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与结构正在经历重要的历史性调整。整体来看,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趋稳,但安全关系和安全结构依然复杂多变,突发性事件仍难避免,风险升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周边安全形势论文(精选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2020年区粮食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指出的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这根主线,抓粮食收储安全和抓粮食仓储物流项目建设,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努力推动供给测改革和粮食收储价格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现就2020年深化粮食体制改革落实粮食安全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动担当作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市场粮油供应保障工作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政府、省粮食和物质储备局紧急通知精神,迅速行动,主动担当作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市场粮油供应保障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成立粮油应急保障供应领导小组,把粮油供应保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明确职责任务。二是迅速启动监测,强化日报制度。覆盖全区的粮油市场价格监测点每日收集并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市场信息,深入市场各粮食供应网点,密切跟踪监测粮油市场动态,现已累计收集报送粮油市场价格、加工生产、保供等信息1000余条。三是落实供应保障,在积极落实应急保障粮源的同时,督促各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开足马力,复工生产,生产的大米等粮食成品投放区内各大型超市、各粮食供应网点备足粮油货源,保障市场供应,确保粮食不脱销,不断档。四是迅速完善应急预案,制定疫情期间粮油保供稳价应急方案。按照粮食保供稳价要求,制定了有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对原粮及成品油采购、调拨、运输、供应等方面明确要求,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应急状态。
二、坚决落实稳粮保供任务,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稳供保粮食安全是落实任务之一,我局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办好这件“头等大事”。
一是利用“中国好粮油”示范县项目资金补贴政策,鼓励示范加工企业建立优质稻种植基地,参与优质稻的收储,用项目建设推动形成“优粮优价”的价格体系,有助于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粮食供需结构,筑牢保障粮食安全底线。2020年4月,临川区“中国好粮油”示范加工企业-江西金佳谷物股份有限公司新干分公司、抚州市永兴米业有限公司陆续在唱凯、罗针、东馆等乡镇通过土地流转形式,与农业专业组织、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协议),初步建立了15900亩连片的优质稻示范基地。
二是积极做好夏粮收购工作。做好夏粮收购工作,对保障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今年我区早稻播种面积61万亩,预计产量26900万公斤,预计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8260万公斤。为确保“有仓装粮”,我局优化仓储资源配置,提前做好腾仓并库,已按计划出库2654万公斤,筹措资金101万元,组织对已去库存的仓房、陈旧仓房进行维修改造,并进行空仓消毒,同时做好仪器校验、机械设备检修和人员培训等工作。全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共准备收购仓容8940万公斤,准备好输送机72台,检测仪器25台,除杂机25台,通风机100台,汽车衡30台,完全能够满足夏粮收购需要。截止11月20日,全区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稻谷2542万公斤。
三是服务和服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需要,健全粮油储备调节机制。抓好省级、区级地方储备粮油的轮换补库和库存粮油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完善粮食应急体系和粮油市场监测制度,重大节日如春节、国庆、全国“两会”期间,依法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力度,维护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四是严格管理制度,确保储粮安全。我局对储粮安全格外重视,强化对各基层粮管所储粮安全的督促检查。教育保防人员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加强定期粮情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大力推广科学保粮技术,充分利用机械通风,电子测温和“三低”技术,确保了国库储粮安全无事故。
三、积极落实稳粮保供任务,扎实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2020年是“中国好粮油”示范县项目建设收官之年,今年投资任务大、启动的子项目繁多。投资133.8万元开发“临川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监控系统;投资168万元对城郊粮管所1#、3#仓总仓容5000吨的储粮仓进行低温储藏技术改造;投资170万元建设临川区“才乡好粮”公共品牌线上线下营销网络进行渠道建设;投资505万元在全区改造五个“才乡好粮”优质稻分品种、分仓储藏粮的公共库;投资49万元用于示范加工企业科研开发;投资250万元改造示范加工企业加工工艺设备,提升大米品质,投资400万元用于示范加工企业优质稻基地和优质优价收购。
临川区粮油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大楼建设项目已立项,规划在上顿渡城区选址建设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集物理、化学和实验一体的综合性粮油质量检验检测大楼。
省财政投资386万元的“江西智慧粮库”项目建设正在使用,“互联网+”项目提升了全区20个基层粮库收储保粮管理智能化,大大提高了保防人员工作效益和网络化科技管粮水平。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分析》
摘 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党的报告明确指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当今国际海洋形势正在发生重要变革,这对中国的海洋战略的构建与发展既是机遇同时又是异常严峻的挑战。因此,分析当前中国周边海洋安全形势,把握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构建,海上力量的大力发展以及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至关重要。
关键词:海洋安全;海洋战略;周边海洋形势
当今国际海洋形势的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时显现;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地缘战略争夺不断加剧;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日益凸显。①在此背景下,亚太各主要大国纷纷调整其海洋战略,同时,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美国对亚太地区强势回归并高调介入中国周边海洋争端问题,而与中国存在海权争端的主要国家也借此机会不断升温争端问题,使得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明显恶化之势,中国周边海洋形势面临着巨大压力和异常严峻的挑战。
一、亚太主要大国海洋战略的调整
(一)美国海洋战略的调整
冷战结束后,作为蓝色海洋上的一枝独秀,美国为了保住其“海上霸主”地位,愈加重视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积极调整和制定新的海洋战略,不断强化其全球海洋强国地位。2000年7月,美国政府出台了《2000年海洋法案》,为制定美国在新世纪的海洋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2004年12月17日,布什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对落实《21世纪海洋蓝图》提出了具体措施。《21世纪海洋蓝图》和《美国海洋行动计划》的制定,为21世纪美国海洋战略奠定了基础。2009年6月12日,上任不到半年的奥巴马总统发表总统公告称:“本届政府将继往开来,采取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方法来制定国家海洋政策。”②“9·11”事件后,随着海洋安全的重要性和优先级不断提升。海岸警卫队很快就并入新成立的国土安全部。2002年颁布《海岸警卫队国土安全战略》,进一步提升海岸警卫队现代化水平,维护美国的海洋秩序和海上安全。2005年9月美国发布《国家海上安全战略》白皮书,第一次在国家安全层面提出海上安全战略,全面阐述美国面临的海上安全威胁、美国海上安全的战略目标以及应采取的战略行动。2007年10月,美国发布《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的新海上安全战略,突出强调了要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海上安全秩序,维护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利益。
(二)俄罗斯海洋战略的调整
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建海洋强国已经成为俄罗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总统普京上台后明确指出,俄罗斯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大国。为了改变由于苏联解体而导致海上实力下滑的现实,实施了一系列重振的措施。2000年3月,普京以总统命令的形式颁布了《2010年前俄联邦海上军事活动的基本政策》。同年4月,俄罗斯颁布了《俄罗斯联邦海军战略(草案)》,正式承认并使用了“海军战略”这一概念,提出了海军要面向世界大洋的战略构想。随后,《俄联邦海军未来10年发展规划》、《俄联邦海洋学说》等文件也纷纷出台。2001年7月,普京批准了《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海洋政策》,全面阐述了俄罗斯的国家海洋政策实质、原则、内容及其实施手段,确立了普京时代俄罗斯海洋安全战略的总体思路。2007年夏天,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元帅”号航母又重新恢复值勤战机起降任务,表明俄罗斯重新树立海军实力的征程已经开始。普京从远东地区战略利益出发,俄罗斯将太平洋舰队作为重点发展的舰队并为俄罗斯武装部队提供现代化武器系统,计划到2020年将现代化武器系统所占的份额提升至70%。目前,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占俄海军兵力的27%。通过“东进”战略积极谋求向太平洋进行渗透,并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尤其是海上战略核力量,从而维护附近海域以及海上通道的安全。
(三)日本海洋战略的调整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更加重视海洋问题,并将海洋问题提升为国家战略。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国家海洋政策的基本框架。2004年,日本发布了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要对海洋实施全面管理。2005年,“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财团”向政府提交了《海洋与日本: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树立海洋立国思想;制定日本海洋基本法,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强化和完善海洋行政管理与协调机制;加强对包括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在内的海洋“国土”的管理;积极参与和引导国际事务;加强海洋教育和海洋意识宣传。③这份文件的发布标志了日本海洋战略已经成型。2007年,日本通过了《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建筑物安全地带设置法》,其中要求政府,“全面保护我国正当拥有的领土,同时为保护作为海洋国家日本的利益而构建海洋新秩序,为此必须全力推进外交以及各种政策。”④这两个法案的出台,基本完成了日本“海洋立国”的法律化,为日本加强对海洋利益全面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基础。在海上安全方面,日本借美国不断推进重返亚太战略之机,不断强化日美同盟,进一步扩大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范围。2012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未来五年海洋基本战略计划大纲,明确提出进一步强化日本海上保安厅和海上自卫队的力量,确保其海洋安全。
(四)印度海洋战略的调整
作为主要的印度洋国家,地处南亚的印度一直有着浓重的大国情结。21世纪初以来,印度根据地区安全形势和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海洋作为实现强国战略的突破口,制定了其海洋军事战略。凭借自身地缘优势和其独特的国际地位,印度通过多种手段在试图控制印度洋的同时,还将触角伸向太平洋,积极拓展战略空间。2004年印度颁布的《印度海洋学说》和2007年颁布的《自由使用海洋:印度海洋军事战略》标志着21世纪初印度海军战略理论已形成体系并逐渐走向成熟。与此同时,印度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其海洋军事战略。首先,加强印度洋及其周边海域的战略部署。印度将印度洋视为其战略区域,提出“整个印度洋盆地——从北面的波斯湾到南面的南极洲,从西面的好望角及非洲东岸到东面的马六甲海峡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群岛——都是印度的战略周边”⑤。为此,印度不断加强其海军力量,巩固其对印度洋沿岸中小国家的海上优势。其次,通过“东进战略”谋求向太平洋进行渗透。印度于1992年正式提出“东进战略”,特别强调南中国海重要的战略价值。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反恐军事行动的全面展开和海盗问题日益凸显,印度不断加强与美、日、澳等国的军事关系,以应对非传统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为由向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地区渗透,不断推行其“东进战略”。
二、中国周边海洋安全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给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
2009年,随着奥巴马政府不断推进“重返亚太战略”,美国强势回归亚太地区,给中国海洋战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首先,挤压我国海洋战略空间。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重心之一就是防范和遏制中国崛起,进而维护其霸权和地区影响力。为此,美国积极强化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军事盟国的关系,并积极构建所谓“岛链”的军事战略部署,强化对中国的军事威慑,防范和遏制中国发展壮大。其次,威胁我海上通道安全。从我国东部沿海和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西行航线堪称我国“海上生命线”。我国80%以上的石油进口依赖这条要道,一旦这条航道出现安全问题,将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重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美国不断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我国带来了巨大而直接的军事压力和海上通道安全风险。最后,利用地区性冲突牵制中国。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一个突出的内容就是高调介入与中国有关的海洋争端问题,不断抬升中国海洋争端问题的热度,进而达到牵制中国的目的。在南海方向,美国积极介入南海争端,强化在南海周边军事存在,加大与东盟军事合作,促使南海问题向多边化、国际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以此维持南海地区的战略平衡,增加我国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削弱我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在东海方向,美国还借助钓鱼岛问题挑起中日矛盾,并借此不断强化美日同盟关系,遏制中国发展,进而维护自己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主导地位。
(二)中日钓鱼岛与东海海洋划界争端问题持续升温
日本与中国存在着钓鱼岛主权争端和东海海域划界问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对此中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而日本加强对钓鱼岛列岛的实际控制,监视和驱逐在钓鱼岛海域作业的中国渔民,多次挑起钓鱼岛主权纷争。对日本来说,保卫其所谓“钓鱼岛领土”被认为是其国家安全政策的核心,因此日本极为重视钓鱼岛争端和东海海域划界问题。近年来,中日钓鱼岛问题不断升温,尤其是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中国政府对此严正声明,日本政府的所谓“购岛”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丝毫改变不了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丝毫改变不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日本政府推动购岛和中国对此的强烈反应使得钓鱼岛问题不断升温,中日关系也随之陷入谷底。
(三)南海争端问题日益加剧
南海争端问题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一些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南沙群岛全部或部分岛礁提出领土要求并非法侵占部分岛礁而产生的领土主权争端,二是因南海周边国家提出的海洋管辖权主张重叠而产生的南海部分海域的划界争议。⑥南海争端自产生以来一直争议不断。2009年,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不断推进,东南亚相关争端国家不断挑起南海事端,使得南海争端问题日益加剧。尤其是2011年以来南海问题不断升级。先是中国渔船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正常作业时,遭到越南武装舰船的非法驱赶,引发中越两国的外交抗议和相互指责。随后,越南不仅通过实弹演习、颁发最新征兵令等挑衅行为来显示“主权存在”,而且在河内连续爆发数次反华示威游行。2012年,越南通过新《越南海洋法》,企图为越南在南海的非法主张披上合法外衣,加剧了中越南海争端的局势。菲律宾方面计划将南海更名为“西菲律宾海”,并宣布出动海军拆除了中国在南海部分岛礁上“非法设置的标识”。2012年,菲律宾挑起中菲黄岩岛争端,使得南海问题进一步升温。
三、中国应积极构建海洋强国战略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1世纪是海洋世纪,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而一个世界大国则必须是海洋强国。从我国的海缘形势来看,我们国家既面临着海域划界和海上资源的争议与纠纷,又有实现祖国统一的艰巨任务。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来看,我国需要有效地保障我国石油运输的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从而维护我国日益扩大的海外利益。因此,中国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构建海洋强国战略,在战略的高度上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使中国要更好的走向深蓝,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海洋权益。
注 释:
①③刘中民。国际海洋形势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J]。国际观察,2011(3)。
②刘佳、李建爽。新世纪以来美国海洋战略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述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4)。
④高兰。日本海洋战略的发展及其国际影响[J]。外交评论。2012(6)。
⑤马孆。试析印度的海洋战略[J]。太平洋学报,2010(6):76.
⑥中国南海研究院。南海问题面面观[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3.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周边局势总体稳定;另一方面,安全挑战多样化,周边存在一些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
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心正在向亚太
地区转移
近年来,不仅是中国的崛起,而且是一批发展中大国的崛起以及亚洲整体的崛起。这一新阶段的核心问题是:一方面,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包括美国)能否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新潮流,适应、接受和容纳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的崛起并在国际体系中发挥更大和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等崛起的新兴发展中大国能否融入和适应国际体系和地区秩序,并在参与中推动国际体系和地区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美国虽然仍是全球居于首要地位的大国,但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正力不从心。同时,在权力平衡方面更有意义的趋势是:上升的大国中国与守成大国美国之间经济上相互依存持续发展,这成为两国关系的稳定锚。
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持续发展,不仅使区域内各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上升,而且也使它们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向更均衡化方向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的加重,水资源等将成为极为宝贵的财富,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国家实力对比中地位上升。
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的博弈将更加错综复杂:美国是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大国,中国是国际体系中的上升大国;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中国仍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但中美之间又在地区安全、反恐、经济合作、对付跨国界问题等方面存在许多共同利益。
2010年下半年以来,奥巴马政府开始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将其全球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点转向亚太地区,而且过多强调军事因素。这可能会导致美国走上历史上霸权国家在衰落阶段习惯于用军事力量作为支撑其霸主地位主要工具的老路,也向其盟国和某些亚太国家发出错误信号,使这些国家企图利用美国的影响从与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海上权益争议中获取自己利益。
国际权力平衡的变化由于现有国际
体系的结构而更加复杂
从全球安全结构来说,一些以美国为主导的军事同盟在冷战结束后仍然存在,而美国一些政客还未放弃以冷战思维来看待国际安全形势新变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从全球生产结构来说,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快速推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的生产结构不再被牢牢地控制在各国政府之手。
从全球金融结构来说,一方面,世界上所有主要的资本市场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对该体系中其他地方的事态会立即作出明显的反应。另一方面,各国货币继续共存,在各国疆界之内,各国政府在政治上要对本国货币的坚挺或疲软负责,从而为它所认为的国家利益服务。
从全球知识结构来说,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很多竞争正在逐渐变成争夺知识结构领导权的竞争。知识结构的变化引起国家之间权力的重新分布。
近年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协调机构如G20有所发展。另外,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也在发展,如东盟+1等。
中国提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努力是当前国际关系领域最重要的试验之一。与美苏战略稳定是以相互确保摧毁为基础不一样,中美战略稳定关系是新型的、非对称的、互动的、运动中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以亚太地区为试验场的。朝鲜半岛、台湾地区是两块重要的试验田。目前,中美两国之间已有90多个双边对话机制,但还不够。
中国不仅要加强软实力,更重要的是
要善用结构性实力
当前中国对外战略存在两个重大的失衡:一是硬实力上升但软实力不足,特别是缺乏提出创新思维和创建新国际机制方面的软实力。二是联系性实力上升,但结构性实力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与其他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中国在东亚地区的联系性实力在经济方面超过日本甚至美国,但结构性实力即构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能力急需提高。
中国新的升级版对外战略应该重点发展和运用软实力和结构性实力,为构建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经济合作机制和金融合作机制,包括建立中美日三边对话机制做出贡献。
中国应提倡法治与协商相结合的新国际秩序观。新国际秩序观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和机制等几个方面的内涵。要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必须促进国际关系法制化,各国遵守公认国际法理,承担相应国际义务。而且各国应当通过加强协商来解决争议和问题。当前,多边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重视多边外交与国际机制,建立平等互利合作的新型国家关系,是实践多边主义的关键,也是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关键。
中国应与邻国在潜在热点地区建立
管控分歧和解决危机的机制
在中国迅速崛起和加强维护领土主权和海上权益的过程中,中国与某些邻国在一些领土主权和海上权益方面的分歧也愈发突出,如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为了防止因意外事件和判断失误导致冲突,中国应与有关邻国构建管控分歧和解决危机的规则和机制,实现沟通管道的多样化。必须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作出预测和多种应对预案。当出现复杂情况和危机时,应作出符合“有理、有利、有节”原则的适度反应。危机中双方沟通必须尽可能地清晰,从而使双方决策者能够正确理解对方信号的含义,特别是在涉及军事行动时,避免因误解和误判而导致武装冲突。涉及军事行动的模棱两可的信号可能是灾难性的,但在外交上“模棱两可”则可能是建设性的。我们既要表明在压力面前不妥协的决心是坚定和可信的,同时又要显示具有某种灵活性的形象,而这种灵活性是最后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此外,还应该将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为控制和解决危机服务。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召开前,国家领导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压舱石”,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用好“粮食安全攻略”,才能牢牢端住“中国碗”,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
攻略一:依靠科技创新,藏粮于“技”。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要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只有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才能真正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加强良种技术攻关,研发、生产,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克服“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怪象,全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造好农业“芯片”。党员干部要通过“网络新闻、线上通知、上门宣传、一线指导”等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各类病虫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技术,为实现粮食丰收,插上科技的“翅膀”。
攻略二:保护耕地红线,藏粮于“地”。耕地“非农化”正挑战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我们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广大党员干部要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坚决防止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不到位的问题,护好粮食生产“命根子”。动员农户实施耕地“轮作休耕”,不要单纯为了经济效益对耕地地力进行持续“压榨”,要及时修复生态、恢复地力,有效保护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要利用自身优势行业优势积极对接民政、银行、农业保险公司等部门,建立灾情防范监测预防机制,确保农业保险、救灾、资金等政策落实到位,解决农民种地“靠天吃饭”的后顾之忧。
攻略三:禁止舌尖浪费,藏粮于“民”。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时代进步中更应历久弥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应从自身岗位做起,积极推广“光盘行动”,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挺在前面,争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先锋,不讲排场,按需点餐。干部带好了头,群众自然也会跟着干。只有党员干部自己先做到把“光盘”当成习惯,才能带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的时代风尚,让奢侈浪费行为得到遏制,让节约粮食入脑入心、付诸行动、成为习惯,才能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仓廪实,天下安。”我们要从农业科技创新、保护耕地红线、禁止舌尖浪费方面持续发力,努力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不断开创粮食安全发展新局面。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一个装满的“粮罐子”,给予我们面对“大变局”的底气。我们要深知“种子”与“耕地”在粮食安全中的关键作用,既要大力研发优质的国产种子,也要严格保护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实现两手都抓,两手都硬。然后善用“科研成果转化”,以“合力”之势产生“1+1>2”的神奇效果,把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牢牢抓紧。
抓牢攥紧“种子”这个“1”。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由于种子研发需要经历选种、育种、验证等漫长步骤,这注定将是一场持久战与资源投入战,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来考量种业科技研发。要采用“政策输血”与“资金输血”相结合的方法,大力支持种业科技创新,让科研单位没有经费的后顾之忧。要“下”好种子技术攻关全国“一盘棋”,打破科研院所之间的研究“壁垒”,实现研究资料共享,研究成果共享。要搭建全国性的种业研究平台,建立国家种业科技“人才库”,采用大科研团队的形式,联合攻关大豆、西红柿、茄子等“卡脖子”的种子,早日实现关键“痛点”的“药到病除”。同时也要针对种业研究的特殊性,建立科学的种业科研评价体系,给科研人员一个敢尝试、能容错的科研环境。
严防死守“耕地”这个“1”。4月1日,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应当看到,保护耕地是保证粮食产量的最直接方法,这就要求在“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两方面都有所作为。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耕地数量。要带领群众开垦合适的“四荒”土地,引导林果业、畜牧业上山上坡发展,落实土地占补平衡政策。要加强耕地保护的“科技化”水准,采取数字化、图表化、科技化的耕地面积测绘技术,不断监测、研判辖区内耕地面积情况,切实保证耕地总量和粮食播种量稳步提升。要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对任何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坚决不留情面,并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让保护耕地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严格保护现有耕地的“健康”状态。积极宣传绿色耕种的好处与意义,落实绿色耕种的相关奖补政策,从而引导群众采取绿色种植模式,保证耕地长期的“生命力”。要加强环保督察力度与频率,对于污染耕地的行为坚决不留情面,做到从严查处。
善用“科研成果转化”这个“>”,实现“1+1>2”。在经得起验证的好种子研究出来后,要善于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可采取政策支持的形式,缩短国产好种子的入市审批时间,宣传好种子的优良特性,加速种子上市。可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国产好种子的购买价格,让农民朋友们愿意选择“中国种子”。要积极地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保障人员,及时解决耕作中的各项问题,保障作物产量,帮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从而进一步打开国产好种子的销路,构成“研发促进增收,增收反哺研发”的良性循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懈努力、不断创新,我们定能做好“保护耕地”与“攥紧中国种子”这两件大事,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随着全国高考语文场的角逐落下帷幕,各卷作文题便相继出炉,引发社会关注。其中,全国新高考一卷话题“本手”“妙手”“俗手”热议度持续高涨。“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当前,正值“三夏”粮食安全生产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当认真思考,用练“本手”离“俗手”成“妙手”的思维,切实担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激发种粮主体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粮食安全的核心技术攻关,书写好粮食安全的“高考答卷”。
练“本手”,需坚定信念,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粮食安全中的“本手”是何意?这里,可理解为坚定的信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体现。回望来时路,有无数的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做忠诚于党的表率,严格要求自己,履职尽责。“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嘱托,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遇到涉及粮食安全方面的大是大非问题时,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旗帜鲜明;遇到错误言论时,要及时纠正,敢于批评,勇于亮剑,确保粮食安全问题守得住、守得牢。其次,要严守政治规矩,严格遵守党章党纪党规,不断念好纪律“紧箍咒”,不断检视自己的党性修养够不够,把稳思想之舵,严守纪律底线,从而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做到不负党和人民的选择。
离“俗手”,需多方发力,激发种粮主体的内生动力。粮食安全的“俗手”可理解为不切实际,或可受益一时,但不利于长远发展。面对新发展阶段,涉及到粮食安全的工作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都很多,这不是一家一户能单独解决的问题,也不是科技人员单方面就能解决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亿万农民是主体”。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科技成果及时送出去,通过开展现场会、农业科普讲座、农家科普书屋等系列活动,加强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训,让农民在学习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粮食生产,从而激发农民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发展动力,达到省钱、省心又省力的目的;另一方面,确保农民的受益主体地位,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等要经常到田间地头看一看、走一走、聊一聊,既可以让农民群众及时表达自己的种粮诉求,又可以发现农业生产及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合理之处,进而为贯彻粮食安全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成“妙手”,需开拓创新,建设科技兴农的人才队伍。粮食安全如何成“妙手”?耕地就那么多,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成果取得的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在粮食安全领域建设一支专业对口、素质优良、勇挑重担的人才队伍,为粮食安全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其次,实现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不是一朝一夕、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下大力气,下大功夫才能实现的。因此,选拔的科技人才需保持“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和定力,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最终才能有所作为。同时,完善保障措施,基层工作尤其是偏远艰苦地区,生活生产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要加大“人才兴粮”专项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人才工程经费,对重点人才工作任务要安排配套经费支持,建立对优秀人才和科研团队的持续支持机制,从而实现既让人才引进来,又要人才留得住的目标。