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重点知识归纳优秀6篇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重点知识归纳有哪些?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是高考中容易得分的科目。有些考点是必修的。学生们需要注意这些考点,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重点知识归纳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

特征 特点 表现 标志

1、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

2、 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要特点: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进行斗争,开始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3、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显著特征: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5、 日本垄断组织产生的最大特点:在政府保护下产生

6、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与彼得一世改革时俄国社会状况的相同特点:工业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

7、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标志:英吉利共和国的成立

8、 英国资产阶级最终夺取政权的标志:1688年宫廷政变

9、 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进入高潮的标志:波士顿倾茶事件

10、 北美独立战争前,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11、 南方奴隶主挑起美国南北战争的标志:南方军队炮轰萨姆特要塞

12、 19世纪末美国垄断的标志:大量的托拉斯

13、 美国侵华新阶段的标志:“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4、 18世纪晚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的标志:雅各宾派(资产阶级民主派)掌权

15、 标志近代世界体系开始真正形成的两大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17、 衡量一个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机器制造业已实现了机械化

18、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19世纪30、40年代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9、 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20、 标志法国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势力的事件:1830年七月革命

21.1917年,俄国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到资产阶级手里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篇2

“斯大林模式”

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

①过程: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结果: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评价功绩:①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中历史复习-近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篇3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涉及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两次***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a.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除注意侵略战争外,还要注意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侵略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割地、赔款的增加。(同学们可以用课本相关史实填充。)②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的获取和发展。③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扩大。④宗教文化侵略加深。

b.中国社会的初次变化

i.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

①政治: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损害,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始丧失。②经济:五口通商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ⅱ。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的变化。

ⅲ。中国社会新因素的产生

***战争以后,外商企业的出现,使中国境内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因素。在外商企业中,出现了近代第一批无产阶级。***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i.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同学们可自己填入内容,把握其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影响。)

ⅱ。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同学们应把握背景、分阶段把握过程、其纲领的主要内容、结果、影响,并与世界史亚洲风暴的相关内容结合。)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和形成(涉及19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等项内容。本阶段可以中法战争为界标,在这之前,列强侵华相对和缓;之后,侵华变本加历。清政府被动挨打,至《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a.西方国家侵略活动的加剧

i.列强侵略在“和缓”中日益加剧

60年代,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上,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开始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新一轮的侵略,中国出现边疆新危机。

ⅱ。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伴随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大规模侵略战争。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甲午中日战争使清政府在军事上基本丧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掉了清政府身上最后一点御外的勇气。

三次侵华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ⅲ。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化

i.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外国势力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控制不断加深。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独立地位不断丧失。

ⅱ。清政府的内外政策调整和统治阶级的分化

“辛酉政变”,标志着清政府中倾心与外国“和好”的媚外派上台,在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总理衙门的设立表明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洋务运动借“器”练兵自强求富,扩展了“西学”的内容。

ⅲ。中国社会近代新因素的进一步发展

新经济因素: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出现近代民族工业。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

新阶级力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而来,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洋务派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产生)。

“西学”思潮的发展: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政治改良,发展资本主义,到90午代,维新改良思想发展为运动,民主革命思想开始闪亮登场。

c.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i.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ⅱ。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

面对瓜分狂潮引起的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ⅲ。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它是旧式农民战争在中国的终结。“扶清灭洋”口号突出反映了反帝爱国性质,又有严重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直接功绩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它也给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最后的有力一击,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4

一、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

(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5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_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_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三、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四、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文化_”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五、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邓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六、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七、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

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八、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知识点 篇6

目的 目标 意图 用意

1、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的根本目的:限制君主的权利

2、 1660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3、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国王分别召开新议会和三级会议的共同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4、 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主要目的:维护自己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5、 1787年,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6、 美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意图:进占中国市场

7、 法国雅各宾派专政的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

8、 雅各宾派实行恐怖政策的直接目的:镇压反对派

9、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最终目的):使俄国成为西欧式的大国,增强俄国实力,巩固贵族地主商人的国家

10、 彼得一世鼓励发展手工工场的目的:增强俄国实力

11、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确保贵族地主利益

12、 推行“铁血政策”来统一德意志的根本目的: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13、 普鲁士于1866年发动普奥战争的直接目的: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14、 1869年日本政府实行“奉还版籍”的主要目的:实现全国政治统一

三、作用 影响 结局 结果 后果

1、 《权利法案》的最主要作用: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专政

2、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最重大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

3、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4、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5、 19世纪中期,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主义在欧美国家取得全面胜利

6、 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 法国1794年热月政变、1799年雾月政变、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的相同结果: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