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教研论文通用8篇

物理学是一种自然科学,注重于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尤其是它们各自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理学是关于大自然规律的知识;更广义地说,物理学探索分析大自然所发生的现象,以了解其规则。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物理教学教研论文通用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关于物理教学论文 篇1

初二下学期物理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大多物理生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吃力,如何把本学期的课程上好,让学生学好就成为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心。我根据上学期的期末成绩分析情况制定了工作计划

一、 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验能力,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2.更新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教法,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 继续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 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下册主要学习电学、磁学,带有一部分和电磁学有关的信息传递知识。本册共分五章。第六章 电压和电阻 第七章 欧姆定律 第八章 电功率第九章电和磁 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每章的导入提起了学生对本章的兴趣,每章的阅读指导突出了本章的重难点。本书在每章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新教学理念。

三、学生情况分析;

物理是学生刚接触的一门学科,一些基础较好、思维灵活、接受性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钻心听讲,不认真做笔记,课前没预习,课

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的独立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这方面女同学较多;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上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方面的提高。针对以上各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成绩。

四、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因此,本学期开学起,就要很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的意图,我们将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进度,吃

透教材的知识点,并能选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保证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学得透澈,没有过重的学习负担。加大备课力度。备课备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不好,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那堂课教师所授知识。

4、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5、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及格率和均分。

6、重视实验教学,对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全部要在课堂上演示,并争取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在课后多接触学生,多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

7、课堂作业力求课上完成,课后作业的布置做到少而精,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8、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演示实验能让学生动手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比如让1至3位同学代表到讲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下面的同学注意找出他们操作中的不当和错误之处。

9、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物理教学中的换位思考学科论文 篇2

物理教学中的换位思考学科论文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在尽心尽力后教出的学生都是优秀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事与愿违。特别是当你在教学上已竭尽所能,而你的学生的物理成绩却无起色,当感觉苦恼、无奈,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工作失去信心,甚至准备对学生放弃时,请不防静下来想一想我们自己学习物理的过程。

每一位教师都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欢乐与苦恼,有过自已喜欢和讨厌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坎坷:有一些知识点怎么也想不明白。如果我们回忆一下自己当学生时学习这些知识点时的思考方式、困惑以及最后豁然明白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弃成人的思维层次而是站在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和使用教学手段,这样就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备课时应注意换位思考。美国教育家索里、特尔福德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写到:“当学习和技能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时候,迁移的产生是十分明显的。……。将来的学习依赖于过去的学习。全部准备的概念就是以这个前提为基础的。我们不能脱离过去的经验来学习。”而初中学生的物理知识的储备量是有限,知识的迁移能力就不能与教师相提并论,而且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干挠。例如,惯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些学生就是在学习了“惯性”这一节后,还仍认为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有关。如果我们在授课时,将一些问题进行分层递进如:自行车和小轿车,哪一辆车更容易推动?一个速度很大的乒乓飞来和一个速度较小的铅球飞过来,哪一个球更容易接住?通过这些问题的递进设置,学生就不再会认为惯性大小与速度有关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的难点是否突破,对学生来说哪些知识之间容易产生干挠,这样教师在备课中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认真做到备教材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做到备学生、备教法,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生动准确地传授物理知识,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知识。

在传授新知识时应注意换位思考。“在学习中,一个新的观念,一点新的信息,或者一种新经验,不是被现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就是改造这个现有的认知结构,否则就是产生新的认知范畴以接纳新的经验或其它因素” (美国教育家:索里、特尔福德的《教育心理学》第233页)。记得在学质量时,总是对“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弄不明白,老是将物体、物质混淆,所以在教“质量”一节时,特别强调物体和物质的区别:物质是一种材料,物体是有形状的限定,同一种物质可以是不同的物体。例如:铁球。铁是物质,铁球是物体。将铁球放到月球上去(位置改变),此球所含的铁是否改变?当将铁球熔成铁水(状态改变),所含的铁是否改变?当将此球压成铁片(形状改变),所含的铁是否改变?通过从最通俗、最浅显的方式入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从简单入手,从实际生活中入手,这样学生对新知识能轻松愉快的接受,且更容易内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和传授知识的量度,就能达到更佳的效果。“大部分研究表明,多数人在形成概念或解决问题时不去利用他们所有的全部信息”( 美国教育家:索里、特尔福德在《教育心理学》第271页)。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迁移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现有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鼓励”和适当的“口头提示”可以提高学生在错误信息中推论出正确信息的能力。人的认知规律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教师应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提出比较新颖的、困难的、同时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或任务,启发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践中。在教学中,我们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定势。记得在高考前的一次模拟考试中,有一道数学题,由于一时的“灵感”,全校只有我一个人“撞”出来了,由于事后没有去总结,对此类型的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定势,结果,在高考中出现了此题,本人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此题做出来。自身的教训使我在教学中,总是把学生良好的思维定势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例如,对于“月亮在云中穿进穿出”是以 为参照物时,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都能答对,但是,我在讲评此题时总是一步一步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穿进穿出”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月亮在运动。“什么叫机械运动?”,学生答到: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月亮和谁的位置发生改变?”,学生答到:“云”。这样学生就明白为什么填“云”的原因,以后遇到诸如此类的题,学生就会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方式,而不会随意乱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过程的分析,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过程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定势;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多设立生活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设置问题时应考虑学生的层面而层层递进,使不同层次、不同资质的学生能得到教师肯定同时而充满自信,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信息摄取能力就能逐步的`提高。

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中应注意换位思考。人所学的知识很容易忘记,唯有学习的能力让人终身受益。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闯新能力。教师不能一提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误认为:在实验时只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他们的认知能力一样,都是循序渐进的。而现在的学生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动手能力相对于我们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差异很大,所以,应该让学生先学会模仿,模仿能力强了,动手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在学生动手实验时,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着重于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实验方法进行改进。注意培养学生对实验可操作性的理性认识,并让学生在遵守实验规章制度的情况下,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记得在小时候,看见父亲的一根弹簧表带,轻轻地用力一拉,一松手,弹簧又恢复原状,觉得特好玩、特好奇,于是用力猛地一拉,结果,一根表带被毁了。所以在上实验课时,首先应考虑到学生对哪些器材、哪些实验会充满好奇,应考虑到如何在完成好原有计划实验的基础上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题下通过学生自己设置的一些实验来验证学生提出的一些猜想。这样即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闯新精神。

在总复习时应注意换位思考。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从学生走过来的。

关于物理教学论文 篇3

摘要: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推动了学科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自学、探究、生活”教学模式得到教师广泛认可与应用,有效推动了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自学、探究、生活”教学模式概念入手,就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物理教学;自主性教学;教学生活化

物理学科作为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事物本质认知与理解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生活性、创新性学习。因此,本文就“自学、探究、生活”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以下几点体会。

“自学、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是基于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下初中物理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多元化”,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创新、实践”能力等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主性教学”、“探究性教学”、“小组合作性教学”特征为一体的新兴教学模式[1]。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激发并提高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创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关于“自学、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二、“自学、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准确把握时机,提高学生个性化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初中物理课程是八年级新增的一门知识学科。这一时期学生已经初步适应初中学习方法,具备了自主学习意识,所欠缺的是自主学习能力。对此,教师在应用“自学、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时,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准确把握教学时机,引导学生养成个性化自学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思考”、“课后实践与复习”等。例如在讲授《光和眼睛》中“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相关知识时,我根据教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第一,阅读章节内容,明确内容所阐述的主要物理现象;第二,找出内容中涉及与讲述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第三,联想与现象,物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与应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相关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认知与理解,并在预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理解,针对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疑问。例如“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呈轴对称?”“什么是光的漫反射?”等等。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在课堂听讲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长此以往,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如在每单元学习后,我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法,让学生根据单元内容,进行知识点总结,绘制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提升物理学习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通过与同学进行思维导图分享,帮助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并通过适宜的鼓励,提升学生物理学习自信心。

(二)基于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由于初中物理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中可结合物理学科这一特征,为学生创设物理实验教学情境,将物理实验课中相对抽象的知识,如物理概念、物理定理、物理公式、物理规律等,进行直观、形象而生动的展现[2]。同时,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思维的拓展。例如在讲授《浮力与升力》中“认识浮力”相关知识时,我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以学生生活常见的物品“乒乓球”、“铅块”、“水”为实验材料,将乒乓球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乒乓球状态,指出乒乓球浮于水面的原因在于受到了“浮力”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将铅块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铅块的状态,提出问题:“铅块沉入水底,是否说明铅块不受浮力作用?”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通过大家共同实验,来验证各自的猜想。即将铅块放入空水杯中,运用弹簧秤给予铅块一个向上的力,进行铅块离开水杯底部的受力值;向水中注水后,对铅块离开水杯底部的受力值进行记录,在对比分析中,进行总结。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对“浮力”这一概念具有了更为明确的认知与理解。

(三)基于现实生活,提升教学生活化水平,实现知识有效应用

从初中物理教材教学内容可知,物理知识讲述的是生活中、自然中的知识,通过物理知识学习,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给予科学的解释,探知事物本质,并通过物理知识应用,进行事物创作,丰富生活乐趣。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连接,提升学生物理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事物观察与思考能力。例如将“摩擦力”与“衣服带电现象”相结合;将“汽化和液化”与“冬天室外晒衣服”生活实例相结合;将“惯性”与“公交车刹车后的运动”相结合;将“研究物理的浮力条件”与“船在水中航行”相结合等等。总而言之,“自学、探究、生活”教学模式是基于构建主义、人文主义有机结合下形成的新兴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事物探究能力以及创新创作能力、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现“自学、探究、生活”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有利于学生认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升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兴趣,为学生高中物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波。“自学、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95):138

[2]唐丽平。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学周刊,(01):38-40.

物理学科的改革论文 篇4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现教育信息化为特征,这一特征正在迅猛发展。

物理教学所面对的是新的目标和要求,是扩展的教学资源、广阔的视野、便捷的条件,必然带来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达到空前优化的教学效果。

1. “整合”是大势所趋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掺合”,而是使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内在的组成部分。

这里有二层含意,一是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物理课堂,使之成为整合起来的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物理学科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即它是整合的手段。

信息技术是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是附加的、辅助的、可有可无的,而是与物理课程有机结合的、融为一体的。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要整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懂得目前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但又感到信息的饥渴,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涌进人们的生活,必将改善表达信息的形式与能力,缩短传播信息的时间与途径,提高处理信息的速度与质量,因此,必须寻求最佳的传递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多媒体教学根据思维科学关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叉进行和谐发展的原理,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与主导教学的作用,又要启发学生通过对各类形象化教学媒体的观察思维去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感知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物理教学的整体优化。

2. “整合”是过程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是一个教学改革过程,要破要立,要改变那种只重教师讲授,忽略学生因素,生搬硬灌的教学模式,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活泼地学习模式;要改变那种只重知识结果的背诵,改以重过程的体会和理解,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改变那种只重抽象逻辑思维和推理,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与提高;要改变那种傻教傻学的题海教学方式,变机械套用为灵活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固定式思维为发散型思维。

只有这种“整合”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时,首先要把握大纲的要求,了解教材的意图,抓住教学的重点,根据教学的条件,提出教学的设想,这种设想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充分展示自己教学特色,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研究上,放在能力的提高上,放在素质的培养上,要考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耳聆听、动脑思考。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吸收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输出信息组成的,没有完整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整个“整合”过程的核心,是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展现;其关键是教学“课件”的创意、设计、制作与使用。

3. “整合”的形式和前景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相整合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联动力强,更具有可视性、模拟性、交互性、重组性、智能化……“整合”要精、要巧、要融合,不要生搬硬套,教材搬家,要采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以多媒体的形式(录音、录像、图片、动画等)将课程内容科学地、有机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进入视、听、思并用的教学环境,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易于突破抽象思维的难点与局限,使教学活动更为符合人的认识过程,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益和更好的学习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物理学所讲授的内容基本上是客观实际存在的,下面介绍素材库中部分课件的整合思路和前景。

3.1 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展示。

物理教学过程中,对许多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用语言、用文字、用挂图很难把它们讲清楚,学生也很难想象出它们的具体情景; 而利用信息技术却能变静为动、变难为易。

如:素材库中的“超重与失重”、“平抛运动的剖析”、“电磁感应现象”等。

3.2 抽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剖析。

抽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难以理解、难以掌握,过去教学中很容易形成只重概念的背诵和规律的`记忆,而忽略对概念的理解,忽略对规律的探讨和研究; 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便于研究、便于理解。

如:“加速度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动量定理”等。

3.3 微观世界的放大,庞然大物的缩小。

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宠然大物又说不清道不明,过去教学中只能让学生看看挂图或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学生很难得到正确完整的认识与印象; 现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微观世界加以放大,把庞然大物加以缩小,展示在学生眼前,许多情景不言自明,复杂情景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获取和理解。

如:“布朗运动”、“日心说”、“地心说”、“理想气体分子运动模型”等。

4. “整合”注意事项

4.1 “整合”需从一点一滴做起。

“整合”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实践中,既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大局,又要切实可行,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宝贵经验;既要学习、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物理教学的精髓与内含;“整合”水平的高低,关键在观念的转变、在实践的探索。

4.2 “整合”要特别注意科学性。

由物理学科本身特点决定,它特别注意所讲内容的科学性,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特别在容易出现问题的动画创意、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更要把科学性放在首位。

4.3 “整合”要注意实用性。

“整合”的目的是为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图虚名,因此,在进行“整合”实验时,要讲究实用,不能脱离实际,要把教学质量搞上去,这种“整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物理学科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很荣幸,我能被选中代表物理组在今天的经验交流会上发言。在开讲之前,请原谅我的出言不逊,我认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有“西天取经”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不管是班门弄斧也好,自我陶醉也罢,但我们的目的是分享教学心得,达到共同提高。下面就我在高三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做法给大家作一下汇报,讲的不对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这两年我有幸连续在高三担任教学工作,深知课堂就是主战场,课堂效率就是生命线。但长期以来,权威人士评价一堂课的质量高低,似乎通常是“讲得如何”,而不是“学生学得怎样”,因而我认为很容易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走入两个误区:一是教师认为自己的水平高,不相信学生,每节课滔滔不绝,讲课时面面倶到。在高三物理复习阶段,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老师从来就没有闲过——嘴里不停地说,手在黑板上不停地写,一节课准备好几黑板的内容,灌输知识的密度大得惊人,常常是老师觉得津津有味,学生则是昏昏欲睡。二是为了弥补课内挤占学生自主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很多教师就在课外拼命地发练习和补课。不少教师认为,一节课讲这么多学生能接受吗?这好办,不能接受的学生,就等下课以后再给他们补。所以经常看到的是老师追着学生补课,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练习。上述两个误区都有同样的一个结果:基础差的学生会感到物理知识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而被动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久而久之,便逐渐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主动开动思维、进行自我开拓的锻炼,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到头来是事倍功半,即使出了点“成绩”,也是以牺牲师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

路就在脚下。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提高高三复习效果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其实就在你我脚下。我认为,高三复习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总体复习计划和目标,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学习内容分层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具体体会如下:

一、立足课内,精讲精练。

物理复习课中,我反对“只讲不练”、“不讲只练”和“多讲多练”等教学模式,我坚持讲与练结合的原则,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种做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虑到知识的梯度。我认为,选编的练习学生能否按时完成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复习的目标能否实现,而教师的精力有限,所以我坚持精心选编练习题和测试题,同时坚持讲练结合,使每一单元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落实到位。二是考虑到学生的层次。选编练习要有一定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我采用自己抽查和学生互查的方式检查练习的完成情况,一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理解模糊的问题,我便对症下药,及时补救。三是考虑到学生的落实情况。每节课前,我都会针对上节课的内容原创两道题:第一道默写概念、定律、公式及其变形式;第二道是关于上节课所讲例题的改编题。这样,就可达到实实在在的把每堂课的内容都落实到位的目的。

二、试卷讲评,追求高效。

我一直认为,讲评课是高三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讲评课对及时纠正错误、扬优补缺、巩固双基、规范解题、开阔思路、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自己攻克了四大难题:

1、什么时候讲?

我常常是在发下试卷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更正,确实解决不了的我再去讲。因为学生做错了的题目并不一定不会,有的只是粗心大意,很可能学生看后就能迅速解决,有的甚至在刚刚交上试卷后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悟就弄明白了的题目,我就不讲,也没有必要讲。

2、讲什么?

我在调查中发现有些讲评课学生收获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不分轻重,面面俱到。其实试卷上大多数题目学生可以自行解决,如果讲评时再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自然会厌烦,觉得是浪费时间。因此,我备课前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对做错的题是怎么样思考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会在这道题(这类问题)上出错?”找出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上存在的问题,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缺陷,将课堂的主要精力、时间集中到学生答题出现失误的“关节”所在,透彻分析,击中要害,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使讲解更具有针对性。

3、怎么讲?

我认为,教师讲评应突出重点,重在指导,而不是重复、重演一遍,不能以题论题,不能只按题号顺序讲评,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物理情景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试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一个完整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总结提高。我通常的做法有如下3种归类方式:

(1)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这种归类方式可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进行,我再从其中选择重点知识、典型题目进行分析讲评。

(2)按解题方法归类。就是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归类到一起进行分析讲评。如把一份综合试卷分为整体法的应用、隔离法的应用、等效法的应用、函数图像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等类型。

(3)按错误类别归类。就是按答卷中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归类。

按以上三种方法归好类后,我再进行讲评。讲评时,要透过题中物理情景的表面现象,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我一般从3个方面进行发散引导:

一是对物理解题思路发散——“一题多解”;

二是对物理情景发散——“一题多联”;

三是对物理问题发散——“一题多变”。

4、讲后怎么办?

讲评后,让学生更正试卷,并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和说明,或者是及时根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练习题,我再重改试卷,并要求每一个学生第二次能拿满分,第二次改卷后,再与学生个别交流,帮助他们切实掌握知识。这一做法,我称之为“评后110分”。当然,由于学生在基础、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评后110分”并不真的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卷面成绩都是110分,但它对我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即便是考试拿不到满分,若事后能获得满分,其收获是相同的。而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反思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三、强化实验,紧扣特色。

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的。但是由于高三学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再加上高考评卷中对实验作答要求较高,每年的高考实验题基本上成了考生失分的大户,随着现行的一小带一大实验命题的改革,此种状况稍有改观,但仍然很难解决这一困难户,实验题也成为制约考生的一个“瓶颈”,实验复习时我是这样来把握的:

1、亲手做一做。

凡是带过高三的物理老师都有如此的经历:有关游标卡尺与螺旋侧微器的读数,老师在课堂上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一讲再讲,可效果呢?总是不尽人意,而高考中每年都会考到该内容,有位学生家长知道此事后,特意买了游标卡尺与螺旋测微器给他孩子练习读数,结果我相信不说大家都应知道,我的意思并不是每套仪器学生都得准备,只是想说实践的重要性。在复习的过程中,重要的演示实验和考纲要求的学生实验,我都亲手做一做,演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过程,我还自制一些教具,使抽象的过程具体化、生动化,例如:我们现在正在复习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我便自制了这样一个圆圈来教学,使带电粒子的轨迹生动化,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学效果如何呢?要等到我们24、25号月考后才能知道。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我也利用flash动画课件展现给学生看,例如:电场中的等势面,天体的运动等都可以通过课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动脑想一想。

高考实验题来源于课本实验,但更多的是高于课本实验,只有真正理解实验原理,掌握操作方法,才能在实验技能与技巧方面有所提高与突破。在实验复习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如实验仪器的选择、分压与限流、内接与外接,我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加强发散和求异思维的训练,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将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相同或相似的实验中去,设计出新实验,完成新实验,如正宗伏安法、另类伏安法。

3、结果算一算。

物理实验的过程很重要,但最终的结果更加重要。对最终结果的处理,我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是各仪器的读数必须符合高中物理实验读数规则,主要是有效数字方面,如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等的读数规则;二是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平均值法,图像法,处理结果,以及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偏差或误差;三是由实验结果推想改进方法,设计更科学的实验方案,如测电阻、测电源的电动势与内阻等都可创新出多种实验方案。可以说,大实验题是要边算边想的,不能一蹴而就。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多探寻学生学习的规律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可变因素,主动让自己的教学去适应学生,以学法定教法,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成为提高高三物理复习效率的支点。只有提高高三物理课的复习效率,才能真正实现高三物理成绩的有效提升,今年高考我所教两个班理科综合都考的比较理想,特别是1015班高考理综200分以上的20人,位列全年级平行班第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教学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一中人特有的豪情,一如既往的在教学路上披荆斩棘,不断探索。我坚信,只要有“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就会收获“路在脚下”的喜悦!

谢谢大家。

物理教学论文 篇6

情境创设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分析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更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具体措施: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情境;创设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创设针对性、趣味性强的实验情境。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创设;新课标

笔者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多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物理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遇到过来于自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少学习兴趣;教师对一些物理概念和物理原理的教学生硬直白,不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因而造成物理教学效果不好,总体教学质量不佳。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情境创设的角度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一、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情境

学生们需要快乐,快乐才会使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看到有些教师因为急于求成而变得脾气暴躁,对学生大声训斥,严厉批评,甚至发生一些暴力行为。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克服紧张和不安,改变节奏太快、压力太大的局面,努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里自主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

为了避免课堂教学过于枯燥,教师应多举一些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简单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尽量不让学生产生怯场心理,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讨论发言,从而避免引起学生产生思维疲劳和反感情绪。

这些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学生,详细理解教材,创设出最适合他们能力的、宽松的、平等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并保持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二、创设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

没有问题的学习,是盲目无效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

有些现象学生有了疑问,教师先要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求证,他们在讨论过程中会逐渐地去寻找正确答案,此时教师再针对相关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创设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力争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例如,在讲解影响蒸发的因素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应该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

学生会想出用火烤、摊开晒、用电熨斗烫等方法。

在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每一个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提出不同的见解,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就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方法逐个分析,师生之间展开拉锯式的辩论,教学过程从而变成了不断地质疑和释疑的科学探究过程,答案便会清晰明了起来。

三、创设针对性、趣味性强的实验情境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形成物理概念、导出和理解物理规律、锻炼学生探究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认真研究教材,针对新课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的内容,并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升华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2]。

例如,在教学汽化的两种方式之一———沸腾时,教师可提出:“壶里的水在烧开的过程中会逐渐变少,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水的沸腾实验,仔细观察水烧开的过程。

加热的过程中,让学生准确记录相应的数据。

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烧杯内水的变化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兴趣也会越来越高。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随之热烈,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安全做好实验的同时,和学生探讨如下问题:气泡为什么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气泡为什么在水面破裂?水为什么在不断减少?在这个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明之处继续进行实验来观察并验证,或者和周围同学讨论。

这样一来,不仅物理课堂气氛逐渐活跃了起来,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度”,只能帮助和指导学生,具体实验还是要由学生亲自完成,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动手、动脑及思考空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结语

创设多种行之有效的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师生双方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做到“诱导、引导、指导”并举。

这样就可激励学生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使学生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做到动中思、思中议、议中明,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和协作互动的讨论、推理、归纳、概括,逐步得出结论,形成技能,最终达到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雒亚妮。如何实施初中物理有效教学[J].数理化学习,2014(5):73.

[2]王雄。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4(8):211.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当中,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只有在学生和教师都具备创新意识和理念的前提下,才能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此,文章提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中学生;创新意识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科技的进步,才能使社会不断向前。

创新教学就是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使其具备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从初中阶段就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所以本文就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通过一个实验或是一次活动就能实现的,这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要求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多使用科学性高、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并将“我要创新”的理念渗透到每一节物理课堂的教学当中,依据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生自身的特征给予其足够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为学生创造一个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平台。

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①物理教师应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及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融合。

只有教师具备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

②深入研究初中物理教学的方法;对初中物理教学当中所使用的教材进行创新性的使用;对于新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研究,探讨出改进的方法;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和发挥。

二、教师自身应具备积极的创新意识和理念

由于教师是对学生施行创新教育的执行者,因此作为教师自身应具备积极的创新意识和理念,假如教师本身在主观意识上就对创新教育心存排斥,那就更谈不上对所教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了。

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想要有效地开展创新教育,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就是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积极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理念,并对创新教育有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初中物理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开展创新教育时,物理教师应把教学实践与创新理论结合在一起,再运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创建自由、开放、活跃的物理教学课堂,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加入到初中物理课堂的学习和讨论中来,继而起到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的作用。

物理教学论文 篇7

摘要:本文主要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动画模拟与物理概念知识的整合两方面探讨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效果,以期为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整合

物理这门学科的逻辑性较强,其实验分析是验证物理概念知识的基础。因此对学生而言,无论是实验分析还是理论知识的学习,都具有一定的难度。随着新课改的推广与实行,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信息技术引入物理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动态教学模式。无论是将其作为实验分析还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工具,都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

物理属于理科范畴,因此实验分析与理论验证是物理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站在理论知识的角度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因此缺乏自主探究实验现象和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学习的对象不再是“冷冰冰”基础理论知识,而是理论教学与实验分析相结合,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传递物理实质。据心理学家所言,在课堂学习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使学习知识更加清晰明了地留在学生大脑中,记忆深刻。反之,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将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将高中物理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调节课堂学习氛围和降低学习压力等作用,从而在课堂学习中大胆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意见,集中精力探索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师在讲解高中物理“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试验教学中,教师不能被动地按照教材步骤进行操作和演练。采用这种方式得出的物理实验结论为:第一,灯泡在演示那一刻是熄灭的(亮的)。第二,灯泡在演示结束之后会熄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线圈对变化的电流有阻碍影响”这一结论,但是并不能直观地观察到“电流阻碍”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短暂,但恰恰是实验探究中的关键问题所在,是这一章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实验演示方式,借助多媒体计算机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工具。比如在课前预习阶段,提前下载一个Flash软件,当演示到“电流如何阻碍线圈”时,就播放Flash软件中的视频实验分析讲解。学生在动态观察和静态学习中能够对试验内容有一个全面详细的认知过程,进而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再比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一课时,首先教师需要提前对章节相关资料收集起来,并准备好实验分析和探究所需的设备和装置,展开“羽毛和铁块”实验设计和演示。其次,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视频,并要求学生自主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会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想。一般认为在同一高度,由于铁块要比羽毛重很多倍,因此最先落下的物体是铁块。因此,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在同一高度下,羽毛和铁块自由落体的速度相同。究其原因是假定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真空”进行,不受摩擦力的影响。并在分析与探究物体受力情况时,羽毛与铁块只受“重力”因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铁块和羽毛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制作成动画效果。当降落100m、200m时,静止羽毛和铁块的运动画面,这样可以方便学生清晰观察在同一水平线上,铁块和羽毛的下降高度。这样不仅可以营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动画模拟与物理概念知识的整合

物理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对物理的理解源于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释放内在力量。但是在激发内在力量过程中,由于物理概念知识较为抽象化,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学生通过一些有效方式提升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度,从而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学习、思考和探究。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在这个概念中,提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知识的判断能力和信念等。并着重表明“成就感”才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激发自身积极情绪的重要动机。因此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就可以将自身兴趣度与物理知识衔接起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物理生活情境,从而达到调动自身对知识的好奇度、求知欲等目的。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物理知识进行猜想和探究,并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证据。比如,教师在讲解高中物理“抛物线”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抛物线运动动画来模拟抛物线的运动规律,让学生观察后得出抛物线概念、抛物线的运动规律、抛物线的基本特征。提前准备好抛物线函数运动图,将函数图与物理中的抛物线运动模拟图进行比较,并站在数学相关知识角度和物理相关知识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抛物线运动的基本轨迹和特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并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抛物线运动的分析和探究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巩固了数学知识,也明白了其中两者之间的联系,对于以后学习物理知识会更加容易。

三、结束语

实现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整体质量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峰.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09:157.

[2]房迅.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整合[J].学周刊,,23:39.

[3]李寅峰.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以物理教学的优化整合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03:197-198.

物理学科现代教育论文 篇8

物理学科现代教育论文

一、定位在“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四环节循环”课堂的立足点是“辅助”,教师运用时应该适时适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选取多媒体素材的整合应以“辅助”教学为立足点。调研发现,部分物理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只是在形式上符合“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课件结构非常完整,操作性强,但教师使用后教学效果不好。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过于依赖现代教育技术,不能展现教师的主观能动课堂设计,“隶属”于课件,课件的“辅助”变成“统领”,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这就谈不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如把四个环节内容制作进课件,按顺序演示,教学中并没引导学生进行四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又如自学质疑环节不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创造问题环境;还有把自学指导的学案内容放入课件,分页播放时一带而过,学生无法记录自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多媒体课件的结构可以做得比较松散,只提供导课资源、学习资源、知识点展示或课堂训练题,创设学习情境。内容比较多的自学指导的学案可以选取纸质媒介,如课堂练习册、印制学案等,不应制作入课件,因为不方便学生记录。课件内在的结构联系并不重要,这样的课件可能看起来没有成型,但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能否有效达到时教学目标为尺度衡量的,在使用时,把握住“度”,要给学生看、听、想、做留足发挥的空间,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二、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四环节循环教学高效物理课堂

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除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运用实物展台辅助教学。例如:

(1)不方便观察现象的演示实验,老师可以在展台上进行实验;

(2)在展示评价环节,对于学生问题处理结果展示,实物展台可以发挥很大优势,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得出的结论以文本、图片、实验等方式,通过实物展台展示给全班学生,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评价,使得“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更高效。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推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手段。如何提高我市现代教育技术在“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水平,打造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新课程改革下的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需要我们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