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论文最新10篇

导语: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数学小论文最新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数学小论文 篇1

爸爸经常去唐山出差,这次回来说唐山迁西的栗子特别好吃,说要弄点那边的栗子到常州卖卖。做生意就要算一下可行性,如果那边的生栗子是500克12元,运费每500克要1元,回家后每500克生栗子可以炒出400克熟栗子,假如500克熟栗子卖20元的话,每500克生栗子能赚多少钱呢?

我认为是每500克生栗子成本是12+1=13元,熟栗子是20×400/500=16元,16-13=3元,每500克就赚3元。小朋友们你们说这种方法对吗?

爸爸说先要算一下每500克熟栗子需要多少生栗子炒,再算出这些生栗子要多少钱,也就是1÷400/500=1.25,12+1=13元,13×1.25=16.25.然后20-16.25=3.75元。也就是每500克赚3.75元。

看来要是我去做生意的话做都没做算算账就要算亏本了,看来我要好好学习才行。

爸爸说要不我们就试试吧,店面、机器、装修等等忙活了几天。今天是星期天我们的迁西炒栗店就开卖了,热乎乎的大栗出锅了,爆竹一放,周围很多人都过来,招呼大家先品尝再说,大家吃了都说不错的,你一斤,我半斤就这样开始了今天一天的忙碌。生意还挺好,忙了一天下来盘点了一下卖了300斤生栗子,爸爸说今天一天可以赚多少?我说300÷400/500=240斤,240×3.75=900元。爸爸说这次不错,没有算亏本,但这只是原理上赚900元,运输途中的损耗,加拣出来的坏的,加每次称的时候都会多个1毛2毛3毛,加顾客品尝掉的,能赚个一半就阿弥陀佛了,最后清点钱结果900的一半都没赚到,看来我们第一次做这个生意想的太简单了。没想到做这个还有这么大的学问。

最后爸爸说空了点要请同学们吃我们炒的栗子,哈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数学的论文 篇2

一、数学史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学生很难完全理解书本上列举的每一个知识点,数学知识的形成,在经历漫长而艰辛的历史洗礼后变得更丰富,数学史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起到重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清楚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数学史的引入,学生学习起来会更轻松。比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学生对那些图形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特别是逻辑性较差的同学,更会觉得空间几何学起来非常困难。为了使同学消除对空间几何的恐惧,教师可以结合有关几何的数学家或历史故事,让学生领会空间几何的奥妙,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敢于、乐于分析和探索空间几何。又如在讲解有理数这一内容时,学生也许会对有理数的形成过程感到疑惑,这时教师便可向学生介绍有理数在数学史上的“生平”。通过对其历史的了解,学生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学生有理数知识形成的不易,从而能更深入地思考。

二、数学史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有足够的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由于其特殊性,教材在编排上都是按照一定的过程进行编写,基本上每一个知识点的罗列都是先介绍其定义,然后举例证明和进行推理或反推理,最后让学生做题巩固。这种教材的安排固然有其道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思考的过程。有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讲解知识点时,往往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分析,在黑板上写满解题步骤,以便学生一目了然。用这种方法讲解例题,看似可以让学生能够清楚、直接地理解例题,但实际上学生会觉得这样上课丝毫没有乐趣可言,而且会认为数学知识根本不需要多加思考。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内融入数学史,目的就是告诉学生数学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数学思维是怎样一步一步产生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法。例如在渗透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时,就让学生充分了解在数学发展史上几何的解题曾是一大难题。在经过无数数学家长期探索与不断研究下,最终发现代数可以有效帮助解决几何问题,从而形成数形结合思想。

三、利用数学史讲授知识系列

数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为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可以将数学史与思维培养结合运用,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学知识的创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急于讲解每一个详细的知识点,而是在知识点的基础上介绍其历史,比如这个知识点是哪一位数学家提出来的,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创造的,这个知识所表达的数学思想是什么。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这些知识的相互联系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从而对数学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在一开始介绍几何时,教师可以先从几何发展史讲起,数学几何的发展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在几何发展的过程中,其中阿基米德对圆锥曲线透彻研究为以后的解析几何贡献颇大。后来几何又经历了很多历史阶段,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通过对几何数学思想创造过程的理解,学生初步掌握了几何系列知识的特点,这对他们今后的几何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

四、利用数学史开展探究式学习

数学知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探究才能形成,数学是严谨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实践的证明。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数学史当做数学知识学习的载体,将数学公式或概念和数学发展史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讲授数学概念中的关键字词。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将一整句甚至是一大段的数学概念理解清楚,于是教师便可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利用相关概念在数学史的创造历程,用史实说话,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清楚、准确地认知概念所对应的一系列数学知识。通过关键字词入手,强化了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也了解到了概念中字词的选取不是随意而成的,是数学家不断研究、探索的过程。要知道,探究式学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标,巧妙融入相关知识的发展史,和学生共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率。例如以“概率”知识为例,可以向学生今天的数学历史事件,学生发现今天没有发生那些事,那明天是不是有可能和历史重合呢?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巧用数学史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史的学习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对学生有所帮助,更能让学生认真学习和传承数学科研的态度和行为,培养自身的数学素养。

数学论文 篇3

一、引导学生学会识图,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形之美”

在教学有关“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举例,把“圆”比作太阳、苹果等有形的东西,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有关“圆”的东西,如水面上激起的涟漪,既有静感又有动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有所感触,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用圆规画圆要形象得多、生动得多、鲜明得多。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美。

二、让学生学会鉴赏,在鉴赏中感受数学的“和谐美”

美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美感不但体现在艺术领域,在数学教学中也有一定的美。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发现和鉴赏数学之美,要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视角来观察数学,深入挖掘数学的结果美、过程美。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在数学中发现和鉴赏数学美的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黄金分割”时,学生一开始会很陌生,不知道什么是黄金分割,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身体的黄金分割点,并讲解有关黄金分割点的意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找黄金分割点。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其中存在的美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学习。再如,教师在讲授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借助线段图形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在线段的引导下既能理解应用题的题意,又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感受到数学深层次的体系美。总之,数学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只要教师善于引导,使学生树立发现美的观念,就一定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趣味美”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所以,数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其中,一种重要的参与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参与游戏,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美。实践证明,游戏的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既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又能给枯燥的数学课堂增添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对称、平移与旋转”时,教师可以采用做“跳棋”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学生在跳棋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学到了数学知识,并且会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美。

四、结语

总之,数学虽是一门科学,但同样具有美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数学的美。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数学教师更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 篇4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可以通过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发现寻找来反向论证课堂中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同时在整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前后呼应,在课堂中解决问题之后课下再进行反思总结,使学生在反复的总结和回顾当中加深印象,以便以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发散,进而提升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颜章业、提升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数学学案导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数学的论文 篇5

一、数学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数学化。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现实世界(已有生活经验与常识)中选择直观形象的素材,运用符合“形象—表象—抽象”认知规律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数、量、形、式。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如果用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活动设计。活动一,用教师给大家提供的长方形纸片摆一摆,算一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活动二,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请你们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活动一只是让学生做手工与算术,没有激起数学思考———发现拼出的正方形边长与2和3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活动过程没有数学化,所以这样的活动不是有效的数学活动。活动二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然后通过活动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发现摆出的正方形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叫作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6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设计二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把活动经验组织化、结构化,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这才是有效的数学活动。

二、数学活动要蕴含丰富的数学教育价值

1。数学活动要揭示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概念的原型,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活动抽象出概念的内涵,通过问题解决体验数学概念的外延及应用价值,通过反思总结把自我建构起来的概念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例如,“比例尺”的教学,可以通过“画教室的平面图和画手机芯片设计图”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并用人们能读懂并且熟悉的形式表示出来,从而感悟比例尺的意义和使用价值,在沉淀知识的同时学会创造。

2.数学活动要渗透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指抽象、推理、建模等思想,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反映为数学的思维方式,主要有: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类比与推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想象与联想、猜想与验证、特殊化与一般化等,其中概括是数学思维方式的核心。在数学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思考数学问题,感悟数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称”的活动在小学数学活动中至少用过6次,它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却各不相同。二年级“克与千克的认识”通过“称”进行观察与实验,直观感知1克与1千克的质量,形成对克与千克的抽象认识;三年级“数学广角———等量代换”通过“称”进行替换推理,感悟等量代换的思想;五年级“综合实践———量一量%找规律”通过“称”,用单位长度的线段来刻画物品的质量,感悟函数思想,培养归纳推理能力;五年级“方程的意义”用“称”建立等式的数学模型,渗透方程思想;五年级“数学广角———找次品”通过“称”进行排除推理,感悟从特殊到一般与优化的思想;六年级“综合应用———有趣的平衡”,通过“称”发现竹竿的两边塑料袋中放棋子的个数和刻度的积相等,感悟函数思想。

3.数学活动要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一般包含三个方面:即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数学活动要利用好来自感官知觉的体验,在行为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操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平等交流与反思评价,抽象概括数学知识,总结提升思维策略,交流分享体验感受,最终形成自己的活动经验。例如,“小数的意义”中“0.1表示十分之一”的教学过程。1角是0.1元,1角也等于110元,这些都是学生的常识,稍加点拨即可唤醒,这时要开展的思维活动应是:根据等式的传递性也就是等量代换的思想进行推理0.1元=1角,110元=1角,所以0。1元=110元即0。1元表示110元;同样的推理可以得到0.1米=110米即0。1米表示110米;再进行归纳和抽象,建立数学模型———0.1表示110。“0.1表示十分之一”的教育价值自然不如经历探究“0.1为什么可以表示十分之一”的活动过程留下的活动经验的教育价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在数学基本思想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开展认知活动,才能帮助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获得继续学习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数学的论文 篇6

摘要: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比较重要,要能充分重视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优化,才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将现代化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应用,是落实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也对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比较契合,能将教学的效率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作用以及优势发挥详细分析,然后对其应用趋势和具体的策略应用详细探究,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教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发挥也比较显著,通过将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能和教学改革的要求相契合,对进一步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就比较有利。通过加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能有效保障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面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积极改革就比较紧迫。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作用和优势

1、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作用分析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能对素质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也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相符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有效促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将音视频以及图像文字等功能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对学生的多感官能有效调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得以激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数学课堂的动态化营造上得以有效实现,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再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规律揭示有着积极作用,也能有效地将数学教学内容得到拓展。从而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对数学教学的信息扩充有着积极作用,也能有助于课堂容量的增加,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促进作用。

2、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体现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在教育领域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就是因其自身的优势比较突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能够通过音视频以及图像文字的综合性应用,创设动态化的教学课堂,这对数学教学课堂的优化就比较有利。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还体现在能够将数学知识得到具体化的呈现,方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上会有诸多的抽象化内容,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比较费力,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就能得到良好的体现,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比较方便。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发展趋势和优化策略

1、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优化策略分析要想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良好发挥,就要能充分重视在教学方法上的引导。前提是教师要在技术应用上娴熟体现,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技巧能得到有效掌握,并要能够在课件的制作上得以充分重视,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能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数学教学的课堂优化。

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能按照相应的规范加以实施,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学的效果加以良好呈现。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活动开展方面要能够树立典型,激励教师间的教学积极性,优化整体的数学教学课堂。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以及教材等之间的关系,将教学的重点,要能得到有效突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能在容量上得到科学化的呈现,不能在内容上过多的展示,要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达到应用的良好作用发挥。同时,还要能够考虑到教师自身的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以及理解的全面性,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2、初中数学教学多媒体应用趋势分析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下,对初中数学教学发展也会起到促进作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也会愈来愈多。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比较有利,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会优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只有遵循相应的原则,对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而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化,也能够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的发展需求,多媒体技术的实施就能够有效实现个别化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得到有效培养。

另外,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下,在教学内容的最优化目标上也能得到有效实现。能够在课件的精心制作下,将数学教学的内容能针对性的呈现,这就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内容最优化的实现下,能够将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上也会实现,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将学习的评估以及指导等多方面目标得以实现。还能将教学的优越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加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要能从实际出发,注重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紧密结合,在方法的应用上要体现出科学性。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有效加强,才能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的优化发展,此次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实际教学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王月华。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3(08)

[2]钟燕。浅议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

[3]肖云。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

[4]李勇。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注意事项[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

数学论文 篇7

一、小学数学开展自主学习的方法

(一)提出自主研究问题

探索性研究强调“通过学习解决问题”。我们知道,思考源于怀疑,只有激发学生提问,才能产生学习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探索问题的原始解决方案,并基于自己的一些知识和经验,进行积极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进行下一步的独立调查,大大提高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探究性试验

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是实施再创造”的唯一正确途径,这一点是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发现或创造的,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游泳,想学游泳者要自己探索游泳的方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些特殊的场景,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拓宽研究的广度

探究性学习不仅是问题和主线的开始,同时也是学习的目的正如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说,“问题是出发点”。因此,在每节课或每个知识点的讲授时,教师都要为学生的学习铺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在教学五年级的“分数大小比较”后,学生知道了两种比较大小的方法:相同的分母,比较分子大小;相同的分子,比较分母的大小。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比较7/9和7/8哪个大,或者计算8/9与1/8的差,7/8与1/8的差,1/9和1/8的差等,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比较中,深刻掌握比较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为学生拓宽研究广度,这样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要适时进行指导即可,尽量让学生独立处理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自主学习的展望

自主性教学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进步,才能为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被社会淘汰。

三、结语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意义和方法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自主学习模式已经成为了教学的必然选择。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在实际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总结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助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数学即生活” 篇8

在数学教学中,因为数学可以来源于生活又是服务于我们生活的,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经验开始,创设案例情景,提出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将数学思维运用到生活的数学问题中,使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用数学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和解释,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话对于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这样来设计一个问题:怎样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在刚刚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函数知识后,让学生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还可能想到老师可能都没有想到的问题,例如:树高的话可以考虑勾股定理;树不高可以采用竹竿;天气好可以用影子和树高的关系;没有太阳没有影子;或者影子被房顶挡了。当然过程中也可能会跑题,需要教师来协调氛围和引导思维。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想尽方法也就达到了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勾股定理及三角函数的计算等等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实践,在其中体验、经历、感受,逐渐形成并喜爱上积极的、自主的、生动的实践性学习方式,有效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动性,客服实际困难,按照自己的办法来设计方案,过程中不仅对所学知识更加熟练,还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数学的能力便得到提高了。

数学论文 篇9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生活化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数学教学内容与数学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使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能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相联系,通过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不断探讨与创新,使小学数学教学更贴近于生活实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体意识,最终实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师;教学

数学学习对小学生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认真解读可以得出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成绩,还应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更贴近于小学生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笔者结合长期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以及小学生数学教学实际,对当前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提出

1、针对小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提出生活化教学。小学生每天都会进行数学学习,每天都在运用数学,但却对数学学习无法提起兴趣,在实际生活中无法科学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这是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一味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解,数学知识被局限于课堂之中,知识与生活不能有效融合,最终难以学习致用。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缺乏兴趣,探讨的热情下降,学生创新能力未被挖掘出来,对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产生局限性。

2、针对当前小学生数学教材状况提出生活化教学。当前,教育学界已深刻意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清楚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编写应紧扣生活实际。但是在当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上,还是以陈旧的教学题材为主,内容缺乏与生活的相关性,与时代的发展速度以及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符,小学数学课本需要得到充实与改造,以符合时代的需求。

3、针对当前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出生活化教学。传统教学方法在当前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成为教学主体,对知识的讲解注重逻辑推理,对知识背景、知识的延伸没有足够重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进行板书,根据教材进行讲课的教学方式为常见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极少得到运用,学生知识的获取多来源于教师的授课以及课本中的知识点。沉重的课业压力下,学生面临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课后要做大量习题与测试的现状,很难对数学课程产生兴趣。

4、针对当前在小学生国际数学比赛中的现状提出生活化教学。我国的中小学生在各大国际数学比赛中一直占据优势地位,受到教育界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摆在这些成绩面前的一大窘况是,我国中小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上,相对于日本、美国等国家来说明显偏低,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缺少实际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在这种现状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重点关注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为导向,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现象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从生活中提炼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从数学中学到实际生活能力。

二、探讨如何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1、创造良好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针对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培养出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进行学习。小学生年龄偏小,思想意识上还处于萌芽阶段,数学初始学习阶段对课程的兴趣培养对后续学习阶段的学习效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爱玩游戏的年龄特征,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吸引小学生的关注,带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抽取20名学生,排成两列,提问同学们平均一列为多少人?然后组织同学排成四列,提问每列平均又是多少人?还可以通过分水果、分玩具等方法进行平均数的学习。通过这些简单的活动设定,以及学生的讨论与思考,教学效率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学生也会对数学教学充满兴趣。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小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使学生在兴趣驱使下热爱数学课程,最终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生活化情境,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学生所学知识与自身熟悉的生活环境相似程度越高,学生对知识就更容易接纳与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出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情境,以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易于接收数学知识,并使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持。例如:在认识“几分之几”这一教学重点时,要使小学生掌握几分之几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可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小明去小花家玩,小花的妈妈拿出蛋糕招待小明。妈妈将蛋糕分成四块,小花吃了一块,小明吃了二块,妈妈吃了一块,那用分数如何表示呢?”学生在这一熟悉的情境下,进行积极地思考,得出小花吃了四分之一、小明吃了四分之二的答案。接着教师可以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小学生产生亲切熟悉的感觉,感受到分数的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分数的含义有更完整的认识。乐于解开疑惑,主动思考,也将原本沉闷的课堂教学,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设置,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语言与例题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中,枯燥的数学计算与名词可能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尽量根据小学生的特征,以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以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达对数学名词进行描述,使小学生与数学课程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相关性。例如:在进行大于号与小于号教学时,可将大于号和小于号编成一段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学生可以通过对顺口溜的理解,简单地区分出大于号与小于号的含义。又比如将数字的大小比较说成“为数字排队”等,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语言下能够对数字大小排序进行更直观地理解。其次,还可在数学的加减法教学时,通过设置一些生活化的例题,教会学生数学运算。例如:“老师给小朋友们分糖果,已经给15位同学分发了糖果,还有8位同学没有领到糖果,那么请问这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位小朋友?”“妈妈给哥哥和弟弟分别买了10支铅笔,每只铅笔0.5元,那么妈妈买铅笔总共花了多少钱?”这种生活化的训练例题在锻炼学生运算能力的同时,也通过将例题生活化,把枯燥乏味的数学运算变得生动,学生在熟悉的语言与生活行为中对数学更易于接受与理解,最终实现学习致用。

4、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意识。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认识身边的事物,以及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数学教学中,一些知识是抽象的,晦涩的,难以理解的,数学教师要做的是将学生难以理解与掌握的抽象知识,变得生动与鲜活,成为学生能领悟、能体会的知识。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课堂,在生活中可以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在生活中无时不刻地存在着数学现象,教师要指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在新学期数学课堂一开始,给学生布置以下课题: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接触到的数学知识,以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细小事情。有同学记录:“今天我和妈妈去菜市场买鱼,卖鱼的婆婆说要27元,妈妈和她讲价后只付了25元,便宜了2元,27-25=2。”又如:“今天哥哥的学校和其他学校进行篮球比赛,我默默地帮哥哥计算得分,进球时看到计分板上的变化,计算刚才的进球应该得2分还是3分。”通过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琐事中,并自行记录,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合理安排时间,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意识,将使数学教学事半功倍。

5、课后练习、课外活动生活化。数学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生活化的课后练习布置以及课外活动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巩固效果。课后练习与课外活动应以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为主,带领学生以数学的观点对生活的环境进行独立了解,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在对“平面图形”这一章节进行教学时,可布置学生在课后寻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物品,每种形状各带一至两样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沟通,加深其对平面图形的了解。在进行元、角、分的学习时,布置学生在放学后帮助家长去购买一件物品,记录物品的价格,购买时给营业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同时针对这一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进行相关课外活动。例如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指定一组学生当营业员,其他学生为顾客,将学习用品贴上纸标签,写上价格,指导学生进行购物活动。一组活动完成后将两组成员角色对调,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与监督。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课后练习与课外活动,学生将对所学知识点有更牢固的掌握,教师不仅仅在课堂上做到生活化教学,在课后也使学生得到了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一关键阶段,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要以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为教学目标,通过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将生活化教学长期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从数学中体验生活,最终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数学论文 篇10

暑假开始了,我和爸爸一起去报了游泳班、围棋班和夏令营。

我们先去取了钱,第一次取了3000元。第二次取了2000元,第三次取了2000元,问:一共取了多少钱?3000+2000+2000=7000(元)答:一共取了7000元(条件、关系)。

我们先去了游泳馆,我们先找到训练负责人,我们报了游泳班,花了530元。问:还剩多少钱?7000—530=6470(元)答:还剩6470元(条件、关系)

报夏令营花了2000元,问:还剩多少钱?6470—2000=4470(元)答:还剩4470元(条件、关系)。

报围棋训练班花了800元,问:还剩多少钱?4470—800=3670(元)答:还剩3670元(条件、关系)。

暑假生活费1000元也要算上,问:还剩多少钱?3670—1000=2670(元)答:还剩2670元(条件、关系)。

取的7000元就这样只剩下2670元了。哎,钱真不经花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