家的专家回信1635封,30%认定为铊中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远程医疗专业的博士生李新,专门建立网页帮助对朱令进行网上会诊。此事成为轰动一时的热点新闻。
1995 年4月28日,朱令的检测报告显示,她的病况起源于铊中毒,且是两次中毒。公安部门介入调查。
1995年底,朱令同宿舍同学孙维被列为犯罪嫌疑人。根据后来孙维本人在天涯发表的声明,1997年4月2日,孙维被公安局带走讯问,持续8小时,然后由家人领回。
此后至今的十多年间,众多媒体依然在关注朱令案件,网络舆论对此事的关注更为执著,整个事件因为复杂、曲折,甚至被写成了一本电子书。
至今在互联网上搜索“孙维”二字,可以看到对朱令事件的简单叙述以及孙维的家庭关系背景链接,其中包括她的祖父孙越崎(1893~1995),曾经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
由于黄洋事件的刺激,舆论再次呼吁:起底朱令案。
数起校园投毒案曾经成为舆论热点
从朱令案到黄洋案的近20年间,通过媒体曝光,还有数起校园投毒案曾经成为舆论热点。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铊”投毒案件。受害人江林、陆晨光是北京大学化学系1994级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晓龙与江林同班不同寝室,与陆晨光同寝室不同班。
王晓龙曾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好,后来却不理他了,所以投毒。为了确定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作实验对象,也投了毒。所幸投毒者良心发现,为挽救被害人提供了正确信息并向公安机关自首。
2007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的投毒案也是因同学之间矛盾激化而引发。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因对几名同学有意见,决定报复。他购买了230克硝酸铊晶体,趁同学上课时,将两勺硝酸铊溶入矿泉水中,并使用注射器,分别向3名同学的茶杯中各注入2ml,致使他们中毒。后来这3名中毒学生经过救治康复。
2007年8月5日,经初次鉴定,常宇庆被江苏检察机关以涉嫌投放危险物质罪批准逮捕。之后,常宇庆家人向检方公开了儿子曾患精神抑郁症的病史。经二次鉴定,常宇庆患精神抑郁症,作案时没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江苏检方对常宇庆作出不起诉决定。
从黄洋案到朱令案的再次发酵,有毒物管理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纵观这些校园案件,与失衡的教育相比,“危险品”本身却并非最危险的因素。
1.1国家统筹计划
法国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个计划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卫生部根据当年全国对医生的需要,决定全国医学院的招生数量,即能够通过PAES学年的考试进入P2的医学生数量。这一计划保证了通过数年艰苦学习的医学生成为医生以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时也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竞争很激烈的学科。第二,根据DCEM4的医学生人数和全国各地区对不同专科医生的需求情况,制定当年进入TCEM的不同专科人数。这一计划使得各地区各专科的执业医生人数相对平衡;且医学生想要选到心仪的专科就必须要考到好的名次,保证了医学教育的高竞争力。
1.2重视临床实践
通过本文对法国医学教育的介绍,不难看出在法国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从P2学年前的4周护理实习开始,P2、D1学年有1周1~2次的床边教学及暑期的2个月实习,D2、D3、D4学年的每天早上都在医院实习,直至最后TCEM阶段的全日制医院工作。所以法国的医学生接触临床时间非常早,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增加不断增长。这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医学思维模式,增进临床技能的掌握。
1.3理论课程综合性强
在法国的3阶段医学教育设置中,第一阶段以理论授课为主,第二阶段中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观察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课程表不难发现,所有的核心课程都是综合性的课程,以第一阶段的课程单元(UE)、第二阶段的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P2和D1这两个学年中,课程单元作为核心课程在4个学期中教授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和诊断学,并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将这4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别以胸部、腹部、头颈部和四肢的形式进行讲授。在D2至D4的3个学年中,核心课程包括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这两种。这种综合课程的呈现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学生集中理解记忆,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这种课程方式对授课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4个学科的教师密切配合,进行集体备课,并且将相关内容融会贯通。
1.4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
法国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但是没有专门教材,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医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认真听讲,详细记录笔记,以供课后复习。授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给出自编讲义或大纲,附上参考书目,由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由于理论授课时间有限,很多内容只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学生在课后自己钻研参考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程论文的撰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参考大量医学书籍。此外拓展课程中的医学论文分析、还有医院定期举行的病例讨论,都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医生,即使从学校毕业后也必须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因此法国的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执业后的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经济、有效、全面的医疗服务,并避免过度医疗,法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每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进入第三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中。以2011年国家提供的7692个执业医师职位为例,其中的3930个职位是留给全科医生的,其他的10个专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共3762个职位。在全科医学的第三阶段教育中,医学生被要求在教学医院的各专科进行轮转以掌握各系统疾病包括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还必须到家庭医生诊所进行6个月的学习。选择了全科医学的学生在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后会成为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开办诊所或与他人合办诊所。家庭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相对基础的一部分,直接面对普通患者并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并将需要专科治疗的病人分诊到不同专科进行后续医疗服务。
1.6不断改革中的法国医学教育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法国的医学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教育体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断进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选择全科医学的医学生在第二阶段即DCEM4学年后,不用参加考试,直接成为住院医生,经过2年半的TCEM阶段培训后进行医学博士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即可成为全科医生。自2004年起,所有医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考试排名决定是否选择全科专业;且全科专业的TCEM阶段延长到了3年;此举是为了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2010年的医学教育改革设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这个改革合并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和助产科学的第一年基础教育,使得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又增加了药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以上的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法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剧烈变更,而是比较频繁的小的改版,相对灵活且易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2对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启示
在对于医学生的选择上,法国与我国类似,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医学院校。因此相比美国等国家的仅仅允许大学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制度来讲,更适合作为参考对象。了解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后,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会产生一些思考和启示。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建国以来制定的模式,没有经历过大型的变革,虽然比较贴近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某些层面确实与现代的医疗环境不相适应。如果能从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经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作用应该会比较可观。
2.1医学课程改革
法国的高等教育一贯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课程以课程单元和跨学科课程的形态为主,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统一教科书,所以一门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查阅不同的理论书籍,并综合阅读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课程当中的医学文献分析等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医学生阅读和写作医学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式和临床医疗的现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课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为主流思想。PBL教学的形式是将一个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交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医学知识。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主动进行知识整合并鼓励批判性思维。以江汉大学医学院为例,经过这样的课程改革后,PBL内容占到学生总课时数的20%左右。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还在试验探索阶段,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2.2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法国医学教育中注重临床实践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我国目前比较主流的5年制医学教育为例,前两年半学生在基础医学院进行理论学习,除了某些条件比较理想的学校设有临床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模拟实践以外,大多数的时间学生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医疗实践。在后两年半中,医学生有1年的时间学习临床理论课程,1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实习。所以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中国医学生仅有1年时间来真正接触临床。反观法国医学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结束时的医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护理实习、一次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和连续两年的半日制实习(包括值班),对于临床医疗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他们作为医学生的临床培训还远没有结束。而且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够借鉴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可以增强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效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2.3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改革
根据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来看,要成为合格的医生必须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住院医生培训。因此在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之后,法国的医学生还要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专科进行3~5年的学习,即法国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TCEM)的住院医生培训。在这段时期中,医学生作为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在医院的各相关科室轮转,同时也要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作为医生,要负责处理病人、完善自己的临床技能;作为学生,仍然要参加医学院的考试和考核;所以学习的目标会比较明确。同时国家对TCEM阶段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使得相同年资住院医生的临床水平不会因为地区或院校的不同而有差距。目前我国在某些地区已经开展了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进行试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住院医生培训是临床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提高医生素质和质量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多吸取别国的成功经验一定能对我国住院医生培训的全面开展起到积极影响。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险而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的确,科技决定发展,坚持决定成败。只有承载使命,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会不断奋进,才能不断提升能力与素质,他的事业也才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以科学为基石、以智慧为媒介、以医学创新为己任,陈厚琦博士几十年的奋斗生涯,实现着他的志向和理想。
陈厚琦出生于1949年2月2日,现任世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会联合总会副主席、美国自然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美国伊利诺大学医学院教授。他分别于1984年和1989年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遗传学硕士学位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继而于2002年,在国际自然医学院(美国)专修自然医学。
一个怀揣梦想的莘莘学子,三十年前只身前往美国闯天下;步入花甲之年时回国报效。陈厚琦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将西方国家先进的医学理念、技术和个人30多年的成功经验带回祖国,为我国的医学发展输入新鲜血液,植入先进技术,为民众的健康撑起“保护伞”。
据统计,中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350万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也就意味着如不采取干预行动,心脑血管疾病将会成为人们健康最大的威胁。面对如此紧迫的问题,陈厚琦焚膏继晷,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研发出一种“逆转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酶治疗法和酶制剂”。此项成果可谓重大的医学突破,因其显著的疗效而被称为“奇迹酶法”。
“心脑血管疾病和一些慢性病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我所研发的酶制剂和酶疗法,能够清除动脉血管内部的硬化斑块。从而让许多患者摆脱心梗、脑梗的威胁,远离高血压的折磨,也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陈厚琦说。目前,自然医学的这一疗法正在被用于深度临床研究,效果明显。
俗话说:生命仅有一次。然而陈厚琦却给了许多人“第二次生命”,让他们“与死神接吻”后获得重生。事实胜于雄辩。企业家吴先生曾有严重的肠道问题,几年来每天要有7次至8次不定时、不成形的大便。同时,该患者在夜里出现过许多次危及生命的瞬间脑缺血造成的脑梗前兆问题。在遍访全国许多医院和专家治疗无效后,酶治疗法不仅使他的肠道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夜间因瞬间脑缺血带来的恐怖再未发生。重庆教育学院杨姓退休教授有颈部动脉硬化斑块,使用酶疗法不久,症状便有所改善;一年多后,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全部清除干净。扬州著名书画家陆先生前年因脑卒中轻度致残,双手发抖。他的艺术生命因而也就完结了。奇迹酶法却让他重新拿起画笔,获得新生。
陈厚琦教授积极推广与交流新医疗理念和技术。他曾应邀参加200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抗衰老国际医学论坛”大会。他的论文《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逆转》获得优秀论文奖。2009年他曾受邀参加“第三届自然医学国际学术大会”,在香港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演讲。在此次大会上,他获得“杰出自然医学专家奖”和“医圣勋章”。在多次国际性的健康产业和医学大会上,他的论文被誉为导向性的重要文献。应邀参加2013年4月北京的国际健康产业会议,他发表的论文后来被民政部主管医学杂志《中国民康医学》接受并刊登(2013年第七期)。论文题目是《二十一世纪医学变革主旋律:西医创新与中医回归》。
他是一个难得的“奇才”,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理念。他在一首诗里写道:“生物工程,癌症攻关。杏林探索,冲波推浪。康复病患的欢欣笑语,抚慰着经久磨难的翅膀。取真经,驱逐病魔;化腐朽,成为神奇。谈笑间,还你健康”。他在美国芝加哥自然康复中心,用自然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患者康复取得很好效果。“将可怕的病情变得轻松,能够缓解患者对病魔的恐惧,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陈厚琦如是说。
今天,陈厚琦博士在心脑血管和癌症两大领域崭露头角。然而,“自然医学”在许多年前却很不起眼。他独具慧眼,看准自然医学是西方医学的前沿领域。“西医创新,中医回归,是解决当前泛滥成灾的慢性疾病之最佳方法。西医创新就是自然医学,包括分子医学和量子医学。中医回归就是回到古中医学。”陈厚琦说。他不仅将西医的前沿领域自然医学向国内医学界介绍,而且建立了自然医学独特的理论和用药系统,在逆转慢性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取得成功经验。
以现代系统科学为指导,他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原理研究生命科学和医学,提出了“人体自稳定调控系统的生物控制论”。这一理论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他认为:医学的目的不是治病,而是恢复人体自愈力。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愈力,在物质、能量和信息层面上各具特征:A) 以神经系统为主导的生物化学调控机制(物质层面); B) 以人体电磁场为背景的生物电磁波同谱共振机制(能量层面); C) 以意识调控为核心的信息调控机制(信息层面)。 上工治未病,就是借助于各种手段,让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得以恢复,实现人体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此外,他提出:能量医学是古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中医只有走出化学医学的阴影,才能够真正振兴。
为了推动医学变革,促进医疗模式的转变,帮助民众摆脱慢性疾病的痛苦,陈厚琦博士自2008年以来,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祖国。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作过数十次报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得到了业界同行的支持。“少花钱,治大病,防重病,是21世纪医学的任务,也是作为医者的重要使命”。陈厚琦坚定地说。
多年来,他发表过多篇医学论文。涉及自然医学和慢性疾病康复的论文有:《健康危机与自然康复》、《战胜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冠心病与脑中风》、《奇迹酶在逆转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关键作用 》、《帕金森病的预防和逆转》、《创新医学,促进医疗模式的转变》、《新世纪科学革命和中国养生文化的发展》、《新世纪健康产业与医学创新》、《二十一世纪医学变革的主旋律:西医创新与中医回归》、《自然医学的历史使命》等。他积极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国际自然医学会、国际亚健康协会和世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会等机构合作,将抗衰老医学、功能性医学、自然医学与量子医学的国际医学发展新动态、新思维、新技术带回祖国。同时,他与古中医学临床高手合作,开展慢性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工作。在上海,与医疗单位合作,他们正在创建慢性疾病康复中心,建设慢病康复样板,为逆转多种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开拓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